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一卷 #

此土著述 #

十不二门一卷 #

唐荆溪尊者湛然述

  

十不二门 #

  然此迹门。

谈其因果及以自他。

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故。

凡诸义释。

皆约四教及以五味。

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

非部正意。

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

或辩十观列名而已。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

能化所化意在能诠。

诠中咸妙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

具演十妙搜括一化。

出世大意罄无不尽。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

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

应知但是离合异耳。

因果义一自他何殊。

故下文云。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况体宗用秖是自他因果法故。

况复教相秖是分别前之四章。

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若晓斯旨则教有所归。

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间即空假中。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则止观十乘。

成今自行因果。

起教一章。

成今化他能所。

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

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何者。

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

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

此十门不二为目。

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

本门已广引诚证。

此下但直申一理。

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一者色心不二门。

二者内外不二门。

三者修性不二门。

四者因果不二门。

五者染净不二门。

六者依正不二门。

七者自他不二门。

八者三业不二门。

九者权实不二门。

十者受润不二门。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

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

第四从位法立名。

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

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

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一色心不二门者。

且十如境乃至无谛。

一一皆可总别二意。

总在一念。

别分色心。

何者。

初十如中相唯在色。

性唯在心。

体力作缘义兼色心。

因果唯心。

报唯约色。

十二因缘苦业两兼。

惑唯在心。

四谛则三兼色心。

灭唯在心。

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

真中唯心。

一实及无。

准此可见。

既知别已摄别入总。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

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

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

唯色唯心良由于此。

故知但识一念。

遍见己他生佛。

他生他佛尚与心同。

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

故彼彼境法。

差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外谓托彼依正色心。

即空假中。

即空假中妙。

故色心体绝。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

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所言内者。

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

体无殊一切咸遍。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

性德秖是界如一念。

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性虽本尔。

藉智起修。

由修照性。

由性发修。

存性则全修成性。

起修则全性成修。

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修又二种。

顺修逆修。

顺谓了性为行。

逆谓背性成迷。

迷了二心。

心虽不二逆顺二性。

性事恒殊。

可由事不移心。

则令迷修成了。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

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离谓修性各三。

合谓修二性一。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

是则修虽具九。

九秖是三。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

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应知性指三障。

是故具三。

修从性成。

成三法尔。

达无修性唯一妙乘。

无所分别。

法界洞朗。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

众生心因既具三轨。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若尔因德已具。

何不住因。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

了迷性实唯住因故。

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秖缘因果理一。

用此一理为因。

理显无复果名。

岂可仍存因号。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秖由亡智亲疏。

致使迷成厚薄。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

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空像虽即义同。

而空虚像实。

像实故称理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始终体一。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五染净不二门者。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

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

名之为染。

无明之与法性。

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浊水清水。

波湿无殊。

清浊虽即由缘。

而浊成本有。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

迷悟缘起不离刹那。

刹那性常缘起理一。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别则六秽四净。

通则十通净秽。

故知刹那染体悉净。

三千未显验体仍迷。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

照分十界各俱灼然。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照故三千恒具。

遮故法尔空中。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不动此念遍应无方。

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

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由了染净空中自亡。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

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

国土一千属依。

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岂分能所。

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故使自他因果相摄。

但众生在理果虽未办。

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

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始终不改大小无妨。

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

尘身与法身量同。

尘国与寂光无异。

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

一一尘身一切身。

广狭胜劣难思议。

净秽方所无穷尽。

若非三千空假中。

安能成兹自在用。

如是方知生佛等。

彼此事理互相收。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

本谓一性具足自他。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

能应虽多不出十界。

界界转现不出一念。

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

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应遍机遍欣赴不差。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镜有现像之理。

形有生像之性。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

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

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

去尘由人磨。

现像非关磨者。

以喻观法大旨可知。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

必藉缘了为利他功。

复由缘了。

与性一合方能称性。

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

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

于化他门事分三密。

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

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在身分于真应。

在法分于权实。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若唯法身应无垂世。

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

身口平等等彼意轮。

心色一如不谋而化。

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岂非百界一心。

界界无非三业。

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

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

故使称宜遍赴为果。

一一应色一一言音。

无不百界三业具足。

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

平等太慧常鉴法界。

亦由理性九权一实。

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权实相冥。

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

非权非实而权而实。

此即如前心轮自在。

致令身口赴权实机。

三业一念无乖权实。

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

在身即以真应为名。

三业理同权实冥合。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无始熏习或权或实。

权实由熏理常平等。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

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性虽无殊必藉幻发。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

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

物机应契身土无偏。

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

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

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如境本来具三。

依理生解故名为智。

智解导行行解契理。

三法相符不异而异。

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

三法秖是证彼三理。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既是一念三千。

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若了一念。

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故重述十门。

令观行可识。

首题既尔览别为总符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