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善戒经

菩萨善戒经十卷

大乘律 #

菩萨善戒经十卷

刘宋罽宾三藏法师求那跋摩译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只陀林中。

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

菩萨千人。

尔时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

谁能于此后恶世时。

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谁能护法。

谁能教化一切众生。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长跪叉手白佛言。

世尊。

我能于后恶世之中。

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护正法。

能化众生。

师子菩萨复作是言。

世尊。

我亦能以种种方便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言。

世尊。

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道。

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文殊师利复作是言。

世尊。

若有众生凡所求索。

我悉能令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复作是言。

我能惠施众生大智。

法幢菩萨复作是言。

世尊。

我能以法普施众生。

日光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于众生安乐。

月光菩萨言。

世尊。

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

善护菩萨言。

世尊。

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不放逸。

无尽意菩萨言。

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

悉令知见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言。

世尊。

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

善月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之因。

观世音菩萨言。

世尊。

我能救护众生怖畏。

得大势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未度者度。

众善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善意菩萨言。

世尊。

若有众生堕在畜生。

我能教化令其调伏。

不乐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不谛菩萨言。

世尊。

我能示彼狂者正道。

乐见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

释幢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维摩诘菩萨言。

世尊。

我能坏彼众生疑心。

光明菩萨言。

世尊。

我能闭塞三恶道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异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彼众生无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

世尊。

我能坏彼种种怖畏。

宝功德菩萨言。

世尊。

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

善意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众生。

净光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以爱调诸众生。

宝贤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苦恼众生悉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

世尊。

我能施彼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

世尊。

我能坏彼众生贫穷。

破结菩萨言。

世尊。

我能坏彼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

世尊。

我能示彼邪伪众生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诸乘众生皆住一乘。

法意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刚子菩萨言。

世尊。

我能坏彼众生恶业。

法增菩萨言。

世尊。

我能如法摄持众生。

无名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令彼一切众生远离三毒。

月胜菩萨言。

世尊。

我能示彼众生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

世尊。

我能以法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

世尊。

我能破坏众生疑网。

香象王菩萨言。

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尔时舍利弗作是思惟。

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

复白佛言。

世尊。

若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

而能种种利益众生。

世尊。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

众生云何乃从是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及诸所须。

世尊。

我今定知。

如是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佛言。

善哉善哉。

舍利弗。

实如所言唯诸菩萨乃知菩萨。

实非声闻缘觉所及。

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虽复现佛种种神足。

终不舍于菩萨之心。

舍利弗。

若有长者生憍慢心。

菩萨现作长者之像。

破彼慢故。

若至那罗延及端正人有憍慢者。

悉现其身坏其憍慢。

若得圣法示以大乘。

何以故。

离一解脱更无异解脱故。

是故名如来。

舍利弗。

在家菩萨修集二施。

一者法施。

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

一者笔施。

二者墨施。

三者经施。

四者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是四施已。

能调其心破坏憍慢修集忍辱。

舍利弗。

出家菩萨具足忍辱。

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又复具足三种惠施。

乃能受持菩萨禁戒。

一者施。

二者大施。

三者无上施。

施者。

于四天下尚不吝惜。

况于小物。

是名为施。

大施者。

能舍妻子。

无上施者。

头目髓脑骨肉皮血。

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

具是忍已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舍利弗。

菩萨欲受菩萨戒时。

先当调伏柔软诸根。

于生欲处不生欲心。

于生瞋处不生瞋心。

于生痴处不生痴心。

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若自知具如是四事。

则为十方诸佛所知。

其人亦能知十方佛。

舍利弗。

若知不具如是四事。

受菩萨戒者。

是人亦不得菩萨戒。

亦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

菩萨有二种。

一者从瞋因缘。

二者从痴因缘。

舍利弗。

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

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

以是瞋痴二因缘故能毁菩萨戒。

舍利弗。

若欲受持菩萨戒者。

应先远离欲痴瞋畏。

六月昼夜独处闲静纤悔诸罪。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

归依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无坏身。

南无宝光。

南无无量自在王。

南无无上林王。

南无无上欢喜。

南无宝火。

南无宝月光。

南无清净。

南无手勤精进。

南无梵德。

南无善功德。

南无栴檀功德。

南无光功德。

南无阿叔伽功德。

南无那罗延力。

南无华功德。

南无莲华。

南无财功德。

南无念功德。

南无善名。

南无释种王。

南无无胜。

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

南无无动。

南无大山王如是等无量世间诸佛菩萨。

常住在世宣说法化。

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

所作众罪不善恶业。

若自作若见他作心生随喜。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

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

若自造作五逆之罪。

见他造作心生欢喜。

若自造作十不善业。

若见他作心生欢喜。

以是不善业因缘故。

当生畜生饿鬼地狱。

若边地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

亲近邪见不值佛世。

如是等罪今悉诚心求哀忏悔。

如于现在释迦佛前。

如来世尊真实知见。

其智无碍净眼无障。

常为一切众生证人。

唯愿观我诚心忏悔。

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复次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

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于畜生一把。

若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德。

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如过去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

如未来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

亦如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发愿回向。

舍利弗。

菩萨如是至心礼拜恭敬诸佛过六月已。

若去若立若行若坐。

十方诸佛示其身面。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虽示菩萨如是相好。

而于法界初无动转。

何以故。

如来真实知其心故。

十方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修集慈悲。

能坏魔众转正法轮。

能调众生宣说法界。

以是义故。

十方诸佛为是菩萨示现其身。

舍利弗。

如师子吼猫狸能不。

不也世尊。

若有不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殖诸德本能得受持菩萨戒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

如香象王之所负担驴能胜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

如日月光萤火及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

如毗沙门所有财宝贫者等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金翅鸟飞乌能及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

若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深殖德本。

是人乃能受菩萨戒。

了了见于十方诸佛。

舍利弗。

受菩萨戒已。

若有客尘烦恼因缘犯可忏法应当向诸佛忏。

菩萨终不造五逆罪。

若贪不息乃至生子。

应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

若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

如本佛前二年忏悔。

舍利弗。

菩萨若以瞋恚因缘毁禁戒者无有是处。

以瞋因缘毁破禁戒得忏悔者亦无是处。

尔时优波离于其晨朝从禅定起。

即诣佛所头面作礼。

右绕三匝却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如戒经中说。

若我弟子有信者。

于所受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

世尊。

现在若入涅槃。

我当云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世尊。

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今不知毗尼方便。

云何当说。

今者多有大比丘僧诸菩萨僧。

唯愿如来具示广说。

佛言。

善哉善哉。

优波离。

至心谛听善思念之。

当为汝说。

优波离。

声闻戒因缘异。

菩萨戒因缘异。

声闻戒心异。

菩萨戒心异。

声闻戒庄严异。

菩萨戒庄严异。

声闻戒方便异。

菩萨戒方便异。

优波离。

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

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

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

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

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

优波离。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

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

非声闻戒净。

以是义故。

优波离。

汝应宣说。

声闻戒急菩萨戒缓。

声闻戒塞菩萨戒开。

声闻戒中应说因缘。

菩萨戒中则不应说。

优波离。

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

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

优波离。

菩萨若于晨朝犯戒。

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

是名菩萨戒。

优波离。

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

声闻若时时犯。

是名破戒。

是名失戒。

是名不得沙门道果。

何以故。

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

优波离。

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

亦不失于菩萨禁戒。

不名破戒。

不名失戒。

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优波离。

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

当以方便渐渐令尽。

优波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

然后乃得非一世得。

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

亦不宣说永断贪爱。

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

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优波离言。

世尊。

犯有三种。

一者贪。

二者瞋。

三者痴。

菩萨所犯何者为重。

何者为轻。

佛言。

优波离。

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

如是菩萨不名毁戒。

若犯一瞋因缘毁戒。

是名破戒。

何以故。

优波离。

瞋恚之心能舍众生。

贪爱之心能护众生。

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

优波离。

是故如来于经中说。

贪结难断不名为重。

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优波离。

难断非重。

菩萨常有易断重者。

乃至梦中尚不为之。

优波离。

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

菩萨有智善知方便。

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

毗尼者名为调伏。

一切法性毕竟是调。

如来何故宣说毗尼。

文殊师利。

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

如来终不宣说毗尼。

以凡夫人不知不解。

是故如来为说毗尼。

文殊师利。

汝今何故不说毗尼。

优波离欲得闻之。

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

优波离。

一切诸法毕竟调伏。

一切诸法性不可污。

一切诸法性无颠倒。

一切诸法其性清净。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一切诸法无有取着。

一切诸法不去不来。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无有障碍。

一切诸法本无有性。

一切诸法无行。

一切诸法不出不灭。

一切诸法无有三世。

一切诸法无有疑网。

如是等法佛悉觉知。

优波离言。

世尊。

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

优波离。

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

世尊。

云何名憍慢。

若菩萨言。

我有菩提心。

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

我为般若修造诸行。

菩提行深声闻行浅。

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

菩提行毕竟。

声闻行不毕竟。

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

此名为净。

此名不净。

是名为道。

是名非道。

是名菩萨憍慢。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

菩提之道有十法。

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何等为十。

一者支。

二者翼。

三者净心。

四者行。

五者有。

六者因。

七者器。

八者地。

九者方便。

十者住。

云何名支。

谓菩萨性。

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

乃是一切善法根本。

是故名支。

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名因。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名性。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

得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行六波罗蜜故。

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名支。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

虽复发心勤修精进。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

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勤修精进。

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故。

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

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支者名因。

亦名为梯。

亦名增长。

亦名庄严。

亦名依凭。

亦名次第。

亦名进行。

亦名室宅。

以是义故。

性名为支。

云何名性。

性有二种。

一者本性。

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

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

是名本性。

言客性者。

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

是名客性。

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

是二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性者亦名为子。

亦名为界。

亦名为性。

复有二种。

一细二粗。

所言细者无因而得。

无因得果故名为细。

所言粗者有因而得。

从因得果故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况诸外道。

以是义故。

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

何故名胜。

以清净故。

清净有二。

一净智障。

二净结障。

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

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

以是义故。

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

一者根胜。

二者行胜。

三方便胜。

四得果胜。

言根胜者。

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

缘觉性中声闻性钝。

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

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

菩萨之人不自为己。

但为众生修集善法。

施众安乐大悲怜殷。

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

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

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

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

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

声闻自得声闻菩提。

缘觉自得缘觉菩提。

菩萨自得菩萨菩提。

是名果胜。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

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

何等为六。

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以何义故。

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

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

欲施施时及行施已。

悉生欢喜随所施物。

若多若少心无疑悔。

若少施时亦无羞愧。

若无财时常赞叹施。

见有悭者能破其心。

见行施者心生欣庆。

欢喜踊跃如见父母。

见来求者深自庆幸。

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

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

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

况于无问而自说耶。

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

知恩念恩受恩能报。

受他寄付不令他疑。

若是重宝心不贪着。

于己物中心无吝惜。

能食能衣惠施于人。

能调欲心耽湎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

虽获大宝不生贪喜。

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

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

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

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

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

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

心常求觅真善知识。

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

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

若有乞者软语慰喻。

不以幻术诳惑众生。

终不乐以非法活命。

常喜修集一切功德。

教诸众生广修福业。

见诸众生所受诸苦。

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

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

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

况余重者。

能以十善教化一切。

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

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

若有众生具戒忍慧。

乐与同行得柔软心。

无有害心无不忍心。

心常敬重所有诸戒。

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

虽无问者尚赞人善。

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

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

若有来打我是身者。

我则不应加恶报之。

何以故。

我身非身。

所谓身者名为真实。

真实之身则不可打。

而我此身是和合身。

和合身者所谓不净。

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

多无所损何故不喜。

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

多不瞋故云何名瞋。

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

譬如二物相触出声。

若我瞋者应当自瞋。

何以故。

以业缘故而得此身。

以是身故受是楚毒。

譬如有的箭则着之。

我若增长是瞋心者。

则不能观善恶等法。

若不能观善恶法者。

必定当堕三恶道中。

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

如是观已。

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复次若见有打骂者。

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

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

晨起夜寐不乐眠卧。

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

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

要令究竟终不中废。

事若未果终不中悔。

虽得他人恭敬供养。

于己所修不休不息。

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

乐住寂静及无人处。

乐离恶人增长善法。

见乐静者欢喜恭敬。

虽有烦恼本性轻微。

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

修集慈心视怨如子。

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

随其己力而为除断。

愿诸众生悉令安隐。

身设受苦不生忧恼。

若失身命及以财物。

若系若缚若打若摈。

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

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

若他忘失能为诲示。

以如是等至心因缘。

于后世中不忘法界。

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

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

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

不为外道之所诳惑。

不随邪见所说义理。

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今粗略说粗印相。

后细印相诸佛所知。

菩萨性者不可思议。

成就具足诸功德事。

清净真实具足净法。

是故名上。

亦名不动。

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菩萨摩诃萨若不睹见恶法过患。

则不得修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

犹故胜于恶道众生。

何以故。

菩萨性故。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

能速破坏疾得出离。

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

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

以性因缘故得悲心。

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

何等为四。

一者利重常恒。

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

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

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

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

虽有菩萨摩诃萨性。

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为四。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

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

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

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

是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虽有菩萨之性。

若不具足如是四事。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

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无有是处。

菩萨地发菩提心品第三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

作如是言。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当大利益一切众生。

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

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

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则得名为菩提因缘。

众生缘因。

正义缘因。

三十七助道法缘因。

摄取一切善法根本。

是故菩萨名善大善。

名实真实。

亦名一切众生善根。

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

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

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

何等为五。

一者性。

二者行。

三者境界。

四者功德。

五者增长。

是名为五。

菩萨若能发菩提心。

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

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

是故初发菩提之心。

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不发心终不能得。

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

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

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发心名之为支。

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

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

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菩萨发心复有二种。

一者毕竟。

二者不毕竟。

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

不毕竟者则有退失。

退有二种。

一毕竟退。

二不毕竟退。

毕竟退者。

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能推求修集其法。

不毕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

是菩提心有四种因。

何等为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

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

尔时则生信敬之心。

作是念言。

佛菩萨事不可思议。

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

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

唯闻诸佛菩萨秘藏。

闻已即生敬信之心。

得信心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及大智故发菩提心。

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

亦不闻法见法灭时。

便作是念。

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

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

我今亦当发菩提心。

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

护持佛法久住于世。

为住世故发菩提心。

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

唯见恶世诸众生等。

具重烦恼贪恚痴等。

无惭无愧悭吝嫉妒。

愁忧苦恼不信懒惰。

见是事已寻作是念。

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

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

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今当发菩提之心。

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

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

二者善友具足。

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

不畏菩提难行苦行。

性具足者。

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

何等为四。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

能示善恶不行邪道。

是名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

不以小乘转他大乘。

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具足慧心复有四事。

何等为四。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

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

菩萨发愿往生其中。

或见受苦若身自受。

生于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

或见受苦若身自受。

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

或见受苦若身自受。

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

或见受苦若身自受。

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

谓上中下。

上者复有四事。

一者观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复有四事。

何等为四。

一不放逸。

二具足戒。

三能忍辱。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

何等为四。

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

三者得坚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

是为四。

修集慈心有四种力。

何等为四。

一者内力。

二者外力。

三者因力。

四者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内力。

为欲化度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外力。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

师事诸佛及诸菩萨。

是名因力。

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听受正法。

思惟其义如说修行。

是名庄严力。

若菩萨摩诃萨以是二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

所谓内力因力。

若以外力及庄严力。

发菩提心。

是名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菩萨转心有四因缘。

何等为四。

一者性不具足。

二者恶友具足。

三者于诸众生不具悲心。

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议。

何等为二。

一者于诸众生作眷属想。

二者无众生想。

菩萨常以智慧观察。

唯是众生众生属谁。

是名为二因。

是二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

初发菩提有二种心。

何等为二。

一者为施众生安隐。

二者为施众生快乐。

以诸善法化诸众生令离恶法。

是名安隐。

能以财物账。

给众生令离贫穷。

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是名快乐。

不退菩萨有二种心。

何等为二。

一者性庄严。

二者专心受持庄严。

常念欲令众生安乐。

是名性庄严。

终不退转菩提之心。

因是至心能施一切众生安乐。

是名受持庄严。

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有二处。

何等为二。

一者菩提之心。

二者众生受苦。

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

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何等为二。

一者因胜。

二者果胜。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

是名为因。

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为果。

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不退菩萨有二大事。

何等为二。

一者发是心已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

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

以怜愍故行住坐卧若眠若寤。

常为诸天之所守护。

如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

不退菩萨亦复如是。

以怜愍故若更受身无有病苦。

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

一切众生于菩萨所。

身口意业柔软无恶是名为二。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

于诸众生不起害心。

不食肉。

不欺诳。

常以善法教化众生。

众生不受不废不愁。

能自调伏。

亦能调他。

随其所化众生之处。

皆悉能令滋长福业。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

堕三恶道能速得出。

虽同受苦不生楚毒。

见受苦者心生悲愍。

菩萨初发菩提心者。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菩萨地利益内外品第四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

云何名为菩提之行。

菩萨若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

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戒闻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于何处学。

学有七处。

何等为七。

一者内义。

二者外义。

三者真实义。

四者不可思议义。

五者调众生义。

六者自熟佛法义。

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为七。

云何内义。

内义有十。

何等为十。

一者真实义。

二者为他义。

三者调伏义。

四者安隐义。

五者快乐义。

六者因义。

七者果义。

八者现在义。

九者他世义。

十者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他事故。

是名内义。

真实义者。

知烦恼性及对治门。

以己乐具施于众生。

志常修集无上正道。

凡所求索以安众生。

既得财物心无贪吝。

能以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于千万里求佛经典及菩萨藏。

既得法已广令流布不生秘吝。

虽解深义不生高心。

为生天上说持戒利。

为转轮王说布施德。

为二乘道说修三昧。

为得世间大果报故。

教令供养佛法僧宝广修福业。

为贪心者而说贪事。

为欺诳者说欺诳事。

为非法人而作僮仆。

菩萨摩诃萨作是事已。

是名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悉为众生。

是名他义。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

悉为破坏众邪异见。

谓无因果破戒之人不见过故。

为说种种毁禁之过。

为破三恶而演说法。

若有退禅及善法者。

为不退故而为说法。

为欲增长诸善法故而为说法。

欲令众生得自在故而为说法。

欲令十方世界众生得善神足而为说法。

是名调伏义内义者名为外义。

外义者亦名内义。

内外义者名调伏义。

调伏义者亦名内外义。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

是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自调。

二者调他。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

是名调伏义。

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名调伏义。

云何复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五事。

何等为五。

一者净于他身。

二者长他善法。

三者现在利益。

四者他世利益。

五者坏他烦恼。

若菩萨摩诃萨随所修善若多若少。

以教众生同己所得。

是名调伏义。

菩萨摩诃萨既自安隐。

复己安隐施于众生。

所谓若出世及以世间。

若欲界若禅定。

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亦名内外义。

亦名调伏义。

亦名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

有现在乐非他世乐。

有他世乐非现在乐。

有现在他世乐。

有非现在非他世乐。

内外义者复有四种。

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

有人受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

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亦乐。

有人受法现在受苦他世亦苦。

菩萨摩诃萨若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

说世间道出世间道。

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名为正义。

正义者名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

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

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云何名快乐义。

快乐义者有五种。

何等为五。

一者因乐。

二者受乐。

三者断受乐。

四者远离乐。

五者菩提乐。

云何因乐。

因内外触。

因触因缘故有受乐。

是名因乐。

因行善法得他世乐。

是名因乐。

云何受乐。

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

是名受乐。

受乐者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有漏。

二者无漏。

无漏有二种。

一者学地。

二者无学。

有漏有三。

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

六触有二。

一者身乐。

二者心乐。

五识共行名为身乐。

意识共行名为心乐。

修集圣道断诸受故。

道德增长无有诸受。

名断受乐。

永离烦恼身心无患。

名远离乐。

受常乐故。

名菩提乐。

或有说言。

无想定者名为断乐。

是义不然。

何以故不断受故。

远离乐者有四种。

一者出家乐。

二者寂静乐。

三者断乐。

四者菩提乐。

世间之人多有忧苦。

永断是苦名出家乐。

断欲界贪名寂静乐。

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

菩萨常能施众生乐。

名菩提乐。

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

名菩提乐。

何故名因乐。

是乐因故名为因乐。

不名受乐。

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

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

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

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

以观生死众过患故。

名智慧乐。

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离乐。

无边常故名菩提乐。

名无胜乐。

名无边乐。

名无上乐。

亦名常乐。

名寂静乐。

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

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示以正业。

以正业故得无上道。

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大苦恼。

以受苦故能调众生。

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观察善恶。

能示众生善恶之事。

以开示故得大智慧。

得智慧故能坏大恶。

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果义。

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

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

而诸众生得是乐故。

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

欲令一切同已受乐。

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

因亦三种。

果亦三种。

报因报果。

福因福果。

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

报有八种。

何等为八。

一者长寿。

二者受身完具。

三者得上种姓。

四者得自在。

五者言语微妙。

六者得男子身。

七者得大力。

八者无能胜者。

是名为八。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

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

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

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

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

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

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

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

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

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名果报。

不害众生。

命得增长。

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

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

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

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

见危惧者能为救解。

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

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

何等为三。

一者心净。

二者庄严净。

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

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

心生欢喜。

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

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

复以此法转化众生。

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

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云何菩萨报果。

菩萨长寿名为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长寿。

菩萨得是寿命长故。

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

是故菩萨求于长寿。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

菩萨得是身具足故。

众生乐见爱敬欢喜。

以欢喜故易得受化。

是故菩萨求具足身。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

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

以恭敬故信受其语。

或为姓故。

或为利故。

或为畏故。

复受其语。

是故菩萨求上种姓。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

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是故菩萨求于自在。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

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

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

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

堪忍众苦能观法界。

于四众中无所畏难。

于时于义能疾了知。

随有所至无所挂碍。

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

菩萨成就是大力者。

则能修行一切善法。

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

是故菩萨求于大力。

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

菩萨若得是无胜者。

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

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

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

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

则见佛道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

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

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

若不具足如是八果。

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

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

为欲教化调伏众生。

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

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云何为福。

云何为智。

三波罗蜜。

所谓檀那尸罗羼提。

是名福德。

般若波罗蜜。

是名智慧。

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

亦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禅定。

具足成就慈悲喜舍。

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

是名福因若勤精进修集三昧。

深观五阴诸入诸界。

观苦实苦。

观集实集。

观灭实灭。

观道实道。

观实非实。

观善非善。

观法非法。

观上观下。

观白观黑。

观十二缘。

是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

乐喜惠施。

乐持禁戒。

乐修忍辱。

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

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

以是多闻因缘力故。

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

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

菩萨智因亦因亦果。

菩萨福因亦福亦智。

菩萨智因亦智亦福。

是故菩萨福因有六。

智因亦六。

何等为六。

谓六波罗蜜。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有三种。

何等为三。

一者信心。

二者发心。

三者亲近善友。

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

一者善。

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

破坏如是不善福慧。

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

终不能得福德智慧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

无有是处。

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

不为生死之所沾污。

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

远离恶道修集善道。

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

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

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

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无有是处。

是名果义。

果义者名内外义。

云何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

以遍知故得大自在。

得自在故能化众生。

众生受已修集善法。

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还得善法。

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客尘烦恼故造作众罪。

作已深观定当得果。

即生悔心惭愧不作现坏恶业。

是名现在义。

若以恶业因缘力故。

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

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

以是因缘身受安乐。

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

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

以是因缘获得涅槃。

是名现在义。

如菩萨众生亦尔。

云何他世义。

以现因缘受他世身。

是名他世义。

现在他世义是名内外义。

云何为毕竟义。

欲界福德非毕竟义。

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非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

其身无碍无有边际。

善法无量名毕竟义。

毕竟有三事。

何等为三。

一者性毕竟。

二者退毕竟。

三者报尽毕竟。

不毕竟亦尔。

性毕竟者是名涅槃性。

不毕竟名有为法。

退毕竟者名声闻缘觉所修八道。

不退毕竟者名阿毗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

报不尽毕竟者谓无上道果。

是名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

如过去世诸菩萨学。

现在未来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是十法者。

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善戒经卷第二

菩萨地真实义品第五

  云何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有二种。

一者法性。

二者法等。

复有四种。

一者世流布。

二者方便流布。

三者净烦恼障四者净智慧障。

云何名世流布。

世间之法同其名号。

众生见地真实是地终不言火。

火真实火不言是地。

水风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璎珞器物伎乐明闇男女舍宅田业苦乐。

苦真实苦终不言乐。

乐真实乐终不言苦。

此是此非定以不定。

一切世间从昔已来。

传此名相自然而知。

不从修集然后知也。

是名世流布真实义也。

云何名方便流布。

如世智人先以筹量。

然后造作经书论议。

是名方便流布。

云何净烦恼障。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

以无漏智无漏道坏烦恼故得无碍智。

是名净烦恼障。

以坏烦恼故智得明净。

智慧净故身心无碍。

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云何复名真实。

真实者名为四谛。

所谓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得实智慧。

是名声闻辟支佛。

声闻辟支佛分观五阴。

是故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分观十二因缘。

是故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

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若智不能知境界者。

名曰智障。

若能坏障知境界者。

名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

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

众生非众生。

士夫非士夫。

是名净智障。

观诸法界不可宣说。

知世谛故分别法界。

知诸法界真实性故。

名无胜慧。

无胜慧者坏一切障。

是故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复有二种。

一者有。

二者无。

有者名世流布。

世流布者。

所谓色受想行识。

眼耳鼻舌身。

地水火风。

色声香味触。

善不善无记。

出法灭法从缘生法。

去来现在有为无为。

此世他世日月。

见闻识知所得觉观。

修集受持乃至涅槃。

是名世流布有也。

世间有者所谓法性。

无者世流布有。

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故是名为无。

众生见故名之为有。

法性本无名之为无。

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

真实者名为中道。

非有非无名为中道。

中道者名无上道。

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

是故名之为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

是故不得为一切智。

菩萨智慧为方便故。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智慧。

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亦为流布无上佛法。

虽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过患心无厌悔。

如其不知生死过者。

则不能得坏烦恼结。

若心厌者则不能得教化众生护诸佛法疾得涅槃。

若得涅槃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不教化诸众生者。

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

不畏涅槃不求涅槃。

菩萨若畏于涅槃者。

则不能得具足庄严菩提之道。

亦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

于涅槃所不生信喜专念之心。

是故菩萨于涅槃所不生怖畏。

若是菩萨求涅槃者即能得之。

如其得者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诸佛法教化众生。

若是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

或生厌离怖畏涅槃。

或求涅槃。

是名菩萨无善方便。

若是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

不畏涅槃不求涅槃。

是名菩萨有善方便。

善方便者解第一义空。

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

名菩萨戒大方便也。

为得如来无上智故。

若有修集是菩萨戒得真实智。

知见诸法无我我所知诸法性。

是故于法心无所著。

亦说世谛第一义谛。

见一切法其心平等。

能大惠施。

以施因缘善知世事。

虽学世事心不厌悔。

悉得了知得大念力。

虽知世事心无憍慢。

常教众生不生悭吝。

以巧方便善教众生世间之事。

为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于是世间之事。

勤心修集无有厌悔。

若见众生受苦恼时。

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如是增长善法不生憍慢。

于诸众生生怜爱心。

菩萨如是增长智慧不生憍慢。

破坏众生种种邪见。

菩萨若得世间三昧出世三昧。

不显己德令他供养。

不为世法之所污染。

菩萨尔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

名菩萨戒。

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法。

悉以回向菩提之道。

名菩萨戒。

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由成就菩萨禁戒。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

能以佛法教化众生。

至心修行菩提之道。

为菩提道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是菩萨戒。

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乃至吝惜一钱之物。

亦不能得菩萨禁戒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畜财。

若于是二生吝惜心。

假名菩萨非义菩萨。

菩萨若能不惜财命。

当知则能利益众生。

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

了知世事善解方便。

能坏众生所有疑心。

能自增长菩提果因。

善能调伏所有诸根。

不为四倒之所倾动。

能解诸法甚深之义。

能得具足四无量心。

成就五通四无碍智。

毕竟能观十二因缘。

逮得菩萨一子之地。

能得常乐我净之身。

得大自在无上涅槃。

善能开示方便涅槃。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皆因禁戒因缘而得。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

能为一切众生仆使。

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

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

为欲破坏众生烦恼。

系心思惟诸善方便。

于诸众生心无奸曲。

任力所能施众生乐。

不求恩报不怀瞋恨。

为坏众生瞋恼心故。

思惟方便知恩念恩。

无有求者先意行施。

若己所有不施求者。

不得成就菩萨禁戒。

求者三至若不施者。

是名犯重。

不犯者。

若以方便善语慰喻。

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二种。

一者贫穷。

二者邪见。

不施贫者则便得罪。

不施邪见则不名犯。

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

知法界性知世流布。

世流布者。

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

色乃至涅槃不名真实。

何以故。

而是色者非有非无。

乃至涅槃非有非无。

若非有无云何真实。

云何非有。

众生颠倒计色为我。

乃至涅槃横计为我。

是名非有。

云何非无。

世流布故。

不虚诳故。

可宣说故。

是名非无。

以是故名非有非无。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

一法之中应无量名。

无量名故则有无量性。

何以故。

一一法中有无量名故。

云何名为无量名耶。

如色一法。

亦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

是名可说。

随说有者。

应一法中有无量相。

所可宣说实无定性。

以言说故流布于世。

实无说者及真实性。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

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

未流布时云何可传。

以流布性有。

无有初始故可流布。

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

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

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

是故法性不可宣说。

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

非佛弟子永失佛法。

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

二者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

如其受者受者不得。

师则有罪。

何故不得。

诽谤实法着非法故。

是故虽受终不得戒。

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

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菩萨戒者非口所得。

心口和合然后乃获。

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若于色中妄生计着。

于佛法中则为永失。

若不信色是流布者。

是则名为谤一切法。

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

何以故。

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

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

色亦如是。

以有色故则有种种。

名字流布。

真实之法无有流布。

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

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

不能善解大乘经义。

生憍慢心言我善解。

随其自心妄想思惟。

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

何以故。

谤一切法故。

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富兰那谓诸法性无。

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若有人说一切法空。

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

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

何以故。

不解空义故。

是人不能自利利他。

是故大乘经说。

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何以故。

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

有我见者不坏佛法。

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生我见者不至三恶。

不解空义为人广说。

当知是人必到阿鼻。

有我见者不谤三宝。

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

不谤实性。

不妨法性。

不妨众生。

获得解脱。

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谤一切法。

不解实性。

不解法性。

妨于解脱。

与多众生作恶知识。

自不持戒教人毁禁。

常乐宣说无作无受。

令多众生增长地狱。

以是义故。

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不信受空。

不解于空。

不解于法。

是则名为不解空义。

何以故。

说一切法。

本性自空无因缘空。

说一切法亦无处所。

若无处所云何名空。

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

是名为空。

法亦不空是名解空。

如是解者不妨于义。

不谤三宝。

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云何正解。

如色说色乃至涅槃。

分别无有种种相性。

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

是名不空。

以是义故。

说色一法亦有亦无。

解是二故亦法亦空。

终不于中妄生计着。

是名真解空义。

是故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  实法中则无

  不失法性故  流布于世间 。

  如色乃至涅槃则有多名。

色无自性。

无自性者则无多名。

有多名者名为流布。

以是义故杂藏中说。

诸佛世尊不着流布。

若见若闻思惟觉知。

如色名乃至涅槃名。

名为流布。

诸佛世尊终不说言。

有流布性而生染着。

何以故。

坏颠倒故。

有染著者名为颠倒。

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故不染着。

以不见不说不染着故。

名为正见。

是故如来为迦栴延比丘。

而作是说。

迦栴延。

我弟子者不着地定。

水火风定。

空定识定。

无所有定。

非有想非无想定。

非此世非他世。

非日非月。

非见非闻。

非思非量。

非取非得。

非觉非观。

是名禅定。

云何比丘不着地定。

比丘于地不作地相。

乃至觉观不作觉观相。

是则名为不着地定。

乃至觉观亦复如是。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

即为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之所赞叹。

南无大士。

南无大士。

咸作是言。

我都不知汝在何定修集何定。

若有染着地相地名。

当知是人名不修空。

若于色中不著名相。

是名修空。

为流布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

若着色相及以色名名增长相。

若坏色相及以色名名放舍相。

不增不舍是名中道。

修集如是二种相故。

是名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

若有比丘修是定者。

是名实相。

以实相故比丘于法无所言说。

以诸法性不可说故。

是故比丘无所言说。

若一切法无可说者。

云何说不可说。

若不可说云何得闻。

若不说不闻。

云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以可知故说令流布。

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

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一者性谬。

二者分别谬。

三者聚谬。

四者我谬。

五者我所谬。

六者爱谬。

七者不爱谬。

八者非爱非不爱谬。

是八谬中初三种谬。

乃是一切诸谬根本。

着性著名不解流布。

从此展转生无量谬。

我我所谬名为我见。

我见复是诸见根本。

是二种谬从憍慢生。

是故憍慢诸见根本。

后三谬者从三毒生。

是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

令诸众生回转三有。

云何性谬。

若色作色想。

乃至重作重想。

是名性谬。

云何分别谬。

若分别色是色非色。

是可见是不可见。

是有对是无对。

是名分别谬。

云何聚谬。

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

屋舍四众军旅衣食。

莲华车乘树木积聚。

如是等中各作一相。

是名聚谬。

云何名我我所谬。

于有漏中取我我所。

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

是名我我所谬。

云何爱谬。

于净物中生贪着心。

是名爱谬。

云何不爱谬。

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

是名不爱谬。

云何非爱非不爱谬。

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

是名非爱非不爱谬。

是名八谬。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知是八种谬。

应推四事。

何等四。

一者推名。

二者推物。

三者推性。

四者推分别。

云何推名。

菩萨摩诃萨唯知名名不见名物。

是名推名。

云何推物。

唯知是物不知余者。

是名推物。

云何推性。

知名流布。

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别。

名不见物物不见名。

是名推分别。

菩萨摩诃萨何故推名。

知名实名是故推名。

菩萨谛观。

若无色名何由说色。

若不说色。

云何观色。

若不观色。

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推求知名菩萨何故推求于物若无物者谁有此名。

而此名者非不可说。

若不可说。

云何得知诸法之性。

是故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何故推求于性。

菩萨摩诃萨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

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

云何名为知于色性。

知是色性如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熟时之焰水中月形。

是名推性。

菩萨何故推求分别。

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名。

分别物。

分别性。

分别法。

分别非法。

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

是名分别。

以分别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推求分别。

菩萨摩诃萨为坏八谬推是四事。

菩萨何故坏是八谬。

八谬因缘增长邪见。

邪见增故烦恼增长。

烦恼增长故生死增长。

生死增长故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若修如是四事断除邪见。

邪见断故诸烦恼灭。

烦恼灭故生死灭。

生死灭故知十二因缘灭。

知十二因缘灭故修无上道。

修无上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坏众生如是八谬。

能教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

若除众生如是八谬名大涅槃。

能得现世大自在故。

得大神通故。

得大方便故。

得大禅定故。

得大一切智故求得不退不堕处故。

是名大涅槃。

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

一者心得寂静。

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三者为众生故。

处在生死心不愁恼。

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

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菩萨何故心得寂静。

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

为调众生得佛法故。

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为令众生得利根故。

乐处生死心不愁恼。

有令众生破坏疑心。

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

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

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

为摈如是诸恶人故。

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

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

终不破坏菩提之心。

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

亦名五事。

亦名五功德。

何等名为菩提之事。

能自利益调伏众生。

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

菩提之心终不倾动。

勤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

菩萨成就如是五事有三种。

谓下中上。

具足二种是名为下。

具足三种是名为中。

若具四种是名为上。

菩萨地不可思议品第六

  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

发心已得无量功德。

不造作业而获果报。

不修圣道而得圣心。

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少作善业得大果报。

为菩提故于无量世修诸苦行。

菩萨实知无有众生。

而能为之勤修苦行。

知无作者及无受者。

能作受者。

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有五种。

一者六通不可思议。

二者法不可思议。

三者共生不可思议。

四者不共生不可思议。

五者共不共不可思议。

云何六通。

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

是名六通不可思议。

云何法不可思议。

法者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名法不可思议。

云何神通。

神通有二种。

一者变。

二者化。

何等为变。

振动出火。

光明示现。

自转其身。

或现去来。

现种种色。

大众隐显。

障他神通。

言辞无碍。

施他忆念。

施众欢乐。

放大光明。

是名变神通。

云何震动。

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

能动舍宅聚落村邑城郭国土。

从四天下至千世界。

二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百三千大千世界。

千三千大千世界。

千万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量无边世界。

是名震动。

云何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或举身出火作种种色。

青黄赤白紫黑颇梨是名出火。

云何光明。

身出光明充遍一舍聚落村邑乃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

是名光明。

云何示现。

诸佛菩萨为度众生。

示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杂类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或复示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及其佛身诸大菩萨。

说诸佛名令诸众生皆悉闻知。

是名示现。

云何为转。

诸佛菩萨得自在三昧。

能变地为火变火为水。

风亦如是。

变色为香变香为色。

色香味触变为草木衣食璎珞器物石贝琉璃真珠金银等山。

好色作恶恶色作好。

是名为转。

云何去来。

或往梵处。

从梵处还。

或往阿迦腻吒天上复从彼还。

或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皆亦如是。

远能作近近能作远。

能令须弥如小微尘。

令小微尘如须弥山。

是名去来。

云何种种色。

能现自身。

或作男女大小僮仆树林草木。

是名种种色。

云何大众隐显自在。

能以大众内己身中。

而心不怖身无妨碍。

是诸大众各不自知来往处所。

或时往至婆罗门众现同其像。

同色同衣形质修短。

与彼无差。

音声无别。

彼所说者亦能说之。

彼不能说亦能说之。

能以方便善导其人。

示已即灭彼众不知何来何灭人耶天耶。

如婆罗门众刹利众大会众长者众。

四天王众。

三十三天众。

夜摩天众。

兜率陀天众。

化自在天众。

他化自在天众。

梵众梵师天众。

大梵天众。

少光天众。

无量光天众。

净光天众。

少善天众。

大善天众。

无边善天众。

无云天众。

福生天众。

广果天众。

无暖天众。

无诳天众。

善见天众。

爱见天众。

阿迦腻吒天众。

亦复如是。

于如是等诸天众中。

一时之顷百出百没千出千没千万出千万没。

是名大众隐显自在。

云何障他神通。

菩萨摩诃萨除佛世尊。

同行同性同定。

后边生菩萨所得神通。

胜余内外一切神通。

是名障他神通。

云何言辞无碍。

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

言辞无尽义味无尽乐说无尽。

是名言辞无碍。

云何施他忆念。

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

无量众生于无量世。

诸所失念悉令还忆。

是名施他忆念。

云何施他欢乐。

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

能令众生身心安乐坏烦恼障。

听者欢乐如第三禅。

四大诸患一时消灭。

诸恶鬼等不得其便。

是名施众欢乐。

云何放大光明。

菩萨摩诃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至地狱中坏地狱苦。

至放逸天教修人法。

令得人身来至佛所。

请召十方无量菩萨。

来集佛所教化众生。

是名放大光明。

如是等事名变神通。

转法性故名变神通。

云何化神通物无作物故名为化。

若化身若化声。

化身者。

或似己身或似他身。

有根具足不具足者。

余如转中。

又复化为无量之身。

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化无量身遍无量界。

有佛菩萨现遍化身。

或有如幻。

或有真实。

衣食金银琉璃真珠颇梨珂贝亦复如是。

为破众生贫穷困苦。

是名化身。

化声者。

诸佛菩萨化现好声疾声妙声。

自说义声。

他说义声。

无义声。

说法声。

教化声。

以是诸声能坏众生放逸之心。

是名化声。

佛菩萨声深远如雷。

如迦陵频伽声。

人所爱乐声。

遍满声。

思惟声。

了了声。

易解声。

喜闻声。

无所著声。

无可呵声。

无尽声。

菩萨摩诃萨如是诸声。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众人众声闻众辟支佛众菩萨众。

若近若远悉得闻之。

如是声中出种种法利益众生。

自化声者。

如自说法。

为放逸众生故。

他化声者。

如佛化身为他说法。

为放逸众生故。

无义声者。

如虚空出声。

说法声者。

为痴众生故。

教化声者。

为放逸者增长不放逸故。

诸佛菩萨如是等化神通之事。

展转无量不可称计。

如是无量不可称计神通变化为于二事。

一者为令众生生于信心趣向佛法故。

二者为示贫穷困苦众生无上福田故。

云何宿命智。

菩萨摩诃萨自知宿世与如是等众生共住共行。

自识名字及他名字。

知自种姓及他种姓。

知自饮食及他饮食。

自知苦乐及他苦乐。

菩萨自知如是宿世。

亦能教他令知宿世。

自识乃至无量世事。

亦能教他识无量世若粗若细。

是名宿命智。

以是宿命智势力故。

能说本昔菩萨因缘。

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现在生信。

说诸菩萨本因缘经。

阇陀伽经。

阿浮陀那经。

说业因缘恶业善业。

为破众生常见及无常见故。

是名菩萨宿命智。

云何天眼。

菩萨摩诃萨以净天眼过于人眼。

见诸众生死此生彼。

若好色若恶色若好若丑。

明见众生善恶等业善恶果。

若老若少若自造作若教他作。

若粗若细。

若人天色。

若三恶道色。

乃至无量十方世界无量佛土众生之色。

明了无量十方诸佛演说法时。

是名天眼通。

云何天耳。

菩萨摩诃萨所闻音声。

若天声若人声。

若圣声若非圣声。

若粗声若细声。

若化声若实声。

若远声若近声。

天声者。

从欲天至阿迦尼吒乃至上方无量世界。

诸天音声悉得闻之。

是名天声。

人声者。

所谓十方无量世界。

圣声者。

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

为化众生宣说佛法。

若赞布施持戒善业破坏恶业。

读诵解说书写佛经。

是名圣声。

非圣声者。

所谓妄语两舌恶口无义之言。

下至三恶上至欲界。

所有诸天十方众生。

有如是等四种恶口。

是名非圣声。

云何粗声。

谓大众声。

大众生声。

地狱声。

雷震声。

贝声鼓声。

是名粗声。

细声者。

谓窃语声。

不了声。

陀毗罗国声。

粟特声。

月支声。

大秦声。

安息声。

真丹声。

法(丹本佉)沙声。

裸形声。

鲜卑声。

如是等边地声名为细声。

何以故。

嫉妒烦恼因缘得故。

菩萨成就如是天耳。

闻诸众生所出善声赞叹恭敬。

教住佛法令生信心。

广为分别十二部经菩萨秘藏。

若闻恶声即便呵责。

说恶业过开对治门。

是名天耳通。

云何他心智通。

菩萨悉知十方世界所有众生。

共烦恼心不共烦恼心。

烦恼系心及不系心。

善愿心恶愿心。

疑心无疑心。

上心下心。

贪恚痴心。

欲界心色无色界心。

乃至一切畜生众生受苦乐心。

无苦无乐心。

以一心观一众生心。

以一心观无量众生心。

是名他心智通。

诸佛菩萨他心智通。

为知众生利钝根故。

为知众生诸种性故。

知是众生有善心已。

即为演说十二部经及菩萨藏。

知恶心已即便呵责说恶业过。

是名菩萨他心智通。

漏尽智通者。

菩萨摩诃萨为断烦恼故修集道。

自坏烦恼故修集道。

为坏众生诸烦恼故而为说法。

为坏有漏憍慢众生。

为破非道计道众生故。

菩萨摩诃萨虽为众生说尽漏法自不尽漏虽未尽漏不为所污。

菩萨摩诃萨漏尽智通不可思议。

修漏尽通为化众生坏憍慢故。

是名漏尽通。

云何为法。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果。

是名为法。

是六种果凡有四事。

一者修集道故。

二者庄严菩提故。

三者自他利益故。

四者得后世大善果故。

菩萨行施破坏悭贪。

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令行布施。

欲施施时施已欢喜。

是名自利。

断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

是名利他。

舍是身已获大自在饶财尊贵。

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布施四事。

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除灭恶戒。

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令持禁戒。

离破戒怖卧安觉安。

心无悔恨欢喜悦乐。

是名自利。

于诸众生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利他。

持戒故受人天乐得道涅槃。

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持戒四事。

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

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令修忍辱。

若自若他远离怖畏。

是名自利利他。

以忍因缘无有瞋心。

眷属不坏不受苦恼。

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槃。

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忍辱四事。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破坏懈怠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令修精进。

卧安觉安离诸烦恼。

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

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

是名利他。

舍是身已受人天乐。

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精进四事。

菩萨修定坏破乱心。

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令修禅定。

现世受乐身心寂静。

是名自利。

以身心静故不恼众生。

是名利他。

舍是身已受清净身。

安隐快乐得道涅槃。

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禅定四事。

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破坏无明。

庄严菩提道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为菩提道修行智慧。

以知法界故身受安乐。

是名自利。

能教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

是名利他。

能坏烦恼智慧二障。

是名大果。

是名菩萨智慧四事。

共生不可思议者。

菩萨摩诃萨非宿命智忆宿世事。

为观众生善恶诸业。

同受苦者为欲利益。

菩萨摩诃萨处兜率天。

成就寿命有三事胜。

一者寿胜。

二者色胜。

三者名称胜。

初下之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了了自知始入母胞胎时住时出时。

于十方面行七步时。

无人扶侍作如是言。

我今此身是最后边。

诸天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以诸华香微妙伎乐幡盖供养。

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无能胜者。

以慈善力坏魔兵众。

一一支节同那罗延所得大力。

童龀之年不学世事而能知之。

无师而学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天劝请为诸众生转正法轮。

正受三昧雷声震动不能令动。

诸兽亲附爱如父母。

畜生奉食知佛心故。

云神降雨洗浴其身。

树随曲枝荫翳其躯。

既成道已六年之中。

魔常伺求不得其短。

常在禅定成就念心。

善能了知觉观起灭。

是名菩萨共生不可思议。

不共生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

如彼狂人缘见如来还得本心。

盲者得眼。

倒产得顺。

聋者得听。

贪瞋痴者悉得除灭。

是名不共生不可思议。

又共生者。

如来所行不可思议。

常右胁卧如师子王。

若草若叶无有动乱。

随蓝猛风不动衣服。

发足行步如师子王白鹅王等。

若欲行时先发右足。

所行之处高下皆平。

食无完过遗粒在口。

是名共生不可思议。

如来世尊。

入涅槃时。

大地震动。

放大光明遍十方界。

一切悉闻伎乐之音。

是名共生不可思议。

云何名为共。

声闻缘觉不共。

声闻缘觉不共有三。

一者细。

二者行。

三者界。

如来悉知一切众生无量烦恼无量对治。

是名为细。

行者名为六通六波罗蜜法性自生不可思议。

是名为行。

界者一切世间无碍智慧。

是名为界。

是名不共不可思议。

声闻神通齐二千世界。

缘觉神通齐三千大千世界。

诸佛菩萨通达无量无边世界。

是名不共。

共者除上三事余一切法。

是名为共。

是故声闻辟支佛等。

尚不得与佛菩萨共。

况凡夫人天外道邪见。

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法性共生不共生。

声闻缘觉共法不共法。

是名不可思议。

菩萨善戒经卷第三

菩萨行地调伏品第七

  云何名为菩萨调伏。

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性调伏。

二者众生调伏。

三者行调伏。

四者方便调伏。

五者熟调伏。

六者熟印调伏。

性调伏者。

有善种子故修善法。

修善法故坏二种障。

一烦恼障。

二智慧障。

修善法故身心清净。

身心清净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

若不值遇能坏烦恼智慧二障。

如痈已熟若遇医师及以不遇悉得除愈。

譬如瓦器任用之时。

名之为熟。

如庵罗果等任啖食时。

亦名为熟。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修集善道毕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是名为熟。

是名性调伏。

众生调伏者有四种。

一者有声闻性得声闻道。

二者有缘觉性得缘觉道。

三者有佛性得佛道。

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乐。

是名为四。

是名众生调伏。

行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根调伏。

二者善根调伏。

三者智慧调伏。

四者下调伏。

五者中调伏。

六者上调伏。

根调伏者。

以调根因缘故。

得长命好色种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身无能胜者。

具足成就是报果者。

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常为众生修集苦行。

其心初无忧愁悔恨。

是名根调伏。

善根调伏者。

性不好乐造作恶业。

五盖轻微诸恶觉观渐渐羸弱。

乐受清净纯善之言。

是名善根调伏。

智慧调伏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智慧故。

心行旷大善能受持读诵经典。

解善恶义思惟分别广为人说。

以修集智慧故。

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具足根调伏善根调伏智慧调伏者能净智障。

若具根调伏能净报障。

若具善根智慧调伏。

能净智障及烦恼障。

下调伏者有二种。

一者不于无量世中修集善法故。

二者不乐推求善根智慧故。

名下调伏。

中调伏者。

于无量世修集善法。

得善根调伏不得智慧。

名中调伏。

上调伏者。

具上三事。

是名上调伏。

方便调伏者。

有二十二。

一者界增长。

二者现在因。

三者入于出家。

四者初发。

五者非初发。

六者远净。

七者近净。

八者庄严。

九者至心。

十者施食。

十一者施法。

十二者为示神通生信心故。

十三者为说法得生信心。

十四者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十五者下庄严。

十六者中庄严。

十七者上庄严。

十八者听法。

十九者思惟修集。

二十者摄取。

二十一者呵责。

二十二者不待请说及待请说。

界增长者。

具善种子。

具善种子故他世善根复得增长。

现在修集法种子故。

他世法种子亦得增长。

是名界增长。

现在因者。

现在世中说法不谬。

听法不谬如法受持。

因先世因增现在因。

因现在因增未来因。

又现在因增现在因。

是名现在因。

入出家者。

亲近善友诸佛菩萨信心得生。

得信心故舍离世法。

受持修行出世之法。

出世法者。

谓菩萨戒。

若不能受名字沙门不名出家。

断欲法故乃名出家。

不受如是菩萨戒者。

不名毕竟永断欲法。

断一切爱名为出家。

受毕竟乐名为出家。

乐易行道名为出家。

增长佛法名为出家。

乐持禁戒名为出家。

是名入出家。

初发者。

初发心时不乐生死。

不乐生死故信心得生。

修集于道增益佛法。

是名初发。

非初发者。

发心已后亲近诸佛及佛弟子。

受持禁戒读诵书写广为人说。

乃至增长上上善法。

是名非初发。

远净者。

如不受持菩萨禁戒。

不能读诵书写解说。

不随师教懒堕懈怠。

经无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远净。

近净者。

受持禁戒读诵书写为人解说。

随顺师教勤修精进。

速疾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近净。

庄严者。

至心勤求无上佛道。

为菩提故持菩萨戒。

为怖畏王师长和上。

为名称故持菩萨戒。

是名庄严。

至心者。

于佛法中至心系念。

无有疑网不忍之心。

护持正法。

以菩萨藏菩萨摩夷教化众生。

于师和上耆旧长宿有德之人深生恭敬。

勤供三宝无有休息。

深信三宝常住不变。

是名至心。

施食者。

菩萨摩诃萨见饥馑者施以饮食。

随前所须一切供给。

是名施食。

施法者。

菩萨若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一藏。

广为众生演说其义。

为菩提故教令行善。

是名施法。

为示神通生信心者。

菩萨摩诃萨以大神通示诸众生。

为怜愍故。

欲令众生心清净故。

为知众生信心净故。

为见众生净庄严故。

为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是名神通。

说法生信心者。

菩萨自知未有利益。

为利他故而演说法。

亦复知因利益他故。

能灭己罪而演说法。

又复自知为他说法。

亦得增长已所修善。

是名说法。

说深密藏广分别法者。

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

能为众生开示如来甚深密藏。

为令众生解其义故。

为有智者增善根者说深义故。

是名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下庄严者。

不能至心常行无上贤圣之行。

是名下庄严。

中庄严者。

虽复至心修集圣行不能常行。

是名中庄严。

上庄严者。

亦常亦至心。

是名上庄严。

听法者。

若修无上佛法之时。

至心听采十二部经。

受持书写读诵解说。

是名听法。

思惟修集者。

既听法已身心寂静。

思惟其义破坏疑心。

修集三想。

谓定慧舍。

是名思惟修集。

摄取者。

以无贪心为人说法。

受畜弟子善为教诫。

施其衣钵病给医药。

知烦恼起随病说法。

是名摄取。

呵责者。

若自知见所起烦恼呵责身心。

起烦恼者。

不能自利及利益他。

轻罪见中中罪见重。

如人乱心堕坠坑陷。

已堕之后不宜复堕。

烦恼若起应当调伏。

若见弟子起微烦恼应当呵责。

不应受其礼拜供养乃至杨枝澡水。

若犯大罪应作摈出羯磨。

若呵责者自利利他。

是名呵责不待请说者。

为自利益受持读诵解说深义。

为破众生所起烦恼。

为增众生所行善法故为说法。

如已所持如持而说如法而住。

何以故。

菩萨若不如法住者。

众生轻慢而作是言。

汝自不能如法而住。

云何教他。

汝今方应从他受法。

云何反更为他说法。

是名不待请说。

待请说者。

如持禁戒勤修精进。

具足善根乐处闲静。

常为一切之所恭敬。

所可演说人皆信受。

知义知辞善能说法。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作如是言。

唯愿大士。

为调众生开甘露门。

是名待请而说。

如是等二十二事谁调伏耶。

谓六种菩萨住六地者。

如是菩萨则能教化调伏众生。

何等六地。

一者至心专念菩提行地。

二者净心为菩提道地。

三者如法住地。

四者定地。

五者毕竟地。

六者成就菩提道地。

是名为六。

为欲调伏无性众生。

说人天乐令得不退。

为有性说令得调伏增长善法。

是名熟调伏。

熟调伏印者。

声闻之人于无量世修集善根。

是名下熟调伏印。

复有下熟调伏印。

谓下软心下庄严下善根。

不能破坏三恶道报。

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下熟调伏印。

云何中熟调伏印。

若得中心中庄严中善根破三恶道。

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

有上心上庄严上善根破三恶道。

现在能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上熟调伏印。

缘觉亦如是有二事胜。

一者修集道胜。

二者无师得道胜。

菩萨摩诃萨住此专念菩提行地。

是名下熟调伏印。

住第二地名为中熟。

住第三地名为上熟。

初地菩萨其心微软。

庄严亦尔堕三恶道。

修行已经初阿僧祇。

初阿僧祇劫未能具足无动无上清净三十七品。

中熟调伏印者。

菩萨中心中庄严。

不堕三恶。

修行已经第二阿僧祇劫。

虽得清净不动转善具三十七品。

未得具足最大寂静三十七品。

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

菩萨摩诃萨住上熟调伏印。

上心上庄严不堕三恶。

修行已经第三阿僧祇劫。

具足清净不动转善。

获大寂静三十七品。

即是菩萨无上道故。

名为大净不动纯善最大寂静。

是名上熟调伏印。

下熟调伏印有三种。

下下下中下上。

中熟有三。

中下中中中上。

上熟有三。

上下上中上上。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等调伏者。

则能增长无上佛法。

教化众生调伏诸根。

智慧猛利能为众生开示三乘。

菩萨行地菩提品第八

  云何名菩提。

菩提者。

谓二种解脱。

二种智慧。

二解脱者。

一烦恼障解脱。

二智障解脱。

智慧二者。

一者能坏烦恼障。

二者能坏智慧障。

又复无上菩提者。

所谓净智无碍智一切智。

断一切习。

断除一切无记无明。

净智者。

断一切习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界有二种。

一者世界。

二者众生界。

法亦二种。

一者有为。

二者无为。

行亦二种。

一者坏烦恼障。

二者坏智慧障。

世间二种。

一者智。

二者愚。

时有三种。

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三种。

不净观慈观十二因缘观。

是名净智。

无碍智者。

不假庄严思惟入定。

而能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是名无碍智。

复有无碍智。

谓百四十不共法。

如来所有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

是名无碍智。

名为菩提。

云何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四净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断一切习一切行无胜智。

是名百四十不共法。

后住品中当广说。

云何名为无上菩提。

具七无上故名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

二者受持无上。

三者具足无上。

四者智慧无上。

五者不可思议无上。

六者解脱无上。

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

三十二相庄严身故。

受持无上者。

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施众生人天乐故。

具足无上者。

诸佛菩萨有四具足故。

所谓寿命具足。

见具足。

戒具足。

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谓四无碍。

不可思议无上者。

所谓具足六波罗蜜。

解脱无上者。

如来能坏二种障故。

行无上者。

所谓圣行天行梵行。

圣行者。

谓三三昧空无相愿灭尽定天行者。

谓四禅四无色定。

梵行者谓四无量心。

是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云何为四圣行有二。

一者空三昧。

二者灭尽定。

天行有一。

谓第四禅。

梵行亦一所谓大悲。

如来以是大悲因缘。

昼夜六时常观众生。

谁无善根当施种子。

谁种善根当令增长。

乃至谁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

受持无上故名为大悲。

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

智慧无上故名一切智。

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

解脱无上故名大涅槃。

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

以是义故如来具足十种名号。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虚妄故名为如来。

良福田故名为应供。

知法界故名正遍知。

具三明故名明行足。

不来还故名为善逝。

知二世间故名世间解。

一者国土世间。

二者众生世间。

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

名无上士调御丈夫。

能为众生作眼目故。

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

为诸众生广说义故。

能坏一切烦恼苦故。

能破众生疑网心故。

开示诸法甚深义故。

一切善法根本故。

是故名为天人之师。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

是名为佛。

坏魔波旬故。

能得难得如来身故。

名婆伽婆。

无量劫中乃至无有一佛出世。

是故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

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

同时同愿修集庄严。

同时俱发菩提之心。

一时一日一月一岁。

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

以是义故。

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

若无十方无量世界。

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

以是故知。

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何以故。

一土之中无二佛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

作如是言。

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以是愿力获得果报。

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

说法教化调伏众生。

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

众生不能乐修善法。

不生恭敬难遭之想若见一佛则得生于不思议心。

佛或涅槃。

我等当共及时修善。

勤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

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十方诸佛唯除四事。

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

二者姓三者名。

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

女人之身贪欲多故。

二指智故。

如是恶智。

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

何以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

是故无上菩提。

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菩萨地菩提力性品第九

  菩萨摩诃萨欲学菩萨戒者。

当修信解。

常乐求法常乐说法。

见持法者深生供养。

如法而住。

教诲弟子住正法中。

善知身口意业方便。

云何菩萨修集信解。

明信三宝及其功德。

信佛菩萨不可思议。

信真实义信有因果。

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

知善方便及非方便。

自信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知得义。

义者所谓无上菩提。

智菩提。

方便菩提。

方便者。

谓菩萨戒乃至三十七品。

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

所谓十二部经。

是名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当修二事。

一者慈心。

二者信心。

菩萨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求法者求何事。

云何求何故求。

求者谓菩萨藏。

声闻藏。

一切世论。

一切世事。

菩萨藏者。

谓毗佛略。

余十一部名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

一者因论。

二者声论。

三者医方论。

一切世事者。

如金宝工匠一切方术。

方术有五。

一者内术。

二者因术。

三者声术。

四者知病因治病术。

五者知一切作事。

菩萨摩诃萨常求如是五种方术。

内术者。

谓十二部经。

菩萨摩诃萨为二事故求十二部经。

一者知因果。

二者作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为二事故。

一者为知外道过故。

二者为坏外道诸论师故。

求声论者亦为二事。

一者为解一切法界义故。

二者为正一切言辞音声故。

求治病术为四事故。

一者为知病相貌故。

二者为知病因缘故。

三者为知病除愈故。

四者为知病愈之后更不起故。

求十二部经。

为知因果者。

一切法有十种因。

说真因相摄一切因。

若生死若解脱。

若善若不善。

若内若外。

若众生若非众生。

何等为十。

一者流布因。

二者从因。

三者作因。

四者摄因。

五者增长因。

六者转因。

七者不共因。

八者共因。

九者害因。

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

所谓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得体相故故可宣说。

是名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

是名从因。

如从子得果。

是名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

是名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

名增长因。

如从子生谷因谷生子。

是名转因。

随种得果。

名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

名为共因犯四重禁怨害善法。

是名害因。

若不犯者。

是名不害因害因有五。

一者声害。

二者生害。

三者不共住害。

四者怨害。

五者定害声害者。

犹如世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复害者。

如说诸法一切无常。

犹如虚空说一切常谓生老死。

是名声害。

生害者。

如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

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

如蛇鼠狼马与水牛。

如狸与鼠。

定害者。

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院瞋悲除害心。

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复有二因。

一者真实因。

二者方便因。

真实因者所谓种子。

方便因者如余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

一者因缘。

二者次第缘。

三者缘缘。

四者增上缘。

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者。

谓方便因次第缘。

缘缘者。

谓心心数法。

是名四缘。

如是十因。

云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

云何断生死。

云何不断生死。

如世间中种种谷子。

为增长命有种种名。

所谓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

是名流布因。

因于饥渴无气力故。

为除是患身得力故。

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于美食。

心生贪着。

生贪着心故方便求索。

是名从因。

如彼种子生相似果。

是名作因。

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

是名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

是名增长因。

如子生果从果复生因。

是名转因。

如麦生麦豆自生豆。

是名不共因。

如离子已从余生果。

是名共因。

如子遇雹火烧鸟食。

是名害因。

离雹火鸟名不害因以是义故。

是十种因。

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又复演说十二因缘所有名相。

谓无明因缘行。

行因缘识。

识因缘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

六入因缘触。

触因缘受。

受因缘爱。

爱因缘取。

取因缘有。

有因缘生。

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

是名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

为贪恚故。

不断十二因缘。

是名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

是名作因。

现在有。

未来行。

是名作因。

现在识。

未来生。

是名作因。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

未来生老死。

是名作因。

不近善友。

不乐听法。

不思惟义。

不如法住。

以此四事。

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

是名摄因。

因恶业故。

增长无明乃至老死。

是名增长因。

无明三种。

谓下中上。

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

是名转因。

有无明堕地狱。

有无明堕畜生。

有无明堕饿鬼。

是名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

是名共因。

无明因缘故无具足性。

不与如来共生一国。

远离善友不得闻法。

不思惟义不如法住。

不得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

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

亲近善友得闻正法。

思惟正义如法而住。

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

云何十因生出世法。

若说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

名流布因。

因四念处。

得四正勤。

因四正勤。

得如意足。

因如意足。

得五根。

因五根。

得五力。

因五力。

得七觉分。

因七觉分得八圣道。

因八圣道。

得涅槃。

是名从因。

无明灭故诸行灭行灭故识灭。

识灭故名色灭。

名色灭故六入灭。

六入灭故触灭。

触灭故受灭。

受灭故爱灭。

爱灭故取灭。

取灭故有灭。

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死灭。

老死灭故得涅槃。

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

修三十七品故得涅槃。

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生菩提。

是名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

思惟其义如法而住。

调伏诸根修八圣道。

是名摄因。

三十七品能为二种涅槃之因。

是名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

具缘觉性得缘觉果。

具佛性故得无上道。

是名不共因。

如是三人悉共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不闻正法。

是名害因。

坏害因故得闻正法。

名不害因。

修集八圣道因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

得佛菩提。

是增长因。

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如是二法各有三世。

所谓过去未来现在若有说言离是十因更有因者。

无有是处。

云何名果。

果有五种。

一者报果。

二者余果。

三者解脱果。

四者现作果。

五者增上果。

不善之法得三恶报。

有漏善法得人天果。

是名报果。

以造恶故乐为恶业。

以修善故乐修善业。

是名余果。

修八圣道远离烦恼。

名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不名解脱果。

何以故。

非毕竟故若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得财。

是名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

名增上果。

菩萨摩诃萨以知因果。

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不作。

不受作不失果菩萨。

摩诃萨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经。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得第二业力。

若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

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勤求佛法。

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若见说者心生恭敬欢喜乐闻。

不轻于说法者。

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

至心奉敬如从佛闻。

若说法者吝法不施。

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若有菩萨能如是者。

名义菩萨。

菩萨若能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三界烦恼皆悉萎悴具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

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设蹈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以一偈故尚不惜身。

况十二部经。

为一偈故尚不惜命。

况余财物。

以闻法利身得安乐。

深生信心得柔软心。

直心正见见说法者。

如见父母心无憍慢。

为众生故至心听法终不为己。

为增众生所有善根。

听受正法不为利养。

为众生故受菩萨戒不为自利。

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

先自调伏烦恼诸根。

然后听法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

是名菩萨具菩萨戒。

云何菩萨至心听法。

听法有四。

一者至心。

二者一心。

三者一切心。

四者善心。

是名菩萨勤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为欲流布诸佛正法故。

为欲增长诸佛法故。

为令世间信佛法故。

为令一切无量众生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萨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于因论。

为知因论诸过罪故。

为破外道恶邪论故。

为弘方便调众生故。

为欲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义故。

是故菩萨求于因论。

菩萨何故求于声论。

为令言辞净庄严故。

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故。

为欲解知一切义故。

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故。

为知方便调众生故。

是故菩萨求于声论。

菩萨何故求诸医方。

为令众生离四百四病故。

为怜愍故。

为调伏众生故。

为生信心故。

生喜心故。

是故菩萨求诸医方。

菩萨何故求世方术。

为易得财利众生故。

为诸众生生信心故。

为知世事破憍慢故。

调伏众生故。

破一切法诸闇障故。

若有菩萨不能如是求五事者。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

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求于五事。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

为众生说。

说何事。

云何说。

何故说。

说何事者。

谓十二部经。

云何说者。

成就五事。

何故说者。

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说有二事。

一者次第说。

二者清净说。

次第说者。

初说惠施。

次说禁戒。

次说天乐。

次说三昧。

次说受持十二部经思惟其义如法而住。

是名次第说。

清净说者。

人在高处己身处下不应说法。

除为病患。

心不信者不应为说。

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

人在已前不应为说。

人覆头者不应为说。

求过失者不应为说。

其余皆如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中说。

何以故。

诸佛菩萨恭敬法故。

若说法者尊重于法。

听法之人亦生宗敬。

至心听受不生轻慢。

是名清净说。

次第说者。

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

坏吝法心无有憍慢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

若辞若义。

若法说义说及法义说。

示教利喜。

或时呵责。

或时直说。

或时喻说随所应说。

或浅近说。

为易入说。

随所乐说。

是名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

菩萨摩诃萨于怨憎中修集慈心。

得慈心已于恶众生及放逸人。

以诸方便而为说法。

乃至受乐其心憍恣及贫穷人。

方便开示而为说法。

不为赞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故说。

是名菩萨清净说法。

如法住者。

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

是名如法而住。

云何菩萨思惟于义。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

若自受持若从他闻。

思惟正义不思非义。

至心思惟真实之义。

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

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

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

随声思义不随他语。

虽不解义终不言非。

何以故。

此是诸佛之境界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

能知如来甚深之义。

知法非法无能动转。

如是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

未得三昧今得三昧。

是名菩萨如法而住。

云何名修集。

修集有四。

一者舍摩他。

二者毗婆舍那。

三者爱乐修集。

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四无色定。

专心缘定能破五盖。

因住定故解真实行。

能离一切诸恶觉观。

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

心心数法安住一缘。

是名舍摩他。

毗婆舍那者。

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

求于善法远离恶法。

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

是名毗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

至心修集如上二法。

至心修者常不放逸。

是名爱乐修集乐。

住修集者修舍摩他毗婆舍那时。

不假方便随意而住。

是名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二法。

亦名乐住。

亦名清净。

亦名身心寂静。

亦名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

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是二法。

是名修集。

云何为教。

教有八种。

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

欲教众生先当入定。

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

何等为八。

一者知心。

二者知根。

三者善根。

四者烦恼。

五者对治。

对治者。

有贪心者教观不净。

有恚心者教修慈心。

有痴心者教观因缘。

恶觉观者教令数息。

是名为八。

以如是等诸善方便教化众生。

破断常心说于中道。

实无作相而作作相。

真实不得而作得想。

真实无触而作触想。

真实无证而作证想。

是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复有三事。

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缘。

二者住已能观正法。

三者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

以是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而说法者。

是名能观正法。

破贪心故说观不净。

破瞋恚心说慈心观。

破愚痴故说因缘观。

破恶觉观说于数息。

是名知善方便。

若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若菩萨所学是八事。

复以是法教化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何等为八。

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

二者知根力。

三者解力。

四者世界力。

五者知至处道力。

六者宿命智力。

七者生死智力。

八者漏尽智力。

是名为八。

又复教者复有五种。

一者教令远恶。

二者教修善法。

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

四者教作忆念羯磨。

五者教不受语者作摈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是五事教化众生。

以怜愍心故。

清净心故。

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

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若受教者如法而受。

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何以故。

以如法受教故。

则能疾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教也。

善方便者。

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

悉为调伏一切众生。

是名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

一者惠施。

二者软语。

三者利益。

四者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受施之人既受施已。

于菩萨所生爱念心。

至心听说闻已受持。

以受持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

以赞叹故受者欢喜。

以欢喜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坏恶心故菩萨复言。

我已具信戒闻施慧。

汝亦当具。

菩萨若不具足五事。

则不能教一切众生。

众生亦言。

汝自不具。

云何教他令具足那。

是故菩萨具足五事。

是名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

所谓善调伏。

善调伏者所谓不弃不转不退。

是名善方便。

菩萨善戒经卷第四

菩萨地施品第十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具足庄严六波罗蜜。

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有九种。

一者性施。

二者一切施。

三者难施。

四者一切自施。

五者善人施。

六者一切行施。

七者为除施。

八者自利利他施。

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

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内发善心身口意业。

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

是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

信十二部经。

信因信果。

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吝惜。

以如是等身口意业施心财物。

如是五事即是五阴。

是名性施。

云何一切施。

一切施者有二种。

一者内物。

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施众生受是阴身。

是名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

自服食已吐施于彼。

是名内物。

离是二事是名外施。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事。

一者菩萨不得自在。

二者属他。

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

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

身属众生如世间人。

以衣食故为他仆使。

菩萨摩诃萨于自身中不得自在。

一切众生于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

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

一者为利众生。

二者心无贪吝。

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

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

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

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

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

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

是名不施。

复有不施者。

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

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

是亦名施。

何以故。

有净心故。

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若有为魔所迷乱者。

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若有狂痴及欲恼乱。

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

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

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

以净心故。

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

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

是故不施。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

然知不免三恶道苦。

是故不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

亦不教人事婆薮天。

自不杀羊祀祠天神。

亦不教他杀羊祠天。

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

或求刀槊亦不施之。

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若有病人所须之物。

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

是名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

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

先以软语慰喻。

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刹恶鬼旃陀罗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

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行施之时于己眷属。

不瞋不打不骂不呵。

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菩萨施时其心平等。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终不生悔。

多许之物终不少与。

不先许好后以恶施。

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

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

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若其受者打骂劫夺。

菩萨于是终不生瞋。

但责烦恼不诃其人。

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终不念言。

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施亦能庄严菩提。

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

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

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

如经中说。

施食得力。

施衣得色。

施乘者得乐。

施灯得好眼。

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

唯以怜愍而行于施。

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

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不施非施。

非施者。

不以残食以施圣人。

非圣人者不求不施。

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

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

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凡所施食若多若少。

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

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

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

若有酒香亦不以施。

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

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不为天乐而行布施。

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不求恩报而行布施。

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

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

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少物尚施。

何况有多。

不为诳故而行布施。

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菩萨施时手奉上座。

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

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

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

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

如重病人见大良医。

随其所须自恣听取。

三时欢喜。

所谓未施施时施已。

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设有贫富俱来乞者。

应自思惟。

若多有物当等施之。

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

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

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

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

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

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

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

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

不为活命炫卖经律。

若读诵者则应施与。

若吝不与名曰法悭。

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

若我不能以法施人。

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菩萨终不作是说言。

我今无财不能行施。

亦不瞋恼自燋其心。

以善方便慰喻求者。

我今未有不称来意。

何以故。

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复次菩萨闻求者来。

即出承迎为施床座。

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

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

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

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

菩萨亦尔。

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

诸佛菩萨虽不受取。

亦令施者得无量福。

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

如十方佛菩萨所寄。

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吝。

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亦复深观不应施者。

应当谏喻。

如此物者实非我有。

乃是诸佛菩萨所有。

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

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菩萨若施于怨憎者。

慈因缘故。

若施苦者。

悲因缘故。

若施有德者。

喜因缘故。

若施眷属兄弟僮仆。

舍因缘故。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

害施心者有四种。

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

二者财物少故。

三者贪着好物故。

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

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

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

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

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

若不惠施于未来世。

复当增长悭吝之心。

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复次菩萨见来求者。

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

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以无量恶业因缘。

无量世中身属于他。

受大苦恼饥渴寒热。

不能利益无量众生。

以是业缘令身少财。

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

我今以是少物施人。

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

作是思惟。

能坏少物悭吝之心。

复次菩萨见有求者。

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于无常而作常想。

无我所中作我所想。

我若不施则长贪着。

是我颠倒。

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

菩萨尔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

若常定者则不须施。

何以故。

无因果故。

以无常故则有因果。

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

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

法无决定无有常相。

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复次菩萨内身寂静。

至心思惟常作是念。

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

若施法僧。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

法施亦尔。

是名一切施。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若有少物常以惠施。

是名难施。

心所爱重贪着之物。

无量世中勤求得者。

及大方便役力得者。

以如是等惠施他人。

是名难施。

云何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若自行施。

若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

是名一切自施。

云何善人施。

若善男子以善心施。

信心施。

至心施。

自手施。

应时施。

如法得财施。

是名善人施。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不求果报故。

名一切行施。

常施故。

名一切行施。

福田施故。

名一切行施。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

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

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施是不可施。

是名一切行施。

云何菩萨为除故施。

若有众生饥渴苦恼。

为除此事而行布施。

寒者施衣。

求乘施乘。

求璎珞者施以璎珞。

涂香末香杂华灯明。

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亦复如是。

是名为除故施。

云何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若以财法施于彼者。

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乐。

常施众生无畏之乐。

所谓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救济。

是名无畏施。

菩萨摩诃萨法施者。

凡有所说初无颠倒。

是名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

是名净法施。

菩萨财施利益现在。

行法施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复有财施。

或为众生作现世苦。

法施不尔。

能作现在他世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

行财施者不名无边。

法施之施名无边施。

财施易得法施难遇。

是名自他利施。

云何名寂静施。

寂静施者有十种。

何等为十。

一者无碍施。

二者无错谬施。

三者非庄严施。

四者无高心施。

五者无著心施。

六者无羞施。

七者无愁施。

八者无[卑  頁]面施。

九者无求恩报施。

十者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

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

虽知求者心无悒迟。

然能疾舍称其所求。

是名无碍施。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念言。

施无果报无善恶报。

亦不念言。

杀生行施得善果报如婆薮所说。

以不贪着施因缘故。

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名无错谬施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聚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

随得随施终不贮积。

何以故。

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故。

有来求者遇已便施。

终不语言。

待我庄严然后乃与。

何以故。

庄严施者则不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若待庄严施者。

则令众生大受苦恼。

是名非庄严施。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谦下心。

不自赞言我是施主。

不求恩报不为胜他。

行施名称而行布施。

是名无高心施。

无著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著名称。

菩萨善观是名称者。

如空如风藕根中丝。

若求名施者我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

是名无著心施。

无羞施者。

行施之时三时欢喜。

是名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所重物施已无悔。

是故无愁。

是名无愁施。

无[卑  頁]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

其心平等无不喜见。

是名无[卑  頁]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以怜愍故。

修集慈故。

施安乐故。

不求报故。

是名不求恩报施。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

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何以故。

菩萨深观有为之法如芭蕉树。

是故施时不求果报。

是故名为不求果报施。

如是十事能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戒品第十一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戒。

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自性戒者。

菩萨摩诃萨具自性戒有四功德。

一者以清净心从他而受。

二者其心不净毁所受戒。

应当至心惭愧忏悔。

悔已专心更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受戒生惭愧心。

心惭愧故护持不犯。

若心不净毁所受戒。

心惭愧故不敢覆藏乃至一宿。

菩萨犯戒若经一宿。

若欲忏者不应直作一犯忏悔。

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何以故。

若是多犯作一犯忏者。

不得名忏。

受者得罪。

菩萨从他受持戒时有四事。

一者惭愧。

二者至心坚持。

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

终不生于毁犯之心。

三者受已一心护持。

四者净心受持。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

何等四。

一者不犯。

二者设犯寻悔。

三者心生惭愧。

四者不生悔恨。

是名性戒。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

名自他利戒。

名饶益众生戒。

名利益众生义戒。

名增长人天戒。

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如是戒者。

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若以客尘烦恼不忏悔者。

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说毁禁者所得过罪。

若能如是虽名毁犯罪过轻微。

亦能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自性戒。

一切戒者。

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一切戒。

在家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云何名戒。

所谓七种戒。

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沙弥尼。

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

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七种戒者。

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如世间人欲请大王。

先当净持所居屋宅。

是七种戒俱是在家出家所受。

菩萨戒者亦复如是。

俱是出家在家所受。

是名为戒。

云何名受善法戒。

善法戒者。

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

为菩提故修身口意十种善法。

是名受善法戒。

身口意者。

若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已。

读诵书写分别解说。

思惟修集舍摩他毗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

时时供给瞻视走使。

若病若老。

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钵。

若见说法及经呗者称叹善哉。

见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

愿诸众生悉持净戒。

见破戒者深生怜愍。

善语呵责教令忏悔。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

悉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

勤心供养佛法僧宝。

为增善法勤修精进。

为得一切诸善法故修不放逸。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

饮食知足不乐眠卧。

初夜后夜读诵经典。

忆念三宝亲近善友。

乐闻其说自省已过。

知已忏悔深生惭愧。

至心忆念更不毁犯。

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

是名受善法戒。

为利众生行戒者。

有十一种。

若有众生欲修善者。

即往劝喻共为伴侣共作善业。

有瞻病者亦往劝喻共为伴侣。

若有众生欲解世法出世法义。

即以方便而为解说。

有受恩处念欲酬报。

酬报者。

所谓坚持禁戒读诵书写十二部经。

思惟正义分别解说。

能救众生种种恐怖。

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贼。

拥护众生令得远离如是等畏。

若有众生丧失所亲捐弃财物。

所爱别离心生愁忧。

能为说法令离苦恼。

若有众生贫穷困苦。

则能施其所须之物。

为持法故受畜弟子不为名利。

为持法故往来四众。

与共讲论不为利养。

为持法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不为利养。

不为檀越曲从人情造作非法身口意业。

不得非时往来他家。

在家出家俱有非时。

非时者。

所谓贪时恚时痴时。

大风时大雨时。

嫁娶时欢会时发行时。

除上非时则名为时。

随已所得善法功德。

悉以转教一切众生心无贪妒。

见毁戒者深生怜愍。

以清净心善语教告。

犹如父母教告诸子。

汝所犯者宜应发露如法忏悔。

若彼不受不宜如本受其供给身力作役。

复应随事举处谪罚。

若故不受应当驱遣令出寺庙。

为令佛法得增长故。

如其不能教呵罚摈故共住者。

是名破戒。

名非沙门非婆罗门。

佛法中臭名旃陀罗。

名为屠儿。

旃陀罗等及以屠儿。

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

不必定堕三恶道中。

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

必定当堕地狱之中。

为名誉故聚畜徒众。

是名邪见。

名魔弟子。

不畜弟子不能破坏如来正法。

畜恶弟子则坏佛法。

坏佛法故名魔弟子。

为利养故聚畜徒众。

是名邪见。

若有神通及他心智识宿命智。

然后乃能以菩萨戒教化他人。

是人则能畜恶弟子。

何以故。

知方便故。

知方便故破坏恶法开示善法。

若有比丘不具如是三种智慧。

而言我具是三种智堪能受畜恶弟子者。

当知是人则为犯重。

若离此事名利他戒。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戒善戒利益他戒。

名为好戒摄一切戒。

名到彼岸戒。

名解脱戒。

名无上戒。

名无因果戒。

名常乐我净戒。

名毕竟无边戒。

名一切善方便戒。

菩萨若能至心忆念菩萨戒者。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若能具足菩萨戒者。

亦得胜于六地菩萨。

若有菩萨舍转轮王位。

出家学道受解脱戒。

放舍五欲如弃涕唾。

不念不求不生悔惜。

乃至天上五欲之乐。

亦复如是。

不为人天受快乐故受持禁戒。

观五欲乐如火毒蛇。

如三恶趣。

得他供养观如吐食心不贪着。

世人若为人天受乐利养名誉受禁戒者。

当知是人不名得戒。

成就戒者若住僧中若住空处。

是名寂静。

不能教化诸众生故不能护法。

惜身命故不能护法。

贪利养故不能护法。

为怨隙故不能护法。

为怖畏故不能护法。

为憍慢故不能护法。

不受法故不能护法。

怜愍心故不能护法。

惧惭耻故不能护法。

是名破戒。

名不寂静。

若有于戒生知足者。

当知是人不名持戒。

知因戒故得诸菩萨无量三昧。

若无戒者则不增长无量三昧。

为三昧故护持禁戒。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宁失身命终不听用非法之言与恶人住。

不念不起诸恶觉观。

如其起者心生惭愧呵责忏悔。

若坐众中设闻恶语恶事恶法恶声恶义。

即应起去。

若力能制。

置不教呵而舍去者。

名之为犯。

若力不能制而住听者。

是亦名犯。

若得不听心是名持戒。

作听心者是名破戒。

若乐听者是名破戒。

不乐听者是名持戒。

生悔心者是名持戒。

心不悔者是名破戒。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终不自念我所受戒齐从和上师边受得。

自念乃从十方诸佛菩萨边受。

我若从师及和上边受得戒者。

不名菩萨戒。

若从十方佛菩萨边所受得者。

乃名菩萨戒。

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十八部僧不名得菩萨戒。

若能等观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者。

是名得菩萨戒。

若观一切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住于大地。

以住大地因缘故。

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界不可思议。

众生法界不可思议。

众生性不可思议。

众生戒不可思议。

我既未得一切智。

云何分别是十八部。

我若分别则不能得一切戒无碍戒无上戒。

以能如是观故得菩萨戒。

如过去菩萨所得禁戒。

菩萨若能如是观者。

则得无量无边福德。

能知十方佛菩萨心。

亦知具足菩萨戒者得无上道。

菩萨摩诃萨观过去诸佛及诸菩萨。

未得成就无上道时。

具足烦恼学菩萨戒。

具足成已得无上道。

我今此身亦是众生。

亦有五阴。

亦具烦恼。

亦受菩萨戒修集菩提。

亦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亦能调身口意恶。

必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至心专念自省已过不讼彼短。

见行恶者心不瞋恨。

见破戒者心生怜愍。

无有瞋恼。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若为恶人之所打掷手拳刀杖恶声骂詈。

于是人所不起恶心粗言加报。

菩萨若学菩萨戒者有五不放逸。

一者观已犯罪如法忏悔。

二者观当犯罪如法忏悔。

三者观现犯罪如法忏悔。

四者至心坚持不作犯想。

五者犯已至心忏悔。

是名五。

不放逸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所有功德应当覆藏。

诸所犯罪应当发露。

少欲知足堪忍众苦。

常乐寂静心无悔恨。

不自高不轻躁。

修寂灭行及微细行破坏邪命。

菩萨成就如是法者。

是名菩萨住菩萨戒。

菩萨受学菩萨戒者。

不念过去五欲之乐。

不求未来五欲之乐。

于现在五欲心不生着。

常乐寂静破恶觉观。

成就具足不放逸行。

一切众生不敢轻慢。

成就忍辱具足净心。

学净戒者不惜身命不吝财贿。

善知破戒烦恼因缘。

善能调伏破戒烦恼。

调伏瞋心。

能调众生恼害之心。

了知颠倒知善因果。

知善因果故勤心求之。

破坏不信善因果倒。

观一切法无常我相无乐净相。

破于众生无常常倒无乐乐倒无我我倒不净净倒。

修学善戒修集施因戒因忍因精进因禅定因智慧因。

菩萨受持利益他戒故。

教化众生令行善业。

共修善者而为伴侣。

常教众生供养三宝。

若见离别以善方便还令和合。

见有病苦身自供给。

见盲瞽者供给所须衣服饮食示导径路善为说法。

见有聋者画地示义。

见有躄者施其车乘。

若无车乘身自荷负。

见有贪者以贪受苦能为说法令除贪苦。

瞋恚痴疑亦复如是。

行路疲乏代其担负。

施以水浆床褥所须调身按摩。

复有众生乐为罪业菩萨见已应善说法。

善辞善义。

辞合句合。

辞义次第增长善法说义圆足。

为欲庄严菩提道故。

以善方便教破恶业。

为悭贪者说破悭法。

增长善法及诸财物。

若有众生不信佛法。

善为说法令生信心。

为破众生烦恼恶业。

得八正道故而为说法。

复次菩萨学菩萨戒发大誓愿。

为破众生诸恶邪见。

知恩报恩。

忍语软语先意问讯。

供养师长耆旧有德。

能破愁怖。

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难怨贼。

若有众生丧失父母兄弟眷属妻子僮仆。

捐弃财物亲爱别离。

能以方便如应说法除其苦恼。

常施众生所须之物。

所谓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香华璎珞灯烛等物。

若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畜养弟子不能善教说法示导令其调伏贪瞋痴等。

不能供给衣服饮食房舍医药。

不能为求善厚檀越。

若为檀越善说法要。

所得财物不能等分。

当知是人为名誉故。

畜养弟子不名为法。

若能随时说法教告。

为性为力为菩萨藏。

为欲具足菩萨禁戒。

修八正道。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真畜弟子不为名誉。

菩萨受学菩萨戒者。

先当观知众生性界。

然后共住为转性界。

如应说法随意共行。

令其调伏不造诸恶。

能破恶法增长善法。

所须之物能以惠施。

见作恶者深生怜愍。

不受语者深生悲恼。

于己所作诸恶业等心不生愁。

见他造作特生悲愍。

何以故。

菩萨自于身口意恶。

能疾调伏开心忏悔。

以有大智因缘力故。

菩萨为他亦复造作身口恶业。

为欲调伏他恶业故。

随他心故。

菩萨或时现受欢乐。

为调他故。

菩萨摩诃萨以为他故不早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虽随众生不轻不笑不打不骂不说恶事不赞己德。

以自高人。

不亲近人非不亲近。

虽复亲近非时不为。

他所爱着不说其过。

所不爱者复不赞叹。

未知人根不说深义。

不从求乞他虽多施应生知足。

心不甘乐受人供养。

常乐舍财供给他人。

常乐赞叹他人善事。

见犯禁者不为说戒。

无信心者不赞于信。

有贪心者不赞惠施。

不乐读诵不赞多闻。

痴闇之人不赞智慧。

若为犯禁赞叹戒者。

不喜不乐生于瞋恚羞耻之心。

以瞋恚故于佛法中及说者所生大恶心。

以恶心故增长地狱。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者。

则施众生地狱因缘不名菩萨。

随意说法乃至痴者为赞智慧亦复如是。

若有菩萨有大神足。

如是之人乃能为彼不信之人说菩萨戒。

何以故。

是人能以神通之力。

示彼热地狱寒地狱大地狱小地狱。

复作是言。

汝今云何不信我语。

观是恶果。

人中造作令地狱受。

汝今若复不信如是菩萨戒者。

今当复得如是恶果。

彼不信者见是事已。

心惊怖畏即生信心。

复有菩萨为彼不信。

以神通力现罗刹像而作是言。

我今求觅诸不信者欲断其命。

如其信者我当护念。

彼不信者见闻如是即生怖畏。

以怖畏故信菩萨戒。

复以神力现密迹像执金刚杵。

复作是言。

若有不信菩萨戒者。

当破其头令作七分。

彼不信者见闻如是即生怖畏。

以怖畏故即便信之。

复以神力作种种身。

或作一身。

或作多身。

或作树木山河等身。

无碍之身大身小身。

身出水火。

彼不信者见已即问。

如是等事悉是何果。

答言。

悉是菩萨戒果。

彼人闻已于菩萨戒生大信心。

若无神通为彼不信说菩萨戒得无量罪。

无量罪者于无量世受。

是名无量。

虽有五逆未足为喻。

何以故。

五逆罪者则可移转。

如阿阇世王。

彼不信者罪不可转。

五逆罪者极至一世。

不信者罪无量世受。

是故我言。

不可为喻。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现前僧物。

如是罪报亦不得喻。

何以故。

如是罪报极至一世。

不信者罪至无量世。

如十恒河沙等众生发菩提心。

假使有人能令如是恒沙众生退菩提心。

教以邪见。

如是罪报及不信者罪等无差别。

复令如是恒沙众生皆住五地。

假使有人尽夺其眼。

如是罪报。

不信者罪亦复如是。

若复有人能破一切诸佛塔庙。

杀害一切诸佛弟子。

焚烧一切诸佛经典。

如是罪报。

为不信者说菩萨戒所得罪报。

亦复如是。

何以故。

从因故生地狱。

从因故入涅槃。

因于说者得无量苦。

是故说者得无量罪。

虽知大众无量众生堪任能作人天善业及发信心。

于是众中若有一人心无信者。

亦不可说。

是名菩萨利益众生善戒。

菩萨善戒经卷第五

菩萨地忍品第十二

  云何菩萨摩诃萨性忍。

智慧力故能堪种种苦恼等事。

一切忍一切忍。

一切忍有怜愍故。

得慈心故。

性忍有二种。

一者出家。

二者在家。

在家出家俱有三种。

一者能忍众生打骂等事。

二者能自堪忍一切诸苦。

三者忍乐善法。

能忍众生打骂等者。

菩萨摩诃萨若为众生所打骂时。

作是思惟。

缘我是身造作恶业今自受报。

云何于彼而生瞋恚。

我亦不求是苦烦恼。

今若不忍后复增多。

不忍辱者是则名为苦烦恼因。

我所受身及诸烦恼。

非众生过自是我咎。

若有恶事实不乐受。

今若不忍便是自作。

若自作者复当自受生死性苦。

身若受苦云何不忍。

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

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

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修五种忍一者于怨于亲非怨亲中修行于忍。

二者于上中下人修集于忍。

三者于受苦受乐不苦不乐人中修集于忍。

四者于有福德无福德非有福德非无福德人中修集于忍。

五者于一切恶人中修集于忍。

菩萨成就如是五忍修集五想。

一者众生想。

二者法想。

三者无常想。

四者苦想。

五者无我我所想。

菩萨为彼恶人所打。

云何而能作亲友想。

菩萨谛观。

过去世时流转生死。

无有众生非我父母师长和上眷属亲族所可恭敬供养之者。

作是观时怨憎想灭亲友想生。

亲想生故能修于忍。

是时成就众生之想。

法想者。

菩萨谛观。

众生者名为法界。

名有为法。

名有漏法。

若是法界还对法界谁打谁瞋。

无我无我所寿命士夫。

以智慧力作是观时。

灭众生想成就法想。

无常想者。

菩萨思惟。

一切众生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悉无常。

以无常故谁有骂者谁有受者。

若使骂者及以受者暂时停住。

则不得言诸法无常。

若使常者谁骂谁受。

常无常中俱无是二。

俱无作受尚不应生微恶之心。

何有打骂。

是故菩萨破于常想修无常想。

以能修集无常想故成就忍心。

成忍心故修菩提道。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萨修集苦想。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察。

若欲界众生得大自在。

饶财巨富如转轮王尚有三苦。

况复余人。

三苦者。

谓复变苦生死苦苦苦。

作是观时。

若使众生有此三苦我不应瞋。

我若瞋者云何当能救彼众生是三苦耶。

我若瞋者则为增长众生三苦。

作是观时。

乐想灭苦想生。

以能修集苦想因缘故。

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萨修无我无我所想。

菩萨谛观。

有诸外道说我是常。

我若常者众生无我。

何以故。

众生者即是五阴。

五阴无常。

若无我者何有我所。

是故无我无我所。

菩萨复作是观我者即是菩提之心。

菩萨初发菩提心时。

于众生中得一子心。

是名我所。

若我于彼有瞋心者。

云何得名有我有我所。

我若增长瞋恚心者。

不能度脱一切众生。

作是观时。

成就于忍增长无我无我所心得无我想。

以是因缘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萨能忍众生打骂等苦。

菩萨尔时复作是观。

我于过去为五欲故备受众苦。

在家作务耕田种殖受种种苦。

亲近国主市买贩易多受众苦。

我于尔时虽受如是种种大苦不得利益。

若我今为度众生故。

受诸苦恼当得利益。

我若当得大利益者。

应受无量不可计苦。

作是愿时。

菩萨则能堪忍众苦。

受苦者名一切苦。

一切苦者有八种。

一者依苦。

二者世法苦。

三者威仪苦。

四者摄法苦。

五者乞食苦。

六者精进苦。

七者为利众生苦。

八者营事苦。

依苦者名四依苦。

若比丘受四依已。

得出家受戒得名具足比丘。

若得少衣少食卧具病药。

不生愁苦心无悔恨。

以能修集坏苦心故。

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依苦。

世法苦者有九种。

一者求不得苦。

二者恶声苦。

三者现对恶法苦。

四者苦苦。

五者亡失苦。

六者物尽苦。

七者老苦。

八者病苦。

九者死苦。

是名世法苦。

菩萨受是九种苦时。

不生愁恼心不悔恨。

不废无上菩提之心。

以不悔故菩提增长。

菩提增长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

一者行。

二者住。

三者坐。

四者卧。

菩萨若行若坐。

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

非时不卧非时不住。

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

于是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

赞叹经法受持禁戒。

持无上法广为人说。

正思惟义如法而住。

分别法界修舍摩他毗婆舍那。

菩萨修集如是法时。

设有诸苦堪乐忍受。

是名威仪苦。

摄法苦者有七种一者身舍饰好。

二者剃除须发。

三者着割截衣。

四者一切世事不得自在命属于他。

五者乞求活命。

六者远离生业少欲知足。

七者舍离亲族五欲之乐。

是名摄法苦。

乞求苦者。

供身之物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一切仰他不得不嫌得时知足。

乃至尽寿。

障受五欲伎乐戏笑忍如是苦是名乞食苦。

精勤苦者。

菩萨精勤供养三宝。

受持读诵菩萨藏经。

书写解说思惟其义昼夜不废。

勤加精进修集圣道。

以精进故堪忍众苦。

是名精进苦。

为利众生苦者。

如上利内外十一事中说。

是名利众生苦。

营事苦者。

熏钵缝衣染作浣濯。

众僧使役供给师长。

若为供养涂扫佛塔。

为善法故终不休息。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忍种种苦。

是名营事苦。

忍乐善法苦者有八种忍。

受三宝所有功德忍。

佛菩萨不可思议忍。

因忍。

果忍。

善方便忍。

佛菩萨性复有二忍。

一者究竟忍。

二者净智慧忍。

是名法忍。

云何菩萨难忍。

难忍有三种。

一者有无量众生打骂菩萨菩萨能忍。

二者菩萨有自在力能打能骂忍受不报。

三者菩萨处在种族豪贵能忍卑下。

云何一切自忍。

菩萨摩诃萨于怨亲中非怨亲中忍。

下忍中忍上忍。

是名一切自忍。

善人忍者。

有五种知忍功德。

一者不着恶心瞋心。

二者心难沮坏。

三者心无愁恼。

四者死时无悔。

五者死已受天人乐。

菩萨观忍有如是功德。

教化众生令行于忍。

自所修忍亦得增长。

赞叹忍辱。

见行忍者恭敬尊重赞叹礼拜。

是名善人忍。

一切行忍者。

菩萨摩诃萨观不忍者所有过恶。

云何名恶果报。

能得三恶道故。

畏恶道故应修行忍。

怜愍故忍。

为修慈故忍。

为软心故忍为爱众生故忍。

至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忍。

具足羼提波罗蜜故忍。

为出家故忍。

为受戒故忍。

为具足性故忍。

为欲修集无量世忍故忍。

为得忍性故忍。

为得无爱无瞋故忍。

为见法界故忍。

为见众生界故忍。

一切时忍。

一切国忍一切心忍。

是名一切行忍。

除忍者。

若有贫穷之人数从菩萨乞索所须。

复有恶人亦来从乞。

复有破戒之人亦来从乞。

破坏恶心修集忍心。

为破苦故施以乐事。

是名除忍。

自利利他忍者。

菩萨忍于饥渴寒热风雨恶兽终不放逸。

生死受苦怜愍众生。

菩萨摩诃萨得如是等忍。

增长现在一切善法远离烦恼。

他世获得无量善果。

悉能调伏众生恶心。

恶心调故一切烦恼不得其便。

现在安乐后获善果。

是名自利利他忍。

寂静忍者。

菩萨若为诸恶众生之所打骂。

于彼终不生于恶心。

不作怨想作善友想。

若无如是诸恶人者。

我之善法云何增长。

见有骂者软语慰喻。

修慈悲心能坏欲界所有烦恼。

具足如是十忍菩萨。

能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精进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性精进。

性精进者心勤精进。

为摄善法故。

为利众生故。

为令众生得无上道故。

为破颠倒故。

以性精进故得身口意业善。

是名性精进。

一切精进者有二种。

一者世。

二者出世复有二种。

一者在家。

二者出家。

复有三种。

一者庄严。

二者摄取善法。

三者为利众生。

庄严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勤精进庄严。

若我能令一人解脱。

于无量劫在地狱中受大苦恼。

受大苦恼已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菩提已乃至能令一人解脱。

亦当受于地狱之苦心不休息。

是名庄严。

菩萨具足庄严精进。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所得功德。

不可称计。

何以故。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受大苦故。

若为一人受大苦恼。

尚得无量无边功德。

何况乃为一切众生。

是名菩萨庄严精进摄取善法。

勤精进者。

若为修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勤精进者。

名为不动。

一切烦恼一切恶业一切邪见一切苦恼不倾动故。

亦名坚固。

健庄严故。

复名一切。

知世方术及出世法故。

复名具足方便。

真实因缘修集道故。

复名真实。

得真实义故。

复名为广。

一切时中无休息故。

复名调伏。

勤修精进不生憍慢故。

如是七事增长善法。

是名摄取善法精进。

以勤精进故。

具足六波罗蜜勤精进法。

于诸趣向菩提法中。

是近因缘无上无胜。

是故如来于经中说。

阿难。

勤精进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利众生勤精进者有十一种。

如戒中说。

难精进者。

菩萨摩诃萨不作衣想。

不作食想。

不作卧具想。

不作我想。

不作我所想。

不作法想。

不作道想。

不作菩提想。

亦为菩提勤修精进。

是名难精进。

于一切时一切国一切心勤修精进。

是亦名难。

不急不缓处中而行。

是名难精进。

难精进有二种因。

一者悲。

二者慧。

一切自精进者有四种。

一者离恶法。

二者增长善法。

三者莹磨善法。

四者增长智慧。

离恶法者。

名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

未生恶法勤作方便令不生故增长善法者。

已生善法方便令增广故。

莹磨善法者。

勤修身口意业因缘。

至心系念受持善法故。

增长智慧者。

若菩萨勤修精进多闻修定增长智慧故。

是名一切自精进。

善人精进者。

菩萨为善法故。

勤精进时设烧身首不以为热。

菩萨修善法时勤行精进。

尚自不觉地狱火热。

况世间火。

菩萨精进不多不少平等而行。

增长精进善调御故。

所以者何。

心清净故。

不休不息心不悔故。

得大利益不颠倒故。

毕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善人精进。

一切行精进者。

常勤精进。

至心精进。

智慧精进。

不断精进。

庄严精进。

忍苦精进。

不动精进。

不时精进。

不知足精进。

菩萨成就一切行精进名为大力。

常勤精进。

安住善处坚固庄严。

不休不息得于善法。

欲心精进菩萨摩诃萨。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至心欲精进菩萨摩诃萨。

增长菩提心故。

方便心精进菩萨摩诃萨。

诸烦恼垢不污其心。

以身为器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胜精进菩萨摩诃萨。

为于善法不救身首火故。

如是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求精进菩萨摩诃萨。

求于世法及出世法诸方术故。

学精进菩萨摩诃萨。

速得世法及出世法故。

利他精进菩萨摩诃萨有十一种如戒中说。

不作犯意犯已忏悔。

除精进及自利利他。

如忍中说。

寂静精进者有十种。

一者宜。

二者修集。

三者非动。

四者坚持。

五者一切时。

六者缘三相。

七者舍。

八者不散。

九者调御十者趣向菩提。

菩萨若起一切烦恼。

为除病故随对治之。

如贪欲起观不净相。

瞋恚起时修于慈心。

愚痴心起观十二因缘。

思觉起时观阿那波那。

破憍慢故观众生界。

是名宜精进。

菩萨精进非始非终。

无量世中常得成就。

是名修集精进。

菩萨精进常勤修集亦如初得。

是名非动精进。

一切时中勤精进故。

是名非动。

菩萨摩诃萨常能亲近诸师长宿有德之人修学多闻。

若修三昧思惟其义。

勤行精进随顺听受。

是名坚持精进。

菩萨摩诃萨心不颠倒。

宜修舍摩他时修舍摩他。

宜修毗婆舍那时修毗婆舍那。

宜修舍时修行于舍。

是名一切时精进菩萨善知定慧舍时时修集三相。

入相住相起相。

不失正念至心精勤。

是名缘三相精进。

菩萨若闻诸佛菩萨勤精进故不可思议。

闻已其心不自轻不愁恼不知足。

是名舍精进。

菩萨摩诃萨时时调伏诸根诸入。

饮食知足。

初夜后夜减损睡眠。

至心不乱无有放逸。

推求庄严发勤精进。

修真实义心无颠倒随顺修道。

是名不散精进。

菩萨精进不急不缓。

所作事业处中而行。

是名调御精进。

菩萨一切精进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修性精进乃至寂静精进。

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一切精进。

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世诸菩萨所持精进。

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来世诸菩萨所持精进。

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世诸菩萨至心不放逸所持精进。

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趣向菩提精进。

菩萨地禅品第十四

  云何菩萨摩诃萨性禅。

菩萨若闻菩萨法藏。

若思惟义。

若世间禅出世间禅。

系心一处定智分等修集于道。

是名性禅。

一切禅者有二种。

一者世间。

二者出世间。

是二种复有三种一者入禅现在受乐。

二者入禅增长菩提。

三者入禅利益众生现在受乐者。

菩萨摩诃萨破诸疑网身心寂静。

受远离乐坏诸憍慢。

不贪着味离一切相。

是名入禅现在受乐。

入禅增长菩提者。

菩萨摩诃萨禅定有种种缘。

不可思惟。

不可称计。

无有限量。

摄十力性得种种三昧如是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尚不识名。

况能修集。

复有共法。

所谓八胜处。

十一切处。

四无碍智。

愿智无诤智顶智。

增长如是共有法故。

是名入禅增长菩提。

入禅利益众生者。

有十一种。

如戒中说。

菩萨摩诃萨修具如是十一种禅。

能化众生破苦烦恼。

修集善法种种智慧。

知恩报恩能救众生种种苦恼。

能施一切所须之物。

善知方便能畜弟子。

能使弟子随意受行。

如是等禅名一切禅。

难禅者有三种。

一者菩萨摩诃萨入禅定时。

所受快乐胜于一切世间之乐及出世乐。

为众生故舍禅定乐受欲界身。

二者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

无量无边阿僧祇等不可思议不可称计。

修集三昧。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

不能知其所入境界。

三者菩萨摩诃萨禅因缘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难禅。

一切自禅者有四种。

一者共觉观。

二者共喜。

三者共乐。

四者共舍。

是名一切自禅。

善人禅者有五种。

一者无爱。

二者共慈。

三者共悲。

四者共喜。

五者共舍。

是名善人禅。

一切行禅者有十三种。

一者善无记。

二者神足。

三者趣舍摩他四者趣毗婆舍那。

五者自利。

六者利他七者得五神通功德禅。

八者辞因缘。

九者义因缘。

十者舍摩他相因缘。

十一者毗婆舍那相因缘。

十二者舍相因缘。

十三者现在受乐行因缘。

是名一切行禅。

除禅者有八种。

一者菩萨入三昧时。

能除众生种种苦毒。

所谓暴风雹雨热病鬼病。

是名为禅。

二者若入三昧能治众生身中四大不调适苦。

是名为禅。

三者若入三昧能于亢旱饥馑之世施降甘雨。

是名为禅。

四者若入三昧能令众生离种种怖。

所谓人怖鬼怖水怖陆怖。

是名为禅。

五者若入三昧能施旷野饥乏众生水浆饮食所须之物。

是名为禅。

六者若入三昧能施贫穷困苦之人种种所须。

是名为禅。

七者若入三昧能破十方众生放逸。

是名为禅。

八者若入三昧能破众生种种疑网。

是名为禅。

是名除禅。

自利利他禅者有九种。

一者入禅因神足故调伏众生。

二者入禅因他心智故调伏众生。

三者入禅因真实说故调伏众生。

四者入禅为恶众生示地狱苦。

五者入禅令失喑者语。

六者入禅令失念者念。

七者入禅随顺解说十二部经菩萨法藏菩萨摩夷。

为法久住。

八者入禅能教众生种种世事。

书疏算数读诵书印金木瓦匠。

九者入禅为施大光明破三恶众生苦恼。

是名自利利他禅。

寂静禅者有十种。

一者世法寂静净。

二者出世法寂静净。

三者方便寂静净。

四者根本寂静净。

五者上寂静净。

六者入寂静净。

七者住寂静净。

八者起寂静净。

九者自在寂静净。

十者烦恼智慧二障寂静净。

如是十种寂静净。

名为净禅。

菩萨修集如是十种。

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为得无上菩提果故。

过去未来现在菩萨皆修是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慧品第十五

  云何菩萨性慧。

为一切智故分别法界。

是名性慧。

又复善学五种方术。

所谓内方术因论声论医方一切世事。

是名性慧。

一切慧者有二种。

一者世间。

二者出世间。

是二种复有三种。

一者知如实如实。

知五种术。

知三聚众生。

知利益众生方便。

知法界不可说。

知四真谛无我无我所。

于诸法界无有觉观。

观诸法界其心平等。

不舍不着不常不断说于中道。

是名智慧。

二者知世间事及出世法。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智慧。

三者观深法界分别演说。

为利益众生故。

是名智慧。

是名一切慧。

难慧者有十一种。

如戒中说。

为调众生故善知其心。

是名难慧。

知一切法界无有障碍。

是名难慧。

为诸众生说深法界。

是名难慧。

善知无我及无我所。

是名难慧。

一切自慧者。

若能受持读诵解说声闻法藏菩萨藏故则得修智。

因修智故得智慧力。

智慧力故知可修不可修可作不可作。

至心观无量事。

是名一切自慧。

善人慧者有五种。

一者因闻正法故得。

二者因思惟正法故得。

三者因自利利他故得。

四者因不颠倒见法处所故得。

五者因破烦恼故得。

复有五种。

一者能知微细甚深义故。

二者修集禅定知法界故。

三者共慧庄严得智慧故。

四者从佛菩萨来故。

五者具足获得寂静之心乃至毕竟心故。

是名善人慧。

一切行慧者有十三种。

一者苦智。

二者集智。

三者灭智。

四者道智。

五者尽智。

六者无生智。

七者法智。

八者比智。

九者世智。

十者通智。

十一者因智。

十二者力智。

十三者初心智。

是名一切行慧。

除慧者。

谓四无碍智世智出世智。

破一切闇故。

是名除慧。

自利利他慧者。

如初五术中说。

以是五术因缘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自利利他慧。

寂静慧者为真实故修集。

为众生故修集。

为得义故修集。

为知因果故修集。

为破颠倒故修集。

为善知方便故修集。

为知作不作事故修集。

为知烦恼故修集。

为毕竟得故修集。

是名寂静慧。

菩萨具足如是十慧。

名智名慧。

亦名毕竟。

亦名真实。

亦名无量慧。

以是无量慧因缘故。

菩萨具足般若波罗蜜。

具足般若波罗蜜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佛经中。

有具足般若有不具足。

当知十种性乃至寂静。

或说一波罗蜜。

或说二三四五六。

若说一则摄于六。

乃至说六亦摄于六。

若有众生闻一一中十种名字。

信受奉持读诵书写。

分别广说教化众生。

毕竟当得具足成就六波罗蜜。

菩萨地软语品第十六

  云何菩萨性软语。

菩萨摩诃萨欢喜语乐闻语实语法语义语利众生语。

是名性软语。

一切软语者。

菩萨摩诃萨若见有人初未相识。

见已软语先意共谈。

若见前人端正有德胜于己者不怀妒心。

破于憍慢敬意问讯。

四大安不。

道路疲极不。

苦恼不。

善来相见。

为施床座给施浆水为行世法故。

随众生意故菩萨终不为诸众生说粗恶语。

所谓死杀破坏劫夺失物。

唯说善语。

所谓汝儿息长大今已娉娶。

财物滋息谷米丰熟。

智慧成就。

信戒施进广博多闻。

菩萨具足如是法语为利众生。

是名一切软语。

解析软语者有二种。

一者随世。

二者随出世。

世者有二。

一者下世。

二者上世。

出世有二种。

一者正法自利出世。

二者正法利他出世。

菩萨摩诃萨为下上世法软语。

为自利利他出世软语。

是名解析软语。

难软语者。

若有众生来害菩萨。

菩萨于彼生于子想至心软语。

谓打者骂者劫者。

又难软语。

菩萨摩诃萨常为痴人软语说法。

身口意业多受众苦。

虽受大苦续复教喻。

汝好勤学后当如我。

或复见胜是名难软语。

复次菩萨见有瞋人妒人悭人。

不受师教欺诳师长父母宿德。

恶害邪见贼栴陀罗。

与共软语不生恶心。

是名难软语。

一切自软语者有四种。

一者为破烦恼因缘故软语。

二者为生人天因缘故软语。

三者为增长善法因缘故软语。

四者为说庄严菩提因缘故软语。

复有四种。

一者说四真谛令彼解故。

二者破四倒故。

三者破放逸故。

四者破疑心故。

是名一切自软语。

善人软语者。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时。

有因缘故说法。

所谓为解说因缘故说法。

为庄严菩提因缘故说法。

为神足因缘故说法。

为持戒因缘故说法。

是故诸法从缘故生。

从缘故灭。

是名善人软语。

一切行软语者。

若说法时有可听者。

有可遮者。

以柔软语随顺法性说字不倒。

有恐怖者能以软语令除恐怖。

有求乞者亦以软语许之施与。

是名一切行软语。

除软语者。

离口四恶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见则言见。

闻则言闻。

知则言知。

识则言识。

不见不闻不识不知亦复如是。

是名除软语。

自利利他软语者。

若见受苦之人为说软语。

若以软语教化众生。

或以软语教诫众生。

或以软语教令正见。

或以软语教令行施。

或以软语教令正命。

或以软语说于正法。

是名自利利他软语。

寂静软语者有二十种。

如初性力品中说。

性利他者。

若菩萨摩诃萨为教诫他。

分别戒义说如法住义。

怜愍众生修集悲心。

至心教化调伏众生。

是名性利他。

一切利他者。

未熟众生令解脱故。

得现世乐及他世乐。

教出家者是名他世乐。

说法教令破欲界结。

是名现在他世乐。

以破欲界诸烦恼故身心寂静。

身心寂静故受安乐。

是名一切利他。

难利他者有三种。

一者若有众生未种善根未有善因难教化者。

是名难利他。

二者若有众生多饶财宝势力自在。

贪心悭吝难可教化。

何以故。

放逸故。

是名难利他。

三者若有外道邪见难可教化。

何以故。

痴狂故。

能化如是等得利益故。

是名难利他。

一切自利利他者有四种。

一者未有信者教令生信。

二者未有戒者教令持戒。

三者悭贪之人教令修施。

四者愚痴之人教令得慧。

是名一切自利利他。

善人利他者。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

令知真实知时知义知柔软语。

教化修慈。

是名善人利他。

一切行利他者。

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可赞叹者则以美言赞叹。

可呵责者则以苦言呵责。

若有众生于佛正法破信心者则能调伏。

未入佛法者教令得入。

已得入者为说正法。

令彼善根得增长故。

调伏安置于三乘中。

根已熟者为说解脱。

乐声闻者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未有善庄严者教令庄严。

无定性者教定性心。

是名一切行利他。

除利他者。

若有众生无惭愧者教令惭愧。

粗犷之人教令修心。

为妒嫉者除坏妒心。

为悭贪者除断悭心。

为疑心者除破疑网。

是名除利他。

自利利他者。

菩萨摩诃萨常以十善教化众生。

是名自利利他。

寂静利他者有十种善。

内寂静有五种。

外寂静亦有五种。

内五种者。

一者净。

二者不转。

三者次第。

四者遍有。

五者随顺善法。

净者。

菩萨不以恶法不净法不善法用教众生。

是名为净。

不转者。

菩萨于解脱中不说非解脱。

清净法中不说不净。

不颠倒中不说颠倒。

是名不转。

于非解脱不说解脱。

不净法中不说清净。

颠倒法中不说非倒。

是名不转。

次第者。

菩萨见有痴者说浅易义而调伏之。

中根之人为说中法。

利根之人为说上法。

先说惠施次说持戒后说智慧。

是名次第。

遍有者。

菩萨说法之时不观众生种姓贫富。

随力随智而为说法。

令彼众生得安乐故。

是名遍有。

随顺善法者。

观诸众生应得下中上法随为说之。

是名随顺善法。

外寂静五事者。

一者菩萨摩诃萨修集无量慈心为众生故。

二者受无量苦为众生故。

三者得大喜见诸众生得利益故。

四者得大自在犹属众生如僮仆故。

五者有菩萨具大威德。

犹故谦卑如栴陀罗子故。

是名内外寂静利他。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同利。

菩萨摩诃萨既自成就具足善法。

复以此法转劝众生。

是名菩萨同利。

菩萨摩诃萨为同行故教化众生。

众生受已善法心坚难可倾动。

何以故。

众生谛知菩萨成就是善法已转以劝我。

为欲令我得安乐故。

若修善法得恶事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自修以劝于我。

菩萨劝化无量众生同己利时。

无有一人能说菩萨自不成就而劝于人。

亦无有言汝自不善云何劝他令行善法。

复次菩萨有自成就不能劝他。

有自不成而能劝他。

有自成就能劝于他。

有自不成亦不劝他。

自成就不劝他者。

同师同学同法同德不显己功。

是名自成不劝于他。

自不成就而能劝他者。

菩萨若见诸恶众生行于恶法。

栴陀罗人乃至畜生。

为调伏故同彼受身同于事业。

破恶业故。

是名自不成就而能劝他。

有自成就能劝他者。

菩萨摩诃萨自成善法。

亦劝他人令成善法。

破于憍慢轻心转心。

是名自成能劝于他。

有自不成不劝他者。

若菩萨自放逸故。

不能教化调伏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六波罗蜜自庄严身。

以四摄法庄严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六波罗蜜自调其心。

以四摄法调众生心。

身口意净故菩提数法净。

自身净故众生心净。

成就善身心故。

名为无上无胜无共。

以此无上无胜无共教化众生。

是名同利。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于时于物悉无分别。

于众生中无分别者。

菩萨为众生故。

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求诸善法。

于时无分别者。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为众生故。

勤心精进求于善法。

于物无分别者。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畜杂物。

然于此物心无贪着。

以是三无分别因缘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甘乐修集一切善行心无悔退。

以修集因缘故。

能坏众生邪法邪见。

自所修学善根增长。

至心观察善行功德。

一切邪见不能沮坏。

终不求于转轮王身释身魔身及以梵身。

不求恩报利养名誉长寿身乐。

菩萨修集如是等法。

则得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是名同利。

菩萨摩诃萨修同利时心不动坏。

清净寂静大明无翳。

菩萨摩诃萨住净心地。

具足成就无上善法光明善法。

光明善法者。

菩萨摩诃萨所行善法。

一切无有能呰毁者。

菩萨摩诃萨心不动者。

所修善法无有动转。

日夜增长如初生月。

寂静善法者。

菩萨所得三昧寂静同于如来。

垂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一切施戒一切四摄因缘故。

得金刚身。

得法身果。

菩萨摩诃萨难施难戒因缘故。

获得如来不可思议功德妙果。

一切自施戒因缘故。

得诸人天所奉供养果。

善人施戒因缘故。

于众生中为无有上。

一切行施戒因缘故。

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除施除戒因缘故。

得坐道场菩提树下。

魔王眷属不能倾动。

自利利他施戒因缘故。

获得如来常乐解脱。

寂静施戒因缘故得四寂静果。

所谓身寂静缘寂静心寂静智寂静。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

为众生故数有十八不共之法。

利智慧故乃有无量不共法数。

菩萨善戒经卷第六

菩萨地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来。

供养如来凡有十种。

一者供养色身。

二者供养塔。

三者现见供养。

四者不现见供养。

五者自供养。

六者他供养。

七者利益供养。

八者最胜供养。

九者清净供养。

十者受持供养。

供养色身者。

菩萨摩诃萨若见佛色身而供养之。

是名供养色身。

供养塔者。

若菩萨摩诃萨为如来故造作塔庙形像龛窟。

修治已坏朽故之塔。

若见新塔花香供养。

是名供养塔。

现见供养者。

菩萨摩诃萨若现见如来形像时。

如见此佛见十方佛亦复如是。

是名现见供养。

不现见供养者。

菩萨摩诃萨若供养现在诸佛及佛塔庙得信解心。

我今现见作是供养。

亦得供养过去未来佛。

何以故。

一切如来同一法性故。

以是故则得供养去来诸佛。

若我供养现在佛塔。

亦得供养去来佛塔。

何以故如是诸塔同一法性故。

若供养一佛则已供养十方诸佛。

若供养一塔则已供养十方佛塔。

造作龛窟补治故塔供养塔时亦复如是。

是名不现见供养。

又复不现见供养者。

若不见佛不见佛塔。

心想念言。

此是如来此是佛塔。

一切佛一切塔一切窟一切像亦复如是。

是名不现见供养。

复有不现见供养者。

若菩萨佛涅槃后。

为如来故建立塔庙造作龛窟。

若一若二乃至无量随力能作。

是名不现见供养。

如是无量福德果报。

摄取无量梵福德果。

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于无量劫不堕恶趣。

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摩诃萨不现见三宝而设供养。

胜于现见供养之者。

不可称量不可为比。

所得果报不可宣说。

愚痴之人现见之后而设供养。

智慧之人虽不现见而能供养。

是名不现见供养。

自作供养者。

菩萨摩诃萨若供养佛及供养塔。

手自经理不令他作。

是名自供养。

他供养者。

若佛若塔欲供养时。

聚集多人和合共作非独自作。

多人者。

所谓父母妻子宗亲眷属僮仆。

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

邻比知识内人外人男女贫富受苦受乐。

若师和上。

若同师同和上。

若同住同法同学同国同名同姓。

乃至邪见及栴陀罗。

是名他供养。

复有他供养者。

菩萨摩诃萨若财富自在。

以慈悲心惠施众生。

临施之时作是愿言。

众生贫苦鲜于福德。

今受施已我当劝令供养三宝。

以是供养三宝因缘破坏贫穷多获福德。

作是愿已惠施众生。

施众生已教令供养佛法僧宝。

是名他供养。

利益供养者。

菩萨若于佛及佛塔。

奉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恭敬礼拜。

复以种种杂华涂香末香散香伎乐幡盖灯明供养。

又叹如来无量功德。

五体投地右绕三匝至无量匝。

兼复奉献金银琉璃颇梨珂贝车磲马瑙及身璎珞钟铃之属乃至一钱一线一米。

是名菩萨利益供养。

最胜供养者。

菩萨若于佛及佛塔。

所设供养。

利益供养。

常恒供养。

好物供养。

现见供养。

不现见供养。

自供养。

他供养。

至心供养。

喜心供养。

至心忍乐供养三宝。

以如是等供养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最胜供养。

清净供养者。

菩萨若于佛及佛塔手自供养非以憍慢轻贱心故。

令他执作无有放逸。

勤心精进至心净心。

非为国主生信敬故。

非以当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所供养故。

非以自显己之功德而供养也。

所作形像不以雌黄鸡子罗差胶油酥等涂地。

不烧胶香熏香供养。

颇迦花等亦不供养。

一切臭华虽有好色亦不供养。

乃至种种臭秽之物不以供养。

离如是等诸供养者。

是名清净供养。

受持供养者。

菩萨若于佛及佛塔。

若自出财若从他求。

若作像若作塔。

若一若二。

若乃至百千无量万亿。

一一塔中一一像前恭敬礼拜。

以好华香伎乐灯明璎珞幡盖而供养之。

亦不以此供养因缘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于佛道。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住不退地故。

菩萨住是不退地已。

于诸佛土受身无碍。

菩萨摩诃萨不自出财不求他财。

作是愿言。

若阎浮提所有众生。

有能供养佛法僧宝。

从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所有众生。

以上中下供养三宝。

我当至心随其欢喜。

复作是愿。

以是因缘令诸众生悉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是名如法作供养。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如[聲-耳+牛]牛顷。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一切有为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深观涅槃功德微妙。

念佛法僧施戒天等。

乃至不见法界之中有微分相可得宣说。

至心趣行六波罗蜜。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是名如法作供养。

若有比丘常乐喜见恭敬供养金塔金像银塔银像颇梨真珠车磲马瑙璧玉塔像。

不喜乐见供养恭敬泥木塔像。

当知是人不名如法作供养。

是如法作供养名无上供养无胜供养最上供养。

如是供养胜诸供养。

能得无量无胜之果。

菩萨摩诃萨供养三宝为六事故。

一者福田无胜故。

二者知恩报恩故。

三者胜于一切一足二足多足无足故。

四者难遇如优昙钵花故。

五者无师和上自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六者能令众生获得世乐出世乐因故法僧亦尔。

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当观和上。

若具八法乃从受戒一者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大比丘戒。

二者能致供养。

三者善能观察持戒毁戒相貌。

四者得舍摩他毗婆舍那。

五者慈心怜愍一切。

六者能舍己乐以施众生。

七者无畏。

八者不说非法不听非法。

说非法者呵责谏喻。

能忍一切呰毁打骂恼害等苦贪瞋痴等毁禁之人及懈怠者。

处众说法不辞疲劳。

不谬解义亦不误说。

发言柔软初不粗犷。

常念众生欲令安乐。

有疑辄请不怀耻辱。

善知方便教化众生。

知诸众生烦恼对治。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无有贵贱尊卑之异六根具足威仪庠序。

不信谗言细行净行。

不自矜高轻蔑于人。

不为利养外现谄曲。

舍除贪妒悭吝之心。

若自得利先推他人。

其心常一无有放逸。

见他得利欢喜如己。

知足少欲唯畜六物。

六物之外随得随施。

恒劝前人随犯发露为示忆念善知悔法。

善能瞻养病苦之人。

终不宣说声闻法藏菩萨藏过。

若有具足如是法者任为和上。

菩萨摩诃萨既受戒已。

和上若病应为给使若不病者应随教作。

应生虔重恭敬之心。

迎逆礼拜立侍左右。

奉施衣食卧具医药随顺法语。

随法而作无有动转。

随所犯罪诚实而说。

若听法时作佛想法想比丘僧想。

难想眼想。

大智因想。

大光明想。

得大果报想是大涅槃无上道因想。

得常乐想。

得舍摩他毗婆舍那想。

如是想者即是真实法想。

是名具足听法功德又听法时应至心听信心听。

不应念言我今不应从破戒者。

斯下种姓根不具足。

不正语者弊性之人而问法也。

离如是念至心听法。

菩萨摩诃萨受菩萨戒有二种。

一者智二者愚。

若作如上思惟观者。

是名愚痴。

不增善法不得大智。

菩萨修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有三种。

一者众生缘。

二者法缘。

三者无缘。

众生缘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

谛观一切三聚众生一者受乐二者受苦三者受不苦不乐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

观受乐者令其增长。

观苦众生灭苦生乐。

观不苦不乐者断除苦乐令得涅槃。

是名众生缘。

法缘者菩萨摩诃萨唯观法相不作众生相。

若我修慈无众生者。

唯得离苦谁得受乐。

是名法缘。

无缘者舍众生相及以法相增长慈心。

是名无缘。

如慈余三无量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若因众生修无量心。

当知是心不异外道。

亦与声闻辟支佛共。

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合则为悲。

是故菩萨名为大悲菩萨观察受苦众生有百一十。

为除是苦修集大悲。

何等百一十。

一种生苦。

复有二种。

一者求不得苦。

二者得已失苦。

复有三种一者苦苦二者行苦。

三者坏苦。

复有四种。

一者爱别离苦。

二者怨憎会苦。

三者死苦。

四者五阴不灭苦。

复有五种。

一者欲因缘苦。

二者瞋因缘苦。

三者睡眠因缘苦。

四者掉悔因缘苦。

五者疑因缘苦。

复有六种。

一者恶道因苦。

二者恶道果苦。

三者多求苦。

四者守护苦。

五者得无厌苦。

六者失苦。

复有七种。

一者生苦。

二者老苦。

三者病苦。

四者死苦。

五者爱别离苦。

六者怨憎会苦。

七者求不得苦。

复有八种一者寒苦。

二者热苦。

三者饥苦。

四者渴苦。

五者不得自在苦。

六者自作苦。

如尼揵子。

七者他作苦。

如王事等。

八者久威仪苦。

复有九种。

一者身贫穷苦。

二者他贫穷苦。

三者亲爱坏苦。

四者失财物苦。

五者病苦。

六者破戒苦。

七者邪见苦。

八者现在苦。

九者他世苦。

复有十种。

一者有食无器苦。

二者步涉无乘苦。

三者求诸璎珞华香不得苦。

四者求觅伎乐游戏不得苦。

五者求于光明不得苦。

六者求给使人不得苦。

七者求浆不得苦。

八者求衣不得苦。

九者得不用苦。

十者见来求苦。

复有九种。

一者一切苦。

二者大苦。

三者一切自苦。

四者不如法住苦。

五者转苦。

六者不得自在苦。

七者害苦。

八者随逐苦。

九者一切行苦。

一切苦者。

由往昔因得现在苦。

大苦者。

如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地狱苦。

一切自苦者。

如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中苦。

不如法住苦者。

如作谋议欲害于他事不成就反受其祸如贪饮食后受大苦。

如念贪欲瞋恚痴苦。

如因身口意恶业受苦。

如因毁戒受于忧苦。

转苦者。

如现在王身转至他世为奴仆苦。

如现父母兄弟妻子转至他世为怨憎苦。

如现在巨富转至他世受贫穷苦。

不得自在苦者。

如欲得长命欲得端正。

欲得上族。

欲得富贵。

欲得身力。

欲得智慧。

欲除怨敌。

不得如意苦。

害苦者。

如世中人求破贫穷不能破苦。

出家之人求坏烦恼不能坏苦。

如事难苦。

兵革起苦。

行旷路苦。

截手脚苦。

闭系打缚苦。

驱摈出外苦。

一切行苦者。

因苦受苦离乐受苦。

一切诸受未断故苦。

不能出家苦。

不能寂静苦。

不得菩提苦。

多生思觉苦。

凡夫苦。

四大苦。

三界苦。

烦恼苦。

是名百一十苦。

菩萨观察如是等苦增长大悲。

如是大苦因十八种而得增长。

何等十八。

一者愚痴苦。

二者受果报苦。

三者行苦。

四者常苦。

五者生苦。

六者自作苦。

七者他作苦。

八者破戒苦。

九者邪见苦。

十者过世苦。

十一者大苦。

十二者地狱苦。

十三者人天苦。

十四者转苦。

十五者受苦。

十六者不知苦。

十七者增长苦。

十八者懈怠苦。

菩萨常以四事因缘名为大悲。

一者谛观众生受苦因缘甚深难解。

二者无量世中修集。

三者至心修集。

四者以至心故为于众生不惜身命。

以是四事因缘故。

能为众生劳谦忍苦受于苦身。

是故菩萨名净大悲。

净大悲者名如来地。

菩萨摩诃萨观是百一十事。

一切菩萨皆悉修集。

为众生故增长大悲。

如是菩萨能观众生及以法相生于大悲。

不能观察无缘之相生于大悲。

是故不得名为大悲。

如来能具如是三种故名大悲。

菩萨修集大悲故。

得身寂静得心寂静。

以是身心寂静因缘故。

能破众生所有烦恼。

住于净地一子之地。

于诸众生爱之如子。

以大悲因缘故。

为诸众生勤行苦行心无悔退。

如声闻道悟四谛时受无漏乐。

菩萨修悲亦复如是。

菩萨修悲但为众生。

不为自身。

修悲因缘。

菩萨乃至不惜身命及外财物。

修悲因缘舍身受身。

终不毁失如来禁戒。

难得三昧即能得之。

难得智慧即能得之。

是故如来于经中说。

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何处。

当言住于大悲。

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故名大悲。

菩萨修集是无量心得现在乐。

能令众生远离苦恼。

得无量无上功德之聚。

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惭愧。

惭愧有二种。

一者性。

二者因缘。

性者。

菩萨摩诃萨自知所作非法。

怖畏恶报而生惭愧。

因缘者。

菩萨若于自所作恶。

恐人知故而生惭愧。

性惭愧者。

非因缘得如菩萨性。

菩萨修惭愧者从因缘得。

如八正道因缘。

惭愧有四种。

一者不应作而作生于惭愧。

二者应作不作生于惭愧。

三者心自生疑而生惭愧。

四者于覆藏罪恐他知故而生惭愧。

云何名为菩提萨埵。

萨埵者。

名为勇健无所畏惧。

菩萨之性性有健力。

以性健故能调烦恼不随其心。

能忍众苦种种恐怖。

虽有恐怖不能倾动。

菩萨所有善法庄严。

是名性勇健力。

是故名为菩提萨埵。

菩萨性勇健力有五因缘。

一者种种生死苦。

二者众生种种行诸恶业。

三者于无量世利益众生受无量苦。

四者至心坚持菩萨禁戒。

五者至心听受深法。

菩萨摩诃萨有五因缘。

为诸众生受大苦切心无愁恼。

一者有大勇健力故。

二者修集无愁故。

三者勤善方便健精进故。

四者智慧力健故。

五者专念修悲心故。

云何菩萨解世书籍。

菩萨善知世间方术。

知字知句知辞知义。

心口和合专念受持。

是名菩萨知法知义。

知法知义故能为他说。

以说因缘故法智义智而得增长。

是名闻慧思慧。

以是闻思慧因缘故。

助菩提法而得增长。

云何名为菩萨知世。

世有二种。

一者众生世。

二者器世。

菩萨摩诃萨观众生世。

是故经说。

世间苦行受于生死。

不知生死不得解脱。

如来善知众生世间。

是故经说。

众生有五浊。

一者命浊。

二者众生浊。

三者烦恼浊。

四者见浊。

五者劫浊。

如今人寿不满百年。

是名命浊。

如今众生不能孝养父母师长和上沙门婆罗门等。

不随义行。

不畏现在及未来世。

不乐惠施。

不喜福德。

不乐受斋持戒精进。

是名众生浊。

如今众生因烦恼故杀害父母。

于母姊妹及余亲属强作非法。

为与众生作恶因缘。

受畜弓箭刀杖牟槊。

多有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有如是等无量诸恶。

不善烦恼起时。

是名烦恼浊。

如今众生非法见法法见非法。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以见说故破坏正法增长邪法。

无量众生修集邪见。

是名见浊。

如恶时恶众生有三种内恶劫起。

一者饥馑内劫。

二者疫病内劫。

三者刀兵内劫。

是名劫浊。

是名菩萨知众生世间。

复次菩萨知器世间。

菩萨善知器世成坏因缘。

是故经说。

迦栴延。

如来善知世间。

知世间因。

知世间灭。

知世间道。

知世间味。

知世间苦。

知世间解脱。

迦栴延。

六入五阴及四大等。

名为人身。

以人身故随世作相。

名之为我。

名为众生。

名为寿命。

名为士夫。

名为某甲。

如是名字性无真实因烦恼故众生说言我见我闻我知。

见闻知者亦无真实。

流布如是名姓饮食受苦受乐长寿短寿。

是名流布流布者。

名为相不名真实。

如来善知众生世间器世间故。

名如来善知世间。

菩萨若见于已年长福德胜者。

应起奉迎礼拜问讯安施床座。

若见年德与己等者。

先意问讯谦下软语执手共座。

不生憍慢我胜于彼。

若见年德于己少者。

先意软语劝以福德。

教行善法心不轻慢。

设其有罪终不讥刺。

随所须物任以给施。

菩萨悉于上中下众生。

先意软语善法教化。

以食以法而摄取之。

身口意业善思惟等悉向众生。

常作是念。

愿我莫与一切众生作恶因缘。

于诸众生不作怨想。

常生亲想无瞋恚心。

设有瞋者不以在意。

若他瞋打当观法界。

身口意业常自凝重。

具足十四事。

所谓六方便。

四恶知识。

四善知识。

如善生经说。

常能利益今世后世。

能求财物。

得已能护。

营生富足。

能作福德不贪不悭。

不作幻术诳惑世人。

持戒惭愧。

有人寄附不令生疑。

众生见者如见真实。

常近善友治国理民劝以十善。

见则言见。

闻则言闻。

觉则言觉。

知则言知。

是故菩萨。

名知世间。

云何名为菩萨学四依。

菩萨依义不依于字。

菩萨听法不为依字唯为依义。

菩萨摩诃萨依法不依人。

知法非法。

知如是法是佛所说是长老说是众僧说。

若是非法。

虽闻佛说心不生信。

复有是法非佛所说非长老说非众僧说。

虽非佛说长老僧说。

是法相者闻则信受。

菩萨摩诃萨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了义者。

不可动不可移。

了义经者不生疑心。

菩萨若于了义经中生疑心者则可移动。

菩萨依智不依识。

何以故。

修智慧者名净智故。

是故菩萨解甚深义。

虽于深义未得解了终不生谤。

是名菩萨成就四依。

菩萨成就如是四依。

了了能知世道出世道。

菩萨复有四道。

以四道故知一切法界得无碍智。

四道者即是四无碍智。

知一切法界。

名法无碍智。

若知一切法性无碍智无颠倒智。

名义无碍智。

菩萨若知一切诸法种种名字。

名辞无碍智。

菩萨若知一切法界一切法名一切法义说不可尽。

名乐说无碍智。

菩萨具足四无碍智。

知阴入界方便十二因缘方便是处非处方便。

菩萨具足四无碍智。

了了自知菩提之道。

复能为人分别广说。

云何名为庄严菩提。

庄严菩提有二种。

一者功德庄严。

二者智慧庄严。

如自利利他品中说。

菩萨若在初阿僧祇劫。

修集如是二庄严者。

名下庄严。

在第二阿僧祇劫修。

名中庄严。

在第三阿僧祇劫修。

名上庄严。

云何菩萨修集三十七品。

菩萨具足四无碍智得方便智。

以方便智故修集三十七品。

亦未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知二乘所修道品。

知二乘者如初品说。

云何名知菩萨所修三十七品。

菩萨观身循身观。

作是观时不着身相不作空相。

亦知是身不可宣说。

是名观身第一义。

为流布故说名为身。

如身余三十七品亦如是。

菩萨摩诃萨观是身时不作苦不作集不作灭不作灭因缘道。

何以故。

法界不可说故。

菩萨若能如是知苦集灭道。

是名第一义修集三十七品。

为流布故说苦集灭道。

菩萨若知不以觉观观三十七品。

是名舍摩他。

菩萨若知法界真实不可宣说。

是名毗婆舍那。

菩萨舍摩他有四种。

一者第一义舍摩他。

二者期舍摩他。

三者真实舍摩他。

四者离烦恼怨舍摩他。

菩萨具足四舍摩他知一切法界。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毗婆舍那有四种。

一者共四种舍摩他行。

二者远离颠倒。

三者分别无量法界。

四者知法界无碍。

菩萨修集是四种毗婆舍那。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十二种。

内六种外六种。

内六种者。

菩萨常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

真实了知一切诸行。

常乐系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乐为众生转于生死。

真知烦恼不坏烦恼。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勤修精进。

是名内方便。

外六种者。

能令少施得无量福。

有功德者能令增长。

坏佛法者能令生信。

已有信者能令增长。

未淳熟者能令淳熟。

已淳熟者能令解脱。

是名外方便。

云何少施得无量福。

若有众生于菩萨所闻说法已。

以一把食施于饿狗。

施物既少福田又薄。

以能回向菩提道故。

所得福报不可称量。

有德增长者。

若有众生先受八斋。

菩萨复为分别解说。

教令回向无上菩提。

若有众生深着邪见。

一月不食昼断夜食。

菩萨即为讲宣正法破其邪心。

教令受持八戒斋法。

菩萨为破苦不善斋。

教令受持善法斋戒。

若有众生欲求解脱不知方便。

菩萨为说中道实义离于二边。

若有众生欲得天身投渊赴火。

菩萨为破如是现苦。

为说持戒现世受乐后受天身。

若有众生为寂静故。

读诵解说四毗陀典。

菩萨即以十二部经。

教令分别思惟其义。

复次菩萨以世所有上妙香华供养三宝。

亦教众生复令供养。

自向十方无量诸佛发愿供养。

亦教众生向十方佛发愿供养。

复次菩萨常修念佛乃至念天。

亦教众生令修六念。

复次菩萨身口善业。

若多若少悉施众生。

亦以是法教化众生。

复次菩萨常作是愿。

一切众生所有苦事。

悉集我身莫令他受。

亦以此法转教众生。

复次菩萨若有过去现在世罪。

悉向十方诸佛忏悔。

亦以此法教众生行。

复次菩萨自能修集四无量心。

亦教众生行四无量。

有功德者能令增长。

坏佛法人能令生信。

已生信者能令增长。

未淳熟者能令淳熟。

已淳熟者令得解脱。

菩萨摩诃萨为是四法修集六事。

一者随他。

二者无障。

三者不动。

四者心相似。

五者报恩。

六者清净。

随他者。

菩萨若为众生说法。

先以软语随彼心语。

随身口意任力惠施。

令彼恭敬生欢喜之心乐法之心然后为说。

随诸众生上中下根说易解法。

时节说。

次第说。

不颠倒说。

利益说。

怜愍说。

若须神通应感化度为示神足。

略能说广。

广能说略。

能破疑网。

施其忆念。

能广分别出入定处。

若有众生不解如来甚深空义。

即为开示分别演说。

若有众生诽谤方等大乘经典。

即为说法令其调伏。

若有众生作如是言。

如来所说无一切法无一切物。

一切诸法无生无灭。

犹如虚空如幻如梦。

如热时焰乾闼婆城。

如水中月。

如呼声响。

以是不解法性因缘故生于怖畏。

生怖畏故而生诽谤。

言非佛经是邪见说。

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

渐渐为开修多罗义。

随意而言非一切法无。

以一切法不可说故。

名为无法。

以不可说性无所有故。

名为无物。

若初无不可说无不可说性。

云何可说有生有灭。

是故说名无生无灭。

若无生灭即名虚空。

如虚空中有无量色有无量业。

诸色诸业无有障碍。

所谓行住屈申俯仰。

若无如是诸色诸业名虚空者。

是则虚空不可宣说。

若因虚空有诸色诸业可宣说者。

不得说言虚空之性不可宣说。

若彼虚空不可说者。

诸色诸业云何可说。

菩萨摩诃萨得圣智已。

乃知法界不可宣说。

尔时菩萨破坏邪相。

言一切法有一切法可说。

菩萨初以如是圣智教于众生。

众生得已自见法性。

不可宣说犹如虚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同于虚空。

如幻性相非有非无。

圣人亦说非有非无。

幻若定有。

以何因缘有时可见有时不可见。

若定无者。

云何令人见种种相。

实无之法不应生相。

一切法界亦复如是。

于诸凡夫说有名相。

有名相故不得言无。

第一义性不可说故不得言有。

是故法界如幻有二。

是故菩萨于诸法界。

不取不舍不增不减。

实则知实亦说是实。

是名菩萨善随方便。

无障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今若能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者。

所须之物。

若衣若食床卧病药。

华香璎珞幡盖伎乐。

田宅屋舍仆使乘用。

资生之物悉当与汝。

若有众生恐畏忧惧。

菩萨语言。

汝今若能供养三宝乃至婆罗门者。

我当给汝衣食所须乃至一切资生之具。

亦当救汝忧惧之事。

若有病者亦复语言汝今若能供养三宝乃至婆罗门者。

我当为汝求觅良医瞻病好药衣食乃至资生之具令汝病愈。

如是众生若能信受菩萨语者。

菩萨当作种种方便必令如意。

若不受者。

菩萨尔时则修舍心。

若有信受。

菩萨不为称意作者得罪。

菩萨先教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持戒精进。

为调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先受语后不受者。

以怜愍故则现瞋呵非实恶心。

若不施物不为作使非实嫌恨。

为调伏故。

是名无障不动。

心相似者。

菩萨若得自在之身。

若王大臣多有眷属。

先唱是言。

若我境内及家中人。

其有不能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毁戒懈怠。

我当断其衣服饮食。

打骂系缚闭之牢狱。

若杀若摈。

嘱付大臣使令鉴察。

知谁持戒知谁毁戒。

谁能供养父母三宝。

谁不供养父母三宝。

尔时众生以怖畏故。

远离诸恶修集善法似菩萨心。

是名相似方便。

报恩者。

菩萨若受檀越衣服饮食卧具病药房舍。

若多若少。

或遭恐怖有人救解。

或遭病苦有疗治者。

或闻说法破坏疑心。

菩萨摩诃萨以念恩故。

悉教是等行于善法。

是名报恩。

菩萨说法众生闻已。

即能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等。

持戒精进。

是名报恩寂静者。

菩萨摩诃萨安住毕竟菩提地中。

修集寂静菩提之道生兜术天。

当知不久下阎浮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闻已悉发愿言。

如是菩萨成佛之时。

我等当于是佛法中出家学道。

尔时菩萨下阎浮提。

托生刹利婆罗门家。

为众生故舍五欲乐。

出家学道修行苦行。

为苦行者生于恭敬。

破苦心故。

修苦行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坏声闻缘觉菩提心故。

既成道已默然而住。

释梵天王来劝请故。

梵天启请。

为令众生于正法中生尊重故。

尔时世尊即以佛眼观诸众生然后说法。

佛眼观者为破恶名故。

所谓众生说言。

如来但为梵王劝请非为怜愍。

若以佛眼观于众生转法轮者。

为破众生邪恶轮故。

转法轮已集众制戒。

为令众生得解脱故。

是名菩萨寂静方便。

为令众生得信心故。

未入佛法者令得入故。

未熟众生令得熟故。

已熟众生得解脱故。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

菩萨地助菩提数法余品第十九

  云何菩萨摩诃萨陀罗尼。

陀罗尼有四种。

一者法陀罗尼。

二者义陀罗尼。

三者辞陀罗尼。

四者忍陀罗尼。

法陀罗尼者菩萨心得忆念。

以念力故得大智慧。

大智力故知诸法界。

言辞字句坚心受持。

经无量世无有忘失。

义陀罗尼者。

如法陀罗尼随顺解义。

于无量世受持不忘。

辞陀罗尼者。

菩萨摩诃萨为破众生种种恶故。

受持神咒读诵通利利益众生。

为咒术故受持五法。

一者不食肉。

二者不饮酒。

三者不食五辛。

四者不淫。

五者不净之家不在中食。

菩萨具足如是五法。

能大利益无量众生。

诸恶鬼神诸毒诸病无不能治。

忍陀罗尼者。

菩萨摩诃萨智慧力故。

心乐寂静不与人居。

默然不语独处无伴。

于食知足食一种食。

坐禅思惟夜不眠寐。

时佛即以陀罗尼咒。

教之令诵。

  乙致 蜜致 羁致毗 羼提 般檀那 莎呵。

  菩萨尔时从佛受已。

深心观察知字无义。

以无义故无有义语。

若无义语辞亦无义。

法亦无义。

以无义故一切诸法悉不可说。

义者一切诸法无义义也。

以忍力故了了能知四陀罗尼。

以了知故则得具足忍陀罗尼。

以能具足忍陀罗尼故。

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修集行时。

得是法义二陀罗尼。

因此法义二陀罗尼修集三昧。

因修三昧发誓愿故。

复得辞忍二陀罗尼。

菩萨若能具足四事得四陀罗尼。

一者不贪五欲。

二者于众生中无嫉妒心。

三者能施施已无悔。

四者乐闻正法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菩萨法藏菩萨摩夷。

云何菩萨发大誓愿有五种。

一者发心发愿。

二者有发愿。

三者行发愿四者善发愿。

五者大发愿。

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

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

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

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

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

菩萨若以十种供养佛法僧宝护持正法。

见持法者供养恭敬。

是名大发愿。

菩萨摩诃萨生兜率天乃至大涅槃。

是名大发愿。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大发愿。

菩萨摩诃萨为度众生遍在诸有随而受身。

是名大发愿。

菩萨摩诃萨常以大乘菩萨法藏菩萨摩夷教化众生。

是名大发愿。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无不利益。

无善根者令生善芽。

是名大发愿。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空三昧。

菩萨深观一切诸法有可说性。

是可说性不可说性中无故名空三昧。

云何无愿三昧。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可宣说故有我有我所。

有我有我所故则名为苦。

菩萨摩诃萨破邪想故。

知一切法不可宣说。

是故不着我及我所。

无我无我所故更不愿求。

是名无愿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可宣说。

以不可说故悉无一切烦恼之相。

以无相故名为寂静。

修寂静故是名无相三昧。

如来何故说三三昧。

一切诸法凡有二种。

一者有为有。

二者无为有。

有为有者谓我我所。

无为有者。

所谓涅槃。

有为有者。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苦不生愿求。

是名无愿三昧。

无为有者所谓涅槃。

菩萨摩诃萨于涅槃中不生乐想。

是名无想。

无为者亦有亦无。

是故菩萨非愿非不愿。

菩萨摩诃萨见有有见无无。

有中无无无中无有。

是名为空。

菩萨尔时修空三昧得真实智。

如是三昧声闻缘觉。

亦修亦学而不能说。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诸佛菩萨为令众生得寂静故说是四法。

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

诸佛菩萨为诸众生说是四法。

当知已说一切法界诸法根本。

是名优陀那。

优陀那者。

过去无量一切诸佛亦如是说。

能作上者名优陀那。

增长善法名优陀那。

云何菩萨见有为法悉是无常菩萨摩诃萨知有为法可说无常。

是故一切有为无常。

知诸法性真实义中无因果故不可宣说是故作相言一切法悉是生灭。

以是过去有为亦生亦灭。

是故过去之法不见有因不见有性。

以不见因性故。

说过去法悉是无常。

现在法知生而不知灭。

现在之法不见其因见果见性。

不灭故知性不知因。

未来有为法不见生灭。

是故知因不知果不知性。

以未生故。

是故菩萨知因不知性。

尔时观三世一一念有三相。

若过一念则有四相。

先灭法已次第生相似法。

是名为生。

生已作事。

是名为住。

先灭法相灭法已见相似。

是名为老。

生已不住至于二念。

是名为坏。

菩萨见有为法相一种。

如生住老亦如是。

唯坏相异。

何以故。

不共三相住故。

如是四相见有二种。

一者有。

二者无。

有者三相无者第四相。

菩萨见有为法不见生不见住不见老不见坏。

何以故。

生住老坏无真性故。

菩萨摩诃萨见色法生色法住色法老色法坏。

不见生住老坏。

菩萨摩诃萨以方便观不见四相。

方便观者菩萨观。

若离色法别有生者。

色法生时生亦应生。

若尔者一切诸法皆应二生。

一者色生。

二者生生。

如是二生若即法若离法。

若不离者则无生生。

若言离法别有生者。

是义不然。

若不离者尔时色无有生。

生因缘故生住老坏亦如是。

若坏自性有者。

当知是坏亦生亦坏。

若坏生者当知一切有为之法悉无有灭。

入灭定时心心数法常应还生。

色法灭时亦应还生。

何以故。

是坏生故。

是故诸法悉应是常。

是故菩萨离色法已不见四相。

知有为法性无常故。

亦常宣说有为无常。

菩萨观见有为之法有三种苦。

苦苦行苦坏苦。

是故如来说有为法一切是苦。

云何菩萨见有为法无我。

无我者有二种一者众生无我。

二者法无我。

众生无我者众生非是有法。

非是无法。

非是离有无法。

是名众生无我。

法无我者。

一切诸法可说。

可说性无故。

是名法无我有如是等二种无我。

是故如来说有为法一切无我。

如是有为断现在因障未来因。

是名涅槃。

无烦恼结故名寂静。

若是菩萨以不净心观于涅槃。

声闻未得道果观于涅槃。

俱亦未实知涅槃性。

亦是涅槃相。

譬如大王为子息故刻木造作象马鹿兔。

王子亦于非真实象马作真实想是王或时赞叹象马。

诸子各谓赞己象马。

其后出舍见真象马即生惭愧。

我等云何于非象马生象马想。

云何于此同名同相生真实想。

如来亦说。

菩萨心不清净。

声闻之人未证道果。

住生死舍。

如来为说涅槃寂静。

菩萨声闻闻已亦生真涅槃想。

实不能知真涅槃也。

闻佛说时生心作想言是涅槃。

其后修集八正道已。

得净智慧出生死舍。

尔乃真实知涅槃性方生惭愧。

我等云何于非涅槃生涅槃想。

譬如病人往良医所。

尔时良医为破病故随病授药。

病者得已心生欢喜。

作真药想即便服之。

既服药已所患虽除更发余病。

尔时良医断先所服更与余药。

病者复言。

大师先药佳良力能治病。

非是药能。

良医虽说如是药好。

而此病者犹故不信。

尔时病者服药病差。

方乃信药生惭愧心。

佛说法时亦复如是。

众生闻已坏小烦恼。

即便生于真实之想。

更起烦恼言佛无常。

如来复为说甚深法。

虽复闻之犹不生信以本为实。

菩萨若得清净之道。

尔时方生惭愧之心。

如来实常。

我云何言如来无常。

是故如来说有为法一切无常苦无我等涅槃寂静。

菩萨地功德品第二十

  菩萨摩诃萨修菩提行有五事不可思议。

一者怜愍一切众生。

二者为利众生受生死苦。

三者以善方便调伏众生。

四者发心欲知甚深难义。

五者欲知不可思议神足。

如是五法不与一切众生共之。

是故得名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事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为利众生受于苦因。

以受苦因故得受安乐。

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复次菩萨观生死过涅槃寂静。

为众生故不乐涅槃流转生死。

是名受乐。

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复次菩萨乐于空闲寂静默然。

为诸众生演说正法。

是名受乐。

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复次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

行六波罗蜜。

亦复不求六波罗蜜果。

是名受乐。

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复次菩萨摩诃萨营他事业如造已务。

甘心喜乐不辞勤苦。

是名受乐。

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是名菩萨五事不可思议法。

菩萨复有五事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一者初发菩提心时。

普为一切非为一人。

是名平等。

二者菩萨修大悲时。

普为一切非为一人。

是名平等。

三者菩萨修集一子地时。

普为一切非为一人。

是名平等。

四者菩萨普观十二因缘一切等有。

是名平等。

五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普为一切非为一人。

是名平等。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事为利众生。

一者教修正命。

二者教习世事方便。

三者见贫穷者方便教令破贫穷苦。

四者为上善者说正实道。

五者为三乘故说三乘法。

是名五事利益。

众生有五事法报菩萨恩。

一者受持善法一切禁戒。

二者贫者受已如教修行破于贫穷。

三者供养三宝。

四者于菩萨所闻法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转以教他。

五者见持法者恭敬供养。

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

至心立愿常求五事。

一者常愿世间有佛兴出。

二者常愿具足六波罗蜜。

三者常愿求觅菩萨法藏菩萨摩夷。

四者常愿当得解脱。

五者常愿眷属成就。

是名为五。

菩萨复有五事利益众生。

如自利利他品中说。

菩萨复有五事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者护法。

二者修行善行。

三者智慧力。

四者专心寂静。

五者定得菩萨性。

是名为五。

护法者。

菩萨具足护陀罗尼。

从他闻法速得解了。

复次菩萨具足护念。

以护念故受法不忘。

复次菩萨具护智慧。

以护智故分别法界。

复次菩萨具足护心调诸根故。

复次菩萨具护他心随他行故。

是名护法修行善行者。

菩萨于法顺解顺说。

常修善法四无量心愿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善行。

智慧力者。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智慧力。

专心寂静者。

菩萨摩诃萨以十净法供养如来。

如上所说。

是名寂静。

定得菩萨性者。

所谓菩萨住一子地不退转地。

是名菩萨定得菩萨性。

菩萨摩诃萨有五事善法损减。

一者不能供养于法及说法者。

二者放逸懈怠。

三者乐起烦恼心掉不息。

四者于同菩萨心生憍慢。

五者于菩萨藏颠倒解义。

菩萨有五法善法增长。

一者供养于法及说法者。

二者摄心精进。

三者所起烦恼心乐除灭。

四者于同菩萨心生恭敬。

五者于菩萨藏随顺解义。

有五事实非菩萨假名菩萨。

实非沙门假名沙门。

非婆罗门假名婆罗门。

不得菩萨戒不中同止。

一者恶性。

二者护毁禁者。

三者不得禅定示得禅相。

四者邪命自活。

五者见有智者生嫉诽谤。

有五事真名菩萨。

真名沙门。

真名婆罗门。

得菩萨戒得与同止。

一者善性调和。

二者治毁禁者。

三者实得禅定不示其相。

四者正命自活。

五者见有智者生喜赞叹。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有十种。

一者为破恶法故。

二者为知法界故。

三者不作犯故。

四者犯已惭愧悔故。

五者调伏诸根故。

六者不放逸故。

七者远离恶知识故。

八者住寂静处故。

九者远离烦恼故。

十者得解脱故。

是名为十。

授菩萨记有六事。

一者定有菩萨性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者未有菩萨性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有菩萨性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者于无量世为菩提故修行善行。

五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说时定。

六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说时定。

是名为六。

有三事菩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者定有性。

二者得不退心。

三者凡所作事悉为众生生善法芽。

菩萨以是三定为佛所记。

菩萨摩诃萨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者不发菩提之心。

二者不得怜愍之心。

三者不勤精进。

四者不敬重戒。

五者不知一切世事菩萨若不具足如是五事。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说言。

离是五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无有是处。

有五事菩萨常所修集。

一者不放逸。

二者为破众生贫穷困苦。

三者供养三宝。

四者至心持戒有犯寻觉。

五者所作善事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有十法胜一切法。

一者菩萨性胜一切性。

二者初发菩提心胜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发心。

三者毗梨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胜于一切诸波罗蜜。

四者软语摄法胜于诸摄。

五者如来胜于一切众生。

六者悲心胜于一切无量心。

七者所修四禅胜一切禅。

八者空三昧胜一切三昧。

九者灭尽定胜一切灭定。

十者净方便胜一切方便。

是为十法。

有四事唯佛菩萨独能流布。

非余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所能流布。

若从佛闻则能流布。

一者法流布。

二者实流布。

三者方便流布。

四者乘流布。

法流布者。

次第演说十二部经。

实流布者有一种。

谓不妄语。

复有二种。

谓世谛。

第一义谛。

复有三种。

相实口实行实。

复有四种。

谓苦集灭道。

复有五种。

一者因实。

二者果实。

三者智实。

四者知境界实。

五者无上实。

复有六种。

一者实实。

二者虚妄实。

三者智实。

四者远离实。

五者证实。

六者修实。

复有七种。

一者爱实。

二者苦实。

三者解脱实。

四者法实。

五者解实。

六者圣实。

七者非圣实。

复有八种。

一者行苦实。

二者苦苦实。

三者生苦实。

四者灭实。

五者烦恼实。

六者解脱实。

七者善行实。

八者善果实。

复有九种。

一者无常实。

二者苦实。

三者不净实。

四者空实。

五者无我实。

六者有爱实。

七者断爱实。

八者断二爱方便实。

九者有余涅槃实。

复有十种。

一者非分强作苦实。

二者贫穷苦实。

三者四大不调苦实。

四者爱别离苦实。

五者怨憎会苦实。

六者业实。

七者果报实。

八者烦恼实。

九者善思惟实。

十者正见实。

是为十法名实流布。

方便流布者。

如方便品说。

乘流布者。

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是名为四。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方便有五无量。

一者众生界无量。

二者世界无量。

三者法界无量。

四者调伏界无量。

五者调伏方便无量。

众生界者。

有六十一种。

住喜地菩萨。

观众生界转为无量。

世界无量者。

有无量名故。

如此世界名为娑婆。

是故梵天名娑婆主。

法无量者。

善不善无记转为无量。

调伏无量者有一种。

谓调伏故。

复有二种。

具足烦恼。

不具烦恼。

复有三种。

上中下根。

复有四种。

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

复有五种。

多贪多瞋多痴多慢多恶觉观。

复有六种。

出家在家未熟已熟未得解脱已得解脱。

复有七种。

一者闻已便解。

二者以譬喻得解。

三者一句一句解。

四者一字一字解。

五者现在熟。

六者他世熟。

七者随因缘熟。

复有八种。

所谓八众。

  复有九种。

一名如来调伏。

二声闻调伏。

三缘觉调伏。

四菩萨调伏。

五难调伏。

六易调伏。

七软语调伏。

八呵啧调伏。

九软语呵啧调伏。

复有十种。

一者地狱。

二者畜生。

三者饿鬼。

四者欲界人天。

五者中阴。

六者色。

七者非色。

八者想。

九者无想。

十者非想非非想。

是名十种。

是五十五种观作无量。

众生界调伏界有何差别。

众生界者。

都不分别有性无性。

调伏界者。

分别有性无性调伏方便无量者。

如初品中说。

是故菩萨五种无量摄取一切方便。

菩萨摩诃萨欲知真实当求四事。

一者推物。

二者推名。

三者推性。

四者推分别。

如是四事亦如前说。

诸佛菩萨为众生说法有五事。

一者说时即悟四谛。

二者说时即得解脱。

三者说时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者说时得菩萨羼提。

五者众生闻已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护持正法。

是名诸佛菩萨为众生说法得大功德不可思议。

云何名大乘。

有七事大故名大乘。

一者法大。

法大者。

菩萨法藏于十二部经最大最上故名毗佛略。

二者心大。

心大者。

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解大。

解大者。

解菩萨藏毗佛略经。

四者净大。

净大者。

菩萨发心已其心清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者庄严大。

庄严大者。

菩萨具足功德庄严智慧庄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者时大时大者。

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三阿僧祇劫修行苦行。

七者具足大。

具足大者。

菩萨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大心大解大净大庄严大时大。

如是六大名之为因。

具足大者名之为果。

有八法能摄一切大乘。

一者演说菩萨法藏。

说菩萨藏义。

说菩萨藏中诸佛菩萨不可思议。

思惟其义。

修集其义。

得具足义。

得修集果。

解甚深义。

是名为八。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修学菩萨菩提有十种。

一者性住。

二者入。

三者不净心。

四者净心。

五者不熟。

六者熟。

七者不定。

八者定。

九者一生得。

十者现身得定性净心学诸法。

是名为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为入。

入者未得净地名为不净。

得净地已是名为净。

净者未入毕竟地时名为未熟。

入毕竟地名之为熟。

熟者未入定地名为不定。

已人定地名之为定。

熟有二种。

一者一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现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十种菩萨摩诃萨能受菩萨戒行菩萨戒。

是十种菩萨摄一切菩萨。

若能至心受持修行菩萨戒者。

是名菩萨。

是名摩诃萨。

是名智者。

是名勇健。

是名上仙。

是名佛子。

是名佛持。

是名大胜是名佛戒。

是名无畏。

是名大圣。

是名商主。

是名船师。

是名大名称。

是名怜愍。

是名大功德。

是名自在。

是名法持。

是名不可思议。

是名能知十方无量世界如观掌中阿摩勒果。

若有人言我是菩萨。

不受菩萨戒。

不能至心行菩萨戒。

然生信心。

当知是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我是菩萨。

不能至心受持菩萨戒。

心不生信。

是名名字菩萨。

久久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我是菩萨。

受持菩萨戒至心修行信菩萨戒。

是名入十种菩萨中。

不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我是菩萨。

受菩萨戒不能至心护持禁戒。

毁破所受心不生信。

是名菩萨栴陀罗不名名菩萨。

不名义菩萨。

如法住菩萨相品第二十一

  真实菩萨有五种相。

菩萨具足五种相故。

名真实菩萨。

一者怜愍心。

二者柔软语。

三者勇健。

四者不贪。

五者解说深义。

如是五法有五种智。

一者性。

二者因缘。

三者功德果。

四者次第。

五者摄取。

怜愍性者有二种。

一者至心。

二者如法。

至心者。

施众安隐。

是名为性。

如法者。

菩萨摩诃萨如已乐事以施众生。

是名如法。

柔软性者。

先意语欢喜语远恶语利益语。

是名柔软性。

勇健性者。

心无所畏猛健果敢。

能破众生畏惧之想。

是名健性。

不贪性者。

一切施一切施一切施清净施施已无悔。

是名不贪性。

解说深义性者。

四无碍智。

是名解说深义性。

怜愍者有五因缘。

一者受苦众生。

二者行恶众生。

三者放逸众生。

四者邪见众生。

五者乐烦恼众生。

受苦众生者。

常受苦恼乃至无有一念之乐。

是名受苦。

又有众生虽不受苦。

造身口意十恶业道。

如十六恶律仪。

是名行恶众生。

复有众生不行恶业不受苦恼。

贪着五欲耽乐嬉戏。

贪爱已身不修善法。

是名放逸。

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

为求解脱非因见因非果见果。

是名邪见。

如外道等。

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

亦不放逸亦不邪见。

具烦恼系烦恼障故不修善法。

是名怜愍因缘。

以是因缘怜愍之心遂得增长。

柔软因缘者有五种。

一者善先语。

二者善喜语。

三者善无畏语。

四者善净语。

五者善教语。

此五因缘是名柔软语。

如四摄品中说。

勇健因缘者有五种。

如上三十七助菩提品中说。

不贪者有五因缘。

一者不分别施。

二者喜施。

三者至心施。

四者净施。

五者如法得财施。

是名不贪五因缘。

如施品说。

说甚深义有五因缘。

一者说修多罗甚深之义。

解说空义。

三世中阴退不退我我所。

佛性菩萨性如来涅槃三乘。

色造色十二因缘。

是名修多罗义。

二者能说毗尼义。

是犯是非犯。

是可悔是不可悔。

是轻是重。

是性重是遮重。

是名说毗尼甚深义。

三者说摩夷义。

佛尔时为众生故说名为犯。

为他故说轻作重说重作轻。

为令一人得忏悔故。

乃至大众中得忏悔故。

是名说摩夷甚深义。

四者能自解说正义。

五者能知诸法名字。

怜愍功德果者。

菩萨慈心为诸众生。

坏恶心故修集慈心。

能利众生心无悔恨。

常修集故得现世乐。

是故如来说慈功果。

毒不能害刀不能伤。

眠无恶梦诸天拥护。

舍此身已得生初禅。

是名怜愍功德果。

柔软语功德果者。

菩萨摩诃萨修柔软语。

能破现在口四恶过。

是柔软语自利利他。

能令众生爱乐喜闻。

是名柔软语功德果。

勇健功德果者。

菩萨现在能破懈怠。

受欢喜乐乐于寂静。

护持禁戒心无悔恨。

自修忍辱教人行忍。

修诸苦行庄严菩提心无退转。

是名勇健功德果。

不贪解说深义二功德果。

如上所说。

次第者。

菩萨摩诃萨先修慈心。

为调众生故。

次说软语。

为破恶业故。

见诸众生受恶业者。

心不怖畏。

生救护故。

名为勇健。

为调众生故行惠施。

次说不贪及以深义。

菩萨摩诃萨随是五相摄六波罗蜜。

怜愍相者摄禅波罗蜜。

柔软语者摄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勇健相者摄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不贪者摄檀波罗蜜。

说甚深义摄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

如法住禅品第二十二

  菩萨摩诃萨若在家若出家俱有四法。

有能修学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善业方便怜愍众生。

善业方便者。

为施波罗蜜故修善行专心行常行净行。

善行者。

菩萨若有财物施乞者时。

不观有恩不观无恩。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虽有人天沙门婆罗门不能沮坏菩萨施心。

是名善行。

专心行者。

菩萨施时有来求者。

舍内外物一切施与心无贪吝。

是名专心施。

常行者。

菩萨施时有来乞者。

不观时与非时随得随施。

是名常行。

净行者。

菩萨施时有来乞者。

不以名誉故施。

非为天乐故施。

如施品中说。

是名净行。

如施四事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云何菩萨善方便。

若有生心欲破佛法。

为调伏故行善方便。

欲令中人入佛法故行善方便。

虽入未熟为令熟故行善方便。

入已既熟令得解脱故行善方便。

菩萨为说世间医方技术诸论行善方便。

为欲至心受菩萨戒坚持不毁故行善方便。

善愿方便。

声闻乘方便。

辟支佛乘方便。

大乘方便此十方便能作五事。

初四方便为利益众生行。

世术方便为破邪论。

菩萨受持菩萨禁戒。

终不毁犯。

设犯随忏。

善发愿方便随所欲事即能得之。

菩萨三乘方便随根说法。

是故菩萨如是十种方便能作五事。

以五事故具足必定。

能得世间一切之事。

若现在若他世。

云何菩萨利益于他。

如四摄品中说。

云何菩萨善发愿。

菩萨所作一切善业。

若过去未来现在不求余果。

唯求无上菩提道果。

是名善发愿。

如来若为出家在家说戒。

一切摄取如是四事。

若出家在家菩萨。

若过去未来现在。

受持菩萨戒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出家菩萨胜于在家。

何以故。

出家菩萨获得一切菩萨禁戒。

在家菩萨不得菩萨一切禁戒。

出家菩萨能行寂静清净梵行。

在家菩萨不能修行寂静梵行。

出家菩萨能行三十七品。

在家菩萨不能修行三十七品。

出家菩萨解脱一切世间之事。

在家菩萨为世间事之所系缚。

菩萨善戒经卷第八

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有七种。

何等为七。

一者无畏。

二者真实。

三者不愁。

四者不求。

五者不爱。

六者广大。

七者平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

无所畏故。

修三业善。

为破众生诸恶业故。

是名无畏。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

非烦恼爱故。

非法住非毗尼住非妄语不教化于非处。

是名真实。

菩萨摩诃萨以怜愍故。

为诸众生勤修苦行心无忧悔是名不愁。

一切众生不求菩萨。

而诸菩萨自修慈心。

是名不求菩萨摩诃萨修怜愍时。

于诸众生无有贪心无贪心者不求恩报及慈心果。

是名不爱。

菩萨修慈设有众生打骂恼害。

终不舍于修慈之心。

是名广大。

菩萨修慈不为一人。

普为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法界。

是名平等。

是为七法。

菩萨具足如是七法。

名为菩萨至心清净。

心清净者有十五种。

一者无上净。

二者如法净。

三者波罗蜜净。

四者真实义净。

五者不可思议净。

六者安隐净。

七者乐净。

八者不放净。

九者坚固净。

十者不诳净。

十一者不净净。

十二者净净。

十三者善净。

十四者调伏净。

十五者性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佛法僧宝。

是名无上净。

菩萨受持菩萨戒已。

至心拥护不令毁犯。

是名如法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具足五波罗蜜。

是名波罗蜜净。

菩萨至心了知法界无我无我所。

为流布故名为士夫。

了了通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

甚深义者即第一义。

第一义者名真实义净。

诸佛菩萨不可思议。

从初出世乃至涅槃。

是名不可思议净。

菩萨至心修集悲心者。

普施一切众生安乐。

是名安隐净菩萨。

摩诃萨为苦众生修集慈心令其得乐。

是名乐净。

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修集慈悲。

不求无食心无果心无恩报心。

亦不放众生行诸恶行。

是名不放净。

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心坚固不可破坏。

是名坚固净。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至心修集菩提善行。

如是菩提及菩提道无有虚诳。

是名不诳净。

菩萨摩诃萨未得解地。

是名不净净。

菩萨摩诃萨住于净地乃至毕竟地。

是名净净。

菩萨摩诃萨住毕竟地修檀波罗蜜。

是名善净。

菩萨摩诃萨为得净地故调伏其心。

是名调伏净。

菩萨摩诃萨住于净地及毕竟地。

名为性净性净者。

不假修集然后清净。

性本自尔身心净故。

名为性净。

菩萨具足是十五法能作十事菩萨因于无上净故能供养三宝。

供养三宝即是庄严一切菩提道之根本。

菩萨因于受持净故。

即能受持菩萨禁戒乃至舍身寿命终不毁犯。

若失念犯者即时忏悔。

菩萨因于波罗蜜净。

常能修集一切善法成不放逸。

菩萨因于真实义净虽有烦恼为众生故流转生死。

终不忘失涅槃之心。

菩萨因不可思议净令无量众生于佛法中得大信心修集道果。

菩萨因安隐净乐净不放净。

具足成就利益一切众生之事心不愁悔菩萨因坚固净勤修精进破于懈怠成不放逸菩萨因不诳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法增长修行无厌。

菩萨因调伏净性净。

能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于众生能以安隐施于人天一切众生。

菩萨性净摄于三净。

所谓不净净净净善净。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得当得今得。

无不由是十五净得。

若有说言。

菩萨离是十五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如法住生菩提地品第二十四

  菩萨摩诃萨性具足。

戒具足。

学菩萨戒具足。

菩萨相具足。

成就菩萨庄严具足。

十五净心身口意业净。

菩萨有十二行摄取一切菩萨所行十三如来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名无胜行。

何等名为菩萨十二行。

一者性行。

二者解行。

三者喜行。

四者戒行。

五者慧行。

慧行有三种。

一者共助菩提行。

二者共谛行。

三者共十二因缘行。

菩萨摩诃萨以如实见见如实法。

若不如实见流转生死。

若如实见则断众苦。

是故菩萨智慧有三种。

是名慧行。

六者行行。

七者无相行。

八者不漏行。

九者无行行。

十者无碍行。

十一者菩萨行。

十二者具足行。

是名十二行。

菩萨若行是十二行。

则能摄取一切。

诸行如来之行胜一切行。

是故名为无胜行。

性行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菩萨功德善法具足。

修集诸善法故常乐善法。

受持一切佛法种子。

自知己身有佛种子坏粗烦恼。

是名性行。

菩萨具足是性行者。

终不能起极重烦恼作五逆罪及一阐提。

是名性行。

解行者。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诸行。

是名解行。

性行菩萨行性行时是菩萨行。

十二行及如来行因虽是诸行因亦未得异行。

何况如来行亦未得因亦未得果亦未得净。

若得一行是名解行。

是名行如来行。

亦未得如来行。

未净如来行。

名为得解行净。

解行以净解行故得喜行净喜行喜行净故。

得戒行净戒行如是。

乃至十二行是名菩萨行。

具足菩萨行净菩萨行。

已得如来行净如来行。

喜行者。

菩萨至心净菩提心。

是名喜行。

戒行者。

菩萨先净性重不毁遮重。

以戒净故修集世禅。

是名慧行。

乘于世道入四真谛修三十七品。

是名共助菩提行。

修助菩提实见四谛。

是名共谛行共十二因缘行者。

若观四谛见一切苦从因缘生从因缘灭。

是名共十二因缘行。

行行者。

为助菩提勤行精进。

是名行行。

无相行者。

虽不见众生相及菩提相。

而修菩提不休不息。

是名无相行。

不漏行者。

为助菩提坚持禁戒。

无有毁犯不休不息。

是名不漏行。

无行行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为调伏众生行不为菩提行。

是名无行行菩提行者。

修集无相行。

是名菩提行。

不分别法界行名菩提行。

无碍行者。

修集无分别法界。

为无量众生演说正法。

令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一生若现身。

是名无上行。

行无上行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作一切佛事。

是名如来行具足性行。

菩萨摩诃萨定得十二行具足解行。

菩萨摩诃萨断漏粗相具足喜行。

菩萨摩诃萨不退转如喜行。

乃至菩萨行亦如是。

菩萨摩诃萨行性行时。

不见一切诸法相貌。

乃至菩萨行亦复如是。

菩萨行性行时。

不求善法及善法果。

乃至菩萨行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行性行时得大智力。

乃至菩萨行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行性行时断五怖畏。

一者不活畏。

二者恶名畏。

三者死畏。

四者恶道畏。

五者大众畏。

时时犹有身口意恶业。

时时生贪念于五欲。

于己有物时时悭惜。

时时随他不自决定。

或时不能观佛法僧实与不实。

诸佛菩萨不可思议。

不求因不求果。

不求多不求少。

于得不得不生忧喜。

行非方便行不行方便行。

少有闻慧时时忘失。

具足苦不利智。

少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勤精进。

不得甚深信解之心。

见色声香味触时心生颠倒。

舍身他世忘失正念。

或时得慧。

或时失慧。

不能善知随宜方便调伏众生。

或说法时不能善解文字句义。

闻者或受或有不受。

如闇射人或中不中。

发菩提心或退不退。

或毁菩萨所受禁戒。

或欲自乐不为众生。

或观菩萨所有果报及福德果。

闻深法时。

或时惊怖。

或时欢喜。

或时深信。

或时生疑不能修集慈悲之心。

少施他乐生大欢喜知足之心。

无菩萨相。

无菩萨庄严。

自见其身去无上道远不能至。

心念大涅槃不识助菩提法名。

如是等相名性行菩萨。

解行菩萨有三种忍。

谓下中上。

得下忍时如是等相上。

得中忍时如是等相中。

得上忍时如是等相下。

得喜行时断如是相一向是善。

具足如是善法故。

是名净心。

解行菩萨虽有如是三忍心不清净。

何以故。

行三忍时有下中上。

不清净故。

住喜行时悉断诸恶。

是故清净。

又住喜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随顺他语。

又自思惟。

以是二缘其心坚固。

是名净愿。

离于世法得出世果破众生苦。

胜于声闻缘觉发愿。

菩萨摩诃萨一念之愿。

能得无量无边福德。

如是愿者无动无尽。

不退不转增长炽盛。

毕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真愿。

真愿菩萨有四事。

一者谁发道心。

二者因何发心。

三者发心是何等性。

四者发心有何功德。

发心之时有是四观。

谁发道心者。

成就解行具善功德善行菩提道。

如是众生发菩提心。

因何发心者。

具足庄严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之行。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一切佛行。

是名因缘。

以是因缘发菩提心。

一切发心庄严菩提。

一切修行菩提之事。

随一切智及一切佛事远离凡夫。

菩萨名字离凡夫地入决定地。

生佛种性得名佛子。

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喜心。

远离贪心妒心瞋心。

为他演说菩提之道。

具足庄严一切佛法佛事佛行。

获得喜心受寂静乐。

远离烦恼身受安乐。

成就具足清净善法。

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至心净心为向菩萨。

离一切怖得大喜心。

深发菩提心远离五恐怖。

修习无我相了知无我无我所。

以观无我无我所故不贪于身。

是故得离不活怖畏。

不求他物乃至一钱常作是愿。

云何当令是诸众生得大利益。

是故得离恶名怖畏远离我见。

离我见故不见有我。

是故得离死畏。

至心了知。

我舍身已常与诸佛菩萨共行。

是故得离恶道怖畏。

我今至心求出世法。

是故得离大众怖畏。

菩萨远离如是畏已。

亦得远离闻深义畏。

离一切慢恼害恶心。

离世喜心得清净心。

得不坏心。

得广大心。

得不共心。

得如是等心故勤行精进。

至心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以至心信故精勤修集助菩提法。

是名喜行。

以住喜行心得清净。

心清净故至心常念供养如来。

常念护法念增长法。

至心专念调伏众生。

住佛世界亲近诸佛。

至心听法净佛国土。

常念亲近共佛菩萨善知识行。

为利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佛事。

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常作是愿。

是名大愿。

如是等无量百千愿。

名为善愿。

作是愿已于现在世勤修精进。

为净喜行故。

修集十法。

信一切佛法故。

因十二因缘众生受苦。

为苦众生得解脱故修集悲心。

为施众生安乐之事修集慈心。

为破众生苦恼事故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故舍内外物。

为利众生受苦不悔。

心不悔故能知一切世典方术。

知世典故能知众生下中上异。

随下中上具足惭愧。

修如是事其心不退。

得勇健力受他财物。

能以供养佛法僧宝。

是名十法。

十法者。

一者信。

二者悲。

三者慈。

四者施。

五者不愁。

六者了知世典。

七者随顺世间。

八者惭。

九者愧。

十者健。

菩萨摩诃萨修是十法。

为持戒故。

行于九法观察道果。

功德过患知已则能修集于道。

至心受持过一切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度众生于生死海。

能教众生行诸善行。

菩萨尔时住喜行时见无量佛。

如菩萨藏所说见闻。

复知十方无量世界有无量名有无量佛。

知已至心求见能见。

是名善愿。

又复作愿。

愿我常生诸佛世界随愿往生。

是名善愿。

以得往生诸佛世界。

随力供养佛法僧宝。

听法受持如法而住。

所修善法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是故善法增长炽盛。

供养三宝摄取众生。

于无量劫净于身心。

如数炼金其色倍明。

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其心净故善法则净。

菩萨摩诃萨受人身时。

作转轮王王四天下。

随意自在远离悭贪。

亦破众生所有悭贪。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所作善法若多若少。

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令众生一切悉得无上道利。

尔时菩萨以勤精进舍家为道。

于一念中能具百种三昧。

一念中见百世界佛。

亦知百佛所行之处。

亦能振动百佛世界。

其身能过百佛世界。

光明遍满百佛世界。

神通能变一身为百。

化百众生了知去来各百劫事。

入百法门阴入界门。

各知百数能示百人。

以为眷属悉得神通。

菩萨摩诃萨住喜行时。

能作如是神通等事。

以愿力故。

是故菩萨发愿不可思议。

喜行菩萨有六发心。

一者发于善愿勤精进故。

二者行净故。

三者为得异行故。

四者净善根故。

五者为善有故。

六者不可思议故。

喜行者。

如十住中欢喜地说。

利他故名地。

自利故名行。

戒行菩萨有何等相。

喜行菩萨所有功德。

戒行菩萨悉以具足。

有十净心。

一者心净尽敬奉事诸师和上耆旧宿德不生欺诳。

二者心净见同法菩萨先意软语。

三者心净胜于一切烦恼魔业。

四者心净见一切行多诸过咎。

五者心净见涅槃功德。

六者心净修集一切助菩提法。

七者心净为助菩提修集寂静。

八者心净不为世法之所染污。

九者心净离声闻乘乐念大乘。

十者心净常念利益一切众生。

是名十种净心。

以具如是十净心故名戒地行。

戒地行时具足性戒。

共邪业戒不受不念不生欢喜。

轻戒不毁。

况中上戒。

具十善法知善不善。

善业恶业。

善有恶有。

是乘非乘。

若因若果。

悉了了知。

了了知故自行十善。

复教众生令行十善。

若诸众生恶业因缘受于苦行。

心生怜愍修集大悲。

为破众生所受苦故。

戒行菩萨身寂静心寂静。

身心寂静。

犹如真金得迦私婆药入火则净。

菩萨善心所修善法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住戒行时。

若生世间作转轮王王四天下。

能转众生毁戒恶业。

安置众生善法戒中。

余如初说。

亦如十住离垢地说。

远离一切毁戒垢。

故名离垢地。

教菩萨戒故名曰戒行。

净地戒行义无差别。

慧行菩萨有何等相。

慧行菩萨得十净心。

作如是观。

我十净心不退不转。

我于一切有漏之法心不甘乐。

我于漏法乐喜修集对治法门。

于是对治不退不转。

一切有漏烦恼魔业悉不见胜。

以修集故不生舍心。

我甚甘乐佛菩萨行。

为佛菩提修诸苦行不生厌悔。

我今至心专念大乘。

常欲利益一切众生。

慧行菩萨观一切行有无量苦行。

作是观已不染诸行。

观佛功德及以智慧无量福行。

至心念佛所有功德得大信心。

为破众生苦恼事故。

修集悲心善思方便。

为令众生得解脱故。

为解脱故观于对治。

得对治故观善三昧。

乐闻菩萨法藏经典。

既得闻已勤修精进。

为听法故不惜身命。

内外财物供养父母和上师长耆旧有德。

为诸众生多受众苦。

若得受闻菩萨法藏一字一句一偈一义。

其心欢喜。

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胜得释身魔梵天身转轮王身。

若闻说言我有一字一句一偈一义是佛所说。

若能受苦投大火坑乃当与汝。

菩萨闻已欢喜乐受。

即作是言。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猛火。

于无量劫尚以身处。

况于小火。

菩萨尔时勤精进故。

作是思惟。

若得真义则能利益。

无上佛法非以字句能利益也。

为解真义故。

修世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及五神通。

以修定故愿生欲界。

修助菩提利益众生。

虽生欲界无欲界结。

先断贪欲瞋恚愚痴。

犹如真金数被炼治终无损减。

修净善根故得帝释胜身。

为乐欲者坏贪欲故。

令得思惟诸善法故。

为令众生真实能知行界众生界故。

为苦众生令得解脱知善方便故。

为供养父母和上师长福德人故。

为令众生如法住故。

为得禅定善三昧神通故。

如十住明地中说。

如十住明地慧行亦尔无有差别。

助菩提行菩萨有何等相。

慧行菩萨有十法如先说。

住如是法心不可坏。

修集智慧能为众生演说正法为令调熟。

已得熟者为说解脱生佛种性。

修三十七品及善方便故。

远离我见及以断见断诸烦恼。

得忍心软心。

善心净。

无量行心知恩念恩。

具足无量清净善法。

勤加精进修作上地一切善业。

了知法界及众生界。

一切恶人魔及眷属。

不能移转沮坏其心。

余如上说。

犹如工匠作金璎珞。

为令众生受欢喜乐。

菩萨善法亦复如是。

不为声闻辟支佛等之所倾动。

生夜摩天破诸众生所有我见。

是名菩萨助菩提行。

为欲修集利智慧故。

修集三十七品破一切见一切漏故。

遮一切业故。

增长善法故令地清净故。

菩萨修集助菩提行。

如十住中炎地所说。

助菩提行亦复如是等无差别。

自利名地利他名行。

谛行菩萨先得十清净法。

以大净故名共谛行。

谛行菩萨见无量世界无量诸佛。

观四真谛有十行。

若说苦。

何故说。

何因缘说云何说。

谁所说。

如是等能真实知。

集灭道亦如是。

作是观时知谛方便。

观一切苦一切谛过患功德。

为诸众生增长悲心。

知诸众生去来世业。

了知世谛知受邪法。

为邪法者说于解脱。

知庄严事。

具足念心具足慧心。

种种方便以调众生。

解了一切世间方术。

为化众生破种种苦。

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能施众生所须之物。

能破众生贫穷困苦。

知处非处破邪祠祀。

不受倒解菩萨藏义说真实道。

余如上说。

譬如真金众宝厕填价直无量。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所有善法胜于声闻辟支佛等下地菩萨慧行菩萨如日月光无能毁翳。

毗岚大风不能移动。

菩萨摩诃萨所有智慧亦复如是。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动。

不为世法之所破坏。

舍身往生兜术天上。

得大自在破坏邪法。

成就无量亿数福德具足如是菩萨智慧为净众生故。

为知真谛方便说故。

为观生死有大苦故。

为欲增长大悲心故。

为欲具足功德智慧二庄严故。

为发善愿故。

为令念心施心慧心转增长故。

为欲思惟诸善法故。

为欲调伏行众生故。

为教世法出世法方便故为净善根故。

余如上说。

如十住中难胜地说。

谛行亦尔无有差别。

共十二因缘行菩萨如先说。

菩萨摩诃萨住共十二因缘行时观一切法第一义相。

第一义相者。

即诸法无相。

一切诸法不可说故。

名之无相。

无相者无生灭相。

是故诸法无生无灭。

无生无灭故见无生平等。

无始终平等。

有无平等。

无取无舍平等。

如幻平等。

无性平等。

无有无无平等。

菩萨住是诸平等已增长大悲。

至心专念菩提之法。

了知世间出灭之处。

知十二因缘。

知从缘生法。

知从十二因缘出生三解脱门。

所谓空无相愿。

修集三解脱门故。

永断我我所相作相受相。

是名第一义。

为众生故真实思惟。

烦恼和合因缘不牢。

因缘不牢有为危脆。

是故无我无我所。

成就具足无量众苦。

我能坏散有为之法。

虽能坏散不应永灭。

我护有为为众生故。

作是观时即得无碍慧行。

以知无碍智慧行故。

于一切世中行无挂碍。

以得无碍智慧行故。

是名摄取第七地忍。

修助菩提共有为行。

不乐永灭有为之法。

虽不永灭亦不染着。

菩萨尔时修是方便。

即得万空三昧门。

如万空门无相无愿亦复如是。

以修三万三昧门故。

一切邪见外道声闻缘觉诸魔眷属。

不能移转倾动沮坏。

余如上说。

犹如帝释转轮圣王。

所著金冠杂宝厕填。

诸天世人之所乐见。

菩萨智慧亦复如是。

亦为诸佛及诸菩萨之所乐见。

如日月光诸明中胜。

菩萨智慧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住十二因缘行为令众生见法平等。

为知十二因缘得解脱故。

得三解脱门故。

破坏一切诸邪相故。

方便教化转生死故。

得无碍智慧故。

得无碍智慧行故。

得无量三昧门故。

不破不动故。

增长善法故。

清净诸有故。

余如十住现前地说。

十住中说此之所说等无差别。

行行菩萨有何等相。

菩萨得助菩提行时。

具足能得无量三昧。

有共世间不共世间。

以具足故入第七行。

菩萨尔时于世法中。

得大自在至心念慈。

功德庄严菩提庄严悉得增长菩萨所得助菩提法。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知法界众生界世界界。

知佛身心。

尔时具足如是功德。

知佛境界。

无相无业无有觉知。

见无量佛土。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于一切行不失道心。

菩萨尔时一一念中增长一切十波罗蜜。

具足成就助菩提法。

菩萨住喜行时发愿因缘。

住第二行远离一切毁戒因缘。

住第三行善愿增长得法光明。

住第四行离一切障道因缘。

住第五行离世学障。

住第六行得入深义。

令此七法增长趣向一切佛法。

具足增长助菩提法。

是故菩萨次第当得第八净行。

毕竟净故名为净行。

七行杂故不名净行。

住此行时断诸烦恼。

亦不与俱又不名离。

烦恼不起不得名俱。

未得佛故不得名离。

三业清净了知一切世术方便。

能为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师。

唯除八地。

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无与等。

亦除八地。

自在入出无量法门。

永离声闻辟支佛道。

是名清净身口意业。

亦修集道无有厌足。

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众生故说有为法。

离身口意一切相貌。

得深法忍不生不灭。

行六行时入灭尽定。

今此行中虽念念灭不取涅槃。

是名不可思议。

虽共一切众生行菩提行。

不为世法之所染污。

余如上说。

修三解脱调伏众生。

不令住于声闻缘觉。

调伏众生离五欲乐断诸邪见。

修集是时善法增长。

无能破坏动转其心。

譬如真金厕填众宝价直无量。

菩萨功德亦复如是。

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又如日光一切众生不能思议。

菩萨慧光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修集此行。

为令众生得无量亿诸三昧故。

破坏一切取相心故。

得善方便修集道故。

见佛世界得解脱故。

能入甚深诸法门故。

具足得助菩提法故。

永断净法不净法故。

具足庄严菩提道故。

净心业故。

了知一切世方术故得无量法门及诸三昧。

不与声闻缘觉共故。

余如十住远行地说。

远行地行义无差别。

无相行菩萨有何等相。

菩萨摩诃萨住初行时。

得十行法知诸法义。

及知三世不出不灭。

过去不出未来不灭现在无相。

无因缘故不出不灭。

是故第一义相不可宣说。

不可说法可说流布。

虽可流布实无有性。

性无相故无因无果。

然不可说性不可说无。

何以故。

以可说故。

若可说性是有相者。

是名邪相。

若是有物不可说者。

是则无有初中后异。

以是故一切时中烦恼不行。

入正法界无有思惟。

心得平等离疑网故。

具足如是十种智已入第八行。

菩萨摩诃萨住此行时。

即得寂静无生法忍。

复有四求求一切法。

有四真智知一切法。

以求知故能断一切诸邪业等。

断邪业故见诸烦恼更不复生。

何以故。

过去故。

又见一切烦恼不灭。

何以故。

无生因故。

现在不起诸结烦恼。

不集因故。

四求如真实品说。

四真实智如解行中说。

此行名为寂静法忍。

是故菩萨得无生忍。

得无生忍故得甚深菩萨行。

住深行时行无相行。

若有过患及微细相。

今悉远离。

是故此行名为寂静。

住深行已乐住法流。

无量诸佛劝发慰喻。

以劝发故起入法门。

得法门故得十心自在。

如上所说。

得自在故。

欲久近住随意即能。

欲入何定随意即入。

欲行何行随意修行于一念中随所须物即能得之。

若欲了知世间方便即能了知。

欲生诸有随意往生。

欲示神足随意能现。

欲立誓愿随意能得。

欲作解观随意成就。

欲知法界即能知之。

欲知文字知辞知句知法处非法处即能知之。

是名自在八行功德。

于念念中常见诸佛。

余如上说。

金喻日喻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住此行时。

为破众生所著相故。

为真实见第一义故。

得真实慧故。

得寂静无生忍故。

知甚深行故。

住法流故。

入佛法门故。

入不可思议法门故。

于佛法中心不可坏不倾动故。

得无量神足故。

得十种自在故。

得十种自在功德故。

寂静善根故。

于一切有自在往生故。

余法如十住中不动地说。

不动地此行无有差别。

四无碍行菩萨有何等相。

菩萨摩诃萨行甚深行无有厌足。

修无上慧具足一切法。

为众生说了知法界。

法界者。

所谓烦恼垢净。

谁垢谁净了了而知。

说如是等法名大法师。

名曰成就无量陀罗尼。

知方便说辞义无尽。

受法持法。

随众生念而为说之。

非时不说随乐而说是名菩萨四无碍智行。

余功德如先说。

菩萨摩诃萨住于此行。

为诸众生入寂静故。

为诸众生知法界故。

为诸众生不可思议大法师故。

为增长善法故。

广说如十住中善慧地所说。

为施众生安隐乐故。

菩萨摩诃萨住无碍行中。

与善慧地义等无差别。

住菩萨行菩萨有何等相。

菩萨摩诃萨净无碍行。

欲为法王入净三昧故。

欲具一切智。

最后所得三昧法门与。

诸佛共同。

佛一坐行一切行知一切法。

知解脱方便。

知佛行处。

知无量解脱陀罗尼门。

知大忆念。

知大神通善根寂静。

知净诸有。

余如十住法云地说。

具足菩萨庄严菩提道菩萨行法云地。

与诸佛共得菩提已。

施于众生无量法雨。

如是法雨能淹一切烦恼尘埃。

生法种芽善芽增长成熟善根。

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以是义故名菩萨行。

若说后地功德先地所无。

修一一行要经无量那由他劫乃得具足三阿僧祇大劫得一切行。

初阿僧祇大劫得解行。

过解行已。

第二大阿僧祇劫得喜行得喜行时亦行无相行。

过无相行已。

第三阿僧祇大劫得无行无相行是名菩萨得决定行。

过无行无相行得无碍智行。

过无碍智行得菩萨行。

阿僧祇有二种。

一者大劫不可数名阿僧祇。

二者中劫不可数名阿僧祇。

菩萨修行即是大劫阿僧祇也。

若有菩萨勤精进者。

能转无量中劫不能转大劫。

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行。

能坏烦恼障及智慧障。

无相行时断一切烦恼相。

后行时永断习气。

是名如来行。

智障有三。

一者皮。

二者肤。

三者骨。

得喜行时已断皮障。

得无相行能断肤障。

得如来行能断骨障。

具足如是等行得十一净。

初行得性净。

第二行得解净。

第三行得心净。

第四行得戒净。

第五行得愿净。

第六第七第八行得智庄严净。

第九行具菩提庄严净。

第十行真实智净。

第十一无碍智净。

第十二一切智净。

第十三习气净。

第一第二行闻菩萨藏便得信心。

第三行至心立愿修集余行。

第四第五第六行了知法相。

第七乃至第十三寂静一切行因果毕竟行。

声闻亦有十二种行。

有声闻性是名初行。

若得世间第一法名第二行。

得苦法忍名第三行。

得四信心戒得清净名第四行若如戒住法得增长名第五行。

若观四谛名第六第七第八行。

修集无相三昧名第九行。

具足成就三三昧故名第十行获得解脱名十一行。

阿罗汉果名十二行。

如法住毕竟地生品第二十五

  菩萨生有五种一切。

一切行一切菩萨净。

为令众生安隐乐故。

一者为离苦有。

二者随心行有。

三者胜有。

四者自在有。

五者菩萨后有。

远离苦有者。

菩萨若见众生饥渴苦恼遭荒谷贵。

尔时菩萨以愿力故。

受大鱼身无量由旬以施众生。

众生食已饥渴得除。

以愿力故身转增大。

若有恶世一切众生。

四百四病同时发作。

菩萨尔时以大愿力作大医王。

能令众生远离病苦。

若有恶世兵甲竞起众生恐怖。

地主诤国不知厌足菩萨尔时为大法王有大力势。

以善方便和合二敌。

以软语故坏其恶心。

不打不罚不闭不系。

不断其命劫其财宝。

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怜愍众生。

若有邪见为供养天造作邪业。

菩萨为破如是邪见示受鬼身。

现梦教言。

汝今不应杀羊祠祀。

是故菩萨为破众生诸苦恼故示受诸有。

是名离苦有。

随心行有者。

菩萨摩诃萨以愿力故。

示受畜生种种诸身为破畜生诸恶业故。

作恶鬼身作恶人身。

又作邪见婆罗门身。

或复示作贪五欲身。

先随其心示受诸有。

为令众生离恶业故。

虽受有身不作恶业。

若彼作时自终不造。

众生见已亦效不作。

以善方便破坏众生所有恶业是名随心行有。

胜有者。

菩萨生时胜诸众生。

若姓若色若命若果报。

果报如自利利他品说。

是名胜有自在有者。

修初喜行至十二行。

菩萨尔时所示受身。

名为自在。

自在者即是愿力。

从性地乃至十二行。

受转轮王身自在天身。

乃至阿迦尼吒天身。

及过阿迦尼吒一切诸有。

于诸有中得无上身。

以愿力业力故。

是名自在有。

菩萨后有者。

菩萨最后身名菩萨有。

具足成就庄严菩提。

若生婆罗门种。

若生刹利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

是名菩萨后有。

过去菩萨摩诃萨亦受如是五有。

现在未来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因是五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若有菩萨修行示受是五有者。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善戒经卷第九

毕竟地摄取品第二十六

  菩萨摩诃萨修一切行时有六事善摄众生。

一者至心摄取。

二者增益摄取。

三者取摄取。

四者究竟摄取。

五者不毕竟摄取。

六者后摄取。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

摄取众生如父母兄弟妻子眷属。

至心系念方便摄取。

云何能施众生安乐。

作是愿时随力施与。

是名菩萨至心摄取。

菩萨摩诃萨虽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中。

胜心无憍慢倍增供养。

若为国王于说眷属。

亦复如是。

增益者。

破坏恶法教以善法。

随时礼拜赞叹供养。

施以衣食所须之物。

知恩报恩瞻病授药。

于诸仆使不作贱想如兄弟想。

若见有罪堪忍含受。

言当柔软无有粗犷。

若为国主于诸眷属不加苦痛。

不断其命。

远离刑罚正法治国。

随本种姓所有分界。

于他国土不生贪夺。

任力养民作一子想。

所有之物与眷属共。

所言诚实柔软不粗离于悭贪。

是名菩萨增益摄取。

菩萨摩诃萨摄取诸众生有二因缘。

一者财施。

二者法施。

以财施故破于贫穷。

以法施故破于邪见。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不作法悭不作师相憍慢之想。

不求恩报不求供养。

若有求福来供养者亦不遮止。

为令福德庄严增长故。

若有修集善法持戒精进之者。

瞻视供养亲为执使。

不解义者为解说义。

已解义者说令增长。

若有疑网为说深义能令除断。

苦乐同彼心无增减。

有犯罪者以善方便教令忏悔。

有时呵责有时赞叹。

见病苦者瞻视不舍。

善以方便为除所患。

若有众生下色下进下念下智心不轻慢。

随时为说正心因缘。

见愁苦者说法慰喻。

善自思惟不信他语。

无能动者。

若得所施与众同等。

修集悲心具足成就。

或见正命先意问讯。

远离恶心常修善法。

终不放逸远离懈怠。

常作是愿。

云何当令我之福德等与一切。

菩萨摩诃萨非一切时行取摄取。

有利之时尔乃摄取。

是名菩萨取摄取。

若诸众生诸根闇钝。

善根难熟则久远摄取。

何以故。

究竟当有清净心故。

若中根中熟则不久远。

何以故。

以不久远得净心故。

若有利根易熟上熟易净易调。

是名菩萨后有摄取。

是名菩萨六摄取正法摄取菩萨摩诃萨以此六摄摄取三世一切众生。

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摄取众生。

悉皆不离如是六摄。

菩萨摩诃萨摄众生时有十二难事。

菩萨摩诃萨知无我无我所无有众生。

而为众生修集苦行。

是名一难。

为调他故而行呵责。

亦自护戒不令毁伤。

是名二难。

所有物少乞者甚多。

是名三难。

菩萨一身系属多人趋走给使。

是名四难。

放逸诸天同彼受身。

而其内心初无放逸。

是名五难。

常为一切众生作使。

自于禁戒无所毁失。

是名六难。

常与贪欲恚痴悭吝谄曲奸伪恶人共住不随彼行。

是名七难。

了知生死多诸过患而不舍之。

是名八难。

一切烦恼生死多过。

舍命之时心未清净。

虽未清净不失正念。

是名九难。

未得净心能以己身所爱之物妻子眷属而以施人。

是名十难。

众生异心境界不同。

或时软语或时行舍。

是名十一难。

终不放逸不断烦恼。

名十二难。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作轻重。

或时作轻。

或时作重。

或观境界。

或作健心。

或时立愿。

或不放逸。

或修智慧或修柔软。

或行呵责。

或时行舍。

或勤精进。

或时懈怠。

或作方便。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

于十二难处心不忧悔。

既能自护又能利他。

毕竟地毕竟品第二十七

  菩萨摩诃萨修十二行有七地。

六是菩萨地。

余一地声闻菩萨共。

一者性地。

二者解地。

三者净心地。

四者持地。

五者定地。

六者定行地。

七者毕竟地。

是名七地。

性行解行各为一地。

喜行名为净心地。

戒行慧行无相行合为持地。

无行无相行名为定地。

无碍智行名为定行地。

如来行名毕竟地毕竟地后当广说。

菩萨从下地入净心地时。

云何能断三恶道苦。

菩萨修集世俗漏禅。

修漏禅已得世净禅。

修净禅已即得解地。

庄严菩提修集一百一十种悲。

以修悲故于众生中即得悲心。

得悲心故乐三恶道如己舍宅。

菩萨自观住三恶道。

庄严菩提时为众生故受大苦恼。

若我净心有势力者。

愿令众生所有苦恼悉集我身。

善立大愿。

以善愿力世净禅故。

远离身心烦恼习气。

离习气故转四大身。

四大既转。

因世净禅故不到三恶。

是故菩萨断三恶道苦。

过解地已入于净地。

余功德如行品中十净心说。

此十净法有十对治。

不作心。

不发心。

不受菩萨戒。

不信心。

恶心。

不修集悲。

瞋心。

忧悔心。

不慈心。

放逸心。

所言粗犷贪惜身命不随世间。

懒堕懈怠无渐无愧。

苦恼逼身疑网怯弱。

不能供养佛法僧宝。

如是等对治不净。

是十净中。

初三法者清净其心。

后七法者净于庄严。

菩萨摩诃萨信于菩提及菩提道。

信菩提道故。

见苦众生生大慈心。

生慈心故即作是愿。

愿我救济如是等苦。

以怜愍故舍身惠施无所贪惜。

为利众生心无忧悔。

心不悔故知世方术。

知世方术故善知时节随众生心。

以知时故名知世间。

以智力故客烦恼来深生惭愧。

以惭愧故令彼烦恼不得自在。

是名勇健。

以勇健故无有放逸。

不放逸故修集善法。

集善法故受菩萨戒。

受菩萨戒故供养三宝。

供养三宝故其心清净是名净地。

毕竟地行品第二十八

  菩萨摩诃萨住于解地乃至菩萨地有四行。

一者波罗蜜行。

二者菩提行。

三者神通行。

四者熟众生行。

波罗蜜行者。

六波罗蜜如先说。

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

是十波罗蜜是名波罗蜜行。

善方便有十二种如先说。

是名方便波罗蜜。

愿有五种如先说。

是名愿波罗蜜。

十力庄严净是名力波罗蜜。

知一切法是处非处名智波罗蜜。

知世谛故名智波罗蜜。

知第一义谛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无量智者名方便波罗蜜。

求胜胜智名愿波罗蜜。

不为四魔之所障故名力波罗蜜。

能知诸法真实性故名智波罗蜜。

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四求四真智如先说。

是名菩提行神通。

如不可思议品说。

六通如先说。

是名神通行。

二无量调伏无量方便无量如先说。

是名熟行。

菩萨摩诃萨如是四行摄一切行。

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

究竟具足净诸善法。

胜诸声闻辟支佛等。

毕竟摄取菩提道果。

毕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十波罗蜜。

若说次第则有三事。

一者对治故。

二者生故。

三者得果故。

对于善法有六事。

一者悭贪。

二者恶业。

三者恚心。

四者懈怠。

五者乱心。

六者愚痴。

以是六法因缘故。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坏六法故说六波罗蜜。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六波罗蜜则摄四波罗蜜。

是名对治。

生者。

菩萨摩诃萨舍于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

是名檀波罗蜜。

既出家已受菩萨戒。

是名尸罗波罗蜜。

以护戒故虽有骂打默受不报。

是名羼提波罗蜜。

戒既清净勤修善法。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以精进故五根调伏。

是名禅波罗蜜五根既调知真法界。

是名般若波罗蜜。

是名为生。

果报者。

菩萨现在修施等善法。

若舍身已外得大财内得五具足。

五具足者。

生人天中得寿色力安乐辩才。

是名施果。

以施因缘修集善法。

心无嫉妒忍众罪过。

是名具足第二果报。

以施因缘若作世事及出世事心无厌悔。

是名第三果报。

以施因缘其心柔软无有错乱是名第四果报。

以施因缘了了能知此是福田此非福田。

知是可施是不可施。

善知方便求财取财。

是名第五果报。

四波罗蜜摄六波罗蜜有三戒。

一者随戒戒。

二者随心戒三者随智戒。

菩萨尸波罗蜜名为随戒戒。

禅波罗蜜名随心戒。

般若波罗蜜名随智戒。

离是三戒无菩萨戒。

菩萨三戒摄一切戒。

菩萨有四事能利众生。

何等为四。

一者为于菩提修集善法。

二者先以真智知诸法义。

三者增长善法。

四者熟众生根。

如是四事菩萨能大利益众生。

若有说言。

离是四事能利众生者。

无有是处。

毕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第二十九

  十三如来行者。

名为毕竟佛地。

毕竟佛地者。

有百四十不共之法。

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四一切行净。

十力四无所畏。

三念处。

三不护大悲。

常不忘失。

断烦恼习一切智是名百四十不共法。

三十二相者。

一者足下平。

二者足下千辐轮。

三者指纤长。

四者足跟佣满。

五者指网缦。

六者手足柔软。

七者佣[跳-兆+尃]肠如伊尼延鹿王。

八者踝骨不现。

九者平住手摩膝。

十者藏相如象马王。

十一者身圆满足如尼拘陀树。

十二者身毛上靡。

十三者一一毛右旋。

十四者身真金色。

十五者常光面各一寻。

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着。

十七者七处满。

十八者上身如师子。

十九者臂肘佣圆。

二十者缺骨平满。

二十一者得身佣相。

二十二者口四十齿。

二十三者齿密不疏。

二十四者齿色白。

二十五者颊车方如师子。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肉髻相。

二十八者广长舌。

二十九者梵音声。

三十者目绀青色。

三十一者眼如牛王。

三十二者眉间白毫。

  八十种好者。

二十指是名二十好。

手足表里八处平满踝膝[月  坒]六处妙好手有三聚肩肘腕六处满。

腰奇中是名二好。

臗及二尻是名三好。

马藏二膊是三好。

腰脐两胁两腋两乳是名为八。

腹胸脊项是名六十。

上下牙齿。

上下唇齶。

两颊两鬘。

两目两肩。

及鼻二孔。

额上两肞。

两耳头圆足。

是名八十。

  菩萨摩诃萨住净地已。

以业力故虽得如是八十种好未大明净。

道树起时乃得明净。

不明净时谓菩萨地行。

庄严菩提有二种。

一近二远。

远者。

未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果报若得名近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令众生作善业故。

众生造作种种恶业。

以恶业故得种种恶果。

是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善业种种善果。

众生闻已即得除破种种恶业。

菩萨至心修持净戒故得足下平。

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

以是因缘得足下轮相。

于诸众生不生害心无劫盗想。

若见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

远出奉迎安施床坐。

恭敬礼拜破除憍慢。

以是因缘得纤长指。

具上三行得足跟佣满。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以是因缘得指网缦。

以好苏油摩洗父母和上。

师长有德之人。

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

修集善法不知厌足。

以是因缘得佣腨肠。

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

以是因缘得踝骨不现相。

三业清净瞻病施药。

破除憍慢饮食知足。

以是因缘得平立手摩膝相。

见分离者善言和合。

自修惭愧亦教人修。

以是因缘得马藏相。

自净三业亦教人净。

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

以是因缘得身圆相。

闻法欢喜乐为人说。

以是因缘得身毛上靡相。

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

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

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塼石荆棘不净。

以是因缘得身毛相。

若以饮食璎珞施人除去瞋心。

以是因缘获得二相。

一者金色。

二者常光。

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

即此业缘得身细软尘垢不着。

常施众生所须之物。

以是因缘得七处满相。

自破憍慢调柔其性。

随众生心如法而行。

为除不善教以善法。

以是因缘得上身如师子相。

得肩圆相缺骨平满相。

以何业缘得纤指相。

即此业缘得身佣相。

远离两舌和合斗诤。

以是因缘得四十齿相齿密不疏相齿齐平相。

修欲界慈。

以是因缘得白齿相。

见有求者欢喜迎送。

以是因缘得方颊车相。

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以是因缘得上味相。

常施众生无上法味。

见有忘者施其忆念。

自持五戒转以教人。

修集悲心能大法施。

以是因缘得肉髻相广长舌相。

实语喜语法语软语非时不语。

以是因缘得梵音声相。

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

以是因缘获得二相。

一者目绀青色。

二者眼如牛王。

见有德者称实赞叹。

以是因缘得白毫相。

三十二相虽复各各说其因缘。

真因缘者持戒精进。

何以故。

若不持戒能修精进。

尚不得人身。

况得三十二相。

无见顶相及肉髻相等无差别。

复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

以是因缘得足下平相。

若至心作。

以是因缘得千辐轮相。

第二第三指网缦相。

七处满相。

细软肩圆缺骨满。

身直广长舌相。

若常作者。

以是因缘得长指相平住摩膝相。

常光一寻相齿密不疏相。

若净作者。

以是因缘获得余相。

复次若于众生生淳善心。

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肤体细滑尘垢不着。

次第修集时节修集。

以是因缘得第二第三第四相。

喜修善法心无悔退。

以是因缘得金色身。

常光齿白眉间毫相。

若闻赞叹不生憍慢。

覆藏善法不令人知。

以是因缘得马藏相。

所修善法回向菩提。

以是因缘得一一孔一毛相。

身毛上靡口四十齿最上味相勤精进故。

以是因缘得方颊车上身如师子相。

至心爱念一切众生如视一子。

以是因缘得齿齐平绀青目牛王眼相。

修集善法不知厌足。

以是因缘获得余相。

菩萨摩诃萨住性行时。

修三十二相业。

住净行时虽有如是三十二相。

相不具足未得明净。

住十三行尔乃了了明显具足一切佛法。

虽无量相众生不同。

有下中上不可思议。

是故佛说三十二相。

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和合集聚。

正与如来一毛相等。

一切毛孔所有功德和合集聚乃成一好。

合集众好所有功德。

增至百倍乃成一相。

唯除白毫无见顶相。

合集其余一切诸相。

增至千倍成是二相。

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有功德增至千万亿倍乃成如来深远蠡音。

其声闻于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如来成就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

以是义故。

如来世尊名为无上。

所行之法名无上行。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三种无量。

一者三劫无量。

二者修善无量。

三者利益众生无量。

是故说言如来成就无量功德。

毕竟地住品第三十

  菩萨四净者。

一者身净。

二者缘净。

三者心净。

四者智净。

永断习气得清净器。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身得自在生灭自由。

是名身净。

神通自在名为缘净。

修集善法心离烦恼。

是名心净。

知一切法无有挂碍。

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

是名智净。

菩萨以是四清净法获得十力。

何等为十。

一者知是处非处力。

二者知诸业力。

三者知诸禅定解脱力。

四者知诸根利钝力。

五者知诸众生解力。

六者知众生界力。

七者知至处道力。

八者知过去世力。

九者天眼力十者漏尽力。

如来所说真实无二。

是故名为多陀阿伽度。

若说善果及不善果真实因缘真实体真实性真实住真实生。

是名是处善不善果非因作因。

是名非处破憍慢智。

名真实智。

名一切智。

名无碍智。

名为净智。

名离慢智。

数次第故名第一力。

无有上故名一切行。

利益众生破坏诸魔故名为力。

真实庄严得自在故名为具足。

能破一切诸恐怖故名为涅槃。

因八正道因破诸苦故名为无上。

如法住故名为真实。

自得净法怜愍众生而为演说故名为梵轮。

梵轮者名为如来。

如来者名为清凉。

清凉者名之为戒。

受持净戒如戒而说。

是名清净正说实说利益而说广大说无碍说一切说毕竟说无上说无漏说无为说外说现前说。

是故名为大师子吼。

说善力方便。

说真实因。

以真实因缘得真实果。

所谓人天及无上果。

无上果故名为无上。

若作业已增长得果。

名为过去。

有作业已未受果报。

亦名过去。

未作业欲作。

未得果欲得。

是名未来。

已作之业未得果报。

受果之业已灭过去。

是名现在。

去来现在业有三种。

谓身口意果。

身口意果。

何处造作身口意善业。

是处得果。

何处造作身口意恶业。

是处得果。

是名是处。

纯善之业不得恶果。

是名非处。

不善恶业不得善果。

是名非处。

人业不受地狱果报。

是名非处。

地狱之业不受人报。

是名非处。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以相似故名地狱报。

人中轻受故名人果。

是名是处非处。

四禅八解脱。

如是等法自在修得。

以自在故。

是故如来常在三昧。

说法之时。

  梵天王等。

唯闻音声不见形貌。

如是等禅定解脱有二种烦恼。

谓未得欲得忧。

已得退失忧。

如来已断如是二忧得大自在。

知诸众生一切心想。

虽得了知心不贪着不生欢乐。

修集具足欲得便得。

大得易得。

得已不退。

是名第三禅定解脱力。

知信等五根有上中下。

从闻生者。

正思惟生者。

是名根力。

知上中下欲。

是名解力。

知种种性声闻性缘觉性如来性众生贪性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性。

是名第五力。

知因烦恼获得种种世界之身。

是名第六力。

知诸烦恼各有对治。

知一切有亦各有对。

知破一切恶邪见对。

是名至处道力。

了知四方种种众生种种名字。

过去众生念八事。

一名。

二生。

三姓。

四食。

五受苦乐。

六寿。

七住。

八者命终。

复念六事。

一者名字。

二者刹利等姓。

三者亲族父母。

四者饮食。

五者贫富。

六者寿夭。

是名第八力天行名为四禅。

得四禅果故名为天眼。

具足获得淳善果故名为清净。

明不同故名过人眼。

有欲界天眼。

虽复名同以不净故不名天眼。

天眼知者见众生堕。

堕者名天。

复有堕者名为人死。

生名中阴。

中阴有二种。

一者善。

二者不善。

不善中阴色如黑氀褐。

夜闇之时净眼乃见。

清净天眼见中阴色亦复如是。

善中阴色如婆罗奈女衣。

明月之时净眼乃见。

清净天眼见中阴色亦复如是。

黑色者名下行众生。

白色者名上行众生。

身口意恶业因缘故名为下行。

身口意善业因缘故名为上行。

恶业者名为邪见。

邪见有二。

一者可转。

二不可转。

诽谤因果言无圣人。

名不可转。

非因见因非果见果。

是名可转。

是故恶业名为邪见。

善业者名为正见。

不谤四谛信善恶业真实果报。

是故善业名为正见。

恶业因缘死过地狱。

不乐受果故名地狱。

放逸恶业共为翅羽必至地狱。

明见因果故为天眼。

善业因缘过于恶死。

乐受果报受人天身。

以正见故得生善有。

生善有者名为人天。

明见了了故名天眼。

云何善有。

以善因缘获得善果是名善有。

是名第九力。

以修身戒心慧因缘断一切漏。

以断漏故获得无漏身戒心慧。

无漏身戒心慧有二种。

见道修道。

以二道故心得解脱慧得解脱。

得心慧解脱故能示神通教化众生。

是名第十力。

十力菩萨知性。

知分别。

知自相共相不共相。

知平等。

知业。

知次第。

知胜不胜。

菩萨能知如是七事。

知性者。

十力性即五根性。

以慧多故名为智性。

是故说言知处非处。

不言信处非处。

乃至漏尽亦复如是。

分别者有三种。

一者分别时。

二者分别行。

三者分别自相共相十力能知一切时。

所谓过去未来现在。

是名分别时。

十力能知一切十方世界无量烦恼对治。

是名分别行。

十力能知一切色相。

是名自相。

知色无常乃至一切法无常。

是名共相。

是名分别自相共相。

不共者。

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缘觉。

十方诸佛同得十力。

是名平等。

知业者。

处非处力。

因实知因果实知果。

是第二力。

如来了知自业果报。

亦知众生所有业果。

因禅定解脱力故。

如来得三种示现能调众生。

因知根力了知众生下中上根。

以知根故随根说法。

因解力故如来了知一切众生善性恶性。

为除恶性教以善性。

因知世界力故。

如来常行世间之法。

不为世法之所染污。

知世界故知众生界。

知众生界故。

随根随心随其烦恼而为说法。

云何如来初教众生令入佛法。

如来若教声闻菩萨初入佛法。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应修集深乐寂静空闲独处。

汝初生时父母为汝所立名字。

乃至诸师和上所立名字。

当至心观。

如我此字父母诸师和上所作。

于内外六入有耶无耶。

善男子。

汝若离于内外诸入不见有者。

汝于尔时得真实智。

知是名字虚假不真。

法亦不真。

名亦不真。

以名字法不真实故。

云何于是而生憍慢。

善男子。

汝于尔时复应观眼及眼名字。

眼有二种。

一者名字。

二者流布。

眼名非眼眼相非眼。

若有一物名为眼者是物亦无。

若实有眼名亦应实。

若真实者众生生时。

自应识知不须教诲。

未见不教而能知者。

以是义故。

知名亦不实物亦不实。

如眼识亦如是。

作是观时除断内外诸入贪着。

以断内外贪故。

断一切法相。

以断一切法相。

真实知于一切法性。

一切法性者。

谓不真实无有相貌。

善男子。

作是观时若欲得一切智。

欲得大慈大悲。

欲得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

欲得性行乃至如来行。

欲得菩萨地六通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能得之。

是名第六力。

因至处道力知真实道不真实道。

坏不真道示以真道。

因宿命力故知受众苦。

知己不乐生死。

亦教众生不乐生死坏于常见。

因天眼力授人记莂断于断见。

因漏尽力如来自知已得解脱。

能坏众生见非如来谓真如来。

见非沙门言实沙门。

非婆罗门言实婆罗门。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得是十力一时而得。

云何而说有次第耶。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初观因果。

是故初名处非处力。

如是因果谁所受作。

是名业力。

以破业故修集禅定。

为知众生谁能修集谁不修集故观诸根。

根有三种。

谓下中上。

是名众生性。

是名第五力。

以知性故知心净不净。

是名世界。

欲知净心及不净心因缘故知至处道。

如是道者断常断见。

是名宿命天眼力。

二见断故诸漏永尽。

名漏尽力。

是名次第。

复有次第。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最初先观是处非处。

次观世业。

破世业故观禅解脱。

及观众生能修集道不能修集故。

次天眼见诸众生诸根利钝。

为欲知故。

余如先说。

复有次第。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观十二因缘是处非处。

十二因缘由何而出。

是故观业。

众生诸业或有受报。

或不受报故。

天眼观何等。

为众生故。

观法界。

是名为解。

法界世界无有差别。

欲知难调易调故知宿命。

为知受教不受教故知根利钝。

知已为说八正道分。

名至处道。

以道力故断诸烦恼。

名漏尽力。

处非处力及以业力有何差别。

善业恶业了知善果及以恶果。

是名是处非处力。

作者定受不作不受。

是名知业力。

为欲调伏不善业故修集禅定。

调伏有二种。

一者信。

二者不信。

是故观根信心有二种。

一者信三宝。

二者信摩醯首罗。

是名为解脱。

有三种谓下中上。

是名世界力。

知世界已说于世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

是名至处道力。

观诸众生善因恶因重业轻业。

是名宿命力。

因是知故断常断见。

是名天眼。

真实见故诸漏永尽。

是名漏尽力。

十力之性悉是智性无有差别。

以境界缘故说有差别。

四无所畏如常说。

如来为众生说于四事。

一者声闻不共法解脱。

二者声闻共解脱。

三者众生苦解脱。

四者为众生断苦得解脱说于对治。

声闻不共者。

我所觉知。

若言有法汝不知者。

我亦不见沙门婆罗门若人若天若魔若梵如法而言不知不见。

以不见故不生羞畏。

我漏已尽。

若言不尽。

不见沙门乃至魔梵如实而言汝漏未尽。

以不见故不生羞畏。

我已得道。

若言是道非毕竟者。

我亦不见有诸沙门乃至魔梵如实而言。

汝未得道是非毕竟。

以不见故不生羞畏。

我说障道。

若言不障。

我亦不见有诸沙门乃至魔梵如实而言说障非障。

以不见故不生羞畏。

佛所说道为诸菩萨及诸声闻。

佛涅槃后集结藏时。

声闻藏中除菩萨名。

菩萨藏中安菩萨名。

是故方等名菩萨藏。

不共声闻者。

谓如来三念处。

如来说法至心听受。

心得欢喜受诸安乐。

如法而住不违佛教。

佛亦不喜。

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

如来说法有不信受违反所说。

佛亦不瞋无有愁恼。

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

如来说法或有听者。

有不听者。

听者不喜不听不愁。

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

是名三念处。

复有不与声闻共者。

谓三不护。

如来不护身口命。

有阿罗汉无记业记失念心故。

无记业者名突吉罗。

如来已断一切无记业。

何以故。

常修正念故。

是故如来随心而说呵责眷属。

所谓驱摈粗言加之心无畏难。

何以故。

身口命净故。

复有不与声闻共。

所谓大悲如先说。

如来作何事。

何处作。

何因缘作。

云何作。

何时作。

如是诸事能如实知。

是名念心。

如来知何事者谓一切行。

何处者一切世界。

何因缘者为调伏众生。

云何作者谓善方便。

何时作者谓一切时。

以是故。

如来常修正念之心。

如来世尊若动若眴若语若行若住若作。

一切时中无烦恼习。

是故说言如来永断烦恼习气。

阿罗汉等则不如是。

是故不与声闻共也。

如来觉知三种法聚。

一者得利益义聚。

二者非利益义聚。

三者非利益非不利益义聚。

如来了了知是三聚。

是故说言如来得一切智。

如是等一百四十不共之法。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是故名为声闻不共。

菩萨行时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然不明净。

坐道树下。

无师修集三十七品乃得明净。

学地菩萨得金刚三昧已。

次第二念得十力一切佛法乃至一切净智。

悉以得故名一切智无碍智无障智净智寂静智清净智具足智。

是名毕竟地。

过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地。

入如来地如来行得无上身。

转菩萨身永断习气。

住毕竟地菩萨摩诃萨睹见佛法如罗縠中视。

如来世尊都无斯事。

是故名净。

住毕竟地菩萨见于佛法如远见色。

诸佛见法如近见色。

毕竟菩萨见于佛法如闇见色。

诸佛见法如昼见色。

毕竟菩萨如未出胎。

诸佛世尊如已出者。

毕竟菩萨如梦所见。

诸佛世尊如觉见物。

毕竟菩萨如灯不明。

诸佛世尊如盛明灯。

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能于一切诸佛世界施作佛事。

作佛事者有九种。

一一佛事能大饶益无量众生。

何等为九。

一者自为大丈夫事能令众生信丈夫事。

二者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

为利众生破其疑网。

三者如来具足十力。

具足十力故能利众生。

若有问言。

云何为力。

则能善解破其疑心。

调伏众生坏破邪见。

四者如来具足四无所畏。

为信三宝。

为调伏众生。

为破邪见。

为大师子吼。

五者如来具足三念处。

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破诸烦恼。

能畜徒众能化众生。

六者如来具足三不护法。

为利众生为调众生。

昼夜常以佛眼观察诸众生。

七者如来具足大悲。

为具足羼提波罗蜜。

为令众生离诸苦故。

为施安乐故。

八者如来具足无错谬不失念心。

是故无师如法而行如法而住。

为利众生令调伏故。

为坏众生诸放逸故。

九者如来永断烦恼习气。

知义法非义法非义非非义法。

是故如来说于义法。

离非义法非义非非义法。

如来具足一百四十不共之法。

如是九事能作佛事。

是名如来行。

是名如来地。

是名如来毕竟地。

何以故。

为如来行如来地如来毕竟地。

于无量亿那由他劫。

受菩萨戒修菩提行。

毕竟菩萨能教无量无边众生住毕竟地。

如来一切佛法。

悉为众生不自为己。

声闻缘觉所有之法。

但为自利少利于他。

是故二乘无不共法。

无上佛法终无似于声闻辟支佛法。

大悲不错谬断习气。

一切智五智三昧。

如来具足一切不共之法。

是故名为无上。

此经演说菩萨禁戒。

菩萨道菩萨戒果。

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戒果行。

是故名为菩萨地。

名菩萨藏菩萨摩夷。

摄取一切大乘经典无碍智经。

若天若人若沙门若婆罗门。

信是经典受持听说读诵书写。

广说修集分别其义。

见有持者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灯烛香花伎乐供养。

当知是人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称说其名。

得无量功德聚。

何以故。

菩萨戒因缘。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菩萨戒故。

如来正法久住不灭。

诸恶比丘渐就损减。

若无菩萨戒者。

诸恶比丘渐渐炽盛。

如来正法不久则灭。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

世尊。

此经当名何经。

优波离。

是名善戒。

名菩萨地。

名菩萨毗尼摩夷。

名如来藏。

名为一切善法根本。

名安乐因。

名诸波罗蜜聚。

尔时优波离闻佛所说欢喜礼拜。

右绕而去。

菩萨善戒经卷第十

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

  菩萨摩诃萨成就戒。

成就善戒。

成就利益众生戒。

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

若言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

无有是处。

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

亦无是处。

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

亦无是处。

譬如重楼四级次第。

不由初级至二级者。

无有是处。

不由二级至于三级。

不由三级至四级者。

亦无是处。

菩萨具足三种戒已。

欲受菩萨戒。

应当至心以无贪着舍于一切内外之物。

若不能舍不具三戒。

终不能得菩萨戒也。

尔时受者自观己身如观智者。

尔时于寂静处礼十方佛。

东向像前右膝着地。

合掌而言。

大德十方佛菩萨僧听。

今我某甲求菩萨戒。

我已具优婆塞戒乃至具智者事。

是故我从十方佛菩萨僧求菩萨戒。

今十方佛菩萨僧观我心。

我若有不信心毁菩提心。

有恶心虚诳心。

莫施我戒。

若其无者当施我戒。

怜愍故。

第二第三亦如是。

至心默然住专念已。

而作是言。

今已施我菩萨戒。

我已得菩萨戒。

何以故。

十方佛菩萨以他心智观我心。

我有真实心。

当知已施我戒。

怜愍故。

今我无师。

十方佛菩萨为师。

第二第三亦尔。

尔时十方佛菩萨即作相示。

当知得戒。

  十方佛菩萨告诸大众。

破世界有某甲真实受菩萨戒。

我今已施。

怜愍故。

今此人无师我为作师我今护念是我法弟。

即起礼十方佛菩萨。

是为自羯磨。

若有智者以憍慢故不从受者。

不得菩萨戒。

若是破戒者。

若智者在远方。

若国土乱。

若自重病。

若为利益多人。

若更无受处。

出家在家若能舍能施。

深心立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若有同菩提心同法同意能说能教善知义者。

欲受戒人应往其所头面作礼。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而言。

大德谛听。

我今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自在戒无上戒无胜戒。

大德。

于我不重心者。

为怜愍故乞施我戒。

若彼大德默然听者即应还起更整衣服。

向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及住大地诸菩萨等。

头面作礼。

任己智力赞叹诸佛及诸菩萨所有功德。

专念三宝在佛像前。

长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

我今某甲。

乞受菩萨戒。

大德。

今当为怜愍故施菩萨戒。

若彼大德默然听者。

受者尔时应当至心专念三宝生欢喜心。

复作是念。

今我已得成就无量无边无上功德宝藏。

当得菩萨所受持戒。

复应一心默然而住。

尔时智者语受者言。

善男子谛听。

法弟菩萨汝今真实是菩萨不。

真实发于菩提心不。

受者答言。

大德。

实是智者。

复言。

汝今具足三种戒不。

答言。

具足。

又问。

能舍内外所有物不。

答言。

能舍。

又问。

惜身财不。

答言。

不惜。

又问。

汝能从我受一切菩萨戒。

摄持一切菩提道戒。

利益一切诸众生戒。

是戒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戒。

汝能持不。

答言能。

第二第三亦如是。

尔时智者应唱是言。

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大德僧听。

今某甲求我。

从十方佛菩萨僧。

乞受菩萨戒。

已具三戒发菩提心。

真实菩萨。

能舍一切内外所有。

不惜身命。

愿十方诸佛菩萨僧。

怜愍故施某甲菩萨戒。

怜愍故施无量无边无上功德宝藏戒。

为利益众生故。

增长诸佛。

菩萨法故。

第二第三亦如是。

尔时诸方有凉风起。

智者当知十方诸佛诸菩萨僧。

施是人戒已语受者言。

某甲谛听。

十方诸佛诸菩萨僧今施汝戒。

如一切三世菩萨戒。

汝当至心持。

能持不。

答言能。

第二第三亦如是。

尔时智者敬礼十方诸佛诸菩萨僧及礼佛像。

礼已复唱是言。

十方诸佛菩萨大德听。

今某甲三说时。

已从十方诸佛及菩萨得菩萨戒。

说者我是。

受者某甲。

我为某甲证人。

大师者谓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僧是。

小师者我身是也。

师有二种。

一可见。

二不可见。

不可见者。

十方诸佛菩萨僧是。

可见者。

我身是。

于可见不可见师边。

是人得戒竟。

第二第三亦如是。

如是羯磨竟。

羯磨竟二俱默然。

尔时十方世界诸佛及诸菩萨知是相已。

告诸大众。

彼世界中有如是人从彼智者受菩萨戒。

如是人者是我法弟。

我今至心怜愍护念。

以十方佛诸菩萨僧怜愍护念故。

授者受者俱增善法。

默然小住已。

便起敬礼十方诸佛诸菩萨僧。

是名菩萨受菩萨戒已。

一切戒。

无上戒。

无边戒。

功德聚戒。

寂静戒。

净心戒。

破一切众生烦恼戒。

如是戒者胜于十方一切声闻辟支佛戒。

何以故。

度脱一切诸众生故。

菩萨受菩萨戒已。

应当学读菩萨法藏菩萨摩夷。

菩萨欲受菩萨戒时。

先当观察。

若不信者不应从受。

悭者贪者。

不知足者。

破戒污戒不敬重戒。

喜贪瞋者。

无忍辱者。

不能为他遮罪咎者。

懈怠懒堕贪受世乐乐说世事。

乃至不能一念之顷念于三宝。

疑网痴闇。

不能读诵菩萨法藏菩萨摩夷及生诽谤。

如是之人不应从受。

既受戒已不应向彼不信者说。

乃至不向谤大乘者说。

何以故。

若不信者以是因缘堕地狱故。

是故菩萨不应向说。

若说得罪。

菩萨定知向彼说能破彼人恶口恶业及不信心说则无罪。

菩萨既受菩萨戒已。

师应为说犯非犯法。

若知至心能受。

不为供养故受。

不为效他故受。

不为憍慢故受。

尔时是师便应为说犯非犯法。

某甲谛听。

菩萨戒者。

有八重法。

四重如先。

菩萨若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

得菩萨戒住菩萨地。

是名菩萨第五重法。

  若有贫穷受苦恼者。及以病人来从乞索。菩萨贪惜不施乃至一钱之物。有求法者吝惜不施乃至一偈。是名菩萨第六重法。

  菩萨若瞋不应加恶。

若以手打或杖或石恶声骂辱。

或时无力不能打骂心怀瞋忿。

若为他人之所打骂。

前人求悔不受其忏。

故怀瞋恨增长不息心不净者。

是名菩萨第七重法。

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

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

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

是名菩萨。

第八重法。

菩萨有二种。

一者在家。

二者出家。

在家六重。

出家八重。

是八重法菩萨若犯。

一一重法若具足犯。

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

现在不能令心寂静。

是则名为名字菩萨。

非义菩萨。

是名菩萨旃陀罗也。

不名沙门。

非婆罗门。

不能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心有三种下中上。

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

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

上者所谓乐作如是四事。

心无惭愧不知忏悔。

不见犯罪赞破戒者。

是名上恶心犯。

菩萨虽犯如是四重。

终不失于菩萨戒也。

如比丘犯四重失波罗提木叉戒。

菩萨若犯比丘四重。

亦失波罗提木叉戒。

污菩萨戒。

污者现在不能庄严菩提。

不得无量福德三昧。

是名为污。

有二因缘失菩萨戒。

一者退菩提心。

二者得上恶心。

离是二缘乃至他世地狱畜生饿鬼之中。

终不失于菩萨戒也。

菩萨戒者。

不同波罗提木叉戒。

菩萨若于后世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得。

名为开示莹净。

今当更说受菩萨戒是犯非犯轻重之相上中下异。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若于昼夜塔像经卷。

读诵之人千万菩萨。

不以华香供养礼拜。

不能赞叹。

心不欢喜乃至一念。

是名犯重不名八重。

是名菩萨污心疑心。

有创堕落起不净心。

若有所作无恭敬心。

不信故懈怠故。

是名犯重不名八重。

若无念心是名犯轻。

不犯者。

若有净心常求菩提。

净心者。

如须陀洹所有四信。

  菩萨若不知足不少欲贪着利养。是名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若能定知以不知足能调众生。

  菩萨若见上座宿德同学同师。

生憍慢心及以恶心。

不起承迎礼拜设座。

不共语言先意问讯。

若问所疑不为解说。

是名犯重不名八重。

是名菩萨污心疑心。

有创堕落不起不净有所作不犯者。

若病若眠若乱心时。

若至心听法供养佛时。

写经读诵解说论义共先客语。

护说者心知不与语。

能令调伏防僧制故。

护多人故。

  若比丘为求罪过听菩萨戒。

不信受者。

不信教者。

及不成就优婆塞戒。

不成就沙弥戒。

不成就波罗提木叉戒者。

不得听菩萨戒。

听者得罪。

若比丘犯波夜提罪。

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

得偷罗遮罪。

若比丘犯偷罗遮罪。

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

得僧伽婆尸沙罪。

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罪。

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

得波罗夷罪。

谓第八重若有说者。

得僧伽婆尸沙。

是故经中作如是言。

不信者不应听。

不信者不应说。

  有笃信檀越来请菩萨。若自舍若塔寺。若村落若国土。供给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菩萨憍慢瞋恨轻贱不往受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若菩萨无伴独行至白衣家。

得错谬罪。

若到白衣舍不能说法开示教化令其供养佛法僧宝。

是名犯重不名八重。

不犯者。

若病若闇钝若狂若远请若道路恐难。

知不受请令彼调伏。

若先受请。

若勤修善法时。

若未闻义为欲闻故。

若知请主心不真实。

若受彼请恐多人瞋若僧制。

  若有檀越以金银真珠车磲马瑙琉璃颇梨奴婢车乘象马等物杂色敷具。

奉施菩萨菩萨应受。

若不受者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不犯者。

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贪着。

若知受已施主生悔。

若知施主施已发狂。

若知受已施主贫穷。

若知是物是三宝许。

若知是物是劫夺得。

若知受已多得苦恼。

所谓王难贼盗死亡闭系。

恶声流布摈令出境。

若知受已不能舍用修种福德于良福田。

  若有众生为解义故。

欲得闻法住菩萨所咨启未闻。

菩萨轻心慢心不为说者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不犯者。

若知前人是恶邪见求觅过罪。

若病若病始差若狂。

若知不说令彼调伏。

若佛未制。

若知前人于三宝所不生敬重。

若举动粗疏。

若知钝根闻深义已生于邪见。

若忍邪见。

若知闻已转向恶人宣说其事破坏正法。

  若有恶人能作杀害及旃陀罗。

菩萨若不亲近往返为说正法者得罪。

何以故。

菩萨若见持戒精进身口意净不生慈悲若见恶人能生慈悲。

是故菩萨若不为说则得犯罪。

不犯者若狂若王制若僧制。

若虑多人嫌若知不说令彼调伏。

  若有檀越非亲里。

若长者若婆罗门以种种衣奉施菩萨菩萨应受。

若菩萨自求多得亦应受之。

如衣钵亦如是。

如衣钵线亦如是。

菩萨若到檀越边求索缕线。

使非亲里织师织。

教令致织务令广厚。

我不自着。

汝与檀越俱亦有福。

若檀越言。

我为师故唯愿自着。

菩萨得已若自为身往织师所。

教令致织务使广厚。

若得衣已自著者。

犯重不名八重。

若不教者不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应受应畜憍奢耶敷具。

至百千万数金银亦尔。

声闻之人但为自利。

是故如来不听受畜。

菩萨不尔。

为利众生是故听畜。

不得不受。

若为知足名誉故不受者。

得失意罪堕落不起。

有所作有疑不净。

若菩萨以懈怠因缘。

不能利益诸众生者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若菩萨为人所赞言是十住。

若阿罗汉至须陀洹少欲知足。

默然受者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若菩萨入僧中时。

见有诸人非法戏笑不呵责者得罪。

不犯者。

若听法时为调伏故。

为随心说法故。

为能利益故。

  若言菩萨不乐涅槃亦非不乐。

不畏烦恼亦非不畏。

何以故。

流转生死故。

若菩萨作是言得罪。

何以故。

菩萨乐于涅槃。

声闻缘觉所不能知。

声闻缘觉所乐涅槃。

于菩萨乐百分千分百千万分乃至无有一分。

菩萨呵责畏于烦恼。

声闻缘觉所不能知。

声闻缘觉呵责畏于烦恼。

于菩萨呵责畏于烦恼。

百分千分百千万分乃至无有一分。

何以故。

声闻缘觉但为自利不能利他。

菩萨不尔自利利他故。

菩萨虽行有漏故胜罗汉。

终日处漏烦恼不污。

是故得罪。

  若菩萨不畏恶声不护恶声得失意罪。

若他无恶横称他恶者得犯恶罪。

是罪因烦恼犯。

若为调伏加之恶语者。

得失意罪。

非是恶罪。

不犯者。

若呵外道诈来现受菩萨戒者。

若心本无恶口出恶言。

若颠狂者。

若知呵责有大利益。

若知瞋彼彼得利益。

若为护戒不生瞋者得罪。

若知瞋彼得现少利无他世大利。

若菩萨打者报打。

骂者报骂。

恼者报恼。

得失意罪。

是罪因烦恼犯。

  若有菩萨共相讥呵。

若实不实菩萨即应谦下归谢。

若不能者得罪。

不受归谢是亦得罪。

以放逸故。

不归谢者得罪。

以放逸故。

不受归谢者得罪。

不犯者。

若知彼人由来弊恶常来求人短若知不受令彼破恶。

  若菩萨于他瞋恨常生念言。我若见时当打当骂。不休不息不能自调者犯罪。

  若菩萨与比丘尼共同一道行不犯。若有贪心得罪。不犯者。为调伏故。

  若菩萨从非亲里尼受食不犯。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

于诸众生无非亲里。

若菩萨为贪作使多畜弟子犯罪。

不犯者。

若为调伏。

若为护法。

若为利益。

若无贪心。

  若菩萨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乐眠卧者得罪。不犯者。若病若病差气力未足时。若远行时。若读诵疲乏时。若思惟对治时。

  若菩萨共谈世事无益之言得罪不犯者。若他问说。若随他心为调伏故。说时至心莫作增减。

  若菩萨憍慢心故。不咨问师不受师教得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痴。若大聪明多闻有智为调众生。若入定时。

  若菩萨欲心起时。不观对治疾调灭者犯罪。不犯者。虽观对治烦恼力盛不能令灭。若故自试发欲心时。

  若菩萨言不应受声闻戒不应读声闻经。何以故。声闻经律不能利益诸众生故。若作是言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为贪着小乘经律者。

  若菩萨不读不诵菩萨法藏。

一向读诵声闻经律得罪。

不犯者。

若不闻知有菩萨藏。

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

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

不犯者。

若为论议破于邪见。

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

何以故。

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

为知世事故。

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若菩萨闻菩萨藏声闻藏有不可思议事。

不信不受言非佛说。

若自谤若是他谤得罪。

若菩萨作是言。

我智力羸弱肉眼不净。

不见如来甚深境界如来境界佛眼所见唯佛能知。

一切法界非我所及。

若能如是思惟观者。

是名实行。

菩萨忍与不忍二俱不犯。

  若菩萨生瞋慢心。

自言持戒多闻智慧悉胜汝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犯者。

若为破邪见。

为破轻蔑于佛法者。

若为伏彼自大心故。

为未信者生信心故。

已生信者得增长故。

若菩萨闻说法处。

乃至一由旬不往听者得罪。

若轻说者不往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若懈怠不往者得失意罪。

不犯者。

若不觉不知不闻。

若病若病初差气力未足。

若知说者颠倒不正法。

虑说者生羞愧心。

若说一法更无异义。

若修善法。

若化众生。

若不解彼说。

若不能忆念。

  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不赞其德。嗤笑所说辞义不正者得罪。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众生所作事务不与同者得罪。

所谓去来入出拥护财物。

和合斗诤作诸善事。

戒施多闻不共同者得罪。

不犯者。

若病若不知作。

若自营大事。

若先许助他若自修善法。

若虑多人瞋。

若喜若痴若狂。

若知不同能调伏彼。

若僧制。

  菩萨若轻说法之人。骂辱打掷嗤笑所说。但依文辞不依义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不能随从众生心者得罪。

所谓行住坐卧修诸善事。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见病苦人不能瞻养作给使者得罪。

不犯者。

若自病若无事力应广劝化。

有事力者。

若彼病者多有宗亲。

若自急修无上善法。

若先瞻他病。

若根闇钝。

如病贫穷困苦亦复如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见恶众生修行恶法。不能教呵劝勉之者得失意罪。不犯者。若知是人有善知识能教呵责。若知为说不随其语。若到解语。若有害心。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所畜之物与白衣同者得失意罪。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不应以金银盂器受取饮食。所畜铜器不得同彼白衣。木器角器悉不听用。用者得罪。不犯者。若失本器。若行路请时。若重病。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受恩不念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受他恩惠不能报者得罪。

报者应当持戒精进坐禅读诵经典。

随施主心所喜之事而以报之。

不犯者。

施主不受。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见有苦人若死失物王贼水火亲属离别。

应往其所说法慰喻。

随其所须任力给施。

若不能者犯罪。

不犯者。

若不得自在。

若自重病。

若不受语。

若有疑难。

若王瞋彼人。

若僧制。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若畜弟子不能从诸笃信檀越求索所须。

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

又不随时说法教化者得罪。

不犯者。

若知弟子有大势力聪明福德多诸檀越。

若是外道诈来盗法。

若知不能增长佛法。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应常赞叹他人善事。

若隐他德者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不犯者。

若前人遮。

若乱钝不知。

若重病。

若虑他嫌。

若难了知如庵罗果等。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所坐床榻过八指者得罪。不犯者。若说法时。若受笃信檀越请时。若至外道祠中坐时。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若弟子中应瞋不瞋。

应呵不呵。

应罚不罚。

应摈不摈得罪。

是罪因烦恼犯。

不应瞋而瞋。

不应呵而呵。

不应罚而罚。

不应摈而摈得罪。

不犯者。

若知弟子能烧塔寺作大恶事。

或杀师和尚。

若同师同和尚。

若父母。

若待时。

若定了知以是因缘破坏众僧。

若知后时自生惭愧。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获大神足。见可怖者而不怖之。可生信者不令生信得罪。不犯者。若知一切信邪倒见。不信佛法。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

常至心念不作犯想。

如其犯已寻应向人发露忏悔。

所谓大小乘人。

能善解义善宣说者。

是名菩萨一切戒。

从菩萨初地解六波罗蜜。

至一切戒一切悉是菩萨禁戒。

是名一切戒。

如来先于声闻经中所未说者。

今于菩萨藏摩夷中说何故名为一切戒。

总说出家在家戒故。

是一切戒。

难戒者有三种。

一者菩萨有大自在财富无量。

悉能舍离受菩萨戒。

是名难戒。

二者菩萨。

急难之时。

犹不令戒有微瑕析况复毁破。

是名为难戒。

三者菩萨虽随众生行住坐卧。

常坚持戒不令毁犯。

是名难戒。

一切自戒者有四种。

一者受。

二者性。

三者修。

四者方便。

受者谓三羯磨。

性者谓与性共俱。

菩萨摩诃萨性柔软故。

身口意业常善修者。

于无量佛诸菩萨所修方便者。

如诸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教令修集身口意善。

是名一切自戒。

善人戒者有五种。

一者自持禁戒。

二者教他令持。

三者赞戒。

四者见乐持者欢喜赞叹。

五者有犯随悔心无休息。

是名善人戒。

一切行戒者有十三种。

一者发愿回向涅槃。

二者广大。

三者清净。

四者欢喜。

五者不破。

六者不牵。

七者坚固。

八者璎珞。

九者真实。

十者义。

十一者信。

十二者宝十三者常。

如声闻地声闻禁戒一切善法。

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是名一切行戒。

除戒者有八种。

菩萨常应作如是念。

如我不喜死。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是故不应杀害物命。

如我不喜劫盗贪淫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杖石打骂等。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是故不应劫盗贪淫恶口妄语两舌无义。

语杖石打骂。

是名除戒。

菩萨乃至丧失身命。

终不毁坏如是八戒。

自利利他戒者。

菩萨于戒遮处则遮开处则开。

若遮处不遮开处不开者得罪。

菩萨知一切众生可摄则摄可舍则舍。

身口净戒常共檀波罗蜜行。

乃至共般若波罗蜜行。

如是净戒自利利他。

是名自利利他戒。

寂静戒者。

从初受戒至心坚持。

为四沙门果为菩萨果不为身命。

是名寂静戒。

菩萨坐时见王长者起者得罪。

若先加趺见王长者跪者得罪。

若先衣不整见王长者。

[僉  殳]容整服者得罪。

若王长者说恶语时。

随意称赞者得罪。

不疑之处强生疑者得罪。

应疑之处不生疑者得罪。

菩萨戒者。

初夜后夜不得眠卧。

善愿善行善法具足。

堪任中用正命成就。

远离断常具行中道。

离五欲乐无上无胜。

远离邪见不破不坏。

是名寂静戒。

菩萨戒聚成就具足无量妙果。

以是戒聚因缘故。

具足尸波罗蜜。

受者虽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得具足五事功德。

一者常为诸佛菩萨所念。

二者受常净乐。

三者临死无悔。

四者舍身得生诸佛世界。

五者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菩萨戒者不自为身。

唯为利他及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戒悉是过去未来现在。

恒河沙等诸佛菩萨之所成就。

乃至十方诸佛菩萨。

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