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力经

佛说十力经 #

  唐 勿提提犀鱼译

    佛说十力经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

  新译十地经及回向轮经十力经等者。

即上都章敬寺沙门悟空本名法界。

因使罽宾。

于中天竺国之所得也。

师本京兆云阳人也。

乡号青龙。

里名向义。

俗姓车氏。

字曰奉朝。

后魏拓拔之胤裔也。

天假聪敏。

志尚典坟。

孝悌居家。

忠贞奉国。

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孝理天下。万国欢心。八表称臣。四夷钦化。时罽宾国。愿附。

  圣唐。

使大首领萨波达干与本国三藏舍利越魔。

天宝九载庚寅之岁。

来诣阙庭。

献款求和。

请使巡按。

次于明年辛卯之祀。

玄宗皇帝敕中使内侍省内寺伯赐绯鱼袋张韬光。

将国信物。

行官奉傔四十余人。

蒙恩授奉朝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员外置同正员令。

随使臣取安西路。

次疏勒国。

次度葱山。

至杨兴岭及播蜜川五赤匿国(亦云式匿)。

次护蜜国。

次拘纬国。

次葛蓝国。

次蓝婆国。

次孽和国。

次乌仗那国(亦云乌长及乌缠国)。

茫誐(平声呼虐伽反)勃国。

及高头城。

次摩但国。

次信度城(近信度河也亦云信图或云辛头城)。

至十二载癸巳二月二十一日。

至乾陀罗国(梵音正曰健驮逻国)。

此即罽宾东都城也。

王者冬居此地。

夏处罽宾。

随其暄凉以顺其性。

时王极垂礼接。

只奉国恩。

使还对辞并得信物。

献款进奉旋归大唐。

奉朝当为重患。

缠绵不堪胜致。

留寄健驮逻国中。

使归朝后渐痊平。

誓心归佛。

遂投舍利越魔三藏。

落发披缁。

愿早还乡对见明主。

侍觐父母忠孝两全。

时蒙三藏赐与法号。

梵云达摩驮都。

唐言以翻名为法界。

时年二十有七方得出家。

即当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岁也。

洎二十九于迦湿弥罗国进受近圆。

请文殊矢涅地(地移反平声呼唐言翻为正智)。

为邬波[亭*也]耶(唐言亲教师安西云和上)邬不羼提(唐言阙)为羯磨阿遮利耶(唐言轨范师若至四镇安西云阿阇梨讹略耳)。

驮里魏(巍屈反入声呼)地(平声同上唐言阙)为教授阿遮利耶(同上)。

三师七证授以律仪。

于蒙鞮寺讽声闻戒。

讽毕听习根本律仪。

然于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唐言根本说一切有)。

然此蒙鞮寺者。

北天竺王践位后建兹寺矣。

梵云蒙鞮微贺罗。

微贺罗者唐言住处。

住处即寺也。

次有阿弥陀婆挽(免烦反平声呼)寺。

次有阿难仪寺。

次有继者岑寺。

次有恼也罗寺。

次有惹惹(而者反)寺。

次有将军寺。

次有也里特勒寺。

突厥王子置也。

次有可敦寺。

突厥皇后置也。

此国伽蓝三百余所。

灵塔瑞像。

其数颇多。

或阿育王及五百阿罗汉之所建立也。

如是巡礼。

兼习梵语。

经游四年。

夙夜虔心。

未曾暂舍。

其国四周山为外郭。

总开三路以设关防。

东接吐蕃北通勃律。

西门一路通乾陀罗。

别有一途常时禁断。

天军行幸方得暂开。

法界至于第四年。

后出迦湿蜜国入乾陀罗城。

于如罗洒王寺中安置。

其寺王所建立。

从王为名。

王即上古罽腻吒王之胄胤也。

次有可忽哩寺王子名也。

缤芝寺王女名也。

复有旃檀忽哩寺王弟名也。

此皆随人建立。

从彼受名。

次有特勤洒寺突厥王子造也。

可敦寺突厥皇后造也。

复有阿瑟吒寺萨紧忽哩寺罽腻吒王圣塔寺罽腻吒王演提洒寺。

此寺复有释迦如来顶骨舍利。

有罽腻吒王伐龙宫沙弥寺。

如是巡礼又经二年。

即当代宗眷文孝武皇帝广德二年甲辰岁也。

从此南游中天竺国亲礼八塔。

往迦毗罗伐窣睹城。

佛降生处塔。

次摩揭提国。

菩提道场成佛处塔。

于菩提寺夏坐安居。

次波罗痆斯城仙人鹿野苑中转法轮处塔。

次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处塔。

次广严城。

现不思议处塔。

次泥嚩袜多城。

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亦云宝桥)。

次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度诸外道处塔。

次拘尸那城娑罗双林。

现入涅槃处塔。

如是八塔右绕供养瞻礼略周。

次于那烂陀寺中住经三载。

又至乌仗那国寻礼圣踪住茫誐(平声呼虐迦反)勃寺。

复有苏诃拔提寺(唐言日宫寺也)。

钵茫拔提寺(唐言莲华寺)。

如是往来遍寻圣迹。

与大唐西域记说无少差殊。

思恋 圣朝本生父母内外戚属。

焚灼其心念鞠育恩深昊天罔极。

发愿归国瞻觐。

  君亲。

稽首咨询越魔三藏。

三藏初闻至意不许。

法界以理恳请于再三。

三藏已于天宝九年。

曾至唐国日常赞慕摩诃支那。

既见恳诚方遂所请。

乃手授梵本十地经及回向轮经并十力经。

共同一夹并大圣释迦牟尼佛一牙舍利。

皆顶戴殷勤悲泪而授。

将为信物奉献圣皇。

伏愿汉地传扬广利群品。

法界顶跪拜受悲泪礼辞。

当欲泛海而归。

又虑沧波险阻。

乃却取北路还归帝乡。

  我圣神文武皇帝。

圣德远被声震五天。

道迈羲轩威加八表。

慕仰三宝信重一乘。

异域输金重译来贡。

法界所将舍利及梵本经。

自彼中天来至汉界。

凡所经历。

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

有一城号骨咄国。

城东不远有一小海。

其水极深。

当持牙经南岸而过。

时彼龙神知有舍利。

地土摇动玄云掩兴霹雳震雷雹雨骤堕。

有一大树不远海边。

时与众商投于树下。

枝叶摧落空心火燃。

时首领商普告众曰。

谁将舍利异宝殊珍。

不尔龙神何斯拗怒。

有即持出投入海中。

无令众人受兹惶怖。

法界是时恳心祈愿。

放达本国利济邦家。

所获福因用资龙力。

从日出后洎于申时。

祈祝至诚云收雨霁。

仅全草命。

渐次前行至拘蜜支国。

王名顿散洒。

次惹瑟知国王名黑未梅。

次至式匿国。

如是行李经历三年。

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

愿奉 君亲圣慈曲临渐届疏勒(一名沙勒)。

时王裴冷冷。

镇守使鲁阳。

留住五月。

次至于阗(亦云于遁或云[言*谷]丹)。

梵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国)。

王尉迟曜。

镇守使郑据延住六月。

次威戎城亦名钵浣国。

正曰怖污国。

镇守使苏岑。

次据瑟得城使贾诠。

次至安西。

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捡挍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

龟兹国王白环(亦云丘兹)正曰屈支城。

西门外有莲花寺。

有三藏沙门名勿提提犀鱼(唐云莲花精进)。

至诚祈请译出十力经。

可三纸许以成一卷。

三藏语通四镇梵汉兼明。

此十力经佛在舍卫国说。

安西境内有前践山。

前践寺复有耶婆瑟鸡山。

此山有水滴溜成音。

每岁一时采以为曲。

故有耶婆瑟鸡寺。

东西拓厥寺阿遮哩贰寺。

于此城住一年有余。

次至乌耆国王龙如林。

镇守使杨日祐。

延留三月。

从此又发至北庭州。

本道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

与龙兴寺僧。

请于阗国三藏沙门尸罗达摩(唐言戒法)译十地经。

三藏读梵文并译语。

沙门大震笔授。

沙门法超润文沙门善信证义沙门法界证梵文并译语。

回向轮经翻译准此。

翻经既毕缮写欲终。

时逢圣朝四镇北庭。

宜慰使中使假明秀来至北庭。

洎贞元五年己巳之岁九月十三日。

与本道奏事官节度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锷等。

随使入朝。

当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

又为单于不信佛法。

所赍梵夹不敢持来。

留在北庭龙兴寺藏。

所译汉本随使入都。

六年二月来到上京。

有敕令于跃龙门使院安置。

中使假明秀。

遂将释迦真身一牙舍利及所译经。

进奉入内。

天恩宣付左神策军。

令写此经本。

与佛牙舍利一时进来。

时左街功德使窦文场。

准敕装写进奉阙庭兼奏。

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

年六十旧名法界。

俗姓车名奉朝。

请住章敬寺。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奉敕宣与正度。

余依又本道节度奏事官。

以俗姓车奉朝名衔奏。

至五月十五日。

敕授壮武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太常卿。

爰有制日。

敕伊西庭节度奏事官节度押衙同节度副使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牛昕等。

并越自流沙涉于阴国。

奉三军向化之慕。

申万里恋阙之诚。

雨雪载霏行迈无已。

方贡善达。

复命言旋。

举范羌入计之劳。

慰斑超出远之思。

俾升崇祑。

以劝使臣可依前件。

是岁也天恩正名冠冕兼履。

昔名法界今字悟空。

捧戴渐惶不任感惧。

乃归章敬次及乡园。

访问二亲坟树已拱。

兄弟子侄家无一人。

疏远诸房少得闻见。

凡所来往经四十年。

辛卯西征于今庚午。

悲不奉养喜遇明时。

所进牙经愿资圣寿。

其所进十地经。

依常途写一百二十一纸成部勒为九卷。

此经佛初成正觉已经二七日。

住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殿说。

回向轮经。

佛在金刚摩尼宝山峰中与大菩萨说。

译成三纸半以为一卷。

其十力经如前所说。

译成三纸复为一卷。

三部都计一百二十九纸。

总十一卷同为一帙。

然为斯经未入目录。

伏恐年月深远人疑伪经今请编入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伏以一辞圣唐于今四代。

凌霜冒雪经四十年。

寻礼圣踪所经国邑。

或一瞻礼或渐旬时。

或经累旬或盈数月。

或住一岁二三四年。

或遇吉祥或遭劫贼。

安乐时少忧恼处多。

不能宣心一一屡说。

幸逢明圣略举大网。

伏乞施行流传永代。

沙门圆照自惟疵贱素无艺能。

喜遇明时再登翻译。

续修图纪赞述真乘。

并修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悟空大德具述行由托余记之。

以附图录聊以验其事也。

久积岁年诘问根源。

恭承口诀词疏意拙编其次云。

大雅硕才愿详其志也。

    佛说十力经 #

    三藏沙门勿提提犀鱼于安西莲花寺译毕进上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

汝等当知诸佛如来应正等觉具足十力。

具十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何等为十。

所谓如来应正等觉。

于是处如实知是处。

于非处如实知非处。

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是处如实知是处。

于非处如实知非处。

以如实知处非处故。

是名第一处非处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过去未来现在诸业。

及诸法互触应异熟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过去未来现在诸业。

及诸法互触应异熟如实知故。

是名第二业异熟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

杂染清净解脱清净。

建立刹别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

杂染清净解脱清净。

建立刹别如实知故。

是名第三静虑解脱等持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诸根胜劣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诸根胜劣如实知故。

是名第四根上下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种种乐欲胜解刹别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种种乐欲胜解刹别如实知故。

是名第五种种乐欲胜解刹别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一切世间非一种种诸界种性刹别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一切世间非一种种诸界种性刹别如实知故。

是名第六种种诸界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遍趣行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于遍趣行如实知故。

是名第七遍趣行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过去无量诸宿住事。

假使一生乃至十生。

或二十生乃至百生千生。

或无量生或一增减劫。

乃至百千无量诸增减劫皆如实知。

诸有情类若干名字。

如是方所如是种姓。

如是饮食如是苦乐。

如是寿命住时修短。

彼处寿命尽彼处受生。

此处命尽此处受生。

彼处寿命所有诸行。

诸识诸想如实知故。

是名第八宿住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有情以净天眼超过于人。

见诸有情死时生时。

善不善色胜劣等行。

行善不善感善不善皆如实知。

复见有情起身恶行及口意业。

毁谤贤圣起大邪见。

作邪见业具此业缘。

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复见有情起身善行及口意业。

不谤贤圣不毁正信。

心为正见起正见业具此业缘。

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如实知故。

是名第九死生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复次如来应正等觉。

于诸漏尽静虑。

心解脱慧解脱自证通慧而住。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皆如实知。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于漏尽静虑心解脱慧解脱自证通慧而住。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实知故。

是名第十漏尽智力。

具此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

尊胜殊特雄猛自在。

能转无上清净梵轮。

于大众中正师子吼。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诸苾刍众天龙药叉乾闼婆阿素洛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十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