四部律并论要用抄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

  救 当护持佛戒 □□□□□

  明戒律缘起第一 明受戒法第二 明结界法第三 明羯磨法第四 明说戒法第五 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 明自恣法第七 明衣法第八 明功德衣法第九 明

净地护净法第十 明任究僧徒同住众法第十一 明三宝物法第十二 明亡比丘轻重物看病嘱授法第十三 明五篇七聚持犯轻重第十四 明除忏悔法第十五 明会

通诸律违负第十六 明诸部杂威仪第十七

  戒律缘起第一 #

  大圣如来愍悼群有。

示生迦夷树王成道。

四十九年随缘化物。

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优波离。

如来灭后尊者大迦叶。

匡究三宝简得。

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三藏。

当时优波离一夏之中八十度升高坐。

具足诵出大毗尼藏。

有八十诵。

悉以嘱大迦叶。

迦叶将入涅槃。

复以律藏付嘱阿难。

阿难临灭付二大士。

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地。

依付法藏经说。

末田地向罽宾行化。

经中更不记也。

商那和修在王舍城行化。

临灭之时以法付嘱优波掬多。

自掬多已上有五大师。

皆总持八万法藏。

智辩超群。

优波掬多虽得总持神通智力莫之能比是。

优波掬多有五弟子。

一萨婆多。

是十诵律主。

二昙无德。

此方名法正。

有大乘根性。

即是四分律主。

三名弥沙塞。

即五分律主。

四名婆粗富那。

即是僧祇律主。

五名迦叶毗。

此土未有此。

之五人亦皆是大阿罗汉。

不能总持八万法藏。

各随己见遂分为五部。

释迦出世当此土周幽王时。

到汉明帝经像始至。

迳百年许方有比丘。

支竺微解汉语。

少翻胡经。

至秦主姚兴深信佛法。

以弘始八年。

于长安草堂寺。

请天竺沙门罗什法师重翻。

旧什法师善晓方音。

明解佛法。

于是佛法广流布也 十诵律。

以秦弘始八年。

罽宾国有三藏法师。

名弗若多罗。

受持十诵律来到长安。

共罗什法师翻出译。

一分未讫。

三藏身亡。

又有芦山远法师。

与昙摩流支续翻。

后复有三藏律师。

名卑摩叉。

又复是罗什法师所承习师自来到。

寿春石涧寺重校律本。

复出三卷。

律序置之。

于后此土律兴。

十诵最初 四分律。

有晋国沙门支法令。

亲向于阗国得胡本还到秦国。

秦主姚长以弘始十二年。

于长安中兴寺集令德沙门三百人。

请罽宾三藏大乘律师名佛陀耶舍。

翻出四分律。

凉州比丘竺佛念。

护胡为汉。

秦国道云等笔受。

律教东流四分第二。

第三五分律。

有罽宾国三藏法师。

名大十。

将五分胡本来到杨州。

以晋景平元年十月中。

晋侍中琅玡王司马练共比丘竺道生等请令出之。

戒律流行五分第三 摩诃僧祇律。

有此土比丘法显。

轻身重法。

自诣胡国。

求觅经论到摩竭国邑连弗邑。

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写得胡本。

将还此国。

以晋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到杨州。

于斗场寺共三藏佛陀跋陀翻出并六卷涅槃经。

此土律兴僧祇第四 迦叶毗律亦名迦叶维一部律。

众生未感不行此土。

  四部律及论明受戒法第二

  十诵明十种受戒法。

一自然得戒。

谓佛无师自悟。

二自性得戒。

谓大迦叶。

三见谛得戒。

谓居邻等五比丘闻说四谛寻发具足。

四善来得戒。

谓耶舍等及如来一代善来所度。

何以故。

佛是法王自与受戒。

此是等最后身。

比丘终不学地无常故。

五三语得戒。

谓未制羯磨前。

谓罗汉所度者但为受三归即得具足戒。

六问答得戒。

亦名论义。

谓须陀耶沙弥年始七岁。

佛问其义。

一一答。

佛称可圣心敕诸比丘与受具足。

从问答得戒。

因敕比丘故亦名敕听得戒。

七者八敬得戒。

亦名八重。

亦名尊师法。

亦名八不可过法。

谓大爱道及五百释女求佛出家。

佛遣阿难授其八敬听之出家。

从八敬为名。

故称八敬得戒(五分律云)爱道从阿难闻八法已欢喜顶受。

又语阿难。

为我白佛。

于八法中更乞愿。

愿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

云何百岁尼礼新受戒比丘。

佛告阿难。

若我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者。

无有是处。

阿难闻已还报。

爱道又言。

顶受尊敬。

佛言。

大爱道欢喜奉行。

八法听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复白阿难。

是五百释女今当云何。

更为我白佛。

佛言。

即听大爱道为作和上。

在比丘十众中白四羯磨听。

一时羯磨三人不得至四。

此则爱道一人得名八敬受戒。

五百释女即羯磨受戒。

十诵亦如是。

若如依四分。

五百释女亦皆八敬得戒。

八遣使受戒。

谓半迦尸尼颜容端政。

若出伽蓝即有坏行留难。

圣者开听差一比丘尼。

为使往大僧中代其乞戒。

故名遣使受戒。

九羯磨受戒。

谓十僧作法十。

边地持律五人受大戒。

以边地佛法创行。

僧徒希鲜。

集之至难故。

大圣开听五人受戒。

又四分云。

得阿罗汉者。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此人得最上法。

名为上法受戒。

故摩夷论云。

时有年不满二十。

而受生疑问佛。

佛言。

听教数胎中月及润月犹不满。

佛言。

此人得阿罗汉不。

答言。

得。

佛言。

此人名为上受具戒。

又尼众中女人曾出适年十二听受大戒。

通此合有十二种受戒。

此十二种中自然得戒。

唯佛一人自誓得戒。

唯大迦叶一人见谛得戒。

局在居邻。

五人善来得戒。

通及僧尼佛。

佛在时有佛灭后更无善来受戒法。

三语得戒。

居在大僧。

未立羯磨已前听。

立羯磨已后不听问答得戒。

若今末法中有须陀耶沙弥。

亦听受戒八敬得戒。

唯居尼众爱道一人不通。

余者遣使得戒。

唯在尼众半迦尸尼。

若今末代有如是比丘。

听小小颜容不得也。

边地五人得戒者。

今边方有佛法。

初行处皆悉开听曾嫁十二居在尼众上法受戒通彼僧尼。

今若有得阿难汉者。

亦即得名戒。

唯羯磨一法教通凡圣被及。

僧尼该罗现未须知作法。

成以不成故。

依诸部广明 问。

羯磨受戒具足几缘得名如法 答。

依僧祇律具六缘得成如法。

何者为六。

一者受戒人年满二十三衣钵具。

二者受戒人身无十三遮难。

三者要结果成就。

四者界内僧尽集。

无其别众。

五者羯磨称文无有增减。

六者十僧满足如法清净。

备此六缘得名如法。

六中少一受戒不成 问。

年云何满二十 答。

僧祇云。

要年满二十岁。

满二十雨。

若年满二十。

不满二十雨不得戒。

但使雨满得受戒。

若冬时生夏安居竟受戒。

是名不满二十。

若春时生安居竟受戒。

是名满二十。

前安居竟时生还前安居竟受戒。

后安居时后安居竟受戒。

是名满二十。

四分家十二月为一岁。

满二十人取本生月。

皆名满二十得具足戒。

僧祇家迳二十雨满得具足戒。

如腊月生者至满二十迳十八雨。

故名不满。

如是等要满二十夏后方得受戒。

然受戒事重。

是出家根本。

若本法不成即非比丘。

与白依无别。

受人信施及以礼拜。

皆名为盗。

得罪无量。

若人定知年小受戒者。

虽迳百年犹名沙弥。

不应受大比丘礼敬及受信施。

当更受戒 问。

此受戒已来备迳布萨羯磨。

何故更得受戒 答。

此作受大戒。

意听羯磨布萨。

非盗心听故 四分听更受戒 答。

只云。

若人自不知年几当问父母亲里。

若复不知当看生年板。

若无是者当观其颜状手足成就。

以不若如是不知当问。

何王何岁国土丰俭旱涝等。

非谓一切如是特有难知者。

如是一一寻究。

若实不知满二十。

虽手足成就亦不得戒也 问。

四分云。

年不满二十。

听数胎中月润月等。

此后云何 答。

有人初受戒时。

意谓年满二十。

受戒竟方知不满。

怀疑问佛。

佛言。

听数胎中月润月。

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

以满年数无犯。

此是大圣开令得戒。

依此间国法五年再润 十诵云。

洴沙王六年一润。

五分五年一润。

未知依何者是定 第二身无遮难者何故须问也 答。

十三难人为三彰所牵与圣道隔绝。

障不发戒名为难。

是故须问 又问。

十三难者名义云何 答。

一边罪难。

此人曾受大戒。

犯波罗夷为僧灭摈。

后自还复更出家。

蠲在众外。

名边障不发戒。

名难也。

二污净行尼难。

从出家已来不犯淫者。

名为净行。

若白衣时污犯。

此人故名为难。

三贼心受戒难。

此人无师自剃发。

著袈裟不受戒。

而共他布萨羯磨窃盗佛法。

故名贼心。

若下三众盗听说戒羯磨。

诈同僧事亦犯也。

四破内外道难。

此人先是外道来出家。

受戒后不舍戒。

还入外道。

邪见心重。

自然失戒。

若更欲于佛法求出家受戒者名难也。

五黄门难。

此人性多烦恼。

阙于持戒。

烦恼障重不发大戒。

故名为难也。

六杀父难。

七杀母难。

白衣杀父或杀母。

违恩处深障。

不发戒。

八杀阿罗汉难。

白衣时杀比丘。

临命终时颜色不变。

九破僧难。

妄说邪法。

或乱群情。

同界之内别行法事。

断坏佛法。

知而故为。

故名为难。

十恶心出佛身血难。

此人方便欲杀佛。

而不能断命。

侵损圣体。

违理处深。

得重逆罪。

今时末世烧坏精舍形像舍利。

若见瑞相亦得逆罪。

不得受戒。

故名为难。

十一非人难。

若鬼若天变作人形欲受大戒者。

名为非人难。

十二畜生难。

若龙若狐化为人形。

不得与受戒。

十三二根难。

此人身具有男女二根。

于僧尼二众无安置处。

故名为难。

此十三人中初四及五逆业障摄。

黄门一人烦恼障摄。

后三人报障摄。

三障所羁一形之中不可改易。

未出家莫度已出家当灭摈。

广解如论中所说也 问曰。

不问十三难。

为作戒不 答。

四分云。

自制已后不得戒 又问。

本为防难故。

今实无者何须问也 答。

虽为难故问。

若实有难问以不问俱不得戒。

若实无难问便得戒。

不问不得戒 第三明结界成以不成后结界法中当说 第四界内僧尽集。

不来者与欲众僧和合无其别众也 第五羯磨称文者。

若作白四羯磨。

而白五白三白二白一皆不成也 第六僧数满者。

要清净大比丘十人。

若过十人名为众。

满减则不成 问。

犯重人及十三难人作和上。

为得戒不 答。

四分云。

此不足僧数不得戒也。

自余证人犯重。

但使证人多则得戒。

少则不得戒 四分云。

时有从不持戒和上受戒。

后生疑问佛。

佛问。

汝知和上持戒不。

答言。

不知。

佛言。

得。

名受具戒。

复有从不持戒和上受戒。

佛言。

汝知和上不持不。

答言。

知。

汝知不应从如是人受具戒。

答言。

不知。

佛言。

此得名受具戒。

又后有主疑问佛。

佛言。

汝知和上破戒不。

答言。

知。

汝知不应从破戒人受戒不。

答言。

知。

佛言。

汝知从破戒人受戒不得戒不。

答言。

不知。

佛言。

得名受具戒 第四人三句俱知者。

不名受具足戒 问。

无和上得受戒不。

佛言。

不得。

十诵律云。

优婆离问。

无和上得受具戒不。

佛言。

得名受具戒。

羯磨人及众僧有罪。

四分云。

时有和上九岁授人具戒。

不知成受戒不。

佛言。

成受戒。

众僧有罪 问。

无衣钵得受戒不。

四分云。

无衣钵不得受戒 又问。

借衣钵得受戒不。

五分云。

借衣钵者应教衣主舍。

得受戒。

毗尼毗婆沙论云。

无衣钵得戒不。

答言。

得。

若尔何须衣钵。

答言。

一为威仪故。

二为生前人善故。

二为标异相故。

须衣钵具也。

又僧祇云。

以和上足十人数。

不名受具戒。

又不自称字。

不称和上字。

不乞戒。

皆不名受具戒。

与人作和上应具十德。

一持戒。

二多闻阿毗昙。

三多闻毗尼。

四学戒。

五学定。

六学慧。

七学自出罪使人出罪。

八能自看病。

九若弟子有梵行难。

能自送使人送脱难。

十满十腊(出僧祇律)依止阿阇梨应具十德。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

二多闻。

三能教授弟子阿毗昙。

四能教授弟子毗尼。

五能教弟子舍恶善见。

六知波罗提木叉戒。

七知说波罗提木叉戒。

八知作布萨。

九知作布萨羯磨。

十满十腊(出四分。

增十中和上十德亦同也)威仪羯磨二种阇梨应具五德。

一知增上威仪(是净身口戒。

亦名律仪戒)二知增上净行(名净心戒。

亦名定共戒)三知增上波罗提木叉戒(是净惠戒。

亦名道共戒。

出世法过于世法故言增上也)四知自羯磨(此一句善众法文辞成就。

言彰辨利)五满五腊(五年学戒。

自行既成。

堪与人作师也)临檀证人应具五德。

一善知有难法。

二善知无难法。

三善知作白法。

四善知作羯磨。

五戒行清净。

具此五德能举众法(表证威仪)有五法不得无依止。

一不能勤修威仪(戒)二不能增净行。

三不能增波罗提木叉戒。

四若恶见不能舍而住善见。

五不满五夏(出四分律)十诵云。

五岁比丘五法成就。

听不受依止而住。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轻。

四知重。

五诵波罗提木叉利。

若无此五法。

虽复多岁尽形依止他住 问。

大比丘得依止小比丘住不 答曰。

得。

除礼拜余一切如弟子法。

应作有五法失依止。

一死(师亡)二去。

若师遥宿行。

或弟子决意出界外。

三休道(若师除戒)四不与依止(师舍教诫)五还在和上目下住。

若和上摄受者。

阿阇梨不应令请教诫。

十诵律制依止法。

乃至不得求水澡漱。

先求依止后因不谙相。

委过起故开听。

乃至共宿听无依止住过。

是则不听。

僧祇律云。

优波离有二沙弥。

欲一时羯磨受戒。

以事白佛。

佛言。

同和上者听。

僧祇律有四种师。

一无法无食(听不须问而去)二无法有衣食(须问已去)三无衣食有法(虽苦应住)四有法有衣食(是为乐住前二种师。

无法应忏谢已而去。

后二种师有法者。

尽形不得离)师有五失。

弟子应忏谢已而去(一应语和上言。

我如法和上不知。

二我不如法和上不知。

三我犯戒舍不教呵。

四若犯亦不知。

五若犯已忏悔。

亦不如既出家训成之益。

是以请求在外。

咨禀修学胜法)受戒随根虽有多种。

总归大要唯作以无作。

初对师前作心受戒。

运动身口造成此法。

名为作戒。

一得戒已坏之。

在心不复营为。

故名无作戒。

是出世法作心受之。

便得作心舍之。

便失善业。

不尔必能感报。

不同戒法。

有舍义。

四分云。

时有不与沙弥戒便与受具戒。

不知成不。

佛言。

得具足。

众僧有犯。

毗尼母论云。

时有从破戒师受戒。

生疑问佛。

佛言。

汝先知汝和上从师边受戒得不。

答言。

不知。

佛言。

得名受戒 问。

大僧得与尼受六法及十戒不。

答。

大僧唯得与尼作三种羯磨。

一受。

二摩那埵。

三出罪。

自余法事诸律无文。

设令作者羯磨不成。

僧尼得罪 问。

何故大尼取比丘为师。

式叉沙弥尼不取也 答。

女无独志。

是故圣制。

受大戒要取大僧作师。

或叉摩那尼及沙弥尼。

初始出家年幼志弱。

但依大尼为师。

咨承学戒。

不须大僧 问。

受六法时更须请和上不 答。

不须。

何以然。

式叉摩那但于十戒中增学其六八。

未是易位故不须请。

又四部律皆言。

眼见耳不闻处。

若对面作羯磨者。

不成受六法得罪 问。

有人言。

大比丘尼得礼沙弥。

是如法不 答。

此人不解律相。

妄作是说。

何以故。

四分律房舍揵度中。

佛自为诸比丘制于敬法。

小沙弥应礼大沙弥尼。

何况大比丘尼而不礼也。

何者不应礼十三难人。

三举人灭摈人非法语人。

如是等人不应礼。

礼者彼此俱得罪耳 次明舍戒法。

然戒是净法应请升累表。

是故僧尼五众护持佛戒。

宁死不犯。

若故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

何以故。

自坏道法。

污辱师僧。

秽乱三宝。

欺负四思。

不消信施益。

罪尤多。

若人烦恼迫心。

乐道情薄。

苟欲为恶不能遮止者。

佛言。

听舍戒还家。

不得倚傍佛法。

违犯清禁也。

若欲舍戒者。

当向一大比丘。

故胡跪合掌。

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舍大还作白衣。

愿大德境。

我是白衣。

如是三说。

若欲留五戒者。

当言。

还作优婆塞。

若欲留十戒。

当言。

还作沙弥。

愿大德忆。

我是沙弥。

本从僧受得戒。

今还应如法还僧。

僧便证知。

此推之不得对余人而舍也(若比丘尼还尼舍)若舍戒已还乐佛法出家者。

还听出家。

尼则不听。

何以故。

十诵律中。

因白衣见比丘尼还俗便讥呵言。

此比丘尼先曾敬我法。

中问为我所敬。

今复敬我。

无有正定。

诸比丘以是事白佛。

佛言。

若比丘尼一返戒。

不复听出家受大戒。

  四部律及论明结界法第三

  界有二种。

一作界。

二自然界。

作界者。

僧作白二羯磨结界作法而得。

故名作界。

自然界者。

不待作心自然而有。

故曰自然界 四部律文互易不同。

四分云。

聚落自然界者。

去村五百弓。

弓长中人四肘 十诵云。

村外尽一箭道。

惭愧人大小行处来。

名自然界 僧祇云。

村外牛羊所行流利处。

名聚落自然界。

又云。

七树。

结界法不得受。

欲以未有界故。

令一旧住比丘三唱界相。

当结界作羯磨。

齐自然界内来。

僧应尽集者成结界。

若不集者结界不成。

若结界不成。

在中作一切法事受戒等皆不成也。

若未结不失衣界者。

于大界外以中人掷石所及处来。

为不失衣自然界。

若结不失衣戒竟。

无有自然不失衣界 问。

三部明。

自然界不定。

若自然界内僧不集作法不成。

诸师或言成。

或言不成。

今取何部为定 答。

三部明自然界者。

非结界自然。

是独处自然界。

为明空地聚落二界。

有别所以明也 问。

何者是结自然界 答。

余律更无明文。

今依僧祇律明。

结界自然界。

时舍卫国有婆罗门。

问佛种庵罗树法。

佛即答之。

时优波离知时而问佛言。

已闻庵婆罗分齐。

今复请问。

若有处所城邑聚落界不可知者。

若欲作羯磨应齐几许名为善作羯磨。

令使异众僧各各相见而得成就羯磨。

不犯别众。

佛告优波离。

五肘弓量七弓。

种庵罗树齐七树间相去。

尔所作羯磨者。

名为善作羯磨。

虽异众相见而无别众之食(一肘尺八。

五肘长九尺。

一树间有十步半。

七树计有七十三步半)十诵云。

优波离问中问。

佛言。

若比丘于无僧坊聚落中起僧坊。

未结界。

齐几许名为界。

佛言。

齐是聚落界通行处。

又问。

若比丘无聚落阿兰若处初起僧坊。

未结界。

是中齐几许名为界。

佛言。

面一拘卢舍。

是中比丘应尽集作羯磨。

若别众作一切比丘得罪(一拘卢舍者五里)问。

若比丘舍大界。

不失衣界亦舍不。

佛言亦舍。

又问。

若舍不失衣界。

大界亦舍不。

佛言不舍。

问。

先界不舍更得结若大若小不。

佛言不得 四分明十种界。

各有自然势分。

一僧伽蓝界有四种。

一周匝垣墙。

二栅樆。

三樆墙不同。

四周屋。

二树界。

谓树荫所覆处名树界。

三场界。

于中治五谷处是。

四车界。

谓车回反处是。

五船界。

谓回船反处是。

六村界。

有四种。

如伽蓝说。

七舍界。

于中有白衣妻子住是。

八库界。

于中蕴积物处是。

九堂界。

十仓界。

于贮五谷处是(此十种界各从界畔。

五掷石所及处来名衣自然也)五分云。

若水中行。

以众中有力人水洒所及自然界。

结界法极远得三由旬结。

过是不得 善见论云。

结界场最小者得客二十一人。

又善见论明八种物作界相有得不得。

一者山界相。

大者如须弥山。

小者下至如鸟。

二石界相。

大者如牛。

小者三十坪。

漫石不得作界相。

应别安石。

三林界相。

大者百由旬。

小者下至四树相连。

亦名林。

竹草不得作界相。

以体空不实故。

四树界相。

大者如阎浮提树。

小者下至高八寸大如针得作界。

若无自生树种树亦得。

枯树不得作界相。

五道界相。

或车道牛道乃至迳三四村得作相。

若入田道向井取水道向河水道穷道等不得作界相。

六蚁封界相。

大者如山。

小者至高八寸。

得作界相。

七河界相。

若好王治化。

五日一两。

此雨河水不得作界相。

若四月不雨。

河水常流不断。

水深二尺得作界相。

八水界相。

若自然池水得作界相。

若通渠入田或器水不得作界相。

是名八种。

此八种界相结界已后。

界相虽灭而界不失。

若人掘至水际亦不失 五分云。

时有比丘。

不唱界相。

四方相而结界。

或以众生及烟火等作界相。

佛言。

不成结界。

亦不成作界相。

犯突吉罗 毗尼毗婆沙论云。

比丘尼结界唯得方一呴卢舍(僧界十呴卢舍也)问。

何故结衣界独言除村及界也 答。

毗婆沙论云。

村者散乱不定。

衣界是定。

是故须除。

又为除谤故。

为除斗诤故。

护梵行故。

是故除也 问有村须除无村。

何故除 答。

羯磨法尔。

若无一切除。

何以故。

若结时无村结界竟有村来入。

不须更结。

以先结故。

若本有村后移去。

即此空处名不离衣界。

若村先小后大。

随村及处皆非衣界。

若先大后小。

随有空处尽是衣界。

又言。

如王入寺界内张幕。

住近左右作食处。

大小行处尽非衣界也 问。

比丘尼于大僧界上更不结界。

得作法事不 答。

不成作法事。

以僧尼界别。

不相摄故。

应更结 僧祇云。

夏安居中若有王贼命梵行等难。

或水多有虫漉不净者。

随四方各三旬自在结界。

若难卒至不得作羯磨法出去。

无罪(出诸方界中也)十诵云。

比丘作结界羯磨时。

一切僧尽变根作女人。

名比丘界。

名比丘尼界也。

结界时有变有不变者。

名何界。

佛言。

余僧转作羯磨人不转者。

名比丘界。

若作羯磨人转作女人者。

名比丘尼界。

比丘尼结界转不转亦如是。

  四部律及论明羯磨法第四

  诸部律文但言羯磨有一百一。

谓单白白二白四而不至出其事。

今依毗尼摩得勒伽论中出其名数。

单白有二十四。

白四有三十。

是为一百一。

单白二十四者。

谓威仪阿阇梨白。

羯磨问遮道法白。

布萨时白。

一切僧犯罪白。

布萨时一切僧疑罪白。

欲自恣时白。

自恣僧犯罪白。

自恣一切僧疑罪白。

自恣一切僧中犯罪白。

斗净时罪相未定白。

安居时白。

独受死比丘衣白。

分死比丘物白。

舍迦絺那衣白。

说粗罪白。

尊者陀骠比丘分衣白。

现前毁呰白。

恼然恼他白。

学家白。

舍学家白。

覆钵白。

仰钵白。

是为二十四单白羯磨。

四十七白二者。

谓现前布萨白二。

羯磨结大界白二。

结衣界白二。

结小界白二。

狂痴白二。

差自恣人白二。

分卧具白二。

结净地白二。

功德衣白二。

受功德衣白二。

守功德衣白二。

忏悔白二。

略说十二种人白。

二十二人白者。

已下注。

谓差守物人。

差维那使如法作饮食人。

净果菜人。

净扬技人。

敷僧卧具人。

分粥人。

分饭人。

分两(衣处分沙弥守园人等也)闼赖吒白二。

毗荼白二。

灭诤白二。

行法舍罗白二。

乞作房白二。

大房白二。

举罪比丘白二。

上座白二。

舍钵白二。

令白衣不生信白二。

差教诫比丘尼人白二。

新波早白二。

不礼拜白二。

不共语白二。

毁众白二。

畜扙白二。

畜络囊白二。

五年得利白二。

遮布萨白二。

式叉摩那二岁学六法白二。

本事白二。

比丘尼生子共房白二。

连房白二。

三十九夜白二。

是名四十七白二羯磨。

或有说者。

一切所作羯磨尽应用白二。

复有说言。

除受具足及出罪。

余一切皆应白二。

三十白四者。

谓受具足戒白四。

羯磨与外道四月别住白四。

舍三种界白四。

种僧和布萨白四。

苦切白四。

依止白四。

驱出白四。

不见摈白四。

恶邪不除摈白四。

别住白四。

服日白四。

摩那埵白四。

服日白四。

阿浮呵那白四。

忆念毗尼白四。

不痴白四。

实觅白四。

破僧白四。

助破僧白四。

游行白四。

随爱随嗔随怖随痴白四。

恶口白四。

恶邪白四。

灭摈沙弥白四。

比丘尼随顺摈比丘尼染污住白四。

与学戒白四。

是名三十白四羯磨。

或有说。

一切羯磨皆应白四。

此一白一羯磨。

唯除结界余者悉有欲此一白一羯磨。

几四人作五人作。

几十人作。

几二十人作。

几四十人作 答。

除自恣受功德衣边国受戒等。

应五人作。

少则不成(此四种僧中名为五人僧)二众受具足戒。

应十人作(四种僧中名十七僧)比丘出罪应二十人作(名二十人僧)比丘尼出罪应二众各二十人。

除上四种羯磨余一切羯磨四人得作(此名四十人僧)此四种僧得乘法者。

据极少为言。

若过数则益善。

若灭则不成 十诵律。

优波离问。

聋人足数。

作羯磨成作羯磨不。

答曰。

若闻白者成作羯磨。

问。

作羯磨时睡时作羯磨不。

答。

若闻白已睡眠者成羯磨。

若作摈羯磨时。

所摈人睡但闻白者成摈也。

何等不足僧数。

十三难人。

举人。

犯重人。

灭摈人。

白衣。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

沙弥尼。

神足在空人。

隐没人。

如是人不足僧数。

若以如是人满僧数者。

作法不成得罪。

何人得足僧数。

若清净如法比丘者。

名足僧数 四分明五种非羯磨不应作。

一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故言非法。

同一界内僧不尽集。

名为别众)二非法和合众(羯磨不成故言非法。

同一界内僧不尽集。

名为别众也)二非法和合众(羯磨不成。

僧众尽集)三法别众(作羯磨成。

僧不尽集)四似法别众(到作羯磨。

僧复不集)五似法和合众。

又一句作呵不止羯磨。

应作如是法和合羯磨。

七羯磨罚治恶人法。

一呵责羯磨(十诵云 苦切僧祗名折伏。

此人内不护众。

斗乱众僧。

故作羯磨治罚也)二摈羯磨(十诵五分名驱出。

此人坏乱白衣。

天外护泛尔白衣。

欲使未信者信故。

说此法遣出聚落)三依止羯磨(此人毁辱众僧。

内不自护。

故作此羯磨制。

令学律咨受教诲)僧祇名不语羯磨四遮。

不至白衣家羯磨(十诵五分名下意。

只云发喜。

此人不外护至信。

白衣已信者欲令增长。

故作此羯磨制勒。

此人不听 自往别差一德行比丘。

将和合诲谢白衣)五不见举罪羯磨(十诵云。

不见摈。

僧祇云。

犯罪不肯如法举。

五分云。

不摈。

此人不信有恶业体。

名无因见故作羯磨遮。

在众外不共同事)六不忏悔举羯磨(此人不信业能招果。

名异见故作此羯磨举出罪众外。

不与同事)七恶见不舍举羯磨(此人不信爱欲烦恼能障圣道。

名为邪见 作此羯磨弃出众外。

不共僧事。

前四羯磨治其无行。

后三羯磨治其无信。

言无行者无内护外护而行。

就内行中呵责治不护众依止 治不护行。

外护中摈出者。

白衣未信护使生信遮至者。

白衣已信使增长。

故有四羯磨。

三举者不信集谛。

业体障道能招苦报 故有不见不忏二举也。

烦恼缘助故不舍一举也。

若不断集还招苦报。

苦若不亡灭无由。

既不求灭。

于道路乖学中无用。

故作法举之。

此七羯磨治人之法。

若不受罚当以恶马治之。

一往驱之命出也)若作羯磨先具三法。

一作举(出其过人)二作忆念(汝可不自知有是)三与罪(汝合得某罪) 问。

羯磨法何以不白三白 答。

事易者单白衣众便成。

事中少难须一白一羯磨便足。

事中最难者须白已三。

幡羯磨重叠咨决事之难易不改。

此三备此三则作法义足。

故不须白三白五。

作羯磨竟夺三十五事。

律文广明日已过。

  说戒法第五 #

  僧祇云。

布萨有二种。

一十四日名小布萨。

二十五日布萨大。

中间布萨者。

比丘有诤事起未久之间。

还和合应作单白。

非时说戒。

前日已过后日未到。

故名中间 四分云。

八难事起及余缘听略说戒。

若欲略说戒。

先作单白。

然后略说也。

但难有远近。

故有十五种略说戒。

一者说序已。

余者唱言。

大德僧听。

是四波罗夷法。

僧常闻。

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二说序四事已。

余者唱僧闻。

三说序四事十三事已。

余者唱僧常闻。

四说序讫。

二不定已。

余者唱僧常闻。

五说序讫。

三十事已。

余者唱僧常闻。

第二五种者。

一说序四事已。

余者唱僧常闻。

乃至第五说九十事已。

余者唱僧常闻。

第三五种者。

一说序讫十三事已。

余者唱僧常闻。

合为十五种略说戒。

八难事者。

一王难。

二贼。

三水。

四火。

五病。

六人。

七非人。

八毒虫。

及余缘者。

大众集床坐少。

若众多病。

若坐上覆盖不周。

或天雨。

或布萨多夜已久。

或论说阿毗昙。

或说法明相欲出不得迳宿。

受欲随近远可广说。

便广说不者得罪。

可略不略亦得罪。

自恣时难及余缘亦如是。

又说戒时应知客来有多少。

曰同不同。

更说不说。

告清净等皆应知。

又说戒法清净。

若比丘犯突吉罗罪。

不忏悔者不得听戒。

亦不得作说戒人何况犯重罪 五分云。

若说戒时忘者。

佛言。

听傍人授。

犹故忘者听更授。

授至三犹故忘者应更差人续 次诵不应重诵。

又六群比丘受欲已出界外去。

欲使他法事不成。

佛言。

成出者犯突吉罗罪。

比丘得授比丘尼。

不得为诵。

尼亦尔。

有四种布萨。

一三语布萨。

二清净布萨。

三说波罗提木叉布萨。

四自恣布萨 摩德伽论云。

云何名布萨。

布萨者舍诸恶不善法。

舍诸烦恼有爱。

证得白法究竟梵行事。

故名布萨。

  四部律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

  四分云。

有五种持律。

一者诵戒序乃至三十事是初持律。

二者诵九十事。

三者广诵大僧戒本。

四者广诵二部戒。

五者都诵一切毗尼。

是中春冬二时当依上四种律师住。

不依得突吉罗罪。

夏安居时当依第五律师住。

不依得波逸提罪。

安居法使及四月十六日明相未出到住处皆成前安居。

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六日来名后安居 十诵律。

要及十五日布萨者。

得前安居。

不及者后安居。

闰四月者前安居人百二十日满。

闰七月者后安居人百二十日满。

闰五月者前后安居人俱百二十日满 僧祇云。

若比丘道行前安居日不受安居。

一越毗尼。

到所住处。

后安居日不受安居。

二越毗尼。

是人破安居不得衣施(问。

此人不结安居。

以何言破。

答。

应结不结故名破也)次名破安居不破安居法 五分云。

难事因缘皆不破安居。

难者谓王贼水火非人恶狩毒虫命难梵行难。

乃至蚁子壁虱等。

皆听破安居而去。

无罪。

时有比丘。

于安居中粗食不足。

不知当云何。

以事白佛。

佛言。

听此因缘故破安居。

无罪 四分云。

时有比丘。

于安居处不得随意饮食随意医药。

不得随意使人。

以事白佛。

佛言。

若有如是不如意事者。

听以此事故云。

时有比丘。

依牧牛羊人安居。

佛言。

听。

若安居中移从随牧牛人所去处听去。

依船行人客押油人斫木人安居亦如是。

有比丘。

依聚落安居。

若安居中聚落分为二部。

随所供给所须具足处。

若移徒遂去。

次明受曰法 四分明受日事。

广略凡有二十五条。

三宝事檀越请。

布萨依物房舍。

五众请为忏悔出罪受大戒等事。

不信大臣请。

欲得相见。

若有益若无益听受日法。

信乐优婆塞请。

或有优恼事。

若为利养事得受日。

不信父母请。

欲得相见。

得受日看应教令生信乐也。

父母请。

若为病若忧恼若利益事得受日。

兄弟姊妹亲里知识故二本私通寺请亦如是。

比丘诵十六种经求同诵人故听受日去。

有不信人夺比丘衣物。

或作诸衰损。

欲往白王。

得受日去。

时有檀越。

请比丘言。

我欲布施及房舍。

比丘念。

彼处远近不及即日还。

佛言。

听受七日去。

及七日还不应。

专为欲食故受日。

除余因缘名为衣钵坐具针筒及至药草。

至第七日应还。

如是一事得受日。

余事亦如受七日。

十五日一月日亦如是。

时有比丘。

受七日出界外。

为母至意所留至意欲还不反七日。

自念为失岁不白佛。

佛言。

不失岁。

兄弟姊妹本二本私通。

或水陆道断等不失岁亦如是 问。

为看父母故受日。

若道闻父母死。

应去不 答。

不应去。

本为生存故看。

今既无身。

云何得去。

若去者破夏得罪 十诵云。

优波离问佛言。

阿兰若比丘在于独处。

一身当云何说戒。

云何受自恣。

云何受衣。

云何受七日法。

云何受七日药。

云何与一切请。

云何衣物净施。

佛言。

听阿兰若比丘心念布萨。

心念自恣。

心念受衣。

心念受七日。

心念受药。

心念与一切请。

心念衣总净施 又问。

何处受七日。

佛言。

界内受 问。

从谁受。

佛言。

从五众受 又问。

心念得受七日不。

佛言。

得。

除五种人。

一者阿兰若坐禅。

二者独住人。

三者远行人。

四者长病人。

五者饥俭时依亲里住人。

如是人更无余人听心念作法 又问。

若优婆夷欲出家。

遣使请比丘。

大德来。

我欲出家。

是比丘破安居去。

应去不。

答。

应去 问。

比丘应与忆念毗尼不痴毗尼。

遣使唤比丘。

是比丘应破安居去不。

答。

应去 又问。

是比丘中道闻比丘尼死。

若返戒。

若入外道。

若八难中一一难起。

应去不。

答。

不应去 问。

若去得何罪。

答。

得突吉罗罪 四分律为三宝事不待请唤得受七日十五日一月日。

余事要有请唤得成受日。

若无请唤虽受不成 十诵。

得受七日三十九夜 僧祇。

要为三宝得受事讫当还 问曰。

何故三部受日不同 答。

此制戒法渐次而开。

初听七日。

次听十五日乃至一月日。

事犹不讫。

听受三十九夜。

犹故不讫听受讫当还。

此皆出律。

人随事近远分远受日法。

散在三部。

似有差别如实不异也 问。

何故唯三宝事得受事讫。

而不通余事 答。

三宝事重故听。

余事轻重故不听。

此事法亦缓亦急。

言缓者营事不讫。

虽迳夏不还得夏。

无罪。

言急者若中间事讫。

更为私营违限不还。

破夏得罪。

故言急也 问。

有人言。

初安居时不受七日出界行者破夏。

此事云何 答。

此人不善戒律。

妄作是说。

何以故。

圣者制安居。

要迳宿破夏。

云何暂出便言破也。

若初夏未有缘事。

虽受七日不成受日。

后若有事更不受日出界外。

迳宿破夏 问。

若为乞三衣故得受七日不 答。

此非受日因缘。

虽受不成。

犹故破夏 问。

有人言。

四分得重受七日。

此复云何 答。

此人思文不审。

四分但云最后受七日者。

夏七日在有缘须行听受七日去。

至七月十五日来以不来明不破夏安居。

非是重受日 问。

若人为治生故假言为僧。

或受七日乃至事讫后与僧少物。

成受日不 答。

此人实为私已。

假言为僧。

交犯语罪。

设使治生所得尽与众僧。

犹故破夏。

况与少物望不破也 问。

比丘尼夏中得受日以不 答。

僧祇云。

尼无羯磨受日法。

若夏中所依大僧若死若休道。

三由旬内有大僧寺。

听通结界。

十五日一往请教戒 问。

后安居人倍日未满。

得夏以不 答。

四分云。

倍日未满。

不得数岁。

又云。

二人同夏。

小者前安居。

大者后安居。

至七月十五日自恣竟。

小者得腊。

大者未满故未得夏。

应一月在小者下坐。

倍日满竟还在上坐。

故智满日未满不得夏 问。

若破夏人及倍日不满人在他上坐。

得何罪 答。

若受他礼拜得无量突吉罗罪。

若作上坐别受施物。

计钱犯重 四分增三中云有三种安居。

四月十六日明相未出来名在前安居。

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来名中间安居。

五月十六日至明相未出名后安居。

安居初应作四事(一解界。

二结界。

三分房卧具。

四结安居也)时有比丘。

于住处欲安居。

无所依人。

无白处。

妄不作心安居疑。

不知成安居不。

往白佛。

佛言。

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安居竟作五事(一解界。

二还结界。

三分房卧具。

四自恣。

五受功德衣)问。

破安居人得何罪 答。

四分云。

不前安居突吉罗。

不后安居波逸提 僧祇云。

有五种不得安居衣。

一被举人。

二破夏人。

三不用道人。

四者死。

五不嘱授。

破夏人小过失(一为诸佛呵责。

二为诸天世人所呵。

三破夏。

四得罪。

五不得受功德衣。

六不得五事利。

七不得摄施。

八不得安居衣物。

九恶名流布。

十后生悔入地狱)。

  自恣法第七 #

  四分云。

前安居人应七月十五日自恣。

后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

前后安居人同一处者。

当从前安居人自恣。

陪日满法。

若五人广自恣。

四人三人二人对手自恣。

一人心念口言自恣 僧祇云。

自恣时差二人。

不得差三人一人。

内备五德者为僧作自恣人。

五德者。

(不随受怖痴知自恣未自恣)问。

何故自恣俱差二人。

不差三人一人 答。

若差一人为僧所差。

即名僧使正得举余人罪。

若此人自有罪。

无人可举。

故须差二人。

举罪时人人别说。

不得一时。

故须不三人 问。

自恣名何法 答。

自恣是举罪法。

本因夏中举罪。

令众斗乱。

是故停。

至夏不同用共相。

举罪忏悔清净。

然后随缘 问。

何故忏悔要须人举 答。

人多迷己傍嘱者明。

若不识罪无由得悔故须人举 问。

人言。

自恣是解夏法。

此言若为 答。

此说非法。

何以故。

本结今解便当失夏。

故知非夏法 问。

人言。

自恣是放舍法。

此复如何 答。

此言非也。

自恣若是放舍法者。

应舍造过。

何故言。

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故知非也。

若自恣时难事起。

听作单白各各共三语自恣。

难者如说戒中明。

有五种与欲。

成与欲(一言与欲。

二为我故说欲。

三现身相。

四口语。

五现身相口语。

与说戒欲亦尔也)有五种失欲(一受欲比丘死。

二休道。

三入外道众。

四往别部僧中。

五至戒增上)。

  四部律及论明衣法第八

  三衣六物。

一安多会(此名五条衣。

一长一短一重。

作院中著用。

及以行道大小行时。

缝衣洗钵执作诸事时著也)二郁多罗僧(此七条衣。

两长一短二重。

作割截成。

入众时著。

及以说法大小食时。

行道礼拜时著用)三僧伽梨(此衣名多条数衣。

亦名大僧。

入王宫聚落降魔伏道化恶人时著。

大衣威两不省生物信敬也)四钵多罗(若泥若铁。

大者三升。

小者一升半。

勋油如法不受。

[貝*貳]者常受用)五尼师檀(此坐具小者广三尺已上。

长四尺已还。

大者长五尺已还。

广四尺。

四周缘染坏色也)六针筒(铜铁锡竹木等。

作用随身用。

尼五衣者。

加覆肩僧祇支二衣也)问。

三衣具几法得成如法受持 答。

具四法名如法成受持。

不具四法不成受持。

何等为四。

一财体如法。

二染色如法。

三作如法。

四量如法。

云何财体如法。

好绢紬布等非犯舍堕物非贩卖物者名如法。

若绫罗绮谷纱缬等疏者不成受持。

云何染色如法。

十诵云。

五大色不成受持。

一真青色。

一真黄色。

真赤。

真白。

真黑等不成受持。

毗婆沙论云。

此真紫色苏方地黄捺黄花黄色亦名非法色。

何者名如法色。

答。

诸律皆云。

三种色中随意坏。

若青若黑若木兰者。

名为如法。

五分云。

真色及绵衣听坏本好色得受持。

然比丘之法必当除舍饰好。

息慢行道。

今犹著好色放逸情染憍心。

不除便乐道疏简。

致俗叽呵。

损坏佛法。

云何作如法。

反钩针刺四周缘安纽怗角。

五条一长一短。

若割截若不割截。

皆成受持。

七条两长一短。

要割截成。

大衣有九品(此出毗尼毗婆沙论)下品者。

九条十一条十三条。

应两长一短。

中品者。

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应三长一短。

上品者。

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应四长一短。

若下衣作上衣。

法得成受持得罪。

四分云。

若故衣大衣。

四重。

作七条五条。

皆各两重。

若作新衣大衣。

两重。

七条五条各一重。

若粪扫衣。

随意多少重数。

五分云。

有比丘。

或染漫衣作条。

或缝叶著衣。

或半向上半向下作叶。

或执作衣叶。

佛言。

不应念。

尔犯者突吉罗罪 问。

四分云。

但云缝僧伽梨不言刺衣。

今若缝作成受不。

若此说有余僧祇五分及论中。

皆明却刺。

凡缝有二种。

一直缝。

二却针缝。

今言者乃是却针缝 十诵云。

衣所以却刺者。

以世人衣皆直发故。

以却刺异俗。

若以一尺二尺物补衣。

皆应却刺。

若直缝者衣主命终。

应摘此直缝与僧。

乃以此衣余看病人。

出七法中第一卷。

以此推验。

故知直缝不成受持 又四分不明受衣。

岂可不受衣。

云何重如法 四分云。

大衣七条。

以竖长三肘横长五肘。

五条竖长二肘横长四肘 僧祇云。

大衣有上中下。

上者同四分。

中者长五肘一不舒手。

广三肘一不舒手。

下者长四肘半一不舒手。

广二肘半一不舒手。

七条五条上中下亦同。

若减量作成受持。

过者不成受持。

次明受衣法 四分云。

时有比丘。

不知持三衣。

佛言。

应受持。

若疑应舍。

已舍受持。

若有三衣不受持。

犯突吉罗罪。

虽有此说不出受舍之法。

今依三部律略出受衣及舍衣文。

若作法者趣衣一部皆成受持 五分律迳舍衣文(当偏露右肩。

脱革屣胡跪。

提衣心念口说也)我此某衣。

若干条舍(三说)受衣文。

我某衣若干条受(如是三说也)僧祇律舍衣文。

此僧伽梨衣。

是我三衣数。

先受持今舍(下二衣亦如是也)受衣文。

此僧伽梨是我三衣数。

今受持不离宿(如是三说。

下二衣亦如是)受钵文。

此是我钵多罗。

应量受用乞食器。

今受持(三说)十说尼律受衣钵文。

我某甲。

此钵多罗。

应量受长用故(三说)受衣文。

我某甲。

是衣僧伽梨九条受。

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如是三说。

十五条已上言三长一短。

二十一条已上言四长一短也)我某甲。

是衣郁多罗七条受。

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我某甲。

是衣安多会五条受。

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四分云。

有比丘得漫衣。

广长足即割截作衣少不足。

欲作怗叶衣。

佛言。

听作 十诵云。

有贫比丘。

不能作割截衣。

听上安叶。

若五若七若九若十一乃至十九条。

若能得应割截作三衣 五分律衣法中云。

时有比丘。

得衣少不足作割截三衣。

佛言。

听作割截大衣。

七条漫安多会。

若衣破听补治。

以复綖却刺亦听直缝(第二十卷)有比丘。

先所受衣不舍。

更受余衣。

以先受衣净施及与人。

后疑白佛。

佛言。

得名更受。

亦名净衣施。

但不舍故得突吉罗罪。

有比丘。

倒著衣水入叶中烂坏。

佛言。

雨时不应倒著。

不雨随意。

有比丘。

患衣偏坏。

佛言。

听倒著。

应两畔施钩纽(出二十六卷离法中)四分云。

时有比丘。

反著大衣入村。

佛言。

不应反著衣入聚落。

若村外畏风雨尘土坌日曝坏色鱼鸟粪泥秽者听反著。

次明失衣受不失受法 毗尼毗婆沙论云。

三衣破坏不问孔大小。

但使缘不断故成受持。

若衣故迳久失色不失受。

后更上色亦不失受。

若以异物补。

若直缝不得成衣。

过十日堕。

长财除先说 僧祇云。

比丘作衣应余人相助。

若一日恐不成者应粗行给令竟。

受持后更细刺 善见论云。

大衣七条广边八指内穿不失受。

长边一杰手。

内穿不失受。

五条广边四指。

内长边一杰手。

内穿不失受。

广长外穿乃至如小指挟失受。

若失受已过十日犯舍堕。

补竟受持。

坐具雨衣覆疮衣穿不失受。

若衣欲破而未穿。

或一条二条先以物补。

然后割刺故者不失受。

若三衣有二重一重穿不失受。

若穿孔大小如小指。

挟中有一横丝缕。

不断者不失受 问。

袈裟背处欲破欲转中鸯著两边得不失受不 答。

先取两边合刺相著。

然后以刀割背处间。

然后刺缘者不失受。

若袈裟小以物裨不失受。

若袈裟大减却者不失受。

次明助身衣如法非法。

三衣要三种坏色自余点净得者 四分云。

鹫毛衣。

人发钦婆罗衣。

马毛描牛尾钦婆罗衣。

皮衣。

草衣。

木衣。

树皮叶衣。

木钵绣手衣。

此皆外道法式。

著得偷兰遮罪。

行虅蒲萆行虅串头衣。

袄裤褶珠璎珞衣。

此皆白衣法。

著者突吉罗。

踝形者偷兰遮 十诵云。

一切毛皮衣。

偏袖衣。

复衣。

一切枕衣。

一切贯头衣。

雨衣。

袖一切绣衣。

一切衫。

一切裤。

一切贮裤。

一切禅。

一切波罗弥利。

一切舍勒衣。

一切白衣。

比丘皆不应。

著者突吉罗。

四依法(亦名四圣种)一依粪扫衣(此人上品。

但舍贵盍之物纳以为衣。

不受信施。

是最少欲。

仅得供身修道。

便有不同用。

中品人不堪听衣僧次受同利物。

下品人听受别施及贵价坏衣也)二依乞法(上品人息慢除贪。

伏身乞食。

趣得支身。

资命修道。

中品人听受僧次及送供养。

下品人听受僧常食及别请供养也)三衣树下坐(上品人以草为坐。

冢间树下省缘边道。

中品人听受僧次分房及小容身屋尨毛卧具。

下品人听受别房堂阁床坐[毯-炎+瞿][毯-炎+(梳-木)]被褥。

如是等事也)四依腐烂药(上品人有病为除报障服此陈盍。

然大小便汁能愈众病。

而不伤人。

但取差患存身修道 中品人依僧次受苏油蜜。

下品人受别施比丘依。

记此四法得资身活命宁处。

修道衣为外资。

十为内资。

卧具遮外患。

汤药除内患。

外假衣及处。

内藉食与药。

记此四缘方得修道。

此之四法能生无漏故名四圣种。

比丘当准己力分依之而行。

不可越分而修。

何以故。

若上人行下人法则退下人行。

上人法则不及中人行。

上法则过故须各准己力勤心修道。

故僧祇云。

欲得寂灭乐。

当学沙门法。

止则支身命。

如蛇入鼠穴。

欲得寂灭乐。

当习沙门法。

衣食系身命。

精粗随众等。

欲得寂灭乐。

当习沙门法。

一切知已足。

勤修涅槃道)四分有十种衣。

比丘应染作袈裟色持。

一绝衣。

二劫身。

三钦婆罗。

四刍麻衣。

五麻衣。

六舍菟衣。

七麻衣。

八翅夷罗衣。

九拘遮罗衣。

十差罗波尼衣。

十种粪扫衣。

一牛嚼衣。

二鼠啮衣。

三火烧衣。

四水衣。

五初生衣。

六神庙衣。

若鸟衔风吹离处者。

七愿衣。

八冢间衣。

九产衣。

十往还衣。

  功德衣第九 #

  善见论云问曰。

几人得功德衣。

答。

下至五人得受前安居。

得受后安居。

破安居人异住处人不得受。

若住处不满五人。

得唤余寺足数受。

客比丘不得。

若住处有四大僧一沙弥。

安居欲竟为沙弥受戒人五人数得受。

一大僧四沙弥亦如是。

若住处有五人。

若过五人不解受功德衣。

得余寺请知法人作羯磨自不得受 问。

何人衣得与众僧作功德衣 答。

七众衣天人衣得受作功德衣。

若人不解作功德衣来问。

比丘应教。

若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

随作一一衣得受。

若人送功德衣多。

但受一衣。

余者应分。

此功德衣应羯磨与衣坏比丘。

若衣坏比丘多与衣坏中老者。

与[萉-巴+(日/(句-口+匕))]数大者。

不得与悭坚贪者 僧祇云。

功德衣者新衣曾受作三衣。

净施衣舍已得功德。

得作功德衣。

大衣七条五条覆疮衣雨浴衣。

是等诸衣乃拘刺未曾受用。

皆得作功德衣。

佛言。

不但量度名受迦絺那衣。

不但染。

不但安缘。

不但怗四角。

不但出叶。

不但簪刺故名受功德衣。

若用故烂衣作。

若无僧作。

若郁金色染。

若迳宿。

若不以决定定心受。

若不以净作。

若减量作。

若不割截作。

若以异五众衣作。

皆不名为受功德衣(出二十七卷功德衣法中)受功德衣已得五事利。

一得畜长衣。

过十日不说净。

二得离三衣宿。

三得别众食。

四食展转食(背前受后)五食前食后不嘱授得入村(先有请处中前德 不嘱请余家)迦提一月开五事亦如是(迦提月者作衣月。

从七月十六日讫八月十五日。

听作衣。

余事行道功德。

从七月十六日至腊月十六日。

中间一百十日间五事利也)问。

何故殷勤叹受功德衣 答。

毗婆沙云。

三世诸佛赞叹听可故。

  四部律及论明净地护净方法第十

  四分律明。

净地有四种。

一者檀越若经营人作僧伽蓝时处分言。

某处为僧作净地(此处分界畔分明。

若僧受住即名为净也)二者若为僧伽蓝未施僧(虽未处分请僧来入不得迳宿。

即日处分。

便界畔分明。

得名为净)三者若畔有摛障。

若多无摛障。

若都若无垣墙。

若亦堑如是(若施主处分。

若僧处分。

皆得名净)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此莫问久住迳宿皆得结)十诵律中因缘。

利昌大持食具施僧。

积聚在地。

值天大雨覆盖。

器物音声闹乱。

佛言。

应僧坊内结净地著食物。

又因外道叽呵。

沙门释子与俗无异。

复僧坊外作食。

外人望见烟火。

多人来乞食。

僧遂少。

佛言。

从今日不听汝净地羯磨。

若作得突吉罗罪。

先作者应舍 僧祇律明处分净法者。

若欲新作住处营事。

比丘应绳量度作分齐。

尔许作僧住处屋。

尔许作僧净屋。

应作是说。

此中尔许僧净屋。

受不受者至过初夜随事定之。

若檀越言。

莫预处分须待竟随意分处成已应作是说。

下阁上阁中阁僧净屋净(受已即名净亦得住)若复不受。

国土乱时后王未立。

尔时得受。

若复一王已去。

一王众人未举。

尔时得受。

若复不受。

住处聚落停废二年得受(或住处停废非聚落停废。

四句解可)是中不受即名不净。

若停可食物。

是名内宿。

有施主新作食厨来请。

佛言。

言语优波离汝往。

彼先为僧家分受食厨。

勿令初夜过。

若初夜过即名僧住处不得作净。

优波离问。

得一覆别隔通隔别覆通覆别覆不。

佛言。

得。

又问。

一边二边三边一切尽得不。

佛言。

得。

得阁上阁下不。

佛言。

一切皆得受作净屋。

又问。

得隔道不。

佛言。

得隔道者。

道两边净中间不净。

若置苏油在中间者。

应穿两边流入净地者听取。

若未豆囊横置道中间者。

得解两头取。

若药等在道中得截两头。

若置谷不净地。

初夜应移净屋中。

若不移夜过即名不净。

树在净地。

枝叶荫不净地。

果落不净地者应时取内净屋中。

若不内过初夜即名不净。

树在不净地。

枝叶荫净地。

果落净地即名净。

净地果还落净地者随早晚取。

生不净地还荫不净地。

果落者乃初夜内 四分云。

果树根在净地。

枝叶荫覆不净地。

比丘安净物置上。

不知为净不。

佛言。

根在净地故得名净。

果落不净地。

不迳宿者名净。

根在不净地。

荫覆净地。

比丘安净物置上。

不知为净。

佛言。

根在不净地故名不净地。

此树果或自落。

或因风落。

或鸟兽触落。

不作意使堕者净。

比丘自殖菜或自散菜子。

不知为净不。

佛言。

净。

以种腐变故。

以重生故。

比丘不净地种胡芥等菜等。

不知为净不。

佛言。

不净。

  护僧净法 十诵云。

有二种人触净不坏净法。

一持戒比丘误触。

二破戒比丘无惭愧触。

是二俱净应食。

何等人名触。

若持戒比丘懈怠心触者触净(第六十卷)僧祇云。

净人行食时净器堕比丘钵中。

寻即却者是器故名净。

停须臾者即名不净。

所触器若铜者当净洗用。

若是木器腻不入者得削用。

腻入者应弃之。

作食时净人小者比丘得自洗铜釜镬著水。

若不能作者得捉净人手教渄米。

若无净人得自手捉席板等叠覆盖食器。

但悬放置上。

若晒谷时比丘谷上行者。

当行蹈处使净人洗却。

不犯触净。

若有女人及恶狩等难逐比丘。

比丘舍走不看。

虽蹈无罪。

天雨时谷聚无人覆者得自持净席迳掷覆上。

得捉净。

砖石掷上镇押。

船上载谷米籧篨覆上。

比丘得在上坐不应名字。

名字者即名不净。

若卒风飘船岸上者。

一切皆不净。

绳篙不离水者。

故名为净。

车上载净谷。

比丘欲上者。

先使净人上。

下时比丘先下。

若车翻离地离牛。

一切皆不净。

牛身及毛绳不离车者。

一切是净。

何以然。

凡一切菜。

卷者是器。

舒者非器。

槃有缘役穬麦者是器。

绳床致织是器。

希织非器。

船在水时非器。

在岸上是器。

车驾牛时非器。

无牛时器故(出不受食戒中)又比丘语比丘言。

汝往审悉看持灰巩来此。

比丘往内手麨巩中把。

看此巩故名净。

把已还著中者一切不净。

菜束等亦如是 十诵云。

频婆娑罗王施佛僧粥田。

诸比丘收谷疑不肯取。

以上场不净故。

佛言。

未分者应上。

若分竟不应故取。

取者突吉罗。

驴马畜负食具。

其厌倾转。

净人唤比丘言。

佐我。

正比丘恐触净不敢与正。

佛言。

听佐正。

正后更莫触。

触者突吉罗。

车欲翻亦如是。

净人负食具。

唤比丘正亦如是。

净人写物著瓶中。

瓶欲倾。

呼比丘正亦如是(净人作食时净釜倾倒。

呼比丘佐支亦如是)比丘旷泽中行。

沙弥小不能担食具。

佛言。

应并担。

净人去秤上有净食。

净人小不及举取食。

佛言。

担净人秤上取。

若渡水时净人小不能担食渡水。

佛言。

听担沙弥渡水。

又诸比丘担净人渡水时为水所漂手触净食。

比丘心疑不净。

佛言。

净人恒一心守视食。

虽触无罪。

若浮囊渡净人小。

佛言。

使净人持食著浮囊上渡 至彼岸上莫手触食。

还使净人捉。

饮食具船上载。

比丘不肯。

上船以不净故。

佛言。

从今听著罗薄。

若席敷令遍应坐草触食具。

长老优波离问佛。

有比丘。

求水瓶误取苏油瓶。

是破净。

应弃不。

佛言。

不破净。

不应(已上出第六十卷)五分云。

中有诸水器。

行食腻不净污。

以凡石揩洗坏僧器。

佛言。

不应以凡石揩洗。

应以汤灰汁洗之。

有人以不净米一把投僧米车中。

佛言。

若分别别除去。

若不可分别趣去把。

  沙门护法净 毗跋律云。

凡比丘受可食之物。

皆当如法澡濑清净。

然后受食。

若不如是非出家人法。

既非出家。

其心亦非身心非法。

名放逸众生。

非佛弟子 僧祇云。

应以澡豆灰土臣磨等净洗。

齐腕已前揩令作声。

不得粗鲁。

洗五指头。

若净洗手已更相揩磨者。

即名不净。

当更洗。

若洗钵已手磨拭者。

即名不净。

当停使燥。

食时应护手。

若磨头。

或捉革屣苏油囊。

若内衣等。

当如前净洗。

若捉大衣七条者。

当以水洗。

若食麨时手磨口。

或两手相揩。

当更洗手。

若净人以不净手行麨。

僧上坐得不净。

余比丘得名净。

若净人持不净麨写净麨上。

一切是不净。

净麨上得洗取者净食(食时上坐应问。

果菜净未无虫不。

若不问如法治直月维那亦尔也)四分云。

时有比丘。

乞食得饭干饭麨鱼肉并著一处。

余比丘见恶云。

佛言。

不应杂著一处。

若是一钵应以物隔。

若树皮叶。

若键[金*咨]。

若次钵。

若小钵。

麨应手巾裹(出法犍度)时有比丘。

洗连根叶更作净。

佛言。

不应更作净。

此洗即是净。

净有五种。

一火净。

二刀净。

三疮净。

四鸟啄破净。

五不中种净。

此火净不中种净得并刀子食。

余三种净应去子。

又五种净。

一皮剥净。

二[利-禾+皮]净。

三广净。

四破净。

五瘀燥火净。

不火净得食。

食有五生种。

一根生种。

谓姜荷等。

二枝生种(梨等)三节生种(芹蔡等)四覆罗种。

五子子种(子还生子)此五种子不以火净不得伤及食。

十诵云。

比丘新勋钵苏著钵三洗不净。

佛言。

一心三洗是钵名净。

有比丘。

用不净脂涂钵受麨。

比丘谓不净一物弃之。

佛言。

不应一切弃写钵。

余净中怨食著钵者应弃。

又比丘绳缀钵用受热粥。

少腻从缀间出。

比丘一切都弃。

佛言。

应弃此脂。

余应食。

有比丘。

净食中著不净食。

佛言。

不净者却。

余残应食(不净食中著净食。

饼中著不净饼等亦如是也)有外道。

持酒糟著食上。

作是念。

使出家人不得食。

诸比丘白佛。

佛言。

可却者却食之。

尊者阿难为佛请食。

饭不熟。

恐增佛患。

在祇洹门边自煮。

佛知故问。

阿难以事答佛。

佛言。

善哉阿难。

是食如是。

食煮应法。

从今若食冷听更煮。

若生食听火净已得煮。

云何名火净。

乃至火一触。

诸比丘与贾客大泽中行。

从贾客乞食。

彼语比丘言。

汝知此间难得。

何以故。

不自担粮。

比丘答言。

佛不听我等自赍粮。

比丘以事白佛。

佛言。

从今听自赍粮。

从他抟净食听食。

不抟净食不听食。

诸比丘抟食时他人不与言。

汝食中有何不可故抟。

比丘白佛。

佛言。

为净故与。

与竟他不还。

佛当从乞取。

云何名内宿。

比丘界内无净地。

置食共宿是。

云何名为内煮。

界内无净地。

煮食者是。

云何恶捉。

若比丘自取食。

后净人受。

是名恶捉。

  受食法 四分云。

有五种受食法。

一互手受。

二手与物受。

三物与手受。

四物与物受。

五遥掷与得堕手(夫受食者割贪求之心。

应仰手而受。

令他施手中。

若自捉器不应横手拄取及以[木*著]拌皆不成受。

若不堕手中遣落器外者悉不得食。

若意欲受此而错受彼。

佛言不成。

更当更受。

若作总杂受意得成受。

若人触食。

若动食器则失受。

应杂更受。

不得便自互触之。

未受之前自手捉食犯恶触罪。

然食为繁秽。

宜生厌离。

不得贪味。

竟览向已脱不成受。

犯不与取。

于食不节。

致患妨道。

当如药存身。

修道而已慎莫贪味)僧祇云。

食时风吹尘来坌。

钵下草不坌食者得食草。

当更受。

若草俱食坌者一切更受。

畜生鸟兽及女人曳衣尘来亦如是。

若作意受者得名为净。

净人行草叶疆菜饭果时应教去放。

若行果等堕叶上即转去者当更受。

小停者得名受食。

迸食堕钵中作意得食。

比丘共商人结伴行语言。

借我净人。

商人言。

可尔。

临进路时复言。

我无净人。

正有牛。

大德须者当取。

比丘应使净人张囊盛种种食粮。

计日作分齐。

已纽结著手上。

至食时无净人。

取者一人挽纽一承取口言。

受受得名受。

若粮尽未至所在者。

当解囊净浣已更求粮食。

著中如前。

若得菜甘蔗等。

无人知者。

以长绳系使牛拔之言。

知是畜生。

若地有火。

当使牛近边过。

火烧著者即名净(出受戒食中明此也)若白衣寄比丘种种食。

比丘念言。

明日来取。

必当与者即名不净。

若无心怖望而与者是名净(长食与沙弥净人怖望不怖望亦如是)十诵云。

风尘人比丘钵中。

比丘心疑白佛。

佛言。

从今听得不受食。

一土尘。

二谷尘。

三水尘。

四衣尘。

五风尘。

有比丘。

置食一面待时到当食。

有鸟来啄一口口去。

比丘欲弃。

佛言。

但弃啄处。

余残应食。

复有比丘。

蝇入食中。

恐破受法。

佛言。

蝇不可遮。

不破受法。

净人捉苏油瓶。

注比丘钵中。

不断比丘疑不成受。

佛言。

下流非上流。

不破受法。

净人著食时近比丘疑将非触食。

佛言。

受触无犯。

有病比丘。

语看病人言。

与我生熟苏油石蜜。

来看病人言。

无假有者是佛物僧物。

又复不受恶捉内宿。

佛言。

听佛僧物内宿等。

若病人得上物差应与 五分云。

佛告诸比丘。

随是我所制。

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

虽非我所制。

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出第二十一卷法下)非食时开制法 四分律云。

八种浆非时听饮。

一梨浆。

二者阎净果浆。

三者酸枣浆。

四者甘蔗将。

五者微果浆。

六舍楼伽果浆(善见论云。

舍楼伽者。

此是优钵罗拘物头花根捣。

取汁澄使清。

名为舍楼伽浆)七伽楼师浆(善见论云。

伽楼师者似庵婆罗果。

一切木果皆得作非时浆。

唯除七种谷。

不得作非时浆。

一切诸叶得作非时浆。

唯除叶不得。

一切花得作非时浆。

唯除摩头花计。

一切果中除罗多树果椰子果波罗奈子甜瓠子冬瓜瓠。

此六种果不得非时服。

一切豆不得作非时服)八者蒲桃浆(时诸比丘入村乞食。

见作石蜜。

以杂物和之。

疑不敢非时食。

佛言。

听非时食。

作法应尔。

得未成石蜜疑。

佛言。

听食。

得薄石蜜疑。

佛言。

听食。

得浓石蜜疑。

佛言。

听食。

得白石蜜疑。

佛言。

听食。

得杂水石蜜疑。

佛言。

听食。

得甘蔗浆若未熟听饮。

若熟不听饮。

饮如是法治得甘蔗。

佛言。

听时食。

出七日药戒)五分云。

比丘白佛。

八种浆以何因缘得饮。

佛言。

渴便得饮。

一庵婆罗果。

二阇婆果。

三周陀。

四波楼。

五蒲桃。

六俱罗。

七甘蔗。

八蜜浆 僧祇明十七种浆得非时饮。

一庵罗浆。

二枸梨。

三安石榴。

四颠哆梨。

五蒲桃。

六波楼沙。

七挞挞筹。

八芭蕉。

九罽伽提。

十劫颇罗。

十一婆龙渠。

十二甘蔗。

十三阿梨陀。

十四呿婆梨 十诵八种浆。

一周梨。

二茂梨。

三枸楼。

四舍楼 五说婆多。

六婆留沙。

七梨。

八蒲桃(以水作净应饮之)优婆离问佛言。

八种浆根汤茎汤叶汤花汤。

果合可饮不。

佛言。

若无味不离食请不浊听饮。

有诸比丘。

贾客行遥过大泽。

比丘从贾客与水。

水上有少食。

诸比丘弃去水。

贾客言。

汝岂不知是中水难得。

何以弃之。

比丘言。

日时已过。

水上有少食。

不应饮故弃。

佛言。

不应一切弃。

弃上少许水。

下净水应饮。

水底有少食亦如是。

将钵取池水。

下有残食亦如是。

有比丘。

从放牧人乞水。

水瓶赋写水置钵中。

水上疑苏如芥子。

比丘白佛。

佛言。

苏可却者却。

净水应饮。

持赋钵取。

水上有赋亦如是(见上出六十卷)四分云。

时有服吐下药。

比丘煮粥顷日时已过。

佛言。

听以完令麦。

若完令稻谷煮令熟。

勿使破漉汁饮 十诵云。

佛在苏摩国。

阿那律弟子病服吐下药中。

复心闷。

佛言。

麨稻花汁与。

与竟问不止。

言以竹麦汁与。

与竟不差。

佛言。

囊盛米粥汁与。

与竟仍不差。

佛言。

将屏处与米粥(出六十卷)僧祇云。

若比丘服吐下药。

医言。

应与清粥。

不与便死者。

当云何。

尔时应以洮米[米*番]汁槽盛渍病比丘。

若病人不堪者。

取不破稻穬七过净洮。

盛著囊中系头净器中煮。

不得令稻头破。

破者不得与病比丘 五分云。

有吐下比丘。

中后腹中空闷。

佛言。

以苏涂身。

故不差。

佛言。

以面涂身。

犹不差。

佛言。

暖水澡浴。

犹不差。

佛言。

与暖汤饮。

犹故不差。

佛言。

以瓮盛肥肉汁。

坐著中足以至晓。

一切不得过时食。

  匡究僧徒同住众法第十一

  僧事既重。

干之不易。

自非德行。

内充威能两物谦逊心不辞劳惮。

何以剖判邪非营理。

众则升天之益。

失则随前之损。

凡为断事之人及经营三宝。

要明解经律。

依理而行。

不自高卑。

彼不侵物。

闰已不求恩赏。

不殉名誉。

若能如是直护三宝。

自利利人功德无穷。

评断诤事人。

应备五德。

一持戒清净(惭愧畏罪。

终不曲理)二多闻(明住解律。

其理难屈)三广诵二部戒利(善识轻重)四能问能答。

能如法教呵。

及作灭摈。

令得欢喜(评宜得所)五善能灭阙诤事(善于方便令前事消垢)具此五德。

任整僧事大人之德。

欲治断他他事。

先观五法(一观察前事是真实不二次观察后时有利益不。

三次观察令时宜不。

四次观察不令僧生尘垢不。

五次观察得善捌不。

观次五法已当生好心言。

众立制罚治恶人断理佛言)律师与他判事。

当具五德。

一善知犯相。

二善知不犯相。

三善知轻相。

四善知重相。

五善知决断无疑。

住毗尼而不动(具此五德方可为他断事)举罪人当内备五德。

一知时不以非时(事合众宜举则应时)穬(法语谏晓自天口过)五慈心不以嗔恚(意在利彼非使怨)若不思量此五法者。

不得轻尔道口说他过。

或乱僧众或自恼恼他。

寺主维那当备五德。

一不受(不偏情于亲)二不恚(不克于怨)三不怖(不惧于强)四不痴(不陵于智)五知分未分(善能分处祥可众心)入众应具五德。

一应以慈心(若心慢众则令众不喜。

故须众爱法然后入)二应自卑下有拭尘布(谦心慎过不慢轻众)三应知坐起。

若见上坐不应安坐。

若见下坐不应起立(人应众故)四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

若自说法。

若请他说法(众依于法也)五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

应作默然(不狂发起斗诤事故)有五种非法默然。

一若如法羯磨而心不同。

默然任之(共作法事而所见不同。

可得施言而情忍乖和。

令众法不成也)二若得同意伴。

亦默然任之(德人助已不应默忍非法)三若见小罪。

而默然任之(事可消殄。

而容忍秽众)四为作别住而默然(僧作三举名为别住。

不容共彼同一法事)五在戒场而默然(欲作羯磨。

应唤同集。

恐脱成别众)有五种如法默然。

一见他非法而默然(非法羯磨理可呵止。

以不合时恐或乱众心。

不同彼于已无过也)二不得伴而默然(独是众非言则无用)三犯重而默然(发起大事恐或乱众)四同住默然(如法和合不容生异)五在同住默然(人既尽集无宜乖乱)。

  四部律及论明三宝物义第十二

  三宝物重不可不慎。

若与用有方则顺教有善。

若费损无度则违理招愆。

若欲曲知三宝物者。

必须深达戒相识轻重。

谨心畏罪乃可任掌。

若不尔者速当远离如避火坑也。

僧祇云。

若比丘作寺主塔无物众僧有物。

便作是念言。

人所以供养众僧者皆由佛恩故。

便持僧物修治塔者。

此寺主犯重(持塔物供养僧)若佛塔有物。

众僧无物。

或僧有物塔无物者。

得如法贷用彼知事人。

若贷物时应分明作券疏。

僧中读券使僧共知。

若不读者越毗尼罪。

其物当依券要而还。

众僧物事立名凡有五种。

一者四方僧物(一切重物皆名四方僧物。

上至罗汉下至沙弥尽有其分。

无有和合卖买借人及外私用)问。

何故不言十方僧物而云四方 答。

就一世界中上下无僧明四方。

语宽通收四维上下。

故但论四方。

若道十方亦复无妨。

且 边明也。

二常住僧物(言常住者。

常在此处不可移动。

四方僧来即此处受用。

从物为名故称常住僧物)三者招提僧物(若俗人以地别施现前僧。

各造私房。

四方僧来无安置处。

有人就此私地中为四方僧起立房舍。

供给所须。

此房能招致四方僧来集此房。

故言招提僧物也)四者僧祇物(僧祇者。

此云大众。

大众共有此物。

故名僧祇物)五者僧鬘物(僧园中花作鬘质得物来。

从鬘得物故僧鬘物也)问。

用重物得偷兰遮罪。

四方僧非一。

谁边得罪 答。

现前四方众僧。

上至罗汉下至沙弥。

一人边得一偷兰遮。

除过未 五分律云。

讫罗多邑有比丘。

共分僧物以为五分。

作私有想。

令诸比丘不得住处。

佛因此事告诸比丘。

四方有五种物。

不可护不可分。

一住处地。

二房舍。

三须用物。

四果树。

五花果。

一切比丘皆有其分。

若护若卖若分。

犯偷兰(四分同。

但分作四分为异)又四分云。

时有比丘。

在僧地中作私房。

有上坐客比丘来语起避上坐。

彼比丘言。

是我私房。

何故起。

佛言。

语令起。

若起者善。

不起者应语言。

还僧地更无有理。

以僧地入己(出房舍揵度中)僧祇云。

僧地中作房。

上坐来与不者。

应持草木更余处去。

僧地中作房。

上坐来不与者毗尼。

斫僧园花果越毗尼(若树老无子无花。

又湏用作屋。

应施主听得用。

要须者便令干燥。

语施主听得用之)若僧房柴薪燃有限齐者不得过取。

燃无定限者多亦无罪。

舍卫有比丘。

僧地种果自取不与人。

诸比丘白佛。

佛言。

此种殖有功德。

与一年取。

若树大不欲一年。

并取者听年年取一枝。

枝遍则止。

若种满一园亦听一年取(若欲渐取亦随意取。

遍以止。

菜听一剪种。

菰取一播熟。

渐取类取亦如是)十诵云。

优波离问佛。

僧房破。

得持僧卧具覆具等物卖治房舍不。

佛言得。

又问。

两房破。

得卖一房治不。

佛言得(出六十卷)有诸比丘取僧园中树木用煮羹饭粥煮汤药染衣等。

旧比丘不喜。

如是言。

我等经营种殖勤苦。

汝等客比丘不语我默然烧用。

比丘以是白佛。

佛言。

从今日僧中树花应取用供养佛塔及阿罗汉塔。

若有净人使取果啖树上。

大木四方僧应用作梁椽。

树皮树叶诸比丘自在用(若僧地中有枯树木。

不得独取燃火。

何以故。

此是属四方僧故。

若僧地中有好树。

众和合得用作佛塔僧房。

不和合不得用。

若大众中三四人别作大房。

地中先有树。

众僧分处与得用。

若僧不分处与不得用。

若作房者在此地中。

自种树者得用治房。

若种者不在。

有余僧来住者。

此树不须白僧亦得用也)花树果树除众僧和合用治塔作房。

私不得破。

善见论云。

若寺舍空废无人。

比丘来去。

见树有果应打钟。

若无钟下至三拍手。

然后取食无罪。

若不如是食犯盗。

若檀越为房舍施。

如是受者回作食得偷兰遮。

应还直。

若为房舍施应作房舍用。

若饥俭时众僧饮食难得。

或病或国土乱时。

有比丘舍寺而去。

寺舍园果无人主领。

若知此者重物得作食用。

为护住处故。

又寺中房舍多无人修治。

房舍毁坏。

应留好者卖余粗坏者为食用。

亦为护住处故。

若檀越为三衣布施。

若众僧无房舍。

作白羯磨回作房舍。

众和合用无罪。

若比丘为作典赏物人。

为他穿墙偷去。

是比丘用心守护闭房坚牢。

虽失不偿。

若不用心守护。

皆须偿。

如是应广知 僧祇云。

比丘知僧物有应与有不应与。

与有二种。

若损若益应与。

云何损者。

有贼来诣寺索种种食及物。

若不与者或能烧却寺舍虽不应与恐作损事故随多少与。

云何益者。

若治僧房舍工匠等。

及料理物事人应与。

若王及大热力者应与 十诵云。

有诸王臣数至竹园观看。

从比丘索食薪火灯烛。

若与恐犯罪。

不与惧作患。

以是白佛。

佛应立处分人。

处分人已不白僧。

得用十九钱供给客。

若更须应白僧竟与(出三十四卷)有阿兰若处贼。

从比丘索食。

不与便截比丘腰断。

以是白佛。

佛言。

若有如是怖畏处。

若乞与半乞少与少。

若都索都与。

莫以是因缘故得大衰恼 毗尼毗婆沙论云。

若比丘以少物赠[目*遂]。

白衣纵使四事供养。

满阎浮提圣众不如静坐清净持戒。

若强力欲破坏塔像。

以物货之。

得存者宜以塔像物消息之(僧祇物损益亦如是。

父母是福田。

听供养益。

僧者应与。

孤穷乞人慈心故应与。

外道求法长短故应与)檀越施物凡有八种(出四分律犍度中)一比丘僧施(虽属比丘现前人分)二比丘尼僧得施(虽属比丘尼现前数人分)三二部僧得施(莫问人数多少。

分物二分。

半属尼。

半属比丘也)四僧得施(来者皆得应作羯磨分。

亦不得共尼同作羯磨。

亦不得羯磨钱宝。

若招提僧不应作法)五界内僧得物(属住处僧。

僧入界者皆得。

但取舍物时为定。

若施常住僧来者共用。

不得舍去)六同羯磨僧得施(同一住处作法事者得此物)七称名字僧得施(若慢言施。

上座法师施。

咒愿施 看应人等。

此不简亲疏。

亦得施僧之福)八人僧得施(从上坐行之。

随取者而与之也)随檀越施。

依此八法而分(无上件别上座应问。

八种施中为作何施。

若不依此八法而施。

则不得施僧之福。

若不依此八法而受。

则轻损信施。

违犯处多。

若欲分物差具德者分之。

好恶平等勿生偏颇。

自余众僧亦不得生贪。

无法乱语利养难消贫富不在此。

亦莫嫌恨改人志行。

若得衣唯可割破。

而分不劳卖取钱。

设得钱者慎莫手受。

应语。

我不应受此不净财。

若我须衣合时清净当受。

应语净人言。

知是看。

是此人还与比丘者。

当作彼人物。

故受使净人。

当湏衣时当如法索如法求如法与如法受如法用)五分律有比丘。

父母贫欲供。

以事白佛。

佛言。

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

于上大小便利。

极世珍琦。

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形供养父母。

若不供养得重罪 善见论云。

比丘受用施物有四种。

一盗用(若比丘无戒。

依僧受施饮食。

名为盗用)二负债用(若比丘受人信施 应先作念而受。

名负债用。

利知者口口作念。

钝者且先作念。

一切床敷卧具所受用物。

皆先作念。

若不为障寒热羞耻故用衣。

若不为除饥食渴病故而受食及药。

是名负债用。

若不先念得突吉罗罪)三亲友用(七学人受用施 如子受父母无异。

名亲友用)四主用(真人罗汉受用施物名主用)此四中盗用最恶也 毗尼母论云。

比丘受信施。

不如法用为施所堕。

堕有二种。

一食施他人施不如法修道放逸其心。

二转施。

不如法人是堕于三涂。

若无三途受报。

此身即坏腹食出于外。

有九种人应施。

一父母。

若贫应施。

若富有不应施。

二治塔人。

三奉僧人。

四治僧坊人(此三人若过分与者堕)五病苦人。

六婴儿。

七任身女人。

八牢狱(此四种人慈心与物望报。

当为佛法不留难故)九者诣僧房乞人(若自有粮不随与者堕)若比丘不坐禅。

不诵经。

不营三宝而受。

施者为施所堕。

若三业中趣一业者得受知足 僧祇云。

若檀越施僧床蓐。

但执[毯-炎+瞿][毯-炎+(梳-木)]氀枕叠腰带刀子鉹伞盖扇革屣针筒[打-丁+剪]扴刀澡灌。

是中床蓐俱执[毯-炎+瞿][毯-炎+(梳-木)]氀枕。

如是重物应入四方僧其余轻应分。

若檀越言一切尽分。

应者不应分(若比丘道路行。

俗人见比丘生欢)从施主意分。

若言一切施四方僧。

  (喜心故。

持种种杂物布施。

是中若有重物应与随近寺。

当语施主言。

我持此床蓐与某寺比丘。

若言。

我已决意施复用问。

为比丘语言。

亦可置间供养供给。

客僧得其功德。

复言。

不能我已决意施。

应语言 此是重物。

难致可此间贸取直彼间还作不。

若言。

任大德意。

贸直到彼住处床蓐直置蓐。

如是一切随宜贸易也)僧祇十诵卖僧重物借人私用。

设一切僧集亦不得。

若用犯突吉罗 四分五分。

偷兰遮。

不同之义付之高德。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

  申年八月二十七日沙门明润于此曩恭礼写记

  净土寺藏经 #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下

  四部律及论明亡比丘轻重物看病嘱授法第十三

  此重物者。

以律文少异不同。

致使末代比丘诤讼非一。

原其大教正是一味。

但圣旨分流偏执有阙。

然行中非大过者随情可尔。

若欲判割轻重者。

非律文不证也。

若随情解义容乖圣意。

据文科判定无牟楯。

故谨依四部律并论释之。

一处若欲施行。

案文取断。

亦可各用随部羯磨。

  四部律第三分衣犍度中明嘱授文。

若病儿临终时有如是言。

我此众物与佛与法。

若与僧若与塔人。

若我终后与。

若不死还我。

佛言。

不应。

如是与应现前僧分 问。

如是决定嘱授。

死后何故不成 答。

身死之后无有半钱之分。

此物理应属僧。

故言不成 问。

何成属授 答。

病人若言。

生死决定与者。

名成嘱授 问。

病人决定嘱已后。

若复还者当复云何 答。

若定嘱者后不应还取。

何以故。

决定嘱他故。

若还取者计钱犯重 问。

病人嘱授不成。

后人持亡者衣物造福。

得如法不 答。

非法。

何以然。

嘱授不成。

犹是僧物。

若用作福。

一切同心者皆犯偷兰遮罪。

若此物有人守护不与。

以强力取者计钱犯重。

时舍卫国有负债比丘死。

不知谁当偿。

便往白佛。

佛言。

听持亡者长衣偿。

若无物卖三衣。

余者与瞻病人。

彼看病人应问病比丘。

何者是汝三衣。

何者是汝长衣。

汝负谁债。

谁负汝债。

汝应与谁。

若不问如法治。

  十诵律杂诵第四卷中嘱授文 佛在舍卫国。

有一病比丘语看病人言。

汝能好看我爱念我。

我若命终所有物尽当与汝。

语已命终。

佛鸣锤集僧。

佛语看病人云。

比丘所有物尽持来。

现前僧分。

看病人言。

非僧物。

何以故。

我看病人。

病人语我。

汝能好看我爱念我。

我若命终所有诸物尽当与汝。

是故非僧物。

诸比丘以是白佛。

佛言。

无如是死当与法。

若比丘命终现前应分。

有白衣病。

语诸亲里。

若我死后财物与我儿。

语已命终过。

是比丘后还家。

共相问说已。

亲里言。

言汝父临死时嘱此诸物与大德。

比丘答言。

佛未听我受死后施。

以是白佛。

佛言。

先为比丘故说。

非为白衣。

应随意取(出僧一第一卷)。

  僧祇律第三十一卷明嘱授 佛住舍卫国。

时有比丘。

语比丘言。

看我我当与长老衣钵。

时病比丘无常。

诸比丘集欲分彼衣钵。

看病人言。

是比丘存在时语我言。

好看我当与汝衣钵。

诸比丘以因缘往白佛。

佛言。

已与未。

答言。

未与。

佛言。

不与已无常。

得越毗尼罪。

彼不应得。

复次佛在舍卫国。

时有病比丘。

语比丘言。

看我当与长老衣钵。

即便与。

得已不作净。

还置病人边。

时病比丘无常。

诸比丘以是事往白佛。

佛言。

为作净不作净。

答言。

不作净。

佛言。

不应得。

复次如前因缘。

乃至佛言。

作净未。

答言。

作净。

佛言。

应得。

时尊者优波离知时而问。

世尊。

病比丘临终得嘱授与人物不。

佛言。

得。

复问。

嘱偿医药直不。

佛言。

得。

若嘱言。

我不差当与。

若差即名舍。

若嘱言。

我向彼聚落。

若不到当与。

若到者即名舍。

若嘱言。

我行去若无常者当与。

还者即名舍。

若决定嘱言。

我若死若活。

其必与。

如是决定嘱授与众多者。

最后应得。

若与众多人。

在前者应。

若比丘无常不应便闭其户。

彼若有共行弟子依正弟子。

可信持戒者得与户钩。

若不可信者当户钩僧与。

知事人已埋藏料理竟。

然后出彼衣物。

若有共行弟子依正弟子。

持戒可信者使出。

若无可信弟子应使知事人出。

若比丘作是言。

我此中亦有衣钵者。

当观前人持戒可信者应与。

不可信者不应与。

若有可信作证明者应与。

然后僧受。

  弥沙塞律第二十四卷嘱授文 有诸比丘。

未命终过。

处分衣物言。

我死后以此衣物施某甲。

以此衣物作如是如是用。

诸比丘以白佛。

佛言。

不应尔。

犯者突吉罗罪。

与不成与不用不成用。

  四分律衣犍度明看病法 佛在舍卫国。

不就请食。

诸佛常法。

若不就请在后案行诸房。

案行诸房时见有异处。

有比丘病无瞻视供养人。

卧大小使中。

见以诣病比丘。

所知而故问。

比丘汝何故卧大小便中。

有瞻视供养人不。

答言。

无。

世尊复问。

何故无。

答言。

我无病时不看他病。

是故今病无瞻视供养者。

佛言。

汝不瞻视供养病人无利所得。

汝等比丘不相看病。

谁应当看病者。

是时世尊即扶病比丘起。

拭身不净已洗之。

洗已后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具草弃之。

扫除住处。

以泥浆洒极令清净。

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卧比丘。

复以一衣覆上舍去。

尔时世尊食已。

以此因缘集比丘僧。

以向自料理病人因缘具告诸比丘。

汝等诸比丘。

自今已去应看病人。

不应不看作瞻视病人不应不作。

若有欲供养我者。

当供养病人听彼和上。

若同和上阿阇梨。

若同阿阇梨弟子应瞻视。

若都无有人者。

众僧应与瞻视病人。

若不肯者应次第差。

次第不肯当如法治。

若无比丘比丘尼应作。

若无比丘尼式叉摩那应作。

若无式叉尼沙弥应作。

若无沙弥沙弥尼应作。

若无沙弥尼优婆塞应作。

若无优婆塞优婆夷应作。

是中比丘尼式叉沙弥尼优婆夷。

随所可作应作。

不应触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持亡者衣钵坐具针筒与看病人。

应作白二羯磨与 问。

亡人物理自属僧。

何须看病人僧中三舍 答。

虽复属僧但看病人为守护。

今明舍者令众普知之 又问。

亡比丘衣物既自属僧。

何须羯磨与。

然后人得 答。

亡人衣物属四方僧。

四方僧集故不可得分。

圣教开听羯磨与。

一人作主。

主若与僧。

然得分之。

因佛与看病人三衣六物故。

时诸比丘小小看病。

或扶起或一扶卧。

或一与杨枝水。

便取亡者衣钵。

佛言。

不应小小瞻病便取衣钵。

自今已后看病人应具五德。

当与衣钵。

何等为五。

一者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能与。

二者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吐唾。

三者有慈愍心不为食。

四者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

五者能为病人说法。

令人欢喜。

己身于善法增益。

有如是五法应取病人衣物。

若无此五法不应与。

舍卫国有比丘死。

彼多有三衣。

不知何者。

与看病人。

佛言。

听。

彼亡者常所持者与。

复次有比丘死。

多有三衣。

不知持何等。

三衣与看病人。

佛。

言应看。

此瞻病人若能极好看病。

应与上三衣。

若中与中。

若下与下。

有比丘病。

作是念。

我当受不好不恶三衣。

恐看病人取好者去。

佛言。

不听。

尔有病比丘。

送衣钵著余处。

恐看病人取去后病差无所著。

佛言。

不应尔。

病人有五种事难看。

一所不应食饮食。

二不肯服药。

三看病人有所至心而不实语。

四应行不行应住不住。

五身有苦痛不能忍。

身少堪能而不作仰他作。

是名病人五难看。

反上五句名为易看。

又病人有三事难看。

不能静坐思惟。

第一念解悔先罪。

是报由恶所招。

今复不忏定堕恶道。

前身积罪余报未尽。

从生已来为恶日多作善时少。

五篇诸戒一一思量。

若遭违犯今皆忏悔。

若发此心定生善道。

第二当观无常身如朝露。

假合而成速朽之法不可久保。

命尚不存。

财何足吝。

于诸衣物莫以迳坏舍不劳嘱授。

身亡之后任僧良处。

第三当念佛三昧。

善调气息。

系心守境。

意向恶方观清净土。

如在目前。

正念就是住。

又病人应以三法善自量宜。

一者重病。

若得粗随病饮食。

随病汤药。

好看病人于此三事若得不得。

无常报尽会必当死。

尔时此病人应作死计。

莫食酒肉及非时食。

何以故。

宁持而死破戒而生。

二者中病。

若得上三事便差。

不得必死。

时此病人应自酙量。

堕病所宜而食。

若不能自节者。

看病人应裁量。

三轻病。

若得上三事及以不终不死也。

尔时病人但小将息病。

自得差。

不得因病饮酒啖肉非时食也。

然病多恼喜生嗔恨。

当自调伏。

针灸服药供给所须好自消。

宜应自思念他人好心。

看我已自难消。

何况重加恶言。

触恼于彼。

是彼看我无利戒生退心。

不复看看便死也。

以是故应惭愧。

于他将护其意而劝赞之。

令进心欢喜无恨。

自他俱利 毗尼母论云(病人不随看病教突吉罗。

看病人违随病人意亦突吉罗)。

  十诵律第四诵衣法第八卷明看病法 长老优波离问佛言。

谁能供给瞻视病人。

佛言。

和上阿阇梨同和上阿阇梨。

若无四种人僧应供给。

若僧不与僧得突吉罗。

僧差不肯去者突吉罗罪。

从今日结看病比丘法。

看病人法者。

当随病人所须应作。

随时病边。

问病人因缘。

问已若问药师。

若问知病比丘。

病比丘如是。

以何药医差。

若教应如是。

如是药明日到厨中。

看僧何食。

若有随病食应与。

若无随病食应取僧所供给病人。

若无是事彼住处。

若有善好有德比丘。

从索供给病人。

若无是事应从大德多知识比丘索。

若无是事应留病比丘六物。

余物应贸所须供给病人。

若复无者以所受重物贸轻物受持得钱市所须供给病人。

若无是事所受铁钵贸凡钵受持得钱市所须供给病人。

若无是事看病人应自与。

若自无应他乞供给病人。

若无知识乞不能得乞食美者供给病人。

看病人应持到病人边为说净法。

是道非道发其智慧应如是随意说法。

若是阿练若病应现前赞阿练若法。

若学修姤露赞修姤露。

若学毗尼赞毗尼。

若作法师赞阿毗昙。

若助佐众事赞助佐众事。

若大德多知识比丘。

应问地相。

第二第三第四地相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

若死随其功德供养。

供养竟诸衣物应浣者浣。

捩晒燥搪入僧中。

如是唱。

某甲比丘死。

是大衣是七条是漉水囊是坐具。

是饰资生物白得如是胜趣。

  僧祇律第三十一卷明看病法 复次有看病人。

作是念言。

我看不避寒暑执众事。

若除大小便求索汤药。

云何得言众僧得耶。

佛言。

看甚苦应与三衣钵釪及所受残药。

看病人有应得亡者衣物。

有不应得者。

僧次差作不合得。

乐福德作不应得。

以悕望故。

暂作亦不应得。

何者应得。

佛言。

为欲饶益故。

下至然一灯注欲令病者差。

是人应得。

作羯磨分物时。

有客比丘来。

应知在羯磨前羯磨后。

是中值羯磨值羯磨不值死。

是二应得。

是中值死不值羯磨。

不值死不值羯磨者。

不应得。

若为为病人求觅医药。

若为塔事僧事故云应与。

  五分律第二十四卷中明看病法 有诸看病人。

或为病人。

或为私行。

去后命过。

余人得衣钵不。

以是白佛。

佛言。

不应趣尔与一人应与究竟看病者。

有一比丘病。

看病人多。

诸比丘不知几人应得衣。

以是白佛。

佛言。

若比丘命过。

应与二人衣。

比丘沙弥。

虽父母兄弟亦不应与。

若比丘尼死应与三人衣物。

比丘尼式叉尼沙弥尼。

有诸比丘。

分看病人物与沙弥三分一。

以是白佛。

佛言。

应等与分 摩德勒伽论云。

白衣作看病人应与少许。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四分律第三分衣犍度中明轻重文 尔时舍卫国有多知识比丘。

死有多僧伽蓝。

多有属僧伽蓝园田果树。

多有别房。

多有属别房物。

多有铜瓶铜瓫斧[散/金]灯。

多有绳床木床卧蓐坐蓐枕。

多畜伊梨梨近陀耄罗耄耄罗氍氀。

多有守僧伽蓝人。

多有车舆。

多有澡灌锡杖扇。

多有铁作器木作器陶作器剔髺刀竹作器。

多有衣钵坐具针筒。

诸比丘不知云何。

以此白佛。

佛言。

多知识无知识一切属僧。

诸比丘分僧园田果树。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彼分铜钒瓫铜斧[散/金]及诸种种重物。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彼分绳床木床坐蓐卧蓐枕。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彼分伊梨近陀耄罗耄耄罗氍氀。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自今已去听诸比丘。

氍氀广三肘毛长三指现前僧应分。

彼分车舆守僧伽蓝人。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彼分水瓶澡灌锡杖扇。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彼分铁作器木作器乃至竹作器等。

佛言。

不应分。

属四方僧。

自今已去听分剃刀衣钵坐具针筒。

彼分俱夜罗器现前僧应分。

时有比丘。

在俱萨罗国游行。

到一无比丘住处村已命终。

诸比丘不知谁应分此衣钵。

以此白佛。

佛言。

彼住处若信乐优婆塞。

若守园人彼应掌录。

若有五众出家人来者应与。

若来不来应送与近处僧伽蓝。

尔时有比丘。

此部至彼部。

未到便死。

诸比丘不知衣钵当与谁。

佛言。

随所欲往处与此。

是僧分为二部也。

若彼傧比丘死衣物随所共同羯磨处僧分。

  十诵律第四诵衣法第八卷明轻重物文 佛在舍卫国。

优波离问佛言。

何等可分物。

何等不可分物。

佛言。

一切田。

一切房舍。

一切床榻卧具。

一切细车。

一切粗车半庄车步舆不应分。

一切铁物不应分。

除釜瓶受二斗。

已下应分。

除钵小钵半钵键[金*咨]剃刀钳镊截扴刀针筒刀子户扇曲钩剃刀匣刮渒灌鼻筒熨斗香炉勋钵钩衣钩辟上钩七钵支禅镇。

除上尔所余物一切铁物不应分。

一切铜物不应分。

除釜瓶受二斗已下应分。

水瓮盖刀匣刮渒椑灌鼻筒熨斗香炉勋钵钩衣钩辟上钩禅镇上钵支。

除上尔所物余一切铜物不应分。

一切石物不应分。

除釜瓶受二斗已下应分。

水瓶水瓮盖水物刮渒椑灌鼻筒熨斗勋钵香炉钵禅镇。

除尔时物一切石物不应分。

一切水精物不应分。

除釜勋钵钩香炉熨斗。

余如上说。

一凡物不分应分。

除釜受二斗已下应分。

水瓮盖水物钵小钵键[金*咨]刀匣刮渒箄灌鼻筒熨升香炉禅镇。

除上尔所物余一切不应分。

一切具物不应分。

除刀匣刮渒椑灌鼻筒熨斗禅镇香炉勋钵钩衣钩盛药函上钵支。

是一切具物应分。

一切牙物亦如是。

一切角物不应分。

除受半斗已下应分。

除刀匣衣钩辟上钩刮渒箄灌鼻筒禅镇盛药函上钵支。

如是一切角物可分。

余一切不应分。

一切皮物不应分。

除盛药苏油囊受半斗已下。

系草履系鞋革粗革熟革裹脚指革应分。

一切木物不应分。

除朽受二斗已下。

水瓮盖刀匣刮渒椑衣钩辟上钩钵支禅镇。

如一切木物可分。

余一切不应分。

一切竹物不应分。

除盖扇箱箧席杖等应分。

一切赭土应分。

一切染色若煮若未煮不应分。

憍萨罗国有比丘有死。

是比丘衣物处寄现前僧分衣物竟。

方问看病人。

是谁。

答言。

我。

僧言。

汝等处彼处所寄衣往索取。

诸看病人往索不得。

便共相斗诤言。

以是事白佛。

佛言。

现前六物先看病人。

余轻物应分。

重物不应分。

有比丘死。

多有衣钵。

多有财物。

不知是比丘受何等漉水囊何等坐具。

以此白佛。

佛谁是根本看病人。

看病人应先问。

病人受何等三衣。

一一具问已资生六物与看病人。

余僧应分。

若如是不问不知不信与不大好不大恶六物。

又有一与学沙弥死。

是衣钵不知云何。

以是白佛。

佛言。

当死时现前僧应分衣钵物。

憍萨罗国有一沙弥死。

诸比丘不知衣钵当云何。

佛言。

所著内衣应与看病人。

余轻物僧应分。

重物不应分。

羯磨当称某甲沙弥死。

是沙弥所有内衣自余悉同一住处。

一守或比丘。

二被傧比丘共住。

若守戒比丘死。

衣物属彼。

傧比丘死。

衣物属守戒比丘。

余傧比丘来不应分与。

若二比丘共住一处住。

一人死。

所有衣物应心念口言受。

受已余比丘来不得强与。

若不心念口言作法是衣不应受。

受者突吉罗。

亦应余比丘。

三比丘共住。

一人死。

二人应到手展转受分。

四比丘共住。

其一人死亦如是。

五比丘共住。

一人死。

是衣钵物。

若展转分。

若自受分。

若随筹分。

若羯磨分(作法易解分物成否同上)。

  十诵律第十诵毗尼序最下卷判衣物文 有一住处。

旧比丘属塔物自贷用。

是丘比死。

诸比丘不知。

当云何。

以事白佛。

佛言。

衣钵物还计直输塔。

残者僧应分。

有一住处比丘。

衣物为塔用。

是比丘死。

诸比丘以是白佛。

佛言。

塔物还计直取现前僧分。

比丘贷四方僧物私用。

比丘私物贷四方僧用亦如是。

客比丘旧住比丘亦如是。

有一比丘。

赊沽酒未偿便死。

酒主从诸比丘债酒价。

诸比丘答言。

此比丘在时何以不债酒价。

酒主言。

偿我酒价。

不偿者出汝恶声名。

言释种沙门饮酒。

不肯偿价。

诸比丘不知云何。

以是白佛。

佛言。

是比丘有衣钵物应用偿。

若生无物应取僧物与偿。

何以故。

恐出诸比丘声名故。

有客寄比丘衣物。

比丘失去。

时贾客往比丘边索。

比丘答言。

失去。

是事白佛。

佛言。

若自在不应偿。

若不得自在应偿。

有比丘以衣钵物寄居士。

居士失去。

是事白佛。

佛言。

若好看失去不应。

若不好看失去应偿。

憍萨罗有一住处。

一比丘死。

是比丘以衣钵物寄比丘尼寺。

比丘言。

我等应分。

比丘尼言。

我等应分。

诸比丘不知云何。

以事白佛。

佛言。

以若比丘死前寄比丘尼。

衣钵物现前比丘僧应分。

比丘尼寄比丘亦如是。

佛在舍卫婆提国。

释子婆难陀比丘死。

衣物直三十万两金。

波斯匿王言。

是人无儿子故是物应属我。

佛遣使波斯匿王言。

赐城邑聚落人襄时颇少多与婆难陀不。

王言不与。

佛言。

谁力故合得生活。

皆是僧力故僧应取。

王闻佛教好便正诸刹利言。

是比丘与我同是刹利种。

是衣物应属我等。

佛遣使语刹利言。

汝作国事大官事颇问婆难陀不。

答言。

不问。

婆难陀不在时汝作官事颇待不。

答言。

婆难陀共僧羯磨。

婆难陀不在时僧不作羯磨。

是衣物应属僧。

诸刹利闻教便止诸亲族中表内外皆言。

婆难陀是我伯叔父母舅甥兄弟。

是衣钵物应属我等。

佛遣使语言。

汝等嫁女娶妇会同取与钱财时颇待婆难陀与分不。

答言。

不也。

佛诸与婆难陀衣食分者应得。

是衣分婆难陀僧与食故。

是衣钵应属僧。

诸亲族闻佛教便止。

婆难陀衣钵物寄在余处。

是婆难陀于余处死。

寄物处比丘死处比丘各言。

我应分此衣物。

以是白佛。

佛言。

是衣钵物在死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又婆难陀衣钵物处处出息与人。

在异处人负其债。

死后负债处死处诸比丘答言。

我等应分。

佛言。

负债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又婆难陀衣钵物保出息余处死余处。

出息余处保住死。

出息处保任处各言。

是衣物应属我等。

佛言。

保任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又婆难陀衣钵物出息贷质。

各在异处死。

是婆难陀死后。

取钱处比丘质物比丘死处比丘各言。

是物应属我等。

佛言。

质物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又婆难陀比丘死在异处。

作券人亦在异处。

取钱人复在异处。

三处诤不息。

佛言。

手执券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若手执券若质物。

是二无异。

佛在舍婆提牟罗破。

求那比丘死。

衣钵物先寄长老阿难。

求那比丘在余处死。

长老阿难复在余处。

所寄寄衣物复在异处。

三处诸比丘各言。

我应得。

佛言。

阿难在处界内现前僧应分。

  十诵律第九诵第三第四卷中判物文 问。

颇有比丘。

施僧衣还取得大福无罪也 答。

有比丘独一处住。

是中施僧衣。

余比丘来自取用。

大德福德无罪(十诵师释云。

此是作僧得施。

施物还自受。

作法取故得福无量)问。

看病人为病人故出界去。

去后病人死。

应与看病人分不 答。

或应与或不应与。

应与者实为病故出应与。

若为余事故出不应与 问。

云何名看病人 答。

若能看视疗治病人。

乃至差若死。

与随病药随病食。

具足供养。

亲近利养。

益使离诸衰损。

所作无阙。

是名看病人 问。

若白作看病人应与看病人物不 答。

不应与 问。

比丘尼作占看病人应与物分不 答。

不应与 问。

沙弥作看病人。

云何与分 答。

大比丘等与。

  十诵律第十诵善诵第二卷判文 有一病比丘。

众僧分饭。

看病人为取分。

是病人死。

不知云何。

以事白佛。

佛言。

若病人死后取饭还归本处。

若无取饭后死者同余财物分(十诵师释云。

此食是重物。

今言分者现前僧处分故言分也 言分钱亦如是)有病比丘。

多衣钵。

多生活物。

语看病人。

唤诸比丘来。

我当处分。

是物与佛。

是物与僧。

与人。

诸看病人自念。

是比丘若以是物与佛与僧与人。

我等无所得。

便不唤诸比丘。

是病人死。

诸看病人以是事白佛。

佛言。

莫以小小因缘违逆病人语。

应所处分皆为作。

善诵第三卷看病人取衣分同饭也。

  僧祇律第三十一卷判轻重物文 云何名重物。

床蓐铁器木器竹器如盗戒中广说。

盗戒中明随物轻重。

随物衣尼师檀覆疮衣雨浴衣钵[金*咨]钵囊络漉水囊二种腰带刀铜鉹钵支钵筒军持澡灌盛油波瓶锡枝革屣散盖扇及余种种物畜物是名随物。

重物者床卧具及余重物。

床者卧床坐床。

卧具者小蓐大褥俱执枕。

及余重物者一切铜器一切木器一切竹器一切瓦器。

铜器者铜瓶镬铜拘及余种种铜器是名铜器。

木器者木函木瓶木瓮木拘。

竹器者竹筐竹廗竹及乃至竹莒。

瓦器者从大瓮乃至灯盏是名木器竹器瓦器。

乃余种种重物皆入四方僧。

轻物现前僧应分。

有一沙弥无常。

诸比丘此衣钵物属谁。

佛言。

应属和尚。

  五分律第四卷判轻重文 云何分物。

若婆那衣苏摩衣却具衣俱执毛衣长五指。

若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

若下衣舍勒。

若单敷。

若儭身衣。

若被若坐具。

若针线囊漉水囊革屣囊。

若大小钵户钩。

如是等物是可分者现前僧尽应分。

不可分者若锦若绮若毛[毯-炎+旁]若毡若拘执毛过五指。

若两衣若覆疮衣。

若[又/虫]厨若经敷。

若遮辟虱单敷。

若坐卧床及踞床。

除大小瓦钵瓦澡灌。

余一切瓦器。

大小钵户钩截挟刀钵。

余一切铁器。

除铜锋[金*咨]铜多罗盛服药物。

一切铜器若伞盖锡杖。

如是等物是可分者。

应属僧用。

有诸比丘。

得安居施未入分中间或有命终过者。

反俗者。

作外道者。

远行者。

作沙弥者。

更受大戒者。

变为二根者。

灭傧者。

诸比丘不知云何。

以事白佛。

佛言。

安居得施未分。

若命过者生时已与人应白二羯磨之。

若生不已与人现前僧应分。

及俗入外道变作二根灭傧远行等亦如是。

作沙弥者应与沙弥。

更受大戒者应与比丘分。

有诸比丘未得安居施。

乃至根灭后得施亦如是。

比丘尼亦如是。

有住非安居时比丘死。

无比丘比丘尼应分。

若有比丘尼住非安居比丘尼死。

无尼比丘应分。

安居时得亦如是。

  十诵律分亡比丘物羯磨 大德僧听。

比丘某甲死。

是比丘所有资生轻物。

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物。

羯磨与某甲比丘。

若僧时到僧忍听。

某甲比丘死。

是比丘所有资生轻物。

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物。

羯磨与某甲比丘。

如是白。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死时。

是比丘所有资生轻物。

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物。

羯磨与某甲比丘。

是长老忍默然。

若不忍便说僧某甲比丘死。

所有资生轻物。

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物。

僧羯磨与某甲比丘。

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若羯磨与看病人物。

与上文同。

唯言与看病人某甲。

六物为异。

三人作法与四分大同。

  僧祇律羯磨文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无常。

若般涅槃。

所有衣钵现前僧应分。

若僧时到。

僧持是衣钵及所受残药。

与看病比丘某甲。

如是白。

白羯磨乃至僧已与者。

病比丘某甲衣钵及所受残药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现前僧分 余轻物羯磨文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无常。

若涅槃所有衣钵及余杂碎物现前僧应分。

若僧时到。

僧现前羯磨与某甲比丘受。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受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无常。

若般涅槃所有衣钵及余杂碎物。

现前僧应分。

僧今现前持。

是衣钵及余杂碎物。

某甲比丘受。

诸大德忍持。

是衣钵及余杂碎物。

与某甲比丘。

受忍者僧默然。

若不忍者便说。

僧已忍持。

是衣钵及余杂物。

与某甲比丘受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三比丘作法是言。

诸长老某甲无常。

若般涅槃有如是衣钵及余杂物。

现前僧应分。

此处无僧。

我等现前僧应分(三说)。

  五分律羯磨文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命过。

三衣钵具现前僧应分。

今与看病人某甲。

若僧时到僧忍听。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命过。

三衣钵现前僧应分。

今已与看病人某甲。

谁诸长老忍默然。

若不忍者说。

僧已与某甲比丘衣钵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若作羯磨差。

一人令分亡者余衣物羯磨文与此无别。

但改一切僧与某甲比丘衣某甲比丘当还与僧无异也。

  毗尼母论第三卷判轻重文 亡比丘若有奴婢应放令去。

若不放应使作僧祇净人。

象马驼牛驴与常住僧运致此亡比丘。

若有生息物在外应遣寺中。

僧祇净人推觅取之。

得已入常住僧。

凡铁所作物应可分者。

铁钩铁镯蠡斤釜五尺刀子钩针筒刀剪铁杖香炉伞伞盖茎香筒。

如是等广知也。

大铜钉镯蠡铜状。

如是等名数皆如铁也。

若私有寺及中所有田业果树。

及象马骆驼牛驴。

及至床榻瓮瓶养生之具。

皆亦如是属四方僧。

若四方僧外起大堂小堂房。

此中所有物现前僧不得分。

亦属四方僧。

亡比丘生存时所有经律应分与能读诵者。

若不及分处现前僧应与能读诵者。

此物不应分。

卖衣钵坐具针[疊*毛]经囊拘执衣毛深三指。

伞盖剃刀是名可分物。

余者与毗尼同。

  四部律及论明五篇七聚持犯轻重第十四

  持律之人有五德功。

一戒品坚牢。

二善胜诸怨。

于众中决断无疑畏。

三若疑悔能为开解。

四善持毗尼。

五令正法得久住。

律藏有四名。

一名为戒(若就教译防非之法名戒。

明此法能禁制身口也。

若就行解止恶之心名戒。

明心能身口不为恶也)二名为律(解有二途。

一教。

二行。

就教诠量轻重名之为律。

就行调伏刚穬之为律)三名波罗提木叉(此是西域之言。

此方往翻名彼彼解脱。

就教译时此是解缚之法。

依而出家人免世羁碍。

在在处处身心无累。

故云彼彼解脱。

就行释者绝缚之心。

念念之中能分分离烦恼。

故之解脱。

又称报得解脱。

明持戒行。

行满报累自云亦言保解脱明持戒决定能戒缚也)四名毗尼(亦是西音。

此翻灭。

就教解时明此法能殄息诤论。

故名为灭。

就行而言。

断除生死。

苦尽无为寂伯为灭。

此四之中前二就因立名。

外防为戒。

内顺名律。

后二就果立名。

解脱者烦恼尽处是有余涅槃。

果灭者身智俱亡。

是无余涅槃果也。

又大乘中释戒与律。

是因通果。

是有为出要行。

解脱与灭果通因。

是无为出离。

此四皆言藏者。

就教文旨苞也。

名之为藏。

据行而解能出生众善利益无崖。

故称为藏也)五篇者。

一波罗夷篇(此是胡音。

此中义云无余。

若犯此戒则永弃清众布萨羯磨二种法事不得在数。

永无其分故曰无余。

四分云。

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

不可复起。

比丘亦复如是。

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

故名波罗夷者。

名堕不如是罪。

极恶深重作此罪者。

即堕。

不如意处。

不名比丘。

非沙门释子种。

失比丘法故名波罗夷者。

于法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

是名波罗夷。

乃至所可犯罗不可发露悔过。

名波罗夷。

问。

何故初篇罪名不如是。

答。

毗婆沙论云。

比丘本心持戒出过恶魔)二僧伽婆尸沙篇(此是胡音。

此云僧残。

若犯此戒行则毁缺不足。

布萨之数犹故于羯磨众中出过魔。

方类其罪分故曰僧残。

十诵云。

僧伽者罪属僧。

僧中有残。

因僧悔过得故名僧伽婆尸沙。

僧祇云。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有余。

应羯磨治故说僧伽婆尸沙。

复次此事僧中发露悔过。

亦僧伽婆尸沙。

五分云。

僧伽婆尸沙者。

此罪有残。

余犹有因缘。

上可治有恃怗得在僧中除灭者也)三名波逸提篇(盖是西音。

此翻名堕。

若犯此戒堕坠三途。

烧煮覆障故名堕也。

十诵云。

波逸提者暑烧覆障。

若不悔过能障是道。

故名波逸提)四名波罗提提舍尼篇(盖亦西音。

此方名向彼悔。

若犯此戒事合可呵。

客听发露对手忏除。

故云向彼悔也)五名式叉迦罗尼篇(此方云应当学。

明此突吉罗。

是威仪练行最下之罪。

难护持故加护之名。

要须勤习方就。

故云应当学。

此之五篇护三种行。

初篇护根本行。

第二护众法行。

下三护威仪行。

又为防三种障。

初两篇护防障道罪。

初篇正障道僧残正障众。

第三篇防牵执罪。

沉溺三有出离莫由。

后之两篇防讥过罪。

生人盖化益。

无于提舍尼劝犯以悔。

众一篇劝专释精莫犯义该诸篇具绮互而明五篇戒论其体也。

皆以三业正善为体。

但犯轻重随缘而制阶之为五。

贯例属自之为篇也)次明七聚。

上明五篇。

即为五聚。

第六名偷兰聚(此是胡音。

此方粗恶。

此罪有四。

一五逆偷兰灭傧。

二初篇边方便偷兰当八僧中悔三。

第二篇方便当于四僧中悔四独头偷兰三人前悔。

善见论云。

偷兰言大遮。

言障善道。

名为大遮障道)七名恶说聚(与突吉罗相似突吉罗者。

善见论云。

突者名恶。

吉罗名作。

作恶义也。

亦云。

蹉跌身名恶作。

口犯者名恶说。

今直取口犯越威仪罪以。

为第七聚。

此之二聚罪。

若故心犯者对首一说悔。

误犯者悔心。

此十皆称聚者。

众戒集聚故也。

十诵云。

问曰。

有善心犯戒。

无记心犯戒。

答。

若有新受戒比丘不知戒相。

自手拔塔前草经行处草。

自治经行地。

自采花供养。

是名善心犯戒。

不善心者知而故作。

无记心者不故犯戒者是。

问。

阿罗汉善心无记不。

答。

阿罗汉犯戒皆无记心。

谓不忆念有长数数食。

不白入村。

不著大衣入聚落。

若眠时地舆著高床上睡。

睡时他持女人著床。

未受具戒人过二夜。

已睡时入宿。

寤已生悔。

如是等是无记心)问。

佛说狂者不犯戒。

云何为狂 有五因缘故名为狂。

一失财。

二失亲。

三四大不调。

四非人所恼。

五宿业障报。

是名五种狂。

若假作犯戒事。

自知是比丘者随事犯。

不知者不犯戒 云何心乱不犯 答。

有五因缘心乱。

谓见非人怖散乱心。

非人夺精气。

四大不调。

宿报及非人打。

是名犯不犯。

如前说云何痛恼不犯戒。

亦有五因缘。

一风发。

二冷发。

三热发。

四和合发。

五时发。

是名五犯。

不犯如前说。

如须提那子等。

初作者皆不犯淫戒 优波离问佛。

若比丘自咒术力药力自变作人女。

共畜生男淫。

得何罪。

佛答言。

若自知我是比丘想作不可事犯波罗夷。

不自知比丘想偷兰遮。

如是作畜生男共人女作淫。

亦如是道作道想道非道想道疑波罗夷。

非道道想非道伦兰。

有比丘。

见木女像。

端正可爱。

生贪著心。

即捉彼女根欲作淫。

女根即开寻生疑怖畏。

佛言。

若举受乐波罗夷。

根不开偷兰。

如木女金银七宝胶渗布石女乃至泥土如是。

出摩德勒伽论。

又比丘男根有病。

闻师说言。

口含可差。

自念佛听。

为治病故。

即就女人口含。

佛言。

初入便犯 僧祇云。

象身乃至鸡。

小者偷兰。

象身大鸡身小者波罗夷。

大者虽入不触其边。

女根被则别处。

就则根淫者偷兰。

失不净僧残。

  盗戒 问。

有比丘。

偷有主舍利。

云何犯不犯 答。

若自活直五钱犯重。

不满五钱偷兰。

若恶僧取彼我俱无偷兰。

为供养故。

佛是我师。

我应供养。

满五突吉罗。

出摩德勒伽论。

又论云。

有比丘。

偷支提物。

谓不犯。

佛言。

有守护者满犯 问。

比丘偷经物。

得何罪 答。

满犯重。

不满偷兰。

若为经书故取不犯。

若经满犯重。

不满偷兰。

若为读诵书写不犯。

四分云。

佛语。

无价计纸墨直以结罪 五分云。

有比丘。

盗他经。

谓是佛语无犯。

佛言。

计纸墨功直五钱犯 僧祇云。

有比丘。

变马意欲向东。

而马走反向南西北者。

犯何罪 答。

偷兰。

若马随比丘向东者。

举四足即犯。

如马余畜亦如是。

如意主东方。

余三方亦尔。

若心无所主趣向一方。

四足离处犯。

因此僧祇家明十三种分齐物。

以明犯不犯相。

一物分齐。

物有八种。

一时药。

二七日药。

三夜分药。

四终身药。

五随物。

六种物。

七不净物。

八不净不净物。

若比丘以盗心触此八种物越毗尼。

若动彼物偷兰。

离处满犯重。

二处分齐。

地水船乘空空中物等应知。

三不空分齐。

如非时盗食。

食满犯重。

不满偷兰。

非波逸。

若以理得食。

非时而食。

是波逸提。

如是应广知。

四园垆分齐。

象马等厩。

牛羊等栏。

果菜等园樆。

若盗此诸物。

要出障为限齐犯。

五笼分齐。

谓鸟狩等出笼为限。

若意盗笼。

畏主觉故合笼持去。

虽远未犯。

若舍笼取鸟满者犯。

若笼鸟俱道。

离处便犯。

若空处有诸人放畜生。

比丘盗驱去。

其至即觉逐比丘。

比丘未得想其主不作失想。

未犯重。

若主作失心。

比丘得心犯。

若以草诱去。

离见闻者犯。

六奇分齐。

若比丘受他寄物持去道中见物。

好便生盗心。

移离处犯重。

若受寄物持去中。

见余比丘从前而来。

便问言。

汝从何来。

彼言某处来。

问识某甲。

答言识。

又问平安不。

答言已死。

然此物应属现前者。

若彼受寄比丘知法多诈便作念。

我何故共彼分。

即下道离见闻。

作法独受。

得何罪。

答。

越毗尼罪。

乃至出界诈心作羯磨。

亦越毗尼。

七杂物分齐。

如上牧人种种畜等也。

八幡分齐。

盗盖等。

若重不胜曳去。

虽远不犯等可知。

若塔幡盖及天寺物。

风吹远处。

尘垢净墨作粪扫想取无犯。

九相因分齐。

如白衣舍有不收摄物。

比丘往见。

生盗心取等。

又如比丘食时。

取比丘坐具键[金*咨]著钵中。

令弟子持去。

得越毗尼。

弟子出得偷兰。

若作盗心犯重。

彼觉可知。

十撅分齐。

与幡中想似。

十一园分齐。

为他杂等。

若偏心为他分。

及至移封护一麦者犯重。

以地无价故。

十二贼分齐。

共恶贼建言相盗等。

若比丘失物追逐彼贼。

夺取其物。

成恐怖取彼比丘。

若未作失想。

还取物者无罪。

若空作想还取者。

便是贼复劫贼满便犯重。

十三税分齐。

违官度格禁物等 十诵云。

地以税物盗著比丘幞中。

比丘不知或空中持税物。

度过问者不犯 摩德勒伽论云。

变金作铜度税处。

犯偷兰。

又比丘持税物欲度开自念。

若度者犯重。

我此物当施与父母兄弟姊妹。

施塔众僧生疑问佛。

佛言偷兰 四分云。

有比丘。

盗他衣钵物。

错得已衣。

佛言偷兰。

有比丘盗他衣并得己衣偷兰。

他衣犯重 十诵云。

若檀越僧食次第未至。

而言至者波逸提。

若得食满者犯重 问。

有比丘。

非衣物不覆藏取。

以盗心移著异处。

亦犯重不 答。

有。

答比丘摴蒲以心转齿是 问。

盗郁单越物。

得重不 答。

彼国人无我所属。

故不犯。

余二方计钱满犯重 又问。

比丘为盗变作尼形。

是犯不 答。

犯。

尼变作比丘亦尔。

有比丘。

从居士索园中菜葡。

居士不与比丘。

即以咒术力而咒杀之。

生疑问佛。

佛言。

犯。

余菜亦如是。

有人藏宝物著地中。

比丘以咒力坏宝色。

坏他利。

犯何罪。

佛言。

犯重。

有猎师。

逐鹿入寺。

寻后来索。

比丘答。

那得还汝。

彼去。

比丘疑。

佛言。

不犯。

又被射鹿入寺。

猎者言。

此鹿已中箭。

当更射杀。

汝等避箭。

诸比丘言。

不与汝避。

亦不与汝鹿。

呵以去。

后鹿死。

比丘不知云何。

佛言。

应还猎者。

又诸比丘决心坏他猎网。

佛言。

偷兰。

若非心坏突吉罗。

坏鸟网坏狱亦如是 善见论云。

比丘决心坏他物。

应还其直。

不还者犯。

若见被网鸟狩等。

慈心欲放。

先准价与物。

系著摾上。

然后放者得福无罪 又十诵云。

有贼将弟子去。

和上夺取。

心生疑问佛。

佛言。

若属贼者夺犯重。

未定属夺不犯。

若试咒力夺不犯。

若神通力夺不犯。

自走得脱不犯。

若比丘盗多人未分物。

虽过五钱不犯重。

得偷兰 五分云。

若比丘盗地中物。

发心及方便皆突吉罗。

掘地杀草波逸提。

动彼物偷兰。

离处满犯重。

类余可知 十诵则不尔。

掘地杀草但得突吉罗。

何以故。

为成盗方便 善见明八种突吉罗。

一方便突吉罗。

如偷兰。

觅伴及求刀斧。

随其方便名方便突吉罗。

二共相突吉罗。

如伏藏。

上草木筏之。

悉成突吉罗。

何以故。

为成盗罪方便故。

是名共相突吉罗。

三重物突吉罗。

如十种宝十种谷种种器杖等。

不应捉。

名重物突吉罗。

四钱突吉罗。

一切果为初。

若捉得。

突吉罗。

是名非钱。

五毗尼突吉罗。

入村乞食。

尘入钵中不更受。

是名毗尼突吉罗。

六知突吉罗。

闻唱已知而不出罪。

是知吉罗。

七白突吉罗。

若于十日中以一日得突吉罗。

是名白突吉罗。

八闻突吉罗。

佛语诸比丘前亦未现得突吉罗。

是名闻吉罗也 云何五钱 余三部并论不分别。

唯十诵云。

五钱者若一铜钱直。

十六小钱者是。

又僧祇云。

十九古钱者名一罽利沙槃为四分。

若盗一分直犯重。

  杀戒 十诵律。

优波离问。

若比丘咒术或药力变身作畜生形。

而断人命。

犯不。

佛言。

自忆念是比丘者犯。

不忆念者偷兰 问。

有人弃胎一女人还。

取内身中后生子杀。

何母犯重并逆 答。

杀前母得重并逆罪 若此子欲出家。

当问何母 答。

应问后母 又问。

比丘若欲杀父母。

作方便作杀因缘。

竟持刀自杀。

得重逆不 答。

父母先死比丘后死者并逆。

若比丘先死父母后得偷兰。

若比丘相杀亦如是。

有人捉贼欲将杀。

贼走得脱逐贼人。

问比丘见贼不。

是贼中有与比丘嫌。

便言在某处。

若捉得杀。

非所嫌者偷兰。

若人坏畜胎之波逸提。

畜生坏人胎。

若堕犯重。

有看病比丘自念。

我不看者必当早死。

此物众僧共分。

病人遂死。

生疑问佛。

佛言。

偷兰。

不与亦尔 问。

颇有比丘杀比丘。

非父罗汉犯重并逆。

佛言。

有母出家转根者是。

父转亦如是。

比丘杀人。

人死间还或狂者偷兰 四分云。

有比丘。

与女堕胎药母死。

佛言。

母死无犯。

方便堕胎得偷兰 僧祇云。

有摩诃罗。

不知戒相。

见官欲杀。

人恐其苦故。

语脍子言。

此人可矜。

莫使苦痛。

汝与利刀为作一疮。

脍子答言。

尔。

便以利刀为作一疮。

是比丘得波罗夷。

若脍子言。

大德王自有教。

汝用知是事为。

但自思惟。

佛语。

若尔者得越毗尼。

若脍子复思惟。

当用比丘语为作一疮。

以不即用比丘语故。

是比丘得偷兰。

凡杀人方便皆越毗尼。

若人受苦时得偷兰。

命断犯重。

欲杀此而杀彼。

但越毗尼。

盗亦如是。

从何处来杀得波罗夷 四分云。

从初识至后识而断者皆犯重 五分云。

若人若似人入母胎已后四十九日。

若似人过此已后尽名为人。

十诵人作人想人作非人想疑悉波罗夷。

下杀畜生饮虫水亦如是。

非人人想非人疑问 四分杀人越毗尼趣波罗夷。

天龙鬼神偷兰。

杀畜生不能变化者偷兰。

盗亦如是。

淫则不然。

俱是重。

境不简其趣皆犯重也。

  妄称得过人法 有比丘言。

我于四果偷兰。

摩德勒伽论释言。

得有二种。

一已退今言退者是不得退。

是故不犯。

有人问比丘。

汝得沙门果不。

是比丘因手中捉果答言得。

是犯不。

答。

偷兰。

论释云。

意在沙门果犯重。

有人言。

大德若是阿罗汉者受是衣物。

若比丘默然受者偷兰。

有比丘。

常入白衣持家。

时到著衣持钵。

至白衣舍前立。

居士语比丘言。

大德若是阿罗汉者。

入我舍坐受衣食。

咒愿去。

比丘默入受衣时供养。

已去者得偷兰(已上出十诵律) 僧祇云。

有比丘语白言。

某寺比丘皆非是凡。

得越毗尼。

若言。

我亦在中。

得偷兰。

施主问言。

大德得是法耶。

答言得者犯重。

比丘自言。

我法智耶越毗尼。

若言我法智偷兰。

若言得法智犯重。

人法者五欲五盖除男入寺。

过人法者四念处八道四果四禅八定八胜九次第十一切处是。

淫取染乐益以损主。

杀以断命。

妄语取彰了了。

亦简趣尊卑同于杀盗。

  第二篇初漏失戒 十诵云。

觉时作方便睡时失不净。

睡时作方便觉时失。

皆偷兰 摩德伽云。

与他作境界偷兰。

诸篇戒广不可具逐戒相。

难者略出同异。

戒相易知者如毗尼广说。

不复出之。

应知。

  磨触戒 若比丘触女人。

是女即转根作男子偷兰。

自转根亦偷兰。

尼触女。

女人转根犯重。

尼自转根僧残。

比丘触男子。

男子转者僧残。

比丘自转犯重。

尼触男。

男及自转皆偷兰(出十诵律)二俱无衣得僧残。

一有衣一无衣得偷兰。

以衣触衣突吉罗。

  粗恶语戒 若说二道。

口言粗犷。

心有欲念。

皆得僧残 十诵云。

有比丘。

见女人著赤衣。

生不正露形。

便言优婆夷大赤。

女人不解答言。

衣新染故赤。

心疑。

佛言。

得偷兰。

  叹身索供养戒 但取染心言彰了即成犯。

人取识别知解者 十诵云。

有比丘语女人言。

汝一切能与。

唯此事不能与。

彼女人即知其心便答。

一切能与。

此亦能与。

比丘心疑。

佛言。

僧残 十诵云。

比丘惶心受语狂心报彼偷兰。

狂心受语惶心报彼僧残。

有白衣夫妇。

相嗔不和合。

比丘为和合悔过如本。

比丘心疑。

佛言。

有三种妇。

一用财得。

二礼法得。

三破坏得。

是三种妇。

若作手书言非我妇。

礼仪未断。

犹故出入。

未唱言非我妇。

比丘和合偷兰。

是三种妇。

若作手书言非我妇。

礼法已断。

不复出入。

而未唱言非我妇。

比丘和合偷兰。

若已作手书言非我妇。

礼法已断不复出入。

已唱言非我妇。

众人所知。

合和者僧残。

合和父母亦偷兰。

若受富贵人语语贫贱人。

语向富贵人说及还报偷兰 云何名富贵人 答。

乃至三语令富受用。

是名富贵人 鼻奈耶论云。

比丘解放畜生。

合其牝亦僧残。

  僧不处分过量造房戒 十诵云。

比丘自物作房偷兰。

余比丘作房未成。

比丘后偷兰。

妨处者屋四边各一寻地内无地。

居士地外道地大石流水池水大树深坑。

无上诸缘。

是名无妨 五分云。

若作金瓦屋及宝。

或僧地中作房。

皆偷兰。

难处者四衢道中多聚戏处。

淫入处。

市肆处。

放牧处。

师子虎狼恶狩处。

险岸水踢突处。

社树大树处。

好园田处。

坟墓。

式逼村或去村远道路险。

是名难处。

不处分及过量得僧残。

难处妨处得突吉罗。

  房后戒 但以有主无过量为别。更无异也。

  无根谤戒 比丘自言犯淫。

有比丘以无根盗谤者亦僧残。

互作勿应知 十诵云。

比丘以无根谤尼突吉罗 四分僧尼相谤皆残 后戒亦如是。

假根不假根为异也。

  破僧违谏戒 非法非法想破僧残。

非法法想不犯 毗尼毗婆沙云。

破有二种。

一法轮。

二羯磨僧。

破法轮僧逆偷兰。

入阿鼻不可悔。

破羯磨僧犯偷兰。

非逆可悔。

非一劫受罪。

破法轮僧下至九人。

自称为佛。

破羯磨僧下至八人。

不称作佛。

破法轮界内界外一切尽破。

破羯磨唯界内别作法事。

破法轮僧唯男子。

破羯磨通男子女人。

破法轮破俗谛僧。

破羯磨二谛俱破。

破法轮僧唯南方。

破羯磨通三界方 四分家凡诸违谏戒未白已前一切突吉罗。

白已去偷兰 僧祇云。

僧伽婆尸沙起已屏处三谏越毗尼。

多人中三谏越毗尼。

及僧中偷兰罪。

一切尽共合成一僧伽婆尸沙。

中间止者离止治罪。

  第三篇初畜长衣戒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并九十波逸提有一百二十戒。

名第三篇。

俱前之三十因财故犯须舍已如悔。

下九十戒往成无可舍。

以舍不舍无别故二处。

问清净同是三说。

对手悔合为一篇 僧祇云。

优波离问佛。

斋几许应作净。

几许不作净。

佛言。

广一肘长二肘应净 四分云。

长衣广如来四指八寸长如来八指尺六也。

如是应作净 十诵云。

问曰。

若衣经净纬不净。

纬净经不净。

经纬俱不净。

应舍应净施不。

佛言。

不应净施。

云何名不净。

谓骆陀毛牛毛羝羊毛等。

杂织者名不净。

又问。

若比丘多有长衣。

若火烧若腐烂。

若断坏若虫啮。

应舍不。

佛言。

不应舍。

是比丘俱应如法灭罪 僧祇云。

比丘共衣犯长不。

答。

不犯。

若分竟不作净者犯 问。

何等人边应作净。

佛言。

于五众边作净 又问。

相去近远得从作净。

佛言。

齐三由旬知其存亡 又问。

施主死。

当云何。

佛言。

得停十日。

于余知识边作净。

  离衣宿戒 十诵云。

优波离问。

若比丘受僧衣离宿。

是应舍不。

答。

不应。

是比丘但应如法灭罪 僧祇云。

六十家聚落界有村。

各别起屋。

比丘安衣在第一屋。

人在第三屋宿。

日光未灭去。

至明相出时还者犯。

若日光灭已去。

至明相出时还无罪。

日光未灭去。

明相未出还无犯。

一切屋中皆比丘住无犯。

若结界或周匝有渠水。

共一门出入无犯。

或夜与一衣会无犯。

又暂宿界。

或寄宿处多人杂住。

畏有贼故。

安衣阁上。

在阁下宿犯。

不犯如上。

若其中安梯橙道通者不犯。

若在道行寄天寺中宿 问。

守寺人何处牢不畏贱 若或内或外比丘安衣。

舍内在外宿向户卧犯。

不犯如上。

若户钩在比丘边者不犯。

若比丘浣衣在船上。

晒风吹衣尽向外。

迳宿者犯。

若夜中风吹衣暂入船内者不犯。

若衣半在内半在船外。

外者犯。

以不可截故尽舍也。

若比丘于处内中宿。

是家内兄弟二人。

于一家中别作分齐。

兄不听弟。

弟不听兄入。

若比丘兄分齐内。

日光未没至明相出时者犯。

若兄弟语比丘言。

俗人自相违。

于法不碍任意。

住止者尔时随意置衣无罪。

若聚落界相接。

比丘衣枕卧。

比丘手足及头各在一界。

衣在头下。

离头者犯。

若夜中手足暂到衣所者不犯。

车前后两轮各一界亦尔。

井堪中犯。

不犯亦然。

以绳连著身。

身宿不犯。

若比丘在道行。

弟子持在前在。

或两边去衣二十五肘。

外相出犯。

若二十五肘内暂与衣合不犯 十诵云。

弟子与师持衣道中行。

四十九寻外至地了时犯。

若比丘在二界内宿衣离身半随地界中者突吉罗。

若衣一角在身上不犯。

有诸比丘。

持衣钵著一处。

在衣四边卧。

是中一比丘起去。

虽可得还取处至地了时犯 舍。

若树界枝叶相接乃至枸卢舍。

是中堕所著衣至地了不犯 四分云。

阿兰若处八树间。

一树七弓弓长四肘。

齐是不失衣 五分云。

十种界各有同界异界。

同者羯磨结不失衣界。

于得自在往返。

异界者不结衣界。

虽结而于中不得自在往返。

名为异也。

露地同界者跏趺坐四面各七尺。

异界七尺之外行道。

同界者面去身七弓。

异界者七弓之外至明相出时还到。

界分一足入界不失衣。

若口言我舍是衣。

亦不失衣 又僧祇聚落界中云。

若比丘著上下衣。

至白衣家。

值白衣营福。

留连比丘佐助。

是比丘不持衣去。

至日暮时辞白衣还寺。

白衣苦留比丘宿者。

若彼住处诸比丘有衣者。

应暂借受持。

若无者随近有比丘住者从借。

若比丘有尼住处从借。

若复无俗人有被衣从借。

作净安纽受持。

若无是事后夜分城门开。

当病还寺。

若到寺门者当唤开。

不开者应在门屋底住。

若无门屋应手或内脚门孔中水渎孔中令与衣。

若无孔应逾墙入莫令内人疑怪若不得入当疾舍衣。

宁无衣犯越毗尼。

以轻易重也。

  从非亲里比丘尼取衣戒 云何名亲里 十诵云。

亲里名母姊妹若女。

乃至七世因缘。

是名亲里 僧祇云。

非亲里者非父亲相续非母亲相续 五分云。

若无自心求自布萨。

或知彼有长衣得取无犯。

  使非亲里尼浣故衣戒 十诵云。

若比丘入尼寺中有泥。

若中牛粪污比丘衣。

尼为却者犯舍。

以不可截故都舍。

若浣衣时尼转根者突吉罗。

若病若为僧若为佛图。

若借他衣浇染打不犯 僧祇云。

若比丘多有尼弟子。

得使舍。

取薪取水煮染取食行水扇扇等。

唯不得教浣。

  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 僧祇云。

若乞洒水囊。

若乞小补衣物。

若系头物。

若裹疮物。

若衣缘。

若乞衣中一条。

如是等物不犯。

若如是乞时。

檀越以全物及衣截施取者不犯。

若作念我但索小物。

檀越自当与我全衣。

得犯舍。

离波多苦脚冷。

从一白衣乞裹脚。

钦婆罗衣得已生疑。

佛不听。

从非亲里乞衣。

即往白佛。

佛言。

如是听乞所应受持衣。

若护[跳-兆+專]衣护髀衣拭手巾等。

拭面身体巾等 又五分云。

坏时。

  不得受宝戒 四分云。

钱有八种。

金银铜铁白腊铅锡木胡胶。

随国土受用犯舍 十诵云。

受金银钱尼萨耆。

自余六种突吉罗 五分作羯磨差弃之。

若水火坑圹野中不听记处。

弃已不得更捉。

彼使不应问僧。

此物当云何。

僧亦不应教。

作如是。

若不问僧复不弃。

使净人贸衣食来与僧。

僧得受。

若分唯犯罪人不得受分 四分明。

舍宝法者守园人。

若信乐优婆塞。

当语彼人言。

此物我不应受。

汝当知之。

若彼人受已还与比丘者当为受。

令净人赏之。

贸净人衣畜。

若彼受已不还比丘者。

得遣余人。

若自往索语言。

佛有教。

为净故与。

若教与三宝。

及余人或还本主。

何以故。

不欲令失彼信施故 僧祇云。

若金像或金度不得捉。

若像倒使净人捉。

无净人得金处扶。

若遍有金以衣裹手。

若施主家有宝床。

听以物覆坐。

上不得触及叹宝留盛食。

但手指地言受。

受不得触边。

  卖买戒 四分云。五众平价迭相贸易不犯 僧祇云。俗人贸易物作知净语者不犯 畜长钵戒 十诵云。若比丘畜钵。一夜便转根者即犯。尼转根者得十日。

  乞钵戒者 乞钵者。

若从亲里乞。

从出家人乞。

若为他乞他为已。

或不求自得。

若施僧钱时次第而得。

或自价卖得皆不犯 又十诵云。

比丘有多钵。

尽应僧中行不。

答。

俱行一钵。

余者随意与亲友。

  夺衣戒 十诵云。若夺不净衣。或转根得突吉罗。应当广知。

  过畜七日药戒 何故制限七日者。

药势相接七日可知故也 僧祇云。

若食上多有药食不尽得。

以苲作浆作非时受。

若有余缘不得苲。

即应作是言。

此中净物生我当受。

苏蜜亦如是。

得作七日服。

凡服药先漱口洗手。

然后服之。

四药不足如酪。

是时药作苏即为七日药。

烧作灰即作为尽形药。

文烦不广释也。

  回僧物入己戒 若物许僧回与塔。

塔回与僧。

四方回现前。

现前回向四方。

僧向尼。

尼向僧。

或此住处回与异住处。

皆突吉罗。

云何尼萨耆。

此名为舍财舍罪也。

又舍法云何受宝贸二。

或对俗人。

余二十八戒对僧舍。

就二十八戒中乞钵一戒大众舍。

余二十七戒或本众异众。

若对一人皆得成。

但不得别众舍。

就二十七戒杂野蚕卧具一戒舍者。

以斧细斩作泥涂壁等用。

余二十六戒舍者。

不坏其体。

就二十六戒中过畜七日戒。

舍已唯得涂足燃灯及涂户向。

更不得余用。

自余二十五戒舍已得如法用。

  九十事中 坏鬼神村戒 四分云。

草非一名。

一切草木皆鬼神所依。

故云鬼神村也。

余律名杀众草木戒 僧祇云。

比丘作方便自截五生种。

竟日不止得一波逸提。

中间息已更截。

随意一一波逸提。

教人如是。

此明一叶为一罪 十诵家一根一子各一罪 又十诵云。

落生果堕落熟果突吉罗 僧祇云。

半熟者越毗尼。

全熟者无犯。

翻覆水中浮萍越毗尼。

掷岸上堕 十诵云。

取浮萍名苇突吉罗。

空中飞落树果无罪 又僧祇云。

比丘须水至池边水上遍有萍草者。

当觅牛马行处。

蛇蟆行处取水。

若无者取土块向上掷言。

至梵天去。

块下打水开处得取。

若夏中衣上坐湄使净人知著。

日中就已得自柔却。

石上生衣亦使净人知却。

然后浣衣。

若净人取五生种。

一切皆言知是净 五分云。

比丘须五种。

应净人言。

汝知是。

若下解复语言。

汝看是。

若故不解复语言。

我须是。

犹故不解复语言。

与我是作。

如是语索者犯。

  掘地戒 善见论云。

有真地非真地者。

无沙石纯土者名真地。

若多有瓦石沙砾而土少名非真地。

被烧地亦名非真地。

若沙石地以水洮看 四分沙石一分土者。

如是得自掘。

石上土厚四寸。

燥者可取。

雨已迳四月不得取。

  与未受具戒人同宿戒 得二夜三夜当护明相。

第四宿初夜随胁著地犯 僧祇云。

第四宿当别房。

若露地天雨寒雪听入房坐。

至地了不得卧。

若老病不堪久坐。

听以缦障。

若齐顶。

若齐腋下垂地。

当用致物作。

不得容猫子过得卧也。

若更互坐至晓不犯。

  食尼赞敬食戒 僧祇云。

若尼语施主言。

某甲从众尽多闻精进。

当请一切。

皆名赞叹食。

若言某甲众主多闻精进。

为是比丘故通世人名赞叹。

余不犯。

若檀越设供时。

有比丘至家。

下至一比丘尼言。

外有比丘。

施主言。

故请不可得。

何况自来。

是名赞叹。

若尼言门中比丘。

是阿练好禅师。

如是得食者犯。

若如是赞叹食。

当展转贸食。

食不得舍。

食而去。

若比丘坐污秽不净。

不喜与贸者。

当作念言。

此钵中食。

是某甲比丘许。

我当食。

如是食者无罪。

  受一食处过受戒 僧祇云。

若十六间屋间中一家施食。

若在我屋中宿者。

当与食。

比丘若为三宝事故一宿不讫者。

得曰到一家屋中食。

若遍已应余处。

一宿已更得十六日。

若事犹不了当更去。

隔一宿复得来食。

若余食去时。

作福家或设会。

请比丘住食不犯。

若同村相助作福舍亦不得从乞食。

当往余村乞。

即彼处宿。

  展转食戒 展转者先受他足食。

请后更受背前受。

后请者堕 僧祇家云。

处处食戒。

若受二请作念施他者不犯 十诵云。

阿难先受他请。

后受波斯匿王请。

忘受前请不回施与他。

临食方忆念。

食不咽。

畏犯戒故。

又不敢吐恭敬。

佛知阿难心悔语言。

心念与他便食。

优波离即问。

佛听阿难心念与他得食。

若余人心念与他得食不。

佛言不得。

除五种人。

如上说。

  足食已不作余食法戒 僧祇云。

足有八种。

一自恣足谓食五正五杂。

正自恣满足。

口言足。

起离处不作残食者堕。

二少欲足。

食正食时动手现少取相。

离坐不作残食者犯。

三秽污足。

若行食人手有疮疥。

及余人不净。

比丘见恶之不用过去。

此名为足。

四杂足。

行食人持乳酪器盛食行。

比丘见已恶之言不用过去。

即名犯足。

五不便足。

行食时比丘问是何食。

答言麨。

比丘言。

此动我风我不便过去。

此亦名足。

余不便食亦如是。

六谄曲足。

行正食时畏口言足。

现手作相。

若摇头若缩钵作相。

名犯足食。

七停住足。

行正食时言先行饭。

恐先行等亦即犯足。

若作维那指示现相者不名足。

八自足。

有比丘至白衣家。

放麨饭囊著一处。

从檀越乞水欲饮。

檀越念言。

此比丘正当须麨。

即问言。

须麨不。

比丘谓家中取麨施即答言。

须是。

白衣即捉比丘麨囊。

授与比丘。

比丘以惜己麨故便言置。

置此亦犯足。

若八事中犯一破威仪。

已不作余食。

食者口口堕。

不犯者一切饼一切果一切菜粥。

初出釜画字者非处处食非。

  别众食戒 毗尼毗婆沙论云。

凡别众恶是檀越食。

是别请非僧次。

是界内非界外。

若僧祇食一切无别众食罪。

若食僧祇食。

但名不清净亦名盗僧食。

不名别众食。

若界内有有檀越别食。

能一切无遮者大善。

若不能无遮。

应僧次请僧中一人。

若送一分食不犯。

请一人外更者异僧来。

乃至一人犯堕。

若不尔者三人已下各异处食无过。

若界内有檀越食。

先作意请僧中一人。

若忘不请食。

已在前应取一分置上坐头。

送与众僧。

若僧远恐时过应取此食。

次第行之无犯。

若三比丘一尼者不犯。

三尼一比丘。

三比丘一沙弥。

三界内一在界外三在空一地等不犯。

若俗人请比丘。

或设十日食。

或九日食。

先随意请人。

使定至作食。

初日一切集。

鸣槌竟。

劝化比丘应高处立。

高声大唱六十猎者入。

无被请者。

各住处未被请中有六十腊者应入。

若无次唱五十九腊。

乃至唱沙弥亦得清净。

若界内不相容。

持食外出不犯。

若檀越家内请四比丘。

已上食虽打犍槌。

若檀越遮者知外有一比丘。

不得食者犯。

凡界有多种。

僧结界者。

有聚落界。

有旷野自然界。

方一拘卢舍。

此诸界内不得别众食及作法事。

大众集时者极少。

乃至客旧四人。

若食难得听食易得不听 善见论云。

有五因缘。

不犯别众罪。

一犯请足。

四先请四人一人不赴请。

施主临时趣唤一人。

虽四人俱食不犯。

何以故。

以一人非请故。

二乞食足。

四三人受请。

一人乞食不受。

三沙弥足。

四三比丘一沙弥不犯。

四钵亏足。

四一比丘一钵请食不犯。

五病人足。

四三比丘一病人不犯。

若人来诣寺。

请僧受我等饭。

此人不知法。

解律者应语。

明日知如是。

乃至半月故。

不解者应语。

汝如是请者但得沙弥。

若言。

大德亦受余家请。

何以故不受我请。

语言。

汝但言请僧。

莫言与饭等。

若四人中一人解法者。

作方便持三人食竟方不犯 五分云。

若白衣请比丘舍内食。

有客比丘在门外白。

施主不听入者应语言。

与我等食分自平等共食善。

若不得应各以钵受分出外共食。

若得者善。

若复不得僧坊内有食。

应与之。

  不受食戒 僧祇云。浊水应受。性黄听不受 五分云。咸不须。著盐应受。广如上说。

  残宿食戒 四分云。

今日受食至明日。

于一切沙门释子皆不清净 僧祇云。

停过一须臾犯。

须臾者二十念名一瞬。

顷一弹指一罗预名须臾。

日极长时尽有十八须臾顷。

夜有十三须臾。

夜长短亦如是。

若过一须臾即名为犯。

  非时食戒(一如上说)

  僧伽蓝中取宝戒 不净物使净人取净者得自取。

若无识者应停至三年。

已若本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

僧园中得者当作四方僧用。

得宝时当审谛看不得显露唱。

令得宝应善头数多少。

貌好恶。

有人来认相应者不得直还。

当集众多人教归三宝。

然后还之。

若其物已用过三年已。

主来索者应善语其量。

苦索不已者应以塔物还。

若塔无物应为塔乞物还。

若比丘寺内旷路行道中。

见物四方无人者。

应取不得覆藏。

当显露捉。

若无人识得用。

若物上有宝付净人。

宝迳三年。

无人认者得作医直。

若修僧坊掘地中得宝。

若人不可信者应白王。

令知随王判断。

若物以用王索者。

若僧物还。

若治故塔时得宝。

净人不可信者停三年。

已随种种而用。

用已王觉知索物者。

比丘善作方便开化王心。

苦索不免者应用塔物还。

若塔无物应为塔乞物还。

若王问佛法中戒律云何。

比丘应答。

佛法戒律中塔地所得物即作塔用。

僧地中得物即作僧用。

王若言从佛法律用者善。

若宝上有铭记姓名。

物主索亦如是作。

新僧坊新塔地中得宝亦如是。

  饮酒戒 四分云。

若有病余药不治。

唯酒为药听。

或用涂疮不犯 五分云。

婆竭陀比丘有酒习。

不得酒故命惙然。

佛言听臭酒器。

若不差听以酒和食。

食复不差。

佛言。

听以酒与之 饮酒有十失。

一无颜色。

二无力。

三眼闇。

四喜现嗔相。

五失财物。

六生病事。

七益斗诤。

八恶名流布。

九智慧减少。

十死入恶道。

然烦恼性利终日伏之尚自难制。

况复加之以酒助烦恼。

如火益篱。

云何可息。

  除忏悔法第十五

  凡欲忏悔者。

应知轻重犯不犯。

知可悔。

知须僧中悔。

知不须僧中悔。

知有罪对人三说。

智有罪对人一说。

有罪心念悔。

知罪种。

常自省察。

乃至少罪生大怖畏。

若失意犯。

即时慎莫覆藏 四部律皆明初篇不可悔。

第二要僧中悔。

悔法毗尼中广说。

偷兰遮有多种悔法不同 四分云。

有十种。

自性偷兰。

一食人肉。

二畜人皮。

三剃三处毛。

四灌下部道。

五畜人发钦婆罗。

六裸形。

七畜食钵。

八嗔恚破衣。

九嗔恚破房。

十嗔恚破塔。

此皆犯偷兰。

轻者一人而悔。

悔法如波逸提。

此罪重有突吉罗罪。

故在第而明也 僧祇云。

嗔心破六种偷兰。

一破钵。

二破三衣。

三破塔。

四破房。

五破僧。

六破界。

破三种钵偷。

余小钵突吉罗。

破三衣犯余衣越毗尼。

破佛塔偷兰。

来报重也。

若欲更作好者无罪。

破僧房偷兰。

外道房越毗尼。

更作好者无犯。

嗔心过界作不名作。

得偷兰罪。

得舍已更结 十诵云。

问曰。

云何忏偷兰罪。

佛言。

有四种偷兰。

从初生重。

一切僧前悔过。

有偷兰。

从初篇生轻。

出界外四比丘众中。

悔有偷兰。

从第二篇生重。

应出界外四比丘众中悔。

有偷兰。

从僧残生轻。

应一比丘前悔过。

若依僧祇轻重皆对手忏悔法者。

先请一清净为忏悔主。

若是下向忏悔有五法。

一偏露右肩。

二礼足。

三革屣。

四右膝著地。

五合掌自说所犯。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欲方便作淫缘。

若不成偷兰遮。

不应数。

今向大德发露忏悔。

不敢覆藏。

忏悔则安乐。

不忏悔不安乐。

忆念犯发露。

知而不覆藏。

愿大德忆。

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如是三说)上坐应问言。

汝见罪不。

答见。

当语言。

长老从今已往。

当自啧心生厌离。

更莫后犯。

答言尔。

若上坐向下坐忏悔有法除礼。

余四同上。

淫边忏方便。

杀道亦如是。

若悔第三第四篇文同上。

但称波逸提等为异。

若说戒时三问清净自知有罪。

不向人说。

心念发露。

此犯默妄语突吉罗。

应对手一说言。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于说戒序时自知有罪。

露藏犯默妄语突吉罗罪。

自余同上。

凡忏悔法重罪作轻罪作重悔。

悔法不成。

得失法突吉罗。

自余悔法律中广说。

不复烦文。

与他作忏悔。

应具五德。

一善知犯。

二善知不犯忏悔法。

三知犯忏悔清净。

四善知作白。

五善知作羯磨。

具此五德与人除罪忏悔。

  会通诸律违负第十六

  问。

佛何故为诸弟子制此五部戒律。

轻重不同使诸比丘互生是非 答。

佛为诸比丘故制一部戒律。

尚无二名。

何况有五。

佛涅槃后优波离共五百罗汉初结集律。

时有八十诵。

号曰大毗尼藏。

一百年中依之而行。

初无违诤。

一百年后时人异见不同。

各随己见遂成五部。

抄略前后隐显异知。

使名差相别五部名生。

名相虽殊理通正一 问。

僧祇云。

烧坏色越毗尼 十诵偷兰遮 四分云。

犯重。

云何言一 答。

此三部正是戒 僧祇云。

明其恶不论损物故曰毗尼 十诵云。

道其方便 四分论终处三部理同偏彰似别 问。

僧祇明互用宝物犯重。

四分偷兰。

此复云何 答。

僧祇明守护人边犯重 四分明佛法于物无我。

所心无守护。

故但得偷兰。

以四方僧物一人边。

计钱难满故得偷兰 四分若为守护亦犯重 僧祇云。

若无人守护亦偷兰。

故知二部不别 问。

何故恶心戒独分为三。

余戒不去 答。

此结集之处观望戒相犯之者多。

故偏列无阙。

余戒犯之希少故不分之。

欲使智者寻文通旨。

愚者偏执彼此有失 问。

有人言。

随所受戒当部自行不得五部通用。

此义云何 答。

此说不然。

何以故。

本正一部。

文义具足。

轻重相顺。

但时人异见分为五典。

致轻重相违。

文义不具。

若于一部不犯。

于部犯者。

故名破戒。

若于五部尽无违犯。

方名持戒。

是以应当具行。

不得偏执 问曰。

人言持戒务急。

断事务缓。

何者为是 答。

二俱不然。

何以故。

若过分急人不能行。

则断圣种。

若缓易行。

必毁灭正法。

若人能五部律文。

随修行不增不减。

如此之人能护佛法。

是真佛子 问。

诸大乘经中莫问五逆。

及谤方等皆有忏悔之法。

何故律教独言四重不可悔也 答。

大乘诸经明罪无定性。

世俗文字故。

说有第一义中了无罪相可得。

正以一切诸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罪性亦然。

故有归悔之理。

小乘中不明诸法毕竟空寂。

计有定之罪。

初篇是彰道根本。

说言不可悔 问曰。

道理而言。

罪无轻重皆可忏除。

正可悔有难易。

何故定言不可悔也 答。

道理实可忏。

今明不可忏者。

以小乘情怖近果。

若不犯根本重过容可一形即克。

今日毁犯业障既重。

更不胜进。

故言不可悔。

非毕竟无悔法。

律中亦有禅难提等。

犯初重戒。

无一念露藏心。

佛听尽形学悔。

唯听其悔。

一形之中于圣道法能克证也 问。

大乘之中五逆四重岂可不障圣道。

独说小乘障 答。

大乘亦是障。

但大乘人远求佛果。

佛果然要多身积善方可得会。

若闻有犯则于道法不进。

如法悔以更起胜行。

正可有迟病。

非是永无进趣。

小人无一念乐生死情。

期自度不□在生死度众生。

故犯根本戒者则正违期所。

是故偏障道。

  诸部威仪杂法第十七

  比丘六念。

一知日月(若大知大小知小。

若干日无常迅速布萨时到)二念回请(我若先受前请。

今欲更受后请。

当回前所请食施比丘某甲。

得自恣食)三念知腊数(我某甲某月某日某时受大戒。

今以若干虚度年数月空过无业。

若入众时知坐起次第也)四念受三衣(若有长财念当说净)五念不别众食(四人以上皆受别请。

当时界内有比丘者)六念有病当疗治(无病依众行道)修四威仪(一行威仪。

摄身安祥。

向前直进。

二住威仪。

平立敛手。

随便正向。

三坐威仪。

跏趺怗低目。

四卧威仪。

右胁著地。

累膝修系想在明。

念当早起)有四如法眠(一师子王眠。

右胁著地。

两膝相累。

二合口舌。

跓上断。

三右手支头。

手顺身上。

四当念惠。

思惟明相。

是为四)不系心眠有五过失(一见恶梦。

二诸天不护。

三不思惟。

四不系意在明。

五意失不净)有十威仪不应礼(一大便时。

二小便时。

三露身时。

四剃发时。

五说法时。

六嚼杨枝时。

七洗口时。

八食时。

九饮时。

十食果时悉不合礼之也)又有十时不应礼(一在塔前。

二作事时。

三涂由时。

四读诵时。

五不著三衣时。

六经行上下阁时。

七受经时。

八共诤时。

九浇钵时。

十著眼药时。

出僧祇律)经行有五功德(一堪能远行。

二能思惟。

三少病。

四消饮食。

五得定久住之也)扫地有五法得功德(一不逆风。

二息顺风。

三灭迹。

四除粪。

五还扫即置本处法。

出犍度)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气不臭。

二别味。

三热阴消。

四引食。

五眼明。

出杂犍度之中)食粥有五利益(一除饥。

二除渴。

三消宿食。

四大小便利。

五除风。

出僧五十也)向火有五失(一令人无颜色。

二令人无力。

三令人眼闇。

四令人闹集说世俗事。

出僧五十)不忍辱人有五过失(一死凶犯恶不忍。

二后生悔恨。

三多人不爱。

四恶名流布。

五死堕恶道之中)出家沙门当离三十八风。

一利(若得利养心便喜悦 贪利不耻。

吹坏道心)二衰(若失利养心便忧恼。

怀恨不舍。

衰成道心)三毁(若彼折辱心便退没。

呵啧不受。

道心败丧)四誉(若得赞叹心高誉。

窥觅名闻。

道心动乱也)五称(若他戴仰心便自大。

轻人重己。

道心顿坠)六讥(若失恭敬心不厌嫌人。

道心改变)七苦八乐(若顺情生适心便玩著迷惑失性。

道心[孚*比]浮散)此之八法能败人善根。

故名之为风。

是凡所起名为世法。

若欲情悕出道当急舍离。

四恩者。

一父母(能生我身育我。

以道得有今日)二师僧(以法施我生我法身)三国王(放我课役水土草木常施于我)四檀越(恭给衣食齐我形命全身行道。

是故比丘念之。

常报四恩)四辈者。

一人(四性施主恭给所须)二天(天厨甘膳奉出家人)三龙(牛鹿献乳。

猿奉蜜。

飞鸟施果之也)四鬼(山神施药。

海神奉珍此辈坛越所施之物如法得受)出入应舍五悭(一财物悭。

二法悭。

三家悭。

四住处悭。

五称赞悭)四种污他家。

一依利养污他家(持此家食与彼家食)二依污他家(持此家物与彼家物)三依亲友污他家(依持贵势为一人不为一人)四依僧伽蓝污家(持僧物果菜随随情逐意与一人不与一人)比丘依此四种污家污檀越净信之心。

合与作驱出羯磨傧出聚落 问。

颇有一处坐犯五篇也 答。

有落饭食犯突吉罗。

学家中自手取食犯提舍尼。

无净人为女说法过五六语犯波逸提。

向女人粗恶语犯僧残。

说得过人法犯波罗夷(出十诵律)五分云。

时有比丘学书。

佛言。

学者得突吉罗。

有比丘为僧典赏物。

不解书故近忘。

佛言。

听为券疏学书。

不听为好废业。

有比丘读外典者突吉罗。

又比丘与外道论如自念。

佛听我等读外书者。

不为外道。

所伏外道故听读外典。

但不听随书生见。

有七法应与作亲友。

一难与能与(不借财宝)二难作能作(不借力也)三难忍能忍(不借心又不相厌恨也)四蜜事相语(吐情告实。

不隐不讳)五互相覆藏(迭相护惜不相扬过)六逢难不舍(病患相料理。

急难相救解)七贫贱不轻(不逐世弃衰见利忘义。

出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