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錍

金刚錍一卷 #

此土著述 #

金刚錍一卷 #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科金刚錍序 #

宋云间沙门净岳撰

  科分大经章段。

起自关内凭小山瑶。

前代未闻也。

吾祖章安作疏益详。

至荆溪将迦叶品。

分正缘了别指方隅。

则权实进否晓然而明。

可谓善乎派深。

良哉析重也。

余复以佛性周遍三千具摄而分。

今文分而又分宾主问答。

引文释义略无混乱。

虽短胫亦可以厉法流。

孺子敢当荷负矣。

或曰犹牧女之添水。

将非浇漓于乳味乎。

不然乳益乳也。

苟能钻摇醍醐可获。

岂仍乳而已耶。

金刚錍 #

  (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自滥沾释典。

积有岁年。

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

恐不了之徒为苦行。

大教斯立功在于兹。

万派之通途。

众流之归趣。

诸法之大旨。

造行之所期。

若是而思之。

依而观之。

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

恍焉如睡。

不觉寱云无情有性。

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

仆野客也。

容仪粗犷进退不恒。

逼前平立。

谓余曰。

向来忽闻无情有性。

仁所述耶。

余曰然。

  客曰。

仆忝寻释教薄究根源。

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

而云佛性非谓无情。

仁何独言无情有耶。

余曰。

古人尚云一阐提无。

云无情无。

未足可怪。

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

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

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客曰。

涅槃部大。

云何并列。

余曰。

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

故使同于常人疑之。

今且为子委引经文。

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

善得经旨不昧理性。

知余所立善符经宗。

今立众生正因体遍。

经文亦以虚空譬之。

故三十一迦叶品云。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非内非外。

若内外者。

云何得名一切处有。

请观有之一字。

虚空何所不收。

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

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

既云众生佛性。

岂非理性正因。

次迦叶问云。

何名为犹如虚空。

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

岂非正因因果不二。

由佛果答。

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

难佛空喻法喻不齐。

故迦叶云。

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应当亦是有耶。

佛先顺问答。

次复宗明空。

  先顺问云。

为非涅槃说为涅槃。

非涅槃者。

谓有为烦恼。

为非如来说为如来。

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

为非佛性说为佛性。

非佛性者。

谓墙壁瓦砾。

今问若瓦石永非。

二乘烦恼亦永非耶。

故知。

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

暂说三有。

以斥三非。

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

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佛意以瓦石等三。

以为所对。

故云对于虚空。

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迦叶复以四大为并。

令空成有。

故迦叶云。

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

是有虚空无对何不名有。

迦叶意以空无对。

故有之大也。

佛于此后舍喻从法。

广明涅槃不同虚空。

若涅槃不同。

余二亦异。

故知。

经以正因结难。

一切世间何所不摄。

岂隔烦恼及二乘乎。

虚空之言何所不该。

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初云。

世人言虚空者。

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

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

语似心所。

故佛破之。

世言身内。

何殊心所。

复次外道言。

虚空者即是光明。

佛言亦是色法。

世言身内。

何殊色法。

有云住处。

世言身内。

岂非住处。

有云次第。

世言身内。

必须随身刹那时运。

有云。

不离三法。

一空二实三者空实。

佛言若言空者。

有处无故。

若言实者空处无故。

若言空实二处无故。

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有云。

作法。

如去舍等。

  世言身没与真相应。

即同作法。

有云。

无碍处。

佛言有分。

有具余处无故。

世言身内。

余处则无。

有云。

与有并合。

佛言合有三种。

一如鸟投树。

二如羊相触。

三如二指已合。

世言身内。

如二指合。

有云。

如器中空。

世言身内。

何异器中。

有云。

所指之处。

佛言。

则有方面。

世言身中。

岂非方面。

佛总结云。

从因缘生皆是无常。

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

是无常故。

三世摄故。

虚空异彼遍一切处。

此违迦叶问。

复宗符空。

以喻正因。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

朋于邪空。

云何乃以智断果上缘了佛性。

以难正因。

如来是智果。

涅槃是断果。

故智断果上。

有缘了性。

所以迦叶难云。

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世人多引涅槃为难。

故广引之以杜余论。

子应不见涅槃之文。

空敩世人瓦石之妨。

缘了难正殊不相应。

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

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

此乃涅槃带权门说。

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

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

三理元遍。

达性成修。

修三亦遍。

欲示众生本有正性。

且云正遍犹如虚空。

欲赴末代以顺迦叶。

岂非迦叶知机设疑。

故佛覆实述权缘了。

此子不知教之权实。

故涅槃中佛性之言。

不唯一种。

如迦叶品下文云。

言佛性者。

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子何不引此文。

令一切众生亦无。

何独瓦石。

若云此是果德。

众生有此果性者。

果性身土何不沾于瓦石等耶。

又若许因有果性者。

世何但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

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畏等。

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也。

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

何故经云。

十力无畏乃至相好。

又复经中。

阐提等人四句辩性。

子云众生有性。

为何众生有何等性。

瓦石为复无四句耶。

又第六第九及三十二。

皆以杂血五味。

用对凡夫三乘及佛。

何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

又二十七云。

若修八正即见佛性。

婆沙俱舍悉有八正。

乃至诸经咸有道品。

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

故子不知佛性进否。

  客曰。

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

余曰。

众生无始计我我所。

从所计示未应说遍。

涅槃经中带权说实。

故得以空譬正。

未譬缘了。

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

如别初心闻正亦局。

藏性理性一切俱然。

所以博地闻无情无。

依迷示迷云能造是。

附权立性云所造非。

又复一代已多显顿。

如华严中依正不二。

普贤普眼三无差别。

大集染净一切融通。

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

思益网明无非法界。

般若诸法混同无二。

法华本末实相皆如。

涅槃唯防像末谬执。

分正缘了别指方隅。

若执实迷权尚失于实。

执权迷实则权实俱迷。

验子尚昧小乘由心。

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客曰。

涅槃岂唯兼带说耶。

余曰。

约部通云一切兼带。

部中品内或实或权。

如申迦叶难。

别为末代一机而已。

则权实并明。

若一向权。

如恒河中七种众生。

若一向实。

如三点二鸟三慈十德等。

他皆准知不可具述。

如云色常。

色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

何故制空令局限耶。

此世人不知教之权实。

如二乘人处处闻大。

尚至法华方信己性。

悔来至此财非己有。

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

闻开权已。

方云口生化生有分。

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

示令知有及以不断。

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

不弊性无。

但困理壅故于性中点示体遍。

傍遮。

偏指清净真如。

尚失小真佛性安在。

他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

不晓一家立义大旨。

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

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

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

信唯心具。

复疑有无。

则疑己心之有无也。

故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何独自心之有无耶。

以共造故。

以共变故。

同化境故。

同化事故。

故世不知教之权实。

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

无情之称局在何文。

已如前说。

余患世迷恒思点示。

是故寱言无情有性。

何谓点示。

一者示迷元从性变。

二者示性令其改迷。

是故且云无情有性。

若分大小。

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

木石无心之语。

生于小宗。

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

何殊井蛙乎。

故子应知。

万法是真如。

由不变故。

真如是万法。

由随缘故。

子信无情无佛性者。

岂非万法无真如耶。

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

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

是则无有无波之水。

未有不湿之波。

在湿讵间于混澄。

为波自分于清浊。

虽有清有浊。

而一性无殊。

纵造正造依。

依理终无异辙。

若许随缘不变。

复云无情有无。

岂非自语相违耶。

故知。

果地依正融通。

并依众生理本故也。

此乃事理相对以说。

若唯从理。

只可云水本无波。

必不得云波中无水。

如迷东为西。

只可云东处无西。

终不得云西处无东。

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

西失东称。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

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咨曰。

波水之譬其理实然。

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

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

在有情内方名佛性。

仁何故立佛性之名。

余曰。

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

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

泛为通之。

此乃迷名而不知义。

法名不觉。

佛名为觉。

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

而未曾有觉不觉智。

故且分之令觉不觉。

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

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客曰。

若尔至佛方会。

凡离何乖。

余曰。

子为学佛。

为学凡耶。

理本无殊。

凡谓之离。

故示众生令觉不觉。

故觉不觉自会一如。

故知。

觉无不觉不名佛性。

不觉无觉法性不成。

觉无不觉佛性宁立。

是则无佛性之法性。

容在小宗。

即法性之佛性。

方曰大教。

故今问子。

诸经论中。

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

为同法性在无情中。

为同真如分为两派。

若同真如。

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

若在无情。

但名法性非佛性者。

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若能如是解。

则见卢舍那。

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

又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又精进慧云。

法性本清净。

如空无有相。

此亦无所修。

能见大牟尼。

岂于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

又真实慧云。

一切法无相。

是则真佛体。

既真佛体在一切法。

请子思之。

当免迷教。

及迷佛性之进否也。

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

佛之一字即法佛也。

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

故佛性论第一云。

佛性者。

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

华严又云。

众生非众生。

二俱无真实。

如是诸法性。

实义俱非有。

言众生非众生。

岂非情与无情。

二俱随缘并皆不变。

故俱非有。

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

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

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

然虽体同不无小别。

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

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

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

如云法界及实相等。

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

则唯在于果。

所以因名佛性等者。

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

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

示令修习名佛等性。

而诸教之中诸名互立。

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

佛是果人。

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

故偏言之。

世人迷故而不从果。

云众生有故失体遍。

又云遍者。

以由烦恼心性体遍。

云佛性遍。

故知。

不识佛性遍者。

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

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子尚不知烦恼心遍。

安能了知生死色遍。

色何以遍。

色即心故。

何者。

依报共造正报别造。

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

能造所造既是唯心。

心体不可局方所故。

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

以性喻空。

具如涅槃一十复次。

故知。

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

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

故身子云。

我等同入法性。

及亦得解脱等。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

故闻之惊骇。

为子申已理合释然。

故知。

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

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

则有二种不如外道。

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虚空。

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

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又有二种不如小乘。

小乘尚云犹业力造造遍三界。

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

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又有二种不如共乘。

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

又知诸法体性即真。

若次第乘故非所拟。

子闻是已。

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客曰。

仁善分别实坏重疑。

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而云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

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情犹未决。

余曰。

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

观于己心心佛众生。

亦由不阅诸教大旨。

不晓佛说果德之意。

不达佛现互融之由。

余欲开导子之情怀。

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

子若能晓余之一问。

则众滞自消。

法界融通。

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

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

从因非佛。

果不名性。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

无常非性。

常不应变。

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

别不名性。

共不可分。

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

小无性名。

大无无情。

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

对体辩异其相何耶。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

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

为二俱耶。

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

为生见耶。

为共见耶。

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

阴亦败坏性亦然耶。

问无情是色。

法界处色为亦无耶。

为复有耶。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

唯只是心。

异不名唯。

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

若圣若凡二俱有过。

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

唯造心耶。

二俱有过。

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

若不唯色。

色非心耶。

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

依正能所同耶异耶。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

不尔非内尔不名性。

问众生惑心。

性遍不遍神我四句。

为同异耶。

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耶。

亦报性耶。

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

佛既悟已。

悟生迷耶。

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

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

始本同耶。

为复异耶。

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

一无能所。

异则同凡。

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

为各所居佛无土耶。

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

何土与生一异共别。

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

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

成广狭耶。

不成有过。

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

离二不可。

问佛成土成。

与彼彼成。

彼彼不成为一异耶。

问佛成三身。

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

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

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

不相摄耶二俱如何。

问真如之体通于修性。

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

为永无耶。

何当有耶。

问真如随缘随已与真为同异耶。

为永随耶。

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

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问波水同异。

前后得失。

真妄同异。

法譬如何。

问病眼见华华处空处。

同异存没法譬如何。

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

前后存没法譬如何。

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

亦譬因耶。

果无因耶。

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

唯在果耶。

通因如何。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

能所得名同异如何。

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

一多心境同异如何。

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

亦观土耶。

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

内耶外耶同耶异耶。

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耶。

为始净耶。

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切同耶。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

  客曰。

何以不多不少。

唯四十六。

余曰。

攻惑。

攻疑。

攻行。

攻理。

通教通义。

通自通他。

一问亦足。

为对钝根故四十六。

及对六即分证离为四十一位。

兼前及后故四十六。

应知一问亦皆能攻余四十五。

余一一位仍须皆具四十六。

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客曰。

仁所立义灼然异仆于昔所闻。

仆初闻之。

乃谓一草一木一砾一尘。

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

若其然者仆实不忍。

何者草木有生有灭。

尘砾随劫有无。

岂唯不能修因得果。

亦乃佛性有灭有生。

世皆谓此以为无情。

故曰无情不应有性。

仆乃误以世所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余曰。

子何因犹存无情之名。

  客曰。

乃仆重述初迷之见。

今亦粗知仁所立理。

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

心具性具犹如虚空。

彼彼无碍彼彼各遍。

身土因果无所增减。

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

世间之言凡圣因果依正摄尽。

余曰观子所见。

似知大旨。

何不试答向之一问。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者即以一答遍答众问。何一问之有耶。余曰。请述其旨。

  客曰。仆还揽向诸问意。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之此即是答。余曰。大略虽尔未晓子情。

  客曰。

仁所立义关诸大教难可具陈。

仆略论之冀垂听览。

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

即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

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

自他互融互入齐等。

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

其性遍造遍变遍摄。

世人不了大教之体。

唯云无情不云有性。

是故须云无情有性。

了性遍已则识佛果具自他之因性。

我心具诸佛之果德。

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

则唯佛无生。

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

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

故、生外无佛。

众生以我执取之。

即无佛唯生。

初心能信教仰理亦无生唯佛。

亡之则无生无佛。

照之则因果昭然。

应知众生但理诸佛得事。

众生但事诸佛证理。

是则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

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

迷悟虽殊事理体一。

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一佛既尔诸佛咸然。

众生自于佛依正中。

而生殊见苦药升沉。

一一皆计为己身土。

净秽宛然成坏斯在。

仁所问意岂不略尔。

余曰。

善哉善哉。

快领斯旨。

实可总知诸问纲格。

此即已答百千万问。

何独四十六耶。

  客曰。

几不遇仁此生空丧。

必依此见获胜果耶。

余曰。

必欲修习教法未周。

若不善余一家宗途。

未可委究行门始末。

安能遍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

用为凡夫初心观首。

然子所领似虚其情。

计子观道犹为罔象。

  客曰。

观道者何。

仁师谁耶。

法依何耶。

余曰。

子岂不闻。

天台大师灵山亲承。

大苏妙悟。

是余师也。

摩诃止观所承法也。

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

十法成乘观于十境。

十境互发观时进否。

此观道之大略也。

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已。

余乘诸境不暇论之。

客曰。

善哉。

仆当慕之。

以为永劫之仗托也。

  客曰。

屡闻讲说。

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

为一别见何耶。

余曰。

此有由也。

斯等曾睹小乘无情之名。

又见大乘佛性之语。

亡其所弘融通之谭。

而弃涅槃虚空之喻。

不达修性三因离合。

不思生佛无差之旨。

谬敩传习无情之言。

反难己宗唯心之教。

专引涅槃瓦石之说。

不测时部出没之意。

如福德子而无寿命。

弱丧徒归○犹迷本族。

如受贵位不识祖宗。

亦如死人而着璎珞。

用是福为用璎珞为。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

忽遇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

尚失小乘已如前说。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余曰。此之四释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岂可率尔谭其始末。

  客曰。

若尔可能以四教。

略判佛性无情有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

余曰。

略示方隅斯亦可矣。

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

二乘惮教。

菩萨不行。

别人初心教权理实。

以教权故所禀未周。

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

圆人始末知理不二。

心外无境谁情无情。

法华会中一切不隔。

草木与地四微何殊。

举足修途皆趣宝渚。

弹指合掌咸成佛因。

与一许三无乖先志。

岂至今日云无情无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

小乘有言而无其理。

然诸乘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

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

有共造正报各造依报。

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梵天等造。

造已或谓情与无情。

故造名犹通。

应云心变。

心变复通。

应云体具。

以无始来心体本遍。

故佛体遍由生性遍。

遍有二种。

一宽广遍。

二即狭遍所以造通于四。

变义唯二。

即具唯圆。

及别后位。

故藏通造六。

别圆造十。

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

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分二别。

藏见六实。

通见无生。

别见前后生灭。

圆见事理一念具足。

论生两教似等。

明具别教不诠。

种具等义非此可述。

故别佛性灭九方见。

圆人即达九界三道。

即见圆伊三德体遍。

  客曰。

如何能摄依正因果。

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

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

故所变处无非三千。

而此三千性是中理。

不当有无有无自尔。

何以故。

俱实相故。

实相法尔具足诸法。

诸法法尔性本无生。

故虽三千有而不有。

共而不杂。

离亦不分。

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客曰。

其理必然。

仆深仰之。

此为凭教为通依诸部。

为专在一经。

余曰。

斯问甚善。

能使其理永永不朽。

虽则通依一切大部。

指的妙境出自法华。

故方便品初。

佛叹十方三世诸佛所得微妙难解之法。

所谓诸法实相如是相等。

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

以诸法故故有相等。

以实相故相等皆是。

实相无相相等皆如。

  客曰。

云何三千。

余曰。

实相必诸法。

诸法必十如。

十如必十界。

十界必身土。

又依大经及以大论。

立三世界故有三千。

具如止观及广记中。

故知。

因果凡圣恒具三千。

是故叹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十方世界稻麻二乘如恒河沙。

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

即指前之七种人也。

是故身子三请殷勤。

十方三世诸佛开显。

释迦仰同无复异趣。

大车譬此。

宿世示此。

寿量久本唯证于此。

根败适复获记由此。

菩萨疑除损生增道。

始初发心终讫补处。

岂有余途并托于此。

由前四时兼但对带部非究竟。

故推功法华。

涅槃兼权意如前说。

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也。

普现色身之所依也。

正因佛性由之果用。

缘了行性由之能显。

性德缘了所开发也。

涅槃真伊之所喻也。

法华大车之所至也。

诸大乘意准例可知。

子得闻之。

可谓久种勤而习之无使焦败。

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于是野客悲喜交集曰。

投身莫报粉骨宁酬。

唯以此义随方转说。

以报所闻如何。

余曰。

佛有诚诫自可为规。

经云。

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思方便先小后大。

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说。

又云。

当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

志求佛道者广赞一乘道。

此即简人方可为说。

然末代施化复未知根。

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

亦可如不轻喜根而强毒之。

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后终获益。

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应运大悲无恼他说。

子应从容观时进否。

将获彼意顺佛本怀。

若有众生未禀教者。

来至汝所先当语云。

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

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

故性缘了同名正因。

故云众生皆有正性。

既信己心有此性已。

次示此性非内外遍虚空。

同诸佛等法界。

既信遍已次示遍具。

既同诸佛等于法界。

故此遍性具诸佛之身。

一身一切身。

如诸佛之感土。

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身说土说。

大小一多亦复如是。

有彼性故故名有性。

若世人云。

众生唯有清净之性。

加修万行为功用体。

故至果时方有大用。

此乃佛有众生之性。

不名众生有佛性也。

三无差别斯言有征。

寄言说者勿负斯教。

若言众生有正因性与法身等。

不与报化等者。

还成众生与众生等。

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

若言等于有报化之法身。

其如法身非报化外。

以是言之故须悉等。

今此示有是示种性。

示遍是示体量。

示具是示体德。

既示三已。

次令缘于一体三宝发四弘誓。

进受菩萨清净律仪。

一一缘向理性三因。

修行填誓。

如向所闻种必相续。

世世生处以人天身。

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若已禀方便教者。

若闻若行若伏若断。

随其所得点示体具。

故经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故法华中五章开权。

一一但云是法皆为一佛乘。

故众生闻已皆得种智。

散心讲授者。

随宜设化。

一种观心者。

从心示之。

若惮教生诤竞者。

应当语云闻已成种不敢轻汝。

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故大师判教末云。

佛法不思议。

唯教相难解。

二乘及菩萨。

尚所不能测。

何况诸凡夫。

而欲判此事。

譬如生盲人。

分别日轮相。

欲判虚空界。

一切诸色像。

而言了达者。

毕竟无是事。

是故有智者。

各生惭愧心。

自责无明暗。

舍戏论诤竞。

大师亲证判已尚自谦喻后辈。

余今准此一家宗途。

奖导于子。

非师己见。

子亦顺教如是流行。

  野客于是欢喜顶受。自尔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宣弘不违尊命。敛容再拜安庠而出。忽然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