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地持经

菩萨地持经八卷

大乘律 #

菩萨地持经八卷

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

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

  敬礼过去未来世  现在一切佛世尊

  有十法。

具足菩萨道。

摩诃衍摄。

云何为十。

一者持。

二者相。

三者翼。

四者净心。

五者住。

六者生。

七者摄。

八者地。

九者行。

十者安立。

云何名持。

菩萨自种性初发心及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为持。

何以故。

菩萨依种性。

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种性。

名必定持。

菩萨依初发心修行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修此六波罗蜜。

功德律仪。

智慧律仪。

菩提分法。

是故初发心名为菩萨行方便持。

菩萨依行方便。

满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行方便名为大菩提持。

非种性人。

无种性故。

虽复发心勤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

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犹得名为种性持。

若有菩萨种性。

而不发心。

不修行方便。

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种性。

发菩提心勤行精进。

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种性名为持。

名为长养。

名为因。

名为依。

名为梯。

名为导。

名为覆。

如种性发心。

行方便亦如是。

云何为种性。

略说有二。

一者性种性。

二者习种性。

性种性者。

是菩萨六入殊胜。

展转相续无始法尔。

是名性种性。

习种性者。

若从先来修善所得。

是名习种性。

又种性名为种子。

名为界。

名为性。

又不习者。

果细果远。

习者。

果粗果近。

菩萨成就种性者。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何以故。

有二种净。

一者烦恼障净。

二者智障净。

二乘种性烦恼障净非智障净。

菩萨种性具足二净。

是故一切最胜最上。

复有四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一者根胜。

二者道胜。

三者巧便胜。

四者果胜。

菩萨性自利根。

缘觉中根。

声闻软根。

是名根胜。

声闻缘觉但为自度。

菩萨不尔自度度彼是名道胜。

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十二缘起是处非处及四真谛。

菩萨巧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

是名巧便胜。

声闻得声闻菩提。

缘觉得缘觉菩提。

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果胜。

有六波罗蜜。

是菩萨种性相。

令诸众生知是菩萨。

云何为六。

谓檀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

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乐施。

于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

于诸财物若多若少。

等心惠施欢喜无悔。

若无所施心常惭愧。

常为他人叹施功德劝令行施。

见有施者心常随喜。

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

舍所坐处恭敬奉施。

若有人问今世后世如法事者。

悉皆为说若有王贼水火恶知识怖。

随力所能施以无畏。

受他寄物未曾差违。

若负人债终不抵捍。

兄弟分财平等无二。

于诸珍宝深爱著者。

教令离贪。

尚教他离。

况自贪着。

性于好财能舍受用。

乐修胜业报利弘多。

于诸酒色歌舞倡伎种种变现一切戏事。

常生惭愧能速远离。

得大财宝犹不贪着。

何况小利。

如是等比。

是名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身口意业性自柔软。

不增恶行不乐杀生。

设作恶业心生惭愧。

能疾悔除不令增长。

不以刀杖恐怖众生。

体性仁贤常怀慈爱。

恭敬尊长奉迎供养。

善知机宜所作巧便。

善随人心言常含笑。

舒颜平视先意问讯。

知恩报恩。

所求正直不伪不曲。

受如法财不为非法。

性常喜乐修诸福德。

见人修福尚以身助。

况复自为。

若有众生更相残害打缚割截毁訾诃责。

有如是等无量众苦。

若见若闻心常怜愍。

重今世善及后世乐。

于轻罪中心常恐怖。

况余重恶而不畏慎若见他人农商放牧。

书数算计。

和合诤讼。

求财守护。

出息施与。

婚姻集会。

如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斗乱诤讼互相恐怖。

若自若他无义无益。

如是一切不与同事。

善能遮制十不善道。

若为他使随顺其教。

已所宜行咨访明哲。

于诸事业废我成彼。

常怀悲恻不兴怒害。

设令暂起寻即除灭。

恒修实语不诳众生。

不离他亲及无义语。

言常柔软无有粗恶于己僮仆尚不粗言。

况于他人。

于诸功德心常爱乐。

见人行者随喜赞善。

如是等比。

是名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柔和。

若遇他人不饶益事。

不起恚害无反报心。

若他悔谢即受其忏。

不怀结恨无复余想。

如是等比。

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毗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精进。

晨起夜寐不乐习着眠睡偃卧。

凡所作事精勤不舍。

能善思惟要令究竟。

创始造业必定坚固。

事若未成终不中废。

于第一义心不退没。

不自轻言不能成办。

于所作事堪能勇猛。

入诸大众摧伏邪论。

善能酬答一切难问。

诸余苦事悉能堪耐。

大方便力终不忧悔。

何况小事。

如是等比。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于法于义。

性善思量无诸乱想。

若见若闻山岩林薮。

离诸愦乱随顺寂默即生念言。

是处安乐是处远离。

寻往其所。

勤加修学。

是菩萨性薄烦恼阴盖轻微。

至远离处思量己利。

不为恶觉之所恼乱。

或时暂起寻即除灭。

于怨憎所常起慈心况复余人。

若见若闻众生受苦。

即起悲心。

随力方便度令离苦。

性乐饶益安乐众生。

或有亲属钱财杀缚驱摈。

如是等难悉能安忍。

能速受持诸法深义。

念力成就所受专谛。

久远所修悉能忆持。

亦令他人忆念不忘。

如是等比。

是名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一切明处一切智处生慧成就。不顽钝不薄少不愚痴。诸放逸处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是菩萨种性粗相我已略说。

诸余实义。

唯佛世尊能决定知。

种性菩萨具足如是性功德者。

成就真实白净之法。

是故名为难得。

名为奇特。

名为不可思议。

名为不动。

名为无上。

名为如来住处。

正因相应。

  种性菩萨。

成就白净法者。

不为四种烦恼之所染污。

若染污者。

白净之法不现在前。

或生恶道。

种性菩萨久处生死或堕恶道。

堕恶道者疾得解脱。

虽处恶道不受大苦。

如余众生入地狱者。

若苦触身即能厌离。

见他受苦能起悲心。

如是种性为大悲因。

是故菩萨虽堕恶道胜余一切恶道众生。

云何四种烦恼。

一者久习放逸烦恼数利。

二者愚痴习恶知识。

三者尊主王贼怨敌所迫不得自在。

其心迷乱。

四者众具不足常忧身命。

  种性菩萨复有四法。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为四。

一者本无善友诸佛菩萨善说法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

而谬受学。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

不谬受学。

而不勤方便。

不炽然精进。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勤修方便。

而善根未熟庄严未备。

久远已来心不调伏。

菩萨虽有菩萨种性。

因缘不具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离是四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菩萨种性。

虽有一切诸方便行。

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方便处发菩提心品第二

  菩萨初发心。

是一切正愿始。

悉能摄受一切正愿。

是故初正愿为自性愿。

菩萨发心而作是言。

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

令究竟无余涅槃及如来大智。

如是发心求菩萨道。

是故初发心名为求行菩萨。

缘于菩提及缘众生而发心求。

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提善根。

为上导。

为极巧便。

为功德具足。

为极贤善。

为极真实。

于一切众生悉舍恶行。

于世间出世间正愿为上无上。

如是当知。

初发心有五相。

一者自性。

二者行。

三者缘。

四者德。

五者胜。

初发心菩萨名为度。

大乘菩提诸菩萨数。

是故初发心度之所摄。

发是心已。

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初发心是菩提根木。

发是心已。

见诸众生受无量苦。

而起悲心欲度脱之。

是故初发心是大悲所依。

依初发心建立菩萨菩提分法。

及众生所作菩萨所学悉能修习。

是故初发心是菩萨学之所依。

如是初发心名为摄。

名为根本。

名为依。

  初发心菩萨有二种。

一者出。

二者不出。

出者。

从初发心乃至究竟终不退转。

不出者。

则有退转。

退有二种。

一者究竟退。

二者不究竟退。

究竟退者。

退已终不复起菩萨之愿。

不究竟退者。

退已还起。

  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

四种因。

四种力。

云何四缘。

一者善男子善女人。

若见若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彼见闻已即发是念。

是为大事不可思议。

能为如是诸变化事。

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者虽不见闻如上神变。

闻说法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

闻则欣庆欢喜信乐。

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者虽不闻法。

见法灭相而作是念。

无量众生当遭大苦。

菩萨住世则能除灭。

我今当修菩提之道。

护持正法。

为诸众生灭无量苦。

以护法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者不见法灭。

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乱。

一者愚痴。

二者无惭愧。

三者悭嫉。

四者苦恼。

五者秽污。

六者烦恼。

七者恶行。

八者放逸。

九者懈怠。

十者不信。

见已作是念。

大浊世起。

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

况能志求无上菩提。

我当发心亦令他发。

以浊世中发心难得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云何四因。

一者种性具足。

二者诸佛菩萨善友所摄。

三者起大悲心。

四者生死苦难行苦。

如是久远无量诸苦。

于此众苦心不怖畏。

种性具足者。

所谓无始法尔。

善友所摄者。

有四事。

一者善友不愚不钝。

黠慧不邪。

二者不教人放逸。

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

三者不教人恶行。

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

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

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

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

断修慧与思惠。

断思慧与闻慧。

断闻慧与福业。

断戒与施。

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

以下功德授令修习。

起大悲心者有四事。

或有世界有苦恼处。

或有世界无有苦恼。

菩萨生于有苦恼处。

见他受苦。

或自受苦。

或见俱受。

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

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

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

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心不怖畏者。

有四事。

一者性安隐勇猛。

二者黠慧专修思惟。

三者于无上菩提。

起增上乐。

四者于诸众生发增上悲。

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方便力。

菩萨自力发菩提心。

是名自力。

因他发心。

是名他力。

先习大乘相应善根。

今少见佛及诸菩萨。

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

是名因力。

于现世中近善知识。

闻其说法能修众善。

是名方便力。

  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坚固不动决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不坚固动转不定。

  菩萨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为四。一者种性不具足。二者恶知识所摄。三者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者于生死苦生怖畏心。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出过世间殊胜奇特未曾有法。

一者于诸众生起亲属想。

二者无摄亲属之过。

摄亲属过者。

受亲属故心生爱恚。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于诸众生起真净心。

一者安隐心。

二者快乐心。

安隐心者。

为诸众生除不善处安置善处。

快乐心者。

贫乏众生无所依怙。

能以摄法等心饶益。

初发心坚固有二方便。

一者净心方便。

二者道方便。

净心方便者。

彼安隐心快乐心日日增长。

道方便者。

自于日夜成熟佛法。

随其力能依净心方便。

安乐饶益一切众生。

  初发心坚固有二门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便。发菩提心。二者他利方便。灭除众苦。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发心成道所摄善法。

出胜一切所摄众善。

一者因胜。

二者果胜。

彼菩提因所修善法。

是名因胜。

无上菩提。

是名果胜。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是故菩萨因果殊胜。

初发心坚固有二种利益。

一者发是心已。

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净施尊重福田。

二者摄取纯净福德。

成就净福者。

二转轮王福德所护。

若卧若觉。

不为恶兽恶鬼神等之所恼害在所生处少病无病。

若说法时。

身不疲惓心不忘失。

性种性菩萨身口意恶性自微薄。

既发心已转复轻微。

若他所用无验咒术。

菩萨用之悉皆神验。

已能成就。

随顺上忍。

能忍他恼。

亦不恼他见人相恼。

心生怜愍嗔嫉隐覆。

幻伪谄曲诸上烦恼皆悉微薄。

设起速灭。

在所住处无诸恐怖斗诤饥馑非人所恼。

如是诸难未起不起。

设起速灭。

发心菩萨或生恶道速得解脱。

受苦微少疾生厌离。

于余众生能起悲心。

纯净福德之所护故。

成就如是等无量净福。

方便处自他利品第三

  云何菩萨行。

略说诸菩萨所学。

如学而学。

总说是菩萨行。

菩萨于何处学。

学有七处。

云何为七。

一者自利。

二者利他。

三者真实义。

四者力。

五者成熟众生。

六者自熟佛法。

七者无上菩提。

云何自利他利。

自利他利略说十种。

一者纯。

二者共三者安。

四者乐。

五者因摄。

六者果摄。

七者此世。

八者他世。

九者毕竟。

十者不毕竟。

纯共自他利者有二种。

一者纯自利。

二者纯他利。

违菩萨道者。

应知应断。

顺菩萨道者。

应当修学。

为已乐故求财自用。

为秘法故求佛经法守护执持。

为生天故受持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法。

为世间贪果故供养佛塔。

为贪利故作求利相。

为欺彼故无缘自说种种功德。

贪他亲附非法摄受自住禅乐舍为众生。

是名纯自利。

应知应断。

布施忍辱悲心为首。

回向菩提及欲生天。

是名自利共他。

应当修学。

除如是所说。

余纯自利相违者。

是名自利共他。

纯他利者。

无因无果邪见布施。

犯戒违道为他说法。

自度下地。

而以下地净法授与他人。

菩萨舍禅愿生欲界。

自在菩萨十方世界种种变现。

教化众生。

如来毕竟力无所畏不共之法。

利益一切无量众生。

是名纯他利。

前所说二种纯他利。

应知应断。

余纯他利。

应当勤学。

除如是所说。

余纯他利相违者。

是名他利共自。

  安。

自他利者。

略说五种。

一者无罪相。

二者摄受相。

三者此世。

四者他世。

五者寂灭。

菩萨所摄善根。

若多若少。

修习成就。

亦以此善成就众生调伏建立。

是名无罪相。

安自他利菩萨。

以离染污乐众具乐住禅乐饶益自他。

是名摄受相。

安自他利菩萨。

有此世安非他世。

有他世非此世。

有此世他世。

有非此世非他世。

此四种受四种法。

次第随其所应。

云何为四。

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

有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

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乐。

有法现世受苦他世受苦。

是名此世他世安自他利。

涅槃及涅槃道涅槃分。

世间法出世间法。

是名寂灭安自利他。

乐自他利者。

略说五种。

一者因乐。

二者受乐。

三者苦对治乐。

四者断受乐。

五者无罪乐。

因乐有二种。

一者情尘触因缘。

故乐受生。

二者今世后世爱果业。

是名因乐。

众苦息已思惟三种因乐。

起身心受。

是名受乐。

受乐有二种。

有漏及无漏。

无漏者。

学无学。

有漏者。

三界系。

欲界色界无色界。

彼一切三界。

随其所应六入分别。

眼触因缘乃至意触因缘生。

五识相应。

名为身受。

意识相应。

名为心受。

寒暑饥渴种种苦恼。

已起未起对治令息。

息已乐知生。

是名苦对治乐。

灭受想定。

是名断受乐。

无罪乐者。

有四种。

一者出家乐。

二者远离乐。

三者寂灭乐。

四者菩提乐。

信家非家出家学道。

解脱种种在家之难。

是名出家乐。

断欲恶不善法得初禅离生喜乐。

是名远离乐。

二禅为首觉观止息是名寂灭乐。

一切烦恼究竟灭。

于一切法。

如实觉知乐。

是名菩提乐。

因乐者。

是乐因非自性。

受乐者。

非乐因是自性。

对治乐者。

非乐因非自性。

而是息苦除苦。

断受乐者。

非乐因非自性非除苦。

而所有受是真实苦。

随住定时是受灭。

无罪乐所摄。

最后菩提乐。

未来现在一切烦恼究竟灭。

诸余无罪乐。

于彼随顺。

是名无罪乐。

  是菩萨以安隐乐饶益众生。

非安隐乐如实知之。

随力方便教令除断。

若苦而后安者。

彼虽忧恼要当饶益。

是则菩萨依巧方便。

若乐而后不安者。

彼虽忧苦不欲去之。

以方便力要为除断。

何以故。

以后必得乐故。

  是菩萨欲众生安者欲令得乐。

与其安者亦欲与乐。

安者谓因处。

乐者谓果处。

是故当知。

乐众生者必先安之。

彼爱果业今世后世因乐所摄。

及苦对治乐。

断受乐。

无罪乐。

决定以此饶益众生。

亦名为摄。

亦名无罪受乐。

及情尘触因乐。

是染污有罪不安隐者。

不以饶益教令除断。

若非染污无罪安隐者。

以此饶益一切众生。

菩萨亦常随力自行。

是名菩萨安乐自他利因摄。

果摄自他利者。

略说三种因三种果。

报因报果福因福果。

智因智果。

云何为报。

报有八种。

一者寿具足。

二者色具足。

三者种性具足。

四者自在具足。

五者信言具足。

六者大力具足。

七者人具足。

八者力具足。

长寿久往。

是名寿具足。

颜容端政。

是名色具足。

生于上族。

是名种性具足。

得大财大众大眷属。

是名自在具足。

断事听讼制作法度。

受与寄付悉从取正。

凡所出言人所信伏是名信言具足。

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

种种技艺为人所重。

大众恭敬尊重赞叹。

是名大力具足。

成就丈夫法。

是名人具足。

少病少恼有所堪能。

是名力具足。

  云何报因。

不害众生无伤害心。

是名寿因。

施灯明净物。

是名色因。

舍离憍慢。

是名种性因。

众具惠施。

是名自在因。

离口四过。

是名信言因。

摄诸功德立大誓愿。

供养三宝及诸尊长。

是名大力因。

乐丈夫法厌女人法。

说丈夫法饶益他人。

教令厌离女人之法。

是名人因。

众生所作如法事中。

随其所能悉往营助。

是名力因。

如是八种。

是名报因。

略说报因有三种胜。

令报增上。

一者心净。

二者方便净。

三者福田净。

净心悕望无上菩提。

回向善根渐渐增长。

信乐修行胜妙纯善。

见人行者心生随喜。

日夜念念随顺正法随觉随观。

是名心净。

长夜修习精勤无间。

复以此法转授他人。

见有授者随喜赞善。

见彼受行随顺训导。

亦以此法而自建立。

是名方便净。

略说方便正起方便果。

是名福田净。

  云何报果。

菩萨寿具足故。

久修善法令诸众生成就善根。

是名寿具足果。

菩萨色具足故。

大众爱乐。

众爱乐故。

悉共宗敬乐听所说。

是名色具足果。

菩萨种性具足故。

众所敬重供养赞叹。

言必受行无所违犯。

是名种性具足果。

菩萨自在具足故。

布施普摄成就众生。

是名自在具足果。

菩萨信言具足故。

常以爱语利益同事。

摄取众生化令成就。

是名信言具足果。

菩萨大力具足故。

众生所作悉能营助。

众生知恩咸来归仰。

凡出言教即皆承用。

是名大力具足果。

菩萨人具足故。

男相成就堪为一切功德法器。

于一切方便一切知见得无所畏。

于一切时自在游处。

一切众生往来同事。

人间旷野随意无碍。

是名人具足果。

菩萨力具足故。

精勤方便。

坚固方便。

速疾方便。

修善无厌摄人不惓。

是名力具足果。

菩萨以此八种报果饶益众生。

自熟佛法随顺功德。

菩萨住是报果。

令诸众生作所应作。

众生随教各修所愿。

若菩萨虽自有力而彼不从。

不名利他。

若自无力而受化者顺。

亦不名利他。

若自有力受化者顺。

是二具足则能兼利。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行佛法。

以三乘法成就众生。

能自究竟无上菩提。

众生熟者令得解脱。

是故菩萨住八种报果。

乃能安乐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无际生死。

从本已来空无义利。

悉令不空获大果实。

  云何为福。

云何为智。

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是名为福。

般若波罗蜜。

是名为智。

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

各有二分。

一者福分。

二者智分。

依禅故修四无量等。

是名福分。

依禅故修阴界入巧便。

处非处巧便。

观苦习灭道。

善不善法。

有罪无罪法。

下法上法。

垢法净法。

及诸缘起。

皆能如实分别观察。

是名智分。

依精进故修行施戒四无量等。

是名福分。

依精进故修闻思修惠。

阴巧便等如前说。

是名智分。

如是福智略说六种。

广说则无量。

云何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略说三种。

一者得长养福智方便处欲。

二者随顺近缘。

三者本习福智近缘者。

不住颠倒缘。

住不颠倒缘。

习近恶知识。

倒说福智倒念倒受。

是名住颠倒缘。

与此相违净分。

名住不颠倒缘。

离长养福智方便处欲障不起。

是名为近。

此三因不具者福智不生。

  云何福果智果。

菩萨依福故。

为诸众生于无穷生死备经众苦。

随其所欲摄取众生。

菩萨依智故。

摄受正福种种巧便。

为诸众生乃至无上菩提。

如是略说福智有四种果。

广说则无量。

若报若报因若报果。

一切依福起。

福依智起。

此二具足最胜最上。

得无上菩提。

若福智不具终不能得。

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他利。

云何此世他世自他利。

现修福业获如法财。

宿善因缘今受果报。

善能转禅住此世乐。

依于此世为利众生。

依于诸禅现法涅槃如实。

世间出世间。

向现法涅槃有为法。

是名此世自利。

即以此法教化众生。

是名此世他利他世欲界身财。

乃至禅无色生。

此世忧苦。

思惟修习彼因。

是名他世自他利。

此世喜乐。

思惟修身财因。

乃至此世退分。

禅无色正受。

是名此世他世自他利。

  云何毕竟不毕竟自他利。

欲界身财。

有因有果。

凡夫世俗净。

有因有果。

是名不毕竟自他利。

一切烦恼毕竟灭。

八正道及依此生世俗善法。

是名毕竟自他利。

毕竟不毕竟有三种。

一者自性。

二者退。

三者受用果尽。

自性者。

涅槃毕竟。

一切有为法不毕竟。

八正道不退。

受用果不尽毕竟。

余善有漏法退。

受用果尽不毕竟。

是名十种自他利。

如是略说广说。

菩萨应当随力修学。

过去已学。

未来当学。

一切十种自他利。

是名毕竟不毕竟自他利。

菩萨地持经卷第二

方便处真实义品第四

  云何真实义。

略说二种。

一者实法性。

二者一切事法性。

此二法性以种分别复有四种。

一者世间所知。

二者学所知。

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

四者智障净智所行处法。

云何世间所知真实义耶。

世间众事随顺俗数。

知见悉同。

谓地即是地。

非水非余水火风。

色声香味触乃至苦乐。

略说此物。

即此物非彼物。

如是一切决定意解所行处事。

世间本来自忆想知不从修习。

是名世间所知真实义也。

云何学所知真实义耶。

如世智人依现智比智。

及从师闻思量修学。

彼决定智所行处事。

结集建立。

是名学所知真实义也。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耶。

一切声闻缘觉无漏智。

若无漏方便。

若随生世智修行境界。

于彼智缘中烦恼障净。

未来世障毕竟不起。

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也。

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入无间等惠及无间等所起智慧。

声闻缘觉见阴离阴我不可得。

诸行缘起生灭和合。

阴与离阴。

无我人性修习知见。

云何智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耶。

智所知碍。

是名为障。

彼智障解脱智修行境界。

是名智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也。

所谓诸佛菩萨入无我法。

入已清净。

于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名自性。

离诸妄想。

平等大智修行境界。

第一如实无上无边。

一切法择永灭不起。

  又真实相建立二种。

一者有性。

二者无性。

有性者。

建立施设假名自性。

久远已来世间计着。

一切忆想虚妄根本。

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

地水火风。

色声香味触法。

乃至涅槃。

如是世间假名有自性法。

是名为有。

无性者。

色假名。

乃至涅槃假名。

无事无依假名。

所依一切悉无。

是名为无。

如上所说。

有无是二。

俱离法相。

所摄二法无有二。

无二者。

是名中道。

离于二边。

是名无上。

如是真实。

是佛世尊净智境界。

是诸菩萨所应修学。

若修学者。

名为大智方便菩萨。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萨与空解脱相应。

在于生死如实知生死。

不于生死无常等行而生厌离。

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不如实知生死者。

不能舍离贪恚痴等一切烦恼。

若不舍离则以染污受诸生死。

以染污心受生死者。

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于生死无常等行生厌离者。

是菩萨疾得涅槃。

疾得涅槃者。

亦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空解脱相应菩萨。

则不畏涅槃亦不求涅槃。

若菩萨畏涅槃者。

不能满足涅槃道。

以畏涅槃故不见涅槃功德利益。

不见涅槃功德利益。

清净信乐皆悉远离。

若菩萨求涅槃者。

多修习故疾般涅槃。

疾般涅槃者。

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于生死不如实知。

则长受生死。

若厌生死。

则疾般涅槃若畏涅槃者。

不能满足涅槃之道。

若求涅槃多修习者。

则疾般涅槃。

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大方便。

若于生死得如实知。

则于生死心不染着。

若于生死无常等行不厌离者。

不疾涅槃。

不畏涅槃者。

则能满足涅槃之道。

深见涅槃功德利益。

若不勤求疾涅槃者。

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大方便。

是大方便依第一空解脱。

是故名为修第一空解脱菩萨最大方便。

谓向如来无上大智故。

  复次菩萨从久远来入无我法智。

离言语自性。

一切法如实知已。

无有一法可起妄想随事取。

随如取。

不如是念。

是事是如。

但行其义。

行第一义已。

一切法如无等等。

如实知见。

一切平等。

观平等心。

得第一舍。

依第一舍已。

一切经论一切巧便。

悉善通达。

一切苦难终不退转。

其心坚固身无疲极。

所为巧便得大念力。

于诸巧便亦不自高。

法化众生无所秘惜。

于诸巧便心不怯弱。

有所堪能终不退减。

能被具足大坚固铠。

如是如是。

生死苦增。

如是如是。

堪能增长。

无上菩提。

如是如是。

功德转增。

如是如是。

憍慢惭减。

如是如是。

智慧转明。

如是如是。

彼彼诤讼。

犯戒烦恼。

皆悉了知。

知已放舍。

如是如是。

功德增长。

如是如是。

愈更覆藏不令他知。

不为利养菩萨如是等无量福利。

顺菩提道悉依彼智。

是故菩萨。

已得菩提今得当得。

悉依彼智非余。

若劣若胜如是离虚妄。

菩萨有如是等无量福利。

自能成就无上佛法。

以三乘法利益众生。

是名正趣。

正趣已。

自于身财远离贪爱。

学离爱已。

复教众生令离贪爱。

舍于身财等心众生给施所须。

善摄诸根。

学身口律仪。

性不乐恶仁贤真实。

忍他侵逼及诸恶行。

修学忍已。

嗔恨转薄不恼逼他。

一切明处精勤修学。

善为众生决诸疑难摄取饶益。

亦自摄受一切智因。

内摄其心安住正受。

净四梵处游五神通。

一切事业悉方便学一切巧便。

若立若废终不疲厌。

能善观察第一真实。

能善修学第一大乘。

终不愿求现世涅槃。

如是平等究竟具足。

于诸大德奉事供养。

于恶众生兴大悲心。

随力所能为除恶行。

于己嫌恨不饶益者。

为起慈心随力堪任不谄不伪安乐饶益。

令彼结恨过恶自灭。

饶益己者。

以等以增。

知恩报恩。

如法所求皆令满足。

若自无力。

彼虽不请要作方便。

心不休息。

令彼知我无所遗惜。

是名菩萨远离虚妄。

依第一实智。

平等方便。

  云何知一切法离于言说。

此施设假名自相诸法。

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

当知假名无有自性。

亦不离彼有。

言说行处言说境界。

如是无有自性。

如言语所说。

亦不一切都无所有。

如是无所有。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彼云何有有实谤实。

此二俱离如是有。

是名第一义自性。

离一切妄想。

智慧行处。

若法随说有事转者应有自性。

若然者。

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何以故。

谓一法一事有众多名字施设故。

亦非多名有决定性。

亦非一名有自性。

余名无自性。

是故施设假名。

多名一名悉无自性。

  复次色乃至涅槃。

法若随名字有自性者。

要先有法而后随意制名。

未有名时彼法应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无事制名。

是义不然。

无名有法。

是亦不然。

若法本来自性是色。

然后以名字言说摄取是色。

若然者应离名有色。

施设众生应自知。

是色不待名知。

而众生无名则不知色。

以是故知一切诸法离言说自性。

如色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人坏佛正法。

一者若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施设假名说自性自相。

于不实法妄想计着。

二者施设假名处假名所依。

离言说自性。

第一实义诽谤毁灭。

一切都无所有。

如前说。

建立不实法妄相过恶者。

谓于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非实计实。

以是过故。

破坏正法。

又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因缘分齐诽谤毁灭。

都无所有。

破坏正法。

今当说色等诸法事。

因缘分齐。

诽谤说言。

无有真实。

亦无假名。

二俱不然。

如士夫等阴。

说名为人。

是则可尔。

无事说人则不应尔。

如无事说人。

如非无事说人。

如是因缘分齐色等法建立假名。

非是无事而立假名。

是则应尔若但假名而无事者。

则无依处。

亦无假名是不应尔。

是人闻难解修多罗大乘甚深空相应义。

于如实说一向不解。

作不正思惟虚妄分别。

以无巧便慧作如是说。

一切皆是假名无有真实。

作如是观。

是为正观。

是等于假名所依悉无所有。

假名亦无。

假名既无。

假名真实亦无所有。

真实假名。

是二俱谤者。

是名都无。

如是说无者。

智慧梵行人。

不应共语。

不应共住。

是为自坏亦坏世间。

是故世尊。

为是事说。

宁起身见不恶取空。

何以故。

起身见人。

于所知戒不谤一切所知。

不因此见堕于恶道。

不坏他信乐。

离苦解脱亦不作留难。

亦能建立真谛正法。

不于戒律而生懈慢。

恶取空者。

于所知戒又复诽谤一切所知。

以是缘故堕于恶道。

亦坏他信乐。

离苦解脱亦作留难。

于戒慢缓谤实法故破坏佛法。

云何为恶取空。

若沙门婆罗门。

谓此彼都空。

是名恶取空。

何以故。

若言此空无彼性。

若言此空有此性。

是义应尔。

若一切无性。

何处何法空。

亦不应言此即此空。

何等为善取空。

若于此物无彼物。

故名为空。

此物不空如实知是名如实不颠倒。

空谓色等施设假名。

无有自性。

而色等有余。

谓色等假名事因缘分齐。

俱如实知。

谓事分齐有事分齐。

假名分齐。

不立非实不诽谤实。

不增不减不举不下。

如实如如。

离言说自性如实知。

是名善取空。

正智所知。

我以具足思量结集。

说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从佛所闻。

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今当说如佛世尊趣有契经。

说偈显示。

  如以种种名  用说种种法

  此亦无有彼  是法法如是

  此偈显示施设假名。

名色等诸法。

以色等名。

宣说诸法。

流通言教。

说色乃至涅槃。

色等假名。

无色等自性。

色等法亦无余自性。

此色等假名。

诸法离言说。

义无所有。

是名第一义自性法。

如世尊义品说。

  世间集言说  牟尼悉不着

  不着孰能着  不起见闻着

  此偈显示以色等假名施设色等事。

是名世间集言说。

此假名。

彼事无彼自性。

何以故。

建立及谤。

无有此见故。

无彼颠倒见。

是名见不着。

如是不着。

谁能起见着于色等事。

若建立。

若诽谤。

不起着。

正观境界。

是名为见。

听所知言说。

是名为闻。

是故见闻不起染着。

于彼缘中一切舍离。

是名不起见闻着。

  复次佛为讪大迦旃延比丘说。

比丘不依地修禅。

不依水火风。

不依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

非此世非他世。

非日月。

非见闻觉知。

非求非得非觉非观。

不依此等而修禅定。

云何不依地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定。

迦旃延。

若地地想除。

乃至一切一切想除。

比丘如是修禅。

是名不依地修禅。

乃至不依一切修禅。

比丘如是修禅者。

释天大力天梵天悉来礼敬说偈赞叹。

  南无最胜士  南无士之上

  今我不知汝  何所依而禅

  此契经显示地等假名众事。

于彼地等施设假名。

是名地想。

又此地等想。

于彼假名事。

若建立自性。

若一切毁灭。

坏第一义摄受诽谤。

是名为想。

若除彼想。

是名为断。

是名为舍。

当知是名。

从诸如来第一义师。

闻一切诸法离言说自性。

如是一切法离言说自性者。

一切言说为何所应。

若无言语不能为人说离言法。

既无说亦无闻。

无说无闻。

彼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无能知者。

是故应有言说令彼闻知。

如是如实。

凡愚不知。

以是因缘起八种妄想而生三事。

一切众生器世间增。

一者自性妄想。

二者差别妄想。

三者摄受积聚妄想。

四者我妄想。

五者我所妄想。

六者念妄想。

七者不念妄想。

八者俱相违妄想。

是名八妄想。

  云何所生三事。

一者自性妄想。

差别妄想。

摄受积聚妄想。

此三妄想。

是妄想虚伪处。

虚伪攀缘事。

由此而生。

于色等假名。

若彼事处。

以名想言语摄受增长。

无量虚伪常行不息。

二者彼我我所妄想。

此二妄想是身见。

身见为一切见根本及慢根本。

我慢能生一切诸慢。

三者彼念妄想。

不念妄想。

俱相违妄想。

随其所应生贪恚痴。

是名八种妄想生三种事。

所谓妄想处虚伪事。

身见我慢事。

贪恚痴事。

依妄想虚伪生身见我慢。

依身见我慢生贪恚痴。

此三种事。

一切世间积聚分。

一切炽然。

  云何自性妄想。

于色等假名事。

若妄想言是色。

是名自性妄想。

云何差别妄想。

于此色等假名事。

言此是色此非色。

此可见此不可见。

此有对此无对。

此有漏此无漏。

此有为此无为。

如是等无量分别于自性妄想处作差别妄想。

是名差别妄想。

云何摄受积聚妄想。

于色等假名事。

我人寿命众生。

于彼俗数妄想于色等饶益。

积聚多法。

积聚摄受。

因起舍宅军众林丛饮食衣服车乘。

于彼俗数妄想饶益。

是名摄受积聚妄想云何我我所妄想。

若彼诸事。

是有漏受阴。

久远积习我我所著。

是故无摄受处。

习自见处事。

以是因缘。

起不如实妄想。

是名我我所妄想。

云何念妄想。

于彼净妙及所喜事。

缘妄想。

云何不念妄想。

于不净及所不喜事。

缘妄想。

云何念不念俱相违缘妄想。

于彼净不净所喜所不喜俱离事。

缘妄想。

彼略说有二事。

谓妄想及妄想依。

妄想缘事此二事。

俱从本来各各相因。

过去妄想生现在妄想缘事。

现在妄想缘事生现在缘事妄想。

不知现在妄想故。

复生未来妄想缘事。

缘事生已。

必复生彼缘事妄想。

  云何知妄想。

有四种求。

四种如实知。

云何四种求。

一者名求。

二者事求。

三者自性施设求四者差别施设求。

名求者。

菩萨于名名分齐观名求。

如是事事分齐观。

事求。

自性施设。

自性施设分齐观。

自性施设求。

差别施设差别施设分齐观。

差别施设求。

彼名与事。

若离相观。

若合相观。

名事合依。

自性施设。

差别施设观。

云何四如实知。

随名求如实知随事求如实知。

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云何随名求如实知。

菩萨于名名分齐。

求如是名如实知。

此名为此事立为想为见为流布。

于色等假名事。

不立色等名者。

无有能知色等事者。

若不知者。

无思量事。

会无思量者。

则无言说。

如是如实知者。

是名随名求如实知。

云何随事求如实知。

菩萨于事事分齐。

求观色等假名事。

一切言说事离言说。

是名第二随事求如实知。

云何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菩萨于色等假名事。

自性施设。

自性施设分齐。

求彼自性施设。

此自性事。

观自性相如实知。

如化如影如响如焰如水中月如梦如幻。

观自性相无有真实。

是名第三如实知甚深义处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云何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菩萨于差别施设差别施设分齐。

求是假名色等事。

差别施设不二。

观彼事非有性非无性。

言说自性不可得。

亦非无性。

离言说自性而建立性。

非有色。

第一义谛故。

亦非无色。

世谛有色故。

如有性无性色非色。

如是可见不可见。

一切法差别施设。

皆如是知。

此差别施设不二义如实知。

是名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若彼八种邪妄想愚痴凡夫。

生三种事增长世间。

彼四种如实知不具足者。

彼邪妄想烦恼起起烦恼故受生死。

受生死故随生死生老病死等众苦增长。

若菩萨依四种如实知。

现世知八种妄想。

现世知已。

未来依处缘中虚伪事则不复起。

彼事不起者。

彼未来缘中妄想不生。

如是彼事彼妄想灭已。

一切虚伪亦灭。

虚伪灭已菩萨疾得大乘大般涅槃。

现世能得奇特大士行处。

净智成就一切大自在力。

所谓种种化化神力。

种种变变神力。

一切智知无所挂碍随其所欲存亡自在。

得如是等无量自在。

名一切众生最胜无上。

如是一切自在菩萨。

成就五种上妙功德。

一者得第一净心。

寂灭正受。

而不寂灭一切烦恼。

二者一切明处清净知见增长无减。

三者为众生故。

处在生死而不疲厌。

四者善入如来言说旨趣。

五者善解大乘不从他受。

如是五种功德为五种业。

一者现世第一乐住。

开觉方便。

生身心方便。

疲劳悉灭是心寂静。

功德之业。

二者成就一切佛法。

是一切明处。

清净知见。

功德之业。

三者成就众生。

是于生死而不疲厌功德之业。

四者教化众生起未起疑能为开解。

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有相似法能灭正法者。

善知善说能令除灭。

是善入如来言说旨趣。

功德之业。

五者降伏一切外道异论。

坚固精进正愿不灭。

是善解大乘不从他受。

功德之业。

如是菩萨一切所作。

皆是五功德业之所摄。

谓不染污乐。

成熟佛法。

成就众生。

护持正法。

降伏异论。

炽然精进。

正愿不动。

彼四种真实义。

初第二是下。

第三是中。

第四是上。

方便处力品第五

  云何为力。

略说有三种一者诸佛菩萨得自在三昧。

依自在三昧。

随其所欲一切堪能。

是名圣力。

二者法有大果有大利益。

是名法力。

三者诸佛菩萨先大福德方便成就。

诸佛菩萨有俱生奇特未曾有法。

是名俱生力。

复次此三种力。

以种分别。

诸佛菩萨有五种力。

一者神通力。

二者法力。

三者俱生力。

四者共一切声闻缘觉力。

五者不共力。

神通者。

所谓六通。

一者神足。

二者天耳。

三者他心智。

四者宿命智。

五者生死智。

六者漏尽作证。

是名神通力。

法力者。

所谓六波罗蜜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是名法力是诸法有所堪能。

故名法力。

云何神足。

略说有二种。

一者变。

二者化。

若以种分别则有无量。

云何变神足以种分别。

所谓震动。

炽然。

充满。

示现。

转作异分。

去来。

大小。

色像入身。

所往相似。

隐显自在。

障他神通。

与辩。

与念。

与乐。

放大光明。

如是等比名变神足。

震动者。

谓佛菩萨得自在三昧。

能有所作震动。

寺舍城郭宫殿聚落田宅。

地狱畜生饿鬼人天及四天下。

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

百三千世界千三千世界万三千世界。

乃至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皆悉震动。

炽然者。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入火三昧举身洞然。

现种种色青黄赤白红颇梨色。

充满者。

身放光明充满一舍。

乃至充满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示现者。

谓安坐去来。

现为沙门众婆罗门众声闻众缘觉众菩萨众。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留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众。

诸佛菩萨。

下至恶道上至人天。

皆悉示现。

乃至十方恒河沙刹亦复如是。

过无量恒河沙刹有佛名刹名。

悉能示现。

亦说彼佛及国土名号。

复过是数随其所欲悉能示现。

转作异分者。

或变地为水即是真水。

如实非余。

变作火风亦复如是。

如地水火风亦复如是即是非余。

如四大色香味触。

草木泥土变为饮食衣服璎珞香华涂香诸庄严具。

沙砾瓦石变为众宝。

雪山王等一切诸山变为金色。

一切即是如实非余。

好色众生变为恶色。

恶色众生变为好色。

或好恶色变为中色。

或中间色变为好恶色。

如好恶色。

支节具足。

若不具足。

若肥若瘦。

如是等比所有自相。

能变其色自在无碍。

非一切变随其所欲。

来去者。

石壁无碍。

上至梵世乃至色究竟天。

若来若去。

悉得自在。

周遍十方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

若化身若粗四大身。

若来若去。

亦复如是。

若远近想。

即时往返。

大小者。

能令雪山如一微尘。

令一微尘如雪山王。

色像入身者。

诸沙门婆罗门一切大众。

若村若城草木丛林及诸山地。

一切色像悉内身中。

时诸大众。

各各自见入菩萨身。

所往相似者。

若至刹利众。

如彼色像。

身量修短音声语言。

悉与彼同。

彼之所说。

与彼同说。

彼所不能为其开演。

广说正法令欢喜已。

即于前没不令彼知。

谁出谁没。

为天为人。

如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众。

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身天。

梵众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障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亦复如是。

隐显者。

于大众前作百作千。

或复过是乃至无量。

然后还没。

没已复现。

自在者。

菩萨能令众生若来若去若住若语。

障他神通者。

如来神力悉能障蔽诸余神力。

亦能令现究竟菩萨一生补处。

除如来及等行菩萨。

悉能障蔽其余菩萨。

除上及等亦悉能障。

与辩者。

无辩众生能与辩才。

与念者。

于法失念能令忆念。

与乐者。

广说正法令彼得闻。

随彼身心摄取饶益得止息乐。

离诸阴盖专心听法随其时节。

非究竟乐四大错乱能令调适。

非人所恼亦令休息。

放大光明者。

谓佛菩萨神力放光遍至十方无量世界。

地狱众生苦痛休息。

上至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令见光明来至佛所。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悉皆来集。

略说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无量光明。

饶益安乐无量众生。

是名转变神足。

若以种分别则无量无数。

除其自性变为余事。

是故名为转变神足。

  云何化神足。

略说无事化作随其所欲悉能化现。

是名化神足。

是化多种。

或化身或化语。

化身者。

或似自身或不似。

或似他身或不似。

又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

化作相似根及根所依。

非作实根。

又复化作相似境界。

谓饮食众宝色香味触所摄众具。

一切随意。

又自身相似。

或作一身。

或作无量。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种种色像。

人及畜生饿鬼地狱。

声闻缘觉菩萨如来。

如是色像。

随其所应悉能化作。

自相似身。

若异自身。

名不相似。

他天身等化令相似。

是名他相似化。

若作彼天不相似身。

是名他身不相似化。

如天身乃至佛身亦复如是。

无量身者。

谓佛菩萨。

于十方无量无数世界。

一时化作种种色像。

饶益十方无量众生。

佛及菩萨虽至余方。

化住如故。

或为众生暂现如幻。

或作饮食衣服车乘金银真珠琉璃颇梨珂珼玉石如是等物一切化现。

如实不异常得受用。

是名化身。

  化语者。

妙音具足。

广音具足。

或从自身起。

或从他身起。

或无所从起。

或说正法。

或随事教责。

妙音者。

谓佛菩萨化作口语。

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或复微妙如迦陵毗伽音。

可乐声。

悦乐声。

可爱声。

如是广化无量音声。

言辞辩正。

易知喜闻。

随顺无尽。

广声者。

谓佛菩萨。

化大音声。

令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声闻缘觉诸大菩萨。

无量众会。

乃至一由旬。

若内若外。

周遍普闻。

若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亦悉普闻。

为众生故。

从其自身。

以一音声说无量法。

从他起者。

化作他语为人说法。

除其放逸。

无所从起者。

空中化声犹如人语。

说正法者。

为愚痴众生演说正法。

令得开解。

随事教责者。

彼虽不疑得信乐心而为放逸。

令生惭愧起不放逸。

如是众多。

略说三种。

化身。

化声。

化境界。

是名化神足。

若一一分别则有无量。

如是诸佛菩萨二种神足。

能办二事。

一者为令众生生信乐故。

神足现化令入佛法。

二者摄苦众生安隐利益。

  云何宿命智通。

谓佛菩萨自知宿命。

如是众生是我名字。

如契经广说。

知他宿命亦如己身。

自知宿命能令他知。

所知众生本。

同事者亦能令彼自识宿命。

彼诸众生知与菩萨昔同事已。

亦复知余众生与己同事。

亦复能令其余众生展转相知。

宿命名字名字等种种因缘。

此中应广说。

从今现在及过去世。

乃至无量无数劫事。

念念中间。

巨细多少次第悉知是名诸佛菩萨宿命智通。

菩萨自知宿世行菩萨道未曾有事。

能为众生开示显现令其敬信。

爱乐佛法厌离生死。

亦为显示过去因果。

令计常者远离常见。

谓于过去妄想常见及以断见。

云何生死智通。

谓佛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

见诸众生死时。

好色恶色下色上色。

乃至后生。

渐渐增长诸根成熟。

身诸所作善不善无记。

天眼光明照见悉知。

乃至化色天细微色。

一切悉见。

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无择地狱。

于十方世界亦不一一别相方便。

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色像。

一时普观。

于彼彼佛刹彼彼如来种种大众会坐说法。

如是一切悉见无余。

  云何天耳智通。

谓佛菩萨以天耳闻天人音声。

圣声非圣声。

粗声细声辩声不辩声。

化声非化声。

远声近声一切悉闻。

若作有限方便者。

上至色究竟天。

若无限者。

乃至上方无量世界。

天声者。

从四天王乃至色究竟。

人声者。

一切四天下声。

圣声者。

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所出音声。

教诫众生。

所谓示教赞喜。

令修善法舍不善法。

彼诸众生无染心者。

受诵论议如法问难。

与念教诫及余一切善语利益。

如是等声。

是名圣声。

非圣声者。

谓诸众生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从无择狱上至诸天。

诸方众生种种诸声。

粗声者。

谓大众生声。

大众会声。

种种苦痛迫切之声。

相呼唤声。

雷霆声。

鼓贝声。

细声者。

乃至耳语极微细声辩声者。

谓义理可解。

不辩声者。

谓义理不可解。

如陀弥罗国语。

风雨声草木声。

鹦鹉鸲鹆声。

拘耆罗声。

命命鸟等众鸟之声。

化声者。

谓神通自在。

随众生心化作诸声。

远声者。

除佛菩萨所住村落城邑中声。

其余乃至十方无量世界一切音声。

诸佛菩萨。

以天眼见乃至十方身之所作净不净色。

见已方便随宜利益。

以天耳闻口之所行净不净声。

闻已方便随宜利益。

是名略说诸佛菩萨天眼天耳之所作为。

  云何知他心智通。

谓佛菩萨以知他心智通。

知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众生烦恼缠心。

知离烦恼缠心。

知烦恼相续烦恼使心。

知离烦恼相续烦恼使心。

知邪愿心。

所谓外道心及贪求心。

知下心。

谓欲界众生乃至禽兽心。

知中心。

谓色界天心。

知上心。

谓无色界天心。

知苦相应心。

知乐相应心。

知不苦不乐相应心。

一念他心智。

知一众生心。

随其所念悉如实知。

一念他心智。

知无量众生心。

随其所念悉如实知。

复次诸佛菩萨知他心智通。

为种种根力。

种种解力。

种种界力。

至处道力。

漏尽力。

随其所应而作方便。

  云何漏尽智通。

谓佛菩萨烦恼尽如实知。

谓己及众生。

若尽若不尽。

悉如实知。

己及众生漏尽方便。

已起未起悉如实知。

彼诸众生起漏尽增上慢。

不起漏尽增上慢。

悉如实知。

菩萨一切漏尽如实知。

而不证漏尽。

菩萨不舍烦恼。

具诸有漏事。

常行彼事而不染污。

如是力者。

名最上力。

又佛菩萨漏尽智通。

自离烦恼。

亦为众生广分别说。

令其舍离增上慢心。

当作是知。

是漏尽智业。

  云何法力。

谓佛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此六波罗蜜各有四事。

一者对治。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摄取自他。

四者得未来果。

云何布施四事。

一者布施对治悭贪。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以施摄取成就众生。

欲施善心。

清净心施。

施已不悔。

三时欢喜以自饶益。

是名自摄。

彼诸众生饥渴寒热疾病所须。

众难恐怖悉令远离。

以此饶益。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在在所生。

得大财富。

得大种性。

得大眷属。

是名布施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持戒四事。

一者受身口律仪。

对治犯戒。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受持净戒。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远离犯戒怨家恐怖卧觉常安。

以自饶益。

又持戒者。

心不悔恨常得欢喜。

乃至心定诸自利事。

是名自摄。

普施众生一切无畏。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命终生天。

是名持戒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忍辱四事。

一者修忍对治不忍。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以坚固忍。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自身及他度大恐怖。

是名自他俱摄。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世无有怨憎无别离者。

既无别离亦无忧苦。

临命终时心不悔恨。

舍此身已生人天中。

是名堪忍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精进四事。

一者精进对治懈怠。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依勤精进。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精进乐住离诸恶法功德增长。

欢喜悦豫以自饶益。

是名自摄。

精勤修善。

不以身口恐怖众生。

众生见已亦乐精进。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世能成大人奇特功业。

是名精进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禅定四事。

一者禅定对治烦恼。

言语乱觉喜乐色想烦恼悉灭。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依诸禅定。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住现法乐以自摄取。

其心寂静离于贪欲。

是名自摄。

于诸众生不嗔不恼。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果报生于天上。

智惠清净神通清净。

是名禅定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般若四事。

一者智惠对治无明。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布施爱语利益同利。

摄取成就一切众生。

于所知事随义了知。

胜妙饶益欢喜悦豫。

是名自摄。

普为众生巧便说法。

令得今世后世安乐。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摄取一切平等善根。

于未来世除障作证。

所谓烦恼障及智惠障。

是名智慧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是名法力。

  云何诸佛菩萨俱生力。

性识宿命利益众生。

思惟长夜无间大苦。

悉能堪忍饶益众生。

众生爱乐其心随喜。

生兜率天随寿命住。

有三事胜蔽诸天人。

一者天寿。

二者天色。

三者天名称。

生母胎时。

奇特光明充满世界。

正知入胎。

住胎出胎。

生堕地时。

即行七步举手而言。

吾当于世为无上尊。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

以天香花伎乐幢幡。

种种严饰而为供养。

三十二相以自庄严。

为最后身。

诸魔怨恶所不能坏。

坐佛树下慈心伏魔。

一一支节有那罗延力。

从初弱年为童子时。

一切术艺种种技能。

自然巧便不从师受。

坐于道场菩提树下。

无师自然成等正觉。

梵王来下劝请说法。

雷霆震击发大音声。

不能动乱如来正受。

恶兽亲附随顺无畏。

诸众生类悉皆供养。

如彼猿猴奉进香蜜。

世尊哀受欢喜弄舞。

神龙降雨洗浴其身。

若出行时。

辄为止雨。

菩萨如是坐佛树下。

树为曲枝随荫其躯。

成正觉已。

于六年中。

天魔波旬。

恒求其短不能得便。

常得正念平等安住。

一切众生。

种种异知。

种种异想。

种种异觉。

生住灭时念念悉知。

如来以俱生力示现色身及圣威仪。

摄取众生。

示现身故。

狂者得正。

逆胎得顺。

盲者得视。

聋者得听。

令三毒者离欲怒痴。

以如是比示现色身。

摄取众生。

是名示现俱生神力。

威仪俱生力者。

常右胁卧如师子王。

草蓐不乱。

风不动衣。

行如师子。

步若牛王。

先举右足次左足随。

行处平正无沙砾瓦石。

行时安详诸根寂静。

若入门时下门为高。

食无完过口口无遗。

如是无量未曾有事。

当知皆是圣威仪所摄俱生神力。

  云何诸佛菩萨不共声闻辟支佛力。

云何共力。

不共力者。

略说三种。

一者细。

二者分别。

三者界。

诸佛菩萨。

于无量无数阿僧祇众生。

以无量力方便利益。

悉如实知。

是名为细。

一切种神通力法力俱生力。

满足成就。

是名分别。

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

是彼力境界。

是名为界。

声闻者。

以二千世界内。

国土世界。

众生世界。

为神通境界。

缘觉者。

以三千世界。

为神通境界。

何以故。

彼自调伏故。

非一切众生。

是故唯一三千世界。

以为境界。

除此已。

诸佛菩萨余神力。

是名共力。

声闻缘觉。

尚不能及菩萨神力。

况复人天外道凡夫。

菩萨有三种示现力。

一者神足。

二者示他心。

三者教诫。

此亦神通所摄。

随其所应。

谓神足他心智。

漏尽智。

方便处成熟品第六

  云何成熟。

略说有六种。

一者自性成熟。

二者人成熟。

三者种分别成熟。

四者方便成熟。

五者人成熟。

六者人相成熟。

自性成熟者有善法种子。

修习善法随顺二障。

清净解脱身心有力。

真实方便具足究竟。

有佛无佛。

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智慧障。

如痈已熟。

至应破时。

名之为熟。

又如瓦瓶任用之时。

名之为熟。

亦如庵罗果等堪食用时。

名之为熟。

如是菩萨。

修习善法真正方便。

具足究竟次第堪任。

离障清净。

是名自性成熟。

人成熟者。

略说四种。

有声闻种性。

以声闻乘。

而成熟之。

有缘觉种性。

以缘觉乘。

而成熟之。

有佛种性。

以无上大乘。

而成熟之。

无种性者。

则以善趣而成熟之。

如是四种人。

诸佛菩萨以此四事而成熟之。

种分别成熟者。

略说有六种。

一者诸根成熟。

二者善根成熟。

三者智慧成熟。

四者下成熟。

五者中成熟。

六者上成熟。

诸根成熟者。

寿具足。

色具足。

种性具足。

自在具足。

信言具足。

大力具足。

人具足。

力具足。

身得报果堪能勇猛精进方便。

心无疲厌。

于一切明处悉方便学。

善根成熟者。

性少烦恼不起恶法。

阴盖轻微质直随顺。

智慧成熟者。

明慧具足。

善说恶说能解义趣。

受持分别生智成熟。

堪能究竟离诸烦恼。

诸根成熟解脱报障。

善根成熟解脱业障。

智慧成熟解脱烦恼障。

下成熟者。

有二因缘。

一者不久修习诸根善根智慧因缘。

一者修习下因。

中成熟者。

于此二因缘。

一胜一劣。

上成熟者。

当知俱胜。

  方便成熟者。

有二十七种。

一者界充满。

二者现缘饶益三者度。

四者爱乐摄受。

五者初处。

六者非初处。

七者远净。

八者近净。

九者方便。

十者净心。

十一者财饶益。

十二者法饶益。

十三者神足。

十四者说法。

十五者隐覆说法。

十六者显现说法。

十七者下方便。

十八者中方便。

十九者上方便。

二十者闻。

二十一者思。

二十二者修。

二十三者摄取。

二十四者伏取。

二十五者自作。

二十六者请他作。

二十七者俱作。

界充满者。

善法种子生长具足。

依先修习。

善法种子展转相因。

增长充满。

是名界充满。

现缘饶益者。

于现在世。

不倒说法不倒受持善随顺法。

法次法向界充满者。

以本因故。

现在成熟。

现缘饶益者。

现在世因现在成熟。

度者。

亲近善友信心得生。

信增上已。

离家恶行受持禁戒。

非家出家受离欲戒。

爱乐摄受者。

出苦道迹。

欲乐苦行。

二俱远离。

行于乐道深乐佛法。

初处者。

以初厌法修行厌离。

知胜妙义度功德利。

非初处者。

已度成熟。

于现在世。

不离亲近诸佛菩萨。

增长住处渐渐增进。

转胜成熟。

远净者。

起懈怠心修行远缘。

流转生死经历劫数。

堪任清净与此相违。

名为近。

净方便者。

得诸善义欣乐奉行。

畏厌来世恶道众苦。

于现世中畏恶名称。

受持禁戒常行顿行。

净心者。

正观诸法次第堪忍。

于正法中无能坏者亦令众生修习正法。

于三宝中得善胜义。

信心不动。

财饶益者。

随其所须。

衣食众具一切施与。

法饶益者。

欲受法者授之以法。

乐受义者。

为说正义。

神足者。

神力示现哀愍众生令得信乐。

信增上已。

修方便净。

彼诸众生。

若见若闻大神变已。

于正法中得清净心。

修善方便。

说法者。

自善解义能为人说。

己及众生与正道俱。

疾成大智随顺说法隐覆说法者。

于少智众生覆藏深义。

为说粗现易行之法。

显现说法者。

智慧众生深入佛法。

为说甚深微妙之处。

下方便者。

不常方便。

不顿方便。

中方便者。

或常方便。

或顿方便。

行一舍一。

不能具足。

上方便者。

具二方便。

闻者。

解佛所说修多罗等种种经法。

受持诵习精勤方便。

思者。

于寂静处思惟诸法。

开解通达决定法相。

修者。

谓止举舍。

止观前行。

修习深乐。

止观舍心。

摄取者。

依止无贪心修行布施。

瞻视和上诸师疾病。

供施衣食汤药众具。

若有忧悔及余烦恼。

能为开解。

修如是等如法供养。

伏取者。

心正思惟自护烦恼。

见余众生若有毁失。

下犯诃责。

中犯折伏。

上犯驱出。

呵责折伏。

为安乐彼及余众生。

若驱出者。

还听忏悔。

既安乐彼兼利余人。

若不还悔安乐余人。

余人见彼犯罪驱出。

因是自护。

自作者。

自如法住随顺说法。

令他众生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若不如法住众人当言。

汝今云何。

教授他人发举与念。

他应教汝发举与念。

请他者。

彼善方便巧说法者。

众所知识增上爱敬。

劝请说法成熟众生。

俱者。

谓自作劝他。

二俱成熟。

此二十七种方便成熟。

彼六种成熟。

分别具足。

所谓诸根成熟。

善根成熟。

智慧成熟。

下中上成熟。

  人成熟者。

略说六种。

菩萨住于六地成熟众生。

谓住解行地菩萨行解行住。

净心地菩萨行净心。

住行道迹地菩萨行道迹。

住决定地菩萨住决定住决定行地菩萨行决定行。

住究竟地菩萨到究竟。

无种性处人。

善趣成熟。

数退数进。

有种性处人。

令得成熟。

无有退失。

数数增进。

  人相成熟者。

本习声闻。

住下成熟者。

下欲下方便未离恶趣。

于现法中不得沙门果。

于现法中不得涅槃。

住中成熟者。

中欲中方便不堕恶趣。

于现法中得沙门果。

不得涅槃。

住上成熟者。

上欲上方便不堕恶趣。

于现法中得沙门果及般涅槃。

住上成熟者。

上欲上方便。

于现法中得沙门果及般涅槃。

成辟支佛如声闻。

何以故。

道同声闻故。

胜声闻者。

谓最后身无师自悟。

本习力故。

修三十七品断一切结。

得阿罗汉证。

故名缘觉。

又菩萨住解行地者当知下成熟。

净心地者中成熟。

决定究竟者上成熟住下成熟菩萨。

下欲下方便未离恶趣。

当知是第一阿僧祇满。

炽然不动。

快净道品悉不成就。

住中成熟菩萨。

中欲中方便不堕恶趣。

第二阿僧祇满。

炽然不动。

道品成就快净不成就。

住上成熟菩萨。

上欲上方便不堕恶趣。

第三阿僧祇满炽然不动。

快净道品一切成熟。

其性淳厚具足炽然。

增上妙果增上福利。

故名炽然。

不还不退坚固升进。

故名不动。

于菩萨地清净无上。

故名快净。

  彼中财利成熟。

神足成熟。

隐覆说法成熟。

下方便成熟。

闻惠成熟。

此五种成熟。

久远修习犹尚为下。

况复近修。

余一切成熟事。

一一三种说。

谓下下下中下上。

中下中中中上。

上下上中上上。

如是等下中上分别。

则有无量成熟。

当知诸佛菩萨成熟众生。

彼菩萨于此成熟事。

如所说自熟。

佛法诸根成熟。

善根成熟。

智慧成熟。

下中上行成熟。

以三乘法。

成熟众生。

菩萨地持经卷第三

方便处无上菩提品第七

  云何为菩提。

略说二种断二种智。

是名菩提。

二种断者。

烦恼障断。

及智障断。

二种智者。

烦恼障断。

离垢清净一切烦恼不相续智。

及智障断。

一切所知无障碍智。

复次清净智。

一切智。

无碍智。

灭一切烦恼习。

清净明达永断无余。

是名无上菩提。

彼一切烦恼习究竟断智。

是名为清净智。

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一切时无碍智。

是名一切智。

界者二种。

世界及众生界。

事者二种。

有为无为。

如是有为无为事。

无量种分别。

自相差别分别。

总相差别分别。

因果分别。

界分别趣分别。

善不善无记等分别。

时者有三时。

过去未来现在。

如是知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一切时。

是名一切智。

不假方便发心即知。

于一切法了达无碍。

是名无碍智。

复次百四十不共佛法。

及如来无诤智愿智无碍辩。

是名无上菩提。

百四十不共佛法者。

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

四无碍智。

一切种清净。

十力四无畏。

三念处三不护。

大悲不忘法。

断除诸习。

一切种妙智。

是诸佛法。

安立品当广说。

  无上菩提者。

具七无上。

于一切菩提最为无上。

云何七无上。

一者身无上。

二者道无上。

三者正无上。

四者智无上。

五者神力无上。

六者断无上。

七者住无上。

如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是名身无上。

如来自度度人。

多所过度哀愍世间。

利益安乐诸天世人。

是名道无上。

如来无上无等四正成就。

谓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

是名正无上。

如来无上无等四无碍智成就。

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是名智无上。

如来无上无等六神通成就。

如前说。

是名神力无上。

如来无上无等一切烦恼习断。

智障断成就二断。

是名断无上。

如来无上无等三种住多于中住。

圣住天住梵住。

是名住无上。

空无相无作。

灭尽正受。

是名圣住。

四禅四无色定。

是名天住。

四无量心。

是名梵住。

于彼三住中。

四无上住如来多住圣住中住空三昧及灭尽定。

天住中住第四禅。

梵住中住大悲。

如来以是。

昼夜六时。

常以佛眼观察世间。

谁应度者。

未起善根我当令起。

乃至谁应得无上果。

我当建立。

是名住无上。

身无上者。

名大丈夫。

道无上者。

名为大悲。

正无上者。

名大戒大法。

智无上者。

名为大惠。

力无上者。

名大神通。

断无上者。

名大解脱。

住无上者。

名大住多住。

  复次如来。

有十种名称功德随念功德。

云何十。

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婆。

非不如说。

故名如来。

得一切义故。

无上福田故。

应供养故。

故名为应。

如第一义开觉故。

名等正觉。

三明如契经所说。

行者。

止观具足故。

名明行足。

第一上升永不复还。

是名善逝。

知世界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

是名世间解。

第一调伏心巧方便智。

一切世间唯一丈夫。

是名无上调御士。

四种真实智。

义法真实故。

显示不了义故。

依一切义故。

广宣说故。

断一切疑故显示甚深清白处故。

为诸法根故。

为一切法导故。

为一切舍故。

脱一切苦师演说法义。

正诸天人。

是名天人师。

义饶益聚。

非义饶益聚。

非义非非义饶益聚。

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是。

名为佛(此三聚是善不善无记)。

坏一切魔力故。

是名婆伽婆。

或无量劫无一佛出世。

或一劫中多佛出世。

于彼彼十方无量世界。

有无量无边阿僧祇佛出现于世。

何以故。

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

俱发大愿故。

若一菩萨。

如是日如是分如是月如是岁发菩提心一切菩萨。

亦复如是。

即于此日此分此月此岁发菩提心。

同一威仪同一堪能同一方便。

一切菩萨亦复如是。

一世界有无量菩萨。

同愿同施同戒同忍同精进同禅定同智慧。

况复十方无量世界。

一一世界各有无量无数菩萨。

无二菩萨同愿同行。

于一国土俱时成佛。

况复无量一时俱成。

又一切菩萨一时同行次第成佛。

是亦不然。

亦非一成余悉不成。

是故十方无量世界。

随其所净空无佛处。

同行菩萨各各成佛。

是故无量世界有无量佛。

  无一世界二佛俱出。

何以故。

菩萨长夜作如是愿如是方便。

我当于一无佛法处广说正法调伏众生。

令脱众苦入于涅槃。

如是长夜长养大愿。

摄受正道大愿。

果成。

又一如来。

能于三千大千刹土。

悉能施作一切佛事。

第二佛出无所利益。

复次一世界中一佛出世。

能令众生自事决定勤修随顺。

何以故。

彼作是念。

一切世界唯一如来。

教化周已当入涅槃。

更无有佛能令我等修行梵行听受正法。

念已疾行淳修精进。

修行梵行听受正法。

若多佛者不速勤修。

以是故。

说一世界中唯一如来。

众生自为决定勤修。

  一切如来等无差别。

唯除四事。

一者寿命。

二者名称。

三者种性。

四者色身。

唯此四事有增减相。

非余功德。

亦非女人得无上菩提。

何以故。

菩萨于初阿僧祇劫已舍女身。

乃至坐佛树下不受女身。

一切女人性多烦恼。

成就恶智。

不以烦恼恶智能得无上菩提。

  如是无上菩提有无量义。

举要言之。

有自性义。

无上义。

名称功德义。

随念功德义。

堪能义。

最胜义。

悉如上说。

当知真实。

复次不思议度诸思议。

无量无边功德具足。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是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一最胜无等无上。

方便处力种性品第八

  已说菩萨所学处。

菩萨学今当说。

如是菩萨欲善学菩萨学者。

有七事。

一者先当多修信解。

二者求法。

三者说法。

四者法次法向。

五者正教授。

六者教诫。

七者摄方便身口意业。

云何菩萨多修信解。

菩萨于八种解处。

净信在前。

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所谓三宝功德。

佛法僧功德。

诸佛菩萨自在神力。

如上所说。

真实之义。

如上所说。

若种种因若种种果。

随顺相应而不颠倒。

得义得方便。

堪任能得。

有得方便则能得义。

彼得义者。

无上菩提。

得方便者。

一切菩萨所修学道。

所谓信解善说。

谓修多罗。

祇夜。

受记。

无量言教。

微妙善说。

菩萨于此八种解处。

有二种解力。

一者多修解行。

二者深忍乐着。

彼菩萨求法者。

何法求云何求何故求。

何法求者。

略说。

求菩萨藏。

声闻藏。

外论。

世工业处智。

十二部经。

唯方广部是菩萨藏。

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外论者。

略说有三种因论。

声论。

医方论。

世工业处智者。

谓种种事业。

如金师铁师水师等。

及余种种明处所摄。

明处者有五种。

一者内明处。

二者因明处。

三者声明处。

四者医方明处。

五者工业明处。

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所说者。

名为内论略说二种。

一者显示正因果。

二者显示所作不坏不作不受。

因论亦二种。

一者能屈他论。

二者自申己义。

声论有。

二种一者显示界色(界与色此二种是声之差别非常所谓阴界形色根本声名为界界有种种别声名为色此二声总一切音声音声论此中应广说)。

二者显示巧便言辞。

医方论有四种。

一者显示善知病。

二者显示病因。

三者显示能除已起之病。

四者显示已除之病。

令不重起。

世工业处智者。

显示种种世业成就。

云何是佛所说。

不颠倒因有十种。

不颠倒因。

当知摄一切因一切烦恼一切清净一切无记等。

云何为十一者随说因。

二者以有因。

三者种殖因。

四者摄因。

五者生因。

六者长因。

七者自种因。

八者共事因。

九者相违因。

十者不相违因。

彼一切法名。

名已想。

想已说。

此诸法名想言说。

是名随说因。

以有事故有所作。

是名以有因。

以有手故有所作。

以有足故有游行。

以有身故有屈申。

以有饥渴故有求饮食。

如是比无量无数名以有因种诸种子。

名种殖因。

水土润泽。

是名摄因。

种子于芽。

是名生因。

芽茎相续乃至成熟。

是名长因种种种子各各自生。

是名自种因。

彼以有因种殖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

此六因总说共事因。

障碍于生。

名相违因。

不障碍者。

名不相违因。

彼相违有六种一者语相违。

谓沙门婆罗门所说经论。

前后相违。

二者所应相违。

谓说一切义与理相违。

三者生相违。

谓生缘不具。

障碍于生四者处相违。

谓明暗爱恚苦乐等法。

五者怨相违。

谓毒蛇鼠狼猫鼠。

是等虫兽各各怨害。

六者对治相违。

谓修不净对治贪欲。

慈息嗔恚。

悲止害觉。

无漏道品永断烦恼。

此中以生相违故。

说此诸因二因所摄。

一者生因。

二者方便因。

若种诸种子生。

是名生因。

诸余因。

是名方便因。

  复次有四缘。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生因者。

是因缘。

方便因者。

是增上缘。

次第缘缘缘者。

是心心数法。

谓前生心心数法。

开导摄受缘摄受生。

是故二缘摄因所摄。

  云何此十因。

生一切世间。

事云何生一切烦恼。

云何生一切清净。

若种种谷数世间资生。

名想言说。

所谓黍稷稻梁胡麻豆麦是名随说因。

如大麦若持来若持去。

若取若与。

如是等种种言说。

余一切亦如是以有饥渴身。

羸瘦故求索抟食。

如是等此名以有因。

若种诸种子各各自生。

彼初殖种子。

是名种殖因(初种种子于后芽茎乃至成熟是名种殖因初种生芽是名生因)。

水土润泽令芽得生。

是名摄因。

彼种子于芽。

是名生因。

复次芽茎枝叶展转相续。

乃至成熟。

是名长因。

如麦种子。

麦芽生非余。

余亦如是。

是名自种因。

彼一切以有因乃至自种因。

悉名共事因。

以一切和合生故名共事因。

霜雹灾害障碍破坏。

是名相违因。

彼不具不障。

是名不相违因诸余一切世间事。

皆十因所生。

随所宜应当知。

  彼一切缘起名想言说。

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是名烦恼随说因。

无明缘行。

乃至生缘老死等。

言说境界顾念味着。

诸有支生。

是名烦恼以有因。

无明等法。

现法种子。

生余生生老病死。

是名种殖因。

不近善友听受正法。

习不正思惟。

无明等生。

是名摄因。

各各种子无明等生。

是名生因。

从无明至后有增进相求。

至余生生老病死。

是名长因。

种种种子。

俱从无明乃至后有。

生地狱饿鬼畜生。

及诸人天。

是名烦恼自种因。

从以有因乃至自种因。

是名共事因。

若有种性。

值佛出世演说善法。

近善知识听受善法。

正念思惟。

法次法向清净道品。

是名烦恼相违因。

如上说不具者。

是名不相违因。

是名十因。

生一切烦恼应当知。

  彼一切净法乃至灭尽涅槃。

名想言说。

是名净法随说因。

此念处正勤。

乃至八圣道。

无明灭乃至生老病死灭。

如是名想言说。

是名净法随说因。

彼以有无明等故。

乐求净法。

摄受净法。

净法得生。

是名以有因。

若种性具足人。

向有余无余涅槃最先行者。

是名清净种殖因。

彼种性所摄。

无漏道品种子。

于诸道品法。

是名生因。

近善知识听受善法。

正思惟修。

诸根成熟。

是名摄因。

彼种子。

生道品法。

向无余涅槃。

是名长因。

彼声闻种性。

以声闻乘而般涅槃。

缘觉种性。

以缘觉乘而般涅槃。

大乘种性。

以无上大乘而般涅槃。

是名自种因。

从以有因乃至自种因。

是名共事因。

种性不具。

不值佛世。

生诸难处。

不近善友。

不闻善法。

不正思惟。

习行邪道。

是名净法相违因。

此相违不具者。

是名不相违因。

诸烦恼相违因。

是净法因。

净法相违因。

是烦恼因。

如是烦恼十因。

清净十因。

过去未来烦恼清净。

皆亦如是。

无余无上。

  云何为果。

略说五种。

一者报果。

二者依果。

三者解脱果。

四者士夫果。

五者增上果。

若不善法得恶趣报。

有漏善法得善趣报。

是名报果。

若习不善法。

乐住不善法。

增不善法。

若习善法。

乐住善法。

增益善法。

先业相似后果生。

是名依果。

八圣道灭诸烦恼。

名解脱果。

若复世俗灭诸烦恼。

彼不究竟舍离凡夫。

非解脱果。

若于现法。

依种种世间工巧处业诸士夫事。

所谓田种贩卖。

宰官理务。

书画算数。

卜占印封。

各有果生。

是名士夫果。

眼识是眼根增上果。

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

生理不坏是命根增上果。

一切二十二根。

各为增上。

各有果生。

当知皆是增上果。

此二十二根增上如摄事处说。

如是菩萨知佛显示正因果已。

于处非处智力种性。

次第修习清净增长。

非不作异作。

有所成熟。

亦无自所作业经劫而失。

作者不失。

不作不受。

佛所显示。

如是菩萨如实知已。

自业智力种性。

次第修习清净增长。

  云何菩萨求闻法。

是菩萨住殷勤恭敬。

求善说法。

善语法。

如是比略说善说法住。

勤恭敬住。

若菩萨为闻一善说法。

路由恶道大地炽然。

犹尚欢喜从中而过。

况为多闻。

为一闻法。

犹尚不惜所爱之身。

况余资生。

一闻说法。

爱乐恭敬。

比前爱敬百千万倍。

乃至算数譬喻不得为比。

谓闻善说法心无厌足。

增益净信其身柔软。

心直见直深乐功德。

至说法所无留难心。

恭敬除慢。

但求正法不求名称。

为己及他修诸善根。

不为利养至说法所。

不染心听法。

不乱心听法。

不染污心听法者。

离贡高烦恼。

及轻想烦恼。

下想烦恼。

有七行离贡高烦恼。

一者时听。

二者欲受。

三者顿听。

四者敬听。

五者不戏。

六者随顺。

七者不求过失。

如是七行。

离贡高烦恼。

有四行离轻想烦恼。

一者恭敬法。

二者恭敬说法人。

三者不轻法。

四者不轻说法人。

如是四行。

离轻想烦恼。

一行离下想烦恼。

所谓听受正法不自轻听法。

以此一行离下想烦恼。

离如是等过听受正法。

是名菩萨不染心听法。

云何不乱心听法。

有四行。

一者一心。

二者侧听。

三者定意。

四者一向专乐听受正法。

是名菩萨求闻法。

  菩萨何故求闻法。

菩萨求佛所说法。

为受正法次法向故。

为他广说故。

菩萨求因论者。

欲知彼论过故。

欲降伏异论故。

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

已生信者令增广故。

菩萨求声论者。

广为众生演说正语令爱乐故。

为净庄严辞句味故。

于一义中种种言辞庄严故。

菩萨求医方论者。

为除众生种种病故。

摄受大众故。

菩萨求世间工业处智者。

为少方便获致大财饶益无量诸众生故。

为教众生种种事业故。

如是菩萨求五明处。

为无上菩提大智众具究竟满故。

非不次第。

学一切法而得一切无障碍智。

是名菩萨所求如所求所为求。

  菩萨为他说者。

何所说云何说何故说。

彼如所求法。

如是法说。

如所求义。

如是义说。

以二因缘故说。

一者随顺说。

二者清净说。

随顺说者。

住如法威仪说。

非不如法。

不为高坐无病者说。

覆头者在前行者。

悉不为说。

如修多罗广说。

何以故。

诸佛菩萨自恭敬法。

以敬法故。

令余众生深起恭敬。

闻已奉持不起轻慢。

一切说。

一切无间说。

不为法悭不作师惓。

如次第句味说。

如次第句味受。

如次第义分别说。

义饶益及法饶益。

种种义饶益。

示所应示。

授所应授。

照所应照。

喜所应喜。

现智比智。

从师具闻而为人说。

非不思量。

具足听闻顺向善趣。

不乱说善说不深隐说。

应四圣谛。

随众所应而为广说。

此十五种。

菩萨普为众生随顺善说。

一切利他应当知。

  复次菩萨于不饶益己者住慈心为说。

恶趣行者住安隐心说。

苦乐众生放逸贫乞者住安乐哀愍心说。

不以嫉缠故自叹毁他。

离贪着心不求名利为他说法。

如是五种。

菩萨清净说法。

前后略说二十种。

一者时。

二者顿。

三者次第。

四者相续。

五者堪耐。

六者欢喜。

七者欲。

八者喜。

九者劝。

十者不毁。

十一者应。

十二者文字具足。

十三者不杂。

十四者如法。

十五者随众。

十六者慈心。

十七者安心。

十八者哀愍心。

十九者不自誉毁人。

二十者不依名利。

是名菩萨为他说法。

  云何菩萨法次法向。

略说五种。

如所求如所摄法。

身口意随转。

正思及修。

若此法世尊制身口意所作。

及若此法听身口意所作。

彼身口意业。

如是离。

如是修。

身口意随转。

是名法次法向。

彼正思者。

菩萨独一静处。

如所闻法思惟称量观察。

先离如是不思处。

思量于法。

勤思常思顿思。

方便不息。

又菩萨正思具足。

具足行随顺入。

有所舍。

依义不依于味。

闇说明说。

如实知。

先思量应入者。

入已入者。

数数思惟。

菩萨离不思处者。

不随愚心乱心。

勤思常思顿思。

具足者。

未知义者。

令得知之。

已知义者。

不失不忘。

具足者。

有所入所行。

不由他人。

能具观察。

有所舍者。

若知诸法非其境界。

当自念言。

此佛所知非我境界。

如是不谤。

自无罪咎。

菩萨依义不依味者。

善入如来隐密之说。

善知闇说明说者。

于真实义莫能动摇。

初入正思菩萨。

先未得忍。

于今得之。

已得忍者。

坚固随顺入于修慧。

如是八种。

菩萨正思所摄。

法次法向修者。

略说四种。

一者止。

二者观。

三者修习止观。

四者乐止观。

止者。

谓菩萨八种正思。

善正真实。

离言说法。

若事若义。

系心缘中。

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及诸忆想。

缘中解脱系心安立。

内三昧相。

广说乃至一心。

是名为止。

观者。

彼止所熏修。

忆念思惟。

如正思法相。

忆念选择。

乃至明慧。

是名为观。

修止观者。

若行止观。

常修方便。

顿修方便。

是名修习止观。

乐止观者。

彼彼止观相。

心住不动。

不勤方便。

能自观察。

处所摄受心不散乱。

是名乐止观。

彼菩萨如是如是修习止观。

如是如是乐住止观。

如是如是乐住止观如是如是止观清净。

如是如是止观清净。

如是如是身心猗息渐渐增广。

如是如是观清净。

如是如是知见增广。

如是如是习行。

修慧者离身心恶。

于一切所知知见清净。

一切修慧业皆从如是四种修生。

  云何教授。

略说八种教授。

菩萨依三摩提。

教修行者。

若无余。

菩萨教者。

则自教授。

如诸佛法。

先当如是知四种求。

一者心求者知心求二者根求者知根求。

三者悕望求者知悕望求。

四者使求者知使求。

五者随其所应种种度门。

而度脱之。

所谓不净慈心。

缘起界分别。

安那般那念。

是名随应度门而度脱之。

六者执常边对治。

为说中道。

七者执断边对治。

为说中道。

八者除不作作增上慢。

不得得不触触不证证增上慢。

彼八种教授。

略说三处所摄。

三处者。

先未住心。

令系念缘中。

已住心者。

说得自义。

正方便道。

未究竟者。

令舍中住。

知彼心根悕望结使。

随应度门而度脱之。

令心止住系念缘中。

彼执断常对治。

为说中道。

令住心者。

成就自义。

正方便道。

彼不作作慢乃至不证证慢。

未究竟者。

令舍中住。

如是三事。

摄八种教授。

如是菩萨。

从他受教。

教授他已。

八力种性清净增长。

所谓禅定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诸根利钝智力。

种种解智力。

种种界智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漏尽智力。

  云何教诫。

略说五种。

有罪行者制。

无罪行者听。

若制若听法。

有缺减者。

如法举之。

数数违犯者。

折伏与念。

不浊不变淳净正向。

若制若听法。

真实功德。

爱念称叹。

令其欢喜。

是名略说菩萨五事教诫。

所谓若制若听。

若举若折伏若欢喜。

  云何菩萨摄方便。

身口意业。

略说菩萨四摄事。

是名方便。

如世尊说四摄事。

是名方便。

略说四种方便。

调伏众生摄取众生。

无余无上。

一者随摄方便。

二者摄方便。

三者度方便。

四者随顺方便。

菩萨种种财施。

随摄众生故。

莫不信受奉顺修行。

是名布施随摄方便次行爱语。

愚痴众生舍离痴冥。

令无有余具摄显示。

是名爱语摄方便。

具摄显示已。

令彼众生舍不善处觉授与善处。

调伏乐住。

是名行利度方便。

如是菩萨。

以同事随顺度脱众生。

调伏恭敬。

不作是言。

汝自无信戒施多闻。

云何教他。

举罪与念。

是名菩萨同利随顺摄方便。

如是四摄方便。

若总若别。

是名菩萨摄方便。

身口意业等摄众生调伏成就。

方便处施品第九

  复次菩萨。

次第满足六波罗蜜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云何菩萨檀波罗蜜。

略说有九种。

一者自性施。

二者一切施。

三者难施。

四者一切门施。

五者善人施。

六者一切行施。

七者除恼施。

八者此世他世乐施。

九者清净施。

自性施者。

谓菩萨思愿与无贪俱。

不惜财身起身口业。

舍所施物。

舍如法财。

住律仪处。

见未来果。

以如是义。

施与众生。

是名自性施。

  一切施者。

略说有二种施物。

一者内物。

二者外物。

菩萨舍身。

是名内施。

若菩萨为食吐众生。

食已吐施。

是名内外施。

除上所说。

是名外施。

菩萨内施。

复有二种。

一者随所欲作。

他力自在。

舍身布施。

譬如有人。

为衣食故。

系属于人为他仆使。

如是菩萨不为利养。

但为无上菩提。

为安乐众生。

为满足檀波罗蜜。

随所欲作。

他力自在。

舍身布施。

二者随他所须。

头目手足种种支节血肉筋骨乃至髓脑随其所求一切施与。

菩萨外施。

复有二种。

一者随其所求。

受用乐具欢喜施与。

二者奉事彼故。

一切舍心。

一切施与。

  菩萨于内外物非无差别。

等施一切。

或有所施。

或有不施。

若于众生乐而不安。

不乐不安。

则不施与。

若于众生安而不乐。

亦安亦乐。

是则尽施。

如是略说应施不施。

次当广说。

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

若致逼迫。

若被侵欺。

及非法求。

自力他力不随所欲。

菩萨为众生故。

宁自弃舍百千身命。

不随彼欲令致逼迫残害欺诳。

菩萨净心修行布施。

饶益无量诸众生时。

有求身体头目支节。

则不施与。

何以故。

非是菩萨行净施时。

作是念言。

是可与是不可与。

心生退弱。

是故菩萨。

以清净心不舍现前。

利益众生舍身布施。

虽不舍身不违净心。

若彼魔天及魔所使。

欲行恐怖求其身分。

则不施与。

不欲令彼得大罪故。

或有众生。

若狂若乱求其身分。

亦不为彼而舍身命。

不自住心故。

心恼乱故。

心不自在故。

与上相违来求请者。

随其所欲为舍身命。

是名菩萨内物应施不应施。

  菩萨外不施者。

若有众生求毒火刀酒。

为欲自害若欲害他。

是则不施。

若为自摄若为摄他。

是则施与。

若是他财。

先不同意不以施人。

菩萨不为媒行以此授彼。

有虫饮食悉不施与。

若有众生。

为作戏乐非义饶益。

来乞求者。

菩萨不施。

何以故。

若施与者。

于菩萨所虽少欢喜。

而多起恶行。

身坏命终堕于恶道。

若戏乐具。

不堕恶趣不起善根。

而令众生因此成熟为摄取故。

是则施与。

何者可与何者不可与。

谓学捕猎杀生极大贪着。

作大方便多杀众生。

如是比会菩萨不为。

亦不教他。

杀羊祀天。

亦不施与。

恼众生者。

来求水陆多众生处。

悉不施与。

为欲学作罩罗机网。

世间种种恼众生具。

亦不施与。

若骂若杀若缚若罚。

亦不自作亦不教他。

若怨家怨家子。

悉不施与。

略说一切逼迫众生戏乐之具。

悉不施与。

  若复种种象马车舆。

衣服庄严丰美饮食习学歌舞种种众具。

涂身香花。

严饰珍玩。

园林楼观。

舍宅男女。

种种技术工巧业处。

如是一切戏乐众具。

为信乐因缘来请求者。

一切尽施。

若彼众生。

不自知量及不应病。

种种饮食。

是悉不施。

若已饱食。

性贪欲得。

亦不施与。

若有众生。

不堪忧恼。

求欲自杀食毒投岩。

如是等求。

悉不施与。

若菩萨为王统领多国。

不以他人妻子施与。

除城邑村落人民赋税。

应属我者。

则以施之。

菩萨所爱妻子奴婢。

若施人时。

先以软语。

方便开喻。

若不乐者则不施与。

若其乐者随所应施。

若恶知识恶人恶鬼。

是等来求。

悉不施与。

亦不施彼令作奴婢。

若有恶人来求王位。

则不施与。

若此恶人。

先为王者。

菩萨有力则便废退。

父母妻子奴婢财物。

不以施人。

若因布施父母忧恼。

妻子僮仆由是致苦。

如是等施。

菩萨不为。

非法之物不以施人。

凡所施物。

清净如法。

不逼迫呵责取他财物而行布施。

不犯佛戒而行布施。

  菩萨于一切众生。平等心施。作福田想。亦不分别怨亲中人功德过恶。是下中上是苦是乐。

  菩萨不如所求如所许后以少施。

亦不先许胜物后施粗恶。

若施胜物。

心无不泰。

不恨不乱。

菩萨施已。

不自称叹言。

我于汝所惠弘多。

若施下流不起轻想。

况复有德所应恭敬。

若有众生住诸恶行。

掉动毁戒骂詈嗔恚。

亦不悒戚悔恨心施。

方于彼所起怜愍心不以邪见而行布施。

所谓大会。

杀生求法。

不为希有吉庆会故而行布施。

不为清净一切行分故而行布施。

求世间出世间离欲清净。

除为清净方便而行布施。

不求果报而行布施。

一切布施。

悉用回向无上菩提。

菩萨自知。

一切种施因缘故。

生一切种如实果报。

不由于他而行布施。

所谓施食得力。

施衣得色。

施乘得乐。

施灯得眼。

如是一切应当广说。

菩萨亦不畏贫穷而行布施。

以慈悲故而行布施。

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来求者。

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

便利涕唾脓血污食。

不语不知饭及麦饭。

法应弃者。

谓不葱食。

葱杂葱污。

如是不肉食不酒饮。

酒杂酒污。

如如法业和合菩萨施人。

如是等不如法施不以施人。

菩萨不令求者数数往返留难生恼。

然后方施。

菩萨不以谄故而行布施。

如是若王大臣长者居士。

此诸檀越知我施已。

必当恭敬供养于我。

不为要他作使故施。

少物尚施。

况复多物。

不以布施起他贪着。

为生患难令致倾灭。

不以布施离他城邑。

谓以施摄。

令其属己。

菩萨智慧精进不息。

堪能具足自誓庄严。

先自行施然后教他。

不自懈怠教人行施。

一切大会持戒犯戒。

从上至下次第等施。

菩萨得财多少随舍。

不待积聚然后行施。

不畏他故而行布施。

所谓若嗔若打若责若毁杀缚驱摈。

不畏是等而行布施。

菩萨欲施心悦。

施时欢喜。

施已无悔。

不以相似摩尼真珠珂珼玉石琉璃珊瑚虚伪之物欺诳他人。

  菩萨所畜一切财物。

初得物时发心舍与一切众生。

后来求者自求己物。

菩萨时施非不时施。

自他净施非不清净。

如威仪施非不威仪。

决定心施非不定心。

见来求者终不嗤笑。

亦不轻弄亦不颦蹙。

先语称赞然后施与。

时应所求不为留难。

若彼不求开心自施。

若自来取恣听所欲。

  菩萨不以恶智而行布施。

常以善智而修施业。

智慧施者。

菩萨自量财物多少。

随其所宜而行惠施。

见来求者作是念言。

彼来求者。

有二种人。

一者富乐非是贫下。

亦非孤独有所依怙。

二者贫苦。

孤茕下贱无所依怙。

作是念言。

若我财多。

当令具足。

若财少者。

先当周给与彼贫乞无依怙者。

先作是念。

如所念施。

于彼富人不满其意。

当以本心辞谢发遣。

唯愿仁者勿生恨心。

  菩萨若见悭贪众生财富无量。

自为身惜不敢衣食。

往诣其所共为亲善。

与作同意而语之言。

汝若贪惜不能施与。

我舍乃有无量财物。

欲行满足檀波罗蜜。

普为一切乞求众生。

若有众生。

从汝求者。

可来我舍取财施与。

勿令空去。

若难自取发遣使来。

于我施时汝当随喜。

彼闻此已心大欣悦。

于我无损彼蒙饶益。

因与菩萨共相亲爱。

今虽未能即时行施。

已种来世离悭种子。

以彼次第修习自知为本。

以巧方便教令少施。

依下无贪教令至中。

依中至上。

  复次菩萨若和上阿阇梨若共住弟子。

近住弟子净修梵行。

受性悭贪。

若不悭贪。

财物不具拥其施心。

菩萨以己财物向佛法僧欲施作福。

舍持与彼令其造作。

己自不为。

如是菩萨功德更增。

令悭贪者降伏烦恼。

彼乐法者亦满其愿。

如是摄取成熟众生。

复次菩萨见彼来者。

有求索相。

知其心已不令发言。

随其所须施令满足。

若有商价欺诳他时。

菩萨知已。

覆藏不说。

彼作恶行欺诳他人。

尚为覆藏。

况复自身。

欲满彼愿随意与财。

彼无惭愧得已欢喜。

无所畏惧熙悦而去。

若菩萨为彼商人所欺。

先不觉知欺已乃觉。

亦不责彼不令忆念。

不欲令彼犯不与取。

起随喜心。

如是等舍所施物。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复次菩萨无财施时。

先所造作世间工巧。

彼业现前。

以少方便多获财利。

用施众生。

若复为他庄严说法。

美善说法。

慈心说法。

贫苦闻法欢喜供养。

何况富乐。

悭者无惜。

况常乐施若有信心长者居士。

常习行施。

财富无量将求者往令彼饶益彼所行施。

所作功德。

自身往助。

堪能具足。

信心清净身口意业。

随其力能助彼营理。

令其无碍。

满足求者。

彼乏事力。

施事难成。

若随朋党。

若非法行。

若失正念。

如是等若菩萨无财。

以智慧施。

乃至未得净心。

净心菩萨不堕恶趣。

生生常得无尽之财。

  复次菩萨知彼邪见求法短者。

不授其法不与经卷。

若性贪财卖经卷者。

亦不施与。

若得经卷隐藏不现。

亦不施与。

若非彼人所知义者。

亦不施与。

若是彼人所知义者。

菩萨于此经卷。

已自知义则便持经。

随所乐与。

若未知义。

自须修学。

又知他人有如是经示语其处。

若更书与。

若无示处复不得书。

菩萨当复自观其心。

为是法悭缠心不能施耶。

为更有为不施彼耶。

作如是自观已。

若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

为法施故。

我宁以法施。

现世痴哑为除烦恼。

犹尚应施。

况作将来智慧方便。

如是观时。

无少许法悭者。

彼菩萨应当自学。

我为除烦恼故修行法施。

满足智慧方便故修行法施。

爱念众生故修行法施。

菩萨自见内无烦恼。

见不施彼。

现得智慧。

于未来世转增无量。

非施彼故。

得是功德。

经法施者。

于未来世获少法利。

不及自学智慧开觉。

今虽不施必将安乐一切众生。

施其智慧。

宁为一切今不施与。

不为一人与其经卷。

如实知已。

不施彼者。

无有过咎。

亦无悔恨。

不越菩萨所受禁戒。

  云何菩萨方便不施。

不忍直言必定不与。

要以软语开解发遣。

作是方便有而不施。

菩萨本来所畜众具一切施物。

以清净心于一切十方诸佛菩萨舍作净施已。

譬如比丘以己衣物于和上阿阇梨所舍作净施。

如是作净施因缘故。

得畜种种无量财物。

故名住圣种菩萨。

亦得无量功德。

常自忆念如是功德。

于一切时常随增长。

凡是净施所畜之物。

为诸佛菩萨受寄护持。

见彼来求观察其人有成就相。

先所舍物作净施者。

取以与之。

诸佛菩萨于一切众生无不舍之物。

作如是知。

满求者意。

观察彼人无成就相。

以净施法而开解之。

称言贤首。

此物先舍。

已有所属。

软语发遣不令致恨。

若以余物两三倍施。

作是方便。

令知菩萨不以悭故而不惠施。

当以不自在故不以施我。

如是经法则不施与。

菩萨作如是法施者。

名智慧施。

  复次菩萨一切施。

所谓法施财施无畏施。

比类相貌。

若名若义。

分别因果。

如实知已而行布施。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复次菩萨于不饶益己者慈心布施。

于苦恼者悲心布施。

于功德者喜心布施。

于饶益己者及善知识亲族人所。

舍心布施。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复次菩萨有障施。

障施对治如实知之。

障施有四种。

一者先不修习。

二者所施物少。

三者财物虽多贪爱增上。

四者见未来世具足财果而生贪着。

先不习施者。

菩萨见正求者。

多有财物而不生施心。

当知是我不习施故。

疾行智慧作是思惟。

我昔定当不习施心。

致令今日虽有财物见来求者施心不生。

今若不施复于来世有此施碍。

如是知已。

依施障对治而行布施。

则能舍离不习施障。

所施物少者。

菩萨见正求者。

所施物少不欲布施。

以是施障故。

疾行智慧作是思惟。

宁安贫苦。

要当布施。

思惟是已。

悲心布施复作是念。

我从昔来。

宿业过故。

他自在故。

令我饥寒困苦不能饶益一切众生。

宁令我今因是失命现世受苦。

要当行施摄取众生。

不令受者心不满足。

况我今日。

有果菜活命。

要当安苦而行布施。

财物虽多。

贪爱增上者。

菩萨见正求者。

以增上可意故。

最上故。

于所施物不生施心。

彼菩萨知藏积过故。

疾行智慧。

我于苦中而生乐相。

于未来世当受大苦。

如是颠倒若知若断。

作是思惟已能行布施。

见未来财果生贪著者。

菩萨行布施已于施果大财生福利见。

不能志求无上菩提菩萨知耶。

果见为过患已。

疾行智慧如实正观。

一切诸行无有坚固念念磨灭。

受用果报亦复如是。

悉是离散磨灭之法。

如是观时。

果见则断。

一切所施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是名菩萨四种障施对治智慧。

应当知。

谓分别忍苦。

知摄颠倒。

观行不坚。

前三对治智。

是正布施。

后一对治智。

摄受正果。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复次菩萨内独净心淳厚净信觉想胜妙。

无量施物意解施与一切众生。

是菩萨以少方便生无量功德。

是智慧菩萨大智慧施。

是名略说菩萨有财无财施所摄法。

如是法施分别施净心施。

施障对治智慧。

布施净心意解施。

是名菩萨不共施。

当知是名菩萨一切内外所施物。

广分别。

上一切施。

分别当知分别为难施等。

  云何菩萨难施。

略说有三种。

菩萨有少财物。

自忍贫苦施与他人。

是名菩萨第一难施。

若菩萨所可爱物性深爱着久习爱着。

增上施物越最上贪着。

能自开觉施与他人。

是名第二难施。

若菩萨勤苦得财施与他人。

是名菩萨第三难施。

  云何菩萨一切门施。

略说四种。

是菩萨若自物。

若劝他得物。

若自集布施。

若父母妻子奴婢作人。

若善友大臣亲属。

悉皆施与若他所须。

是名略说菩萨四种一切门施。

  云何菩萨善人施。略说五种。一者菩萨信心布施。二者恭敬布施。三者自手施。四者时施。五者不侵他施。是名菩萨善人施。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略说十三种。

一者无依施。

二者广施。

三者欢喜施。

四者常施。

五者器施。

六者一切施。

七者一切处施。

八者一切时施。

九者无罪施。

十者一切物施。

十一者方土物施。

十二者资财施。

十三者谷施。

如是十三种是名菩萨一切行施(器者谓四道净福田器)。

云何菩萨除恼施。

略说有八种。

一者菩萨见须饮食者施以饮食。

二者须乘与乘。

三者须衣与衣。

四者须庄严具与庄严具。

五者须种种器具悉皆施与。

六者须华鬘涂香者随其所欲。

七者须舍与舍。

八者须灯明者施以灯明。

如是八种。

是名菩萨除恼施。

  云何此世他世乐施。

略说九种。

谓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者。

胜妙清净。

如法调伏悭垢藏积垢故。

修行布施。

调伏悭垢者。

舍执着心。

调伏藏积垢者。

舍受用执着。

无畏施者。

谓师子虎狼王贼水火等种种恐怖救令得度。

法施者。

不颠倒说法具足说法。

授人禁戒。

如是略说菩萨九种施。

令诸众生得今世后世安乐。

彼财施无畏施。

分别此世乐。

法施者分别今世后世乐。

云何菩萨清净施。

略说十种。

云何十。

一者不留难。

二者不异见。

三者不积聚。

四者不高心。

五者无所依。

六者不退弱。

七者不下心。

八者不背面。

九者不求恩。

十者不求报。

不留难施者。

菩萨有来求者。

疾疾布施不作留难。

时满所愿过其速望。

不异见者。

菩萨于施不起异见言无果报。

不以害生布施。

谓言是法不于此施。

求世间出世间净。

不积聚施者。

菩萨不久积财然后顿施。

何以故。

非菩萨有所施物。

见来求者。

堪能不施。

不如法见。

非不施与。

云何积聚。

然后乃施。

亦非积聚。

而施福增多。

所施物等。

求者亦等。

渐施顿施。

以何因缘。

见福差别。

又复菩萨。

见积聚施过。

不见随施有过。

何以故。

谓积聚施。

先来求者。

或有百数而不施与。

令彼嫌恨起不忍心。

后来求者。

积以顿施。

是故菩萨。

不积聚施。

不高心施者。

菩萨于求者所谦下心施。

不观他胜竞心布施。

不以施故而自称誉。

我是施主余者不能。

无依施者。

菩萨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于假名称誉犹如尘坌。

不退弱施者。

菩萨欲施心悦。

施时欢喜。

施已无悔。

财物增广第一胜妙。

菩萨闻他广施胜施。

心不自轻生退弱心。

不下心施者。

菩萨思量。

以最胜最上妙物布施。

是名不下心施。

不背面施者。

菩萨等心。

不随朋党怨亲中人。

悲心等施。

不求恩施者。

菩萨以悲心愍心而行布施。

不于受者计其恩惠。

观欲乐众生爱火炽然。

无势力故。

不求报施者。

菩萨施已不怖未来财身具足。

观一切行皆悉磨灭。

见无上菩提真实福利。

如是十种。

是名菩萨快净布施。

如是菩萨。

依九种施具足檀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持经卷第四

方便处戒品第十

  云何菩萨尸波罗蜜。

略说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门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恼戒。

八者此世他世乐戒。

九者清净戒。

  云何自性戒。

略说四德成就。

是名自性戒。

云何为四。

一者从他正受。

二者善净心受。

三者犯已即悔。

四者专精念住坚持不犯。

从他正受者。

外顾他于犯愧心生。

善净心受者。

内自顾于犯惭心生。

犯已即悔。

专精不犯。

如是不犯戒。

菩萨有二因缘离悔。

是菩萨依受戒。

净心戒起。

惭愧心起。

惭愧心故。

善能护戒。

护戒故无悔。

若从他受若净心受。

此二是法。

若犯而悔。

若专精不犯。

此二随法。

若从他受。

若净心受。

若专精不犯。

此三法是菩萨不坏戒。

犯已即悔者。

毁而还复。

若菩萨四德成就。

是名自性戒。

是名真实戒。

自安安他。

多所安隐多所快乐。

哀愍世间利安天人。

受戒随戒。

当知无量摄受。

菩萨无量净戒。

摄取一切安乐众生。

成大果报获大福利。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萨一切戒。

略说二种。

一者在家分。

二者出家分。

是名一切戒。

一切戒复有三种。

一者律仪戒。

二者摄善法戒。

三者摄众生戒。

律仪戒者。

谓七众所受戒。

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尼。

沙弥沙弥尼。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出家随其所应。

是名律仪戒。

摄善法戒者。

谓菩萨所受律仪戒。

上修大菩提。

身口意业。

是名略说一切摄善法戒。

何者是。

谓菩萨依戒住戒。

修闻慧思慧奢摩陀毗婆舍那修慧。

空闲静默恭敬师长礼事供养。

有疾患者。

起悲愍心瞻视供给。

闻说法者叹言善哉。

实功德者称扬赞善。

一切众生所作功德。

心念口言随喜欢悦。

有侵犯者悉能安忍。

身口意业已作当作。

一切回向无上菩提。

随时修习种种胜愿。

常勤精进供养三宝。

于诸善法心不放逸。

念慧护持身口净戒。

守摄根门饭食知量。

初夜后夜未曾睡眠。

亲近善人依善知识。

自省己过。

知已不犯。

随其所犯于佛菩萨及同行所如法悔除如是等护持修习。

长养善法戒。

是名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者。

略说有十一种。

一者众生作饶益事。

悉与为伴。

二者众生已起未起。

病等诸苦及看病者。

悉与为伴。

三者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

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四者知恩报恩。

五者众生种种恐怖。

师子虎狼王贼水火。

悉能救护。

若有众生丧失亲属财物诸难。

能为开解令离忧恼。

六者见有众生贫穷困乏。

悉能给施随其所须。

七者德行具足正受依止。

如法畜众。

八者先语安慰随时往返。

给施饮食说世善语。

进止非已去来随物。

如是等事。

安众生者皆悉随顺。

若非安者。

皆悉远离。

九者有实德者称杨欢悦。

十者有过恶者慈心呵责。

折伏罚黜令其改悔。

十一者以神通力。

示现恶道。

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

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云何菩萨。

住律仪戒。

住摄善法戒。

住摄众生戒。

善护持戒。

善摄善法戒。

一切行摄众生戒。

菩萨住波罗提木叉戒。

舍转轮王出家学道。

不顾尊位如视草土。

舍离五欲如弃涕唾。

乃至来世魔天亦无愿乐。

终不为彼修持梵行。

心常恐怖如实见过舍现在乐如畏风雹。

正见观察而不味着。

其性恬静好乐空闲若众若独心常安住。

不限持戒生知足想。

依戒住戒修习菩萨正受所生无量功德。

若近四众不说非法。

于空闲处不住恶觉。

设令暂起即自悔责深见其过。

见过患已还得本心。

若闻菩萨一切戒法。

大地菩萨微妙无量不可思议久远难行。

心不恐怖亦不懈退。

而作是念。

彼亦丈夫能持菩萨不可思议身口净戒。

我亦丈夫必当如彼决定无疑。

住律仪菩萨。

常省己过不观彼阙。

若见凶暴及恶性人。

心不恚恨起法心悲心。

怜愍方便令得解脱。

住律仪菩萨。

于众生所。

不生怖想。

况复加害。

住律仪菩萨。

成就五种不放逸行。

与过去俱。

与未来俱。

与现在俱。

已作当作。

菩萨过去所犯如法忏悔。

是名过去不放逸行。

未来当犯当如法悔。

是名未来不放逸行。

现在所犯即如法悔。

是名现在不放逸行。

如所行如所住。

专心护持。

是名已作不放逸行。

依已作不放逸行。

如所行如所住。

不起犯戒。

是名当作不放逸行。

住律仪菩萨。

功德覆藏恶事发露。

少欲知足堪忍众苦不生忧戚。

进止安谛威仪庠序。

离诸谄曲净修正命。

菩萨成就如是十法。

名住律仪戒。

善护持戒。

谓过去五欲心不顾恋。

未来五欲不生欣想。

现在五欲不念贪着。

乐处空闲不生足想。

离恶言恶觉心不自轻。

安隐乐住善能堪忍。

不为放逸威仪净命。

  菩萨住摄善法戒。

于身命财若起少着。

即时除灭不令增长。

一切犯戒因缘烦恼等起即时除灭。

若于众生起恚害怨心。

即时除灭。

若起懈怠即时除灭。

若起味相应禅即时除灭。

如实知五处。

谓善果善因善因果倒及与非倒。

摄善法障。

皆如实知。

菩萨见善果福利而求善因。

摄善法倒。

如实知之。

菩萨得善根。

不起无常常见。

苦有乐见。

不净净见。

非我我见。

如实知摄善法障。

离不摄善法。

菩萨成就如是十行。

名住摄善法戒。

疾摄诸善法及一切行。

所谓依施依戒依忍依精进依禅定。

五行成就智慧。

菩萨住摄众生戒有十一种。

于一一种成就一切行。

一者众生所作。

皆与同事若始思量及所施作。

行路去来。

正业方便。

守护财物。

和合诤讼。

世间吉会及诸福业。

皆与同事。

二者于诸苦事。

皆与为伴。

若见疾病瞻视供给。

盲者将导。

迷者次路。

聋者指授。

躃者荷负。

欲缠苦者教令远离。

嗔恚睡眠。

悼悔疑盖。

如是等苦亦令远离欲觉恚觉。

害觉亲里觉。

国土觉不死觉。

轻侮觉族姓觉。

悉教远离。

众生诤讼不知苦者。

能为开解行路疲乏施诸所安。

三者为诸众生具足说法。

恶行众生。

说除恶行善句善味善义。

随顺通达增长道品。

方便说者。

为恶众生。

说除恶行。

说除悭法。

得现果报。

少正方便。

而得大财得已守护。

憎嫉法者令生信乐。

清净见谛离诸恶趣。

烦恼永尽一切苦灭。

四者知恩报恩。

饶益己者。

善心与语问讯慰喻。

赞言。

善来设座安处。

若等若增酬报无减。

诸有所作悉与同事。

瞻视病苦随顺说法。

除灭恐畏离诸忧悔。

若有乏短给施众具。

如法依止随顺其心。

有实德者称扬欢悦。

有过恶者慈心呵责。

折伏罚黜。

令其改悔。

示神通力随所宜现。

五者恐怖众生为作救护。

所谓水火王贼鬼神恶兽。

人非人等一切怖畏。

悉为救护令得安隐。

若见众生亲属财物诸难忧恼。

或见丧失亲属善友知识及诸师长所尊敬者。

或有财物王贼所夺。

火烧水[漂  寸]亡失宝藏。

事业不成强分私财。

或恶眷属散弃资产。

悉为开解令离忧恼。

六者见有众生资生不具。

给施所须。

饮食衣服汤药众具香花灯明庄严杂饰车乘僮仆财物舍宅。

如是等乏。

悉皆给施。

七者如法受众先与依止。

以无贪心哀愍心而为说法赈给所须。

若自无者。

从彼信心居士长者。

求索与之。

如法所得衣食汤药。

及诸房舍等。

共受用无所藏积。

以五种法随时教诫。

如力种品中说。

八者随他心戒。

先知众生自性及性。

应共住者与共同止。

随其所宜与共从事。

又随心者。

观其所行。

若以如是身行如是口行。

令彼忧恼。

无善利者菩萨不为。

虽令忧恼而获善利者菩萨为之。

若菩萨自行身行口行。

非戒所摄亦非功德智慧方便。

令彼忧恼。

无善利者菩萨不为。

与上相违者菩萨为之。

如生忧苦喜乐亦尔。

随其所应广分别说。

又随心者。

若见众生有嗔恨色。

尚不叹其德。

况说其恶。

亦不忏谢。

又随心者。

人不问讯安慰己者。

犹尚自往问讯安慰。

况来问讯而不酬和。

唯除教诫。

又随心者。

不恼他人除慈愍心寂静诸根。

呵责弟子令其调伏。

又随心者。

不嗤笑不戏弄。

令其惭耻而生疑悔。

彼虽不如不言汝今堕在负处。

见人谦下亦不自高。

又随心者非不习近。

不极习近。

不非时习近。

又随心者。

于他亲厚不说其过。

于他怨者不称其德。

不亲善者。

不与同意不多求欲。

若有所取知量知足。

若有请者不逆其意。

若有嫌责如法悔谢九者实功德者。

称赞欢悦具足信者。

叹信功德。

戒闻施慧亦复如是十者应呵责者呵责调伏微过微犯者。

以怜愍心软语呵责。

中过中犯中语呵责。

上过上犯上语呵责。

如呵责折伏罚黜亦复如是。

软中过软中犯。

随时驱出还令共住为化犯戒及余人故。

以爱益心黜令出众。

上过上犯者。

不同住不同食。

乃至改悔亦不同住。

以慈愍心故。

不令彼人于佛法中多起罪过。

亦为教诫余众生故。

十一者菩萨为饶益故现神通力。

或令恐怖或令欢喜。

行恶行者示以恶报。

所谓寒冰地狱边地狱等诸恶道处。

语其人言。

汝当观此。

人间造恶当生彼中受无量苦。

彼见恐怖而生厌怖离诸恶行。

菩萨于大众中见不信者问事不答。

即时化作金刚力士及诸大力诸天鬼神而恐怖之。

以恐怖故。

舍高慢心敬信正答。

其余大众闻彼正答亦皆调伏。

又以神力。

现一为多现多为一。

石壁皆过身出水火。

或复示现共声闻神力。

令彼欢悦。

未信者信。

犯戒者清净。

少闻者多闻。

悭者能施。

痴者得慧。

如是菩萨成就一切行利众生戒。

是名菩萨三种戒聚。

无量功德聚。

  菩萨欲学菩萨律义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者。

若在家若出家。

发无上菩提愿已。

于同法菩萨。

已发愿者。

有智有力。

善语善义。

能诵能持。

如是菩萨所先礼足已作是言。

我于大德乞受菩萨戒。

大德于我不惮劳者。

哀愍听许。

作是请已偏袒右肩。

于三世十方佛及大地诸菩萨前。

恭敬作礼念其功德。

起软中上淳净心。

于智者前谦下恭敬长跪曲身。

于佛像前作是言。

唯愿大德。

授我菩萨戒。

作是语已。

一心念住长养净心。

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聚。

如是念已。

默然而住。

尔时智者。

于彼受者不起乱心。

若坐若立而作是言。

汝某甲善男子谛听。

法弟汝是菩萨不。

答言是。

发菩提愿未。

答言已发。

  问已复作是言。

汝善男子。

欲于我所受一切菩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此诸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

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汝能受不。

答言能。

第二第三。

亦如是说。

  智者三说。

授彼戒已。

受者不起。

尔时智者。

于佛像前敬礼十方世界诸菩萨众。

如是白言。

某甲菩萨。

于我某甲前三说受菩萨戒。

我为作证。

一初十方无量诸佛第一无上大师现知见觉者。

于一切众生一切法。

现知见觉。

亦如是白。

某菩萨。

于我某前三说受菩萨戒。

我为作证。

第二第三。

亦如是白。

如是受菩萨戒竟。

次第十方一切世界无量诸佛。

及住大地诸菩萨前。

法有相现。

尔时十方世界诸佛菩萨。

念是菩萨起如实知见。

某世界中某菩萨。

从某菩萨受菩萨戒。

于是菩萨起子想弟想。

慈心爱念。

慈心爱念故。

令是菩萨善法增长终不退减。

如是白。

如是知觉。

如是受菩萨戒已。

智者受者。

向十方诸佛及菩萨众敬礼而退。

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一切律仪戒。

最胜最上。

摄受无量无边功德。

从第一无上真实心起。

一切众生一切种恶行对治。

波罗提木叉戒。

于此律仪戒。

百分不及其一。

百千万分乃至极算数譬喻亦不及一。

摄受一切诸功德故。

住菩萨戒者作是思惟。

如法者行非法不行。

功德转增。

学戒菩萨。

闻修多罗藏所说及菩萨摩得勒伽藏所说。

当勤护持。

有智菩萨不从一切菩萨受菩萨戒。

若不信者则不从受。

谓初闻菩萨戒。

不信不顺不能思惟。

悭者贪者。

多欲者。

不知足者。

破戒者。

慢缓者。

不护戒者。

嗔者恨者。

不堪忍者。

懒惰者。

懈怠者。

着睡眠者。

乐说世事者。

如是等人悉不从受。

若有菩萨修习善心。

乃至一[穀-禾+牛]牛乳顷者。

不饮酒者。

不愚痴者。

不怯弱者。

不少闻者。

不谤菩萨藏修多罗者。

从如是等人受菩萨戒。

菩萨受菩萨戒者。

诽谤违逆菩萨藏者。

不向其说亦不教义。

何以故。

彼闻已不信。

无知覆障故而生诽谤。

如是谤者。

如受菩萨戒。

无量功德聚。

谤者罪报亦复如是。

乃至不舍恶言恶见恶觉。

终不舍离。

如是罪业菩萨。

欲受菩萨戒时。

智者应先为说菩萨摩得勒伽藏。

说菩萨戒及犯戒相。

令受戒者。

自心观察智慧思惟。

我堪受戒非效他受。

是名坚固菩萨如是人者应受菩萨戒。

  如是菩萨住律仪戒者。

有四波罗夷处法。

何等为四。

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

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菩萨自有财物。

性悭惜故。

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

不起悲心给施所求。

有欲闻法吝惜不说。

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菩萨嗔恚。

出粗恶言意犹不息。

复以手打或加杖石。

残害恐怖嗔恨增上。

犯者求悔不受其忏。

结恨不舍。

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菩萨谤菩萨藏说。

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

若心自解或从他受。

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是名菩萨四波罗夷处法。

  是菩萨于四波罗夷处法一一犯。

是名波罗夷处法。

何况犯四。

不能增广现法。

庄严菩提。

亦不增长现在净心。

是名相似菩萨非实菩萨。

若菩萨以软中烦恼犯四法者。

不名舍律仪戒。

若上烦恼犯。

是名为舍。

若于四法数数违犯。

不生惭愧欢喜爱乐。

言是功德。

是名上烦恼犯。

菩萨无有顿犯四波罗夷处法。

舍菩萨律仪戒。

如比丘舍律仪戒。

菩萨失律仪戒已。

堪任更受。

非如比丘犯木叉戒。

不得更受。

有二因缘。

失菩萨律仪戒。

一者舍无上菩提愿。

二者起增上烦恼犯无有舍身受身。

失菩萨戒。

乃至十方在所受生。

亦复不失。

若菩萨不舍大愿。

非上烦恼犯。

舍身受身。

虽不忆念。

从善知识。

数数更受犹是本戒。

不名新得。

  是住律仪戒菩萨。当知犯非犯。染污非染污。软中上。

  若菩萨住律仪戒。

于一日一夜中。

若佛在世若佛塔庙。

若法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

若菩萨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

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

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

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

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若不恭敬。

若懒惰。

若懈怠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入净心地菩萨。

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

供养佛法僧宝。

若菩萨多欲不知足。

贪着财物。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摄受对治。

性利烦恼更数数起。

  若菩萨见上坐有德应敬同法者。

憍慢嗔恨。

不起恭敬不让其坐。

问讯请法悉不酬答。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若无记心。

若忘误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狂若重病。

若乱心。

若眠作觉想。

问讯请法悉不答者。

是名不犯。

若上座说法及决定论时。

若自说法。

若听法若自决定论时。

若说法众中。

若决定论众中。

不礼不犯。

若护说者心。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舍离不善。

修习善法。

若护僧制若护多人意。

  若菩萨檀越来请。

若至自舍。

若至寺内。

若至余家。

若施衣食。

种种众具。

菩萨以嗔慢心不受不往。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若无力。

若狂若远处。

若道路恐难。

若知不受令彼调伏舍恶住善。

若先。

受请。

若修善法不欲暂废。

为欲得闻未曾有法饶益之义。

及决定论。

若知请者为欺恼故。

若护多人嫌恨心故。

若护僧制。

若菩萨有檀越。

以金银真珠。

摩尼流璃种种宝物。

奉施菩萨。

菩萨以嗔慢心。

违逆不受。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

起舍众生故。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贪着。

若知受已。

施主生悔。

若知受已。

施主生惑。

若知受已。

施主贫恼。

若知是物是三宝物。

若知是物是劫盗得。

若知受已多得苦恼。

所谓杀缚讁罚夺财呵责。

  若菩萨众生往至其所欲得闻法。

若菩萨嗔恨悭嫉不为说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外道求短。

若重病若狂。

若知不说令彼调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

若知前人不能敬顺威仪大整。

若彼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

若知闻已增长邪见。

若知闻已毁呰退没。

若彼闻已向恶人说破坏正法。

若菩萨于凶恶犯戒众生以嗔恨心。

若自舍若遮他令舍不教化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

若忘遮他。

犯非染污起。

何以故。

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

不犯者。

若狂若知不说。

令彼调伏。

如前说。

若护他心。

若护僧制。

  若菩萨于如来波罗提木叉中毗尼建立遮罪。

护众生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

同声闻学。

何以故。

声闻者乃至自度。

乃至不离护他。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学戒。

何况菩萨第一义度。

又复遮罪住。

少利少作少方便。

世尊为声闻建立者。

菩萨不同学此戒。

何以故。

声闻自度。

舍他应住。

少利少作少方便。

非菩萨自度。

度他应住。

少利少作少方便。

菩萨为众生故。

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

求百千衣。

及自恣与。

当观施主堪与不堪。

随施应受。

如衣钵亦如是。

如衣钵。

如是自乞缕。

令非亲里织师织。

为众生故。

应畜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

乃至金银百千。

亦应受之。

如是等住。

少利少作少方便。

声闻遮罪。

菩萨不共学住。

菩萨律仪戒。

为诸众生。

若嫌恨心。

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

非染污起。

若菩萨身口谄曲。

若现相。

若毁呰。

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

无惭愧心不能舍离。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不犯者。

若断彼故起欲方便。

烦恼增上。

更数数起。

  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

高声嬉戏令他喜乐作是因缘。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又不犯者。

他起嫌恨。

欲令止故。

若他愁忧。

欲令息故。

若他性好戏。

为摄彼故欲断彼故。

为将护故。

若他疑菩萨。

嫌恨违背和颜戏笑。

现心净故。

  若菩萨作如是见。

如是说言。

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

不应怖畏烦恼。

不应一向厌离。

何以故。

菩萨应于三阿僧祇劫。

久受生死求大菩提。

作是说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

百千万倍。

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

谓诸声闻但为自利。

菩萨不尔普为众生。

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

成就有漏离诸烦恼。

  若菩萨不护不信之言。

不护讥毁亦不除灭。

若实有过恶不除灭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实无过恶而不除灭。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外道诽谤及余恶人。

若出家乞食。

修善因缘生他讥毁。

若前人若嗔若狂而生讥毁。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

  若菩萨骂者报骂。嗔者报嗔。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侵犯他人。

或虽不犯令他疑者。

即应忏谢。

嫌恨轻慢不如法忏谢。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彼欲令作不净业。

然后受者不谢无罪。

若知彼人性好斗讼。

若悔谢者。

增其嗔怒。

若知彼和忍无嫌恨心。

恐彼惭耻不谢无罪。

  若菩萨他人来犯如法悔谢。

以嫌恨心。

欲恼彼故。

不受其忏。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不嫌恨。

性不受忏。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如前说。

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

不受其忏无罪。

  若菩萨于他起嫌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养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菩萨懒堕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经时。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见他聚话。

护彼意故须臾暂听。

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若菩萨欲求定心。

嫌恨憍慢不受师教。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疾病若无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说。

若自多闻有力。

若先已受法。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

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

不应受不应学。

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不犯者。

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

一向修集声闻经法。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

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上聪明能速受学。

若久学不忘。

若思惟知义。

若于佛法具足观察。

得不动智。

若于日日。

常以二分受学佛经。

一分外典。

是名不犯。

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

爱乐不舍不作毒想。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

诸佛菩萨无量神力。

诽谤不受。

言非利益非如来说。

是亦不能安乐众生。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

或随顺他故谤。

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不生解心。

是菩萨应起信心不谄曲心。

作是学。

我大不是盲无慧目。

如来慧眼如是随顺说。

如来有余说。

云何起谤。

是菩萨自处无知处。

如是如来现知见法。

正观正向。

不犯非不解谤。

若菩萨以贪恚心。

自叹己德毁呰他人。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又不犯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

  若菩萨闻说法处。

若决定论处。

以憍慢心嗔恨心。

不往听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若无力。

若彼颠倒说法。

若护说者心。

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

若多闻。

若闻持。

若如说行。

若修禅定。

不欲暂废。

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

不往者。

皆不犯。

若菩萨轻说法者。

不生恭敬。

嗤笑毁呰。

但著文字。

不依实义。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住律仪戒。

见众生所作事。

以嗔恨心不与同事。

所谓思量诸事。

若行路若如法兴利。

若田业。

若牧牛若和诤。

若吉会。

若福业。

不与同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若无力。

若彼自能办。

若彼自有多伴。

若彼所作事。

非法非义。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先许他。

若彼有怨。

若自修善业。

不欲暂废。

若性闇钝。

若护多人意。

若护僧制。

不与同者。

皆不犯。

  若菩萨见羸病人。

以嗔恨心。

不往瞻视。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病。

若无力。

若教有力。

随顺病者。

若知彼人自有眷属。

若彼有力能自经理。

若病数发。

若长病。

若修胜业。

不欲暂废。

若闇钝难悟难受难持。

难缘中住。

若先看他病。

如病穷苦亦尔。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

以嫌恨心。

不为正说。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无智。

若无力。

若使有力者说。

若彼自有力。

若彼自有善知识。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为正说于我增恨。

若出恶言。

若颠倒受。

若无爱敬。

若复彼人性弊[怡-台+龍]悷。

若菩萨受他恩惠。

以嫌恨心。

不以若等若增酬报彼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作方便而无力。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亲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说。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

以嗔恨心。

不能给施。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无。

若求非法物。

若不益彼物。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彼犯王法。

护王意故。

若护僧制。

  若菩萨摄受徒众。

以嗔恨心。

不如法教授。

不能随时。

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

随时供给。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护僧制。

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

若彼有力。

多知识大德。

自求众具。

若曾受教自已知法。

若外道窃法。

不能调伏。

  若菩萨以嫌恨。

心不随他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彼欲为不如法事。

若病若无力。

若护僧制。

若彼虽如法。

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若伏外道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

以嫌恨心。

不向人说。

亦不赞叹。

有赞叹者不唱善哉。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放逸犯。

非染污起。

不犯者。

知彼少欲。

护彼意故。

若病若无力。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护僧制。

若令彼人起烦恼。

起溢喜。

起慢起非义。

除此诸患故。

若实功德似非实德。

若实善说似非善说。

若为摧伏外道邪见。

若待说竟。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呵责者。

应折伏者。

应罚黜者。

以染污心不呵责。

若呵责不折伏。

若折伏不罚黜。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

多起嫌恨。

若观时。

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

若相言讼。

若僧诤。

若坏僧。

若彼不谄曲有惭愧渐自改悔。

  若菩萨成就种种神力。

应恐怖者而恐怖之。

应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众生消信施故。

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彼众生更起染着。

外道谤圣成就邪见。

一切不犯。

若彼发狂。

若增苦受此事起菩萨戒。

佛于处处修多罗中说。

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律仪戒摄。

此是菩萨藏摩得勒伽和合说。

菩萨当精勤受持起上恭敬。

专心修学从他正受。

已极清净欲学心。

菩提心。

利众生心。

从初受戒专精护持。

若有所犯。

即如法忏悔此一切菩萨犯当知突吉罗摄。

当向大小乘人能解语。

能受悔者如法忏悔。

若菩萨以增上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

失律仪戒。

应当更受。

若中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

当向三人若过三人。

长跪合掌作突吉罗忏悔。

称先所犯罪名。

作是说言。

大德忆念。

我某甲。

舍菩萨毗尼。

如前所说事。

犯突吉罗罪。

余如比丘突吉罗忏悔法说。

若下烦恼犯波罗夷处法及余所犯。

向一人忏悔。

若无如法人。

当起清净心念言。

我终不重犯此罪。

于未来世中常摄持律仪戒。

若能如是所犯即除。

若无如是具足功德人可从受菩萨戒者。

是菩萨应于佛像前自受应如是受。

整衣服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曲身合掌。

作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及入大地诸菩萨众。

我今于诸佛菩萨前受一切菩萨戒。

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此诸戒是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未来一切诸菩萨当学。

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说已应起。

余如前说。

若菩萨所犯无无余犯。

如世尊说菩萨起嗔烦恼。

犯应更受。

非贪欲起。

当知此意。

菩萨起爱念众生为增上。

凡有所作一切能作菩萨所作非作所作。

犯应更受。

菩萨嗔众生者。

不能自度度他。

亦不能作菩萨所作。

如是不作所作。

犯应当更受。

当知菩萨软中上犯。

如四摄品说。

若菩萨于此律仪戒具足成就三正法者。

得安乐住。

一者方便具足。

二者净心具足。

三者本因具足。

菩萨于戒不穿漏。

净身口意业不数数犯。

发露诸恶。

是名方便具足。

菩萨为法出家不为身命。

为义为禅定。

不为财利。

为沙门为涅槃。

不为非义。

不为懈怠。

精进不退。

不杂众恶不善之法。

烦恼受有炽然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

是名净心具足。

菩萨本余生时。

广修诸善于今不乏。

衣食床卧汤药众具。

能修惠施。

是名本因具足。

住律仪戒菩萨具足三正法者。

是名安乐住。

与此相违。

是名具足三不正法戒。

当知苦住。

是名略说。

广说在家出家一切戒。

此一切戒当知分别为难戒等。

  难戒者。

略说三种。

菩萨具足大财大势力。

能舍出家受菩萨戒。

是名第一难戒。

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

于所受戒不令缺减。

况具足犯是名第二难戒。

菩萨于一切修行一切正受一切忆念。

心住不乱。

乃至尽寿。

于细微戒终不缺减。

何况重者。

是名第三难戒。

一切门戒者有四种。

一者正受戒。

二者性戒。

三者习戒。

四者方便成戒。

正受戒者。

菩萨已受三种律仪戒所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性戒者。

菩萨性自贤善身口意净。

习戒者。

菩萨本余生时如所说。

三种戒已曾修习。

以本因故。

一切恶不乐行心常厌恶。

乐修善行。

方便成戒者。

菩萨依四摄事。

于诸众生行善身口业。

善人戒者有五种。

一者自持净戒。

二者授与他人。

三者赞叹净戒。

四者见同法者心生欢喜。

五者设有毁犯如法悔除。

一切行戒者彼六种七种一向略说十三种回向大菩提。

广摄戒故。

是名为广。

乐着欲乐。

自身苦行。

离此二边故。

是名无罪欢喜之处。

尽其寿命常不还戒。

一切利养行外道邪论。

烦恼诸缠不能侵欺故。

亦不能夺故。

是名坚固戒。

庄严成就故。

当知戒庄严。

谓声闻地。

离杀生等。

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顺戒不顺戒。

护随护戒。

大人相报。

增上意报。

善趣报。

利众生报。

除恼戒者有八种。

菩萨初作是思惟。

如我不欲令他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手石杖等触恼于我。

如我不欲不喜。

彼亦如是。

云何以此加于他人。

以是故不恼于彼。

乃至不加手石杖等触。

作是思惟已。

不以八事触恼众生。

是名菩萨除恼戒。

  此世他世乐戒者有九种。

菩萨遮处则遮。

开处则开。

摄处则摄。

应降伏者则降伏之。

菩萨于彼身口业。

是四种戒。

又檀波罗蜜俱戒。

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俱戒。

是五种戒。

如是略说九种戒。

是菩萨自己及他。

现法乐住及后世乐。

是故说名此世他世乐戒。

  清净戒者有十种。

一者初善受戒为沙门为菩提不为身命。

二者终不退减起于疑悔。

三者不过持戒起非处疑悔故。

四者离诸懈怠不乐睡眠。

日夜精勤成就善法。

五者摄心不令放逸如前不放逸说。

六者修习正愿不愿财利及生天上。

常修梵行。

七者摄持威仪。

善于威仪所作众事。

方便修习善。

如法身口行正命具足。

谄曲邪命种种过恶皆悉远离。

八者离于二边离随顺欲乐及诸苦行故。

九者修习出要。

异学诸见皆悉远离。

十者于所受戒不缺不减。

此十种名清净戒。

是名菩萨大戒聚得菩提果。

菩萨依此戒已。

满足尸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未成无上正觉得五种福利。

一者常为一切诸佛所念。

二者终时其心欢喜。

三者舍身在所生处。

常与净戒诸菩萨众为善知识。

四者无量功德聚戒度成就。

五者今世后世性戒成就。

如前所说。

自性等九种戒。

当知三戒所摄。

所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又复三种。

略说能为菩萨三事。

一者律仪戒。

能令心住。

二者摄善法戒自成佛法。

三者摄众生戒成就众生。

是名菩萨一切事。

所谓现法。

心得乐住身心不惓。

能具足佛法成就众生。

是名菩萨戒。

是名戒福。

是菩萨所作无余无上。

过去一切诸菩萨等。

求大菩提已于中学。

未来当学。

现在今学。

菩萨地持经卷第五

方便处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萨羼提波罗蜜。

略说有九种。

一者自性忍。

二者一切忍。

三者难忍。

四者一切门忍。

五者善人忍。

六者一切行忍。

七者除恼忍。

八者此世他世乐忍。

九者清净忍。

云何自性忍。

菩萨依思惟力。

若性能忍他人不饶益事。

一切诸忍。

依无贪心。

纯一悲心。

是名略说自性忍。

云何菩萨一切忍。

略说二种。

一依在家。

二依出家。

此二各有三种。

一者他不饶益忍。

二者安苦忍。

三者法思惟解忍。

他不饶益忍者。

从久远来。

无间大苦。

他不饶益。

现前迫切。

菩萨作如是学。

是我自业过恶所招。

本作罪业得今日苦。

今若不忍。

复为未来大苦因缘。

我今便为重自造苦。

不由于他。

又我身及彼。

俱是一切有为行苦。

彼无智故。

于我性苦更增其苦。

我今有智。

云何复欲重加其苦。

又复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于他人。

况于菩萨广利众生。

如是思惟。

已修习五种想。

于怨亲中人下中胜品。

若苦若乐有德无德。

如是众生一切能忍。

云何五种想。

一者本亲属想。

二者法数想。

三者无常想。

四者苦想。

五者摄取想。

本亲属想者。

菩萨作如是学。

众生久远已来少非亲者。

若父若母。

兄弟姊妹。

和上阿阇梨。

若师若师等及诸所尊。

于怨憎所。

如是正思惟。

时舍怨憎不饶益想。

住本亲想。

依本亲想已。

他不饶益者悉能堪忍。

法数想者。

菩萨作如是学。

因缘行数法数。

无我众生寿命。

生者骂者打者诤者。

如是正思惟时。

离众生想住法数想。

依法数想已。

他不饶益者悉能堪忍。

无常想者。

菩萨作如是学。

一切众生生所起者。

一切悉是无常死法。

于上复有不饶益事。

欲断其命。

如是无常众生性是死法。

智者不起不清净心。

况复手石刀杖欲断其命。

如是正思惟。

时离常坚固想。

住无常不坚固想。

依无常想已。

他不饶益者悉能堪忍。

苦想者。

是菩萨观。

大力具足者尚不离三相。

所谓行苦变易苦苦苦。

况复不具足者。

菩萨作如是学时。

于常苦众生欲令离苦。

云何加报重增其苦。

如是正思惟时离于乐想住于苦想。

忍苦想已。

他不饶益者悉能堪忍。

摄取想者。

菩萨作如是学。

我于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于一切众生作亲属想。

我应摄取普令安乐。

不应于亲属众生应利益处。

而复重加不饶益事。

如是正思惟时。

灭除他想住摄取想。

依摄取想已。

他不饶益者悉能堪忍。

云何为忍。

若不嗔不报心不怀恨。

是名为忍。

安苦忍者。

菩萨作如是学。

我从昔来常求欲事。

为诸苦因生无量大苦。

所谓营世生业。

治生种殖。

奉事王家。

如是诸苦莫不备经。

皆是痴冥无知过故。

今当修习乐因具足善法。

无量众苦悉当安忍。

况复小苦。

如是正思惟时。

觉慧具足。

一切苦事悉能安忍。

一切苦事略说八种。

一者依处。

二者世法处。

三者威仪处。

四者摄法处。

五者比丘随戒处。

六者方便处。

七者利众生处。

八者诸所作处。

依者谓四依法。

依正法出家。

得比丘分。

菩萨若得粗涩弊恶。

不恭敬与留难不时。

心无忧恼。

菩萨于彼众苦不舍精进。

如是名为安忍依苦。

世法者有九种。

一者不利。

二者不称。

三者毁四者苦。

五者坏法坏。

六者尽法尽。

七者老法老。

八者病法病。

九者死法死。

此诸世法。

若离若合能生众苦。

是名世法处。

菩萨于彼众苦不舍精进。

如是名为安忍世法苦。

威仪者有四威仪。

行住坐卧。

是菩萨若行若坐。

昼夜二时除去阴障心得清净。

不非时卧。

卧床坐床草敷叶敷。

因此疲极而生众苦。

悉能堪忍。

菩萨于彼众苦不舍精进。

如是名为安忍威仪苦。

摄法者有七种。

宝供养德供养。

咨受正法。

广为人说。

妙音赞叹。

独静思惟。

称量观察。

忆念摄受。

修习止观。

菩萨摄此七种法方便修习。

所起众苦悉能堪忍。

终不因是舍正方便。

比丘随戒者。

有七种一者毁形好除须发舍俗相。

二者着坏色衣。

三者舍除不如法世俗所行心正念住。

四者依他活命舍世事业。

五者尽寿从他求衣不积聚故。

六者尽寿障人五欲摄诸根门舍非梵行。

七者尽寿舍歌舞倡伎种种戏乐。

如是等所作艰难。

行比丘戒。

由是生苦。

菩萨安忍不舍精进。

精勤者。

菩萨精勤供养三宝。

受持读诵菩萨经藏。

书写解说。

思惟其义。

勤加精进修集圣道。

由是生苦。

菩萨安忍。

不因是故舍于众生。

利众生处者略说有十一事。

如前说。

因是生苦。

菩萨安忍。

不因是故舍于精进。

诸所作者。

出家衣钵业等。

在家营生业等。

因是生苦。

菩萨安忍。

不因是故而舍精进。

菩萨虽受众苦。

要当安忍修无上菩提。

非不修习。

修习已终不退转。

心常欢喜不生染污。

是名安苦忍法。

思惟解忍者。

是菩萨于法正择。

善观开觉。

于八种解处深入系念。

所谓三宝功德。

真实之义。

诸佛菩萨大神通力。

若因若果。

所应得义。

得义方便。

所知行处。

又复解者。

有二因缘。

一者久远。

修习。

二者得快净智。

是名菩萨一切忍。

依于三种分别。

广说为难忍等。

云何难忍。

略说三种。

若菩萨于下劣众生不饶益者。

悉能堪忍。

是名第一难忍。

若于仆使自能堪忍。

是名第二难忍。

下种性人。

起增上过而能堪忍。

是名第三难忍。

  云何菩萨。一切门忍略说四种。一者堪忍亲属不饶益事。二者堪忍怨家不饶益事。三者堪忍中人不饶益事。四者堪忍下中上不饶益事。

  云何善人忍。

略说五种。

是菩萨先见行忍有大福利。

谓修行忍者。

于未来世不多结恨不多乖离。

心多喜乐死时无悔。

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上化生。

见如是等功德福利。

能自堪忍教他行忍。

常为他人叹忍功德。

见他行忍其心随喜。

  云何菩萨一切行忍。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菩萨见不忍者得大苦报。

畏怖故忍。

于一切众生慈心悲心亲厚心亲爱故忍。

殷勤愿乐无上菩提。

欲满足羼提波罗蜜。

作因故忍。

忍力故出家。

如世尊说。

常当具足等受持戒。

是出家忍。

是名受法忍。

种性具足及先修习现在住。

是名性忍。

知一切法无有众生见离言语法数。

是名正念法忍。

一切不饶益忍一切忍一切处忍。

谓一人及大众会。

一切时忍。

谓平旦日中日入日夜。

过去未来现在。

若病不病若卧若起。

身常行忍不触恼彼。

口常行忍离不爱语。

意常行忍不兴忿怒。

亦复不起不净悕望。

  云何菩萨除恼忍。

略说八种。

一者菩萨于苦求者堪忍不恼。

二者于凶暴增上恶者。

依大悲心堪忍不恼。

三者于出家犯戒者。

依大悲心堪忍不恼。

五种精进堪忍不恼苦恼众生。

欲为除苦求法及法次法向。

如是法广为宣说。

若众生所作悉皆营助精进堪能。

是名八种除恼忍。

众生所患堪忍为除。

所可乏少堪忍饶益。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忍。

略说九种。

是菩萨住不放逸善法。

堪忍寒热饥渴蚊虻所触。

风日众毒所触。

一切堪忍身心疲苦。

悉能堪忍。

堕生死海生老病死等。

诸苦众生哀愍在前。

如是忍。

菩萨于现法中自住安乐。

一切诸恶皆悉远离。

复为来世安乐因缘。

亦复令他向今世后世安隐快乐。

是故名为此世他世乐忍。

  云何为菩萨清净忍。

略说十种。

一者他不饶益。

无反报心。

二者不起恚恨。

三者无怨憎想。

四者常饶益向如本心后亦如是作饶益已舍不饶益。

五者于不饶益者软语辞谢。

六者若彼悔谢能速忍受。

七者见彼不忍加以悲心。

八者见彼修忍倍增敬佛。

九者众生恐怖深起悲心。

十者断除一切不忍等过离欲清净。

如是十种。

名菩萨净忍。

如是从性忍。

乃至净忍广大无量大菩提果。

因依是忍。

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便处精进品第十二

  云何菩萨毗梨耶波罗蜜。

略说有九种。

一者自性精进。

二者一切精进。

三者难精进。

四者一切门精进。

五者善人精进。

六者一切行精进。

七者除恼精进。

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

九者清净精进。

云何自性精进。

是菩萨心堪能摄受无量善法。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炽然不断亦不颠倒。

彼所起身口意业。

是名菩萨自性精进。

  云何一切精进。

略说有二种。

一依在家。

二依出家。

此二各有三种。

一者弘誓精进。

二者摄诸善法。

三者利益众生。

弘誓精进者。

菩萨先起精进方便。

心数堪能被弘誓铠。

作是念言。

我为一众生脱苦因缘故。

以百千大劫为一日一夜。

如是数亿百千大劫在地狱中。

乃至成佛誓不退转。

不得无上菩提终不舍精进。

况复少时受于少苦。

是名菩萨弘誓精进。

如是像类菩萨。

弘誓精进。

起少解少信已。

能长养无量开觉勤方便性。

况复成就如是弘誓精进。

菩萨为无上菩提故利益众生。

不以为难生退没想。

摄善法精进者。

菩萨精进为檀波罗蜜方便成就故。

为戒忍禅定般若波罗蜜方便成就故。

略说七种。

一者不动。

一切妄想烦恼异论。

无量众苦不倾动故。

二者坚固。

顿方便故。

三者得无量明处。

安住正念故。

四者方便具足。

所当得义。

不颠倒道。

随顺得故。

五者正精进义饶益。

所当得义成就愿故。

六者炽然。

常勤方便故。

七者离慢。

精进方便心不自举故。

菩萨修此七种摄诸善法。

精进方便疾满足诸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提行善法。

皆此精进之所成就。

是故此精进为最上最胜因无余无上。

是故世尊修多罗中。

种种称叹精进。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菩萨利众生精进有十一种。

如戒品说。

彼说戒。

此说精进。

  云何菩萨难精进。

略说三种。

是菩萨精进无间。

无衣食想床卧具想己身想。

常修善法。

是名第一难精进。

菩萨如是精进。

乃至舍身受身。

常修善法不舍精进。

是名第二难精进。

是菩萨平等分别功德具足。

不缓不急心不颠倒。

以义饶益精进成就。

是名第三难精进。

又此菩萨难精进力。

当知是摄取大悲及智慧因。

  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

略说四种。

一者舍离染污法。

二者生白净法。

三者净除三业。

四者增益智慧。

舍染污法者。

菩萨精进离诸烦恼。

未起不起。

已起令灭。

生白净法者。

未生善法方便令生。

已生善法方便增广。

净除三业者。

菩萨精进三业清净。

悉能摄取善身口意业。

增益智慧者。

菩萨精进得闻思修慧。

增长具足。

  云何菩萨善人精进。

略说五种。

一者无不作一切欲方便。

不休息故。

二者不下随。

其所起若中若上。

精进长养故。

三者不懈怠。

勇猛炽然长久无间。

精进方便心不退没。

不息不坏故。

四者不颠倒义饶益。

方便摄取故。

五者殷勤。

方便精进速疾于无上菩提故。

云何菩萨一切行精进者。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六种者所谓常精进。

常方便故。

顿精进。

至到方便故。

依精进。

因本精进力故。

方便精进。

思惟计校善方便故。

不动精进。

一切苦触不倾动故。

亦不向余义故。

不知足精进。

限量胜进不欢喜故。

菩萨成就如是六种。

一切行精进者。

殷勤精进堪能坚固。

于诸善法不可毁坏。

复有七种。

一者与欲俱精进。

殷勤欲愿长养无上菩提故。

二者等具足精进。

诸余烦恼染污心住。

菩萨精进于诸善法等心住故。

三者胜进精进。

诸余烦恼上烦恼心住。

断彼烦恼如救头然故。

四者求精进。

一切明处求故。

五者学精进。

彼如是诸法。

随其所应起法次法向故。

六者利众生精进。

有十一事如前说。

七者自正方便。

护精进。

若有缺漏。

如法悔故。

是名七种。

如是十三种。

是名菩萨一切行精进。

菩萨除恼精进。

此世他世乐精进。

如忍中说。

  云何菩萨清净精进。

略说十种。

一者随顺。

二者修习。

三者专著。

四者善摄。

五者时具足。

六者分别相具足。

七者不退弱。

八者不坏。

九者平等。

十者回向大菩提。

是菩萨为断除烦恼随其所应修习对治。

如爱所缚修不净观。

嗔修慈心。

痴观缘起。

觉观所乱修安般念。

慢修分别界方便观。

如是等名随顺精进。

是菩萨非成就初业精进。

谓心已住教授教诫。

修习方便调伏方便。

是名菩萨修习精进。

是菩萨非修习精进。

教授教诫。

方便心住。

然是初业。

是菩萨于是方便。

专精进方便。

常方便。

顿方便。

是名专著精进。

是菩萨因诸所尊。

若多闻力不颠倒受。

其心安住精进方便。

是名善摄精进。

是菩萨如是不颠倒受。

止时修止。

举时修举。

舍时修舍。

是名时具足精进。

菩萨于止举舍相。

三昧住起相。

常善观察不妄分别。

是名菩萨分别相精进。

是菩萨闻说第一妙胜。

第一甚深。

不可思议无量菩萨精进方便。

心不自轻亦不怯弱不少胜进。

生知足想而不上求。

是名菩萨不退弱精进。

是菩萨常守根门饮食知量。

初夜后夜未曾睡眠。

精进方便正智心住。

如是等三摩跋提。

具精勤成就正义饶益。

是名菩萨不坏精进。

是菩萨精进方便。

不缓不急平等修习。

一切方便平等顿修。

是名菩萨平等精进。

是菩萨一切精进方便所作。

回向无上菩提。

是名菩萨正回向精进。

如是从自性精进乃至清净精进。

当得大菩提果。

菩萨依是精进满足。

毗梨耶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便处禅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禅波罗蜜。

略说九种。

一者自性禅。

二者一切禅。

三者难禅。

四者一切门禅。

五者善人禅。

六者一切行禅。

七者除恼禅。

八者此世他世乐禅。

九者清净禅。

云何自性禅。

于菩萨藏闻思。

前行世间出世间善。

一心安住。

或止分。

或观分。

或此二同类。

或俱分。

是名自性禅。

  云何菩萨一切禅。

略说二种。

一者世闻。

二者出世间。

又随其所应各有三种。

一者现法乐住禅。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三者利益众生禅。

菩萨禅定离一世妄想。

身心止息。

第一寂灭自举心息。

舍离味着及一切相。

是名现法乐住禅。

菩萨禅定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三昧。

彼诸三昧。

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其名。

况复能起及所出生。

二乘解脱。

除入一切入无碍慧无诤愿智胜妙功德。

是名菩萨出生三昧功德禅。

利益众生禅者。

有十一种。

如前说。

菩萨依布施。

众生所作。

以义饶益。

皆与同事。

为除众苦。

如所应说知恩报恩。

护诸恐怖。

诸难忧苦能为开解。

资生不具给施所须。

如法畜众善能随顺。

见实功德欢喜赞叹。

有过恶者等心析伏。

神力恐怖或令欢喜是名略说一切禅。

无余无上。

云何菩萨难禅。

略说三种。

菩萨久习胜妙禅定。

于诸三昧心得自在。

哀愍众生欲令成熟。

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

是名菩萨第一难禅。

菩萨依禅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深三昧。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是名第二难禅。

菩萨依禅得无上菩提。

是名第三难禅。

云何菩萨一切门禅。

略说四种。

一者有观有觉禅。

二者喜俱禅。

三者乐俱禅。

四者舍俱禅。

  云何菩萨善人禅。略说五种。一者不味着。二者慈心俱。三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云何菩萨一切行禅。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善禅。

无记化化禅。

止分观分禅。

自他利禅。

正念禅。

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名缘。

义缘。

止相缘。

举相缘。

舍相缘。

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是名十三种菩萨一切行禅。

  云何菩萨除恼禅。

略说八种。

一者菩萨入定。

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鬼病。

是名咒术所依禅。

二者菩萨入定能除四大所起众病。

是名除恼禅。

三者菩萨入定兴致甘雨。

能消灾旱救诸饥馑。

是名云雨禅。

四者菩萨入定。

济诸恐难一切水陆人非人怖。

是名等度禅。

五者菩萨入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

是名饶益禅。

六者菩萨入定。

能以财物调伏众生。

是名调伏禅。

七者菩萨入定觉诸迷醉。

迷十方者等开觉之。

是名开觉禅。

八者菩萨入定众生所作悉令成就。

是名等作禅。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禅。

略说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二者随说示现调伏众生禅。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四者为恶众生。

示恶趣禅。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

所谓书数算计资生方法。

如是等种种众具禅。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云何菩萨清净禅。

略说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

不味不染污禅。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四者得根本清净净禅。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十者烦恼障智障断清净净禅。

如是菩萨无量禅得大菩提果。

菩萨依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得当得。

方便处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萨般若波罗蜜。

略说九种。

一者自性慧。

二者一切慧。

三者难慧。

四者一切门慧。

五者善人慧。

六者一切行慧。

七者除恼慧。

八者此世他世乐慧。

九者清净慧。

云何菩萨自性慧。

入一切所知境界。

随入已如法择观缘五明处。

所谓内明。

因明。

声明。

医方明。

世工巧明。

是名自性慧。

  云何菩萨一切慧略说二种。

一者世间。

二者出世间。

是二略说。

各有三种。

一者所知真实随觉分别。

二者善摄五明处及三聚法。

三者利众生所作。

菩萨以无言说无我法觉了真谛。

觉已于上般若第一寂灭处。

系念安住离诸妄想。

灭除虚伪入于平等大总相观。

建立及谤是二俱离入于中道。

是名随觉分别慧。

善五明处。

广说如力种性品。

三聚者。

义饶益法聚。

非义饶益法聚。

非义饶益非非义饶益法聚。

如是八处。

般若善摄。

大无上慧众具满足。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利众生所作有十一事。

如前说。

于彼一一处。

智慧方便调伏众生。

  云何难慧。略说三种。知甚深无我法。是名第一难慧。调伏众生方便。是名第二难慧。一切所知无障碍。是名第三难慧。

  云何一切门慧。略说四种。所谓学声闻藏菩萨藏闻慧思慧。思惟菩萨所作随顺离诸障碍。思惟力所摄慧。修力所摄正定地无量慧。

  云何菩萨善人慧。

略说五种。

一者得闻正法慧。

二者内正思惟俱慧。

三者自利利他方便俱慧。

四者于诸法法相法住不颠倒决定慧。

五者离烦恼慧。

复有五种。

一者细微如其性境界入。

二者周至如其性境界入。

三者本得智慧众具俱生。

四者诸佛如来及大地菩萨所说法义。

悉能受持。

五者得净心地乃至究竟地所摄受慧。

  云何菩萨一切行慧。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于四真谛。

苦智。

集智。

灭智。

道智。

究竟尽智。

无生智。

是名六种。

七种者法智。

比智。

等智。

神通智。

相智。

十力方便智。

四事具足智。

云何菩萨除恼慧。

略说八种。

一者知经法故名法无碍。

二者知法相故名义无碍。

三者知诸法名故名辞无碍。

四者知诸法种种句义故名乐说无碍。

五者伏一切异论智。

六者建立一切正论智。

七者能治产业增长钱财智。

八者善知王者决断世事智。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慧。

略说九种。

于内明处善净建立智。

因明声明医方明世工巧明。

善净建立智。

如是依善净五明菩萨。

调伏众生愚痴放逸懈怠令正随其次第。

显示授与照明欢喜。

  云何菩萨清净慧。

略说十种。

真实义有二种。

乃至性如性真实义。

摄受流转义有二种。

正因及果。

摄受取义有二种。

颠倒不颠倒。

如实知。

方便义有二种。

一切应作不应作。

如实知究竟义有二种。

秽污清净。

如实知。

如是五种十种。

分别净慧。

当知第一清净。

如是菩萨善决定无上慧。

得大菩提果。

菩萨依是满足般若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此六波罗蜜。

处处修多罗中世尊分别说。

我今略说。

当作是知。

如来修多罗中。

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分别从自性檀波罗蜜乃至清净檀波罗蜜所摄。

随其所应。

如是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所摄。

随其所应。

当作是知。

如来为菩萨时。

于无量生苦行相应。

一切檀波罗蜜相应。

当知乃至般若波罗蜜相应。

或为摄一或摄二。

或摄三或摄四。

或摄五或摄一切六波罗蜜。

当知此六波罗蜜。

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大清净法大清净海。

一切众生一切种正法因最大珍宝。

如是无量功德智慧众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无余无上。

方便处四摄品第十五

  云何菩萨爱语。

略说有九种。

一者自性爱语。

二者一切爱语。

三者难爱语。

四者一切门爱语。

五者善人爱语。

六者一切行爱语。

七者除恼爱语。

八者此世他世乐爱语。

九者清净爱语。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是菩萨可喜真实如法义饶益语。与众生语。是名略说菩萨自性爱语。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

略说有二种。

菩萨慰问舒颜先语。

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言。

道路清泰四大调适。

卧觉安乐叹言善来。

如是等等心慰问随顺世间。

巧便语言安慰问讯。

或复咒愿。

令妻子眷属钱财谷米增长具足。

见功德具足者。

叹其信戒施闻智慧。

令其欢喜。

菩萨说一切种功德相应法。

安乐众生。

常说等说第一胜妙饶益言说。

是名菩萨一切爱语。

菩萨爱语二种分别。

随世间语及正说法语。

慰问赞叹者是名随世间语。

第一胜妙饶益说者。

是名正说法语。

  云何菩萨难爱语。

略说三种。

菩萨于怨家所。

以清净心思惟慰喻。

发喜饶益而共言说。

是名第一难爱语。

菩萨于增上愚痴钝根众生。

以无厌心思惟筹量。

而为说法忍诸疲劳。

以法摄取为具足说。

是名第二难爱语。

菩萨于谄曲幻伪众生。

欺和上阿阇梨及尊重福田。

或背正向邪。

以无害心方便慰喻。

发喜饶益而为说法。

是名第三难爱语。

  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

略说四种。

一者断除诸盖向于善趣。

说初所作法。

二者断除诸盖实心增进。

说应四真谛法。

三者见放逸众生在家出家。

等心呵责令离放逸住不放逸。

四者已起疑惑能为开解。

若说法若决定论。

  云何菩萨善人爱语。

略说五种。

一者是菩萨说诸佛菩萨正因调伏法。

二者正出。

三者正依。

四者正度。

五者正示现。

处所因缘制戒。

是故此法名为正因。

于所受戒有所毁犯教令还净。

是故此法名为正出。

说四依所摄不颠倒法律至处道。

是故此法名为正依。

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道。

是故此法名为正度。

三种示现于一切说无碍。

是故此法名为正示现。

  云何菩萨一切行爱语。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听所应听法爱语。

制所应制法爱语。

现诸经法爱语。

现诸法相爱语。

现诸法名字不颠倒爱语。

法句种种分别爱语。

慰喻爱语。

发喜爱语。

自恣安以众具代其所作虚受普纳爱语。

种种恐怖施安爱语。

具足说法摄取爱语。

开觉不善法安立善法见闻疑举罪折伏爱语。

劝有力说法者爱语。

如是十三种。

名为一切行爱语。

  云何菩萨除恼爱语略说八种。是菩萨依口四净八种圣语。是名除恼爱语。口四净者。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八种圣语者。见闻觉知说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说。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爱语。

略说九种。

一者断亲属难忧苦故爱语说法。

二者断财物难忧苦故爱语说法。

三者断疾病难忧苦故爱语说法。

四者断戒难忧苦故爱语说法。

五者断见难忧苦故爱语说法。

戒具足。

见具足。

威仪具足。

正命具足故爱语说法。

  云何菩萨清净爱语。当知有二十种说法如前力种性品说。

  云何菩萨行利。

彼行利者如爱语。

广说异行利今当说。

谓菩萨一切种爱语。

随所说义利安众生。

云何菩萨自性行利。

是爱语具足显示众生。

如所应学随利行行法次法向。

住于悲心心无贪着。

劝导教授调伏安立。

是名略说自性行利。

  云何菩萨一切行利。

略说二种。

一切众生未熟者方便令熟。

已熟者令至解脱。

又说三种。

一者与现世利。

二者与后世利。

三者与现世后世利。

劝令众生如法德业。

获大财富守护增长与现世利乐。

于此现世得大名称及众具乐。

摄受安立劝舍大财。

非家出家乞求活命与后世利乐。

以必定得故现则不定。

劝在家出家次第离欲。

是名现世后世利乐。

于此现世身心止息安隐乐住。

后世则生净妙天上。

及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云何菩萨难行利。

略说三种。

若众生本来不修善因而能行利。

是名第一难行利。

谓苦劝化故。

若本修善根得大财宝。

深起贪着而能行利。

是名第二难行利。

谓彼大放逸处故。

外道异学着本邪见而能行利。

是名第三难行利。

谓彼愚痴极违正法故。

  云何菩萨一切门行利。略说四种。一者是菩萨不信者劝令生信乃至建立。二者恶戒者劝修净戒。三者恶慧者劝修正慧。四者悭者劝修惠施乃至建立。

  云何菩萨善人行利。略说五种。一者是菩萨于众生真实利与。二者时与。三者义饶益与。四者柔软与。五者慈心与。

  云何菩萨一切行行利。

谓六种七种。

略说十三种。

是菩萨应摄等摄应伏等伏。

违佛法者除其障碍。

中住众生令入法律。

已入者以三乘法而成熟之。

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众具护养劝导成熟。

所谓劝舍小乘守护大乘。

如众具护养。

如是独静一心净诸障碍。

忆念及修劝令成就。

有声闻缘觉种性者。

以声闻缘觉乘而成就之。

有如来种性者。

以无上菩提而成就之。

  云何菩萨除恼行利。略说八种。若有众生所应惭处令舍无惭缠。以得开觉如无惭缠。如是无愧缠睡缠眠缠掉缠悔缠悭缠嫉缠。悉令闻觉亦复如是。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行利。

略说九种。

普令众生身业清净谓授一切种不杀生。

一切种不盗。

一切种不邪淫。

一切种不饮酒。

普令众生口业清净。

谓授一切种不妄语。

一切种不两舌。

一切种不恶口。

一切种不绮语。

普令众生意业清净。

谓授无贪无恚正见。

  云何菩萨清净行利。

略说十种。

五种外清净。

五种内清净。

五种外清净者。

一者无罪。

二者不随转。

三者次第。

四者一切。

五者如其所应。

杂恶行者先恶行者一向恶行者等以善法而成就之。

是名无罪利安众生。

乐解脱者劝令解脱。

是名不随转利安众生。

童蒙众生。

先说粗法粗近教诫而随顺之。

知中智者。

为说中法中教诫而随顺之。

胜智慧者。

为说深法微细教诫而随顺之。

令其次第渐得善法。

是名次第利安众生四性。

乃至天人一切众生。

随能随力利益安乐。

是名一切利安众生。

下善中善上善者。

随其所应方便利安。

是名如其所应。

是名五种外清净行利。

五种内清净者。

是菩萨广住悲心利安众生。

是菩萨忍一切苦而不懈惓。

心常欢喜利安众生。

是菩萨以自在身。

谦卑忍下犹如仆使。

亦如孝子如旃陀罗子。

离诸我慢利安众生。

是菩萨离于利养心不虚伪。

心存胜妙利安众生。

是菩萨于究竟处终不退转。

常以慈心利安众生。

是名菩萨五种内清净。

如是内外五种清净。

是名十种清净利安众生。

云何菩萨同利。

是菩萨此义此善若等若胜。

授与众生悉与己同。

是名菩萨与众生同利。

菩萨得此同利调伏众生。

坚固决定。

终不退转于劝授善法。

何以故彼作是念。

是菩萨与我同利。

必能令我安隐。

快乐。

以是菩萨所授我者自修行故。

非不乐因而自修行若以同利教授众生。

彼终不言汝自不行。

云何劝授教诫他人。

汝应从他咨受教诫。

  有菩萨他同利如是同利不示他。

有菩萨不同利如是示同利。

有菩萨同利亦示同利。

有菩萨亦不同利亦不同利示他。

初句者诸菩萨等功德。

住菩萨道等功德。

菩萨隐覆真实功德不为显示。

第二句者下劣众生怖畏深法。

菩萨思惟方便调伏。

现同彼法如栴陀罗。

疾得利益息恼调伏。

故现与彼同。

第三句者为调伏彼受动摇善根众生故。

菩萨以住善根。

若上善根显示同利。

第四句者心自放逸弃舍他利。

从种种施如前说如戒广说。

乃至同利彼诸波罗蜜。

自成熟佛法成熟摄事。

是名略说菩萨善法业。

从种种施乃至同利。

是种种无量善法菩提分当知三种行二种胜。

三种净身口意行。

当知是行上妙。

无染当知是胜无上。

不共彼众生等事等时等是名上妙。

众生等者。

是菩萨为一切众生行施等善根不自为己。

事等者。

是菩萨行施等一切种善根。

时等者。

是菩萨不离方便时节日夜。

今世后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

无染者有四种。

是菩萨欢喜心修习善法。

不因是故生忧苦悔恨。

是菩萨不恼他人不着诸见。

不杂恶行行施等善根。

是菩萨一切自己功德专至显现。

坚固显现寂灭决定。

不由于他行施戒等诸善法。

是菩萨不于施等善法而求果报。

若转轮圣王帝释魔梵。

不求他报。

不依此等求名利身命。

于此等行净欢喜俱不恼乱他。

专至无依从施等。

乃至同利诸善法行。

是名无染。

炽然不动快净。

是名清净。

菩萨入净心地一切善根炽然不动。

是炽然净心地。

菩萨一切善法不思惟起。

是不动净心地。

菩萨随所得所修善法则不退转于未来世必定不退。

日夜增长如明分月。

日夜增长善法不退亦复如是。

菩萨住究竟菩萨地一生相续。

若最后有所得善根名为快净。

于上更无菩萨净地故。

是名三种善行三种胜三种净。

当知从檀波罗蜜乃至同利一切施等。

乃至一切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具足充满无上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报生。

难施乃至难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平等奇特未曾有法。

成就果报生。

一切门施。

乃至一切门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为一切最胜众生天人供养果报生。

善人施等。

乃至善人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

于彼无足二足四足多足。

色无色想无想非想非非想。

一切众生最上果报生。

一切行施。

乃至一切行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种种无量功德摄受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身果报生。

除恼施乃至除恼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于菩提树下一切魔怨不能倾动果报生。

此世他世乐施。

乃至此世他世乐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最胜禅解脱三昧正受安乐果报生。

清净施。

乃至清净同利。

修习清净如来一切种清净。

所谓四种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果报生。

三不护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一切不共佛法清净果报生。

是名菩萨施等诸善法果报无上。

无量菩萨无罪行之所出生。

菩萨地持经卷第六

方便处供养习近无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萨供养如来。

略说十种。

一者身供养。

二者支提供养。

三者现前供养。

四者不现前供养。

五者自作供养。

六者他作供养。

七者财物供养。

八者胜供养。

九者不染污供养。

十者至处道供养。

若菩萨于佛色身而设供养。

是名身供养。

若菩萨为如来故。

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

若故若新。

是名支提供养。

若菩萨面见佛身及支提而设供养。

是名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

悕望心俱欢喜心俱。

现前供养。

如一如来法。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法。

如一如来支提法。

如是一切如来支提法。

作是念。

我今现前供养如来。

及供养过去未来现在如来。

我今现前供养如来支提。

及供养一切十方无量世界一切支提。

若偷婆。

若窟。

若舍。

若新。

若故。

是名菩萨共现前不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不现前如来及支提心念供养。

为一切佛故。

为一切如来支提故。

是名不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如来般涅槃后。

以佛舍利起偷婆。

若窟若舍。

若一若二若多。

乃至亿百千万。

随力所能。

是名菩萨广不现前供养。

以是因缘。

得无量大果常摄梵福。

是菩萨常于无量大劫不堕恶趣。

无上菩提众具满足。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

现前供养得大功德。

不现前供养得大大功德。

共现前不现前供养。

得最大大功德。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

手自供养。

不依懈堕令他施作。

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不独供养。

普令父母师友亲属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家出家悉共供养。

是名自他共供养。

若菩萨有少许物以慈悲心。

施彼贫苦薄福众生。

令得供养如来及支提。

令得安乐而不自为。

是名菩萨他作供养。

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

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

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

以衣食床卧汤药众具。

问讯礼拜奉迎合掌熏香末香涂香种种花鬘伎乐幢幡缯盖灯明种种赞叹五轮作礼敬绕右旋。

以为供养。

无尽胜财摩尼真珠珂珼玉石珊瑚琥珀车磲马瑙金银赤宝左旋胜宝摩尼宝环。

悬以宝铃散以金钱金缕围绕。

施如是等宝。

是名财物供养。

若菩萨久远于如来及支提。

以财物供养。

若多若胜。

若现前不现前。

若自作他作。

淳净信心现在前。

专精解心而作供养。

以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

如是七种名菩萨胜供养。

若菩萨自手供养如来及支提。

不轻他人不放逸不懈怠。

至心恭敬不轻未。

不乱心不染污心。

不于信心国王诸胜人所现谄曲威仪求财供养。

不以雌黄涂佛形像。

亦不以汁而洗浴之。

亦不烧求求罗香而以供养。

阿迦花等诸不净物。

悉不用之。

是名菩萨六种无染污供养。

若菩萨殊胜不染财物。

供养如来及支提。

若自力得若从他求。

若如意得。

彼众具自在。

如意得财。

菩萨若化作身。

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万亿身。

彼一一身悉礼如来。

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

彼一一手以种种华香供养如来及支提。

彼一切身悉赞叹如来真实功德饶益众生。

彼一切身皆以上妙衣服众宝璎珞幢幡花盖。

供养如来。

如是等名为如意自在力得。

系心供养。

不待如来出现于世。

何以故。

住不退转地菩萨。

于一切佛刹未曾障碍故。

若菩萨不自力得财。

不从他求。

亦不自在力得而为供养。

然于他众生。

若阎浮提。

若四天下。

若千世界。

若二千世界。

若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上中下心所作供养。

菩萨于彼一切供养。

以净信心胜妙解心。

周遍随喜。

是菩萨以少方便兴大供养摄大菩提具。

是菩萨常等真实心可喜乐心。

应当修学。

彼菩萨少时。

乃至一[聲-耳+牛]牛顷。

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悲心喜心舍心。

于一切有为行起无常想。

无常苦想。

苦无我想。

涅槃安乐想。

念佛念法念僧。

念波罗蜜。

乃至少时。

于一切法起少忍知离言说法自性如解脱。

离诸妄想无相心住。

况复过上。

彼菩萨护持禁戒止观菩提分方便。

诸波罗蜜诸善摄事方便。

是名菩萨至处道供养如来。

第一最上最妙最胜无上。

如此供养比前财物供养。

百倍千倍乃至极算数譬喻不得为比。

如是十事。

名菩萨一切种供养如来。

如供养佛如是法。

如是僧。

随所应。

当知于此三宝作十种供养。

  菩萨于如来所起六种净心。

谓福田无上心。

恩德无上心。

于一切众生无上心。

如优昙钵花难遇心。

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心。

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依义心。

以此六心少想供养如来法僧获无量功德。

何况多。

  菩萨成就几行为善知识。

有几行善知识开导无碍。

复有几行得善知识净信住处。

复有几行善知识调伏众生。

为善知识事。

菩萨有几行。

习近善知识。

复有几行想。

于善知识听受正法。

菩萨于善知识听受正法。

复有几处。

无有想念菩萨成就八事。

满足一切善知识行。

一者善住律仪戒而不毁犯。

二者多闻现在觉悟。

三者得禅定修慧及余止观善根。

四者悲心哀愍舍现法乐广化众生。

五者成就无畏为众说法。

正念不失乐说无畏。

六者堪忍。

轻欺骂辱诸不爱言。

及诸恶行。

皆悉能忍。

七者无惓。

多思惟力为四众说法而不疲懈。

八者辩才巧便。

凡所说法言辞通利。

菩萨有五事。

如是一切种功德。

具足善知识善知识所作开导无碍。

一者先欲安乐众生。

二者于彼安乐如实知之不颠倒觉。

三者若作方便随顺说法。

善能随顺调伏众生有堪能力。

四者心不疲厌。

五者平等悲念一切众生。

于上中下心无偏党。

  菩萨有五事。

得善知识净信住处他闻欢喜。

况复现见。

一者威仪成就。

寂静威仪。

具足威仪。

举身齐整。

二者心常安住。

身口意业不悼不躁。

三者不诳。

谓不诳他故摄持威仪。

四者不嫉。

谓于他说法及得财利。

不生嫉心。

常自劝请令他说法。

若财向己劝与他人。

无谄伪心心常欢喜。

见他说法及得利乐。

起随喜心如己所得。

五者以知足心少积众具所得能舍。

  菩萨有五事。

真善知识。

调伏众生为善知识事。

一者语言。

二者与念。

三者教授。

四者教诫。

五者说法。

以是五事广化众生。

如声闻地教授教诫。

广说如力性品。

  菩萨有四事。

亲近善知识满足。

一者若病不病随时供养。

爱念恭敬净信饶益。

二者随时敬礼。

问讯奉迎合掌供养。

三者如法衣食汤药众具而作供养。

四者若依止者。

如法随作而不倾动。

如实而说随时往诣。

请所应作。

菩萨于善知识所成就五想而听法。

当作宝想。

以难得故。

作眼想。

得胜俱生智慧因故。

作明想。

得俱生智慧眼。

显示一切种如实境界故。

作大果福利想。

得涅槃道无上因故。

作乐无罪想。

现法不得涅槃道。

如实观察止观大乐。

无罪因故。

  菩萨于善知识听受经法。

于说法人有五处不忆念净心专听。

一者不念破戒。

谓不念言此犯律仪。

不应从彼听受经法。

二者不念下姓。

谓不念言。

我不从彼下姓之人听受经法。

三者不念丑陋。

谓不念言。

我不从彼丑陋之人听受经法。

四者不念坏味。

谓不念言。

我不从彼不正语人听受经法。

但依于义不依于味。

五者不念坏美语。

谓不念言。

我不从彼粗言说人听受经法。

如是五处不忆念已。

是菩萨勤摄正法。

于说法人不起嫌想。

若下根菩萨。

起人过心退不乐听法。

当知是菩萨不能自度智慧退减。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

谓慈悲喜舍。

略说菩萨四无量有三种修。

一者众生缘。

二者法缘。

三者无缘。

菩萨安处一切三聚众生已。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众生。

欲安乐故。

作乐饶益想而修慈心。

周满十方一切众生意解想住。

是名菩萨众生缘慈。

若菩萨起法数想。

法数众生行观而修慈心。

是名法缘慈。

若复于法离诸妄想而修慈心。

是名无缘慈。

如众生缘法缘无缘慈悲喜舍亦如是。

若菩萨于苦众生作除苦想。

周满十方而修悲心。

是名为悲。

于乐众生起乐随喜想。

周满十方而修喜心。

是名为喜。

如是三种众生不苦不乐。

随其次第起离痴恚贪想。

周满十方而修舍心。

是名为舍。

若菩萨慈等无量。

众生缘与外道共。

若法缘者。

与声闻缘觉共。

非外道共。

若菩萨无缘无量。

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

若菩萨三无量。

当知乐想摄。

所谓慈悲喜。

一无量安想摄。

所谓舍。

一切无量。

名为哀愍。

成就此者。

名哀愍菩萨。

菩萨观察众生界。

有百一十苦而修悲心。

云何百一十苦。

有一种苦。

谓一切众生。

皆堕集苦。

以集苦无差别故。

又二种苦。

谓欲根本所爱念事。

变易生苦。

愚痴报苦。

极苦触身而作是言。

我苦我苦。

愚痴愁忧。

亦名二箭。

身受心受。

又三种苦。

谓苦苦行苦变易苦。

又四种苦。

一者合会别离苦。

从爱别离生。

二者断苦。

从种类没死生。

三者相续苦。

从无量生死。

展转相续生。

四者终竟苦。

从不得涅槃者五盛阴生。

又五种苦。

欲缠缘苦。

恚痴睡眠悔悼缠缘苦。

又六种苦。

谓因苦。

依恶道因故。

果苦。

生恶道故。

求财苦守护苦。

不足苦。

坏败苦。

又七种苦。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又八种苦。

谓寒苦热苦饥苦渴苦。

不自在苦。

自作苦。

谓尼干等他作苦。

谓彼手石刀杖蚊虫等。

久住威仪苦。

又九种苦。

谓自不具足苦。

他不具足苦。

亲属不具足苦。

财物不具足苦。

无病不具足苦。

戒不具足苦。

见不具足苦。

现在苦。

他世苦。

又十种苦。

谓食具不足苦。

饮具不足苦。

车乘不足苦。

衣服不足苦。

璎珞不足苦。

器物众具不足苦。

华须涂香众具不足苦。

伎乐众具不足苦。

灯明众具不足苦。

男女给使不足苦。

初始苦。

复有余九种苦。

谓一切苦。

大苦。

一切门苦。

恶行苦。

转生苦。

不随欲苦。

违害苦。

相续苦。

一切种苦。

一切苦者。

若前因所起及转时缘苦。

大苦者。

长夜种种无间大苦。

一切门苦者。

若地狱畜生饿鬼善趣轮转。

恶行苦者。

若现世犯他他还报己。

若食恶食令身不安。

如是种种自身现作还受其苦。

若住众多不正思惟。

则生一切诸烦恼苦。

身口及心多造恶行。

于未来世生恶行苦。

转生苦者。

有六事不决定起轮转生死。

自身不定。

谓先为王后反贫乞妻子不定。

奴婢给使不定。

朋友大臣亲属不定。

谓今为妻子乃至大臣亲属已。

彼于后时在生死中。

反为怨害及恶知识财物不决定者。

谓于生死中资财无量。

后极贫苦。

不随欲苦者。

欲得长寿不乐短命。

恼苦生。

欲得端正不乐丑陋。

恼苦生。

欲为上族不乐卑贱。

恼苦生。

欲得自在不乐贫穷。

恼苦生。

欲得大力不乐少力。

恼苦生。

欲多智慧不乐愚痴。

恼苦生。

欲降伏彼不乐不如。

恼苦生。

违害苦者。

谓在家妻子减苦。

出家烦恼增苦。

饥俭苦刀兵恐畏苦。

旷野崄处恐怖苦。

支节不具苦。

杀缚断截捶打苦。

驱摈出外苦。

相续苦有九种。

此中不说。

一切种苦者有五种。

如前说。

五种乐相违苦。

谓因苦。

受苦。

乐对治苦。

不断受苦。

出家远离寂灭菩提乐对治非家欲界和合觉想凡夫苦。

是名五苦。

又有五苦。

谓逼迫苦。

众具不足苦。

四大增损苦。

失所欲苦。

三界烦恼秽污苦。

是名五苦。

此五种及前五种。

略说十种一切种苦。

前五十五种此五十五种。

略说百一十种苦。

是菩萨悲境界。

缘彼故悲心生。

修习增长成就满足。

  于彼大苦聚缘十八种苦生大悲心。

云何十八苦。

谓愚痴报苦。

行苦。

所摄究竟苦。

因苦。

生苦。

自作苦。

他逼迫苦。

他作苦。

恶戒苦。

恶见苦。

本因苦。

大苦。

地狱苦。

善趣摄苦。

一切性苦。

无智苦。

增长苦。

受苦。

鄙秽苦。

复次有四行悲名为大悲。

一者缘彼众生甚深微细难知之苦。

而起悲心。

二者久远长养。

于百千劫修习殷勤。

发悟缘生。

三者菩萨随其发悟。

入于悲心。

为令众生永离众苦故舍百千身命。

何况一身及诸财物。

四者悉能代受一切种苦出离快净。

谓究竟地菩萨。

菩萨清净及如来。

如来地清净。

复次菩萨于此百一十种苦修习悲心。

则为修习菩萨一切悲心。

则能疾得清净悲心入净心地。

菩萨于诸众生极亲厚想。

爱念想。

欲为所作想。

不疲厌想。

代受苦想。

所作自在想。

悲如苦谛无间等。

圣弟子究竟深入厌离心相续生。

谓菩萨悲心。

前行观百一十种大苦种积聚。

菩萨如是修习悲心。

于内外事无有少物而不舍离无一律仪而不摄持。

无一他不饶益而不堪忍。

无一精进而不勇猛。

无一禅定而不正受。

无一智慧而不得入。

若人问佛。

住何等住处名为菩萨。

应正答言。

住大悲者是。

彼一无量如前说。

于诸无量最为无量积聚摄。

无量爱果。

无量行。

一向纯善无有罪过。

如是具足修习无量者。

有四功德利。

修此无量先得第一现法乐住。

无量功德具摄受增长。

于无上菩提净心坚固。

为众生故于生死中代诸众生受一切苦。

方便处菩提品第十七

  云何菩萨惭愧。

略说有二种。

一者自性。

二者依处。

菩萨行无罪行。

自觉非法内自羞耻。

是名为惭。

以此非法故。

于他生畏恭敬羞耻。

是名为愧。

又羞耻菩萨。

性自专精。

况复修习。

是名菩萨自性惭愧。

依处者。

略说有四种。

若所应作。

不随建立而生羞耻。

是名初依处。

所不应作。

随顺建立而生羞耻。

是名第二依处。

若为恶覆藏而生羞耻。

是名第三依处。

若自疑悔能自除灭。

续起羞耻。

是名第四依处。

是名依处。

云何菩萨不动力。

略说有二种。

一者自性。

二者依处。

能断染污心不令一切烦恼自在。

堪忍众苦。

种种财利种种恐怖。

修正方便而不倾动。

性自宽忍性能思惟。

是故不动。

是名自性不动力。

复次菩萨不动力。

略说五种不动。

一者种种轮转苦能速除灭。

二者所化种种众生造诸恶行。

为是等故长夜受苦。

三者伏诸异论。

四者为诸大众随顺说法。

五者演说胜妙甚深之法。

能令菩萨具足受持一切禁戒。

  云何菩萨心无疲厌。

有五因缘。

修正方便而不疲厌。

一者菩萨性自有力而不疲厌。

二者于不疲厌数数修习而不疲厌。

三者方便所摄。

精进勇猛自观前后。

所修转胜而不疲厌。

四者深利智慧思惟成就而不疲厌。

五者于诸众生深起悲心。

常等哀愍而不疲厌。

云何菩萨善知诸论。

是菩萨于五明处。

名身句身味身。

从他所闻具足摄受诵习通利。

从他闻义。

善能思量。

如是菩萨知法知义。

于法于义已受不忘。

未修习者。

渐渐增进闻思究竟。

次第成熟得喜净心。

菩萨如是行者无量满足。

善知诸论而不颠倒。

  云何菩萨善知世间。

是菩萨于众生世间。

如实了知。

所谓生老死。

此没彼生。

此众生于生死出离。

如实了知。

复次于众生世间浊世增时。

如实了知。

离浊世增时。

亦如实知。

所谓五浊。

一曰命浊。

二曰众生浊。

三曰烦恼浊。

四曰见浊。

五曰劫浊。

谓今世短寿人极寿百岁。

是名命浊。

若诸众生不识父母。

不识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

不修义理。

不作所作。

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

不修慧施。

不作功德。

不修斋法。

不持禁戒。

是名众生浊。

若此众生增非法贪。

刀剑布施。

器仗布施。

诤讼斗乱。

谄诳妄语。

摄受邪法。

及余恶不善法生。

是名烦恼浊。

若于今世。

法坏法没。

像法渐起邪法转生。

是名见浊。

若饥馑劫起。

疾病劫起。

刀兵劫起是名劫浊。

是名菩萨知众生世间。

复次菩萨于器世间若成若坏。

如实了知。

复次菩萨于世间。

世间集。

世间灭。

世间集灭道。

世间味。

世间患。

世间离。

如实了知。

  复次菩萨眼及色俱生四大名士夫。

身名为人。

无有第三。

言我众生想。

无第三想。

言我眼见色乃至我意识法俱是言说数言是长老。

如是生如是姓。

如是食。

如是苦觉乐觉。

如是长寿。

如是久住。

如是等言说分齐。

一切皆如实知。

菩萨于此众生世间器世间。

八行观察世间义。

世间第一义。

如实了知。

是名知世间。

  复次菩萨若见上座及胜功德者。

尊重奉迎设床请坐。

合掌恭敬礼拜问讯。

年德等者正言詶对。

软语安慰。

不起等慢称量彼此。

年德下者。

随力劝喻。

称彼实德。

为覆实罪。

不令耻惧生退没心。

不轻蔑彼。

若见众生求法求财。

不背面不嚬蹙。

欢喜舒颜。

不嗤彼阙。

见彼圮顿不起轻心。

若见一切上中下人。

先语问讯。

叹言善哉。

随宜善处。

随力所能摄以财法。

不谄曲不自重。

不自高不自大。

不以增高而自矜异。

于诸亲厚一切给与。

终不弃捐若病不病。

随顺身口意业与相习近。

为善知识离诸怨对孤独贫乞无所归荫。

随其力能为作依怙。

不以忧苦加于众生。

因缘事起。

所应戏笑。

如法戏笑非不如法。

不以戏言形名他人。

乃至亲密亦复不说。

于他人所不久嗔恨。

虽复嗔彼不扬其过。

若为他人身口毁辱。

能善思惟以法自解。

自省己过心不躁动。

身口意业虑而后行。

离十四垢业。

谓隐覆六方。

离四恶友摄四善友。

如修多罗广说。

现法乐义。

钱财具足。

勤力具足。

守护具足。

以正命心为诸世间工巧之业。

不曲不幻不欺诳。

常有惭愧行无罪行。

威仪具足重慎威仪。

为他亲厚受寄不侵。

若负人债终不抵捍。

分父余财平等无偏。

若是真宝主作伪想依实与价。

决断世事辩正机速。

彼彼所作来求请者。

悉与同事终不废退。

能随问答。

为正事业不为非正。

若为国王。

以法治世不为非法不乐罚责。

于恶戒众以戒建立。

成就八种贤圣之语。

见则言见。

闻觉识知则言识知。

不闻不见不觉不知则言不知。

菩萨成就如是等法。

如世间知如世间转。

如实了知。

是名知世间。

  云何菩萨修习四依。

是菩萨为义故从他听法。

不为味为义听法。

不为味者。

若闻世间非巧便说。

依义菩萨亦专心听。

复次菩萨于闇说明说。

如实了知。

知所应依。

不以上座多识。

若佛若僧。

依止如是诸说法人。

如是依止所。

应不依于人。

于真实义心不动摇。

能自了知不由于他。

复次菩萨于如来所深信清净。

一向信受如来所说。

依了义经非不了义。

依了义经者。

于此法律不可破坏。

不了义经者。

谓以种种门说而不决定。

应有疑问。

若菩萨于了义经作不决定者。

于此法律则为可坏。

复次菩萨得坚固修慧。

不以闻思识诸法义用修慧知。

不以闻思识知故。

闻如来所说第一甚深法义。

不起诽谤。

是名菩萨修习四依。

如是成就者。

略说四种。

无量显示其义具足。

大师修慧所知。

一切四依。

平等方便。

菩萨于彼出要道。

皆悉明达而不迷惑。

  云何菩萨四无碍慧。

于一切法一切章句。

如其体实。

修慧所知无碍不谬。

是名法无碍。

于一切法一切相。

如其体实。

修慧所知无碍不谬。

是名义无碍。

于一切法一切名处。

如其体实。

修慧所知无碍不谬。

是名辞无碍。

于一切法一切种分别。

如其体实。

修慧所知无碍不谬。

是名乐说无碍。

菩萨如是四无碍。

得五处无量巧便。

谓阴巧便。

界巧便入巧便。

缘起巧便。

处非处巧便。

此四行菩萨于一切法。

能自觉悟为他显示。

除此已更无有余。

能自觉悟。

况余显示。

  云何菩萨菩提具。当知二种。一功德具。二智慧具。此二种具。广说如自他品。又功德智慧具。菩萨初阿僧祇劫名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上。

  云何菩萨摩诃衍所摄修习三十七道分是菩萨依四。

无碍慧方便。

所摄智三十七道分。

如实了知而不取证。

种种乘方便。

彼亦如实知。

所谓声闻乘方便。

大乘方便。

声闻乘方便如实知。

如声闻地所说。

云何菩萨于大乘方便三十七品如实了知。

是菩萨住身身观。

不于身身而起妄想。

亦非一切非性。

于彼身离言说自性。

如实了知。

是名第一义身身观念处。

若菩萨观世谛者。

随无量处方便。

知身身观念处。

如身身观念处。

余念处及余道品亦复如是。

非身等法妄想观苦。

若妄想观集。

亦不于断起灭妄想。

亦不于得因起道妄想。

离言说自性。

苦法集法灭法道法。

如实了知。

依此第一义修道分。

名为修谛。

若菩萨随世谛无量处方便。

名为缘谛修。

若彼菩萨于此法如是不起妄想者。

是名为止。

及彼如实知第一义。

及无量处方便知法。

是名为观。

略说菩萨止有四行。

一者第一义。

二者俗数智前行。

三者一切虚伪妄想不行。

四者于此无言无相之法不起妄想其心寂静。

一切诸法悉同一味。

如是四行。

菩萨止起乃至究竟。

如来知见。

略说菩萨观有四行。

谓此四行所起智慧。

是名为观。

离一切法有无智慧。

随无量法分别处观。

于此四行菩萨观起乃至究竟。

如来知见。

是名略说菩萨止观。

  云何菩萨巧方便。

略说十二种。

为起内佛法有六种。

为外成熟众生有六种。

云何为起内佛法六种巧方便。

一者菩萨悲心。

顾念一切众生。

二者一切诸行。

如实了知。

三者求无上菩提智。

四者依顾念众生舍离生死。

五者依诸行如实知。

以无染心。

轮转生死。

六者依求佛智慧炽然精进是名为起内佛法六种巧方便。

云何为外成熟众生六种巧方便。

一者菩萨巧方便以少善根起无量果。

二者以少方便。

起无量善根。

三者毁坏佛法众生除其暴害。

四者处中众生令入佛法。

五者已入众生令其成熟。

六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云何菩萨能以少善根得无量果。

是菩萨教下劣众生。

以少财物施下福田。

乃至揣麨施于畜生。

施已回向无上菩提。

以回向力故得无量果。

  云何菩萨以少方便起无量善根。

是菩萨见有众生修邪法斋而求解脱。

则为彼说贤圣八斋断苦方便不究竟法。

授少方便得大果斋。

复次邪见众生苦身求度。

为说中道。

令离二边究竟解脱。

复次或有众生求生天者。

邪见方便投岩赴火不食等苦。

则为演说正法禅定。

现法乐住。

后生天上如法受乐。

  复次或有众生诵习外典求清净者。

以佛正法令其诵习思惟其义。

又说如来甚深经典。

具足显示空相应法。

彼闻法已。

生厌离心专精净信。

于一念顷能摄广大无量善根。

况复次第续念不舍。

  复次菩萨意解思惟起净妙想。

即以世间香花珍物供养三宝。

亦教他人心想供养。

复次如是净心遍满十方一切世界。

供养三宝生随喜心。

亦复教人令其随喜。

复次常修念佛乃至念天。

亦教他人令修六念。

  复次正念合掌恭敬。

随时供养一切三宝。

亦教他人修此供养。

复次于一切众生一切功德皆悉随喜。

亦教他人起随喜心。

复次于一切众生入广大悲心。

悉欲代受一切众苦。

亦教他人兴此大悲。

复次于过去现在一切所犯。

以真实随顺求净戒心。

向十方佛至诚忏悔。

亦教他人如是悔过。

彼常如是悔其所犯以少方便。

于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复次作众多种种无量变化。

一切十方佛法僧处及众生处。

无量神通他心自在。

菩萨摄取切德。

复次菩萨修慈悲喜舍。

亦教他修。

是名菩萨以少方便。

生广大无量善根果报。

  云何菩萨坏佛法者除其暴害。

处中者令入。

已入者令熟。

已熟者令解脱。

是菩萨于此四种成就众生。

当知略说六种巧方便。

一者随顺。

二者立要。

三者异相。

四者逼迫。

五者报恩。

六者清净。

菩萨随顺巧方便者。

是菩萨欲为众生说法。

先如是柔软身口行。

以施将顺自舍恚恨。

除恚恨已。

彼生爱敬乐欲闻法。

然后乃为如应说法。

易入易解。

时说次第谛不颠倒。

以义饶益而为说法忍。

诸问答调伏众生。

第一利益哀愍成就。

若以神力示现他心而为说法。

或请余人。

令种种现化调伏众生。

若有略说义饶益论广为分别。

若广大论能为略说。

授彼令诵自恣问难。

彼受诵已广为说义。

以一切缘三昧度门随顺教授。

随顺教诫摄取众生。

令其行义。

彼诸众生于如来说甚深微妙空相应经。

如其旨趣。

彼经中说。

离自性法及离诸事不起不灭。

如虚空如幻如梦。

不知义者闻则惊怖。

谤彼深经言非佛说。

菩萨为彼众生随顺巧便。

于彼深经如来旨趣。

随顺其义分别解说而摄取之。

如是随顺为彼说言。

彼经不说一切都无所有。

但言说我自性空无所有。

是名离自性离言说。

有事依言事转。

是故言说有自性。

亦非第一义。

有彼自性。

是故说言离一切事。

言说自性。

从本已来一切都无所有。

云何有生有灭。

是故说言不生不灭。

譬如虚空有种种色及诸色业。

悉容受彼为作依处。

谓虚空行住去来屈申俯仰。

又如除彼色及色业。

已谓无色自性分。

名清净虚空。

如虚空处色等业转离言说事。

种种施设言说妄想虚伪随转亦复如是。

又如虚空容色等业。

离言说法容受妄想亦复如是。

若菩萨以智慧。

除一切言说所起。

邪惑妄想诸虚伪转。

是菩萨以第一圣智离言说事。

一切言说自性非性。

如虚空清净。

亦非彼展转有余自性。

是故一切诸法。

譬如虚空譬如幻。

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无幻事。

如是一切法不如言说。

愚痴计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第一义离言说自性。

如是方便入非有亦非无。

是故知如幻故说如幻。

如是菩萨于一切法界。

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亦无所坏。

如实了知。

如其所知为人显示。

是名菩萨随顺巧方便。

云何菩萨立要巧方便。

若有众生来从菩萨。

求索十种资生众具。

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

广说如上。

乃至受戒。

若能如是我当施汝。

如其不能则不施与。

所谓田宅市肆官爵国土钱财六畜工巧医方。

若结婚姻。

若食不食。

所作同事。

尔时菩萨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

乃至受戒。

我当施汝饮食。

乃至同事。

复次菩萨。

若有众生犯罪谋逆。

作不饶益事。

为他杀缚断截捶打。

毁辱呵责驱出质债。

为他所执。

尔时菩萨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

乃至受戒。

我当救汝令脱众难。

复次若有众生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恐怖等。

尔时菩萨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

乃至受戒。

我当救汝令脱恐怖。

若有众生欲恩爱集会远离怨憎。

尔时菩萨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

乃至受戒。

我当方便从汝所愿。

复次若有众生疾病困厄。

尔时菩萨为立要言。

汝能供养父母。

乃至受戒。

我当令汝病苦得除。

菩萨如是立要已。

彼诸众生疾修善法远离诸恶得随所欲。

是名菩萨立要巧方便。

若菩萨与众生立要已。

彼诸众生不随要者。

如上所许亦不施之。

为度彼故非不欲与。

诸难恐怖及诸病苦。

爱念和合。

不爱别离。

为度彼故一切放舍。

示作如是决定之相。

非其实心有放舍念。

渐渐要令断不善法建立善法。

若复众生无所须欲亦无众难。

乃至无病。

而与菩萨先为亲厚。

随宜劝导令修善法。

所谓供养父母。

乃至持戒。

若彼众生不随其教。

尔时菩萨现嗔责相。

为度彼故。

心无恚恨于诸所作悉现乖异。

为度彼故。

非实违背。

或现加彼不饶益事。

欲度彼故。

非其实心。

菩萨方便现此异相。

欲令众生修诸善法断不善法。

是名菩萨异相巧方便。

云何菩萨现逼迫巧方便。

若菩萨为主为王。

于自眷属作如是教。

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

乃至犯戒者。

我当断其供给。

或加谪罚或至驱摈。

立一士夫常令伺察。

彼诸众生以恐怖故。

勤修善法断不善法彼虽不乐强逼令修。

是名菩萨逼迫巧方便。

  云何菩萨报恩巧方便。

若菩萨先于众生施诸恩分若施财物。

若度众难若度恐怖。

和其所念离所不念。

救疗众病令得安乐。

众生知恩欲报德者。

尔时菩萨劝令修善。

不须世间财利酬报。

报之大者。

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

求报恩者令其行善。

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

  云何菩萨清净巧方便。

住究竟地菩萨。

净菩萨道生兜率天。

众生念言。

某菩萨生兜率天。

不久当下生阎浮提。

当成如来无上等觉令我爱乐。

莫令不乐彼所生处。

我亦随生。

无量众生乐修是愿。

又复菩萨。

从兜率天来生世间。

若生王宫若婆罗门家。

舍上妙乐出家学道。

令诸众生舍离憍慢。

又于树下苦行六年。

令余众生信苦行者断其信乐。

又复既成无上菩提。

令余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

又成佛已。

默然待请。

为令众生敬重法故。

梵天劝请然后乃说。

又以佛眼观察世间。

莫令众生作是谤言。

但以梵天劝请力故。

非是如来大悲故说。

为除众生邪摄受故转正法轮。

诸余世间所未曾转。

及制戒律。

是名菩萨清净巧方便。

如是巧方便无余无上。

是名菩萨六种巧方便。

略说广说。

坏法众生除其暴害。

处中者令入佛法。

入者令熟熟令解脱。

无余无上。

是名菩萨巧方便。

  云何菩萨陀罗尼略说四种。

一者法陀罗尼。

二者义陀罗尼。

三者咒术陀罗尼。

四者得菩萨忍陀罗尼。

云何法陀罗尼。

菩萨得如是忆念智慧力。

于未曾所闻未曾修习名句味身。

次第庄严次第所应。

无量章句。

经无量劫忆持不忘。

云何义陀罗尼。

如前所说。

于此诸法无量义趣。

未曾读诵未曾修习。

经无量劫忆持不忘。

云何咒术陀罗尼。

菩萨得如是三昧力。

以咒术章句。

为众除患。

第一神验。

种种灾患悉令消灭。

云何得菩萨忍陀罗尼。

菩萨精勤修习。

因起智慧。

独一静处。

燕默少言亦不游行。

知量而食不杂种食。

常一坐食思惟禅定少睡眠多觉悟。

于如来所说得菩萨忍咒术。

所谓。

  伊致 密致 吉胝鼻 羼提跛大[口  習]波呵([口  習]音稣急反)

  于此诸咒术章句义思量观察。

如是咒术章句。

如是正思惟。

如此义尚不自闻。

何有所得。

如咒术章句。

义不可得。

是则无义。

如是诸义。

所谓无义。

是故亦无余义可求。

如是名为善解咒术句义。

善解咒术句义者。

以如是义。

比知一切诸法义。

皆悉善知不从他闻。

又知一切言说。

一切法自性。

义不可得。

以此等无言说自性义。

则知一切诸法自性义。

是名第一义最胜义。

得最上欢喜。

是菩萨得此陀罗尼咒术处。

名得菩萨忍。

得此忍者。

不久当得净心增上解行地忍。

是名菩萨得菩萨忍陀罗尼。

彼法陀罗尼。

义陀罗尼。

菩萨是度初阿僧祇劫入净心地所得。

必定不动最胜最妙。

若中间所得。

或因愿力。

或禅定力。

不定不任亦不胜妙。

如法义陀罗尼。

咒术陀罗尼亦如是。

得菩萨忍陀罗尼。

如前所说。

如是一切陀罗尼具四功德者。

乃能得之非不具足。

云何为四。

一者不习爱欲。

二者不嫉彼胜。

三者一切所求等施无悔。

四者乐法深乐菩萨藏。

及摩得勒伽藏。

  云何为菩萨愿。

略说五种。

一者发心愿。

二者生愿。

三者境界愿。

四者平等愿。

五者大愿。

彼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

是名发心愿。

愿未来世为众生故随善趣生。

是名生愿。

愿正观诸法无量等诸善根。

思惟境界。

是名境界愿。

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善摄事。

是名菩萨平等愿。

大愿者。

即平等愿。

又说十种大愿。

一者愿一切种供养无量诸佛。

二者愿护持一切诸佛正法。

三者愿通达诸佛正法。

四者愿生兜率天。

乃至般涅槃。

五者愿行菩萨一切种正行。

六者愿成熟一切众生。

七者愿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八者愿一切菩萨。

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愿一切正方便无碍。

十者愿成无上正觉。

  云何菩萨空三昧。

菩萨离一切言说自性。

观无言说自性心住。

是名空三昧。

云何无愿三昧。

菩萨于无言说自性事。

邪见妄想所起烦恼。

苦常见其过。

于未来世不愿心住。

是名无愿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菩萨于无言说自性事。

离一切妄想。

虚伪相灭。

观察如实寂静心住。

是名无相三昧。

以何等故说三三昧。

不增不减。

有二种。

有及无有。

有为无为名为有无我我所名无有。

于有为有不愿不随故。

立无愿三昧。

于无为涅槃愿乐摄受故。

立无相三昧。

又于此诸事非愿非不愿。

然于有不有见以是见故。

立空三昧。

菩萨修此三三昧。

如是建立如实知。

若有余行。

悉入三三昧门。

所谓声闻所学所行。

  有四忧檀那法。

诸佛菩萨为令众生清净故说。

云何为四。

一切行无常是忧檀那法。

一切行苦是忧檀那法。

一切法无我是忧檀那法。

涅槃寂灭是忧檀那法。

诸佛菩萨具足此法。

复以此法传授众生。

是名忧檀那。

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

是名忧檀那。

增上勇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

是名忧檀那。

云何菩萨观一切行无常。

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常不可得。

若复不知真实无言说事故有生有灭。

若彼观无言说自性一切行无常。

观过去行。

无生无灭。

彼亦无因亦无自性可得。

是故亦无因亦无自性。

观现在行无生无灭。

彼因不得而与果。

故自性可得。

是故观彼自性而无因。

观未来行无生无灭。

彼因可得而不与果。

故无自性。

是故观因而无自性。

如是见三世分段诸行相续转时。

一一行刹那有三有为。

有为相。

于刹那后。

有四有为相。

彼前诸行相自性坏。

次未曾行相自性起名为生。

起已未坏名为住。

顾念前灭行相自性彼起异。

异名为老。

是故生刹那后。

即彼起行相自性坏名为灭。

若观起自性行相。

即彼自性生住老相无余自性。

是故刹那后如是行相自性灭。

如是诸生等行相如实观。

此四有为相略说二种。

有性及无性。

如来以起故立一有为相。

以自性故立第二有为相。

诸行住老故立第三有为相。

彼菩萨观有为行分齐。

非生非住非老非坏。

一切时别有事起。

何以故。

诸行分齐起时。

更无别生别住别老别坏。

诸行分齐住老坏时。

亦无别生别住别老别坏(一念顷名为一刹那)。

菩萨如实观者。

不别有生等事可得。

若可得者。

离色等诸行应别有生。

如色等行自性起。

彼亦应起。

若然者。

应有二生行生及生生。

若有行生及生生者。

或一或异。

若一而谓别有生者。

彼空无义。

若别有生者。

此事不然。

若异者。

彼行生非相生所为。

行生相生所为者。

此事不然。

如生住老亦如是。

若坏有法自性者。

彼应生灭。

若坏生时。

一切行应即灭。

如入灭尽正受。

以少方便心心数法灭。

若坏灭时。

彼一切行应生。

以坏无有故。

言坏有生灭者此事不然。

彼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时常有自性者。

不应有厌离。

离欲解脱异者应尔。

以此事故。

菩萨于一切诸行无常如实知。

复次菩萨于一切诸行无常相续转时。

观三苦相。

行苦变易苦苦苦。

如是菩萨于一切行苦如实知。

  复次菩萨。

于一切法有为无为无我我所如实知。

众生无我及法无我。

彼众生无我者。

有法非众生。

离有法亦非众生。

法无我者。

一切言说事亦无言说自性法。

如是菩萨于一切法无我如实知。

  复次一切行起因断无余。

诸余毕竟灭名般涅槃。

烦恼寂灭众苦永息。

未入净心地菩萨。

未见谛声闻。

于涅槃作意解想。

说言寂灭涅槃。

当知是等不得真实涅槃知见。

唯有正思惟。

譬如国王长者巨富无量。

为诸子故造作戏具。

鹿车牛车马车象车。

彼诸子等欢喜爱乐。

作真鹿马象车等想。

其父知子渐已长大。

为说真实牛鹿象马。

诸子谓父叹已象马。

父于后时知子转大。

将出宅外示真象马。

彼见实已乃知其真。

定知其父常所叹说非是我等先所玩好。

先所玩好非真象马。

如是诸行以为屋宅。

未住净心地菩萨。

未见谛声闻。

如彼童子。

诸佛如来及入大地菩萨明见涅槃。

为彼菩萨及诸声闻叹说涅槃。

彼既闻已随说意解。

若彼渐学道品具足。

入净心地。

及见谛声闻。

彼于涅槃生现知见。

如是诸佛菩萨所叹说者。

非如我等愚痴智慧意想所解。

我等所想相似非实。

于彼所解生惭愧心。

依后知见。

譬如病人遇得良医。

为治病故说随病药。

彼诸病者常习此药。

便作信解。

乐着此药缘是病差。

更起余病应服余药。

良医教彼弃舍前药。

更服余药。

彼诸病者信前药故。

不肯弃舍。

良医方便令服后药。

如是菩萨住净心地。

见谛声闻。

诸烦恼病。

诸佛如来住大地菩萨。

为彼说法。

上法上上法。

深法上深法。

上上深法。

胜法上胜法。

上上胜法。

教授教诫。

入净心地菩萨。

见谛声闻。

闻佛所说信受不疑。

乘如来所说具足法乘。

善能调御游平等道。

疾疾正向无余涅槃。

方便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

  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五奇特未曾有法。

云何为五。

一者于诸众生无有因缘而起爱念。

二者为诸众生受无量苦。

三者烦恼炽盛难化众生方便调伏。

四者入第一难解真实之义。

五者入不可思议神通之力。

如是奇特未曾有法。

不与一切诸众生共。

  菩萨有五事非奇特。

能成奇特未曾有法。

一者为安众生故受于苦因。

受苦因故得受安乐。

二者知生死过恶涅槃功德。

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

为净众生故受诸生死。

三者修静默乐。

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

为净众生故演说正法。

四者修六波罗蜜善根。

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

为净众生故不舍一切众生。

亦不舍果报。

五者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众生。

菩萨有五事。

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

一者初发心愿。

为一切众生其心平等。

二者修习大悲心。

与哀愍俱其心平等。

三者于一切众生作一子想。

与爱念俱其心平等。

四者观一切众生诸行缘起。

一众生法即是一切诸众生法。

随顺一切众生其心平等。

五者如为一众生行。

如是一切众生。

利益心俱其心平等。

菩萨有五事饶益一切众生。

一者说正命饶益。

二者不随顺者说随顺法饶益。

三者孤独辛苦贫乞无依者为作依怙饶益。

四者向善趣者说道饶益。

五者为三乘人说三乘饶益。

菩萨有五事报众生恩。

一者自成功德。

二者劝他令成。

三者孤独辛苦贫乞无依为作依怙。

四者供养如来。

五者佛所说法。

若读诵若书持若供养。

菩萨行菩提道常求五事。

一者常愿诸佛出兴于世。

二者于诸佛所听六波罗蜜及菩萨藏。

三者堪能一切种成熟众生。

四者堪能无上成熟众生。

五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惟三菩提。

声闻菩提。

和合声闻。

  菩萨有五事利益众生真实方便。

是菩萨先欲安乐众生。

于彼安乐如实知不颠倒觉。

如前供养习近无量品说。

菩萨有五种方便摄一切正方便。

一者随护方便。

二者无罪方便。

三者思惟力方便。

四者净心方便。

五者决定方便。

随护方便有五种。

一者黠护。

得俱生智能疾受法。

二者念护。

念持于法。

三者智护。

得坚固智观察法义。

以黠念智护离于退分。

修胜进分。

四者自心护。

守护根门。

五者他心护。

随顺他心。

无罪方便者。

于诸善法不颠倒。

炽然无量常修回向菩提。

思惟力方便者。

是解行地。

净心方便者。

是净心地具足行地。

决定方便者。

是决定地决定行地。

究竟地。

是名五种方便摄一切正方便。

菩萨退分有五事。

一者不恭敬法及说法者。

二者放逸懈怠。

三者习众烦恼及诸恶行。

四者称量同己及余菩萨起增上慢。

五者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菩萨胜分有五事与上退分五事次第相违者。是名胜分。

  菩萨有五事菩萨似功德过。

一者于诸凶恶及犯戒者。

作非慈饶益。

二者现谄曲威仪。

三者说世俗诸外道经论。

得生智慧能自思惟。

四者行于有罪施等善根。

五者演说建立似功德法。

菩萨有五事菩萨真实功德。

一者于诸凶恶及犯戒者起胜悲心。

二者具足成就真实威仪。

三者于如来说得生智慧能自思惟。

四者行于无罪施等善根。

五者演说正教。

毁相似法。

菩萨调伏众生有十种。

名正调伏。

云何为十。

离诸缠离烦恼分恶戒。

  菩萨有六事。

为如来授无上菩提记。

一者种性未发心。

二者已发心。

三者现前。

四者不现前。

五者时量时定得无上菩提。

六者时无量时不定受记。

菩萨有三种决定。

一者种性名为决定。

何以故。

堪能为缘。

有障决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决定发无上菩提心不能乃至不退乃至无上菩提。

三者得力利益众生。

如所欲如所作。

如足不虚。

彼最后决定故如来受决定记。

  菩萨不作五种力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者初发心。二者哀愍众生。三者炽然。四者精进。五者于一切明处方便不厌。

  菩萨有五事常所修集。

一者常不放逸。

二者孤独辛苦贫乞无依为作依怙。

三者供养如来。

四者持戒。

有犯即觉。

五者所作所行所可忆念。

一切回向无上菩提。

  菩萨有十法菩萨等法第一最胜。

一者菩萨种性胜余种性。

二者初发心胜一切正愿。

三者精进智慧胜余波罗蜜。

四者软语胜余摄事。

五者如来胜余众生六者大悲胜余无量。

七者第四禅胜于余禅。

八者空三昧胜余三昧。

九者灭尽正受胜余正受。

十者清净巧方便胜余巧方便。

菩萨有四种正施设。

如是正施设。

是如来说。

非余若天若人。

沙门婆罗门如是闻。

一者法施设。

二者谛施设。

三者方便施设。

四者乘施设。

法施设者。

十二部经修多罗等。

次第演说次第建立。

谛施设者。

有一种。

谓如实义谛。

复有二种。

世谛。

第一义谛。

复有三种。

相谛。

说谛。

作谛。

复有四种。

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复有五种。

因谛。

果谛。

智谛。

智境界谛。

无上谛。

复有六种。

实谛。

虚妄谛。

知谛。

断谛。

证谛。

修谛。

复有七种。

味谛。

患谛。

离谛。

法谛。

解谛。

圣谛。

非圣谛。

复有八种。

行苦谛。

苦苦谛。

坏苦谛。

生谛。

灭谛。

秽污谛。

清净谛。

正方便谛。

复有九种。

无常谛。

苦谛。

空谛。

非我谛。

有爱谛。

无有爱谛。

断方便谛。

有余涅槃谛。

无余涅槃谛。

复有十种。

自作苦谛。

贫穷苦谛。

四大增损苦谛。

爱恋苦谛。

污辱苦谛。

业苦谛。

烦恼谛。

正思惟谛。

正见谛。

正见果谛。

四种方便名方便施设。

如前力种性品说。

乘施设者。

声闻乘。

缘觉乘。

大乘。

一一乘七种施设。

四圣谛慧。

如是慧。

若依若缘伴业众具。

如是慧若果。

此七种名声闻乘施设。

如声闻乘施设。

缘觉乘亦如是。

离言说境界。

一切法如离诸妄想。

平等慧。

如是慧。

若依若缘伴业众具。

如是慧若果。

此七种名大乘施设。

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菩萨正施设。

已作当作。

一切四种无余无上。

  菩萨有五种无量生一切巧便行。

一者众生界无量。

二者世界无量。

三者法界无量。

四者调伏界无量。

五者调伏方便无量。

六十一种众生名众生界。

如意地身分别则有无量。

十方无量世界无量。

名如娑婆世界。

名娑婆主。

善不善无记法分别则有无量。

调伏有一种。

谓一切众生调伏。

复有二种。

具缚。

不具缚。

复有三种软中上根复有四种。

刹利。

婆罗门。

毗舍。

首陀复有五种。

贪欲。

嗔恚。

愚痴。

憍慢。

觉观。

复有六种。

在家。

出家。

未熟。

已熟。

未解脱。

已解脱。

复有七种。

恶人。

中人。

小智人。

大智人。

现在调伏。

未来调伏。

随缘调伏。

若得缘如是。

如是回向。

复有八种。

谓八众刹利。

乃至婆罗门。

复有九种。

一者如来调伏。

二者声闻缘觉调伏。

三者菩萨调伏。

四者难调伏。

五者易调伏。

六者软语调伏。

七者呵责调伏。

八者远调伏。

九者近调伏。

复有十种。

一者地狱。

二者畜生。

三者饿鬼。

四者欲界人天。

五者中阴。

六者色。

七者无色。

八者想。

九者无想。

十者非想非非想。

是五十五种分别则为无量。

众生界调伏界有何差别。

众生界者。

不分别一切众生种性处。

调伏界者。

彼种性处。

如是彼彼处转调伏方便无量。

如前成熟品说。

彼亦无量种分别。

如是次第说五种无量。

何以故。

是菩萨为众生修行。

是故说初无量。

众生彼处可得。

是故说第二无量。

众生于彼彼世界烦恼清净法可得。

是故说第三无量。

观彼彼众生随所堪能脱苦。

是故说第四无量。

乃至方便脱众生苦。

是故说第五无量。

是故说五种无量。

生菩萨一切巧便行。

菩萨有四求。

于一切法如实知。

一者名求。

二者事求。

三者自性施设求。

四者差别施设求。

如前真实品说。

菩萨有四事。

于一切法如实知。

随名求如实知。

随事求如实知。

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如前真实品说。

  诸佛菩萨有五事。

为众生说法得大果福利。

一者为众生说法生离垢法眼。

二者为众生说法得诸漏尽。

三者为众生说法发无上菩提心。

四者为众生说法得第一菩萨忍。

五者为众生说法。

闻已受诵。

具足修习令法久住。

是名五种说法得大果福利。

  云何名大乘。

有七种大故名为大乘。

一者法大。

谓十二部经。

菩萨方广藏。

最上最大。

二者心大。

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解大。

谓解菩萨方广藏。

四者净心大。

谓过解行地入净心地。

五者众具大。

谓福德众具智慧众具得无上菩提。

六者时大。

谓三阿僧祇劫得无上菩提。

七者得大。

谓得无上菩提身无与等者。

况复过上。

彼法大心大解大净心大众具大时大。

此六大谓因种得大谓果处。

菩萨有八法摄一切摩诃衍菩萨藏所说。

谓信菩萨藏。

显示一切法真实义。

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第一胜妙神力。

得闻慧思慧思惟。

依闻慧思慧思惟。

方便得净心。

得净心。

方便入修慧行。

入修慧行。

方便修慧果。

成如是修慧果。

成毕竟出离。

菩萨如是学得无上菩提。

菩萨如是学得无上菩提略说十种。

一者种性。

二者入。

三者未净。

四者净。

五者未熟。

六者熟。

七者未定。

八者定。

九者一生。

十者最后身。

种性者。

名未得净心。

发心修学名为入。

已入未入净心地名为未净。

入净心地名为净。

净者未入毕竟地名为未熟。

入毕竟地名为熟。

熟者未入定地名为未定。

已入定地名为定。

又熟有二种。

一者一生。

次第得无上菩提。

二者最后身。

即此生得。

如是从种性乃至最后身得无上菩提。

此十种菩萨所学而学。

于上更无所学。

菩萨如所学而学。

于上更无菩萨学。

菩萨如所学而学。

得一切功德名。

所谓菩萨摩诃萨。

勇猛无上。

佛子佛持。

大师大圣。

大商主大名称。

大功德大自在。

如是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菩萨无量因缘。

自想施设。

当知若有言我是菩萨。

不善学菩萨所学者。

当知是名字菩萨非实菩萨。

若言我是菩萨。

善学菩萨所学者。

当知是实菩萨。

菩萨地持经卷第七

次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

  菩萨成就五种真实相得入诸菩萨数。

一者哀愍。

二者爱语。

三者勇猛。

四者惠施。

五者说深法义。

此五相。

各五种分别。

一者自性。

二者境界。

三者果报。

四者次第。

五者摄受。

  哀愍自性有二种。

一者至心。

二者具足。

至心者。

安心乐心。

具足者。

菩萨至心于诸众生。

随其所能随其力。

身口饶益。

爱语自性者。

先语安慰。

如前摄品说。

勇猛自性者。

于诸众生志强有力。

惠施自性者。

胜妙施无烦恼施。

说深法义自性者。

四无碍智。

出生正方便智。

哀愍境界有五种。

一者受苦众生。

二者恶行众生。

三者放逸众生。

四者邪趣众生。

五者烦恼所使众生。

从地狱乃至一切苦受相续。

是名受苦。

虽不受苦而多造作身口意恶行。

所谓十二恶律仪。

是名恶行。

虽不受苦造诸恶行而乐着五欲歌舞戏笑。

是名放逸。

虽不受苦造诸恶行乐着五欲。

而依邪见求苦解脱。

是名邪趣。

舍离五欲于法出家。

不受诸苦乃至邪趣。

而具烦恼或有不具。

谓正方便。

真实凡夫及诸学人。

是名烦恼所使。

菩萨于此境界哀愍心生无余无上。

  爱语境界有五种。

一者正实语。

二者正喜语。

三者正饶益语。

四者正如法语。

五者方便说法语。

如前摄品说。

菩萨于此境界爱语心生无余无上。

勇猛境界有五种。

如前菩提分品说。

菩萨于此境界勇猛心生无余无上。

  惠施境界有五种。

一者不分别施。

二者欢喜施。

三者顿施。

四者不染污施。

五者无依施。

如前施品说。

菩萨于此境界惠施心生无余无上。

说深法义境界有五种。

一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

甚深空相应缘起随顺。

二者于诸戒律。

善知犯不犯及与出犯。

三者于摩德勒伽藏。

不颠倒建立法相。

四者于深法义以想分别。

五者于一切法法义种种言辞种种分别。

菩萨于此境界说深法义心生无余无上。

  菩萨哀愍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利益亲厚方便不厌。多住无罪现法乐摄取众生。如世尊说。慈心福利。身常不被刀杖等害。此中应广说。是名哀愍果。

  菩萨爱语。于现法中离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以此爱语自摄摄他。于未来世成就正语。言辄信用。是名爱语果。

  菩萨勇猛。于现法中离诸懈怠心常欢喜。受持菩萨律仪戒不毁不犯。以堪忍心摄受自他。于未来世菩萨所作悉能修学。学已坚固。是名勇猛界。

  菩萨惠施及说深法义果。

如前力品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说。

是名惠施说深法义果。

次第者。

菩萨先修哀愍。

摄取众生。

为令众生出不善法安立善法。

为具足说教授摄受。

是故次说爱语。

众生造恶种种烦恼堪能不息。

是故次说勇猛。

或有众生以财摄受。

或有众生以法摄受。

或俱摄受。

是故次说惠施。

说深法义。

  菩萨。

有五种相摄六波罗蜜。

此六波罗蜜何相所摄。

哀愍相摄禅波罗蜜。

爱语相摄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勇猛相摄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惠施相摄檀波罗蜜。

说深法义相摄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名菩萨五种相五种分别。

次法方便处翼品第二

  在家出家菩萨翼有四法。

菩萨修学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者善修业。

二者巧便。

三者摄取众生。

四者回向。

云何善修业。

菩萨于六波罗蜜。

决定修。

专心修。

常修。

无罪修。

云何决定修。

檀波罗蜜。

是菩萨于来求者。

饶益不饶益。

有德有过。

要当施与。

于诸惠施心不倾动。

若人非人。

沙门婆罗门。

世间同法。

所不能坏。

云何专心修。

是菩萨于求来者。

舍内外物一切施与无有吝惜。

云何常修。

是菩萨施无厌惓。

一切时平等随得随施。

云何无罪修。

如施品说。

离烦恼施。

是名菩萨善修檀波罗蜜。

如施如是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

随其所应当知。

云何巧便。

略说有十种。

坏法众生为除恼害。

方便巧便。

中住者令入。

已入者令熟。

已熟者令解脱。

方便巧便。

世论巧便。

菩萨戒律若持若毁观察巧便。

正愿巧便。

声闻乘巧便。

缘觉乘巧便。

大乘巧便。

如是一切巧便。

随所应彼彼菩萨地。

分别当知。

此十巧便为五种事。

初四巧便。

为利众生。

世论巧便。

为伏异论。

菩萨戒律若持若毁观察巧便。

为不起犯戒。

已犯者令如法悔。

受持清净律仪。

正愿巧便。

菩萨于未来世一切所欲悉皆得之。

三乘巧便。

菩萨随种性根解譬喻。

随顺说法具足说法。

如是十种巧便为五种事。

此五种事。

一切所作皆悉具足。

现法后世利益方便。

云何菩萨摄取众生。

是菩萨依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或有众生。

以安饶益。

以乐饶益。

以安乐饶益。

广说如前自他利品。

云何菩萨回向。

菩萨三门修习善根。

谓善修业巧便。

摄取众生。

彼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淳净心。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以善根求余果报。

  若世尊说。

在家出家菩萨所学法。

当知一切皆是善修业巧便。

摄取回向四法所摄。

菩萨善修业巧便。

摄取集聚回向。

当知近菩提座。

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菩萨在家出家。

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学当学今学。

如是四法。

无余无上。

  如是四法。

在家出家菩萨成就。

然彼出家于在家者大有差别。

出家菩萨。

解脱摄受。

父母妻子眷属等过。

出家菩萨。

解脱摄受。

田种治生王家等苦。

出家菩萨。

具修梵行一切菩提分法。

疾得神通若修善法疾得究竟。

出家菩萨凡所说法。

人所信受。

是名在家出家之大差别。

次法方便处净心品第三

  菩萨有七种爱念众生。

若成就此爱念者。

名真实心第一真实心。

一者无畏。

二者巧便。

三者不厌。

四者不求。

五者不贪。

六者广大。

七者平等。

菩萨未曾恐畏故于诸众生起爱念心身口意业随顺行爱念安乐。

是名无畏。

菩萨未曾无巧便而行爱念。

所谓非法非律非真谛。

行教授非处。

是名巧便。

菩萨爱念为诸众生。

一切所作而不疲厌。

是名不厌。

菩萨无请而爱念众生。

是名无求。

菩萨以无贪心而行爱念不求恩报及未来爱果。

是名无贪爱念。

菩萨于诸众生广大爱念不限众生。

于众生所得饶益不饶益悉不弃舍。

宁自苦身不苦众生。

是名广大。

又彼相成就爱念众生。

是名平等。

爱念不限众生界。

是名平等爱念。

菩萨成就如是七种爱念。

是名真实心第一真实心。

菩萨方便观佛法僧。

若意解正向决定。

是名极净心。

又彼极净心略说有十五种。

一者无上心。

二者随转心。

三者波罗蜜心。

四者真实义心。

五者神力心。

六者安心。

七者乐心。

八者解脱心。

九者坚固心。

十者不虚伪心。

十一者不净心。

十二者净心。

十三者快净心。

十四者调伏心。

十五者俱生心。

菩萨于佛法僧宝极净心。

是名无上心。

受菩萨戒于受持律仪极净心。

是名随转心。

于行施忍精进禅定智慧极净心。

是名波罗蜜心。

人法无我第一义真实甚深极净心。

是名真实义心。

于诸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力俱生力极净心。

是名神力心。

于诸众生欲以善法饶益。

是名安心。

于诸众生欲以摄取饶益。

是名乐心。

于诸众生舍离贪心及与受报。

是名解脱心。

于无上菩提起一向心。

是名坚固心。

利众生方便。

菩提方便。

不颠倒智。

俱生解脱。

是名不虚伪心。

一切解行地菩萨极净心。

是名不净心。

从净心地乃至决定行地菩萨极净心。

是名净心。

究竟地菩萨极净心。

是名快净心。

彼不净心。

是名调伏心。

思量计数。

是名降伏心。

净心快净心极净心。

是名俱生心。

性自清净于身安立。

故名俱生心。

是名十五极净心。

是名十五真实净心。

随一切地略说作十事。

谓无上心。

一切种供养三宝一切菩提。

众具无上真实。

随转心。

受菩萨戒律仪。

乃至舍命终不故犯。

若有所犯即能除灭。

波罗蜜心。

勤修善根住不放逸真实义心。

以不染污心为众生故。

久住生死终不悕望涅槃。

解脱神力心。

显示正教令起净信及得修慧。

多住生死想非少闻思知足。

安心乐心。

解脱心。

一切种种利益众生。

而不疲厌。

坚固心。

炽然精进。

广大精进。

平等方便。

不缓方便。

不断方便。

不虚伪心。

疾得神通。

生彼彼善根。

不以少心下心。

胜劣善根而生足想。

降伏心起俱生心。

俱生心。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利益安乐诸天世人。

降伏心摄不净心。

俱生心摄净心快净心。

若世尊说菩萨净心。

施设显示。

一切皆是十五净心所摄。

是故过去未来现在菩萨。

得无上菩提。

已得当得今得。

一切皆是十五净心。

无余无上。

如是十五净心有大果福利。

依是得无上菩提。

次法方便处住品第四

  如是从种性起。

如所说菩萨学菩萨相。

现菩萨翼。

方便成就。

菩萨极悕望净。

今当略说菩萨十二住。

此菩萨住摄一切菩萨行。

第十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住。

云何菩萨十二住。

一者种性住。

二者解行住。

三者欢喜住。

四者增上戒住。

五者增上意住。

六者菩提分法相应增上慧住。

七者谛相应增上慧住。

八者缘起生灭相应增上慧住。

若菩萨真实观观真实。

若不观真实则众苦增。

若观真实则众苦灭。

菩萨于三门行智慧为三增上慧住。

九者有行有开发不断道向无相住。

十者无行无开发道向无相住。

十一者无碍住。

十二者最上究竟住。

如是十二住摄一切菩萨住一切菩萨行。

如来住者。

过一切菩萨住。

阿惟三佛菩提住。

彼最后如来住。

建立品广说菩萨十二住。

随其建立今当说。

云何种性住。

谓菩萨种性住者。

菩萨功德菩萨所应善法。

成就及行性贤善故。

率意方便。

诸善法生不待思惟率然自得。

种性住为一切佛法种子。

持一切佛法种子。

悉在身中离粗烦恼。

种性住菩萨。

终不复起烦恼上缠行五无间业及断善根。

种性义如前种性品广说。

是名种性住。

云何解行住。

谓菩萨从初发心。

不净心及净心菩萨所行。

是名解行住。

种性住菩萨。

于余一切菩萨十一住及如来住。

为因转为因摄受。

于余菩萨非方便亦非得亦非净。

彼何况如来住。

解行住菩萨。

于一切菩萨住及如来住。

是方便而非得亦非清净。

唯得解行住及清净向。

解行住净已得欢喜住。

前方便及即彼净向。

欢喜住净已得增上戒住。

前方便及即彼净向。

如是广说。

乃至最上菩萨住。

当如是知。

最上菩萨住净已次第得如来住。

前方便顿得及净。

是为菩萨住如来住差别。

云何欢喜住。

菩萨极净心住。

是名欢喜住。

云何增上戒住。

菩萨因极净心性戒具足住。

云何增上意住。

菩萨因增上戒净。

得世俗禅三昧正受住。

云何菩提分法相应增上慧住。

菩萨依世俗禅三摩提。

净觉了真谛正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法观察住。

云何谛相应增上慧住。

菩萨因依菩提分。

观察如实觉了真谛住。

云何缘起生灭相应增上慧住。

菩萨以真谛觉为增上已。

以智观察有因苦有因苦灭智住。

云何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菩萨以三种增上慧。

为增上已。

有行有开发不断无间。

一切法如离诸妄想。

修慧俱住云何无行无开发无相住。

即此无相住。

多修淳至不断无间。

升进道随顺住。

云何无碍住菩萨即依彼快净。

不动智慧三昧。

得智慧增广为人说法。

无上方便于法义辞。

分别观住。

云何最上菩萨住。

菩萨住彼究竟菩萨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法灌顶。

一生相续。

若最后身。

于此住。

次第得无上菩提。

作一切佛事。

住解行住。

菩萨于菩萨修少行断行不决定修行。

所得有退转。

欢喜住乃至三种增上慧住。

于菩萨修广行不断行决定行。

所得不退转。

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乃至最上菩萨住。

于菩萨修无量行不断行决定行。

所得不退转。

解行住菩萨。

无相修方便。

欢喜住乃至增上慧住菩萨行无相。

修第一无相住。

升进第二无相住。

菩萨无相修净无碍住。

最上菩萨住。

菩萨无相修果。

解行住菩萨。

行解行时有何行何状貌何相。

解行住菩萨。

行解行时。

以思惟力。

菩萨所作方便。

思惟慧修习。

不能性自真实坚固不动不退。

不得菩萨不退转修。

如修如是修果。

种种无碍。

神通解脱。

三昧正受。

悉皆不得。

亦未离五恐畏。

所谓不活畏。

恶名畏。

死畏。

恶道畏。

大众畏。

思惟修习。

利益众生。

不能性自哀愍。

或时起邪身口意业。

有时贪着五欲境界。

有时悭惜所有众具。

由佛菩萨生于净信。

不能自起真实智慧。

所谓三宝功德真实义。

诸佛菩萨神通力。

若因若果。

若得义若得方便。

若境界少闻少思。

智慧成就。

不能无量。

或时失念成就菩萨迟喜之道。

不能专心求大菩提。

炽然精进深乐净信。

或于三处忘失正念。

所谓于可喜不可喜色声香味触法。

或时颠倒受生。

彼身中间或受诵持法。

久作久说。

以此因缘忘失正念。

或时黠慧受持正法。

善解其义。

或时不尔。

或不善知。

随宜调伏方便。

或复不知自生佛法方便率意说法。

教授教诫。

以率意故。

不如实知。

或时虚说。

不时不中如暗中射。

或中不中。

或时退舍大菩提心。

或时起菩提心而复退舍。

或时受菩萨戒而复还舍。

或时能作利益众生成就。

而复厌倦。

是故利益方便退。

常乐自乐。

思惟然后欲乐众生。

自知缺减而不能断。

令无有余更数缺减。

或时于菩萨法藏信受他语。

或时闻说深妙之法。

而生恐怖动摇疑问。

或时于一切众生远离大悲。

少能安乐利益众生不能广大。

不能如上所说学菩萨所学。

不能满足菩萨相菩萨翼方便菩萨真净。

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

不能净心深乐涅槃舍离生死。

不动善根菩提分法。

悉不成就。

如是等行相名解行住菩萨行相。

解行住菩萨行下忍时。

如上所说行相。

增行中忍时中行上忍时下如是。

行上忍时断此行相。

次第入欢喜住。

方便得欢喜住。

彼一切法悉无复有住解行住所说相违。

一切不染污分法成就名净心住。

解行住菩萨。

有软中上方便。

展转净解脱。

非无罪清净。

何以故。

彼解脱有种种上烦恼生故。

欢喜菩萨。

解脱上烦恼断离烦恼。

清净解脱生。

云何欢喜住菩萨行相。

是菩萨于解行住当入欢喜住。

是菩萨先善入无上菩提愿。

善入菩提方便修习决定。

若复缘他而进舍不决定。

未习得六种善决定缘自力修慧菩萨愿生。

一者超余一切净愿。

无等不共。

二者亦是世间亦出世间一切境界。

三者随度诸众生苦。

不共一切声闻缘觉。

四者发一念愿。

法性自然无量净果不动转。

五者不变异无尽愿。

终无能令退转变异。

六者胜进分究竟大菩提愿。

是名菩萨决定愿。

又彼菩萨发心当知四种。

初何等众生发心。

缘何发心。

发心有何相。

发心有何福利。

此四种发心当知彼解行住菩萨。

一切种善修习善根。

略说正菩提行出生而发心。

是名略说众生发心。

于未来世等速疾菩提众具满足。

一切菩萨所作满足。

无上菩提一切佛法满足。

所作佛事满足。

是名略说。

缘发心正速疾一切种一切菩提众具。

随顺菩萨于众生一切种菩萨所作随顺。

无上菩提得自觉知随顺一切佛事。

随顺而发心。

彼发心过一切亿众菩萨及凡夫地入菩萨。

超升离生。

生如来家。

为如来子。

决定向无上菩提。

决定绍如来种。

得如来不坏净。

常多欢喜心。

不多嗔暴。

一切种菩萨所作一切种菩提具。

佛法佛事神力皆悉满足。

净心攀缘意解。

增进自见得法。

生欢喜心。

遵习善根到于出离远离贪着。

无比无等摄养身心。

欢喜炽然善法成就。

近无上菩提。

我于大菩提悕望清净。

我已远离一切恐畏。

作如是念生欢喜心。

谓彼菩萨决定心生离五恐畏善根无我智。

我想不生。

云何当有我爱众具爱。

是故离不活畏。

不于他人有所求欲。

常欲饶益一切众生。

是故离恶名畏。

离于我见我想不生。

是故离死畏。

此身命终于未来世。

必与诸佛菩萨共会。

是故离恶道畏。

观于世间无与等者。

况复过上。

是故离大众畏。

如是离五恐畏已。

亦得远离闻深法畏。

憍慢贡高他不饶益。

恚恨贪喜皆悉远离。

不染污故无垢。

炽然精进故无凡悕望。

于现法中一切种菩萨精进。

方便修习上信前行。

于未来事生十大愿。

十大愿如前菩提分品说。

于此欢喜住生。

一者以清净心常愿供养一切诸佛。

二者受持守护诸佛正法。

三者劝请诸佛转未曾有法。

四者顺行菩萨正行。

五者为成熟众生器。

六者游诸佛刹见诸如来亲近闻法。

七者自净佛土。

八者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众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愿及余求亲众生界无有断绝。

此诸大愿生生常行终不忘失。

如是建立前愿在前后愿在后。

是名为愿。

菩萨如是大愿作门已能生无量百千诸愿。

如是未来诸愿现法方便精进。

十住净修法欢喜住净修生。

一者一切佛法不坏信缘起方便。

二者观纯苦众生是悲心。

三者我当度众生苦阴是慈心。

四者欲度一切苦不顾自身。

不顾自身已舍内外物而行布施。

五者为度众生故。

勤求世间出世间法心不厌倦。

六者心不厌倦故知一切论。

七者知一切论故。

知软中上众生随其所应。

八者随所应已。

知时知量生惭愧心。

九者如是方便得勇健力。

十者得世财利供养如来。

如是十法净欢喜住。

所谓信悲慈施不厌知论随众生惭愧勇健供养如来。

菩萨修此十法。

于余九住增上戒住等。

观察一切种道功德过恶。

求佛菩萨所有神通乐不坏道。

善摄行得依相过一切住。

得大菩提为大导师。

度生死旷野教令入行。

入行已得。

得已果福利成。

名为依住。

此住者有二因缘。

见无量佛闻菩萨藏说。

则能解知十方无量世界名种种佛名。

粗净信必俱见。

乃至得真实见。

是名一因缘。

复作是愿。

彼佛出世我当生彼。

随愿往生。

如是粗净信见及愿力故。

见诸如来。

一切种共养乐具饶益。

随其所能随其力供养法僧。

于如来所听受正法。

闻已受持起法次法向。

以四摄事成熟众生。

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

以三种清净故。

彼诸善根转复清净。

谓如来法僧供养摄受。

以四摄事成熟众生。

一切善根回向菩提。

无量亿百千劫净于身心。

譬如真金如是如是着于火中工师炼治转增明净。

菩萨善根转增清净亦复如是。

若更受生为转轮王王阎浮提。

随意自在远离悭贪。

亦化众生离于悭垢。

以四摄事摄取众生。

普令众生。

得第一义若欲精进舍家财物。

于佛正法出家学道。

于一念顷能入百三昧。

能以天眼见百佛世界。

神通智力能动百世界。

身亦能过。

光明普遍能示他人。

能化一身为百。

成熟众生。

能住寿百劫。

能知过去百劫事。

能知阴界入各百法门。

化百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愿力神力所作。

则有无量亿百千劫不可数知。

是名略说欢喜住。

所谓决定四种发心正愿方便精进。

出生修净住法。

彼彼住净修。

见佛善根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欢喜地说。

修多罗说十地。

即此菩萨藏。

摩德勒伽说十住。

摄受众生故说他。

自受行住故说住。

  云何增上戒住菩萨行相。

是菩萨于欢喜住得十种净心。

一者一切种供养尊重福田先语问讯心。

二者同法菩萨亲近乐住心。

三者胜一切烦恼烦恼魔业自在心。

四者见一切行过恶心。

五者见涅槃福利心。

六者常修菩提分法善根心。

七者随顺修菩提空闲静处心。

八者不念世间贪爱贡高利养心。

九者离下劣乘专向大乘心。

十者一切种利益众生心。

如是十种正心生名得净心。

如是净心增上满足。

次第入增上戒住。

入增上戒住已。

性戒具足。

软邪业迹所摄恶戒。

一切不行。

况复中上十业迹满足性戒。

成就如是自性戒慧染污不染污业迹。

善趣恶趣道业行。

因处果处如实知。

报果依果及彼业如实知。

自断十恶行十善业。

复以此法教授众生。

毒业过患恶众生界等无差别。

善业恶业。

第一义苦种种众难。

得广大哀愍。

于此增上戒住见佛善根清净如前说。

譬如真金得迦私药着于火中转增明净。

菩萨善根清净亦复如是。

于此住入清净心悕望成就。

受生作转轮王王四天下。

以自在力令诸众生离诸恶戒行善业迹。

神力十倍胜前。

是名略说增上戒住。

所谓净心性戒具足。

离一切种恶戒垢。

一切业迹一切因果如实知。

分别四种业教授众生。

得广大哀愍观众生界业生苦种种众难。

见佛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离垢地说。

离恶戒垢故名离垢。

彼离垢地即此增上戒住。

  云何增上意住菩萨行相。

是诸菩萨先于增上戒住得十种净悕望思惟具足已。

复有十种心悕望思惟增上满足已。

过增上戒住入增上意住。

一者思惟我尸净十种心悕望。

二者思惟我于此十种净悕望终不复退。

三者思惟我于一切漏有漏法心终不着厌离心住。

四者思惟我于彼对治修识住。

五者思惟我于彼对治法终不退转。

六者思惟我于坚固对治终不为一切魔所胜。

七者思惟我于诸佛法终不生懈倦。

八者思惟我于诸苦行终不畏难。

九者思惟我一向信解大乘不乐小乘。

十者思惟我常乐一切众生一切种利益。

是为入十种心悕望增上意住。

菩萨于一切行以患厌行种种对治。

观佛智慧功德福利种种福利行而生爱乐淳厚心。

欲观众生果苦种种苦行顾念众生。

心依于义于一切有为行不为放逸。

于大菩提炽然精进。

于诸众生广生大悲心。

云何令此众生究竟脱苦。

即时观察知住无碍解脱智者乃可得。

此是无碍智不离通达法界如实智慧。

是如实智慧不离禅定解脱三昧正受。

是诸禅定不离多闻决定智慧。

复作是念。

无碍解脱一切佛法以何为本。

不离闻为本。

作是念已转加精进求法无厌。

为闻正法故不惜身命。

无内外物而不布施。

无有尊重而不求法。

以爱念心闻一四句偈。

胜于爱念三千大千世界大珍宝聚。

若闻一偈如来所说。

正向佛道。

净修菩萨行。

胜得一切转轮圣王护世帝释魔梵诸王。

若有人言我有此法如来所说。

正向佛道净修菩萨行。

若能投大火坑受大苦者。

当为汝说。

菩萨闻已欢喜乐受作是念。

若闻正法正向佛道净修菩萨行。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炽然乃至梵天。

尚入其中。

况复小火。

经地狱苦尚求佛法。

况复小苦。

如是精进方便思惟求法如法次法向随顺佛法。

不以文字音声清净。

作是念已。

依于闻法正缘法相离欲恶不善法。

得世俗四禅四无色四无量五神通。

舍诸禅三昧正受。

以愿力故观察欲界。

彼众生能满菩提分法者而生彼处。

离欲故欲缚断。

舍诸禅正受故有缚。

如是解行住先如是法如解见所起缚断。

邪贪恚痴毕竟不行。

见佛善根清净如前说。

譬如真金数被炼治尽诸垢秽称量不减离垢明净。

菩萨善根转增清净亦复如是。

若更受生得帝释身。

以离欲善法调伏众生神力。

如前住千倍。

是中诸住百千万倍。

是名略说增上意住。

所谓心思惟成就入一切行众生界大菩提正分别真实苦解脱。

方便正求大恭敬求法法次法向。

巧便出生诸禅三昧正受神通。

舍于诸禅。

以愿力故随所欲生。

见佛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明地说。

闻行法行法明照三昧明照修习。

是故此地故名明地。

内心清净故名增上意住。

彼明地即此增上意住。

云何菩萨菩提分法相应增上慧住行相。

是菩萨先于增上意住得入十种法明。

求多闻为增上满足已。

过增上意住入初增上慧住。

彼入十种法明如修多罗说。

谓所可建立建立建立处第一义等。

若烦恼若清净净。

烦恼系恼无上清净净。

是名略说法明义住。

此住者。

不怀悕望为首。

如修多罗说十智成熟法成就生如来家。

逮得自法一切种观为增上已修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如修多罗说修集彼法故离身见等。

随界入微细爱着毕竟不行。

如来不称叹业一切不行。

所称叹者。

一切随顺如如真实。

心转柔软修种种行。

其心快净。

知恩报恩等随顺功德种种净法。

皆悉成就。

求净上地业得大精进。

因彼精进净心深心信解满足。

因彼正法外道魔怨不能倾动。

见佛善根清净如前说。

譬如真金为庄严具余金不及。

菩萨善根亦复如是。

胜余下地菩萨功德。

如育多摩尼光明清净余珠不及。

一切风雨所不能灭。

如是菩萨下地菩萨声闻缘觉智慧光明所不能及。

魔怨烦恼皆不能坏。

若更受生作焰摩天王。

以诸善法教化众生。

破身见等神通力胜于前住百千万倍。

此住亿倍。

是名略说菩提分法增上慧住。

所谓入法明智成熟修菩提分法。

身见等一切着断。

制业听业若离若修。

因彼心转柔和随顺功德皆悉成就。

求净上地业得大精进。

因彼精进净心深心信解清净。

因彼正法魔怨不动。

见佛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此则略说。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焰地说。

彼地菩提分法彼地智焰种平等说法。

以智慧光照明世间。

是故彼地名为焰。

彼焰地即此菩提分法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谛相应第二增上慧住行相。

是菩萨先于初增上慧住得十平等净心。

增上满足。

已入第二增上慧住十平等心。

如修多罗说。

谓无等。

觉觉无等。

超余一切众生界法如等。

是名略说心平等义住。

此住者更求智慧胜进智慧时。

于四圣谛有十种如实知。

如修多罗说。

若教他若自知若俱知。

若说修多罗毗尼摩德勒伽方便。

若说现在苦因生未来苦因灭彼灭不起彼灭方便胜进。

是名略说十种四圣谛。

当知如是真谛善以智慧坏一切有为。

行于众生界大悲增长前际后际愚惑四谛起于邪趣菩萨正知解脱彼故摄功德智慧众具具足摄持彼悕望度起正念正智精进为首等。

种种真实功德增长。

无余思惟成熟方便。

成熟众生。

摄众生故。

修习一切世俗书论。

如修多罗说。

如是功巧业一切出生。

悲念众生渐次诱进安立菩提。

随顺世俗必定善方便破诸贫穷。

四大错乱非人所恼令得休息。

无罪戏乐众具饶益。

因此饶益引乐令法。

以住止众具而为饶益。

王贼所恼度令安隐。

处非处方便若听若制吉非吉物。

应施不施令得所宜。

现法展转无有违诤。

乃至后世亦无怨结。

诸颠倒者为说正道。

是名摄受众生世俗工巧及平等义。

见佛善根清净如前说。

譬如成炼真金莹以砗磲光明清净胜于余金。

如是菩萨智慧方便胜余菩萨声闻缘觉。

譬如日月宫殿一切风轮不能令失。

如是菩萨智慧方便不为一切世法所胜。

若更受生为兜率天王。

以诸善法破坏一切外道邪法神通力胜于前住百亿倍。

是名略说谛相应增上慧住。

所谓净心平等成就。

入谛观增长破坏诸行。

于诸众生大悲增长。

功德智慧众具成熟。

正愿方便正念正智正说等功德增长。

无余思惟。

一切种成熟。

方便成熟。

众生世俗工巧出生。

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难胜地说。

于真谛决定智慧难胜。

是故彼地名为难胜。

彼难胜地即此义名为谛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行相。

是菩萨先于谛相应增上慧住。

得十平等法。

如修多罗说。

彼增上满足已入于此住。

一切法第一义自性无相平等。

无言说行照曜无相平等。

即彼无相故自无生平等。

因不起平等。

自因不起故毕竟寂灭平等。

离摄受虚伪平等。

无取无舍离行平等。

妄想尔焰自性如幻如化平等。

离妄想智境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

是名略说十平等分别义。

住此住者。

于诸众生大悲增长。

于大菩提殷勤欲乐。

知诸世间若生若灭一切种缘起。

正观了知因缘起智。

入三解脱门知空无相无愿。

依彼故离我我所若有若无想。

如是第一义善思惟。

众生烦恼结缚因缘和合有为性劣。

离我我所生诸过恶。

非离烦恼因缘和合。

我当断彼烦恼因缘和合。

自护故不灭一切有为。

护众生故如是智悲随行于此住。

名向无碍智般若波罗蜜住现在前。

一切世间所不能染。

如是住者若利第七地。

方便行究竟菩萨忍彼随顺忍所摄。

是向无碍智般若波罗蜜。

修集具足取菩提因缘。

不住世俗有为。

示现寂灭而不住寂灭。

如是方便智慧随顺。

入空三昧门。

向百万三昧门。

如空三昧无相无愿三昧门亦如是。

如是向诸三昧已名为不坏心。

一切种佛法转增殊胜。

外道魔怨所不能坏。

余如前说。

譬如真金以琉璃庄严胜于余金。

如是菩萨善根清净胜于一切。

譬如月光除众生恼。

四方风轮不能障蔽。

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

为诸众生息烦恼火。

一切魔怨不能断绝。

若更受生为善化自在天王。

常以诸善法灭除众生一切憍慢。

神力胜前亿千倍。

是名略说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所谓平等法成就入觉诸缘起生解脱门。

离诸邪想方便摄受。

住向无碍智般若波罗蜜。

得向无量三昧。

得不坏心。

佛法殊胜。

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现前地说。

无碍智向。

是故彼地名为现前。

即此义名为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云何菩萨有行有开发无相住行相。

是菩萨于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次第十方便慧生。

一切众生不共世俗及得一切世间不共道方便升进增上满足已入第七住。

彼诸方便慧。

如修多罗说。

谓出生世间善法摄受功德故。

于诸众生安心乐心。

福德众具菩提分法。

渐次增进故。

不共声闻故。

不共缘觉故。

知众生法界故。

知世界故。

知如来身口意故。

如是等方便慧生道。

次第方便升进义故。

略说当知。

如是具足无量无数如来境界各别智彼起无开发无相想无想观无量佛境界起处不断无开转修习一切威仪行住思惟。

于彼一切处终不离道。

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

非如余住。

第一欢喜住修习正愿。

第二住离恶戒垢。

第三住愿转增长得法光明。

第四住入道。

第五住入世间所作。

第六住入甚深法门。

此第七住起一切佛法满足菩提分。

菩萨方便行满足摄受。

于此住智慧神通行清净入第八住。

住第八住者。

一向清净。

此第七住杂清净住前行故得不染污。

名不染污行。

此第七住一切贪等烦恼断故。

不名有烦恼。

不名离烦恼不行。

亦乐佛法如实心清净故。

不名离烦恼。

此第七住成就无量清净身口意业。

如佛所叹业如前说。

五住所得世间工业智自然满足。

为三千大千世界大师。

唯除上地菩萨及如来。

余无及者。

一切禅定菩提分法。

皆现前修而不受报。

菩萨于此住思惟方便入善择三昧门。

生百万三昧。

超过一切声闻缘觉三昧境界。

远离烦恼诸妄想行。

随顺甚深身口意业。

不舍方便胜进之道。

顾念众生满足菩提。

离一切相无量身口意业。

生净修无生法忍。

于此住超过自觉境界。

余六住佛法攀缘。

第六住菩萨能入寂灭。

今住此地。

念念寂灭得未曾有身口意业不思议。

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

如是方便智生为增上已。

行共一切众生行照明世间。

余如修多罗说。

取要言之。

为功德事亲属想摄受。

方便胜进住三解脱。

求下乘者方便调伏。

受五欲者令求胜欲。

转诸邪见随顺他心。

于诸大会皆悉随顺。

余如前说。

譬如成炼真金以摩尼珠宝庄严胜阎浮檀金。

菩萨善根清净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及余离垢菩萨。

譬如日光照阎浮提一切泥水皆悉干消胜于余光。

是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烦恼干消。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及余菩萨智慧光明。

若更受生作他化自在天王。

以智慧饶益声闻缘觉。

一切神力胜前亿百千倍。

是名略说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所谓方便慧生道方便胜进入知如来境界所起处。

无间方便。

于念念中集菩提分。

染污不染污处方便行满足。

摄受净心业生故一切世间工巧业满足。

得无量三昧。

不共一切声闻缘觉。

念念寂灭行于一切共世间行。

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远行地说。

方便行满足。

是故彼地名为远行。

即此义名为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云何菩萨无行无开发无相住行相。

是菩萨于初无相住次第得十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

如修多罗说。

谓三世如所应本来不起不生无相故无余。

因性故第一义离言说自性事言说行显示自性相因性无有。

彼如是不生故。

于彼无知邪计着因于彼无所有事离言说初中后一切时烦恼等。

入正离妄想平等。

断彼烦恼故十种智增上满足。

满足已入第八清净住。

于彼不起法得快净第一无生法忍。

彼云何谓四种求求一切法。

四种如实知知一切法。

以求知故。

离一切妄想计。

着一切法现法。

中一切烦恼无生。

随顺观来世一切无余无生。

观如等前妄想计着因起法。

四种求四种如实知。

如前真实品说。

从解行住起乃至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未得快净。

于此住乃得快净。

是故名第一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得甚深法。

离初无相住四种过患。

一者有行有开发。

二者上地勤求。

三者一切种利益众生堪能勤求。

四者微细想行。

是故此住名为快净。

于甚深法门法流水中。

如来劝发出生无量门智慧神通诸业饶益。

以劝发故出生无量尊身变化智慧得十自在。

如修多罗说。

得自在故欲久近住随意即能。

诸禅解脱随意所欲。

资生众具世工巧业悉得随意。

一切住处一切受生随意往生。

一切神力一切誓愿随意能得。

变一切物成于金宝随意能成。

欲知法界名身句身味身。

于一切法建立巧便。

即能知之。

如是自在力果报福利。

如修多罗说。

于念念中常等见佛善根。

清净受生神力金光明喻。

如修多罗说。

是名略说无行无开发无相住。

所谓入第一义智成就。

入得不起法忍。

过患悉离得快净住甚深法门诸佛劝发出生无量智慧神通诸业饶益。

无量尊身出生智慧出生。

得大势力得大自在力。

福利果报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不动地说。

离有行有开发乘不动胜进道。

是故彼地名为不动。

即此地名为无行无开发无相住。

  云何菩萨无碍住行相。

是菩萨于此甚深住不以为足。

勤修随顺上地胜进知法之行一切种为人广说。

随所应说悉如实知所可说法。

烦恼清净。

谁恼谁净悉如实知。

如是善说法名大法师。

得无量陀罗尼善诸音声辩才。

无尽法陀罗尼如所持法摄受成就。

以菩萨无碍智。

出生言说。

坐于法座如应说法。

随其法示喜成如修多罗说。

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胜进如修多罗说。

是名略说菩萨无碍住。

所谓乐深解脱说法行智不思议大法师。

善根清净受生神力。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善慧地说。

安乐一切众生。

净修菩萨无碍。

广说大法。

是故彼地名为善慧。

即此义名为无碍住。

云何最上菩萨住行相。

是菩萨于无碍住。

净修一切种净法王所应灌顶正受。

得离垢等无量三昧。

作所应作已一切智殊胜灌顶最后三昧现前。

得一切佛同坐身。

莲华眷属光明所照。

得一切种一切智灌顶已。

受调伏解脱方便知一切佛事。

得无量解脱总持神通。

彼增上故大念智慧生辩才建立大神通。

出生善根清净受正神力胜进。

是名略说最上菩萨住。

广说如修多罗十地法云地说。

法云地菩萨满足菩萨道。

满足菩提众具。

得菩萨胜慧。

兴大法云。

以正觉自觉。

而诸众生烦恼垢秽悉令休息。

种种善根增长成熟。

是故彼地名为法云。

即此义名为最上菩萨住。

  如上说展转上功德前地所无以软根者不在数。

诸中上者上地所得具足建立。

彼一一住经亿百千大劫。

或复无量。

然后具足彼一切住。

经三阿僧祇大劫。

然后得初阿僧祇大劫解行住。

过得欢喜住五行胜进。

第二阿僧祇大劫。

从欢喜住乃至有开发无相住。

过得无开发无相住。

彼即此决定。

谓净心菩萨决定胜进。

第三阿僧祇大劫无开发无相住及无碍智住。

过得最上菩萨住。

有二阿僧祇劫。

若大劫昼夜月分数成时无量故。

名阿僧祇。

若彼诸大劫数成一劫数过数名阿僧祇。

前阿僧祇劫。

菩提非少劫阿僧祇得。

后三阿僧祇大劫不增。

若彼上上精进方便能成超众多中劫。

或复超大劫。

无超阿僧祇者。

如是十二住菩萨。

三阿僧祇烦恼障分染污。

及智障分染污断。

彼三住烦恼障分染污断。

欢喜住恶趣烦恼分。

增上中烦恼分一切不行。

无开发无相住无生法忍清净相续。

烦恼分一切染污断不行一切烦恼。

最上菩萨住一切烦恼习使障断。

入如来住智障分。

染污有三种。

一者皮。

二者肤。

三者骨。

欢喜住皮障断。

无开发无相住肤障断。

如来住骨障断。

一切障清净。

于此三住智障断。

余住随其次第真实众具。

如是十三住有十一种净。

第一种性净。

第二解行净。

第三净心净。

第四戒净。

第五意净。

第六第七第八正智方便净。

第九方便行满足净。

第十真实智神通出生净。

第十一说正义无碍净。

第十二随顺入一切种一切所知智净。

第十三如来住习气一切烦恼智障净。

如前菩萨功德品说。

八法摄一切摩诃衍菩萨藏所说。

此十三住摄初第一住信心生解于菩萨藏得闻慧思慧。

第三住净心及初修慧行。

第四住乃至第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修慧广。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住净修慧行所摄修慧果成如来住。

毕竟出离声闻住所有法。

此等十二菩萨住。

次第当知。

一者如声闻自种性住。

此亦当知。

如超升离生方便住。

第二住亦如是。

如超升离生信。

第三住亦如是。

如得不坏净圣爱增上戒住上漏尽第四住亦如是。

如依增上戒增上意学出生住。

第五住亦如是。

如得真谛智增上慧学住。

第六第七第八住亦如是。

如善观察住无相三昧方便。

第九住亦如是。

如究竟无相住。

第十住亦如是。

如禅定起解脱觉住。

第十一住亦如是。

如一切种阿罗汉住。

第十二住亦如是(起解脱入住者起谓从定觉也五解脱入如杂心说)。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

毕竟方便处生品第一

  菩萨生略说有五种。

一切住一切行菩萨以无罪安乐一切众生。

一者息苦生。

二者随类生。

三者胜生。

四者增上生。

五者最后生。

菩萨以愿力自在力。

于饥馑世。

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

于疾病世。

为大医王救治众病。

于刀兵世。

为大力王以善方便诚信之言。

等心救济。

息于战诤。

系缚鞭打逼迫之处。

为息恼故生于王家。

以法正化邪见众生。

奉事天神造诸恶行。

以愿力自在力生彼天处。

断彼邪见及诸恶行。

如是无量生处皆悉往生。

是名息苦生。

菩萨以愿力自在力。

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阿修罗等迭相恼乱。

及诸外道起诸邪见恶不善行。

悉生其中为其导首。

引令入正。

彼所作者菩萨不为。

彼不修者菩萨为之。

又以善法广为宣说。

如是随类受生。

乃至无量。

是名随类生。

菩萨以性受生胜于世间寿色等报。

如自他利品说。

如是受生亦复无量。

是名胜生。

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在所受生。

如前住品说。

于阎浮提自在生。

乃至大自在。

未过究竟地一切受生处于中奇特。

是名增上生最上菩萨住受生调伏业菩提众具增上满足。

生刹利婆罗门家。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一切佛事。

是名最后生。

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

皆以此五种受生无余无上。

菩萨因此五种受生。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毕竟方便处摄品第二

  菩萨一切住一切行等摄众生。

略说有六种。

一者顿摄。

二者增上摄。

三者取摄。

四者久摄。

五者不久摄。

六者后摄。

菩萨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

随力所能以一切种安乐饶益。

是名顿摄。

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

种种方便劝修善法。

随时供养知恩报恩。

妻子眷属瞻视教授。

所犯堪忍疾病救疗。

教修善法令其胜进。

奴婢作使等心料理不生贱想。

菩萨为王摄受人民。

如法正化不加非罚。

以财以法而为饶益。

自守境界不侵他土。

随其力能教诸众生令修善法。

菩萨为父于他众生尚无偏党。

况自眷属而不平等。

言常柔软真实不虚。

一切杀缚逼迫苦切。

皆悉远离。

是名增上摄。

有二因缘等摄徒众。

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

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

等心摄受不随偏党。

不为法悭不作师倦。

不于彼所求于供养。

彼乐修者亦不遮止。

为令增长福德众具故。

未解义令起。

已解义令增。

疑者为决。

悔者令觉。

随时为说甚深要义。

同其苦乐心无增减。

有犯罪者等心教诫。

有时呵责有时赞叹。

疾病救疗为除忧患。

于下念下精进下智慧不起轻想。

随宜为说系念境界。

随时教授堪忍不恼。

于等于胜修胜供养。

修习悲心不掉不动。

成就戒见威仪正命。

和颜平视先语问讯。

常修善业不为放逸。

以如是法教于徒众亦自修行。

菩萨不于一切时摄取徒众。

亦非不取亦不趣尔取。

是名取摄。

软成熟众生久久乃净。

是名久摄。

中成熟众生不久得净。

是名不久摄。

上成熟众生于此生堪能清净。

是名后摄。

是名六种等摄众生。

过去未来现在菩萨。

已摄当摄今摄。

皆此六种无余无上。

菩萨如是等摄众生有十二难。

一者能善观察犯戒众生若教若舍。

二者为调众生苦方便行自护烦恼。

三者财物至少而求者多。

四者唯有一身多求同事。

五者以清净业生放逸人天而其内心初无放逸。

六者悲念众生利益同事。

七者愚痴谄曲支节残毁若教若舍。

八者见生死过而不舍生死。

九者未得净心命终之时不失正念。

十者未得净心极所爱重众生来求而以惠施。

十一者种种异心种种异解来有所求若作若舍。

十二者毕竟不放逸而不断烦恼。

菩萨于诸众生不观轻重而为方便。

或察于人而行于悲。

或勇猛方便为造因缘。

或修正愿或净信心。

或专心思惟观察不惓。

或时柔软。

或时行舍。

或时精进。

或时巧方便。

菩萨如是正对治巧方便。

于十二难能自开解。

心不退没。

毕竟方便处地品第三

  如上所说十三住。

次第为七地。

六是菩萨地。

一是菩萨如来共地。

一者种性地。

二者解行地。

三者净心地。

四者行迹地。

五者决定地。

六者决定行地。

七者毕竟地。

种性住名种性地。

解行住名解行地。

净心住名净心地。

增上戒住增上意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开发无相住名行迹地。

无开发无相住名决定地。

于三决定是初决定无碍智住名决定行地。

最上菩萨住如来住名毕竟地。

如来住地后建立品广说。

菩萨于解行地入欢喜地。

云何离恶趣报。

是菩萨于解行地。

依世俗净禅集菩提具。

于百一十苦众生修悲愍心。

为恶趣众生久处恶道如己舍宅。

于此学无上菩提故。

堪忍能为一切众生作除苦因。

一切众生三恶道业。

以清净心愿悉代受。

毕竟修行一切善业修习正愿。

以世俗净禅正愿力故。

恶道烦恼染污受身不久得断。

菩萨转恶道身。

诸恶道业一切不行。

是名菩萨离诸恶趣。

过解行地入净心地。

前住品说。

净欢喜住信等十法。

于此地净对治所治及次第建立。

云何对治。

一者放逸不受菩萨戒违信菩提。

是故以信对治。

二者于诸众生有杀害心违于大悲。

是故悲心对治。

三者于诸众生有嗔恚心违于大慈。

是故慈心对治。

四者顾念命财违于惠施。

是故惠施对治。

五者于诸众生多求众具违于不惓。

是故不惓对治。

六者无方便智违于知论。

是故知论对治。

七者不善随顺违随顺他。

是故知世间对治。

八者于修善法放逸懈怠违于惭愧。

是故惭愧对治。

九者长夜生死受无间苦。

其心怯劣违于勇猛。

是故勇猛对治。

十者于佛疑惑违于供养。

是故供养对治。

如是十种对治所治。

略说有二种。

一者心净。

二者方便净。

前三种心净。

余者方便净。

云何次第。

菩萨信于菩提。

于苦众生而起悲心。

起悲心故欲度众生而起慈心。

起慈心故而为惠施。

为惠施故修习正义无有厌惓。

无有厌惓故知诸经论。

知经论故善知世间随顺世间。

随顺世间故若烦恼起而生惭愧。

以惭愧故不随烦恼得勇猛力。

得勇猛力故修正方便善法增长。

多得胜利供养如来。

如是十法净一切地。

毕竟方便处行品第四

  菩萨从解行住乃至最上菩萨住。

略说有四行。

一者波罗蜜。

二者菩提分法。

三者神力。

四者成熟众生。

如前说。

六波罗蜜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

是名波罗蜜行。

如前说。

十二巧方便。

是名巧方便波罗蜜。

如前说。

五种愿是名愿波罗蜜。

十力方便清净。

是名力波罗蜜。

一切法部分知。

是名智波罗蜜。

知第一义谛故名般若波罗蜜。

知世谛故名智波罗蜜。

又无量智名巧方便波罗蜜。

求增进智故名愿波罗蜜。

一切魔道不能坏故名力波罗蜜。

智开觉故名智波罗蜜。

如前说。

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求四种如实知。

是名菩提分法。

如前说。

六神通是名神力。

如前说。

二无量。

调伏界无量。

调伏方便无量。

是名成熟众生。

如是四行摄一切菩萨行。

三阿僧祇劫长夜修行。

自性清净胜余世间声闻缘觉。

摄大菩提果。

施等十法时度自性清净度果度。

是故名波罗蜜。

诸波罗蜜次第建立有三种。

一者对治。

二者因起。

三者报果。

悭贪恶业嗔恚懈怠乱意愚痴。

如是六法障碍菩提。

六度对治随其所应。

余波罗蜜六波罗蜜所摄。

是名对治建立。

是菩萨始不顾财舍离出家。

既出家已受菩萨戒。

以护戒故修习忍辱。

不怖众生忍力清净。

不怖众生故修习无间。

善法方便以修精进。

无放逸故善一其心。

心已善一得如实智。

是名因起建立。

是菩萨现法修习惠施善法。

于未来世。

外得大财内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五种果报。

戒等波罗蜜五种具足者生善趣中。

于诸众生寿等奇特。

是名初具足彼俱生善方便无有疲厌。

忍他侵犯不恼众生。

是名第二具足。

彼俱生一切方便坚固堪能。

是名第三具足。

彼俱生少诸尘秽自心堪能知一切义得诸神通。

是名第四具足。

彼俱生智慧增广。

是名第五具足。

是名报果建立。

彼四波罗蜜众具自性眷属无尽。

是名增上戒学禅波罗蜜。

是名增上意学般若波罗蜜。

是名增上慧学。

此三学得菩萨上进学道。

此三学摄六波罗蜜无余无上。

略说菩萨有四种行摄一切事。

一者先习菩提善根。

二者利益众生。

三者增长善法。

四者成熟众生。

如是四种行次第建立。

是名最上建立。

毕竟方便处建立品第五

  十三如来住。

名为究竟地。

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法。

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四一切种清净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

云何三十二大人相。

一者足下安平。

二者足下千辐轮。

三者纤长指。

四者佣足跟。

五者手足网缦。

六者手足柔软。

七者佣腨肠如伊尼延鹿王。

八者踝骨不现九者平立手摩膝。

十者马藏如马王。

十一者身圆满如尼拘类树。

十二者身毛上靡。

十三者一一毛右旋。

十四者身金色。

十五者圆光一寻。

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着。

十七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七处满。

十八者上身如师子。

十九者臂肘佣圆。

二十者缺骨满。

二十一者身佣直。

二十二者四十齿。

二十三者齿齐密。

二十四者齿白净。

二十五者颊车方如师子。

二十六者次第得上味。

二十七者肉髻。

二十八者广长舌。

二十九者梵音声。

三十者目绀色。

三十一者眼上下瞬如牛王。

三十二者眉间白毫。

  八十随形好者。

手足二十爪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髀两肩两肘。

两腕两股两臀藏相两圆两腨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咽腹悉皆妙好。

是名咽已下六十种好。

上下牙齿两唇两龂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眉鼻两孔额两角。

是名咽已上二十种好。

  此相好净心地菩萨始得。

后一切地渐胜清净。

至菩提座乃得快净。

余四一切种清净等不共法。

快净满足时得下者前菩萨地成就。

从净心地起一切胜进菩萨一切相好生。

又种种菩提众具有远有近。

远者未得相好。

近者已得。

造种种业得种种报。

世尊教化力故说。

何以故。

众生行种种恶业。

得种种恶报。

为真实对治故。

说种种相好业。

令得种种相好果报。

众生闻已乐修善法离诸恶业。

如相好修多罗说。

菩萨持戒忍辱惠施故。

得足下安平相。

供养父母苦恼众生为作救护故。

得足下轮相。

不害众生无劫盗想。

于所尊重先语问讯合掌恭敬。

以爱念财而为供养破诸憍慢故。

得纤长指相。

即上得三相业得佣足跟相。

以四摄事摄取众生故。

得手足网缦相。

为所尊重涂身洗浴故。

得手足柔软相。

修诸善法转进无厌故。

得佣腨肠相。

自受正法广为人说为法走使故。

得踝骨不现相。

次第修行三业清净瞻病施药离诸我慢修习知足故。

得平立手摩膝相。

见分离者以法和合修习惭愧施人衣服故。

得马藏相。

净修三业亦教人修。

饮食知量病者施药。

摄受难业集聚难财。

四大增损能令随顺故。

得身圆满相。

即上得佣腨肠相业。

得身毛上靡相自修善法智慧明达。

思惟诸法微细之义。

于所尊重乐修供养。

于同住者以善友摄教令入义故。

得一一毛右旋相以上妙衣食车舆璎珞等严身之具。

施于一切不起嗔恚故。

得身金色圆光一寻二相。

即上得一一毛右旋相业。

得皮肤柔软相。

等施众生供设大会故。

得七处满相。

已起未起为作导首。

离于我慢柔和其性。

为除不善教以善法故。

得上身如师子相。

即上得纤长指相业。

得臂肘佣圆缺骨满身佣直三相。

远离两舌坏者和合故。

得四十齿齿齐密二相。

修欲界慈思惟法义故。

得齿白净相。

随众生求欢喜施与故。

得颊车方相。

施胜法味坏诸味者为净其味故。

得次第得上味相。

受持五戒转以授人常行悲心回向大法故。

得肉髻广长舌二相。

此肉髻相。

无见顶相。

即是一相。

常修实语爱语时语如法语方便说法故。

得梵音声相。

普于众生等行慈心犹如父母故。

得目绀色眼上下瞬二相。

见实德者称扬赞美故。

得眉间白毫相。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是持戒。

何以故。

若犯戒者不得下贱人身。

况大人相。

如是广说。

一一所得随种种业各别建立。

  复次在家出家菩萨翼四种善修业得一切大人相。

决定修者得足下安平相。

专心修者得足下千辐轮佣腨肠手足网缦手足柔软七处满缺骨满臂肘佣圆身佣直广长舌九相。

常修者得纤长指佣足跟平立手摩膝身圆满齿齐密五相。

无罪修者得余诸相。

于诸众生无忿恚者得手足柔软皮肤细软二相。

次第修时得佣腨肠相。

欢喜光明音声善心行得圆光一寻身金色齿白净眉间白毫四相。

闻誉不喜覆藏功德得马藏相。

所修善根回向菩提得毛上靡四十齿次第得上味肉髻四相。

勤修精进得师子上身方颊车二相。

安众生心如视一子得齿齐密绀眼睫如牛王三相。

修善无厌获得余相。

是名四种善修业得三十二大人相。

  种性地菩萨相好种子处。

解行地菩萨修集方便。

净心地菩萨得。

余地菩萨渐胜清净。

如来毕竟地。

快净无上。

此略说诸相。

为软中上众生。

余一切佛法皆是大人相。

此及余百四十相。

于身妙好故说随形好。

略说一切众生福德积聚等一毛相。

一切毛相福德积聚等一随形好。

一切随形好福德积聚增至百倍。

乃得一相。

除白毫肉髻。

余一切相功德增至千倍。

乃得白毫相。

白毫相功德增至百千倍。

乃得肉髻无见顶相。

白毫相功德增至亿百千倍。

乃得如来法蠡音相。

如来随意发声清净梵音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如是如来无量功德积聚不可思议。

复次相好善业三种无量。

三阿僧祇劫修习。

名劫无量。

安乐一切众生。

名心无量。

种种善业。

名行无量。

是无量福德众具修习出如来相好。

  四一切种清净者。

一者身净。

二者境界净。

三者心净。

四者智净。

烦恼习身舍离无余。

得最上身生灭自在。

是名身净。

种种现化及所言说一切境界自在无碍。

是名境界净。

烦恼悉离善根成熟。

是名心净。

舍离一切无明秽污。

一切所知无碍自在。

是名智净。

  如来十力者。

一者处非处智力。

二者自业智力。

三者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四者诸根利钝智力。

五者种种解智力。

六者种种界智力。

七者至处道智力。

八者宿命智力。

九者生死智力。

十者漏尽智力。

此十力如十力修多罗广说。

言语所说不乖于如。

是故名多陀阿伽驮。

净不净果依差别因。

是名是处。

净不净果差别因相违。

是名非处。

离增上慢智。

是名如实智。

如前无上菩提品说。

一切智无碍智清净智。

是名离增上慢智。

堪能一切种利益众生一切魔怨舍离得胜。

是名为力。

修习摄受随欲自在。

是名成就。

无上涅槃。

是名胜妙。

得八圣道离一切恼乱恐怖。

是名安隐。

自知所得。

名为自知。

自所得法以哀愍心为人广说。

是名转梵轮。

何以故。

如来于此种种恼乱清净寂灭清凉真实。

初转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

是名梵轮。

得最上教摄无上大师说。

自所得破坏异道。

于诸异论不生怯弱。

一切诸论胜妙无上。

为四众说。

是名师子吼。

略说自安安彼彼我俱安。

开发显示教授宣说。

又复略说得义得方便。

若天若人诸有所求悉于我得。

是名得方便。

如病得差除恼安隐。

复为人治。

是名转法轮。

能令一切虚妄邪师得诸对治诸病得差。

是名师子吼。

若所作业成就已灭。

是名过去。

若未作未灭而是当作。

是名未来。

若所作业非作已灭。

而是所作。

是名现在。

以行分别复有三种。

谓身口意业。

以受法分别复有四种。

有受法得现世乐他世苦报。

广说如前自他利品。

现法后世若安不安。

随其所应说法利益。

是名处方便。

若众生数以非众生数为境界而有所作。

是名众生。

善根所作。

是名为因。

爱与不爱祸福果成。

是名为报。

略说一切时一切行一切处方便一切众生一切境界一切因一切祸一切福。

如是一切如来悉知无余无上。

  四禅八解脱。

于禅解脱心得自在。

彼彼色像随意悉成。

是名禅解脱三昧正受。

如说世尊三昧正受。

如其正受光照梵天妙音说法。

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以是义故。

如来入共世间不共世间像类三昧能速成办。

于禅解脱心得自在随意悉成。

是故说禅解脱三昧正受。

复次于诸禅等有二种烦恼。

一者未方便修烦恼障碍令不得修。

二者已得自地烦恼诸缠所使违胜进道。

如来以种种世俗言教。

随其色像随其所应。

令得禅等修慧满足离恼清净。

若得未得若劣若胜。

悉如实知。

是故名诸禅解脱三昧正受。

如实知。

向成熟信等五根有软中上。

是名诸根利钝。

从他生信及自思惟。

为方便起软中上欲。

是名种种解。

种种种性建立。

谓三乘种性众生贪欲等性。

乃至八万四千行。

是名种种界。

  知诸度门随顺对治。

贪欲观不净。

广说如声闻地。

是名一切至处道。

又种种党类各相违背起异见欲常共诤论。

如外道沙门婆罗门。

一切种向此世他世。

亦名至处道智力。

如时修多罗广说。

  知四方众生俗数建立种种名字。

谓过去八种事六种同行。

如是种种悉能了知。

八种者。

如是名。

如是生。

如是种性。

如是食。

如是苦乐。

如是长寿。

如是久住。

如是寿限。

六种同行者。

俗数名字刹利等色。

父母饮食善恶寿命。

八种事六种同行他及自身。

作如是说。

此是我名。

我为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

是我父母。

我食如是食。

我作如是善恶。

若少年中年长年。

如是六种同行以宿命智皆如实知。

  一切禅名为天住。

依禅得眼故名天眼净。

果满足故名快净。

人中无此故言过人。

虽欲界天有报天眼。

人中亦无。

众生临死名为死时。

黑闇二种。

如是像类乘中阴生。

如夜黑闇黑羊毛光。

故名恶色。

白净有二种。

如是像类乘中阴生。

如明月光波罗奈衣。

故名好色。

起于恶戒是名恶戒。

身口意恶行种种邪见。

恶行成就诽谤贤圣。

是名恶见诽谤。

计着邪见邪因邪果。

缘是造作一切邪业。

造邪业已。

受现世乐未来苦报。

成现世苦未来苦报。

是名受邪法因成就。

种种恶法生恶道中。

是名因彼名色分离。

是名身坏生分都尽。

是名命终。

非法恶行是名为恶。

受极苦触长夜无间。

是名恶趣。

堕极下处背大悲等。

是名为堕。

增上可厌。

是名泥犁。

与上相违是名净分乘善行生。

是名善趣所受自然。

是名为天。

一切漏无余断一切使对治无漏心无漏智第一增上意增上慧有漏尽。

名为心解脱慧解脱依见道修道心得解脱慧得解脱。

是名后有得六神通。

自如实知能为他说。

故说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是广说。

  如来十力有七种。

一者自性。

二者分别。

三者不共。

四者等。

五者造业。

六者次第。

七者差别。

自性者。

有说五根自性。

有说智慧自性。

智慧自性者。

说处非处智力不说处非处信等力。

如处非处智力余力亦如是。

分别者略说有三种。

一者时分别。

过去未来现在入一切智。

二者种分别。

一切有为法自相共相入一切种。

三者众生分别。

一切众生界入一切利益。

如是三种分别。

广说则有无量。

  不共者。

如来十力不与声闻辟支佛共等者。

一切如来十力平等无软中上。

造业者。

处非处智力。

真实因果如实知。

伏因果诤论。

沙门婆罗门自业智力自所作业。

此业受果如实知。

伏施福诤论。

沙门婆罗门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三种示现调伏教授伏对治相违诤论。

沙门婆罗门诸根利钝智力。

于诸众生软中上根。

如实知。

如其所应。

如其方便。

而为说法。

种种解智力于诸众生软中上解净不净解。

如实知。

教修净解离不净解。

种种界智力于诸众生下中上界。

如实知。

如其心如其根如其欲如其使。

彼彼度门教授利益。

至处道智力。

如来为诸众生种种度门种种教授。

如声闻地次第开发显示教授宣说。

云何如来教授初业菩萨三昧众具摄受住心。

如来为无谄曲者教令修学。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当独处深乐寂静思惟父母师长所制名字。

如此名字内外六入及两中间。

一切悉无自性亦无。

但是名想施设。

如是思惟法不可得。

不于未来起当来想。

善男子。

于现在眼作眼名眼想眼施设。

当自观察。

我眼尚不可得。

况复名想施设言是眼也。

如是名想施设一切悉无。

名想施设都无真实。

彼眼自性亦无。

何以故。

非彼眼名眼想眼施设眼觉生。

但名字言说而生眼觉。

非彼眼性可闻可知。

于名于事而生眼觉。

是故思惟本来眼名眼想眼施设。

当来诸法悉不可得。

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乃至见闻觉知若求若得若觉若观如是。

一切法想乃至当来想如是。

坏我想方便道摄受。

乃至坏一切法想。

方便道摄受如是。

一切所知善观察。

一切法想当来想。

一切虚伪无想无思无相。

于一切义无所摄受。

当得如来清净智慧三昧种性。

彼诸菩萨得不净观。

行于慈心观察缘起。

分别诸界入出息念。

逮得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菩萨无量三昧正受思惟。

渐次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至处道。

过去如来为初业菩萨如是教授。

未来诸佛当如是教。

现在诸佛亦如是教。

声闻乘如是思惟。

疾得神通无碍智一切至处道智力。

出一切苦道如实知。

离不出道出道饶益。

宿命智力观察宿命。

于善于恶若厌心若净心。

调伏说法伏常论。

沙门婆罗门生死智力说众生生死所往生处伏断灭论。

沙门婆罗门漏尽智力伏疑惑解脱。

沙门婆罗门。

次第者。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顿得十力。

后次第现在前阿惟三佛法部分因果故。

以处非处智力。

观察因果部分。

欲界差别故。

以自业智力。

观察自业而为说法。

令离恶业修行善业。

为世俗道离欲故。

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教诸众生。

复为出世离欲故。

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先教众生。

以世俗道离欲。

后得出世间道离欲。

欲令众生得出世间离欲故。

以诸根利钝智力。

观察诸根。

知诸根已。

欲知悕望故。

以种种解智力观其悕望。

观悕望已。

以种种界智力。

观察根使。

随其方便境界度门而度脱之。

以一切至处道智力。

于境界度门方便心住摄受心住。

行清净已离身见断常等见。

为说中道。

离一切烦恼故入宿命智力及生死智力。

为止所缚不断烦恼。

起增上慢教令离故入漏尽智力。

  又次第者。

阿惟三佛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先以处非处智力。

观察缘起第一义法住。

依第一义法住智已。

以自业智力观在家分种种业。

观在家分种种业已。

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观出家分。

云何令此出家分于苦解脱当为说道。

起大悲心佛眼观察。

以诸根利钝智力。

观察软中上根而为说法。

余种种解智力等。

次第如前说。

  又次第者。

阿惟三佛法以处非处智力。

观察缘起法界。

以自业智力观众生界。

如此众生作如是业受如是果。

观法界众生界已。

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为苦众生三种示现而教授之。

余根利钝智力等。

以道度脱一切众生。

令脱众苦。

  差别者。

知善不善业。

得爱不爱果。

是名处非处智力。

知善不善业得爱不爱果。

不作不受乃至禅解脱等。

此业非彼业。

是名自业智力。

知禅解脱等三种示现教授。

乃至知净等俱生相应心。

是名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知软中上根。

是名诸根利钝智力。

乃至知诸根方便生彼悕望。

亦名诸根利钝智力。

知种种悕望。

是名种种解智力。

解有六种。

一者不出解。

谓悕望摩醯首罗那罗延梵世等解。

二者出解。

谓悕望三乘解。

三者远净解。

谓悕望软中成熟解。

四者近净解。

谓悕望上成熟解。

五者现法得涅槃解。

谓悕望声闻乘得涅槃解。

六者将来得涅槃解。

谓悕望大乘得涅槃解。

乃至知解。

所起作种子喻。

亦名种种解智力。

界分别有四种。

如性种子。

是名种种解智力。

知种种分别种子。

是名种种界智力。

乃至知涅槃法及顺界道迹。

亦名种种界智力。

知一切种道迹种种烦恼种种清净。

是名至处道智力。

乃至知宿命一切趣因。

亦名至处道智力。

知过去六种言说。

是名宿命智力。

乃至知过去众生生死。

亦名宿命智力。

知未来生死。

是名生死智力。

乃至知未究竟自义众生未来生死。

亦名生死智力。

知究竟自义现法得涅槃。

是名漏尽智力。

如是十种智力各各差别。

四无畏如修多罗说。

如来以此四事于大众中自证而无所畏。

智障解脱一切法平等觉。

不共声闻是第一无畏。

烦恼障解脱共声闻是第二无畏。

说出苦道是第三无畏。

障道法是第四无畏。

如来于是四义自如实知。

若有诽谤言不知者。

无有是处。

无是处故得无所畏无怯弱。

不疑惑决定自知。

堪为大师自安安彼。

前二处满。

是自安道。

后二处满。

是安彼道。

一切法平等觉。

为向大乘诸菩萨故。

烦恼障解脱。

为向声闻缘觉乘故。

出苦道及障道法二俱为故。

如来为诸菩萨声闻缘觉。

行出苦道说修多罗。

结集经藏者。

以说菩萨行立菩萨藏。

说声闻缘觉行立声闻藏。

  三念处如修多罗说。

如来长夜作如是念。

我善法律为大法主。

于受不受不起恼心。

略说三种众。

一者正趣。

二者邪趣。

三者非正非邪。

于此三众。

以正念心而无增减。

  三不护如修多罗说。

略说。

一切所作覆藏悉断。

是故如来显示三不护。

阿罗汉犹有无记突吉罗。

或时忘误。

唯有如来一切悉无。

一切真实。

阿罗汉或时论议畏堕负处。

或时不悦。

或时慧性。

是故自护不令习气起不净身口意业。

如是一切如来悉无。

  大悲如前供养习近无量品说。

  不忘法者。谓如来所可作事。常随忆念。一切作一切说一切巧方便一切时。于此诸事常念不忘。

  断除诸习者。谓如来动止视瞻言说行住。离烦恼所起相似余习。诸阿罗汉动止视瞻言说行住。有烦恼所起相似余习。如来永断。是故名为断除诸习。

  一切种妙智者。

如来知三种法。

义饶益。

非义饶益。

非义非非义饶益。

知非义饶益非义非非义饶益一切法智。

是名一切种智。

知义饶益。

一切法智。

是名妙智一切种智及妙智。

总说名一切种妙智。

是名略说百四十不共法一切相好。

菩萨最后身得快净菩提分法。

菩提树下乃得满足菩萨最后身。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众相。

离障三昧金刚三昧所摄。

次第二心顿得十力。

乃至一切种妙智快净无上。

一切所知无碍无障。

快净离垢平等开觉。

过一切菩萨行。

行如来行。

得无上身究竟地。

菩萨智如来智有何差别。

究竟地菩萨智如罗縠中视。

如来智如去罗縠。

菩萨智如远见色。

如来智如近见色菩萨智如微翳视。

如来智如净眼见。

菩萨智如处胎视。

如来智如出生见。

菩萨智如梦中视。

如来智如觉时见。

是为如来究竟地菩萨智慧差别。

诸佛如来于十方世界。

施作佛事利益众生。

略说有九种。

云何为九。

一者欲令众生信心清净故。

受丈夫身起诸相好。

二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断一切疑故。

起如来十力。

三者以佛十力起一切义。

开发如来一切知见。

答一切问伏诸邪论建立正论故。

起如来四无所畏。

四者如来智慧若住不住。

随彼调伏离诸烦恼故。

起三念处。

五者如前说。

如是作故。

起三不护。

六者常以佛眼昼夜观察一切世间故。

起大悲心。

七者于一切众生一切所作已作故。

起不忘法。

八者如来所行随顺于如无有余故。

起断除诸习。

九者非义饶益非义非非义饶益法一切远离。

义饶益法分别显示故。

起一切种妙智。

如来于此百四十不共法作九种佛事。

广说则有无量。

是名如来住。

是名建立。

何以故。

依菩萨学所学。

建立一切利众生事。

是故名为建立。

自利利他非如声闻缘觉故。

名不共。

一切佛法大悲不忘。

断除诸习一切种妙智。

声闻缘觉所不能得。

余一切种亦不满足。

故名不共。

于此显示满足菩萨学道。

及学道果一切菩萨学道。

及学道果一切种真实说处。

是故名为菩萨地。

名为菩萨藏摩得勒伽。

名摩诃衍摄。

名不坏显示。

名无障碍清净智根本。

  若有天人阿修罗人非人沙门婆罗门。

于菩萨地起坚固信解。

听受修习广为人说。

书写经卷种种供养。

所得功德与世尊于菩萨藏为初业菩萨开发显示教授宣说所有功德等无有异。

何以故。

此菩萨地菩萨藏。

显示菩萨法律。

令多众生受持思惟。

建立法次法向。

渐转增广不起像法法灭尽相。

能令像法实义炽然。

能令正法永不灭尽。

是故于菩萨地。

起坚固信解。

听受修习。

广为人说。

书写供养。

所得功德。

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