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 元晓

华严经疏卷第三

  新罗 元晓撰

  花严经疏卷第三

    释元晓述 #

  如来光明觉品。

此中如来放光普照十方。

令诸大众除灭闇障觉如来身周遍法界。

以之故言光明觉品。

是答二问义如前说。

又此佛光灭诸疑惑。

拔众灾难。

由是义故答彼二句更起元位。

信心分内有二之中。

举所得果。

起愿乐心。

既于前此下第二不所修行生进趣意。

此中四品。

科为二分。

谓前二品。

遣诸疑难以生信解。

其后二品。

正说行德而令进修。

初中亦二。

初品遣疑。

次品通难。

通难者于法难解。

生诸难故。

遣疑者于佛未信。

起诸疑故。

此疑因何而得起者。

前二品说佛号谛名遍布十方一切世界。

于是疑言。

为佛身遍故名声随遍耶。

为身局世此唯名声遍耶。

若唯名声遍而身不遍者。

如何身业之报狭。

口业之果宽。

本修二业皆无量故。

若如名遍身亦遍者。

何故但见佛世。

此会为遣是疑故此品来。

大意如是。

次释其文文中有二。

先明光从出处。

后显光所照处。

初中言从两足相轮放百亿光明。

相轮即是千辐轮相。

为表信行。

始发起者。

初起十心。

增至百千。

止观双运。

入贤首位故。

从两足相轮而出也。

遍照以下光所照处。

从近至远十重渐增表所为始发趣者渐修增进必满位。

此中正显佛身遍然。

所以身口二业果报皆同无边等周法界。

就第一重即有二分。

先序光所照处所见之事。

后明濡首菩萨说偈赞佛。

初中亦二。

先显光照百亿世界。

后明普见佛及大众。

后之九重科文亦尔。

赞佛中亦有二。

先明一处。

后例余处。

颂中有二也。

前二颂依东方佛号赞佛。

不动相。

后之八颂寄濡首菩萨名。

显无住无得智。

初中亦二。

初颂反显。

后颂顺明。

反显义者若知如来脱缚离满。

则谓如来有动有出。

既有所得非净眼故。

顺明义者。

若知如来观一切法皆无所有。

则顺如来不动之智。

既非有住疾作佛故。

后八颂中即有四双。

第一双中初颂达俗无实 次颂入真无二。

第二双者先明于人无住。

后显于法久得。

第三双者先明于法离有无后显于佛无减增。

第四离双者先明人法无所得门转化众生。

后显一多无障碍门得无所畏。

一切法入一法故一中解无量。

一法入一切法故无量中解一也。

所以能得互相入者。

展转互为镜影而生 非实而生故无障碍。

是谓濡首菩萨法门。

第二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二颂寄南方佛号。

叹智惠火法门。

后之八颂依彼菩萨名。

显觉首法门。

初中有二。

前之一颂见诸众生痴闇令求无上惠明。

后之一颂内怀不转智火外转无上光轮。

后八颂中亦作四双。

第一双者前则弘誓为首觉生死眠。

后则慈悲为怀降众魔怨。

第二双者内得深智觉。

能害诸烦恼。

外击正法鼓警觉十方国。

第三双者下则于一切有而不取著。

上则于一切佛而生欢喜念。

第四双者为救众生长劫受苦。

为护佛法。

不惜身命。

是为觉首菩萨自觉觉他法门。

第三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一颂寄西方佛名。

叹净智法行。

其后九颂依彼财首菩萨之名。

明现种种功德。

之则饶益一切众生法门。

初中有二。

上半觉净。

下半心净。

是谓净智法行也。

第四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九颂寄北方佛号。

叹具威德智惠法门。

最后一颂依彼宝首菩萨之名。

显如炼金清净法门。

初中亦二。

在前一颂总标内外威德具足。

于中上半内证威德。

下之二句外现威德。

其次八颂别显四双威德具足。

第一双者自觉离尘德。

化他普起威。

第二双者无阴离苦威内解外脱德。

第三双者静而恒动威。

动而常寂德。

第四双者善知甚深德普见广度威。

第五颂中亦作二分。

在前五颂依彼第五德首菩萨。

明其自利利他功德。

其后五颂寄彼第五明智佛号。

叹彼明照不思议境。

初中亦二。

前之一颂下化群生慈悲之德。

其后四颂上求佛道进修之德。

后之五颂亦分为二。

在前二颂明观身心实相境界。

其后三颂达无量不思议境。

第六颂中即有二分。

七言六颂。

五言五颂。

七言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二颂依彼第六目首菩萨。

反显净目所见妙色。

其后四颂寄东南方佛号。

叹究竟智深妙界。

五言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二颂依目首名。

叹佛净眼自在法门。

后之三颂寄彼佛号。

叹究竟智甚深境界。

第七颂中亦作二分。

在前二颂。

寄西南方佛号。

赞佛无上智觉。

其后八颂依彼菩萨进首之名。

显其进入佛智境界。

初中亦二。

前叹自觉觉他无上之智。

后赞无染无毁无上之德。

后八颂中四双不现。

第一双者进入佛智进入法海。

第二双者正转法轮正思佛道。

第三双者顺佛真教知佛实德。

第四双者观察寂灭了知平等。

是谓进首进入法门也。

第八偈中有二十颂。

即为二分。

在前十颂。

寄西北方佛号。

叹自在智方便。

后十颂依菩萨法首之名。

叹于法义随顺智力。

初中五双。

第一双者大智自在大德成就。

第二双者觉性广观离相深乐。

第三双者于有无碍于空无著。

第四双者谛了差别乐观平等。

第五双者摄一切智成最胜意。

如是五双十门方便。

皆是自在智差别也。

次叹法智。

亦有五双。

第一双者深法顺知至处遍至。

第二双者随顺一心能至深境。

第三双者记念时节了知成败。

第四双者所知差别能了方便。

第五双者观察三世觉知平等。

五双皆是法首法门也。

第九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十颂寄彼下方佛号。

叹梵天智法门。

其后十颂依彼智首菩萨之名。

叹其却闇智灯法门。

初中有二。

二颂略标。

八颂广释。

标中亦二。

前明梵行。

后显梵音。

言梵行者。

梵天现化化人间时。

受难行法形如骨锁。

当知难行即是梵行。

八颂广释。

即显四门。

一者二颂离高慢法门。

除生死苦难。

二者二颂不放逸法门。

除世间放逸。

三者二颂宣无我教门。

灭众生著我。

四者二颂弘誓普润门灭众生炽火。

此曰皆是梵天行门也。

后十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二颂略标智门。

于中前颂举所灭闇。

其后七颂显能灭灯。

八颂释中亦有四门。

一者二颂船渡漂流法门。

二者二颂桥拯沉没法门。

三者二颂方便拔苦法门。

四者二颂实智与乐法门。

第十颂中亦有二分。

在前四颂寄彼上方佛号。

叹伏怨智法门。

后十六颂依彼菩萨贤首之名。

广说贤首胜能法门。

初中有二。

在前二颂正显伏怨胜智十力。

其次二颂。

标示伏怨名声胜德。

普为众生以下第二贤首法门。

于中有二。

前之四颂下化众生胜能。

后十二颂上求佛道胜能。

能问十方佛以下第二上求佛道。

合十二颂以为六双。

一者问佛见佛为双。

二者能说能化为双。

三者闻佛音见佛身以为双也。

四者著有无著开以为双也。

第五双者下喻上法。

第六双者外譬内法。

此后两双依比量门证成佛身周遍之义。

上来十重光明遍照显佛色身无所不遍。

十重说偈赞佛功德明佛内德亦无不周。

于中亦显菩萨德者。

明诸菩萨随佛能适于佛。

起疑除遣已尽。

 交了

  宽文十年七月九日以石水院本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