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品学法经

四品学法经 #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四品学法经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其有三德学号真学为上品。

  其持具戒学号承法为中品。

  其受卑戒学号依福学为下品。

  其行三事号散侍为外品。

  又真学三德者。

一曰。

戒行备具。

二曰。

多知经法。

三曰。

能化度人。

是为三德。

号真学者也。

又承法具戒者。

纯五戒信审罪福奉承法教也。

又依福卑戒者。

但持上四戒。

不持酒戒。

随世习俗不变欲事。

是为依福学也。

  又散侍三事非戒也。

何谓三。

一者身归法。

二者供养法。

三名于同学法。

持自有弓分别。

无师无所承。

自然心好无所拘碍。

名散侍法也。

真学功德胜于承法学百倍也。

承法功德胜依福百倍也。

依福功德百倍胜散侍也。

散侍功德胜凡俗百倍也。

凡俗之人或不如畜生。

畜生或胜于人。

所以者何。

人作罪不止入地狱。

罪竟为饿鬼。

饿鬼罪竟转为畜生。

畜生罪竟乃还为人。

畜生中皆毕罪便得为人。

是故人当作善奉行三尊之教。

学上四品之法。

长离三恶道。

展转天上。

下生人中豪尊。

世世受福德长解脱。

    四品学法经 #

  若失威仪一事者。

常自学如法。

应时自赴诫诲即解。

若懈怠不勤者。

应退著下座。

后有功德乃更复之。

若受语不用及犯戒者。

应便弹弃莫著众中。

恐败余人。

若新受法未满三月者。

其有所犯先不应问也。

未习故也。

若诸学者。

承用此律上下。

相检乃可至竟。

疾成大愿。

  散侍法 #

  问曰。

若有善男子。

欲入正道。

欲依大道而不耐戒。

当作何行以求福祥。

师曰。

亦有三事。

名散侍法。

好可奉。

何谓三。

一者身所护法。

二者供养法。

三者于同学法。

行此三事。

即胜作凡俗时百倍也。

又散侍身所能法者云何。

虽不持戒。

当与凡俗小异。

游居之处数就有经道之处。

若见世俗所行善者。

法之恶者。

莫用好言识也。

丑语勿名。

是为散侍第一法。

又散侍供养法者。

云何当侍三宝。

朝夕莫懈。

心常归向。

并修经书。

若居贫穷无用供养者。

当加勤仂。

见人福躬亲佐助。

心代其欢。

是为散侍第二法。

又散侍于同学法者云何。

当敬爱其辈无相憍慢。

坐起念之。

出入参之。

如己观也。

若行路者。

近则相问。

远当待望。

慎莫背忽。

是为散侍第三法。

师曰。

行者三事虽未即度。

犹如地多石多草。

种虽不好故得少少。

以续其时。

犹胜不种也。

种业不废会得好地。

所种乃成收敛有盈。

斯亦然矣。

行之不休。

福德扶持。

会受真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