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说七处三观经二卷

小乘阿含部 #

佛说七处三观经二卷

后汉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佛说七处三观经卷上

(一)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比丘应然。

佛言。

比丘。

七处为知。

三处为观。

疾为在道法脱结。

无有结意脱从黠得法。

已见法自证道。

受生尽行道意。

作可作不复来还。

佛问比丘。

何谓为七处为知。

是闻比丘。

色如本谛知。

亦知色习。

亦知色尽。

亦知色灭度行。

亦知色味。

亦知色苦。

亦知色出要。

亦至诚知。

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本知谛知。

亦知识习。

亦知识尽。

亦知识尽受如本知。

亦知识味。

亦知识苦。

亦知识出要。

亦知识本至诚。

何等为色如谛如所。

色为四大。

亦为在四大虺所。

色本如是如本知。

何等为色习如本知。

爱习为色习。

如是色习为知。

何等为知。

色尽如至诚知。

爱尽为色尽。

如是色尽为至诚知。

何等为色行尽如至诚知。

若所色为是八行谛见到谛定为八。

如是色尽受行如至诚知本。

何等为色味如至诚知。

所色欲生喜生欲生。

如是为味如至诚知。

何等为色恼如至诚知。

所色不常苦转法。

如是为色恼如至诚知。

何等为色要如至诚知。

所色欲贪能解。

能弃欲能度欲。

如是为色知要如至诚知。

  何等为痛痒能知六痛痒。

眼栽痛痒。

耳鼻口身意栽痛痒。

如是为知痛痒。

何等为痛痒习。

栽习为痛痒习。

如是为痛痒习。

何等为痛痒尽知。

栽尽为痛痒尽知。

如是为痛痒尽知。

何等为痛痒尽受行。

若受八行谛见到谛定意为八。

如是痛痒如尽受行为道。

何等为痛痒味识。

所为痛痒求可求喜求。

如是为痛痒识味为知。

何等为痛痒恼识。

所痛痒为不常败苦恼意。

如是为痛痒恼识。

何等为痛痒要。

所痛痒欲能活为爱。

能断爱贪为自度。

如是为痛痒要识如谛知也。

  何等为思想识为身六思想。

眼栽思想。

耳鼻口身意栽思想。

如是是六识思想。

何等为思想习识。

栽习为思想习。

如是为思想习识。

何等为思望恶。

便望苦会得是故。

我为说舍身恶行。

若比丘已舍身恶行。

便得利便得安隐。

是故我为说舍身恶行。

口意亦如上说。

(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处到佛已。

到佛礼便坐已坐问佛。

何等不守不守身。

何等不守不守口声。

何等不守不守意。

佛便说。

给孤独家意不守身行。

亦不得守口声行。

亦不得守心行。

亦不守己行不守身己行不守口声己行不守心身行便腐。

声说便腐。

心行亦腐。

已腐身行声行心行便不善。

死亦不善受亦不善处。

譬喻迦罗越。

若楼若堂屋不覆。

若使雨来柞亦渍椽亦渍壁亦渍。

已渍壁亦腐椽亦腐柞亦腐。

譬如是。

迦罗越。

己意不守身行。

亦不守口行。

亦不守念行。

亦不守己意声身。

不守便不善。

死便不善受便不善处。

迦罗越便问佛。

何等为守令得身守。

何等为守令得口守。

何等为守令得念守。

佛告迦罗越。

意已守身口念索守。

己身守己口守己念守。

便身不腐便声不腐便念不腐。

已不腐身行。

已不腐声行。

已不腐念行。

死时得善死得善受得善处。

譬喻迦罗越若楼若堂屋上覆盖。

若便雨来柞亦不渍椽亦不渍壁亦不渍。

已不渍壁亦不腐椽亦不腐柞亦不腐。

如是譬喻。

意以守身亦守口亦守。

己意身口守。

便死时善死便善受持便得善处。

佛从后说绝。

  不守意者。邪疑故。亦睡眠故。魔便得自在。如是但当守意。若欲谛行但当见谛行。亦当知内出已。不堕睡眠便得断苦本。佛说如是。

(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有三辈人。

何等三。

一辈眼不见。

二辈一眼。

三辈两眼。

无有眼为何等。

世间比丘有人无有是眼因缘。

我当为未得治生当为治生无有是意已得亦复妄用亦无有是眼。

我当为布施。

我当为作福。

令我从是因缘后世善乐。

亦从是上天无有计。

是名为无有眼。

一眼人名为何等。

世间比丘一眼者。

有如是眼。

令我未得财当为得已。

得财当为莫折减。

但有是眼无有是眼。

我当为幻布施。

当从是因缘得上天。

无有如是眼。

是名为一眼。

两眼名为何等。

世间比丘有人有是眼。

令我未得财产。

当为得致。

已致得当为莫折减。

有如是眼。

亦复有是眼。

令我行布施。

令从是因缘上天。

亦有是眼。

是名为两眼人。

从后说想尽识。

栽尽为思想尽识。

如是为思想尽识。

何等为思想尽受行识。

是为八行识。

识谛见到谛定意为八。

如是尽思想受行识。

何等为思想味识。

所为思想因缘生乐得意喜。

如是为思想味识。

何等为思想恼识。

所为思想不常尽苦转法。

如是为思想恼识。

何等为思想要识。

所思想欲贪能解。

欲贪能断。

欲贪能自度。

如是为思想要识。

  何等为生死识。

为六身。

生死识眼栽。

生死识耳鼻口身意栽行。

如是为生死识。

何等为生死习。

栽习为生死习识。

何等为生死尽识。

栽尽为生死尽识。

何等为生死欲尽受行识。

为是八行识谛见至谛定为八。

如是为生死欲灭受行识。

何等为生死味识。

所为生死因缘生乐喜意。

如是为生死味识。

何等为生死恼识。

所有生死不常尽苦转法。

如是为生死恼识。

何等为生死要识。

所为生死欲贪随欲贪能断欲能度。

如是为生死要识。

  何等为识身六衰识。

眼栽识耳鼻口身意栽识。

如是为识识。

何等为识习。

命字习为识习。

如是习为识。

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

命字尽为尽识。

如是为识尽。

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

八行谛见至谛定为八。

如是为识尽欲受行如谛识。

何等为识味知所识。

因缘故生乐生喜意。

如是为味生为味识知。

何等为识恼识。

所识为尽为苦为转。

如是为识恼识。

何等为要识。

所识欲贪能活欲贪能度。

如是为要识。

如是比丘。

七处为觉知。

何等为七。

色习尽道味苦要。

是五阴各有七事。

何等为三观。

识亦有七事。

得五阴成六衰。

观身为一色。

观五阴为二。

观六衰为三。

故言三观。

比丘。

能晓七处亦能三观。

不久行修道断结。

无有结意脱黠活见道见要。

一证受止已断生死意行。

所作竟不复来还生死得道。

佛说如是。

比丘欢喜受行。

(四)佛说九横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

有九辈因缘人命未尽便横死。

何等为九。

一为不应饭。

二为不量饭。

三为不习饭饭。

四为不出生。

五为止熟。

六为不持戒。

七为近恶知识。

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

九为可避不避。

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诸比丘闻佛语欢喜作礼。

  何等为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饭腹不停讽。是名为不应饭。

  何等为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是名为不量饭。

  何等为不习饭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郡国不知俗宜。不能消饮食未习故。是名为不习饭饭。

  何等为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从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是名为不出生。

  何等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行。噫吐嚏下风来时制之。是名为止熟。

  何等为不持戒者。

名为犯五戒。

杀盗犯人妇女两舌饮酒。

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

或强死或得杖死。

或得字亦饿便从是死。

或以得脱外从怨家得手死。

或惊怖念罪忧死。

是为不持戒。

  何等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以作恶便及人。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惟恶知识恶行。是名为近恶知识。

  何等为入里不时者。

名为冥行。

亦里有譊譊诤时行。

亦遇县官长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

入里妄入他家舍中。

妄见不可见。

妄听不可听。

妄犯不可犯。

妄说不可说。

妄忧不可忧。

妄索不可索。

是名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

何等为可避不避者。

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犇车驰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

亦余若干。

是名为可避不避。

  比丘。

如是为因缘九人辈命未尽当坐是尽。

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因缘。

以避乃得两福。

一者得长寿。

二者以长寿乃得闻道好语善言亦能为道。

佛说如是。

皆欢喜受。

(五)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复不忘恩。佛说如是。

(六)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为行恩。二者受恩。复报恩。佛说如是。

(七)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闻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二者得得不驻遣。佛说如是。

(八)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易厌。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守。二者得得遣去。佛说如是。

(九)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人饱。二者能饱。佛说如是。

(一○)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布施意无有悔。二者比丘从正得无为。佛说如是。

(一一)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二人世间难得。

何等二人。

一者离垢悭意家中行牧手手易与。

常乐成布施等分布施。

二者比丘从正得无为。

佛说如是。

(一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二人世间难断难胜。

何等二人。

一者家中居施衣饭食床应病瘦药所用当与。

二者若比丘信不用家舍行一切身舍断爱却受向无为不离无为。

佛说如是。

(一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二清白法能得观世间。

何等二。

一者愧。

二者惭。

设是世间无有是二法。

为不得分别若父若母若兄若弟若男女若从学若师若君若大人。

设有是世间不正。

譬如牛马象鸡猪狗亦畜生。

但观是清白二法故。

愧亦惭故。

为得分明为父为母为兄为弟为男女为从学为师为君为大人。

设有是世间不正。

譬如牛马象鸡猪狗亦畜生。

但观是法清白故。

为得分别。

佛说如是。

(一四)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舍身恶行。

何以故。

能得舍故。

若不能得舍身恶行。

佛亦不能说舍身恶行。

可得舍身恶行。

是故。

我为说舍身恶行者。

不舍身恶行。

便绝无有财产。

亦不行布施是堕两侵。

眼在但无所见。

从是堕地狱。

无有眼到彼间处不自守者。

名为一眼。

盗弊态两舌妄语。

但有财产但世间自乐。

致法非法谀谄。

致大多财。

亦不自乐亦不布施。

已堕地狱一眼处。

两眼者最第一法。

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

从是行福自在。

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时上天常不离法。

无有眼亦一眼但当远莫近。

黠人但当校计两眼两眼第一今世后世。

佛说如是。

(一五)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时贤者阿难行至佛已到礼佛。

便白问佛。

世间世何等为世。

说是何等为世。

是世阿难为三。

一为欲世。

二为色世。

三为不色世。

亦若人所致罪令复得。

是名为世。

若阿难。

欲致罪无有。

欲世亦无有。

阿难。

报佛不离是。

佛便告阿难。

是阿难。

罪为地识为种欲为爱痴为冥。

已痴人无有眼便恶行已恶。

便识在恶堕欲世。

若阿难。

色行人不致色世亦无有。

佛复重告阿难。

不致是有不。

阿难便白佛。

不离是。

佛复告阿难。

是行地识为种欲为爱痴为冥。

痴冥为中。

行识便在中止。

是为色世有。

阿难。

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

若无有不色行。

亦无有不色。

阿难白佛。

不离是从是行。

阿难。

便为福地识种欲爱痴冥已。

人有痴便无有眼。

已不大了眼故。

为无有色。

上识便名为无有色世。

佛说如是。

(一六)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比丘。

应唯然佛便说。

信者有三行。

令从行信净可。

何等三。

一者欲见明者。

二者欲闻经。

三者离垢悭意。

家中居牧费直手分布与成布施等意。

从后说绝。

  欲见明者  当乐闻经  亦除垢悭  是名为信  佛说如是

(一七)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比丘。

应唯然佛便说。

有三安善乐。

若慧者欲求是当为护戒。

一者欲名闻。

法俱相随护戒。

二者欲财乐。

俱可意惠欲得者当护戒。

三者念是身受。

更身欲度世上天。

慧欲得者当护戒。

从后说绝。

  慧者当护戒。欲得三愿名闻亦利后世。欲乐天上是说处。若慧能习是事如上说。是世间得乐净。佛说如是。

(一八)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世间有三大病。

人身中各自有。

何等为三。

一为风。

二为热。

三为寒。

是三大病。

比丘有三大药。

风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药亦麻油辈。

热大病者酪酥大药亦如酪酥辈。

寒大病者蜜大药亦如蜜辈。

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药如是。

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见说。

何等为三。

一者欲。

二者恚。

三者痴。

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药。

欲比丘大病者。

恶露观思惟大药。

恚大病等慈行大药。

痴大病从本因缘生观大药。

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药。

佛说如是。

(一九)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有三恶本。

贪为一恶本。

恚为二恶本。

痴为三恶本。

以贪为恶本。

悭亦贪本。

以悭不得离悭。

便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

是名亦恶。

以悭便身不谛受。

是心不谛受。

是亦恶本。

以悭着悭便自坏身亦坏身奇。

亦两坏是亦恶。

以悭便不知。

自身亦不知。

奇亦不知。

两是亦恶。

以悭着悭奇欲施。

若杀若系若缚若灭亡若论议是亦恶。

以悭着悭奇欲施苦以施若杀若系若缚若灭亡若论议。

受心喜心得如愿是亦恶。

如是人比丘。

名为不时说。

亦名不如非法说。

亦名不止恶说。

何以故。

比丘。

是人不时说。

亦名不止恶说。

但比丘。

自身亦奇为欺。

自痴复增痴。

若人说至诚知不欲受至诚。

若人说不至诚不可意说病是不是如是我无有。

是故如是人名为恶说不至诚。

不致好非法说不止恶说。

如是人比丘。

悭从悭因缘多非一。

粗恶法从是致恚痴从是致。

亦如是。

如是人从后若干非一。

贪恚痴粗恶非法布覆开满拘。

今见如是法说止苦。

更并忧恼畏坏身望堕恶。

譬喻比丘如树前芽栽[夫  夫]拮布覆闭满封。

如是非一。

若干贪恚痴不好能法。

亦为己布覆闭满封。

如是为见在苦。

止苦忧恼自烧己身堕恶。

有三福好本。

一为不贪好本。

二为不恚好本。

三为不惑好本。

若不贪是亦好。

若不悭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

身谛受口谛受心谛受是亦好。

若不念自身侵。

若不念奇身侵。

若不念两侵是亦好。

若不悭亦不连悭。

若自身知。

若奇身知。

若两知是亦好。

若不悭若连若不奇人为有苦有忧。

不若令有若杀若斫若捶若谗若亡若论议是亦好。

若不悭若不着悭若不令奇人。

若忧不令有。

若杀若斫若捶若谗若亡若论议心不受心喜令。

  奇人如愿是亦好。

如是人名为时说如说福说法说止恶说是亦好。

何以故。

比丘。

如是人名为时说如说法说止恶说。

为自知态亦知余态。

不匿不覆。

若自知愚痴憍慢亦余态。

若觉发人说不匿。

受言不言我不知。

或人不至诚作论议。

即时自晓意报是事。

我无有不至诚。

无有是我亦无有是为。

是故人时说如说福说法说止恶说。

不悭悭因缘亦如是非一。

若干好法从是致死无有恚。

亦如是无有痴亦好从是致。

如是比丘人非一。

若干贪恚痴弊恶法已舍已更不复生。

为见法安行。

无有苦无有恼无有忧无有热。

已坏身便望好处。

譬喻比丘如树前芽栽。

[夫  夫]拮便布覆闭满封。

若有人来不可[夫  夫]拮。

不欲令有不驻。

不欲令隐不欲令通。

便[夫  夫]拮掘根便断本。

已断本便断枝。

已断枝便破碎。

已破碎便劈。

已劈便风暴燥。

风暴燥已便火烧。

已火烧便作灰。

已作灰便大风扬。

亦投彼河中。

为是[夫  夫]拮。

从是本因缘已。

已断本上下不复见后不复生。

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

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

若贪恚痴弊恶法已舍已便不复生。

为见法安行。

无有苦无有恼无有忧无有热。

已坏身便望好处。

佛说如是。

(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四行为黠所有。

为贤者所知。

非愚者所知。

慧者可意。

何等为四。

布施比丘。

黠人知贤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

比丘。

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说。

孝事父母。

比丘所黠知如上说。

作沙门比丘所黠知如上说。

法行道比丘所黠知。

亦贤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

从后说绝。

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

亦孝父母有守行。

是事一切为黠者行。

如是可见成就。

便世间得净愿。

佛说如是。

佛说七处三观经卷下

(二一)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有四着。

何等为四。

一为欲着。

二为世间着。

三为见着。

四为痴着。

亦有四离不着。

离欲不着。

离世间不着。

离见不着。

离痴不着。

从后说绝。

  欲见着痴绕。

从是因缘在世间。

亦从是受身。

若能舍欲亦得离世间。

见亦得断。

痴亦得灭。

是得通乐见在。

亦无为从一切着。

不复着亦不复随生死。

佛说如是。

(二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思想有四颠倒。

意见亦尔。

从是颠倒为人身蒙为综为人意撰不能走为走。

今世后世自恼。

居世间为生死不得离。

何等为四。

一为非常为常。

是为思想颠倒为意颠倒为见颠倒。

二者以苦为乐。

三者非身为身。

四者不净为净。

为思为意为见颠倒。

从后说绝。

  非常人意为常。

思苦为乐。

不应身用作身。

不净见净。

颠倒如是。

意业离。

便助摩不宜欲得宜。

今致老死。

譬喻犊母。

已有佛在世间。

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

便见是法除一切苦。

亦说苦从生亦度苦。

亦见贤者八种行通至甘露。

已闻是法者便见非常苦非身。

亦身已不净见不净。

便无所畏得乐见世得无为。

从一切恼度世无所著。

佛说如是。

(二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四施为人同心。

何等为四。

一为布施。

二为相爱。

三为利。

四为同利。

第一说布施为何等。

无极布施不过于法。

第二相爱。

不过于数闻经亦开意。

第三利不过不信令信。

教人上不持戒者令持戒。

不学者令学。

悭者令布施。

愚者令黠。

牵出入正道。

第四同利。

极同利无有过阿罗汉。

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尔。

持戒者同利。

从后说绝。

(二四)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有四行法轮。

令天亦人从是四轮行。

若堕人天是轮法行便得尊一得豪从善法行。

何等为四。

一为善群居。

二为依贤者。

三者知谛愿。

四为宿命有福行。

从后说绝。

  善群居依贤者。为知谛愿宿命行。为乐得无有忧。得善自在。佛说如是。

(二五)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人有四辈。

有人自护身不护他人身。

有人护他人身不自护身。

有人亦不自护亦不护他人。

有人亦自护亦护他人。

佛说如是。

(二六)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人有四辈。

有人自护身不护他人身。

有人护他人身不自护身。

有人亦不自护亦不护他人。

有人亦自护亦护他人。

是人不自护亦不护他人。

是最下贱人。

护他人不自护是胜上。

若人自护不护他人是胜上。

若自护亦护他是胜上。

若如是人最第一。

佛说如是。

(二七)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有四辈云。

第一但有雷无有雨。

第二但有雨无有雷。

第三亦无雨亦无雷。

第四亦有雨亦有雷。

譬喻如云。

人亦有四辈。

一者人但有雷无有雨。

二者但有雨无有雷。

三者无有雷无有雨。

四者亦有雷亦有雨。

何等人为有雷无有雨。

是间比丘一人但说经。

上亦说善。

中亦说善。

要亦说善。

有行分别。

但要具行见要。

亦自不知法亦不知法法如行。

是人名为但有雷无有雨。

何等为但有雨无有雷。

是间有人亦不说法经。

上亦不说善。

中亦不说善。

要亦不说善。

亦无有行分别。

亦不要具行不见要。

但意在法中行和利行。

亦如法。

亦受法法行。

亦同行随法。

是人为但有雨无有雷。

何等为无有雨亦无有雷。

为不说经。

上亦不说善。

中亦不说善。

要亦不说善。

分别亦不说。

善要具行亦不说。

善法亦自不解。

到法亦自不行。

是人名为无有雨无有雷。

何等为亦有雨亦有雷。

是间有人说经法。

上亦说善。

中亦说善。

要亦说善。

分别亦说。

善要具行亦自解。

法到法法亦知。

行亦说。

善亦自在法中解。

到法法行亦自知解。

是人为亦有雨亦有雷。

佛说如是。

(二八)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有四舍。

何等为四。

一者为舍舍。

二为守舍。

三为护舍。

四为行舍。

何等为舍舍者。

念来不受不声舍晓离远。

若以嗔恚亦从欺不声舍晓离远。

是名为舍舍。

何等为守舍者。

眼已见色不受相不观相。

若从因缘见恶生若从因缘见痴。

若从因缘见不可意。

若从因缘见弊恶意。

起便自守受行福。

守眼耳鼻口身意。

为如法不受相。

如上说。

是名为守舍。

何等为护舍。

是间比丘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

若红汁膖胀。

若狐犬半食。

若血流赤。

若青黑腐。

若骨白。

若髑髅。

熟谛视视。

善护令意莫失善相。

是名为护舍。

何等为行舍。

是间比丘比丘觉意行离故。

别分故。

分别远故。

如是到至观觉意。

是名为行舍。

从后说绝。

  守舍亦护亦行。是名为四舍。谛说如是。贤者行是不中止。为尽苦得道。佛说如是。弟子起礼佛受行。

(二九)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若比丘有四行。

不自侵要近无为。

何等为四。

是间比丘比丘持戒行戒中。

律根亦闭至自守意。

饭食节度不多食不喜多食。

上夜后夜常守行。

是为四行。

比丘不自侵亦近无为。

从后说绝。

  若比丘立戒根亦摄食亦知节度亦不离觉。如是行精进上夜后夜不中止。要不自侵减要近无为佛说如是。

(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若贤者家中居法行侵四家得欢喜。

何等为四。

一者父母妻子。

二者儿客奴婢。

三者知识亲属交友。

四者王天王鬼神沙门婆罗门。

从后说绝。

  父母亦监沙门亦婆罗门。

天祠亦尔。

居家信祠。

若干人故。

能事持戒亲属。

亦彼人见在生者。

亦不犯天王亲属。

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

如是居黠生。

是闻善行得豪。

亦名闻现世无有说尽。

后世上天。

佛说如是。

(三一)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他婆罗门到佛已。

到佛便问佛起居。

已问起居便问佛。

何因缘贤者。

今世人少颜色无有力。

多病少寿不大豪。

佛报告婆罗门。

今世婆罗门非法贪世间。

横欲行意堕非法。

以是辈人自洿念堕非法。

横堕贪非是是习者。

便从是因缘日月不正行。

已不正行。

便星宿亦不正行。

已星宿不正行。

便日月亦不正。

时岁亦不正。

已时岁不正。

便漏刻时不正。

已漏刻时不正。

便有横风。

已有横风。

便天不时时雨堕。

已天不时时雨堕。

便若人种地便不时生熟得不如意。

已不时生熟。

所谷若人食。

若畜生飞鸟。

便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是为婆罗门。

本是因缘。

今世人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

便婆罗门持头礼佛已觉知。

从今已后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

佛说教如是。

(三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五福时布施。

何等为五福。

一者远来布施。

二者为欲去布施。

三为病瘦布施。

四为谷贵时布施。

五为尝新未自食。

当为上与持戒者行者。

从后自食为福。

从后说绝。

黠人时与信行无有悭意。

时与贤者净意无有疑。

福从无有量。

佛说如是。

比丘受行欢喜。

(三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贤者布施有五品。

何等五。

一者为贤者信与布施。

二为多与。

三为自手与。

四为时与。

五为不侵他人与。

佛复告比丘。

信与布施得何等福。

信与者。

为得与者为得宜多。

所有多财产多珍宝多可意多好器物。

世间亦信信者。

是比丘信布施福。

何等为多与。

当如上头说。

亦从父母得爱敬难。

兄弟亦敬难。

妻子亦敬难。

儿从奴婢亦敬难。

知识边人亦敬难。

五种亲属皆敬难。

是比丘从多与福自手与得。

何等自手与。

为当如上说。

亦为家中所有意得乐得。

第一可第一衣第一床卧具自意得乐。

色声香味细滑自意得乐。

是比丘为从自手与得福。

何等为时与。

福时与福者。

为当如上说。

亦命欲尽时财产珍宝物现在对如意不散四面。

是比丘时与福。

何等为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

为当如上说。

若有所从精进治生。

自从手臂勤力寒苦致犯治得。

便从是无有能横夺福者。

县官盗贼水火皆不能得害。

亦无有用费不可意。

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从后说绝。

信多自手与时与不侵他人贤者布施。

如是从与施得乐无有极分别。

行福亦分别。

佛说如是。

(三四)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若人意在五法中。

设使闻佛法教。

不应除尘垢。

亦不得道眼。

何等为五。

一者若恼说经者。

二者若求便。

三者若求穷。

四者闻亦邪念意着他因缘。

五者亦无有自高意。

令所闻分别好丑。

若人意随是五法。

设使闻佛说法。

不应自解尘垢。

亦不应生法眼。

  佛复告比丘。

有五法。

若人意在五法。

即闻佛所教行法。

为应自解尘垢。

亦应得道眼。

何等为五。

一者无有恶意在说经者。

二者亦不求经中长短有疑问解休。

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缘。

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恶。

五者分别自知。

是五法。

若人意随是五法。

能得自解尘垢。

一为不恼说经者。

二为不求经中长短。

三为不求穷。

四者为亦不邪念。

五为亦自有黠意能分别白黑。

佛说如是。

(三五)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五行见一。

何等为五。

若行者有行者。

是身从头至手足上发头脑皮。

如有满若干种不净相。

观是身有发毛爪齿血脉肌肉筋骨脾肾大肠小肠大小腹大便小便泪汗洟唾肝肺心胆血肥膏髓风热顶[寧  頁]。

若有是计是为第一念到见一。

若行者复计如上说。

意不动在他如上说。

意念是贤者。

第二行见一。

若行者复观是如上说受识行计。

是识为今世耶。

为后世耶。

若行者有是意。

是为第三行见一。

若行者念计如上说。

为计观识今世后世无有止处。

若行者觉是计。

是为第四行见一。

若行者计如上说。

人有识人计是事。

是人今世后世无有止处。

已不得净观一。

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计。

为第五净行见一。

佛说如是。

(三六)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五因缘。

比丘令人眼不止。

为生痴为坏黠为恼人令不得无为。

何等为五。

一者爱欲。

二者嗔恚。

三者睡眠。

四者五乐。

五者疑不信。

佛说如是。

(三七)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步行有五德。

何等为五。

一者能走。

二者有力。

三者除睡。

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

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

已得定意为久。

佛说如是。

(三八)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若有比丘五法行。

能在山上亦泽中居。

能草蓐居卧。

何等为五。

一者能持戒不犯摄守学戒。

二亦能摄根门守行。

三亦能行精进。

亦有精进力。

亲不离要。

不舍精进至得道。

四已受佛律自晓了。

五闻经亦易解谛。

若行者受是五法。

如上说能得居山上亦泽中。

佛说如是。

(三九)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阿难。

一切阿难。

我说身不可行恶。

口意亦尔。

阿难便白佛。

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恶。

人不止为作。

从是作望几恶。

佛告阿难。

为五恶。

何等为五。

一为自欺身。

二者为亦欺他人。

三为语时上下不可贤者意。

四为十方不名闻。

五为已死堕地狱。

  佛复告阿难。

一切阿难。

身善行我教为可作。

口意亦尔。

阿难复白。

佛说一切身善行我教当为行。

口意亦尔。

人亦行是行欲望几福。

佛告阿难。

为五福。

何等五。

一为不自欺身。

二为亦不欺他人。

三为语言上下可贤者意。

四为十方名闻。

五为已死上天。

佛说如是。

(四○)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有五恼。

人人相依可。

何等为五。

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

有时依有过。

便比丘僧不欲见。

出便相依者。

念所我相依者。

比丘僧便出不欲见。

便爱着意不欲至比丘聚。

我何以当复至比丘聚。

便不复行。

已聚不复行。

便不复见比丘聚。

已不复见比丘聚。

便不闻法。

已不闻法便不堕法。

便离法便不在法。

是比丘第一恼人人相依。

二者亦有比丘。

若人所爱者所爱者人亦有犯过便比丘聚。

便有过者最着下坐。

便爱者意计我所爱者。

为比丘聚最着下坐。

我不复为至比丘聚为比丘聚最着下坐。

我不复为至比丘聚。

中亦如上说。

三者持钵袈裟至他国。

四者弃戒受白衣。

五者自坐愁失名。

亦如上说。

佛说如是。

(四一)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五恶不忍辱。

何等为五。

一者多怨。

二者多谗。

三者多不可意。

四者十方不名闻。

恶行五者。

已命尽身堕恶地狱。

是为五恶不忍辱者。

佛复告比丘。

有五善忍辱者。

为无有怨。

为无有谗。

为无有不可意。

为有十方名闻。

为命尽生天上。

佛说如是。

(四二)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

有五恶不耐行者。

人不耐行者人。

比丘。

何等为五。

一者为从不耐者为粗。

二为急性。

三为已后恨。

四为无有爱多憎。

五为身命尽堕地狱。

倒是为净。

佛说如是。

(四三)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告比丘。

象有五相。

为应官。

为中王用。

为可王意。

为象引王随法中。

何等五。

一者闻受。

二者能住。

三者能斗。

四者能走。

五能自守。

何等为比丘宫象自守。

若象入军中。

前足能斗后足尻背腹肩项鼻能自护。

如是名为自守。

若比丘五因缘具。

便应礼名闻便应从人受叉手。

便福地无有极。

何等为五。

闻受为一。

能为二。

受为三。

行为四。

守为五。

何等为口中味身中细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

如是比丘。

比丘能自守为守六衰。

第二者为禅。

第三受为忍辱。

第四能为持戒。

第五闻受为精进。

行者有是五事。

便应名闻便应从人受叉手。

便福地无有极。

第子闻可意受。

(四四)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比丘。

恶不依他人有五。

何等为五。

一者不依者意不解。

二者依意曲离。

三者自意不解。

四者犯道行。

五者不受佛严教。

五善依他人。

不相疾者好意解。

解意不堕乱自意。

解天下等意行。

后来者与眼。

佛说如是。

(四五)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彼时佛告比丘。

诸畏是谓为欲。

比丘。

谓诸苦是谓为欲。

比丘。

诸疾病是谓为欲。

比丘。

诸结是谓为欲。

比丘。

诸疮是谓为欲。

比丘。

诸染泥是谓为欲。

比丘。

诸着是谓为欲。

比丘。

诸堕母腹中是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畏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畏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苦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苦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病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病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结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以是故诸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疮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疮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染泥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着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着为欲。

  比丘。

何以故。

诸堕母腹中为欲。

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

为贪欲所缚。

用现世不得脱诸畏。

后世亦不得脱。

比丘。

是故诸堕母腹中为欲。

佛以说是从后说绝。

  畏苦病结疮是谓为欲。痴人为是所缚已。可色从彼堕母腹中。上头所说。比丘正意已知莫离诸畏。为深黠人度彼。当观世间生老行展转。时佛说如是。

  疮有八辈。一为疑疮。二为爱疮。三为贪疮。四为嗔恚疮。五为痴疮。六为憍慢疮。七为邪疮。八为生死疮。

(四六)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佛便请比丘。

比丘至。

佛便说是譬喻。

比丘人有肿之岁。

若干岁聚便为所肿九孔九痛九漏。

从所孔所漏所渧所走。

但为不净出。

但为不净走。

真恶难恶出流走肿。

比丘为是身四因缘。

名是四因缘身者。

为九孔九痛为九漏从所漏所渧所走。

但为不净出。

但为不净流。

但为臭恶出流走。

如是比丘。

为因缘肿。

可惭可怖可畏可学。

如是比丘。

佛说如是。

比丘受行欢喜。

(四七) #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国鸡山中。

便告比丘。

人居世间一劫中生死。

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灭。

积之与须弥山等。

人或有百劫生死者。

或有千劫生死者。

尚未能得阿罗汉道泥洹。

佛告比丘。

人一劫中合会其骨与须弥山等。

我故现其本因缘。

比丘。

若曹皆当拔其本根去离本恶。

用是故不复生死。

不复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

佛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