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 竺法护译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上士品第一 #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孤独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

慈氏菩萨。

软首菩萨。

除恶菩萨。

光世音菩萨等五千人俱。

尔时世尊。

与无央数百千之众围绕说法。

于是舍卫大城中有豪长者。

名曰郁迦。

与好喜长者。

好叹长者。

善施长者。

有量长者。

所乐长者。

常名闻长者。

施名闻长者。

有名闻长者。

善财长者。

遵行长者。

给孤独长者。

宾祁长者。

宠具足长者。

审量长者俱。

一一长者与五百眷属共出舍卫大城。

往诣佛所稽首佛足。

绕佛三匝却坐一面。

皆志大乘殖众德本。

悉有决于无上正真之道。

于时郁迦见诸长者正士之会。

承佛威神从坐起整衣服。

叉手长跪白佛言。

愿欲有所问。

唯天中天。

以善权方便哀为解说。

佛告长者。

所欲便问。

吾当发遣令汝欢喜。

郁迦白佛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无上正真道意。

问佛无数之慧。

学于大乘。

愿住大乘。

劝助大乘。

乘于大乘。

解了大乘。

请一切人等安一切。

救护一切为大乘铠。

其未度者我当度之。

未脱者我当脱之。

未安者我当安之。

未般泥洹者我当令般泥洹。

我当除一切人之重担。

志愿无上之僧那见。

无量生死诸恶瑕隙心不秽厌。

无央数劫周旋尘劳其心不舍。

若求菩萨道在家出家。

欲具足佛法。

善加哀于诸天人民。

以此大乘将养一切。

不断三宝之教。

久住于一切之智。

欲具足此慧。

唯愿世尊。

说居家菩萨戒德之法。

谛行如来教。

至不退转成无上正真道。

今世后世所至之处与众卓异。

及出家菩萨。

弃捐爱欲笃信守道。

剃除须发去为比丘乐受禁戒。

行法行善行正。

唯天中天。

居家菩萨所住云何。

其出家者所住云何。

佛告郁迦。

善哉善哉。

长者乃能发意。

广问如来如此之义。

长者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解说居家出家菩萨戒德精进所积之行。

于是郁迦。

受教而听。

佛言长者。

若有菩萨居家修道。

当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僧。

以自归之德。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长者居家菩萨。

云何归命佛。

我当具足佛三十二大人之相。

诸所作为善本功德。

积无央数愿常行精进。

为三十二大人之相。

如是名为归命于佛。

云何为归命法。

奉事法教。

敬受于法。

解法妙义。

好法乐法。

归法志法。

导御法护持法住于寂法。

鼓法僧住法行。

在所行法。

为法务说法界。

法力为法住。

行法施求法宝。

我得无上正真之道最正觉时。

当为诸天世间人民开度说法。

是为归命法。

云何归命于僧。

居家菩萨。

若见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辟支佛。

若弟子若凡人。

皆当敬侍。

瞻待如礼。

卑顺逊言。

不为狐疑。

宗奉供养。

承正行之众。

每心念言。

我得无上正真之道最正觉时。

当为诸天人民一切成弟子众。

当为说法有恭敬意不为轻慢。

是为归命于僧。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有四事法行归命佛。

何等为四。

一者志习佛道。

二者以等心施意无偏邪。

三者不断大悲。

四者心不乐余乘。

是为四居家菩萨为归命佛。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有四法行归命法。

何等为四。

一者与正士法人相随相习。

稽首敬从受其教敕。

二者一心听法。

三者如所闻法为人讲说。

四者以是所施功德。

愿求无上正真之道。

是为四居家菩萨为归命法。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有四法行归命僧。

何等为四。

一者已过声闻缘觉之乘意乐一切智。

二者其有以饭食布施者以法教喻。

三者以贤圣解脱导不退转众。

四者不以弟子之业功德解脱为解脱也。

是为四居家菩萨为归命僧。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见如来心念求佛。为归命佛。闻说法心念法。为归命法。见如来贤圣之众意念佛道。为归命僧。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欲具足愿布施。为归命佛。用护法布施为归命法。施已愿求一切智。为归命僧。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为上士行。

不为下士行。

何谓上士。

如法于财不以非法。

以正法不邪。

不务于邪。

奉行直业。

不娆他人。

布施说法。

念于财物为非常想。

多为善事。

孝养父母。

常好布施。

以等禀与门室亲属。

知识交友。

人客下使。

教以上法。

所为如法。

弃捐诸担。

及为一切却五阴担。

常志精进。

令诸担不起。

令不学弟子缘觉之乘。

开导诲授无厌足人。

于身所安为念非常想。

欲宁一切。

若有利无利。

若誉若谤。

若有名若无名。

若苦若乐。

已过世间之所有法。

心无憍慢。

不著贫富。

不著财利名誉苦乐。

如世法行行于正法。

审住正谛护于道家。

救助净行正住佛道。

却诸瑕秽。

常有等心具足所愿。

亦令他人具足其愿。

不舍所行令人亦尔。

所作究竟无有犹豫。

常有反复所建辄善。

见贫穷者矜济以财。

恐惧者为无畏救。

愁忧者慰除所患。

羸劣者喻使忍辱。

豪强者令无憍慢。

贡高者令不自大。

奉敬尊长咨启旧德。

亲近博智请问方术以悟其疑。

常为直见心无谄伪。

等哀一切行无适莫无有害心。

不别种性无所悕求。

坚住一心好尚精进。

与贤圣会思自修立。

见非贤者为设大哀。

住于慈悲。

复慈于法等心。

见无师法自放恣者。

如所闻法为解开导闻已思义。

于诸爱欲伎乐之乐。

为非常想。

不惜身命念如朝露想。

计财如幻泡想。

眷属为仇怨想。

妇子男女为无黠地狱想。

一切所受为苦想。

舍宅产业常为远离想。

所求索为善本想。

家室为种想。

亲属知识为地狱傍想。

昼夜无异为等想。

身无要当行要。

命无要当住要。

财无要当令要。

何谓身要。

能劳来于人。

恭敬承顺。

是为身要。

若令善本不减。

使功德常增。

是为命要。

于诸法无所受。

不著财能布施。

是为财要。

长者。

居家菩萨。

以是比像而立家地。

是为上士居家行也。

不失如是无所著等正觉之戒。

则为至诚。

所为如法不转不退于无上正真道。

  戒品第二 #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当受五戒。

一者不乐杀生。

手不得持刀仗瓦石有所击害。

不娆他人等心于一切。

常有慈心行。

二者不乐犯不与取。

自于财物知足。

不贪他人财。

远离谀谄无黠之事。

自知止足不著他有。

草叶毛米不犯不与取。

三者不乐邪淫。

自于妻室觉知止足不犯外色。

不当念淫计习淫侄致为甚苦。

当护于自当作是观。

自于妻起想便察恶露常惧欲尘。

不当私心习著于欲。

用是令人近地狱道。

于身起想不为奇雅意不为安。

当令立愿令我后不习淫欲。

何况念欲与共合会。

四者不乐妄语。

所言至诚所说审谛。

所行如语。

不两舌不增减。

无失说当行觉意。

如所闻见说护于法。

宁失身命终不妄语。

五者不饮酒。

不乐酒不尝酒。

当安谛性。

无卒暴无愚不定。

心意当强。

当安详念。

施诸所有调御无义者。

若施与人酒。

当作是念。

是为布施度无极时也随人所欲不断其侥。

愿令我所作所施酒。

受者令智慧。

意志住施不乱。

所以者何。

菩萨为具足一切布施度无极。

  佛言长者。

居家菩萨如是施与人酒。

于法无有罪也。

居家菩萨持是所戒功德。

愿为无上正真之道。

当善护是五戒为上精进。

若有斗变解令和合。

不当刚强语。

当吉祥所言具足而不两舌。

所说如义不为非法。

所语辄善不失慈心。

所言如语而不可动。

断诸勤苦无伤害意。

以忍辱之力。

乘僧那涅之铠。

当为正见远离邪见。

其所施与无所适莫。

  医品第三 #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所在郡国县邑居止。

当以法护于郡国县邑。

其无信者教令有信。

无恭敬者教令恭敬。

其无智者教令有智。

其不孝父母不顾义理者。

当教以法忠孝尊老。

奉行精进志在修谨。

其少智者教令博闻。

贫穷者教以大施。

无戒者教令持戒。

恚怒者教令忍辱。

懈怠者教令精进。

放恣者令护一心。

邪智者令住正智。

病瘦者给与医药。

无护者为作护。

无所归者为受其归。

无救者为作救乐。

解导人一切如事为作法护。

假令一人堕恶道者。

居家菩萨。

当为一反若二若三至于百反。

教住善法及复住异种种善德。

居家菩萨。

当为一切建立大哀。

坚住于一切智。

被僧那之大铠。

当作念言。

我当度脱难解弊恶难开寤人。

然后乃取无上正真之道。

我心如是。

不为直信。

无谀谄人。

又无伪慢。

戒法完具。

有德之人。

被大僧那之铠。

我用是闻法。

不受行人故。

被僧那之铠。

愿令我常精进。

使诸痴冥见我欢喜。

菩萨所止处。

当审谛无令妄横。

假令一人有横堕恶道者。

彼菩萨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大过矣。

用是故居家菩萨在家修道。

常当被是僧那之铠。

愿言我当令所在郡国人民无有堕恶道者。

譬如郡国县邑有良医。

假使一人横死。

其医于诸人有咎。

菩萨亦如是。

所在郡国县邑。

居止不念救护诸人。

若令一人有堕恶道者。

其菩萨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为有咎也。

  秽居品第四 #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当别知在家污秽之事。

当作是念。

何以故名为居家。

断诸善根本。

是名居家。

不护尊品诸功德。

是名居家。

居诸不善尘垢。

居诸不善之想。

居诸不善之行。

常与不调良无寂无法。

令无一心。

刚强恶人共会。

是名居家。

从是当为弊魔所得便。

是名居家。

居淫怒痴。

居诸尘劳勤苦之法世俗杂事。

常不得令善本具足。

是名居家。

住止此中所不当为而轻作之。

慢不恭敬父母尊长众祐沙门梵志道士。

是名居家。

乐于爱欲不怀忧苦。

愁泣诸不可意名居家。

怀来牢狱嗔诤无和。

变讼骂詈。

是名居家。

不能积善坏诸德本。

所不当作者而妄为之。

诸佛正士弟子所不叹也。

是名居家。

用住此中令人堕恶道。

用住此中令人归淫怒痴之恐惧。

是名居家。

不得护戒品为舍定品。

不得行慧品。

不怀来解品。

不起度知见品。

是名居家。

住此中者。

著父母兄弟妻子亲里知识交友眷属朋党。

恩爱之忧不知厌足。

如众流归海。

是故名居家。

从是污染贪餮。

起思想无志。

居家多有贪想。

诸恶愁忧无有绝极。

居家恩爱会如美食杂毒。

居家从本苦怨像如知识。

居家多妨废贤圣之正教。

居家常有斗讼。

用众事因缘故。

居家多贪求豪慕贵常为善恶事。

居家为无常。

不可久为败坏法。

居家为勤苦。

常有所求贪诸所有。

居家为常有恶心。

现刀仗如怨家。

居家为无我所受。

故令展转。

居家为不净洁。

自现清白。

居家如画彩色。

为但现好疾就磨灭。

居家如幻所化。

无有我而好往来聚会。

居家譬如须曼华。

适起随坏多所求故。

居家为如朝露。

日出则堕但有死忧。

居家为如父母。

乐少忧多。

居家为如罗网。

常忧色声香味细滑法。

居家如铁觜鸟。

但忧不善之想。

居家为如毒蛇。

忧说诸事。

居家如火烧身。

用意乱故。

居家常畏怨敌。

谓五贼冤家恶子故。

居家为少安隐。

不得度脱用无等故。

如是长者。

居家菩萨当别知在家为秽。

  施品第五 #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多为诸善。

当作是念言。

所施者为是我所。

在家者为非我所。

施与者为要。

在家者为无要。

施与者为后世安。

在家者为后世苦。

施与者为无畏备。

在家者为忧守备。

施与者无复护。

在家者为警护。

施与者为爱欲尽。

在家者为爱欲增。

施与者为无所受。

在家者为有所受。

施与者无复恐惧。

在家者为有恐惧。

施与者为成佛道。

在家者为益魔官属。

施与者为无尽。

在家者为非常。

施与者为守乐。

在家者为守苦。

施与者为断欲尘。

在家者为增欲尘。

施与者为大富。

在家者为大贫。

施与者为上士行。

在家者为下士行。

意无所念无所受。

施与者诸佛所称誉。

在家者为强项人所嗟叹。

如是长者。

居家菩萨所施与如此为要行。

若见乞者当起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以善知识想待。

二者令得佛道想。

三者令后世大富想。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除悭贪嫉妒想。

二者所有念布施想。

三者不舍一切智想。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所作安详为如来想。

二者降伏魔想。

三者不望报想。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一者见贫乞穷匮者。

为开道化授想。

二者行四恩不舍恩想。

三者终始无有边幅受生死想。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一者离淫侄想。

二者离嗔恚想。

三者无愚痴想。

是为三念。

所以者何。

长者。

居家菩萨见乞匈者。

淫怒痴即为薄。

云何为薄。

慈心布施无所爱惜。

淫即为薄。

若于乞人无恚恨意。

嗔怒即为薄。

若布施愿为一切智。

愚痴即为薄。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见乞匈者。

六度无极即为具足。

云何具足。

若布施与人。

不念受者有所取。

是为布施度无极。

心不忧佛道。

是为持戒度无极。

见乞匈者。

不恚怒无害意。

是为忍辱度无极。

心不念若施人食然自饥乏。

强割情与不违施心。

是为精进度无极。

若施乞者。

每无厌足欢喜不悔心意喜悦。

是为一心度无极。

施于一切法无所著亦不想报。

是为智慧度无极。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当远离世八法。

不慕世之财利及妻子舍宅奴婢珍宝诸利。

意无所著亦无欢喜亦无愁忧。

一切所有无所贪慕。

当行法念当作是观。

父母妻子舍宅奴婢下使从是欲者。

令我起苦乐因缘想。

此非我类不。

为用。

愿常精进。

用是等故。

令益诸恶事。

今现在世共会快乐之等。

后世则为苦党。

我当疾求其辈类。

谓布施持戒智慧精进。

无有放逸。

怀来佛道。

具足善本。

此为是我之等类也。

我所求索但求是愿耳。

宁失身命不为妻子男女犯众恶也。

长者。

居家菩萨在家修道。

见妇当有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非常想。

二者无所有想。

三者无所受想。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今诸欢乐之友非后世友。

二者常精进奉行出入守意。

是为等友。

三者此为安隐等不为苦辈。

是为三。

复有三念。

何等为三。

一者不净洁想。

二者瑕秽想。

三者臭恶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罗刹想。

二者反足却行安鬼神想。

三者但有色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难饱足想。

二者堕落想。

三者无反复无止足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恶知识想。

二者贪著想。

三者妨废梵行清净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堕人于地狱想。

二者堕人畜生想。

三者令生饿鬼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恐惧想。

二者有有想。

三者受取想。

是为三。

复有三。

何等为三。

一者无我想。

二者无受想。

三者远离乱想。

是为三。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所念当作是想。

观其妻妇不当贪爱。

于子若有重爱之心不重余人。

当以三事自呵谏其意。

何等为三。

一者佛道为等意无偏邪意。

二者佛道等行无偏邪行。

三者佛道以一法行无若干行。

当以是三事自谏意。

若见于子计如仇怨不为善知识。

所以者何。

用是故令我离于佛种善知识。

益当以好心念于如来。

持诸所有爱子事。

用起慈哀于一切人。

以自爱身之德。

用哀爱一切。

当作是念言。

一切是我子。

我亦为一切作子。

于是无有家室亲里往来周旋。

所生处反更为怨家。

愿令我所行所作。

无有善知识亦无恶知识。

所以者何。

若有善知识。

增益爱欲之想。

若有恶知识。

一切无复爱欲。

我常欲自调其心令无所著。

常行一切法入一切行。

作邪行者堕邪事。

为正行者得正事。

以是故愿我莫有邪行。

于一切作等心行。

我所学愿。

愿入一切智。

如是长者。

居家菩萨不著诸所有。

亦无所受。

亦无所贪。

亦不染爱欲亦不起。

亦不令无所起。

居家菩萨若见乞匈者来。

所施乞者当云何。

心当作是念言。

我持是物布施。

会当得律行。

除淫侄生死忧。

入正我所持物布施。

死时为善死。

我用诸所布施故。

临寿终时欢喜无悔恨心。

若复心念。

不能作惠施。

见乞者当起四念。

何等四。

一者意为羸劣其功德少。

二者是我之罪。

于是大乘心不得自在兴立布施。

三者适发意行所见用任我故。

当忍辱施与于人。

四者愿令我所作具足是愿。

及一切人当晓喻乞者。

长者。

居家菩萨。

若离世尊教。

无有佛起。

亦无有说法者。

亦不见贤圣僧。

便当遍念十方一切佛。

是诸佛本行菩萨道时。

皆行精进。

然后得佛。

具足一切佛法。

念是一切佛已。

当劝助如是。

昼夜各三。

净其身口意已。

行等慈念诸善本远诸所有。

当有惭愧。

以诸功德本自庄饰。

其心清净令人欢喜。

信意乐于佛道无有乱。

所作安谛恭敬断诸贡高憍慢。

当讽诵三品法经。

弃一切诸恶行。

悔过以八十事。

一心劝助诸福。

具足相好。

当转诸佛法轮。

劝助诸佛转法轮。

以无量行自受其国。

寿不可计。

长者。

居家菩萨当行八关斋。

持是斋戒功德。

梵行清净沙门。

行菩萨善本。

与诸戒具道沙门梵志相随。

恭敬奉事。

不得见恶索其长短。

若见犯戒比丘。

当敬事袈裟。

此为是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袈裟。

戒三昧智慧解脱见慧当为袈裟。

作礼其袈裟已。

离一切淫尘。

是为诸贤圣神通之法。

念是以后。

益恭敬此比丘。

当于是比丘起大哀。

是恶行犯是戒。

行非善戒。

是佛法寂定调柔。

有智入如来法门作沙门。

不寂定无调柔。

非贤者行为常勤苦。

如来言。

无戒不学者不当轻易。

所以者何。

非是其人过也。

是淫尘之咎。

用爱欲见不善本态。

佛法有哀护。

若能觉了是淫尘念空。

便可得第一道意。

可得作平等忍。

所以者何。

智慧能坏爱欲。

世尊言。

人不可轻妄。

平相不可限。

所以者何。

欲平相人。

则为平相如来。

如来所知非我所究。

如是于彼不当作恶心取其长短也。

  礼塔品第六 #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入佛寺精舍。

当住门外至心作礼。

然后当入精舍。

当作是念言。

是为空寺。

无境界无有想有愿。

为慈悲喜护居寺。

为得平等所居。

自念言。

我何时当得如是居寺。

出尘垢之居在是居。

得十五日会说戒当新。

当念起沙门意。

无有菩萨在居家得最正觉者。

皆出家入山。

闲居岩处得佛道。

所以者何。

居家为垢居。

出家者智者所称誉。

及恒边沙等诸佛。

我当一日为祠祀。

布施一切所有。

起意出家学道尔已。

乃令我意欢喜耳。

所以者何。

无信人无反复人。

盗贼屠魁罗邪吏民亦布施。

薄不足言。

我以戒智慧为上。

慈心见恭敬。

不惜身命。

用一切故。

我亦当奉行如来戒。

令究竟得无上正真道最正觉。

为一切作佛事。

作如来未般泥洹者。

令般泥洹。

便当入精舍观诸比丘僧行。

何所比丘为多智者谁为解法者。

谁为持律者谁为。

住法者。

谁为持菩萨品者。

谁为闲居行者。

谁为分卫者。

谁为服五衲衣者。

谁为知止足者。

谁为独行者。

谁为坐禅者。

谁为大乘者。

谁为精进者。

谁为典寺者。

观一切比丘僧行已。

皆当以等给足施与。

不当有异心行。

何况近聚落行者。

近聚落者。

亦当问讯。

当往至于聚落。

若有比丘无衣钵者。

若病瘦无医药者。

当给足当等心与。

莫使有怨望意。

所以者何。

于世间皆有求安隐事。

益当护凡夫之意。

甚于阿罗汉。

所以者何。

凡夫事有怨望。

阿罗汉无怨望故也。

与多智比丘共相随。

闻其所说当受学之。

与解经者相随。

闻其所解当受学之。

与持律家相随者。

解知罪垢当受学之。

与持菩萨品家相随者。

当受学六度无极善权方便行。

与闲居行相随者。

当受学知一心之行。

若比丘有短乏者。

当给与衣服钵器床卧具病瘦医药。

于佛道中当遍等心用济。

所以者何。

便可以布施所惠故。

劝助令起大道意。

为沙门行善当如是。

若沙门斗诤即当和解。

若以法诤便当不惜身命为作法护。

若比丘病困便当以身肉施与令差。

其心不恨。

一切德本以佛心为本。

佛语长者。

居家菩萨。

以是比以是行以是瑞。

应当在家修道。

  尔时郁迦长者。

及诸迦罗越。

皆同时举声言。

甚难及天中天。

如来善说居家之秽为诸魔行。

出家之德名誉阐闻。

唯世尊。

我等亦眼见居家多有瑕垢。

出家功德其行难量。

我等愿从世尊受法。

欲除须发得为比丘敬受大戒。

佛告诸长者。

出家甚难。

常当专一守护禁法令无点缺。

此诸长者。

白佛言。

世尊。

出家有何为难。

愿如来加哀听我等下须发受其戒敕我等能受奉慎教令。

佛即听受令下须发。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诸行清净菩萨。

持诸长者用付汝等下其须发是长者等则为上士。

弥勒菩萨。

应时为千二百长者剃除去须发。

诸行清净菩萨。

为千二百长者除去须发。

佛说是居家菩萨戒德寂法品时。

千二百人具足发无上正真道意。

二千五百菩萨得音响忍。

四千天及人得柔顺法忍。

  止足品第七 #

  是时郁迦长者。

白佛言。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以说居家地之善恶。

于大乘所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愿世尊。

复说出家下须发菩萨之行。

持戒精进智慧止足之德。

天中天出家菩萨。

云何下须发奉行法律。

何谓为出家。

其心无有异。

其行不移易。

亦不求迎逆礼叉手。

佛言。

善哉善哉长者。

乃问如来出家菩萨下须发具足之行。

佛言。

长者谛听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

郁迦长者受教而听。

佛言。

出家菩萨当作是念我何以故出家下须发。

当更念言。

我用欲具足佛法故出家下须发。

常念精进于智慧无所著。

如火在头忧救然炽。

出家已便当行入。

住于贤圣。

如是知止足。

知止足为名闻。

于是分卫知止足。

分卫知止足为名闻。

于是于床卧知止足。

于床卧知止足为名闻。

于是于病瘦医药衣服知止足。

于病瘦医药衣服知止足为名闻。

长者。

是谓贤圣之行。

立是中致诸佛法。

所谓为贤圣行也。

佛告长者。

出家菩萨有十事行著身衣被为知止足。

何等为十。

一者身著衣被常惭愧。

二者身著袈裟护诸爱欲。

无所著故。

三者为沙门之服。

令无所见令无所念。

四者具袈裟之福为祐诸天世人。

五者所以著袈裟心不以好乐欲。

不习欲故。

六者以善权意灭诸淫尘。

七者知止足为善本。

故受是衣。

八者弃捐诸恶为善因缘。

九者于贤圣道不转。

于一心精进。

十者愿令我一心著袈裟究竟。

长者是为十事。

出家菩萨著袈裟为止足之行。

  复有十事。

当尽形寿行分卫。

何等为十事。

一者自有智德不待须人。

二者若有人与我分卫。

先当立于三乘。

然后受其分卫。

三者若人不与我分卫。

吾于彼当起大哀。

四者若人布施与于我。

当精进食当有所成。

五者不失如来教。

六者发意顷使一心知止足。

七者习行令无憍慢。

八者从是功德致得无见顶上者。

九者人见我亦当效我所学。

十者一切男女小大布施与我。

我当等心于一切专志致得一切智。

长者是为十事行。

出家菩萨不舍分卫。

若有知识当令欢喜无有悔恨所至到处适无所慕何况著吾我亦无谀谄。

在所饮处。

于身有所益。

亦能人所愿具足。

  佛言长者。

我听使分卫。

菩萨在草褥树下。

若在冢间护戒有十事念。

何等为十。

一者已断诸我所有行。

二者无我无所受。

三者在闲居开户置床坐。

四者远离爱欲诸著。

五者少求无所著念诸德本。

六者不惜身命但乐空闲。

七者弃远诸会。

八者所作罪皆消灭。

九者一心三昧无瑕秽。

十者念空出入守意。

长者是为十事。

出家菩萨在树下草褥坐。

假使诣法会若师和上及问讯病者。

到精舍适自身行。

身心当俱往。

若行受学讽诵经者。

当解诸慧。

于精舍房处。

于闲居思惟。

所以者何。

在闲居者。

当精进求法。

一切所有非我想。

一切法为他人想。

  佛言。

出家菩萨习行医药有十事。

何等为十。

一者我当得如来世尊之智。

二者不从他人取足。

三者不复习瑕秽不净想。

四者我当住清净。

五者不复念诸欲味弃诸著。

六者我当于凡夫有差特。

七者诸善味当自然现我前。

八者以医药断诸尘劳。

九者断自诸见著。

十者疾断诸病瘦得安隐。

长者是为十事行。

出家菩萨尽形寿当习医药。

  闲居品第八 #

  复次长者。

出家菩萨在闲居行。

当作是念言。

我何故来在闲居。

当复更念言。

不但在闲居为沙门也。

所以者何。

彼闲居大有不调定不成就。

无法则无义理者。

谓獐鹿飞鸟之众蛊狐猕猴。

野人摩睺勒射猎贼此不名为沙门。

我所用来在闲居当具足此愿。

谓沙门之义。

长者何等为出家菩萨沙门义乎。

谓意不乱得诸总持诸解诸慧具足所闻。

于是得高明。

习于大慈不舍大哀。

得五神通。

六度无极。

其心自在不舍一切智。

所说辄以善权之智。

以法施一切。

开道人民。

不违四恩之行。

念于六念。

闻已即习。

精进一心。

奉法正解。

一心得道慧不离寂定之处。

护于正法及因缘罪福。

以直见断一切念无念。

以直念而愿说法。

常行直言断诸罪。

具足福行。

以直治断诸所有著止。

以直业至于佛道。

行直方便。

于诸法无意著止。

以直意得一切智。

行直定于空无恐怖。

行无想于我无愿无所起为。

至诚拥护于经义。

不离法义亦无有人。

长者是为菩萨出家沙门义也。

彼出家菩萨不习众事。

当作是念言。

我当为一切人习德本。

不独一人习善本。

佛言长者。

出家菩萨当习四事。

如来所知。

何等为四。

一者习法会。

二者习为他人说。

三者习供养奉事如来。

四者习不断佛乘意。

是为四习。

常解脱诸多习。

  若在闲居。

当作念言。

我何以故。

来在闲居。

当复更念言。

我用恐惧故来至于此何等恐惧。

畏聚会习淫怒痴。

畏贡高怒慢害意于人。

畏于贪嫉。

畏于色声香味细滑之念。

畏于身魔欲魔罪魔天魔。

畏于非常为常想。

畏于苦为乐想。

畏无实为实想。

畏无我有我想。

畏有吾我。

畏于狐疑不正思想犹豫淫侄。

畏恶知识。

畏于爱欲无黠。

畏心意识不调良。

畏诸盖覆蔽诸求。

畏自见身。

畏财利诸色。

畏求处见。

畏念无念他念。

畏不见言见。

不闻言闻。

无意无识所言。

畏沙门垢。

畏种种行。

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畏于地狱畜生饿鬼。

畏所生八难。

畏所生五道。

畏于卒念诸不善法。

我所以来至此。

不可以在家。

于诸会愦闹中。

一心为念空。

以是恐惧解脱。

怖畏诸过去。

菩萨皆因恐畏解脱。

蒙闲居力。

得脱于恐惧。

得佛道无畏。

当来现在十方诸菩萨。

皆以恐惧脱于怖畏。

蒙闲居力。

得佛道无畏。

我以恐惧越一切畏住闲居。

一切诸恐用受我故。

住于吾著于我。

污染于身爱。

著我起于我。

有我想有吾见。

谓有身念于我。

用护我身来至闲居。

欲断我受用。

护吾无因缘。

当令我在闲居。

得等义无畏。

在闲居者无我想。

在闲居者无他人想。

在闲居者无得想。

在闲居者无自见身迹也。

在闲居者无有求住想。

在闲居者无有泥洹想。

何况当有淫尘想。

所以名为闲居。

于一切法无所住。

哀护居三界者。

一切畏想。

无有习居想。

于色声香味细滑无所居想。

一切三昧无有诤乱居。

调定其意寂定居。

弃诸重担所居无惧。

超越诸界已度使水。

于诸有无所居。

于贤圣行无念居。

一心知止足居。

在草褥居。

深入慧居。

精进一心居戒居。

断诸缚著牢狱为解脱居。

空无想无愿居。

得三脱门调柔无所去居。

意观十二因缘。

所作已办居。

入于寂定。

譬如长者山泽有树草木野牛象马不恐不怖。

如是长者。

出家菩萨在闲居行视其身。

如草木无毛发之想。

见身如是。

当精进行。

不当起我想。

便无恐惧。

观其身空。

是身无我无人无寿无命。

从心有恐诸众庶人。

用爱欲故当有畏惧。

我以离念当为善想。

譬如山泽中草木野牛不恐不怖。

见一切法。

皆他人许在空闲居当如是。

所以者何。

在闲居者断诸想。

离淫嫉诸染污。

在闲居者为如他无我无所受。

出家菩萨。

在闲居行当作是学。

在闲居者当柔软守护戒品。

在闲居者和顺定品。

在闲居者怀来智慧品。

在闲居者怀来解脱品。

在闲居者住于度知见品。

在闲居者爱护佛法品。

在闲居者断十二使。

在闲居者念正愿。

在闲居者于诸法品为等。

在闲居者不作疆界。

在闲居者已脱诸入。

在闲居者心不畏佛道。

在闲居者。

于空无所观取。

在闲居者于法无所怀。

在闲居者本有善德名闻。

在闲居者佛所称誉。

诸贤圣亦习闲居。

在闲居者脱于爱欲。

为有差特。

入于一切智。

  复次长者。

在闲居菩萨。

以少少事故。

具足六度无极。

所以者何。

在闲居行不惜身命。

是为布施度无极。

知止足寂定住起于三专。

是为戒度无极。

无害心慈遍于一切。

忍于一切智。

不堕余道。

是为忍辱度无极。

念言终不舍此空闲。

得忍已乃舍。

是为精进度无极。

得于禅不著我。

起诸德本。

是为一心度无极。

如心所念身行如是。

于道亦然无所念。

是为智慧度无极。

  长者。

在闲居菩萨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于是得多智。

二者巧能分别决诸法律。

三者了诸德本。

四者以是博智知。

一心精进住于空闲。

是为四。

复次长者。

菩萨若多淫尘。

不习于尘。

尔乃住闲居。

不著于尘不受于欲。

如所闻法则能奉行。

  复次长者。菩萨得五神通。为诸天龙鬼神揵沓和说法。在闲居当如是。

  复次长者。

菩萨当学佛法智。

然后乃在空闲。

用是故。

得具足一切诸善本。

然后持是德本。

入诸郡国县邑。

以义度人民。

菩萨若欲讽诵经道故来下。

审恭敬奉事师和上。

长幼中年。

稽首为礼。

不当懈怠。

于事当精进。

不当不恭敬奉事。

当作是念言。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为诸天龙鬼神揵沓和所奉事。

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所奉事。

为诸释梵四王人非人所恭敬。

于世为最尊。

令一切安隐。

佛不自为身求供养。

人自来供养。

何况我等。

未有所知方欲学耳。

反欲从他人求供养。

我当奉事一切人。

所以者何。

比丘贪求供养减其法德。

所以者何。

为他人以法施。

心当念言。

以供养故。

来奉事我。

不以法故。

以自有信心。

来供养想施。

其福不大。

往至师和上所。

身意当俱行。

身意当解了住。

若念我师和上行至他处。

心不乐悔。

于讽诵学经智者。

当为师和上。

不惜身命。

当乐法故。

便当随师和上行。

用法故利。

当舍一切财利之色。

于师和上。

欢喜闻一四句偈。

若讽诵若布施行事。

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事。

若智慧事。

若慈悲喜护事。

一心起习佛道事。

闻四句偈若讽诵。

当供养师和上。

在所从受字句义。

所受讽诵。

当以直心无有谀谄。

用一切万物供养。

尚未报师恩。

何况以法供养。

长者。

若意闻所传说。

若善音。

佛法音。

寂灭音。

如教音。

闻说如来音。

当供事师一劫。

尚未具足报师恩。

佛言长者。

以是故说法之福无有量。

其智慧不可限。

住于尊法亦无数。

其有菩萨欲供养无量法。

当供养出家菩萨。

何等为出家之学。

如其所闻法便行。

当审谛清净其戒品。

  佛言长者。

出家菩萨有四事法戒品清净。

何等为四。

一者住于贤圣之教。

二者分卫以德乐知止足。

三者出家菩萨不乐于家。

四者不习戒亦无谄伪在闲居。

是为四。

复有四。

何等为四。

一者身所行至诚。

身亦无所得。

二者口所言至诚。

口亦无所得。

三者意所念柔软。

意亦无所得。

四者远离诸所见。

住于一切智。

是为四事。

复有四。

何等为四。

一者弃我事。

二者远吾事。

三者断自在。

四者舍因缘法。

是为四。

复有四。

何等为四。

一者我身与法一也。

二者诸种与法种等。

三者诸入为与空聚等。

四者得智慧行适无所居。

是为四。

复有四。

何等为四。

一者身所知身自作。

二者不为人所动。

三者不入人罪法。

灭于诸念。

四者奉一切法。

审谛无有异。

是为四。

复有四。

何等为四。

一者以脱于空。

二者无想无恐惧。

三者为一切大哀。

四者得无我忍。

是为四。

彼若闻清净三昧。

当作是念言。

何等为清净三昧。

奉一切法。

意舍欲及我所。

其心为一。

其心无所流。

心无所轻。

戏以缚缚意。

心无所著心不可见。

心于内现。

意之境界无有习会。

意于我法为何等念。

等于法界无有生无有行。

内外无所著正受。

是谓为三昧。

是谓住法三昧。

彼若闻审谛智慧清净。

便当作是念言。

何等为智慧。

谓解于法句分别智慧为慧。

入于解黠为慧。

知他人心之所念解法为慧。

于法正受。

彼于智无智。

于相无身为空。

相无有持亦无有舍。

相无有处无央数相所念为空。

  佛言长者。

观法当如是。

是为出家菩萨行。

佛说是经时。

八千人发大道意。

此诸长者出家下须发者。

皆得不起法忍。

三万二千天及人远尘离垢。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二百比丘得无起余漏尽意解。

郁迦长者欢喜踊跃。

以殊异衣其价百千。

用上如来说是言。

我持是善本功德。

施于一切菩萨。

令是功德归流诸居家菩萨。

皆令具足此法如如来。

令出家菩萨得戒智慧具足此法。

愿令出家菩萨得戒智慧犹如如来。

唯然世尊。

云何居家菩萨。

在所居住。

学具足出家戒法。

佛告长者。

居家菩萨。

布施一切无所爱惜。

其心常志大乘不望其报。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解空事入四禅以善权行求无恃者令志寂灭。

  复次长者。

居家菩萨。

当大精进解智慧度无极。

于一切仗大慈受一切法。

当拥护以法教化人。

是为四事行居家菩萨在家立出家戒法。

尔时郁迦长者白佛言。

世尊。

我独立居家地。

当住于如来教戒。

我当为如来广达佛道。

亦当学是出家之法。

当复奉行是法禁。

时佛便笑。

诸佛世尊之法。

笑时有无数色种种色不可思议色。

从口中照无量佛国。

上至梵天还绕佛身。

于顶上霍然不现。

贤者阿难。

从坐起白佛言。

佛不妄笑。

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

汝见郁迦长者用法故供养于如来复作师子吼不。

阿难。

唯然世尊。

我今已见。

佛言阿难。

是郁迦长者。

住于居家地。

于是贤劫诸有如来。

皆当供养受其法教。

居在家居。

具足出家戒法。

是时为诸如来普宣佛道。

于是阿难问郁迦长者。

用是居家为乐。

居家为垢。

居家不如出家受圣贤教法。

郁迦答曰。

阿难且止。

勿作是语云。

诸贤圣亦无垢染。

有大哀解脱。

不念自安。

诸菩萨忍诸苦。

不舍一切人。

佛言阿难。

是郁迦长者。

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

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

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

所以者何。

阿难。

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

其德之智不及郁迦长者。

阿难白佛言。

是名为何等经。

云何持名。

佛言阿难。

是经一名郁迦长者所问。

汝当受持。

二名居家出家品。

三名持一心宴坐其德名闻。

佛言阿难。

若有菩萨闻是经。

为具足诸法。

胜于百劫修梵清净懈废之行。

是故阿难。

欲作大精进者。

及欲教他人精进者。

自欲住于一切法德者。

及欲立一切于法德者。

当闻是经。

当受持讽诵。

所以者何。

欲具足一切法。

当视是经法与如来等。

阿难。

其有菩萨远离是经者。

则为远离一切诸佛。

不得复见一切诸佛。

所以者何。

其有说是经者。

则为面见一切诸佛。

阿难。

政使是三千大千世界满其中火。

菩萨便当入过其中。

求闻是法受持讽诵。

当以诸宝满三千大千世界。

用供养师。

受是经法持讽诵读。

阿难。

若有菩萨。

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

尽其形寿。

供养尔所佛已。

不受是经法不能讽诵。

亦不于中作诸功德。

为不供养去来今佛。

阿难。

若复有人闻是经典。

受持讽诵广为人说。

于中作诸功德。

为已供养去来今佛。

所以者何。

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以法为上。

为从法生。

佛说如是。

贤者阿难。

及郁迦长者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

闻经欢喜。

皆前为佛作礼而去。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