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高僧传

海东高僧传 #

  高丽 觉训撰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 宣撰

  流通一之一 #

  论曰夫佛陀之为教也。

性相常住。

悲愿洪深。

穷三际。

遍十方。

雨露以润之。

雷霆以鼓之。

不行而至。

不疾而速。

五目不能睹其容。

四辩莫能谈其状。

其体也无去无来。

其用也有生有灭。

故我释迦如来。

从兜率天。

乘栴檀楼阁。

入摩耶胎。

以周昭王甲寅四月初八日。

遂开右胁。

生于净饭王宫。

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大微。

通于西方。

昭王问太史苏由。

曰。

有大圣人。

生于西方。

问利害。

曰。

此时无他。

一千年后。

声教被此土焉。

始处宫中。

亦同世俗。

粤四十二年甲申四月八日。

佛年三十。

逾城出家。

遂坐树成道。

转法利生。

如优昙花时一现耳。

初说华严。

次说小乘。

或般若.深密。

或法华.涅槃。

随机普被。

任器方圆。

其犹一风而万窍齐号。

孤月而千江皆现。

四十九年度脱群品。

列子所谓西方有圣人者是也。

是时文殊与目连为化人亦[這-言+赤]子震旦。

佛年七十九。

以穆王壬申二月十五日入灭于琼林。

白虹十二道。

连夜不灭。

王问太史扈多。

曰。

西方大圣人方灭度耳。

于是阿难等结集金言。

具载贝牒。

经律论戒定慧。

爰方启行。

然杂华恒常之说。

隐入于虬宫。

邪宗蚢肆。

异部蛙鸣。

既而马鸣屹起挺生。

及陈那护法唱之和之。

推邪现正。

演义申宗。

广大悉备乎西域。

将有待而东驱矣。

自佛灭一百十六年。

东天竺国阿育王收佛舍利。

役使鬼兵。

散起八万四千宝塔。

遍阎浮提。

时当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也。

塔兴周世。

经二十二王。

至秦始皇三十四年。

焚烧典籍。

育王宝塔由是隐亡。

当是时。

沙门利方。

十八贤者。

赉持佛经。

来化咸阳。

秦始皇不从而囚之。

夜有金刚丈人。

破狱出之而去。

盖机缘未熟故也及后汉永平十二年。

摩腾.竺法兰.来仪汉庭。

慈云布于九州。

法雨洒于四海。

然按霍去病传云。

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则像设似先入于沙漠矣。

又前汉哀帝时。

秦景使月氏国。

来传浮屠经教。

乃知前汉已行。

六十三年而后明帝方感金人梦耳。

若我海东。

则高句丽解味留王时。

顺道至平壤城。

继有摩罗难陀。

从晋来千百济国。

则枕流王代也。

后于新罗第二十三法兴王践祚.梁大通元年丁未三月十一日。

阿道来止一善县。

因信士毛礼隐焉。

属有吴使者。

香道指其焚点之仪。

由是延致王宫。

然其教未阐。

舍人厌髑。

赤心面内勇决国人之疑。

噫微夫子吾当从何教也。

自尔圆光慈藏之徒。

西入传法。

上下信敬。

内外奉行。

先呼而后应。

日益而月增。

遂使于三韩及我圣祖苇旧鼎尤尊佛教。

凡制度多用佛教。

守文继体之君。

传而不失。

惟大祖四代孙大觉国师。

于宣王三年乙丑四月。

航海求法。

东至于洋。

导其百派大小始终顿圆之五教。

各得其所。

复归于正。

然源乎周.派乎汉。

汪洋于晋魏。

汗漫于隋唐。

波之于宋。

而渊沄于海东也。

都算.佛入灭至今乙亥。

二千一百六十四年。

灭后第一千一十四年。

入后汉至今一千一百五十一年。

自顺道入句高丽至今八百四十四年矣。

且道不自弘。

弘之由人。

故著流通篇以示于后。

按古梁唐宋三高僧传皆有译经。

以我本朝无翻译之事故。

不存此科也。

  ·顺道

  ·亡名 #

  ·义渊 #

  ·昙始 #

  ·摩罗难陀 #

  ·阿道(黑胡子元表)

  ·玄彰 #

  ·法空 #

  ·法云 #

  释顺道。

不知何许人也。

迈德高标。

慈忍济物。

誓志弘宣。

周流震旦。

移家就机。

诲人不倦。

句高丽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兽林王)二年壬申夏六月。

秦符坚发使及浮屠顺道。

送佛像经文。

于是君臣以会遇之礼。

奉迎于省门。

投诚敬信。

感庆流行。

寻遣使回谢。

以贡方物。

或说.顺道从东晋来。

始传佛法则秦晋莫辨。

何是何非。

师既来异国。

传西域之慈灯。

悬东暆之慧日。

示以因果。

诱以祸福。

兰薰雾润。

渐渍成习。

然世质民淳。

不知所以裁之。

师虽蕴深解广。

未多宣畅。

自摩腾入后汉。

至此二百余年.后四年。

神僧阿道至自魏(存古文)。

始创省门寺。

以置顺道。

记云以省门为寺。

今兴国寺是也。

后讹写为肖门。

又创伊弗兰寺。

以置阿道。

古记云兴福寺是也。

此海东佛教之始。

惜乎.之人也.之德也。

宜书竹帛以宣懿绩。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

然世之使于西方。

不辱君命。

必侍贤者而能之。

则特至他邦肇行未曾有之大事。

非其有大智慧.大谋猷。

得不思议通力。

其何以行之哉。

以此知其为异人。

斯亦法兰.僧会之流乎。

  释亡名。

句高丽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据德。

人不知而不愠。

考钟于内。

在邦必闻。

霈然有余。

厥闻旁驰。

晋支遁法师贻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性贞峙。

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

维持法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与寄声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况外国之士。

非其胜人。

宁有若斯之报耶。

且佛教既从晋行乎海东。

则宋齐之间。

应有豪杰之辈与时则奋。

而无载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灵期(或作虚)使自高丽。

还失济于洲上得杯渡之钵。

又齐时高丽未达佛生之事。

问高僧法上。

上以周昭之瑞为答。

则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国。

[言*谷]取纲要者固不少矣。

时无良史罗缕厥绪为恨耳。

  赞曰。

古者三韩鼎峙。

开国称王。

彼佛声光蔑有其兆。

及感应道交。

贤德聿来。

以赴机叩。

易曰.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顺道有之矣。

始予躬诣所谓兴国兴福。

因有缀文记事之志。

无缘以发之。

今谬承景命。

乃以顺道为传首云(此赞当在顺道传下)。

  释义渊。

句高丽人也。

世系缘致咸莫闻也。

自隶剃染。

善守律仪。

慧解渊深。

见闻泓博。

兼得儒玄。

为一时道俗所归。

性爱传法。

意在宣通。

以无上法宝.光显实难。

未辨所因。

闻.前齐定国寺沙门法上。

戒山慧海。

肃物范人。

历跨齐世为都统。

所部僧尼不减二百万。

而上纲纪将四十年。

当文宣时盛弘释典。

内外阐扬。

黑白咸允。

景行既彰。

逸响遐被。

是时句高丽大圣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信。

崇重大乘。

欲以释风被之海曲。

然莫测其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

故件录事条。

遣渊乘帆向邺。

启发未闻。

其略曰。

释迦文佛。

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在天竺。

经历几年。

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

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从尔。

至今历几年帝。

请乞具注。

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

谁述作著论。

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

谨录咨审。

请垂释疑。

上答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

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

至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

吴孙权赤乌年。

康僧会适吴。

方弘教法。

地持阿僧伽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

至晋安帝隆安年。

昙摩谶于姑藏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

摩诃衍论.是龙树菩萨造。

晋隆安年。

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

十地论金刚般若论。

并是僧佉弟波薮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时。

菩提留支始翻。

上答指证。

由缘甚广。

今略举要。

渊服膺善诱。

博通幽奥。

辩高灸輠。

理究连环。

曩日旧疑。

焕然冰释。

今兹妙义。

朗若霞开。

西承慧日。

东注法源。

望悬金不刊。

传群玉而无朽。

所谓苦海津济。

法门梁栋者。

其惟吾师乎。

既返国揄扬大慧。

导诱群迷。

义贯古今。

英声借甚。

自非天质火拔。

世道相资。

何以致如斯之极哉。

史不叙所终。

故不书。

  赞曰。

佛生年月日传记互出。

理难一定。

然渊亲承法上口授而来。

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

当以此为指南。

然钜儒吴世文援引古文特启异论。

致有问对。

虽辞旨烦丽。

亦不足凭也。

  释昙始.关中人也。

自出家多有异迹。

足白于面。

虽涉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以晋大元末年赉持经律数十部。

往化辽东。

乘机宣化。

显授三乘。

立以归戒。

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

时当开土王五年.新罗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济阿莘王五年。

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是后四年。

法显西入天竺。

又二年罗什生来。

玄高法师生焉。

晋义熙初。

师复还关中。

唱道三辅。

长安人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数年矣。

一日梦中忽来现形。

接引王胡。

游遍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释。

谓胡曰。

既已知其因果。

要当奉事白足阿练用修白业。

胡敬诺寤已。

遍询众僧。

惟见始足白曰面。

因即事之。

晋末丐奴赫连勃[?夕]袭取关中。

斩戮无数。

师亦遇害。

刀不能伤。

普赦沙门。

悉皆不杀。

而潜遁山中。

修头陀密行。

未几拓跋焘复克长安。

擅威关洛。

时传陵崔浩少习左道。

猜疾释教。

位居伪辅。

为焘所深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谓佛教无益于世。

民利有伤。

劝令废之。

焘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士。

烧掠寺社。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追捕枭斩之。

四境之内无复沙门。

时玄高等被害。

语在本传。

师闭绝于兵革所不至处。

依隐阅世及太平末。

师算知焘化之将至。

乃于元会日。

手策金锡。

即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白足道人。

从官门径入。

仪形可怪焘闻已。

即令猛卒斩之。

不伤。

焘大怒自以所佩利剑斫焉。

惟剑所著处有痕如红绵。

体无余异。

时有北园养虎子槛。

焘驱令贻之。

虎皆潜伏。

终不敢近。

焘试遣天师近槛。

猛虎辄鸣吼。

直欲搏噬。

于是焘乃知佛教威神非黄老所及。

即奉师上殿顶礼其足。

悔责愆咎。

师为说因果报应不差。

指掌开示。

略现神异。

焘生大惭惧。

改往修来。

然祸恶已稔。

遂感厉疾。

而崔寇亦发恶病。

将入死门。

焘以谓祸由彼作罪。

不可赦。

因族灭二家。

宣令国内。

光复竺教。

钟梵相闻。

既而孙浚袭位。

深惩殷鉴。

洪阐真风。

宝[疊*毛]制度。

其兴也勃焉。

师不知所往。

  赞曰。

火炎昆冈。

玉石俱焚。

霜严草野。

萧兰共悴。

师之艰难险阻。

诚曰殆哉。

虽伐树削迹不足比也。

然随时隐现。

若青山白云之开遮。

遇害亏盈。

如碧潭明月之橯樚。

捐躯济溺。

道之以兴。

菩萨法护。

正当如此。

其适来桑域。

决膜生盲。

亦乘夙愿而至者耶。

  释摩罗难陀.胡僧也。

神异感通。

莫测阶位。

约志游方。

不滞一隅。

按古记本从竺干入于中国。

附材传身。

征烟召侣。

乘危驾险。

任历艰辛。

有缘则随。

无远不履。

当百济第十四枕流王。

即位九年九月。

从晋乃来。

王出郊迎之。

邀致宫中。

敬奉供养。

禀受其说。

上好下化。

大弘佛事。

共赞奉行。

如置邮而传命。

二年春创寺于汉山。

度僧十人。

尊法师故也。

由是百济次高丽而兴佛教焉。

逆数至摩腾入后汉二百八十有年矣。

耆老记云。

句高丽始祖朱蒙娶高丽女。

生二子。

曰避流恩祖。

二人同志。

南走至汉山开国。

今广州是也。

本以百家渡河故名百济。

后于公州扶余郡。

前后相次而立都。

三韩东南隅海内有倭国。

即日本国也。

倭之东北有毛人国。

其国东北有文身国。

其国东二千余里有大汉国。

其国东二万里有扶桑国。

宋时有天竺五僧。

游行至此。

始行佛法此皆海中在。

惟日本国僧。

往[?夕]渡海而来。

余皆未详。

夫三韩者。

马韩.卞韩.辰韩.是也。

宝藏经云。

东北方有震旦国。

或云支那。

此云多思惟。

谓此国人思百端故。

即大唐国也。

然则三韩在阎浮提东北边。

非海岛矣。

佛涅槃后六百余年乃兴。

中有圣住山。

名室梨母怛梨(唐言三印山)峻峰高耸。

观世音菩萨宫殿在彼山顶。

即月岳也。

此处圣住未易殚书。

然百济乃马韩之谓矣。

宋僧传云。

难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

投火无灼。

能变金石。

化现无穷。

时当建中。

年代相拒而不同。

恐非一人之迹也。

  赞曰。

世之流民。

性多[怡-台+龍]戾。

王命有所不从。

国令有所不顺。

一旦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

即皆革面迁善。

修真面内。

以顺机宜故也。

传所谓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者。

岂非是耶。

然摄机之道。

要在乘时。

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释阿道.或云本天竺人。

或云从吴来。

或云自高句丽入魏。

后归新罗。

未知孰是。

风仪特异。

神变左奇。

恒以行化为任。

每当开讲。

天雨妙花。

始新罗讷只王时。

有黑胡子者。

从句高丽至一善郡。

宣化有缘。

郡人毛礼。

家中作窟室安置。

于是梁遣使赐衣著香物。

君臣不知香名及与所用。

乃遣中使赉香遍问中外。

胡子见之称其名目曰。

焚此则香气芬馥。

所以达诚于神灵。

所谓神圣不过三宝。

一曰佛陀。

二曰达摩。

三曰僧伽。

若烧此发愿。

必有灵应。

时王女病革。

王使胡子焚香表誓。

厥疾寻愈。

王甚喜.酬赠尤厚。

胡子出见毛礼。

以所得物赠之。

报其德焉。

因语曰。

吾有所归请辞。

俄而不知所去。

及毗处王时。

有阿道和尚。

与侍者三人。

亦来止毛礼家。

仪表似胡子。

住数年无疾而化。

其侍者三人留住读诵经律。

往[?夕]有信受奉行者焉。

然按古记。

梁大通元年三月十一日。

阿道来至一善郡。

天地震动。

师左执金环锡杖。

右擎玉钵应器。

身著霞衲。

口诵花诠初到信士毛礼家。

礼出见惊愕而言曰。

曩者高丽僧正方来入我国。

君臣怪为不祥。

议而杀之。

又有灭垢玭从彼复来。

杀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来耶。

宜速入门。

莫令邻人得见。

引置密室。

修供不怠。

适有吴使以五香献原宗王。

王不知所用。

遍询国中。

使者至问法师。

师曰以火烧而供佛也。

其后偕至京师。

王令法师见使。

使礼拜曰。

此边国高僧何不远。

而王因此知佛僧可敬。

敕许斑行。

又按高得相诗史。

曰梁氏遣使曰。

元表送沉檀及经像。

不知所为。

咨四野。

阿道逢时指法。

相注云。

阿道再遭斩害。

神通不死。

隐毛礼家。

则梁吴之使莫辨其详。

又阿道之迹多同黑胡子。

何哉。

然自永平至大通丁未。

凡四百十余年。

句高丽兴法已百五十余年。

而百济已行一百四十余年矣。

若按朴寅亮殊异传。

云.师父魏人崛摩。

母曰高道宁。

高丽人也。

崛摩奉使高丽。

私通还魏。

道宁因有身诞焉。

师生五稔有异相。

母谓曰。

偏[袖-由+古]之子。

莫若为僧。

师依教。

即于是日剃发。

十六入魏。

觐省崛摩。

遂投玄彰和尚。

受业十九年。

归宁于母。

母谕曰。

此国机缘未熟。

难行佛法。

惟彼新罗今虽无声教。

尔后三十余月有护法明王御宇。

大兴佛事。

又其国京师有七法住之处。

一曰金桥天镜林(今与轮寺)。

二曰三川岐(今永兴寺)。

三曰龙宫南(今皇龙寺)。

四曰龙宫北(今芬皇寺)。

五曰神游林(今天王寺)。

六曰沙川尾(今灵妙寺)。

七曰婿请田(今昙严寺)。

此等佛法不灭前劫时伽蓝墟也。

汝当归彼土。

初传玄旨。

为浮屠始祖。

不亦美乎。

师既承命子之声。

出疆而来寓新罗王阙西里(今严庄寺是也)时当味邹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师请行竺教。

以前所不见为怪。

至有将杀之者。

故退隐于续村毛禄家。

今善州也。

逃害三年。

成国宫主病疾不愈。

遣使四方。

求能治者。

师应募赴阙。

为疗其患。

王大悦问其所欲。

师请曰。

但创寺于天镜林。

吾愿足矣。

王许之。

然世质民顽。

不能归向。

乃以白屋为寺。

后七年始有欲为僧者。

来依受法。

毛禄之妹名史侍。

亦投为尼。

乃于三川岐立寺曰永兴。

以依住焉。

味雏王崩后。

嗣王亦不敬浮屠。

将欲废之。

师还续村。

自作墓入其内。

闭户示灭。

因此圣教不行于斯卢。

厥后二百余年。

原宗果兴像教。

皆如道宁所言。

自味雏至法兴凡十一王矣。

阿道出现年代前却如是其差舛。

并是古文不可取舍。

然若当味雏时。

已有弘宣之益。

则与顺道同时明矣。

以其中废而至梁大通乃兴耳。

故并出黑胡子元表等。

叙而观焉。

  赞曰。

自像教东渐。

信毁交腾。

权舆光阐。

代有其人。

若阿道.黑胡子。

皆以无相之法身。

隐现自在或先或后。

似同异.若捕风搏影。

不可执迹而定也。

但其先试可而后启行。

始逃害而终成功。

则秦之利方。

汉之摩腾。

亦无以加焉。

易曰.藏器待时。

阿道之谓矣。

  释法空.新罗第二十三法兴王也。

名原宗。

智证王元子母延帝夫人。

王身长七尺。

宽厚爱人。

乃神乃圣。

彰信兆民。

三年龙现杨井中。

四年始置兵部。

七年颁示律令。

始制百官朱紫之秩。

即位已来。

每欲兴佛法。

群臣噪噪腾口舌。

王难之。

然念阿道之至愿。

乃召群臣问曰。

圣祖味邹与阿道。

肇宣佛教。

大功未集而崩。

能仁妙化。

遏而不行。

朕甚痛焉。

当大立伽蓝重兴像设。

其克从先王之烈。

其如卿等何。

大臣恭谒等谏曰。

近者年不登.民不安。

加以邻兵犯境。

师旅未息。

奚暇劳民作役。

作无用之屋哉。

王[怡-台+悶]左右无信。

叹曰.寡人以不德。

叨承大宝。

阴阳不序。

黎民未安。

故臣下逆而不从。

谁能以妙法之术晓谕迷人者乎。

久无应者。

至十六年。

奥有内史舍人朴厌髑(或云异次顿或云居次顿)年二十六。

匪直也。

人秉心塞渊。

奋义见之勇。

欲助洪愿。

密奏曰。

陛下若欲兴佛教。

臣请伪传王命于有司曰。

王欲创佛事。

如此则群臣必谏。

当即下敕曰。

朕无此令。

谁矫命耶。

彼等当劾臣罪。

若可其秦彼当服矣。

王曰彼既顽傲。

虽杀卿何服。

曰大圣之教天神所奉。

若斩小臣。

当有天地之异。

若果有变谁敢违傲。

王曰本欲兴利除害。

反贼忠臣。

可无伤乎。

曰杀身成仁。

人臣大节。

况佛日恒明。

皇图愈永。

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王大加嗟赏曰。

汝是布衣。

意怀锦绣。

乃与厌髑。

深结洪誓。

遂传宣曰。

创寺于天镜林。

执事者奉敕兴功。

延臣果面。

折逆诤。

王曰朕不出令。

髑乃昌言。

臣固为之。

若行此法举国泰安。

苟有益于经济。

虽矫国令何罪。

于是大会群臣问之。

佥曰今见僧徒。

童头毁服。

议论奇诡。

而非常道。

若忽从之恐有后悔。

臣等虽死罪不敢奉诏。

髑奋曰。

今群臣之言非也。

夫有非常之人。

而后有非常之事。

吾闻佛教渊奥。

不可不行。

且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王曰众人之言。

牢不可破。

汝独异言。

不能两从。

遂下吏将诛。

髑告天誓曰。

我为法就刑。

庶兴义利。

佛若有神。

吾死当有异事。

及斩其头。

飞至金刚山顶落焉。

白乳从断处涌出。

高数十丈。

日色昏黑。

天雨妙花。

地大震动君臣士庶。

咸皆上畏天变。

下恸舍人重法陨命。

相向举哀而哭。

遂奉遗体营葬金刚山礼也。

于时君臣盟曰。

自今而后。

奉佛归僧。

有渝此盟。

明神殛之。

君子曰。

大圣应千百年之运。

仁发于祥。

义动于瑞。

莫不应乎天地亘乎日月动乎鬼神。

而况于人乎。

夫其自信于道则天地不得为不应然功贵成而业贵广也。

故苟有大赖。

则轻泰山于鸿毛。

壮哉。

得其死所矣。

是年下令禁杀生(按国史及古诸传商量而述)。

二十一年伐木天镜林。

欲立精舍。

扫地得柱础.石龛及阶陛。

果是往昔招提旧基。

梁栋之用皆出此林。

工既告毕。

王逊位为僧。

改名法空。

念三衣瓦钵。

志行高远。

慧悲一切。

因名其寺。

曰大王兴轮寺。

以大王所住故也。

此新罗创寺之始。

王妃亦奉佛为比丘尼。

住永兴寺焉。

自此启兴大事故。

王之谥曰法兴。

非虚美也。

厥后每丁厌髑忌旦。

设会于兴轮寺。

以追其远及大王宗时。

宰辅金良图信向西方。

舍二女。

曰花宝.曰莲宝。

为此寺婢。

又以逆臣毛尺族类充贱。

故二种铜锡至今执役。

予游东都登金刚岭。

见孤坟短碑。

慨然不能自止。

是日山人会食。

问其故。

即吾舍人讳日也。

亦可谓去滋久.思滋深矣。

按阿道碑。

法兴王出法名法云.字法空。

今按国史及殊异传。

分立二传。

诸好古者请详捡焉。

  赞曰。

大抵国君与下举事。

可与守成。

未可与虑始。

加有时之利不利。

信无信系焉。

则原宗虽欲创兴佛法。

固难朝令而夕行。

然承本愿力。

位据崇高。

又赖贤臣启沃。

能以美利利天下。

卒与汉明齐驱并驾。

伟矣哉。

夫何间言。

以梁武比之非也。

彼以人主为大同寺奴。

帝业坠地。

法空既逊让以固其嗣。

自引为沙门。

何有于我哉。

髑经所谓王比丘殊身同体矣。

若乎扫迷云放性空之慧日挟之以飞者。

惟厌髑之力乎。

  释法云.俗名公夌宗。

谥曰真兴。

而法兴王弟葛文王之子也。

母金氏。

生七岁即位。

克宽克仁。

敬事而信。

闻善若惊。

除恶务本。

七年兴轮寺成。

许人出家为僧尼。

八年命大阿餐柒夫等广集文士。

修撰国史。

十年梁遣使。

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

王使群臣奉迎兴轮寺前路。

十四年命有司筑新宫于月城东。

黄龙见其地。

王疑之改为佛寺。

号曰黄龙。

二十六年陈遣使刘思及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七百余卷。

二十七年祇园实际二寺成。

而黄龙亦毕功。

三十三年十月为战死士卒设八关斋会于外寺。

七日乃罢。

三十五年铸黄龙寺丈六像。

或传阿育王所泛船载黄金至丝浦。

输入而铸焉。

语在慈藏传。

三十六年丈六出泪至踵。

三十七年始奉原花为仙郎。

初君臣病无以知人。

欲使类聚群游.以观其行仪。

举而用之。

遂简美女二人。

曰南无.曰俊贞。

聚徒三百余人。

二女争妍。

贞引南无。

强劝酒醉。

而投河杀之。

徒人失和而罢。

其后选取美貌男子。

传粉妆饰之。

奉为花郎。

徒众云集。

或相磨以道义。

或相悦以歌乐。

娱游山水。

无远不至。

因此知人之邪正。

择其善者荐之于朝。

故金大问世记云。

贤佐忠臣。

从此而秀。

良将猛卒。

由是而生。

崔致远鸾郎碑序曰。

国有玄妙之道。

曰风流。

实乃包含三教。

接化群生。

且如入则孝于家。

出则忠于国。

鲁司寇之旨也。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周柱史之宗也。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竺干太子之化也。

又唐令狐澄新罗国记云。

择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妆饰。

而奉之名曰花郎。

国人皆尊事之。

此盖王化之方便也。

自原郎至罗末。

凡二百余人。

其中四仙最贤。

且如世记中。

王幼年即祚。

一心奉佛。

至末年祝发为浮屠。

被法服自号法云。

受持禁戒。

三业清净。

遂以终焉。

及其薨也。

国人以礼葬于哀公寺之北峰。

是岁安含法师至自隋。

至安含传辨之。

  赞曰。

风俗之于人大矣哉。

王者欲移易。

于当世如水之就下。

沛然孰御哉。

始真兴既崇像教。

设花郎之游。

国人乐从仿效。

如趍宝肆。

如登春台。

要其归在乎迁善徙义。

鸿渐于大道而已。

彼汉哀帝徒以色是爱。

故班固曰。

柔曼之倾人意。

非特女徒。

盖亦有男色焉。

评之不可同日而语矣。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终)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 宣撰

  流通一之二 #

  ·觉德(明观)

  ·智明(昙育)

  ·圆光 #

  ·安含(胡僧昙和 汉僧安和)

  ·阿离耶跋摩 #

  ·慧业 #

  ·慧轮 #

  ·玄恪(玄照名二人)

  ·玄游(僧哲)

  ·玄大梵 #

  释觉德新罗人。

聪明广博。

凡圣莫测也。

新罗既奉行佛教。

人争归信。

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

谓曰迁乔必出谷。

学道务求师。

若安[?夕]而居。

迟[?夕]而行。

非释子弃恩之本意。

即附舶入梁。

为求法之先锋。

但不知第何年耳。

此新罗入学之始。

遂历事明师。

备承口訄如除翳膜。

如去盯矃。

有始有终。

无荒无怠。

德高行峻。

道望弥隆。

以采宝者非但自用。

当还故国普振群贫。

乃于真兴王十年。

与梁使赍佛舍利。

还至旧都。

王遽命有司。

即遣百官备礼仪出迎于兴轮寺前路。

此亦舍利之始也。

昔僧会适吴求伸七日方值神验。

师当人主已信之际。

随上国重使。

来仪本国。

了无艰□。

又以法水普润海表。

使惰夫立□皆怀欲往之志。

其功利复何胜道哉。

后二十六年。

陈遣使刘思及入学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无虑二千七百余卷。

初则新罗法化初张。

经像多阙。

至是班[?夕]将大备焉。

二师所终。

皆未详闻矣。

  释智明.新罗人。

神解超悟。

行止合度。

内蕴密行。

赞扬他德挽回向己。

舍直与人。

颙[?夕]卬[?夕]。

动有可观。

自竺教宣通于海东。

权舆之际未曾大集。

英俊间生。

奋臂而作。

或自悟以逞能。

或远求而命驾。

新医[袖-由+弇]于旧医。

邪正始分。

旧尹告于新尹。

师资相授。

于是西入中国。

饱参而来。

继踵而起。

师以命世之才。

当真平王之七年秋七月。

问津利往。

入陈求法。

云游海陆。

梗转西东。

苟有道而有名。

悉爰咨而爰诣。

如木从绳。

如金成器飘然一去。

忽尔十霜。

学既得髓。

心切传灯。

以真平王二十四年九月。

随入朝使还国。

王钦风景仰。

推重戒律。

褒为大德。

以劝方来。

师岳立嵩[荔/十]。

量含沧溟。

照之以慧月。

振之以德风。

缁素之徒。

是彝是训。

后加大大德。

蔚居峻秩。

不知所卒。

初师入陈后五年。

圆光法师入陈八年。

昙育入隋七年。

随入朝使惠文俱还。

师与智明。

并以高德显名。

当代之才之美。

固不相上下者也。

  赞曰。季札观乐于周室。仲尼问礼于老聃。非始学也。亦有宗矣。德等往还上国。访道而返。斯亦异类而同归者欤。

  释圆光.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证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涅槃.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真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梨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真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非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泛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余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征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即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弟圆安亦新罗人。

机锋颖锐。

性希历览。

仰慕幽永。

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

又游西燕北魏。

后展帝京。

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

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

高轨光尘。

以道素有闻。

特进肃瑀请住所造蓝田津梁寺。

供给四事。

不知所终。

  赞曰。

昔远公不废俗典。

讲论之际。

引庄老连类。

能使人悟解玄旨。

若光师之论世俗戒。

盖学通内外。

随机设法之效也。

然杀生有择者。

夫岂汤网去三面。

仲尼弋不射宿之谓耶。

又其动天神返天使则道力固可知也已。

  释安含。

俗姓金。

诗赋伊飧之孙也。

生而觉悟。

性乃冲虚。

毅然渊懿之量。

莫穷涯畛。

尝浪志游方。

观风私化。

真平二十二年约与高僧惠宿为伴。

拟将乘桴泛泥浦津。

过涉岛之下。

忽值风浪。

回泊此滨。

明年有旨简差堪成法器者。

入朝学问。

遂命法师允当行矣。

乃与聘国使同舟涉海。

远赴天庭。

天王引见。

皇情大悦。

敕配于大兴圣寺居住。

旬月之间洞解玄旨。

于是[荔/十]山仙掌十驿之程。

即日午行回。

谁闻夕鼓。

秦岭帝宫千里之地。

即星驰陟降。

岂待晨钟。

十乘秘法。

玄义真文。

五稔之中莫不该览。

越二十七年。

爰与于阗沙门毗摩真谛。

沙门农加陀等俱来至此。

西域胡僧直到鸡林。

盖自兹也。

崔致远所撰义相传云。

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

是年东方圣人安弘法师与西国二三藏。

汉僧二人至自唐。

注云。

北天竺乌苌国毗摩罗真谛年四十四。

农伽陀。

年四十六。

摩豆罗国佛陀僧伽。

年四十六。

经由五十二国始汉土。

遂东来住皇龙寺。

译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经。

乡僧昙和笔授。

未几汉僧上表。

乞还中国。

王许而送之。

则安弘者殆和尚是也。

又按新罗本记。

真兴王三十七年。

安弘入陈求法。

与胡僧毗摩罗等二人回。

上楞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自真兴末至真平建福。

相去几五十年。

何三藏来之前却如是。

或恐安含。

安弘。

实有二人。

然其所与三藏不殊。

而厥名不殊。

今合而立传。

又未详西国三藏去留所终。

和尚返国。

以后作谶书一卷。

字印离合。

为之者罕测。

宗[這-言+((立-〦)/木)]幽隐。

索理者难究。

如云鸺鹠鸟(碑文隐晦未详)散。

又云。

第一女主葬忉利天。

及千里战军之败。

四天王寺之成。

王子还乡之岁。

大君盛明之年。

皆悬言遥记的如目睹。

了无差脱。

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终于万善道场。

享年六十二。

是月乡使从汉而邂逅法师。

敷座于碧浪之上。

怡然向西而去。

真所谓腾空步阶坐水行地者矣。

翰林薛某奉诏撰碑。

其铭云。

后葬忉利。

建天天寺。

怪鸟夜鸣。

兵众旦殪。

王子渡关入朝。

圣颜五年。

限外三十而还。

浮沉轮转。

彼我奚免。

年六十二。

终于万善。

使还海路。

师亦交遇。

端坐水上。

指西而去(碑文苔蚀字缺十。

丧四五。

略取可观拟以成文)。

盖不待他。

亦仿佛其遗迹矣。

  赞曰。

师之神通解脱。

去住自在。

大菩萨之闲事。

岂容笔舌于其间哉。

然入朝始与西域三藏。

手派真源。

吹法螺而雨法雨。

河润海陬。

真弘法之圣人字也。

字经三写。

乌焉成马。

予疑含弘二字之有一错焉。

  释阿离耶跋摩。

神智独悟。

形貌异伦。

始自新罗入于中国。

寻师请益。

无远不参。

瞰憩冥壑。

凌临诸天。

非惟规范当时。

亦欲陶津来世。

志切游观。

不殚游邈。

遂求法于西竺。

乃遐登于葱岭。

搜奇讨胜。

历见圣踪。

夙愿已圆。

资粮时绝。

乃止那烂陀寺未几终焉。

是时高□专业住菩提寺。

玄恪。

玄照。

至大觉寺。

此上四人并于贞观年中有此行也。

共植胜因。

聿丰释种。

遥谢旧域。

往见竺风。

腾茂誉于东西。

垂鸿休于罔极。

非大心上辈。

其何预此乎。

按年谱似与玄奘三藏同发指西国。

但不知第何年耳。

  释惠业。

器局冲深。

气度凝深。

巉岩容仪。

戌削风骨。

直辞边壤。

遽入中华。

遂于贞观年中往游西域。

涉流沙之广漠。

登雪岭之嵚岑。

每以清晖启曙。

即潜伏幽林。

皓月沦霄。

乃崩波永路。

轻生徇法。

志切宣通。

遂往菩提寺。

观礼圣踪。

又于那烂陀寺。

寄迹栖真久之请读净名经。

因捡唐本。

淹通纶贯。

梁论下记云。

在佛齿树下。

新罗僧惠业写记。

传云。

业终于是寺。

年将六十余矣。

所写梵本并在那烂陀寺焉。

  释惠轮。

新罗人。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

翘心圣境。

泛舶而凌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寒暑备受。

艰危罄尽。

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

飞梯架险。

既至西国。

遍礼奇踪。

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

近住次东边。

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

供养餐设。

余莫加也。

其北方胡僧往来者。

皆住此寺。

蜂屯云集。

各修法门。

轮既善梵言。

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

年向四十矣。

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释玄恪。

新罗人。

嶷然孤硬。

具大知见。

性喜讲说赴感随机。

时人指为火中芙蓉也。

常叹受生边地。

未睹中华。

闻风而悦。

木道乃届。

夐目东圻。

遂含西笑。

心惭中昼。

志要历参。

比犹月行。

午夜任运而转。

或层岩四合。

鸟道云齐。

或连冰千里。

风行云卧。

遂与玄照法师相随至西干大觉寺。

游满焰之路。

赏无影之邦。

负笈精研。

琢玉成器。

年过不惑。

遇疾乃亡。

玄照者亦新罗之高士也。

与恪同科始终一揆。

未详所卒。

复有新罗僧二人。

莫知其名。

发自长安。

泛泊至室利佛逝国遇疾俱亡。

  释玄游。

句高丽人。

叶性虚融。

禀质温雅。

意存二利。

志重询求。

乘杯溯流。

考室幽壑。

入唐礼事僧哲禅师。

抠衣禀旨。

哲思慕圣踪。

泛舶西域。

适化随缘。

巡礼略周。

归东印道。

游常随附凤。

因住于彼。

慧矩夙明。

禅枝早茂。

穷涯盈量虚往实归。

诚佛家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之迁质。

居诸易脱。

恻人世之难常。

薪尽火灭。

复何可追。

义净三藏嘉尔幼年慕法情坚。

既虔诚于东夏。

复请益于西天。

重指神洲。

为物淹留。

传十法而弘法。

竟千秋而不秋。

虽捐躯异域。

未返旧都。

彼之功名落落如此。

安得不挂名竹帛以示将来。

遂著求法高僧传。

予偶览大藏。

阅至于斯。

志深向慕。

遂抽绎而书之。

  释玄大。

梵。

新罗人。

法名萨婆慎菩。

提婆(唐言一切智天)童稚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也。

尝泛舶如唐。

学问靡常。

阐奥穷微。

高宗永徽中。

遂往中印度。

礼菩提树。

如师子游行。

不求伴侣。

振五楼之金策。

望三道之宝阶。

其所远慕艰危历览风土。

亦未能尽导。

便向大觉寺挂锡。

详捡经论。

备省方俗。

后还震旦敷宣法化。

玄绩乃著。

巍[?夕]乎其成功矣。

  赞曰。此上数人邈若青徼。径入中华。追法显。玄奘之逸迹。朅来绝域。视如里巷。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