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略疏

华严略疏卷第三

  

  华严略疏卷第三

  十地品初记 #

  此品来意有三。

一逐答上问。

二对果之因。

三众行相资。

如大涅槃经三十六。

云何下一一具答。

乃至一部之大宗。

此品亦如是。

自前及下。

皆一一次第而答。

亦是一部之本也。

如上四十二大问。

问因果行教文自次第。

初问因门中云十住十行十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自在十顶。

皆答文次第。

须弥山顶说十住。

夜摩天说十行。

兜率说十回向。

他化说十地。

梵网云。

五天说十禅定。

璎珞亦云。

吾在第三禅中集八禅。

众说一生补处三昧百万亿偈。

今且说略一偈。

又复第四释义品云。

吾在第四禅中。

为八亿梵天说寂照如来无心无色而寂照一切。

若依此义处多会广文有十万八千偈也。

又梵网经云。

妙光堂说十世界。

忉利天说十住。

夜摩天说十行。

兜率天说回向。

化乐天说十忍。

十禅十愿四禅说卢舍那心地法门品。

其余千百释迦亦复如是。

而四天十藏十自在十顶及升天说偈。

放光流通等经无文故来不尽也。

前云十藏品者。

乃是为成行义。

如第五回向。

后明十藏。

乃是成向之藏即答上问也。

故知非答前问十明即十金刚。

若此释明忍二品。

亦有说处。

僧祇已下三品心王为请主数量住处国土人间不似天中。

应是人间说也。

今此十地者。

约无分济法以为十数也。

广解在下本分中。

及八慎十六分等义及五忍等。

然此之为义。

乃有无量大刚。

而言不出二智。

谓实智方便智。

亦名证智缘照。

亦名证教二道。

亦名证助不住。

亦名四量智三福慧。

如是等无量无边德行名位。

若从所除之或亦复无量也。

言实智者。

真证不二境智俱融为实智。

六度四摄位殊万品为方便智也。

而此二义行无不收德。

无不积体用殊别总为十数。

始从欢喜终极法云十之名也。

然体用义殊复为八种。

一从障别。

二以学判。

三以解分。

四以行檦。

五以报示。

六引喻况。

七约之数量。

八夷齐一观。

初对十障者。

一凡夫我相障。

二邪行于众生身等障。

三闇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妄障。

四解法慢障。

五身净我慢障。

六微烦恼习障。

七细相习障。

八无相有行障。

九不能善利益众生障。

十于诸法中不得自障。

故修十地对治行之或治等。

以学判者。

初地判者。

初地十大愿。

二地戒学。

三地定学。

四地至七地自利惠学。

八地已上利他惠学。

就自利惠中道品观谛缘起观学真无相观五地菩提分四种清净。

悕望清净初地。

二增上戒二地也。

三增上心三地也。

四增上惠清净。

四地至七地摄也。

利他之中三业也。

中复施戒忍三是增上戒。

学禅是增上意。

学惠学精进。

通一切有三惠摄十二住闻摄种性住思摄解行住修摄十地前行广果也。

言解者分者。

初地名信。

乃至十地名为十种智。

大亦可五忍十四忍见谛修道。

言行檦者。

初地名檀。

乃至十地名智也。

四依四果。

言报示者。

初地为阎浮王。

乃至十地摩醯首罗天王。

言喻况者。

初地以火练金。

乃至十地为庄严具冠自在天。

若颈顶池山海珠亦尔。

若言约数量者。

初地得百三昧。

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说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尘数三昧。

夷齐一观者。

据无分别证智为言用而常寂诸地行皆云不可数智体沃。

如是理寂为一观也。

今云地者。

菩萨发心荷负如地。

仁王经云。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地。

龙树解言。

地者乃是菩萨阶级住处为地也。

璎珞经云。

地者名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也。

亦生成一切因果功德也。

大士之行渊博难恻如地四义。

一者圣行深厚广大者坚牢难坏。

二者生长万物。

三荷负一切如地。

四不存情运物如地火风等喻。

菩萨行亦尔。

就中依论所释。

初地之中为八分。

一序分。

二三昧分。

三如分。

四起分。

五本分。

六请分。

七校量胜分。

论显八分者。

唯据初地不通十地也。

若准前验后有三分。

第一从初讫申右手摩顶已来明序说。

第二从三昧起讫摩尼珠喻是第二正说。

第三从动地雨华已下明流通显证。

就中序之依前三会应有六段。

而此品有三句。

谓住列众入定略无设供偈赞放光等为三。

准前会序入加起本分。

皆总举人法十数。

与住行向等为总本。

此中已众总请直别十名犹十地。

总序集已下始别显十义也。

而论云。

初地八者名滥始末位浑总别。

初三为序次三总说。

前与正说后二说与教量。

始是初地中辨义也。

而此于下九地有通有塞。

下诸地前别请者不类此也。

据分今望昔名尔时。

具上九德。

群贤加敬名曰世尊。

婆伽义论具广释。

论云。

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

在于初时及胜处说此处宫殿等胜。

是名处胜。

何故名不色界说此处说由感果故。

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也。

本为利他成道行故。

七日思惟不说。

显示因受大法乐故。

何故显己法乐为令示众生。

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

思惟行因缘显示不共法学无学异名不共法也。

已显于处论列时者非唯此一会。

前之五会皆有时处不起道树。

而六天同时乃至十方此时同而处异也。

亦可同时同处也。

处同时异时异处异四句也。

此云七日不说者。

此语正在始成正觉。

其地金刚前应料简也。

诸会皆然。

此时处胜。

显法胜者。

前诸会法岂不胜也。

七日不说前亦皆尔也。

或言教量小乘耳。

大本经中无此时文也。

就第二列众中有二。

一先叹德。

二列众。

叹德之中有二。

初四周总叹自行外化德。

二总结二行德。

四中初总叹德者。

先叹此方旧众自行德也。

此诸菩萨举此方。

一切菩萨举他方。

亦可名同生异生众也。

双举二众并叹其自分他分二行德也。

入之言解证也。

即是竭思齐照也。

  善能以下叹外化德也。大士所以一自集功德者。为存外益化物之要。其唯神通故次明也。智慧行处者。大士万行。以智慧为首故先叹也。

  从具足所愿已下。

第二周叹德上□障于行。

此行愿通叹二处皆有行愿也。

菩萨由愿而成众行。

愿为行本故明也。

一切世间总举三种世间也。

一切劫总三世中时节。

并是举时节为成行也。

土亦如是长短劫也。

一切国处所王化土也。

常修一切诸菩萨行者。

世间与劫时无不周。

一切国土处无不通。

于此时处修菩萨行。

时延处广故智行亦无边也。

福德智慧而无穷尽者。

菩萨所行不过福智惠故。

但明此二。

能为一切而作饶益者。

外化也。

上言神通此言饶益。

互文兴叹耳。

  从能到讫向涅槃门。

是第三周明自行外化也。

菩萨智惠方便彼圻者。

缘真为实惠。

取俗为方便。

一说智缘空有如空而知名为实惠。

知而不著名为方便。

此二惠是正觉之父母。

众行之刚要照得其性故到彼圻。

能令众生背生死向涅槃者。

外化也。

生死至苦涅槃至乐。

令众生背苦至乐者。

化之动道之与门皆谓能通也。

  从不断于法轮。

是第四周明自利利他行也。

不断一切菩萨所行者。

总举众行也。

从禅定讫明惠是别明众行也。

诸所施为已下明外化也。

中有二周明三业。

初略其身已下广如是已下总结。

善能示现者。

以已所行以示众生。

今仿而行之动成物轨故云善能。

无作神是者。

无想而为神。

是以心冥实相故能形无不至也。

亦云无作者。

不作心也。

如八地已上任性所为不假作心也。

能到十方即念而至劝请说法十方蒙益。

故外化也。

敬法不忘为受也。

亦云前四对是别叹。

  常以大悲已下总叹四对。

四者初以智惠为方便行始神通化物之本。

智惠神通为一对也。

二显自内成律益于外。

即是内外以相对也。

三始由知晓终到彼岸故。

能令众生始背生死终归涅槃。

此就始终以相对也。

四修行不断请受不废故。

能常行一乘广济群品。

即是第四自利益物以相对也。

  如是已下第五总结叹前四也。

  从金刚藏已下列众中第二列名也。

此菩萨是第四会请说之首故列名于先也。

论云何故唯金刚藏说者。

释云。

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

故不异名说。

何故名金刚藏。

藏即名坚其由树藏又如怀孕在藏。

是故名坚如金刚。

一切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

能生成人天道行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自下列三十七菩萨大无量随德释名寄在证说。

已说序分。

  从入三昧已下。

即是第二三昧分也。

准诸会即是序中第六入定文也。

中有二义。

一入定二释入定释中有三。

一入定所以即初句相也。

二欲宣已下明定所为。

三辩说已下明定所敢。

即是第三加分。

即名三业加也。

若依论释初入定者。

即三昧分也。

即时已下加分也。

中有三。

一将加相显示三业即向入定所以是。

二何故加云句自利利他故即向之所为是也。

三云何加谓口意身即向。

辩说已下四十句是加相中有五句。

初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已下明三业加相。

初身业次口业次意业。

二十方诸佛威神力故加。

三本愿已下明一佛本愿力故加。

四威神已下用现神力故加。

汝有已下明内因也。

前四是缘。

第五是因缘和合加之相也。

论多佛加者。

显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

直名敬人重法。

何故同号金刚藏。

加以本愿力故。

此三昧者是法体本行菩萨时同说此法。

今成正觉亦名金刚藏故。

不异名加也。

有此菩萨闻诸如来同已名已故增悦十佛土数者为说十地。

故有此多说十数故也。

欲宣一切已下。

论云何故加。

即是入定所为中有二十句。

初十自利后十利他故加。

一切菩萨者。

谓住信行地。

不思议诸佛法者。

是出世间道品。

明者见智得证。

入者信乐得证。

智慧地者谓十地智如本分中说。

此一句是根本入总也。

若依本一切菩萨是总。

入智慧地已下句是别。

依根本入有九入别也。

一摄入闻慧摄一切善根故。

二思义入思慧于一切道品中善分别一切佛法故。

三法相入广法智故。

四教化入决定说诸法故。

五证入无分别智。

六不放逸入世法不能染故。

七地地转入无贪善根净故。

八者菩萨尽入得不可思议智力故。

九者佛尽入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又云。

以此十句配十地也。

自行既尔。

外化亦然。

何故得知。

初十句后云所谓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故。

若依论释亦作初物总而中配三慧十入不似配地也。

是诸入为校量智义差别次第转胜非根本入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应知。

六者总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总者是根本入。

别者余九入。

同相入故。

异者增相故。

成相者略说。

坏相广说。

故如世界成坏。

此谓总别入增略广为异耳。

次十句依利他利行得十地差别故。

大本十一句。

初句总后十别也。

论经亦十一句。

初十地始终一句总十地差别已下十句别也。

与大本不相当应解。

别中十句。

前五自行后五外化。

论释前五所摄利益。

后五明能摄利益也。

作依论释得十种始终。

论云。

始者信欲亲近等。

终者念持诸地。

复有阿含及证信于佛法相应必然故名信也。

欲者依信悕须上法故云欲。

亲近者悕须近佛听法故也。

终者念持谓集功德也。

复有阿含及证者。

阿含为始证者为终。

亦可阿含为教。

证者为智慧为总余为别。

十种始终中。

经本十一。

初二句总九句别。

一摄始终大本总前二句为思慧智随所闻法受持说故。

如经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方便故。

大本云。

菩萨安住十地故。

二者欲始终随顺安住十地。

三者行始终说无漏法故。

四者证始终无我智大智慧光自在严故。

光明者对始无明故。

五修道始终入具足门故。

论云。

此处菩萨有五种障。

一者不能破诸邪论障。

二者不能答难障。

三者乐著小乘障。

四者化众生懈怠障。

五者无方便智障。

对治是障有五始终。

一者能破邪论障始终。

如经随所应住次第说故。

二者能答难始终。

得无碍乐说光明故。

具足大无碍智地故。

三者乐著小乘对治始终。

不失菩萨心故。

四者化众生对治始终。

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界故。

五者无方便智对治始终。

五明处通达分别。

得至一切处决定智故 云何加。

谓口意身加。

云何口加。

以此十地口业说故。

诠能显理故在初也。

大本云。

汝当说此法门差别者。

谓十地差别者。

种种名相故也。

依口业根本辩才有二种。

一者他力辩才。

谓承佛神力不闇故。

二者自力辩才有四。

一有作辩才。

自善根清净故。

二无作辩才。

清净法界故。

三化众生辩才。

饶益众生故。

四身净辩才。

是身净中显三种尽。

一者菩萨。

二者二乘不同尽。

三者佛尽。

菩萨三种。

二乘二种。

佛一种。

合六种。

前自他有四种。

合为十种。

菩萨三种者。

一菩萨尽者。

法身离心意识唯智依止法身智身故。

二现报利益。

于一切佛得受记故。

三后报利益。

得一切世间高大身故。

二乘中二者。

初过一切五道世间道故。

二净出世间善根故。

佛尽一句者。

得入一切智人智满足故。

自力辩才校量胜上上故。

是中佛尽一句。

大本经无论本经有。

他力辩才者有二句。

一诸佛神力故。

二汝能堪受如来智力故。

此二句大本经有论本经无。

合为一句。

他力一句自力九句。

依大本他力二句自力八句。

  已说品次说意加。

论云。

十种意加。

无畏身者有二种。

一色身胜。

二名身胜。

色身胜者。

如王处众真实无上身故名身胜有九种。

一者不著辩才。

与无障碍乐说辩才故。

二者堪辩才。

四堪智善分别清净智慧故。

四堪者。

一因缘堪。

二法堪。

三作堪。

四成堪。

因缘者知一切因缘有为缘集无为缘集等。

法者一切法界等。

作者违顺两用。

违则生死。

顺则涅槃。

此二法各有违顺二用。

两成辩者菩提之智不离不脱。

乃至一切助菩提法成辨涅槃。

三任放辩才。

说不待次言辞不断与善忆念不忘故。

四者能说辩才。

与善决定慧故。

五不杂辩才。

与遍至一切智处故。

六者教出辩才。

与诸佛不坏力故。

七者不畏辩才。

与诸佛无所畏故。

八无量辩才。

与诸佛无碍智分别诸法善开法门故。

九者同化辩才。

与一切诸佛上妙身口意业故。

已说意加。

  何以故已下十句释可加故加。

何故诸佛慈悲以十种无畏身唯加金刚藏不加余者。

释云。

以此菩萨得大乘光明三昧法。

余者不得故。

得三昧有二种。

一者本愿成就现前故。

亦是菩萨本愿力故。

二三昧身摄功德故。

此三昧身摄功德有八种。

依自利利他故。

前四自利。

后念持等四利他故。

一者因净染心直心清净故。

二者智净智慧明白故。

三身转净善集助道法故。

四心净善本业故。

此四自利。

五闻摄净念持无量法。

六通净信解清净光明法故。

七辩才净善得陀罗尼门不可坏故。

八离慢净净者智也。

法界智印善印故。

已说可加。

  云何身加。申手已下明身加相。论云。不离本处。而摩顶者。显示殊胜神力故。此如意通非余通也。

  已说加分。次说起分 论曰。即从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讫故。又得胜力。说时复至定无言说故。

  已说起分。次说本分。起分已下品中。第二正说文也。何故不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欲说何法也。

  就正说之中有五分。

第一总举法体同三世佛所证法性中生。

二为约无分齐法以为十数亦叹同三世。

三列数下之名亦叹同三世。

四厚集善根已下别解亦同三世。

五最后结十义也。

厚集善已前准诸会。

总厚总定总加。

乃至总数总请。

厚集已下别说别加别请别显十地义也。

初总举法体中有六种决定。

于中愿善决定为总。

即是菩提心故。

余是别。

同相善决定。

异相者别相故。

成相是略说。

坏相是广说。

故六种决定。

一观相善决定。

二真实善决定。

三胜善决定。

四因善决定。

五大善决定。

六不怯弱善决定。

无有过者。

即观相善决定。

论云。

真如观一味相故。

不可坏者。

即真实善决定。

论云。

非世间境界世间。

广大如法界者。

即胜善决定。

论云。

大法界佛根本故。

究竟如虚空者。

即因善决定。

论云。

有二种。

一成无常爱果因。

是因如虚空生诸色不可尽故。

尽未来际者。

论云。

常果因得涅槃道故。

大本经中阙此一句。

遍覆一切已下即大善决定。

论云。

随顺利益他行故。

何以故以下即第六不怯善决定。

论云。

入三世一切诸佛智地故。

  何等已下第二总为十数。

何等为十数已下。

第三别列名。

论云。

对十障故十名生也。

中有二。

一列名。

二何以故已下释。

二行成就。

初证圣处故曰欢喜。

离悟心犯戒故曰离垢。

三惠照法显现故曰明地。

智火烧烦恼薪故曰炎地。

出世间智方便善巧故曰难胜地。

大智现前故曰现前地。

无相行究竟能过二乘地故曰远行地。

报行淳熟无相无简故曰不动。

无碍力说法故曰善慧。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曰法云。

  默然已下第四中有二。

初明金刚藏说已默然令众敬人重法。

二解脱月已下正明请说初默然有四意。

论云。

一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

二复令众敬人重法故。

三云信解者悕望故。

默然不说也。

  第四待云台加请劝上祥佛加故也。

第二请中解脱月三请。

初一长行五偈。

二长行及二偈。

三长行及四偈半。

金刚藏答。

初一长行六偈。

次一长行三偈。

此二答解脱月大众请。

一长行五偈半。

云台加劝。

一长行七偈半。

金刚藏答解脱月。

初一长行及六偈。

二长行及偈。

后一长行及偈。

答总中件答大众及云台劝请也。

解脱月初长行及五偈。

论云。

初偈显示说者。

净觉无过故。

次偈显听者。

同法决定。

次偈示众乐闻故。

次偈示余众净心故。

次偈显此众皆勘斯闻故。

是中初偈叹说者。

次二偈显自生众净。

最后一偈显二众清净。

疏云。

初二偈问何故默然。

今众疑也。

后三偈明大众清净乐。

仰殷勤勘闻深法故应说也。

  金刚藏已下长行及偈仰酬上请。

依论释下六偈用大本长行作初偈非经本六偈也。

欲令众悦者总将酬答相。

经本六偈中。

初明难次偈明义难。

此之二偈同为说难说则迷闷。

第三第四两偈明难闻也。

持心离我者有乃可得闻。

第五偈喻显成初难。

第六一偈明生信者少成前难闻也。

亦可作二。

初二偈及第五直道说难。

第三第四直道闻难。

解脱重请还执前。

二佛子已下幡上闻难。

承佛神力已下幡上说难。

于是深法已下结成。

解脱日第二请中还幡上四。

结碍已来幡上勘闻。

第二难闻。

深心已下幡上第四生信者怖。

当承佛神力已下幡上第二喻况说难。

于是深法已下幡上第一迷闷难说偈有二行。

初一偈直请勘说幡上说难。

下一偈成上勘闻。

论经唯有长行阙无偈诵。

次重请者。

上言证信者难得示现。

此众有勘能故善净深心者总深心有二种。

一喻阿含净。

二证净。

阿含净有五种。

证净有四种。

五种者。

一欲净。

二求净。

三受持净。

四生得净□□四种者。

一得净。

二不行净。

三无厌足净。

四不随他教净。

此九种阿含与大本经令不相当故。

不依阿含释也。

还幡上四且依此二意也。

  第二金刚藏长行及偈。

此是大本经。

若依论释。

虽有长行阙无重颂三偈也。

长行中有二。

初领上品不疑惑容可勘闻。

乐小法已下中下疑惑。

惑者心迷疑者犹豫。

我愍此等。

是故默然。

偈中初一行半颂领上品。

下一行半颂中下疑惑。

  第三长行及偈解脱月请。

偈有四行半。

长行有四句。

一劝说之有益不说有咎。

二从所以者何已下诸佛护念。

三何以故已下明十地根本。

四是故已下结劝。

有益偈中。

初一偈颂上说之有益。

次一偈释上诸佛护念。

次一偈颂十地根本。

第四结劝。

略而不颂。

上明解脱月同生众上首请。

此明大众请。

释加已下云台加劝众请请五偈半论释有四。

初二偈叹说者成就证力及阿含力。

初一偈叹证力辩才。

第二偈上句叹阿含力辩才。

十力已下一偈叹请覆释二辨。

第二偈叹众勘受。

阿含及证为第三。

一行以喻显示。

喻大众求法转深。

最后一行结请。

此释与本不相当。

后解初三行叹说者德备二慧故应说。

次一偈半明众勘受。

次一行结请。

前叹中初一行总叹二慧。

次一行别叹智慧。

次第三行叹福德具足故勘说也。

  云台中有二长行及七偈半。

长行身加偈明口加。

身加中有二身八业。

初业者。

一觉业相光是。

二因业阿僧祇是。

三卷舒业普照是。

四止业三恶是。

五降伏业大本中无。

六敬业悉照已下是。

七示现业遍照是。

八请业时诸是。

二身者。

一流星身悉照一切是。

二日轮身大光明台是。

先以意加今己身加说偈已下口加也。

此正有十一行半。

论本有二十行。

广略有异耳。

佛不舍本誓。

大悲之极故加劝也。

云台者表合润高显之端也。

口加有七偈半。

中有五句。

初二偈显能加。

次一偈加之所为。

略开三义也。

次二偈闻法有三时利益。

次半偈不闻有损。

后二偈开后三义前开三义诸地地体也。

所行净地行义差别者地相也。

闻益二行中有三。

初半明闻时益。

次半行修行时益。

次一行转生时益。

开后三义中入地行势力者果也。

观法者满也。

此略开六义。

依论口加有四。

初一行半显能加者。

谓佛世尊法王成就四种胜故。

一自在胜。

二力胜。

三眷属胜。

四性胜。

无等等者。

佛法众生无与等者。

故曰无等等者。

此彼法身等故。

二次有半行显加之所为。

三次有三行显说法利他有三时益。

次有两行明修三渐次入势力是二观渐次法是三修行渐次次第修行是也。

  观察已下长行及偈。

大本经十三行半。

论经十一行半。

明金刚藏略答。

论云观察十方者。

示无我慢无遍心故。

欲令大众重增勇悦。

大本云增益信敬。

是故说偈示说正他增益。

闻者勘受义故。

勇悦有二种。

一义大勇悦为得义故。

二说大勇悦。

因此说大能得彼义故。

大本云增益信敬。

以信敬当于勇悦处亦得云义大信敬说大信敬。

云何义大彼义深故。

何者深义。

偈云。

诸佛圣主道。

微妙甚难解。

就中初七行半明义大信敬。

初中有二。

初五行明义大同第一义谛故。

难说所照境也。

次二行半义大同佛慧故。

难说能照知也。

此同体内证境智故。

论云依智地故。

又论经本云。

智起佛境界故。

消文具在论释已说义大。

自下六偈明说大。

就中有二。

初有二行半明说大。

虽同佛慧。

而发愿行慈。

承佛神力故说。

后三行半正开六义以显于说大。

此义说二大文理皆有隐显互彰也。

此二义皆以难况难明。

依地论有三种成就大。

一因成就大。

发愿行慈悲是。

二因渐成就大。

渐次具诸地是。

三教说成就大。

有二种。

一满足修知者能及是。

二观修者微妙甚难见已下是。

当承佛力者。

示说者无过。

咸共一心听者。

示听者无过。

智慧所随顺者。

此所说法众生以智随顺。

顺者入也。

诸地相入行。

是随顺入六义也。

一心恭敬待有二。

一形敬二心敬。

示已无慢也。

大音唱因喻义名不相违。

大音唱者说法声也。

因者直说于理。

理有所以故名因喻外譬也。

名者味也。

义者所证旨也。

不相违者名义相顺也。

因说有三。

初略说十名。

二略开六义。

三广解六义。

喻者有五真金喻地地别说余四池山海珠显在十地。

后说依论释大音唱因喻义名不相违者有四义。

一示现何事谓上法也。

二以何事谓大音唱是。

三云何事因喻相应是。

四依止何字谓依止善字有二。

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

二字句圆满与理相应故。

佛神力已下正承佛神力欲说地义。

上略明十地。

自下广明十地。

若依论释已说请分。

自此已后正说初地。

就中有三。

一住二释名三安住。

初住有四十句。

释名有三十。

安住亦有三十句。

此一百句总为说分。

初释住中初十句依何身菩提身。

次十句为何义为求一切智。

次十句以何因大悲。

次十句有何相越凡夫地。

然初十句者位判不定。

或在于慧或在闻慧。

或为外凡想信五品。

或为内凡十三依初或是回向终心初地之始入地位故。

用多方便三十行为入住忍也。

故大本经云。

菩萨发是心时。

即过凡夫地入菩萨位。

今依梵网仁王璎珞等经。

此三十种即是地前三贤人也。

坚信忍十发趣。

初十心是坚法忍十长养。

次十心是坚修忍十金刚。

次十心是坚圣忍中十地。

后十心是不名想信也。

十句集者。

初集总余九是别集。

是中初二显增上或定学。

次四显增上慧学。

后三显胜二乘。

若以深广属后时三句为慧四句胜二乘。

九集一切集善行集者眷属持戒故。

二定集助道是。

三亲近集供养是。

四聚集清白是。

五护集善知是修行实证也。

得出世间心智故。

六净心集。

七广集深广是利益众生故。

八信心集信乐是求一切智故。

九现集多向是多行慈悲故。

好求佛智慧者。

大本第十句如是众生乃发三菩提心。

且当十住位也。

  已说依身。

次说为何义。

是中依一切智知断证修故。

此佛智有九种业差别一切智为总。

九者一力佛智。

二无畏佛智。

三平等佛智。

四救佛智。

五净佛智。

六无余佛智。

七染佛智。

八觉佛地。

九转法轮佛智。

此九种皆云业力佛。

佛智者十力也。

无畏者诸无畏也。

平等者具足。

救救世间也。

净者慈悲大也。

无余者无碍智也。

染者净佛国也。

觉者知三世。

转法轮者神力一切轮故生。

如是心者本分中愿善决定故。

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

及余心数法心为本摄一切智数故。

旧解云。

始四句为法身功德。

次四句为外化。

次二为智说已说为何义生如是心。

次说何因故生如是心。

此十种大悲总九为别。

一增上大。

二摄大。

三淳至大。

四无量大。

五决定大。

六随顺大。

七正受大。

八最妙大。

九住尽大。

增上者细苦智增上故。

摄者方便故。

淳至者尽众生界直心深心淳至故。

无量者量同佛力故。

决定大者深智善决定。

众生力佛力趣向无碍智故。

随顺大者随顺自然正觉智。

正受大者能受一切乃至教化是。

最妙大者广大如法界故。

住尽大者无常爱果因尽。

涅槃际究竟已下至尽未来际是。

  已说以何因生如是心。

次说是心生时有何等相。

上来三十心。

六义中初明入地行。

二越凡夫已下十句明地体。

三多喜已下三十句明地相。

四大悲已下三十五句净地行。

五少见诸佛已下满地行。

六阎浮王已下地果也。

若依论释中有八句似用。

过凡夫地一句为总。

下八句是别。

皆释过义。

住如是法一句释亦似总结。

即第十句也。

就中前后二句为总。

中间八句释过。

上下八中。

初句明入位过。

三种性过。

四道过。

五法体过。

七业过。

八毕竟定过。

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释入位过也。

家相似如弥勒中说释家过 生在下已下是。

子相似法大乘行故释。

种性已下是。

道过世间出世间道不摄摄故释。

过一切已下是。

法体者大悲为体。

他作如已作。

住菩萨已下是。

处者不舍世间善巧住故。

在诸已下是。

业者顺空圣智生入三世等是。

毕定者佛种不断。

究竟涅槃道毕定等是。

论云。

如是示现凡夫生菩萨生入胎不相似有烦恼无烦恼故。

凡夫不入胎有烦恼。

此三位在地前。

菩萨入胎无烦恼。

此位在地上。

故下八句并云不相似名曰过也。

住如是等过法名欢喜。

汝已得不动法故。

  已说住义亦云体说佛子次说释名亦云地相。

释名中有二初说多欢喜有十句。

次何念故欢喜有二十句。

说十句者。

初欢喜总下九句别喜。

论经云多欢喜总多信已下九句别。

其中乘加一句踊跃心体根三句释多喜。

九句者。

一敬欢喜。

二爱。

三庆。

四调柔。

五踊跃。

六勘受。

七不坏。

八不恼。

九不嗔。

敬三宝故爱者乐观真如清净句是。

庆者自觉所证校量胜庆悦句是。

调柔者自身遍益成就调柔句是。

踊跃者自身心遍益增上故。

大本中无。

勘受者自见至菩提近勘受句是。

不坏者自心调伏不好斗是。

不恼者慈悲调柔不好恼乱是。

不嗔者忍不嗔故不好嗔是。

旧解云。

八中五与喜顺下三无忍不喜事。

  已说多喜。

次说以何念故生欢喜。

念有二种。

初十句念当得。

后十句念现得。

初十句者。

念佛一句总。

余九句别。

论云。

如佛所得我亦当得。

是故欢喜。

二念佛法。

三念菩提。

四念菩萨所行。

五念佛净波罗蜜是。

六念佛胜。

七念不可坏。

八念佛教化。

九念佛利益。

十念佛入。

于中初二念共如佛所得。

我亦当得故。

佛佛法二故。

三四菩萨及行此二念佛菩萨。

及菩萨行如是次第。

余六句皆念佛净。

旧解云。

初十句明外法缘中生喜。

次十自念得胜功德生喜。

初有三句。

于三宝上生喜。

次七于佛菩萨所行法中生喜。

亦云初十得生喜。

后十离故生喜。

后初之中有五对十句。

就世出世相对。

二凡圣相对。

三际碍以相对。

四据现生二报相对。

五据入离以相对。

论释有十句。

一转离一切世间。

二近入如来所。

三离凡夫地。

四近到智惠地。

五断恶道。

六与众生作依止。

七见一切佛。

八生诸佛。

九入菩萨真如法。

十舍一切怖畏。

此十皆云转离。

于中初转离是总。

余九是别离。

一切凡夫取著事释初总转离。

于中入转离者显事不相似故。

三远四近。

此二转离示自身不相似故。

余有六句断依生入舍止。

此六转离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

依止他力生果成就。

此等六句皆云不相似故住欢喜地。

所有怖畏即皆远离。

第十舍中遂显离五怖畏。

谓不佸畏。

恶名畏。

三死畏。

四堕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

离如是等一切诸畏。

论云。

此五怖畏是初地障。

复说地利益胜。

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

第三第四依身。

依身者爱增善道恶道舍得依身故。

何故但说五怖畏。

打缚等诸畏皆五所摄故。

此五怖畏因略有二种。

一邪见妄取想见爱著故。

二善根微少故。

此对治如经离相故。

尚不贪身乃至无有大众威德畏毛竖等事。

何故二处说前说身怖畏。

后说异身怖畏。

上三十五句已显释名分大悲为首。

已下三十句释第三安住章门。

亦名第四净地行也。

亦可就中总别三十句。

论云。

前总中唯有三句也。

别中有三种成就信成就总别显十句皆云增上。

次修行成就。

总别显九句皆云集。

次回向成就。

总别显十二句皆云求一切智。

初十句中信心者总余九别。

九者一敬信增上。

二净信增上。

三分别信。

四悲信。

五慈信。

六不疲惓信。

七暂愧信。

八安乐信。

九柔和敬顺。

此九皆云信增上。

敬信增上。

尊敬三宝多行是。

净者证真如智。

如解心清净是。

分别者令他证净智多以信分别是。

悲者除苦。

慈者与乐。

不疲惓者久处利益众生故。

暂愧者于悭等波罗障深暂愧故。

安乐者于同法者不恼乱故。

敬顺者增益敬信殊胜心故。

已说信成就。

次说修行成就。

善根无休息常修也。

大本第二句。

一亲近集释第二智识大本经初句也。

论义解释心苦乐法集多闻正观不著集。

此三是闻思修惠不贪者不求名闻故不求名不求利养句。

是如实心者常实故二经相同。

  已说修行。

次说回向成就中有十二句。

一乐求一切智地。

二观求一切智地。

三无障求一切智地。

四离求。

五如说能行求。

六护。

七不行。

八不舍。

九不动。

十不舍成就。

十一身集。

十二常求。

此十二句。

皆云求。

一切智地不能具显耳。

此十二句。

初乐二观三无障。

此三依论是家家者本也。

依家无障求故。

云何求依家本求依六度故无著法。

故论云。

以此九求对十种离求如说求对檀中二障一无心许与二而不与。

无心者谄曲。

许不与者如说实语。

本云常行实语。

对二地。

不行者恼乱他业行佛家。

对三地障。

本云不污故。

不舍者持戒生退故不舍对也。

不动者。

一者乱心。

二不能调伏。

此五地不动对治如山王。

萨婆若心文十摄越不舍成就求集求常。

求此三对三障。

一无污方便。

二不修出世道。

三于胜上法愿欲心薄。

此三障同在六地三行对治。

即本云不乐集助常求胜三文对也。

此对行三种成就。

初十说增上成就。

次十无厌精进日夜是也。

次十求一切智方便故。

菩萨成就。

如是净地法名为安住欢喜地。

说分讫。

  次说校量胜分 云何校量菩萨住此地胜二乘故。

校量有三种。

一愿二修行三果。

皆云胜也。

初中有二。

一常修无量行故。

二十无尽心已下。

与一切众生同行故。

以得十无尽法故。

愿行亦无尽。

愿虽无量约为十数。

十中依疏初三缘三宝也。

次说四愿化群生修净土行。

后三于十方世权同益物。

一中有三。

一体二譬三合喻。

依论初二明功德智惠满足。

次五就外化中辨。

后三显自身同物。

初中二者。

一功德满足以佛为头。

二智惠成就以法为首。

初愿中有六种大故名大愿。

一福田大亦名体大。

谓一切无余有三种。

一一切无余。

二一切供养无余。

三一切恭敬无余。

佛有三。

谓法报应。

供养亦三。

谓利养敬行等。

供敬亦三。

谓供敬给侍迎送。

二供事大。

谓一切供具种种随意供养胜前故。

三发心中大。

谓清净心发是大愿故。

四摄功德大。

广大如法界故。

五因大。

究竟如虚空故。

无常爱果无量因故。

此无常爱果因也。

六时大。

如经尽未来际故。

此因得涅槃常果故。

此常果因也。

供养一切劫中者时也。

所有诸佛者化主也。

大供养具者三业行愿香华等事也。

无有休息者常勤二行不断绝也。

说功德满足。

次显智慧成就中有五。

初明体中三种法谓教证行也。

又一切释教法摄一切释证法一切佛释行法。

此亦名三种成就发如是大愿。

已下四句如初愿中也。

一切劫中者时也。

四句如初愿未无异。

第三愿已下次第五愿成就外化辨也。

一以何身。

二以何心。

三何者是众生。

四众生住何处。

五自身住何处。

初以何身中亦有五义。

初体中三世间以身见相有三。

初显世界无边。

二应佛无边。

三尔时摄法无边。

从天入胎处初生出家。

成道劝转法轮入大涅槃。

我于尔时皆摄法为首三时转故。

次第解释如离世间品。

答后二十句中说。

发如是愿已下乃至无休息四义如前。

第二以何心中亦具五义。

初体中明心行中有四种。

一种种谓菩萨行广大无量不杂是。

广者从初地是。

大者七地。

无量者从八地至十地。

不杂者法无我平等观出世间智故。

二体谓波罗蜜所摄故。

三业谓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故。

四方便谓六种相总别同异成坏等亦可为二。

初总举菩萨行业。

二总相已下方便益物也。

第三何者众生五句如上。

初明众生中。

论云九句。

今总为二。

前六所化。

后三明得益也。

前六者。

一粗细差别。

二依止差别。

三不净不处。

四苦乐。

五自业。

六自体。

此六皆云差别。

粗细者色无色等生。

依止者四生是化生依业。

不净不处者三界所系。

苦乐者入六道是。

自业者一切生处是。

自体者名色所摄是。

教化一句断一切二句一切智慧三句也。

第四尔生住何处中五句如上。

初明处中。

论云有三合之为二。

初列所住世界相。

二随入已下能知世间。

智论云。

三者一一切相者广狭至方圆等是。

二真实义相谓入世界智等是。

三无量十方世界等是。

自下如前。

第五自身住何处五句如上。

初明处中。

论云有七今合为三。

初国土世间净。

二众生世间净。

三如来世间净。

我净是佛土。

论云七者一无休息同体净入。

一佛土已下是。

二自在净大本无此句。

三庄严净无量庄严是。

四受用净具足清净是。

五住处净众生净等是。

六国土净常有诸佛是。

七果净随诸已下是。

次下三愿显自身权益物。

一得地校量胜。

二得菩萨地尽校量胜。

三一切尽究竟故。

初中五句如上。

初明菩萨行中。

依论总别有十一句。

合之为二。

初六同修善根。

后五明神通力用。

论十一者。

初同心一句总。

后十别。

一共集善根二同一境界故。

三常不离故。

四随其所应故。

五自于心中悉能解知境界神力故。

六得随意神通。

七悉能游行世间故。

八一切佛皆现身相故。

九一切处生故。

十如是不可思议大智慧具菩萨行故。

于中初句显功德行故。

第二住寂静等观故。

第三聚集解说论佛法故。

第四随心成佛故。

五自发胜心念佛法身。

六得常不退神通故。

余四以通业得名。

一往余世界。

二自余异身示现。

三同生往故。

四入不可思议大乘故。

下四句如前。

次明得菩萨地校量胜五义如上。

于中有二。

初法后喻。

初法中明三业不空也。

自下如上。

次明得一切地尽究竟中五句如上。

是中依论作业有七种。

今合为二。

前三合为八相义业。

后四合为说法自在业。

论七者。

一示正觉业。

二说实谛。

三证教化。

四种种说法。

五不断佛种。

六法轮复住。

七自在。

此七皆云业。

初业者示现入胎是。

二实谛业者现大神力是。

三业者知一切法已下是。

四说法业一音声已下是。

五不断业示大涅槃已下是。

法轮业者示现众生已下是。

七自在业者以大智已下四是。

下四如上。

自下发诸大愿随心求义故起。

如是大方便者。

彼所作方便勇猛故。

如是大行者。

彼所作行成就故。

菩萨住此地渐次久习起此三行非一时故。

何以故。

此十大愿一一愿中。

有百千万阿僧祇大愿以为眷属故。

何故名大愿。

光明善根转增广故。

自下十不可尽。

论云。

明与一切众生同行故。

大本云。

以十不可尽法而生是愿为满是愿勤行精进。

何等为十。

中有三转义。

初转列十不可尽法以成十愿不可尽。

二若众生尽已下返释十不可尽法。

第三而众生已下还顺释不可尽以成上愿亦不可尽。

初十者。

四据世境不可尽。

后六据圣智应用用同世故亦不可尽。

又解十中众生界是总余九是别。

众生界尽故。

何处住世界尽故。

乃至智转相释皆尔。

已说愿校量胜。

次显行校量胜中有十句皆是行义。

何等为十。

一信.二慈.三悲.四施.五无疲惓.六知诸经书.七善解世法.八惭愧.九勘受论经名坚固力等供养诸佛如说修行。

初信行中有二十句。

初十句正明信解体。

亦名因缘方便也。

则成信者已下明信解行用。

调顺心者诸善根中得自在胜故。

承濡心者得胜乐行故。

论文正此二句。

余之八句论本无文。

信等十句。

从信诸佛所行道已下是。

十句中前四于菩萨功德生信。

后六于佛果功德生信也。

又解信等十二句。

初一总后一结中间十句正解信解。

论经唯有总别四句。

余句则隐信。

诸佛本行已下论释有二。

一菩萨六度是。

二次第成信善入诸地得殊胜功德。

此是菩提所摄。

大行入有六种胜。

一魔道二乘对治胜。

十力已下至不可坏是。

二不思议胜。

不思议是。

不离染胜。

无量已下是。

四一切种智胜。

无量行门是。

五离胜。

从因缘以成是。

六总说行入胜。

举要言之是。

信行已说。

  自此已下显慈悲境界中有三。

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

此是慈缘之境。

即甚深十句等是。

二远乐境故。

具诸苦聚悲缘拔苦之境。

而诸凡夫已下二十句是。

三彼二颠倒凡夫可愍已下是。

慈乐境中十句者。

初一句总余九句别。

依论消文。

  已说远离第一义乐。

次说第二具足诸苦显悲境界中有二十句。

是苦因业烦恼等。

后十句显苦果。

因果二句并是悲境界。

是中无我以教影空。

因中十句者。

一心堕邪见是总。

余九是别。

一弊意邪见无明痴冥是。

二憍慢。

三渴爱。

四谄曲。

五嫉妒。

六集业多集已下是。

七吹罪心火。

八起业邪见有所施作是。

九心意识种子邪见欲流。

是中初三邪见依法义妾计。

次二谄曲嫉妒。

此二邪见。

于追求时心行过故。

第六已下四种邪见修行善根等是有漏故。

  三界地已下果中十句有三种。

一自相从复有牙生。

乃至于有二同相。

谓生老病死等。

三颠倒相离我我所等。

自相者有三种。

一者报相。

色一名共阿梨耶识生。

二者彼因相。

如经不离故。

三者彼果相。

从六入乃至于有。

如经名色增长已从是中我已下空观也。

云何于彼二颠倒。

如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而受苦恼故。

即释彼二菩萨。

于此已下讫则生大悲智慧已来。

即释悲能拔苦。

慈应在前乘势故即明悲也。

是诸众生已下讫毕竟乐已来。

则释大慈与乐意。

慈悲行已讫。

以深妙心已下释第四施门。

是中一切物有二。

一外财。

二显自已下内财。

论释八句者不出此内外财也。

复有二。

一所用。

二贮积。

谓一切财谷库藏等。

广说有八种。

从金银乃至一切所爱事。

初舍是总余九是别。

依二种喜。

一藏摄喜二利益喜。

藏摄喜者。

谓金银等。

利益喜有八种。

一严饰利益。

宝庄严等。

二代步利益。

象马等。

三戏乐。

谓国土观。

四代苦。

奴婢。

五自在。

国土聚落。

六眷属。

妻子。

七坚著。

一切所爱等。

八称意利益。

头目耳鼻等。

上诸句下皆云利益喜也。

  勤求已下第五心无疲懈于诸经书。

第六得如是知已下。

第七善解世法知时知量已下。

第八暂愧庄严功德如是功德已下则是。

第九得第九勘受力已得勘受。

第十勤行供养一切诸佛如说修行。

此十种行显二种胜成就。

一得心成就。

谓信悲慈等。

二修行成就。

乃至如说修行等。

七于中自利行。

谓信能信菩萨行及诸佛法。

求毕能得故。

依利他行。

慈悲舍不疲惓经书解法世。

此六已下法摄他行。

余三行。

一不著。

二不动。

三修行。

彼垢清净依止。

前安住中所说三十句。

从信增上乃至常求上上胜道。

是清净地法。

今此十从信等乃至供养诸佛。

尽是障地净法。

十大愿障别故不说。

  已说行校量。

次显果利益校量胜中有四种。

一调柔果。

二发趣果。

三摄报果。

四愿智果。

调柔利益胜者。

金相似法。

信等善法犹如真金等中有三。

初法二喻三合喻。

数数入火有三。

一功德入供养佛僧故。

二非心入教化众生故。

三无上果入愿回向大菩提故。

大神通力见诸佛。

以胜神通力见色身佛。

大愿力者。

以因内正愿力见法身佛。

多百佛乃至那由他佛者。

方便见多佛数故。

供养三种如上。

  初愿中已说调柔。

次说发趣果利益胜中三。

一法说。

二喻说。

三合喻。

论云相者随诸地中障对治相故。

果者得世间出世间智地成故。

地诸法者。

谓信等为满足彼故。

有五种方便。

一观方便。

二得方便。

三增上方便。

四不退方便。

五尽至方便。

观方便者对治成坏二句是也。

得者行果得诸地清净三句是也。

增上者从一地是处转所住胜进业四句是也。

不退者得不退转是。

尽至者知一切菩萨净地法入如来智地。

商主已下喻显多持人众向大城者令得正行也。

故商主有二。

一不迷道方便。

先问等是。

二资具利益方便。

具诸资用等是。

三亦复如是合喻也。

  次说摄报果有二种。

一在家果。

二出家果。

在家果复有二。

一上胜身。

阎浮王等。

二上胜果。

能以大施已下是。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故。

不离念等八句。

示现自利益故。

此念略有四种。

一上念。

三宝是。

二同法念。

菩萨等是。

三功德念。

念自身他身菩萨行自体转胜故。

四求义念。

念诸力无畏不共法至一切智等。

此是真实究竟故为首有二。

谓胜首大首。

导者阿含中分别法义故。

诸句如论释。

出家胜业有二。

一三昧所作。

论文具显云。

次说愿智果。

于中总别有十二句。

别句身释在论文。

论云略说一切诸地各有因体果相应知。

下偈有四十五行半。

二十二行说一分中三义。

十一偈颂上住义中有四。

初二偈颂依何身。

次四偈为仰义。

次二偈颂以何心。

三偈颂有何相。

次有五行半颂上说分中释名。

次有五行半颂上说分中第三安住。

次二十一行半颂教量分。

就中初五行半颂愿校量。

次六行半颂行校量。

次有九行半颂果校量。

最后两行结成欢喜。

欢喜地竟。

  略疏卷第三 #

  渊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