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一卷 #

西土圣贤撰集

杂譬喻经一卷 #

后汉沙门支娄迦谶译

杂譬喻经 #

(一) #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

时病危顿。

弟子问曰。

成应真未。

答曰未得。

不还未也。

问曰和上道高名远。

何以不至乎。

和上告白。

已得频来。

二果未通。

问之。

已得频来碍何等事不至真人。

答曰。

欲睹弥勒佛时三会二百八十亿人得真人时。

及诸菩萨不可限载。

弥勒如来巨身至尊长百六十丈。

其土人民皆桃华色。

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

土地平正衣食自然。

阎浮土地广长各三十万里。

意欲见此不取真人。

弥勒佛时二尊弟子。

一曰杂施。

二曰数数。

复欲见之。

知何如我弟子复问。

从何闻此。

和上答曰。

从佛经闻。

弟子白曰。

生死勤苦。

弥勒设有异法当往待之乎。

答曰无异。

六度四等四恩四谛宁有异乎。

答曰不也。

设使一等彼此无异。

何为复待。

今受佛恩反归弥勒。

亦可取度不须待彼。

和上言止。

卿且出去。

吾当思惟。

弟子适出未到户外。

已成真人。

弟子还曰。

何乎。

师曰。

已成真人。

弟子礼曰。

咄叱之顷已成果证。

(二) #

  昔有比丘得定意时。

野火烧不烧。

人见之谓是鬼。

便斫之刀折不入。

用心一故不入。

柔软故不烧。

有人得定者。

弟子呼之饭不觉。

因前牵其臂。

臂申长丈余。

弟子怖便取结之。

意恐结不可复解之。

师禅寤苦臂痛。

问弟子。

白如是。

师言。

汝不解寤我折我臂。

人得定意柔软如绵。

在母腹中亦尔。

(三) #

  昔罽宾国有一菩萨。

始生堕地地有大动。

父母皆惊。

时有真人。

低头面礼华盖供散。

后长出家明哲辩慧。

然多荡泆乃无法度。

所说闻者辄令得道。

时有二人共为比丘。

精舍守戒清白积年。

意不开解。

天神语之。

彼国有比丘多所化度。

二人即往故远归请。

时此比丘彼国有比丘与淫女通。

二人求现。

一人先入礼敬却坐。

淫女故卧端正极世。

专心听经无他异念。

便得道迹。

稽首还。

复使一前礼调讯坐听。

见卧淫女心念此人秽辱不良。

唐苦远来便弃出外。

比丘曰何愁乃尔。

知有邪见。

曰乃误我曹。

涉旷辛苦。

师此污浊有是荡行。

曰卿为大非学士法。

但当正心听受慧解。

焉讥是非自生恶念令无所得。

更自端心共入听经。

复得道迹。

一得应真师为设宾便还本国。

师后典寺大用僧物通淫戏乐过度。

众僧议逐。

有真人曰。

且莫摈弃。

虽用僧物能多化度。

便止不逐。

亲亲诣曰。

卿前弟子可往从乞备众人物。

即到彼国大得众宝还倍偿僧。

(四) #

  昔有贤者奉法精进。

得病奄亡。

妻子嗥恋无聊有生。

火葬收骨埋去既讫。

废忘经道香灯不设。

家财饶富月旦晦朔烹杀馔餟上冢集会。

相哭哀摧悲悼断绝。

亡者戒德终乃升天。

天眼遥见愍其笑之愚痴之至。

便作小儿于边牧牛。

牛便卒死儿便嗥哭。

刈草着前晓喻令食。

复打呼起对泣自传。

如此终日。

众人怪笑共往呵问。

汝谁家子。

牛死当归语家。

嗥哭何益。

牛死岂知乎。

曰我不愚也。

牛死尚在犹可有望。

汝父早死。

设百种食共向嗥哭。

焦骨何知。

众闻霍解曰。

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

因还复天身。

欲得如我加进道供已忽不现。

妻子内外便还精进。

戒德布施拯济一切不复忧愁。

皆得道迹同时生天。

(五) #

  海中有一国名私诃叠。

中多出珍宝唯无石蜜。

时有贾人。

持五百余车石蜜。

往念欲上王。

所得赏报必胜市卖。

便以石蜜置王宫门。

作事自陈。

如是月日之中无有问者。

恚曰。

彼王亦是人。

我亦是人。

眼耳鼻口四大俱尔。

乃不可得一见与言语也。

何则王福德胜人故也。

吾亦当作功德。

当令王不觉来归我。

时遂行作沙门。

以蜜供养三尊。

求一静处思惟苦空非身。

使其未半。

意解无缚得六通道。

诸能一处不移成罗汉者。

地为震动。

帝释诸天应来慰问。

于是天帝诸天人皆下作礼助其欢喜。

比丘问天帝。

卿等天上尽何所为。

答曰。

天上有四戏观园。

三处是五欲处。

一处是道德。

在中或论佛贵典。

或时论天下四辈精进持法者。

比丘曰。

论持者为一等也。

为有深浅乎。

天帝曰。

普论善人耳。

佛泥曰以来有三人诸天持论未曾废舍。

比丘曰。

斯何人也。

天得与我一一说之。

天帝言。

波罗柰国有一人作沙门。

自誓言。

当经行仿佯不得应真终不卧息。

于是昼夜经行。

足坏流血百鸟逐啄。

三年得道。

诸天称察无不奉承矣。

有一人在罗阅只国亦作沙门。

布草为蓐坐其上。

自誓曰。

不得道终不起。

而荫盖来但欲睡眠。

使人作锥长八寸。

睡来时便刺两髀。

以疮痛不睡。

一年之中得应真道。

天亦叹未曾有也复有一人在拘睒尼国亦作沙门。

在山石室峻险。

卒无能得往来者。

时魔波旬见其精进。

便化作水牛。

在比丘前鸣鼻角目。

以欲触之。

比丘甚畏而思曰。

此间牛所不能得至。

何以有此。

得无是魔所为也。

即[口  戒]言。

汝是弊魔所为耶。

魔谓已知便服本形。

比丘语魔。

卿恐我何求。

魔言。

见道人精勤恐出我界去。

故来相恐矣。

比丘说言。

我所以作沙门者求度世间。

佛有相好欲见之耳。

佛以去世无能见者。

闻魔能变作佛身为吾现之。

吾便不复精进也。

魔其当然即化为佛在前立。

思惟即得应真。

诸天空中称善无量。

魔悔愁毒即时灭去。

天帝语比丘。

是三人诸天所叹于今未休。

比丘语天帝。

此三人者。

明识苦空是以朽身。

吾本无意为人所轻。

遂行求道得出三界。

亦复奇妙亦得应真。

诸天报曰。

今还天上以道人上头第一。

于是诸天作礼而去。

于是国王闻石蜜主勤行得道。

即往稽首叩头谢过。

遂为国师。

兴隆三宝国致太平。

得福得度不可复计。

(六) #

  昔有一病人。

众医不能治差。

径来投国王。

王名萨和檀。

以身归大王。

慈愿治我病。

王即付诸师。

敕令为治病。

诸医启王。

此药不可得。

王问诸师曰。

其药名何等。

世无五毒人其肉中作汤。

服此便得差。

何等为五毒。

一者无贪淫心。

二者无嗔恚心。

三者无愚痴心。

四者无妒嫉心。

五者无克虐心。

若有此人者其病便愈。

王告诸师曰。

此人来归我。

唯我无此毒。

即割身上肉与之令合汤。

病者服愈便发摩诃衍。

(七) #

  昔有迦罗越。

常愿见文殊师利。

迦罗越便大布施并设高座讫。

便有一老翁甚大丑恶。

眼中眵出鼻中洟出口中唾出。

迦罗越见在高座上便起意。

我今日施高座。

高尚沙门当在其上。

汝是何等人。

便牵着地布施讫。

迦罗越便然灯烧香。

着佛寺中言。

持是功德现世见文殊师利便自还归家疲极卧。

梦有人语言。

汝欲见文殊师利。

见之不识。

近前高座上老翁正是文殊师利。

汝便牵着地。

如是前后七反见之。

不识当那得见文殊师利。

若人求菩萨道。

一切当等心于人。

求菩萨道者。

文殊师利便往试之。

当觉是意。

(八) #

  为无常家说譬喻。有一大树其果如二升瓶。其果垂熟。有乌飞来住树枝上方住。果落乌头杀。树神见此。而作偈言。

  乌来不求死  果堕不为乌

  果熟乌应死  因缘会使尔

  人在世间罪福会迟速合无有前却。

黠人得罪不怨得福不喜。

尔乃为谛信佛言受持不离。

三界之中有九十六种道。

世人各奉其所事冀神有益。

此诸小道未晓为福。

岂能执德。

所以尔者。

不识三尊之上明。

不执五戒之清真。

无有八正之深见。

岂能祐济于人乎。

是以名之薄田耳。

(九) #

  有能敬佛三尊。

监通三世。

明天堂之福。

审太山之罪。

至信三宝以塞三涂。

强智慧之力以消三界痴冥。

修六净神水以荡六患之秽。

故能轻财损身口分。

行等之施。

以树来世之本。

施一万报疾若响应。

故言大道三界之良田也。

何以明之。

昔阿育王曾作小儿时。

道遇佛不胜欢喜。

以少沙土至心奉佛。

由此之福故得为圣王。

典主四十万里十六大国。

以此明之。

佛最为良田。

昔佛弟难陀。

乃往昔惟卫佛时人。

一洗众僧之福。

功德自追生在释种。

身佩五六之相。

神容晃昱金色。

乘前世之福。

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

古人施一犹有弘报。

况今檀越能多行者乎。

普等之行必逮尊号。

加增欢喜广度一切。

(一○) #

  法言。

染神亿劫不朽煎熬生死。

得道乃止。

昔佛泥曰后五百十年。

有一国王。

精进勇猛世所希有。

供养六万沙门三月一时。

甘香肴膳极世之味。

最上座道人博综群籍探古达今得应真。

去此国东四百八十里有一国王。

供养五百婆罗门。

亦尽世之美。

作百种幢幡装校缯彩绵洁金宝杂物。

一幢直五百两金。

以此伎乐而娱乐之。

其有能作此技艺者。

便以与之。

诸国贫人闻彼国王有此宝物。

各各四面云集合五百人。

路由精舍。

各习技艺欲取彼宝。

粮食乏尽不能得达。

便诣上座前求作沙门。

上座即观之。

乃惟卫佛时贤者家奴客。

曾为道人作食饮。

又闻法言。

从是以来天上人中受福自然。

福今始尽法言故存。

此等可度。

便下须发授以戒法。

将入宫食还大欢喜。

师知其意为说此饭不可妄食。

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

当累劫为王作牛马奴婢。

五百新学比丘。

闻此恐怖厉志精进。

九十日皆得应真。

比丘已得道。

欲自说本末。

便大走行唤入王门共相扑来。

三毒十二因缘五阴六衰我皆扑之。

谁能与我对者。

众坐愕然。

此何言也。

比丘曰吾等本习技艺取彼宝利养。

为沙门自致罗汉。

三界众邪吾等已扑灭之。

蒙大师恩快乐无极。

(一一) #

  昔者兄弟二人居。

大势富贵资财无量。

父母终亡无所依仰。

虽为兄弟志念各异。

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官爵俸禄贪世荣色。

居近波利弗。

鸡鸣精舍去之不远。

兄专行学咨受经道不预家计。

其弟见兄不亲家事恒嫌恨之。

共为兄弟。

父母早终。

勤苦念生活。

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

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

家转贫狭财物日耗人所蚩笑。

谓之懈废门户绝灭。

凡为人子当立功效。

继续父母功勋不废。

乃为孝子耳。

兄报之曰。

五戒十善供养三宝行六度。

坐禅念定以道化亲。

乃为孝耳。

道俗相反自然之数。

道之所乐俗之所恶。

俗之所珍道之所贱。

智愚不同谋犹明冥。

不可共处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致道真。

卿今所乐苦恼之我。

一切空无虚伪不真。

迷谬计有岂知苦辛。

其弟含恚俾头不信。

兄见如是便谓曰。

卿贪家事以财为贵。

吾好经道以慧为珍。

今欲舍家归命福田。

计命寄世忽若飞尘。

无常卒至为罪所缠。

是故舍世避危就安。

弟见兄意志趣道谊寂然无报。

兄则去家行作沙门。

夙夜精进诵经念道一心坐禅。

分别思惟未曾休息懈怠。

即具根力三十七品。

行合经法成道果证。

往到弟所劝令奉法。

五戒十善生天之本。

布施学问道慧之基。

弟闻此言嗔恚更盛。

即答兄曰。

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

可独为此勿复教我。

疾出门去莫预我事。

兄便舍去。

弟贪家业汲汲不休。

未曾以法而住其心。

然后寿终堕牛中肥盛甚大。

贾客买取载盐贩之。

往返有数。

牛遂羸顿不能复前。

上阪困顿躃卧不起。

贾人策挝摇头才动。

时兄游行飞在虚空。

遥见如是。

即时思惟。

知从何来。

观见其本本是其弟。

便谓之曰。

弟汝所居舍宅田地汲汲所乐。

今为所在。

而自投身堕牛畜中。

即以威神照示本命。

即自识知泪出。

自责本行不善悭贪嫉妒。

不信佛法轻慢圣众。

快心恣意不信兄语。

违戾圣教抵突自用故堕牛中。

疲顿困劣悔当何逮。

兄知心念怆然哀伤。

即为牛主说其本末。

事状如是。

本是我弟。

不信三尊背真向伪。

悭妒自恣贪求不施。

堕牛中羸瘦困劣甚可愍伤。

今已老极疲不中用。

幸以惠我济其残命。

贾人闻之便以施与。

即将牛去还至寺中。

使念三宝饭食随时。

其命终尽得生忉利。

时众贾客各自念言。

我等勤治生无厌。

不能施与又不奉法不识道谊。

死亦恐然不免此类。

便共出舍。

捐其妻子弃所珍玩。

行作沙门精进不懈。

皆亦得道。

由是观之。

世间财宝不益于人。

奉敬三尊修身学慧博闻行道世世获安。

(一二) #

  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

庭中有蒲桃树。

上有数穗。

念欲即施道人。

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

是贫家力势不如。

王正玄许一月。

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

语道人言。

念欲施来一月。

今乃得愿。

道人语优婆夷。

以一月中施矣。

优婆夷言。

我但一穗蒲桃施耳。

那得一月施。

道人言。

但一月中念欲施。

则为一月也。

  有十八事。

人于世间甚大难。

一者值佛世难。

二者正使值佛。

成得为人难。

三者正使得成为人。

在中国生难。

四者正使在中国生。

种姓家难。

五者正使在种姓家。

四支六情完具难。

六者正使四支六情完具。

财产难。

七者正使得财产。

善知识难。

八者正使得善知识。

智慧难。

九者正使得智慧。

善心难。

十者正使得善心。

能布施难。

十一者正使能布施。

欲得贤善有德人难。

十二者正使得贤善有德人。

往至其所难。

十三者正至其所。

得宜适难。

十四者正使得宜适。

受听问讯说中正难。

十六者正使得中正。

解智慧难。

十七者正使得解智慧。

能受深经种种难。

是为十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