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观释

菩提心观释一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菩提心观释一卷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诏译

  

菩提心观释 #

  归命本师  大觉世尊  我今略释

  菩提心观 #

  如佛所说。

从心生一切法。

我今当议彼菩提心。

云何性。

答离一切性。

云何一切性。

谓蕴处界等性。

彼菩提心离取舍故。

则法无我自性平等。

本来不生自性空故。

所言一切性者。

是我等性。

谓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摩拏嚩迦等性。

而彼等性非菩提心。

于意云何。

谓彼我等。

而于自性离一切相中而生我见。

从我见生一切烦恼此不生彼心。

或言蕴处界等亦离取舍。

谓蕴处界等性真实理不可得故。

云何色相等无实。

谓色蕴四大合成故。

四大者。

即地水火风界。

复生五色谓色声香味触。

彼地大等及五色等。

一一各自性不可得。

如是诸法皆然。

是故知色名虚假。

由此知色蕴空。

譬如因树有影树灭影亡。

色蕴如是。

受蕴亦然。

云何名受。

受有三种。

谓苦受乐受非苦乐受。

而此三受互相因缘。

复有二种。

谓身受意受。

身色蕴摄。

身不可得故。

若无身即无受。

亦不可言亦不可说非短非长。

非色非相。

无实无著。

不可知故。

身受如是。

意受亦然。

受蕴如是。

见受蕴空。

想蕴亦虚假不实。

缘虑所摄。

而彼缘虑不可得故。

即非缘虑。

非缘虑故见想蕴空想蕴如是。

行蕴亦然。

心所造作善意记念等行。

无所有故。

彼心法所生色等蕴一一无所生。

是故知行蕴业相不实亦无主宰。

即见行蕴空行蕴如是。

识蕴亦然。

乃至眼耳鼻舌身意。

彼眼识等一一自性皆不可得。

彼眼缘有色。

从缘生识。

无缘即不生识。

而此眼色及彼色蕴等无分齐。

此分别眼色即非眼色。

识无所生。

眼识如是。

耳鼻舌身意亦然。

如是知此识依止摩曩识。

由依止摩曩识故。

即发生过去未来见在法故。

云何过去未来见在法。

谓过去已灭。

未来未生。

见在不住。

由是知识蕴空。

如是一一说蕴处界。

各各分别自性皆空。

彼非无性即真实句。

喻无种子不生芽茎。

是故说彼蕴处界等亦离取舍。

云何菩提心无取无舍。

如佛所说。

告秘密主彼菩提心。

如来应正等觉了知彼心。

非青非黄。

非赤非白。

非红色非颇胝迦色。

非短非长。

非圆非方。

非明非暗。

非女非男。

非黄门等。

又秘密主。

菩提心非欲界性。

非色界性。

非天性非夜叉。

非乾闼婆非阿修罗。

非人非非人等性。

乃至一切智求亦不可得。

如是取心非有。

云何言有舍故。

又如佛说。

告秘密主。

菩提心非内非外非中间。

不可得故。

于意云何。

以自性寂静故。

又秘密主。

彼菩提心一切智求不可得。

云何得取舍。

如是于法得离取舍。

平等无我。

如一切法无我亦然。

如佛所说。

菩提心亦然。

一切法空无相无我。

诸法寂静无寂静相。

心本平等本来不生亦非不生。

复云何性。

答曰空性。

空云何性。

谓如虚空故。

如佛所说。

虚空之性空无喻故。

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菩提之名非性非相。

无生无灭。

非觉非无觉。

若如是了知。

是名菩提心。

又如佛说。

告秘密主。

于自本心如实了知。

于无有法亦不可得。

是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告秘密主。

当于自心如实观已。

然后发起方便观于众生。

知诸众生于自觉性不如实知。

起于疑妄颠倒执着。

受于种种轮回大苦。

我由此故起大悲心。

令诸众生于自心法如实证觉。

是即名为菩提心。

是名利益心。

安乐心。

最上心。

法界善觉心。

以如是智。

摄诸众生故。

名菩提心。

发此心故。

所获福德亦如虚空无有边际。

其功德海亦复无量。

虽复劫尽功德无尽。

如是名为发一切智根本最上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