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受岁经

受岁经 #

  西晋 竺法护译

  佛说受岁经 #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在罗阅只迦兰陀竹园。

与大比丘众俱受岁。

彼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

诸贤。

比丘受岁者。

君当说君当教授。

君当教诫君当爱念。

谓第一故。

何以故诸贤。

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

谓梵行者。

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

彼人谓第一故。

云何诸贤。

反戾难教。

谓梵行与俱者。

亦不说亦不教授。

亦不教诫亦不爱念。

彼人谓第一故。

此诸贤。

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

诸贤。

谓彼人恶求与恶求俱者。

此法反戾难教。

如是染欲嗔恨悭嫉不舍谀谄幻。

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

比丘语已还报其言。

比丘语已向多人说。

比丘语已而诽说。

各各有所说。

而外说之嗔恨结。

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

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诸贤。

谓彼人不知恩润无反复者。

此反戾难教。

是为诸贤反戾难教法。

谓梵行与俱者。

亦不说亦不教授。

亦不教诫亦不爱念。

彼人谓第一故。

此诸贤。

比丘当自思量。

诸贤。

谓彼人者。

恶求与恶求俱。

是我所不念。

我若恶求与恶求俱。

他亦不念我。

比丘作等观当莫恶求。

当作是学。

如是染欲嗔恨悭嫉。

不舍谀谄幻。

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

比丘语已还报其言。

比丘语已向多人说。

比丘语已而诽说。

各各有所说。

而外说之嗔恨。

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

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诸贤。

谓彼人不恩润无反复者。

我所不爱。

我若不恩润。

无反复者他亦不念我。

比丘当等观。

当莫为无反复。

当学诸贤。

若比丘未受岁。

君说君当教授。

君当教诫君当爱念。

谓第一故。

何以故。

诸贤。

或有人无反戾与教法俱。

谓梵行与俱者当为说。

当为教授。

当为教诫爱念。

彼人谓第一故。

云何诸贤无反戾与教法俱。

谓梵行与俱者。

当为说当为教授。

当为教诫爱念。

彼人谓第一故。

此诸贤。

或一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

谓诸贤。

彼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

此法无反戾如是不染欲。

不嗔恨不悭嫉。

不谀谄幻。

不无羞不无耻无恚结。

口不言恚结。

比丘语已不还报言。

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

比丘语已不诽说。

各各有所说不外之。

不嗔恨而广之。

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

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诸贤。

谓彼人此与教法俱。

是为诸贤不反戾与教法俱。

梵行与俱者。

当为说当为教授。

当为教诫爱念。

彼人为第一故。

此诸贤。

比丘当自思量。

诸贤。

谓彼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

是我所念。

我若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

他亦念我。

比丘作等观当莫恶求。

当作是学。

如是不染欲不嗔恨不悭嫉不舍不谀谄幻。

不无羞无耻。

无恚结口不言恚结。

比丘语已不还报言。

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

比丘语已不诽说。

各各有所说不外之。

不嗔恨而广之。

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

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诸贤。

彼人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者。

我所爱念。

我若不无恩润。

不无反复者。

他亦爱念。

我比丘作等观。

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当作是学。

此诸贤。

比丘观已多有所益。

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

当不恶求与恶求俱。

此诸贤比丘观而知。

我住恶求与恶求俱。

彼当不喜悦。

彼便进欲止。

此诸贤。

比丘观而知。

我当不住恶求与恶求俱。

彼便喜悦清净白。

佛世尊境界行。

见已乐行。

犹若诸贤。

有眼之士持极净镜自用观面。

此诸贤。

有眼之士自见面尘垢便不喜悦。

彼便进欲除此垢。

诸贤。

有眼之士不自见面有尘垢。

彼便悦喜清净。

自见已乐行。

如是诸贤。

比丘观而知。

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

彼进欲止。

此诸贤。

比丘观而知。

我当不住恶求不与恶求俱。

彼便喜悦清净白。

佛世尊境界住。

见已乐行。

如是住染欲。

不住不染欲。

如是住嗔恨。

不住不嗔恨。

如是住悭嫉不舍。

不住不悭嫉不舍。

如是住谀谄幻。

不住不谀谄幻。

如是住无羞无耻。

不住不无羞不无耻。

如是住恚结口言恚结。

不住不恚结口言恚结。

比丘语已还报其言。

不住比丘语已不还报。

比丘语已向多人说。

不住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

比丘语已而诽说。

不住比丘语已不诽说。

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

不住各各所说不外说之。

嗔恨不住不嗔恨。

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

不住不与恶知识俱。

不与恶伴俱。

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不住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此诸贤。

比丘观而知。

我住不知恩润不知反复。

彼便不喜悦。

彼便进欲止。

此诸贤。

比丘观而知。

我住不无恩润。

住不无反复。

彼便喜悦清净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见已乐行。

犹若诸贤有眼之士持清净镜自照面。

此诸贤。

有眼之士自见面有尘垢。

彼便不喜悦便进欲止。

此诸贤。

此有眼之士。

不自见面有尘垢。

彼即喜悦清净。

自见已乐行。

如是诸贤。

比丘观而知。

住不恩润反复。

彼便不喜悦即进欲止。

此诸贤。

比丘观而知。

当我住不无恩润不无反复。

彼便喜悦清净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见已乐行。

乐行已悦喜。

悦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乐。

安乐已意定。

意定已知如真见如真。

知见如真已无厌。

无厌已无染。

无染已解脱。

解脱已得解脱知。

生已尽梵行已成。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

  贤者目揵连如是说。彼诸比丘闻尊者目揵连所说。欢喜而乐。

  佛说受岁经 #

  此经。

丹藏则名受岁经。

而丹有宋无。

宋藏则名受新岁经。

而宋有丹无。

按二经皆云法护译。

名虽少似义乃大别。

则未知其孰是孰非。

又何二藏互有无耶。

今按。

开元录重译录中容函之内。

有受岁经竺法护译云。

与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初同本异译。

单译录中竟函之内。

有新岁经竺昙无兰晋云法正译。

注中有云。

中含大本无此等经故编于此。

今捡丹受岁经。

与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

则真是容函重译受岁经耳。

宋本受新岁经。

与彼中含全别。

而与竟函名新岁经者。

在文虽异大旨无殊。

似是彼经之异译耳。

然今此容函宋藏受新岁经。

与彼竟函新岁经。

以为单译耶。

则何有广略之殊译人之异。

又此何编于重译中耶。

以为重译耶。

则彼何列于单译中耶。

此须待勘。

今且欲类聚以待贤哲。

故移受新岁经编于竟函。

此容函中取此丹藏经。

为真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