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教经论

遗教经论一卷 #

大乘论 #

遗教经论一卷 #

天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遗教经论 #

  顶礼三世尊  无上功德海

  哀愍度众生  是故我归命

  清净深法藏  增长修行者

  世及出世间  我等皆南无

  我所建立论  解释佛经义

  为彼诸菩萨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灭除凡圣过  成就自他利

  此修多罗中。

建立菩萨所修行法有七分。

一序分。

二修集世间功德分。

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五显示入证决定分。

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论曰。

初序分。

修多罗显示利益成就毕竟故。

是中成就毕竟有六种功德。

一法师成就毕竟功德。

二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

三弟子成就毕竟功德。

四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五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

六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初成就毕竟有三种相。

一总相。

二别相。

三总别相。

总相者。

如经牟尼故。

别相者。

如经释迦故。

总别相者。

佛故。

是中释迦者。

示现化众生巧便故。

复家姓尊贵故。

牟尼者。

一切诸佛功德故。

复示自体清净故。

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者。

有二白净法句。

一道场白净法句。

二涅槃白净法句。

此二白净法前后二句。

说示转说义应知。

道场白净法者。

如经初转法轮故。

涅槃白净法句者。

如经最后说法故。

弟子成就毕竟功德者。

示能受持二种白净法门故。

成就自利益行故。

显现如来快说法门功德故。

如经度阿若憍陈如故。

度须跋陀罗故。

此二句修多罗示八种成就故。

  云何为八。

谓二种受持成就故。

二种白净法门成就故。

二种自利益行成就故。

二种快说法门功德成就故。

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者。

二八成就总故。

如经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故。

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者。

有四种自相。

一因自相。

如经娑罗双树间故。

二因共果自相。

如经将入涅槃故。

三总自相。

如经是时中夜故。

四果自相。

如经寂然无声故。

于中总自相者。

远离二边故。

成就二种中道故。

一者正觉中道。

二者离正觉中道。

是中离正觉中道者。

即果自相应知。

此果有二种。

一者自性无说离念涅槃果。

二者远离觉观涅槃果故。

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者。

分别人法二位差别故。

人位差别者。

上首眷属差别故。

如经为诸弟子故。

法位差别者。

世间出世间法等故。

如经略说法要故。

已说序分。

次说修集世间功德分。

此功德有三。

一者修集对治邪业功德。

二者修集对治止苦功德。

三者。

修集对治灭烦恼功德。

  对治邪业功德者。

  经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太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论曰。

此修多罗中。

每说比丘者。

示现远离相故。

复示摩诃衍方便道。

与二乘共故。

又于四众亦同远离行故。

于我灭后者。

此言示现遗教义故。

不尽灭法故。

以不尽法清净法身。

常为世间作究竟度故。

如经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故。

此木叉亦是毗尼相顺法故。

复是诸行调伏义故。

如来不灭法身自体解脱说波罗提木叉。

依此法身。

得度二种障故。

一者有烦恼暗障。

二者空无善根障。

得度烦恼暗障者。

如盲得眼。

相似法故。

如经如暗遇明故。

得度空无善根障者。

满足财宝相似法故。

如经贫人得宝故。

余者示现波罗提木叉。

是修行大师故。

如经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故。

又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

如经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故。

依根本清净戒已说。

次说方便远离清净戒。

  经曰。

持净戒者。

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殖及诸财宝。

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不得参豫世事通致使命。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

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不得包藏瘕疵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

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论曰。

此中方便远离净者。

护根本净戒故。

如经持净戒者故。

云何护根本。

何者是根本。

护根本者。

今说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不同凡夫增过护。

二者不同外道损智护。

不同凡夫增过护者。

有十一事。

一者方便求利增过。

如经不得贩故。

二者现前求利增过。

如经不得卖故。

三者交易求利增过。

如经不得贸易故。

若依世价无求利心。

不犯卖买。

法式如毗尼中广说。

四者所居业处。

求多安隐增过。

如经不得安置田宅故。

五者眷属增过。

如经不得畜养人民故。

此示外眷属非同意者。

何故不但言人。

而复说民者。

以其同在人中。

于善法不了畜生之属故。

六者难生卑下心增过。

如经不得畜奴婢故。

七者养生求利增过。

如经不得畜生故。

八者多事增过。

如经不得一切种植故。

九者积聚增过。

如经及诸财宝故。

十者不觉增过。

如经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十一者不顺威仪及损众生增过。

如经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故。

此十一种增过事。

修行菩萨宜速远离不应亲近。

避大火聚相似法故。

如经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故。

不同外道损智护者。

谓世间分别见故。

此分别见有五句十种分别。

如经合和汤药乃至皆所不应故。

遮异见故。

何者是根本者。

此示根本有二种。

一者行法根本故。

二者行处根本故。

行法根本者。

波罗提木叉故。

行处根本者。

身口意故。

于身口意行处。

行波罗提木叉故。

节身时食等。

示现身口意行处。

波罗提木叉故。

修行菩萨当知三处波罗提木叉。

无复有余解脱故。

身处波罗提木叉。

有五种解脱三种障对治二种不应作不作故。

一者他求放逸障。

此障对治。

如经节身故。

二者内资无厌足障此障对治。

如经时食故。

三者共相追求障。

此障对治。

如经清净自活故。

四者自性止多事。

如经不得参豫世事故。

五者自性尊重。

不作轻贱事。

如经不得通致使命故。

后二句示现不应作不作。

云何五种身解脱。

一者外缘身解脱。

二者内缘身解脱。

三者自相缘身解脱。

四者众事缘身解脱。

五者远离异方便缘身解脱。

五种解脱中。

初句总余句别应知。

口处波罗提木叉者。

有二种邪语不应作不作。

一者依邪法语。

有二种不应作。

一邪术恼众生语。

二依邪药作世辩不正语。

如经咒术仙药故。

二者依邪人语。

亦二种不应作。

一者与族姓同好。

多作鄙呓语。

二者亲近族姓。

多作我慢语。

如经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故。

意处波罗提木叉者。

有六句说三种障。

对治三种不应作不作。

一者多见他过障。

犯自净心故。

此对治。

如经当自端心故。

二者邪思惟障。

不能自度下地故。

此对治。

如经正念求度故。

三者于受用众具中无限无厌足障。

此对治。

第五句于四供养知量知足故。

此供养有二种。

一者于身分中供养。

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身分故。

二者于心分中供养。

谓不共心供养。

无厌足心供养。

二事相违心供养。

等分心供养。

此四种心供养。

痴乱众生常受用故。

不知节量故。

若入三昧分者知量故。

若入道分者知足故。

三种不应作不作者。

一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

如经不得包藏瑕疵故。

二者远离。

无缘显己胜行。

令他不正解故。

如经显异惑众故。

三者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故。

如经趣得供事不应蓄积故。

已说从根本戒。

次说根本戒与从戒俱解脱。

能生诸功德故。

  经曰。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论曰。

从戒是戒相故。

不可广说显示略说应知。

如经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故。

戒是正顺者。

此言示现从戒义故。

于此彼处说从有二种。

一者从根本戒。

二者从根本所起成就戒。

从根本戒者。

示现顺根本无作。

波罗提木叉如向已说故。

从根本所起成就戒者。

示现后际解脱因。

中际从戒生故。

如经解脱之本故。

戒是解脱体能正度故。

如经故名波罗提木叉故。

此言示现能度身口意恶。

彼岸成就三业解脱故。

能生诸功德者。

示现有色解脱功德无色解脱功德。

彼二相顺相违解脱功德。

皆从彼生故。

如经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故。

次说劝修戒利益故。

  经曰。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论曰。

云何劝修戒利益。

于中有五种劝。

一者劝不失自体。

如经当持净戒故。

二者劝不舍方便。

如经勿令毁缺故。

三者劝远离诸过身口意业。

常集功德故。

如经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故。

四者劝知多过恶于身口意中。

一切时不能生功德故。

如经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故。

五者显示持戒菩萨。

于所修行三种戒中。

有如是得失者。

我当住安隐处。

不住不安隐处故。

如经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故。

此言正示现劝修利益胜义故。

已说修集对治邪业功德。

次说对治修集止苦功德。

是中苦有三种。

一者根欲放逸苦。

二者多食苦。

三者懈怠睡眠苦。

是三种苦三昧乐门对治应知。

云何根欲放逸苦对治。

  经曰。

汝等比丘。

已能住戒。

当制五根。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

将无崖畔不可制也。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

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如被劫害苦止。

一世。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

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如贼不令纵逸。

假令纵之。

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论曰。

根放逸苦者。

是苦因苦果故。

依戒净三昧方便。

摄念对治故。

如经已能住戒当制五根故。

何故但说五根。

示现色非色别故。

复示意根中有五根。

二种对治故。

云何二种。

一者动念对治故。

二者不动对治故。

戒念护根利益相似法故。

如经勿令放逸乃至犯人苗稼故。

身戒清净故。

种种色不放逸。

牧牛相似法故。

正念成就故。

种种心不行执杖相似法故。

以戒念成就故。

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无减无失故。

不犯苗稼相似法故。

复示无戒念失上上损心故。

气分成就难对治故。

如经若纵五根非唯五欲。

将无崖畔不可制也故。

次说无对难对治。

恶马相似法故。

如经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故。

复示过重相似不相似。

又因果深苦无量世故。

示现先际中慎故。

如经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故。

向说戒念护。

今说智护故。

智者三昧观故。

彼是三昧重障故。

如经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故。

护彼如害命者。

相似法故。

如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故。

重者既如是。

轻者云何制。

是中轻者。

谓细相习障故。

于此处有时则有。

无时则无故。

不作意起故。

如经假令纵之故。

势无自立故。

如经皆亦不久故。

性是无对不相见故。

如经见其磨灭故。

是中云何立见示现依见时说故。

彼无见故灭见故。

次说欲放逸苦对治。

  经曰。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大火越逸。

未足喻也。

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

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论曰。

是中欲苦者。

心性差别故。

亦是苦因苦果故。

示现种种色苦。

依彼而有故。

如经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故应知。

自他生过故。

勤遮故。

如经是故汝等当好制心故。

何故勤遮。

示现此心三昧障法故。

何者是三昧相。

云何障法相。

三昧相者有三种。

一者无二念三昧相。

二者调柔不动三昧相。

三者起多功德三昧相故。

障法相者亦有三种。

一者心性差别障。

二者轻动不调障。

三者失诸功德障。

心性差别障者。

如经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故。

是中差别者。

贪等四种差别故。

修无二念三昧者。

于此差别处可畏应知。

四种譬喻相似法故。

复示不相似法大可畏故。

轻动不调障者。

如经动转轻躁如是等故。

于中动转者。

示现诸根中转识动故。

复速疾故。

猿猴相似法故。

但观于蜜者。

示现有翳不见未来故。

深坑者。

障碍义故。

是障碍有二种。

一者生处障碍。

二者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

狂象相似法故。

急挫者。

示现抑入无动处故。

无令放逸者。

显示摄入调伏聚故。

失诸功德障者。

如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故。

无二念三昧相者。

如经制之一处故。

起多功德三昧相者。

如经无事不办故。

调柔不动三昧相者。

如经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故。

已说根欲苦对治。

次说多食苦对治。

  经曰。

汝等比丘。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

受人供养趣自除恼。

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论曰。

多食者三昧障故。

食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身食。

二者心心数法食。

若多段食难止息故。

去禅定远故。

是心心数法食者。

欲界相违法中。

方便对治故。

复有第一义心三昧中尽故。

成就无食三昧故。

如是二种三昧。

有六种功德成就。

何等为六。

一者受用对治功德成就。

二者平等观功德成就。

三者究竟对治功德成就。

四者显示平等观功德相似成就。

五者不虚受功德成就。

六者知时功德成就。

此六种功德显示成就二种三昧。

第一第五第六功德成就。

显示少食三昧故。

余者三种功德成就。

显示无食三昧故。

受用对治功德成就者。

如经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故。

平等观功德成就者。

如经于好于恶勿生增减故。

究竟对治功德成就者。

如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故。

此示平等法身摄平等观。

究竟无饥渴故。

显示平等观功德相似成就者。

如经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故。

是中不损者。

示现非坏法观故。

不虚受功德成就者。

如经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故。

知时功德成就者。

如经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故。

多求者。

示现心心数法多三昧功德不现前故。

筹量牛力等。

示知时相似法故。

示现知时有二种。

一者方便时计挍故。

二者成就时相应故。

示多食过故。

已说多食苦对治。

次说懈怠睡眠苦对治。

  经曰。

汝等比丘。

昼则勤心修集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安可睡眠不自惊悟。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不出而睡。

是无惭人。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惭如铁钩。

能制人非法。

是故比丘。

常当惭耻勿得暂替。

若离惭耻。

则失诸功德。

有愧之人。

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

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论曰。

懈怠睡眠苦对治者。

不疲惓思惟对治故。

是中何故懈怠睡眠共说障法。

示现懈怠者。

谓心懒堕故。

睡眠者身闷重故。

此二相顺共成一苦故。

五种定障中共说故。

于中起睡眠有三种。

一从食起。

二从时节起。

三从心起。

若从食及时节起者。

是阿罗汉眠。

以彼不从心生故。

无所盖故是三种睡眠中。

初二种以精进对治。

无有时节故。

无始来未曾断故。

复示圣道难得故。

如经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自余修多罗。

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对治故。

是中对治有二种。

一者思惟观察对治。

观诸生灭坏五阴故。

如经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故。

复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

如经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故。

复次观察阴界入等常害故。

是中可畏求自正觉故。

如经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安可睡眠不自惊悟故。

二者净戒对治。

谓禅定相应心戒故。

六种境界心安住自心故。

可畏如蛇相似法故。

如经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故。

净心戒对治故。

如经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故。

复示远离故。

安隐故。

如经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

次说下地相似安隐无对治故。

如经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故。

又示治法胜能令自地清净庄严。

亦令他地无过故。

如经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故。

是中最为第一者。

示现胜余戒庄严故。

是故比丘等为明何义。

示现劝修胜庄严故。

常修故。

复示远离者。

损自地故。

如经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故。

复示有无得失故。

如经应知。

已说修集对治止苦功德。

次说修集对治灭烦恼功德。

于中有三种障对治。

示道义应知。

  经曰。

汝等比丘。

若有人来节节肢解。

当自摄心不令嗔恨。

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

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嗔恚之害破诸善法坏好名闻。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

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

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而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论曰。

是中初障对治者。

嗔恚烦恼障对治故。

示现堪忍道故。

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

能忍种种诸苦恼故。

无轻重对治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肢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故。

此示幻化法身成就故。

又复口行清净常作软语故。

如经亦当护口勿出恶言故。

复说自他利道德障法故。

如经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故。

显示功德智慧二种心行净故。

挍量胜诸眷属行故。

如经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故。

于中行者三昧功德苦对治故。

三种业清净。

及挍量胜相示行安苦道应知。

次说真如观清净。

显示安乐道故。

成就观智大人力故。

如经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故。

又显示不入丈夫力成就者。

无智慧观故。

依相违显胜应知。

如经若其不能欢喜忍受乃至智慧人也故。

是中不欢喜者。

无信入观故。

恶骂之毒者。

示无生法门相中不如法受故。

甘露者。

示无生法自体相相似法故。

于中道者。

示智慧自体故。

复说过患事常护故。

如经所以者何如是等故。

于中诸善法者。

自利智慧相故。

好名闻者。

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

人不喜见者。

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

于中防护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护自善法如防火。

相似法故。

二者护利他功德防护贼。

相似法故。

复示世间功德违顺法中有受用故。

未毕竟相违故。

如经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故。

于中无法者。

无白净法对治故。

次示出世间道。

于世间受用二法中。

一向相违故。

如经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故。

余者显示道分中不应有。

相似法故。

如经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故。

次说第二烦恼障对治道。

  经曰。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

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

以乞自活自见如是。

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

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论曰。

第二烦恼障对治道者。

示现自无尊胜心成就。

轻贱身心行故。

远离贡高烦恼故。

于中有七句行远离。

一者于上上尊胜处。

最先折伏故。

常应自知故。

如经汝等比丘当自摩头故。

二者于余处庄严不受用故。

如经已舍饰好故。

三者于衣服处对治为好故。

如经着坏色衣故。

四者自己受用具常自持故。

如经执持应器故。

五者于内外受用事。

不作余生过方便故。

及自调伏故。

如经以乞自活故。

六者智慧成就常自观察故。

如经自见如是故。

七者对治成就远离微起故。

如经若起憍慢当疾灭之故。

余者明何义故。

示现挍量。

自降伏者。

不应起憍慢故。

障碍先后际功德故。

如经增长憍慢尚非世俗如是等故。

次说第三障对治。

  经曰。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论曰。

第三障对治者。

示现根本直心。

远离谄曲烦恼障故。

于口意中自违违彼故。

如经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故。

复示违道障对治故。

如经是故宜应质直其心故。

又复相违法。

道分时中不应有故。

如经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故。

是中欺诳者。

心口俱时不实用故。

余者示现直心。

是道心本故。

如经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故。

已说修集世间功德分。

次说修集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大人功德分有八种。

一切大人常用此以自觉察故。

长养成就方便毕竟故。

  经曰。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直尔少欲尚应修集。

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

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

是名少欲。

  论曰。

是中第一大人。

成就无求功德。

知觉多欲过故。

于中说所知觉有五种相。

一者知觉障相。

谓烦恼业苦三种障故。

如经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故。

此示回转不息故。

二者知觉治相成就。

远离三种妄想故。

如经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故。

三者知觉因果集起相。

成就无量行故。

如经直尔少欲尚应修集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故。

四者知觉无诸障毕竟相三障毕竟故。

如经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

亦复不为诸根所牵故。

五者知觉果成就相。

般若等三种功德果成就故。

如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故。

复次说第二大人知觉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是名知足。

  论曰。

第二大人知觉功德者。

成就知足行故。

对治苦因果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故。

是中恼者。

示现烦恼过从苦生故。

复说清净因果成就治法故。

如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故。

若如是者二种知觉云何差别。

此中示现初知觉者。

远离他境界事故。

知足者。

于自事中远离故。

复次有三种差别。

示现知足不知足故。

一者于何等何等处。

受用差别故。

二者于何等何等事。

受用差别故。

三者于何等何等法中。

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故。

如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如是等。

如经应知。

次说第三大人远离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欲求寂静无为安乐。

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

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

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是为远离。

  论曰。

第三大人远离功德。

于中三门摄义应知。

一者自性远离门。

体出故。

二者修习远离门。

方便出故。

三者受用诸见门。

常缚故。

自性远离门者。

示现四种对治。

一者我相执着障。

此障对治。

如经汝等比丘若求寂静无为安乐故。

于中寂静者。

示法无我空故。

无为者。

无相空故。

安乐者。

无取舍愿空故。

二者我所障五众乱起无次第故。

此障对治。

如经当离愦闹故。

三者彼二无相障。

此障对治。

如经独处闲居故。

四者无为首功德障。

以其天可重法故。

此障对治。

如经静处之人帝释诸天。

所共敬重故。

修习远离门者。

远离我我所不复集生故。

如经是故当舍己众他众故。

方便慧成就。

如法如住故。

如经空闲独处故。

善择智成就远离起因故。

如经思灭苦本故。

受用诸见门者。

乐集我我所生起自他心境相恼故。

如经若乐众者则受众恼故。

诸见集生生已自害大树相似法故。

如经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故。

复示无出离相烦恼业染生故。

老象溺泥相似法故。

如经世间缚着没于众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为远离故。

次说第四大人不疲惓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譬如钻火未热而息。

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是名精进。

  论曰。

是中不疲惓者。

示现不同外道精进故。

于一切法一切行善趣故。

成就不退转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故。

以能成就不退。

须修习长养故。

如经是故汝等当勤精进故。

复以譬喻显示不休息。

精进成就有力故。

如经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故。

次说懈怠过。

不能常精进念处退失。

不成就心慧故。

依譬喻显示应知。

如经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如是等故。

次说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求善知识求善护助。

无如不忘念者。

若有不忘念者。

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若念力坚强。

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

是名不忘念。

  论曰。

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者。

示现是一切行上首故。

能破无始重怨故。

于中一切行者。

略说三种。

一者求闻法行。

如经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故。

二者内善思惟行。

如经求善护故。

三者求如法修行。

如经求善助故。

复示此等行中为首为胜故。

如经无如不忘念者故。

能遮无始重怨。

不害三种善根故。

如经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故。

烦恼者。

示心相中惑乱故。

贼者从外集生过故。

复示劝修令初后念成就。

示现遮无始终心故。

如经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故。

无始终故失念成就多过故。

如经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故。

又成就多功德随顺世间门集诸行故。

如经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故。

念力强故。

勇健无畏入阵。

相似法故。

如经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故。

次说第六大人禅定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集诸定。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提塘。

行者为智慧水故。

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是名为定。

  论曰。

大人禅定功德者。

谓八种禅定等。

因摄念生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故。

云何摄心能生禅定。

示现摄遍所行处。

心行对治缘故。

次及中软取事。

心行对治缘故。

此三种缘处对治成时。

则近禅定故。

禅定成就。

有方便果用故。

如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故。

又懈怠无修集。

方便障故。

如经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集诸定故。

是中懈怠有三种。

一者不安隐懈怠。

二者无味懈怠。

三者不知恐怖懈怠。

云何修集一一对治。

示现精进修集节量食卧。

及调阿那波那故。

精勤修集觉知诸定。

有通慧功德及尽苦原故。

大希有事故。

精进修集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

我未能离故。

是三障对治故。

复修习功德成就。

无所对治故。

如经若得定者心则不散故。

又以譬喻示善修功德。

上上增长故。

如经应知。

次说第七大人智慧功德。

  经曰。

汝等比丘。

若有智慧则无贪着。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

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实智慧者。

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是故汝等。

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若人有智慧之照。

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之人也。

是为智慧。

  论曰。

是中智慧功德者。

于真实义处障及世间事处障能远离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故。

于一切时常修心慧故。

以其难得故。

如经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故。

复示难得能得于第一义处远离故。

如经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故。

复示非自性慧不入出世及世间中故。

非施设故。

如经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故。

又以四种譬喻。

显示四种功德。

闻思修证故。

如经应知。

言实智慧者示实能对治故。

于四种功德中。

第四功德自利益最胜义故。

又四种修学功德。

于分内处而有觉照故。

如经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为智慧故。

已说长养方便功德。

次说大人成就毕竟功德。

  经曰。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速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论曰。

大人成就毕竟功德者。

示现自性远离。

非对治法故。

四种差别智障法分别可分别故。

如经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故。

修道智非自性故。

如经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故。

余者二句劝修远离。

成就无戏论故。

一者有对相远离。

有彼彼功德相故。

如经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故。

二者无对相远离。

无彼彼功德相故。

如经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速灭戏论之患故。

示现行成就体性异故。

如经是名不戏论故。

已说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次说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经曰。

汝等比丘。

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

若在树下闲处静室。

念所受法勿令忘失。

常当自勉精进修之。

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

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又如善导导人善道。

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论曰。

显示毕竟甚深功德者。

有二种毕竟。

显示二种甚深功德故。

一者如来分别说法毕竟功德。

显示非分别说法甚深功德常说故。

二者修行菩萨。

修世间功德毕竟。

显示余者甚深功德常修故。

此二种修行功德如上。

一一种中各修二种功德应知。

是中常修功德者。

第一义心修故。

如经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故。

远离一心相似相违行如怨故。

如经舍诸放逸如离怨贼故。

无限齐大悲常利益限齐毕竟故。

如经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故。

次复广说常修功德。

有七种修相。

一者云何修。

示现常勤行故。

如经汝等但当勤而行之故。

二者于何处修。

示无事处故。

如经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故。

三者何所修。

示修真实无二念法故。

如经念所受法故。

四者何故修。

修令现前故。

如经勿令忘失故。

五者以何方便修。

如经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故。

六者于相似法处苏息。

远离上上心故。

如经无为空死故。

七者于晚时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

如经后致有悔故。

次广说如来分别说法功德毕竟。

示现二种毕竟相。

一者说化法毕竟。

相应无余故。

如经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故。

二者与念毕竟。

度法相应无余故。

如经又如善导导人善道。

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故。

是中服与不服等。

示现如来于二种毕竟中无过失故。

不负众生世间法故。

次说显示入证决定分。

  经曰。

汝等。

若于苦等四谛。

有所疑者可疾问之。

无得怀疑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

所以者何。

众无疑故。

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

而白佛言。

世尊。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

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

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因灭故果灭。

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世尊。

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论曰。

入证决定者。

示现于所证法中成就决定无所疑故。

是中有三门摄义。

示现决定无疑。

一者方便显发门。

二者满足成就门。

三者分别说门。

方便显发门者。

示现于诸实法处显发故。

以彼法是修行者当观察及依之起行故。

如经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故。

于四谛中有作无作法。

示现有疑无疑分齐故。

如经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故。

疾问者示二种将毕竟故。

如向已说二种毕竟事故。

无得怀疑者。

于见无作谛处及修行有作谛处。

彼二相违处皆不得疑故。

满足成就门者。

有三种示现。

一者示现法轮满足成就三转实法故。

如经尔时世尊如是三唱故。

二者示现证法满足成就。

如经人无问者故。

三者示现断功德满足成就。

如经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分别说门者。

示现彼众上首。

知大众心行成就决定。

复了知所证实义故。

分别说彼彼事答如来故。

如经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如是等故。

日月冷热者。

示于四谛中违顺观行不可异故。

实苦不可令乐者。

以佛说故苦乐各实不变异故。

更无异因者。

示苦灭各自因故。

复示灭道同是自性观故。

决定者。

苦乐因果入行决定故。

无疑者。

无异无余义故。

已说显示入证决定分。

次说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经曰。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

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若有初入法者。

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

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论曰。

分别未入上上证者。

有三种分别。

显示未入上上法故。

一者于有作谛修分时中。

未入上上法故。

如经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故。

二者于无作谛见道时中速决定故。

示现不同修分法故。

去上上法转远故。

如经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故。

复以譬喻示现见道速决定义应知。

如经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故。

三者于彼二相违无功用无学道中。

于上上法界。

有微细疑故。

复有异义。

于自地中见佛速灭故。

如经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故。

次说为断彼彼疑故。

  经曰。

阿[少/兔]楼驮。

虽说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

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

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

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

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论曰。

是中断疑者。

断彼胜分疑故。

于自地中先所成就故。

如经阿[少/兔]楼驮虽说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故。

复令上上成就。

于彼所得究竟不退故。

是如来悲心淳至故。

不护上上法故。

如经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故。

云何说。

说有为功德。

自他俱灭故。

自他者说听差别故。

如经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故。

复说法门常住不灭故。

如经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

又说他利事。

毕竟无复所作故。

如经若我久住更无所益故。

又说于彼彼众中自利事。

毕竟无复所作故。

如经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故。

又说未修集者。

依不灭法门。

能作得度因缘故。

如经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故。

复有异义于上上法中未得度者。

依常住法门度故。

又说住持不坏功德于中有二。

一者于因分中住持。

不坏常修故。

不断修故。

如经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故。

二者于果分中住持。

不坏常显故。

如经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故。

此二种住持不坏功德。

示现上上法能断疑应知。

次重说有为功德无常相故。

  经曰。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

会必有离勿怀忧也。

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

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此是应舍罪恶之物。

假名为身。

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何有智者得除灭之。

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论曰。

是中何故重说有为功德无常相者。

示现于此处劝修世间生厌离行故。

于有为相中得脱故。

如经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乃至早求解脱故。

又示无我如实观成就。

能灭我我所见根本故。

如经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故。

阴等诸法实不实故。

如经世实危脆无牢强者故。

又示如来是度世大师为成可患故。

如经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故。

又说异可厌患相唯智能灭故。

示现劝修智灭对故。

得无对法现前故。

如经此是罪恶之物如是等故。

次说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

  经曰。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论曰。

是中种种自性者。

于五阴法中。

作种种见患故。

妄想自性障故。

此障对治。

如经汝等比丘常当一心故。

复以一心如实慧难可得故。

如经勤求出道故。

又示除如实慧所有相对法悉无常故。

示现名相等法应知。

如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故。

于中动不动者。

谓三界相静乱差别故。

清净无我者。

示现于甚深寂灭法中寂灭故。

如经汝等且止如是等故。

且止勿语者。

劝示三业无动故。

是寂灭无我相应器故。

最后教诲者。

正显遗教义故。

是遗教义于住持法中胜。

以其遗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