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章

华严经章 #

  

  华严经章 #

  奥妙绍名□□□□□□□□□□□□□□□□□无相之相□□□□□□□□□□□□□□□□□□并举名号以□□□□□□□起□□非在外。

所以即□□□□□□□□□□□□□□□□外故。

所以即实故名名号品□□□□□□□□□□□□。

  四谛品第四 #

  就此品中前后 □□□□□□□□□□准后列十方名号就文可知。其相旨意□□□□□□□。

  光明觉品第五 #

  此品所以兴者。

上之二品广□□□理旨之相。

正明佛果。

契实妙用周于法界。

但义苞润嘱谅非玄悟。

要由大圣神通道力微见其像。

乃有寄心。

是以如来从足下相轮放大光明。

现真实相含零有心无不启悟。

以是义故首檦名曰光明觉品。

  明难品第六 #

  此品所以兴者。

上显光明觉品现证之验。

但前菩提圆寂真际之实。

而显在于法界名品。

然法界名号者。

是无相之相。

相即之实。

众生海者。

亦复如是。

此旨冲妙难中之难。

是以文殊师利。

与诸方大士详参尔迹且举十种咨门。

一一随义说正答深旨得彰故曰明难品。

  净行品第七 #

  此品所以兴者。上明圆果微妙非因不对因。虽无量无非净行故。次明净行品。

  贤首菩萨品第八

  此品所以兴者。文殊上明行要清净。于中广大深义其相未彰故。问贤首敷演其奥故。次第八明贤首品。

  佛升须弥顶品第九

  此品所以兴者。

上明佛果真实之德。

略辨回行方便。

会果之道。

自下复明如来至寂虚凝而用周法界。

何以知之。

然不起道树之于六天。

乃十方亦复如是。

后欲广辨菩萨行位超升有实出要故。

次明升须弥品。

  菩萨云集品第十

  此品所以兴者。

前明十方法界一合之相。

此品欲明平等真寂一切皆是。

是故大士十菩萨。

皆据实观穷玄乃名见佛泯于分别。

何故然也。

欲明菩萨发菩提心决定即是与佛无别故。

次明云集品。

  菩萨十住品第十一

  此品所以兴者。前明真寂无相妙绝分别为开大士菩提圆道。是故有心晓达其趣。创发弘誓心冥大寂安固不动。谓之为住故。次明十住品也。

  梵行品第十二 #

  此品所以兴者。上明心冥大寂安固不动成就住义。此明真实证修决定胜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次明梵行品。

  功德品第十三 #

  此品所以兴者。上明梵行是之至寂真实之体。此品明功德是方便庄严。前彰行体清净平等。此显备用殊致义福尘沙故。次明功德品。

  明法品第十四 #

  此品所以兴者。上明梵行功德体。义广大发与佛同理宜胜进。是以惠菩萨。问于法惠广辨超升增上之道。其相彰显故。曰明法品也。

  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

  此品所以兴者。前明十二种法。是胜进之道。欲彰勇猛大士。冥心玄会不由阶降故。次明升夜摩宫自在品也。

  菩萨说偈品第十六

  此说偈起意法用旨况与上相似。但名品行位处别为异。准上可知。

  十行品第十七 #

  此十行品与前十住有何异相。

十住明信解发心决定相应。

今此十行明行成建立往待之义。

何故知也。

夫解明由行勤行成。

由于解悟解行相须理数然矣。

此为发起次第故。

又言解行者位也。

所谓性真明义。

拘齐观解行冥符同融一揆。

于法界海临玄靡注故言解行。

亦名回向。

非谓先后之异。

夫言行者。

体道归宗安心虚寂土已怀仁无不进达。

虽复纵电于八荒之野。

如不为非缘所羁慈光等曜十方同一统万乘于焂忽总众相于一念不动。

如大山王而常炽然。

特进如斯之义相非量。

何以故。

前十住初发心诸佛说所不穷。

况此行成建立。

云何名言能尽品。

次相接与十住义一。

但行位为异。

  十藏品第十八 #

  此品所兴者。

上辨十行超升增上究竟彻到至融无碍冥心真境法界藏海故。

明十种无尽之藏为成上辨十种之行。

是故复明十种藏义。

十藏者。

一信藏。

二曰戒藏。

三曰惭藏。

四曰愧藏。

五曰受闻藏。

六曰施藏。

七曰惠藏。

八曰正念藏。

九曰持藏。

十曰辨藏。

是为十。

夫言藏者。

盖是法海之名。

何故名藏。

欲明宗无不统义无不苞德。

备众能理相恒尔故名藏。

故次名十藏品。

  升兜率天宫品第十九

  此品所以兴者。上辨十种藏海。明理行始成胜进转妙真解逾明解行冥府方便道备正证无漏自然现前。是以寄一生之运。以表其义故次明也。

  十回向品二十一并赞叹品义势相

  此品所以兴者。

上明行成。

由于理资真解非行不显解行。

均融菩提道立誓与众生同之。

佛果虽未究竟不住意成。

是故一豪之善自然趣向萨婆若海故。

次明回向品。

此十回向中有三文。

初三就法明回向。

次三据道以明向。

后三就乘明向。

第十法界无量者。

备上三义法界海行具足成就。

趣证之义非言能尽故。

云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品第二十二

  此品所以兴者。

前回向中明大士解达玄原无有一法可起志想行烦虚宗。

乃至不见一相可存。

是以行满惠超成就实证理。

现心用一切皆是故次明也。

所言地者。

决定生成佛知住持。

又以常起四种大智□输被化众生。

复自建立五种那罗延幢。

以是义故名之为地。

故曰十地品也。

  十明品第二十三

  此品所以兴。

上辨十地大士德行弥输道无不备故。

以法性为身圆照为用。

于一切法皆悉了达。

为彰此义故次辨十明品。

就中大意不出三明寄六通广之为十。

何以知然。

下结云。

菩萨住此知明悉得三世无阂智明。

于中一一广解其义可知。

初名善知他心知明。

了达一切众生心相差别。

第二无阂天眼智明。

如来境界回转死此生彼。

悉能都见。

第三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

过明去一切众生一切事一切佛坐菩萨坐菩提树。

乃至或正觉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行。

乃至得无余涅槃。

一切诸事悉能了知。

第深入未来际劫无碍智明。

前但明如来境界回转。

此云诸事悉能了知。

一切未来世中所有事与过去同。

第五无碍清净天耳知明。

十方一切音声乃至句味悉能闻知皆不妄失。

第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此是神通相。

第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第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

第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第十一切诸法定智明。

  十忍品第二十四

  此品所以兴者。上辨圆照之明了达诸法。此显实解平等正住无生安心。于理名之为忍。随相而明故云十忍品。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此品所以兴者。上来广辨诸佛菩萨德行弥博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皆云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以示其行况未释所以。是故如来敷演此义故次明也。

  寿命品第二十六

  此品所以兴者。上明德行弥广不可称说。欲明德以行成人以得立人法成用道被无穷道德既无穷尽。寿命义亦同然。是故次明寿命品也。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此品所以兴者。欲明菩萨充满德行寿命无中无边法身平等以无住为住。是以次明菩萨住处品。

  佛法不思议品第二十八

  此品所以兴者。

上来广明菩萨德行既不可思议。

而未知诸佛功德义。

复云何故。

次更明不思议品。

就中明如来八种离声者。

一曰梵声。

二曰深声。

三曰远声。

此三是声体。

次三就喻。

一如鼓声。

其音洪韵。

二如种声。

其音向亮。

三如金零声。

其音清辨。

余有二声疑。

一曰鸟声。

二曰三尺鸟声。

  相海品第二十九

  此品一时兴者。

上辨佛法不思议者。

欲明体融无碍。

此云海者。

欲明相无不实融无碍故则无体而不义相无不实故则无义而不体体无不义故则一体一切体义无不体故则一义一切义。

是以体无体相义无义相体义融。

于彼此众用则无相不相。

今据实相以彰妙德故云相海品。

  小相品第三十 #

  此品与上者异。是拔别之名。好则随缘如是以表彰曰相情玩曰如。准此义以小檦别故云小相品。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此品所以兴者。

上明果德称法界海无中无边。

自非圆因穷于实际何由能契。

是以圆果既彰圆因须显故次明也。

亦可言。

即是果行寄因彰名。

何以故。

量周法界名之为普。

至顺调柔谓之为贤。

菩提道用名之为行故。

言普贤菩萨行品。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此品所以兴者。

上来广辨圆因圆果。

圆因称于理实圆果等于后际因果妙绝之旨者。

所谓真性也。

是故次明性起之义。

然性用未如如不起而真性古今恒尔。

以性用常起故。

即用而弥寂。

真性古今恒尔故。

即寂而喻彰。

寂用既无障碍。

宁有染净之法而可得戒。

是故真性为违顺之原。

缘集之本妙用以之而兴妄相之而息如兴废出在妄情。

于我未曾而为无为而为如无不为故。

言性起宝王者喻况也。

如意自在名曰宝王。

真性亦尔。

如来者就圆显以彰性故言如来。

是故名曰宝王如来性起品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此品所以兴者。

上辨真性泯。

于诸法一切空寂。

万相归宗圆明独曜。

若唯寂无起便同太虚。

云何得为性体真明。

是故复明义。

兴后际法界等用用备众能故名世间。

无相可得谓之为离。

非是有法可离名为离也。

故名离世间品。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此品所以兴者。

上辨法界等用义兴后际。

若不在已虽妙何益。

是故次明入法界。

义理相统目名为法界。

解融真寂谓之为入。

契用无碍名之为行。

是佛真子绍三宝种。

即成流通不绝之义故名入法界品。

  四弘誓文 菩提难入以愿邀期。

是以初发心菩萨。

将欲逝恶修善广化众生远求佛果。

要以弘誓为本。

弘誓既立。

则愿无不从。

如佛所赞。

如来大智遵演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

最胜菩萨一誓过于声闻百千劫行。

菩萨行愿乃有无量。

略举此四。

总收都尽。

何等为四。

一者我弟子某甲。

誓断一切烦恼。

佛法甚深愿尽其源底。

常住二帝理相幽玄称为甚深。

愿穷理源断惑斯尽。

虽不则断弘誓力强。

生生之处一切烦恼自然衰微。

是以经言修心二。

常虽有烦恼如无烦恼。

是第一愿。

  二者誓修一切功德。

生死可畏愿常乐处中。

如世人不入臣海则不能得如意宝珠。

菩萨若不入生死臣海。

则不能得佛果无假宝珠。

是以大士至崇胜果愿。

出生入死广修万行。

不计众苦愿为种子总摄万行。

于所生处一切善根自然收蔬称愿增长。

是第二愿。

  三者誓度一切众生。

众生无边愿誓令度尽。

于怨舍怨。

于亲舍亲。

怨亲平等。

广行四摄愿。

与法界众生一时成佛。

既舍怨亲普行大慈。

一切怨毒恶心自灭。

内善勋修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无可讥慊。

是第三愿。

  四者誓度一切种智。

佛道长远。

其必获得。

终不以天胜果二乘涅槃而生足想。

三世善根悉皆回向。

无上菩提不计劫数。

愿以成佛为期。

既志愿高远。

不期世报。

随所生处常处。

豪尊虽极世荣不生深著。

但愿胜中胜道。

更无余念。

是第四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