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大乘律 #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初译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真谛义品第一 #

  闻如是。

一时佛游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

菩萨三万二千。

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

时有天子名曰寂顺律音。

在于会坐。

即从坐起更整衣服。

长跪叉手白世尊曰。

文殊师利今为所在。

一切诸会四部之众。

天龙鬼神释梵四王。

皆共渴仰。

欲睹正士咨讲妙辞听受经义。

佛言。

东方去此万佛国土世界名宝氏。

佛号宝英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今现在演说道教。

文殊在彼。

为诸菩萨大士之伦宣示不及。

天子白佛。

惟愿大圣。

加哀垂威。

今文殊师利自屈到斯。

所以者何。

文殊师利所说经法。

开发结碍靡不[火  霍]然。

踰过声闻缘觉之上。

文殊师利设说大法。

一切众魔皆为降伏。

诸邪迷惑无得人便。

诸外异道莫不归命。

其贡高者不怀自大。

未发意者皆发道心。

已发道心立不退转。

所当受者无不稽颡。

所当执御靡不揽持。

如来至真皆亦劝赞。

因此圣教乃令正法长得久存。

自舍如来。

未有他尊智慧辩才颁宣典诰如文殊者也。

  于是世尊见寂顺。

律音天子之所启白。

为一切故则发大哀。

演两眉间毛相之光。

其明普照照诸三千大千佛土。

通达周彻一万佛土。

大光照耀宝氏世界。

时彼佛土诸菩萨众。

前问其佛。

是何感应先现此瑞。

宝英如来告诸菩萨。

西方去此过万佛刹。

有世界名忍。

其佛号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

今现在讲法演眉间光。

照万佛土普耀此刹。

菩萨问曰。

唯然世尊。

何故放光。

佛言。

无央数亿百千菩萨会彼佛土。

释梵持世及四部众。

皆共倾望文殊师利。

欲得奉觐咨讲经法。

悉俱白佛。

奋斯光明遥请文殊。

宝英如来告文殊曰。

汝往彼土能仁如来延企相待。

众会无不迟想。

相见稽首思闻欲听禀受。

文殊白佛。

吾亦寻知此光瑞应。

于时文殊与万菩萨礼宝英佛右绕三匝。

犹如壮士屈申臂顷。

于宝氏刹忽然不现。

立于忍土在虚空中。

不现其身。

佥雨天花遍大众会。

花至于膝。

时诸会者怪未曾有。

皆白佛言。

此何先瑞而雨天花。

佛告诸族姓子。

此文殊师利与万菩萨应命俱来。

在于虚空雨于众花。

以供养佛众会。

佥曰。

愿见文殊及诸菩萨。

若能亲觐如是正士。

甚为欣庆难值难遇。

说是未竟。

文殊师利与万菩萨。

便即现身稽首佛足右绕七匝。

各以威力神足变化。

作大莲华自处其上。

寂顺律音天子白佛。

愿发圣教。

令文殊师利敷演道化。

众会踦[跳-兆+區]欲闻训诲。

佛告天子。

自咨汝心便可稽问。

寂顺律音则白文殊。

宝英佛土有何奇特超异之德。

至使仁者游居乐彼。

文殊告曰。

不兴贪欲亦不灭之。

不起嗔恚亦无所尽。

不建愚痴亦无所除。

不造尘劳亦无所坏。

所以者何。

无所生法亦无所尽。

又问其佛说法。

何所兴为何所灭除。

答曰。

其本净者。

以无起灭不以生尽。

所以者何。

彼土众生。

了真谛义以为元首。

不以缘合为第一也。

又问。

何谓真谛元首。

何谓缘合以为第一。

答曰。

于义无起亦无所坏。

无有相处亦不无相。

亦非一相亦不离相亦不显相。

彼无视者亦不无视亦不谛视。

亦不有尽无能尽者。

已无所尽不可尽者。

是曰真谛义。

义者天子。

谓无心矣无本心者。

不教他人不于此除。

不度彼岸不在中流。

是真谛义。

义者天子。

谓无文字乃为圣谛。

所以者何。

如佛言。

曰一切音声皆为虚伪。

天子又问。

如来所说将无欺乎。

文殊答曰。

如来所说无诚无欺。

所以者何如来于二心无所住。

而于有为无为之法无有言辞。

由是之故无诚无欺。

于天子意所趣云何。

如来之化设有所说。

为实为虚。

答曰。

不诚不欺所以者何。

如来之化不有四大亦无诚实。

文殊答曰。

如是天子。

一切诸法皆亦如化自然之行。

如来所解无所成就亦无所住。

以是之故。

所宣讲法不诚不欺归于无二。

又问。

何谓如来说真谛义。

文殊答曰真谛义者不可讲说。

所以者何。

其义趣者。

无言无说亦不可得。

说是真谛义时。

五百比丘漏尽意解。

无数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法眼净。

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圣谛品第二 #

  寂顺律音问文殊师利。

其真谛义甚为难解。

文殊答曰。

如是天子。

其悭怠者于真谛义甚为难解。

又问何谓比丘精进。

答曰。

无所断灭亦无所除。

而不修行亦不取证。

是为比丘奉行正义。

所以者何。

其自念言断灭如是除去。

若此修行取证。

则为坏想颠倒放逸众行俱合。

又计斯者非正精进。

又问何谓正精进乎。

答曰。

其等无本及与法界等。

于五逆亦复如是。

如等无本及与法界。

于六十二邪见。

亦如凡夫之法。

学法不学声闻之法。

缘一觉法佛法。

亦如如等佛法。

生死之法其泥洹法。

爱欲尘劳诤讼颠倒亦复如是。

比丘若兹精进行者。

乃正精进。

又问何谓所行平等如等佛法。

及于爱欲尘劳之义亦等。

诤讼颠倒之事。

文殊答曰。

用空无相无愿等故。

所以者何。

空者不别无所若干。

犹如天子坏瓦器内空。

及与宝器之内空者。

俱同等空无有若干。

不可言二。

如是天子。

爱欲之空及与诤讼颠倒之空上至道空。

彼则俱空无有若干。

不可名二。

天子又问。

何谓菩萨修行圣谛。

文殊答曰。

假使菩萨不行真谛。

何因当为声闻说法。

所以者何。

菩萨行谛多所察护。

声闻无护。

菩萨行谛广大难限。

声闻偏局。

菩萨行谛将护众生。

而于本际无所造证。

菩萨行谛善权方便。

不舍生死泥洹之门。

菩萨行谛普观一切诸佛之法犹如天子有一士夫。

窃舍大师驰逸犇走。

独身无侣心怀恐惧。

渡于旷路不敢复还。

声闻如是意怀惶懅。

怖畏生死不护众生。

不能堪任游渡一切终始之患。

独自行谛不护佛法。

离权方便无有慧侣。

不亦然乎。

犹如天子谓彼大师多获盈利。

赍无量宝瑰琦异珍。

赐众贾人超越旷崄。

菩萨如是。

亦如大师积行无量道宝无限。

修于大慈无极之哀。

真谛圣慧饶益一切。

无数辩智以为傲富。

游一佛国复游一国。

六度无极摄行四恩。

以济危厄矜救众生。

还入生死。

善权方便修行圣谛。

度诸未度解诸未解。

周旋三界独步无侣。

开化未闻使入大乘。

  犹如天子垢秽弊衣。

以思夷华黄白须曼而用熏之。

香气不久寻便歇尽。

声闻缘觉行谛薄鲜。

亦复如是。

便中灭度不修所愿。

不至于佛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度脱之香亦复不能降伏挂碍尘劳之欲。

犹如天子细嬬妙衣其价百千。

以天殊特珍宝诸华。

百千万岁熏此好衣。

其衣常香香气普流。

巍巍芬馥未曾有歇。

诸天世人皆所爱乐。

菩萨如是。

从无数劫行谛法香不具。

所愿不中灭度。

而常演出佛无上道戒定慧解度知见馨。

降伏挂碍尘劳之欲游于天上及至人间。

天龙鬼神诸阿须伦。

君子庶民莫不奉敬。

而欲见者恒弘济度。

寂顺律音天子复问文殊。

其宝英如来至真佛土。

声闻之众为如何乎。

文殊答曰。

不御笃信不从他教。

不行于法不毁法界。

亦不八等离于八邪。

不须陀洹皆度一切恐惧恶趣。

非斯陀含来化众生。

非阿那含于一切法无所往来。

非阿罗汉而皆受于三千世界供养之利。

不离于欲亦不以欲而见[病-丙+(匆/心)]患。

不离嗔恚不以怒恨而见燋然。

不于众生而怀害心亦无所忧。

不离于痴不以愚騃而为危难。

灭除窈冥及一切法。

不离尘劳殷勤精进。

化去一切众生爱欲逮得高节。

无所从生而游现生。

于诸想念开化众生。

不计吾我及与人寿。

悉无所受亦无所舍。

净必一切人民所施众祐之德。

无意无念以修意止。

奉四意断不起不灭。

行四神足身意寂然。

遵于五根晓了一切众生本源。

行于五力降伏尘劳。

念于觉意解平等慧。

净修道教弃捐邪径。

证于道训不得无为。

游趣寂寞而行本际。

观于所观佥入法界。

灭于无明尽于愚痴。

兴于圣慧无上正真。

而除于三解脱之品。

则以肉眼皆见众生。

一切佛土诸佛世尊所化人民。

则以天眼睹于五趣生死往来周旋人民。

蜎蜚蠕动蚑行喘息形物之类之所归生。

则以慧眼察知一切众生之畴心行所念。

则以法眼睹见三世三界。

群萌一切人民所可行者。

则以佛眼皆用明观一切诸法。

法藏秘典圣耀所照。

则以天耳遥闻诸佛所宣经法。

以无念慧念知过去无央数劫之所更历。

而以神足游于无量诸佛国。

土靡不周遍。

尽于诸漏不至无余修解脱也。

而现其形无有色身。

有所讲说不演文字。

有所思惟无心想着。

示于颜貌姿艳端正。

以相庄校众好若干。

而以功德自严其体。

威神殊绝无能当者。

名称普流功勋阐布。

通于三世无所弊碍。

以咨嗟慧而为馨香自熏其身。

则于世法而无所著。

不为尘劳而见染污。

恶口粗辞不能毁之。

则以神通而自娱乐。

博闻无厌颁宣辩才为师子吼。

以智慧光靡所不照圣明之达。

而为雷震灭除闭塞幽隐之愚。

所说无尽通解总持佛所观察声闻缘觉所不知处。

常见诸佛觉意如海。

三昧之定犹须弥山。

忍辱柔和等之如地。

勇猛之力降魔官属弃诸外道安乐自在如天帝释。

喻若梵天心得由已无有俦匹。

求比难比而无等伦。

亦如虚空不可为喻。

靡所不周无所不入天子。

欲知宝英如来所生国土。

声闻之众其功德勋。

复超于此。

如吾所叹不可计量。

文殊师利说是语时。

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

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

五千天子未得道证发心。

白佛世尊。

我等愿生于彼宝英佛土。

得为声闻。

文殊答曰。

诸族姓子。

不可以怀声闻之心生彼佛土。

汝等。

当发大道之心乃致彼土。

应时受教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佛悉记说当生彼土。

解律品第三 #

  寂顺律音天子。

复问文殊。

何谓声闻律。

何谓菩萨律。

答曰。

受教畏三界难厌患[病-丙+(匆/心)]者。

声闻之律。

护于无量生死周旋。

劝安一切人民蚑行喘息蠕动之类。

开导三界决其疑网众想之着。

是菩萨律。

恶厌积德以用悭废不能自进。

是声闻律。

兴功为德不厌诸行。

以益众生因而得济。

是菩萨律。

灭除一切尘劳之欲己身所恶。

是声闻律。

攻伐一切众生尘劳恩爱之着。

是菩萨律。

不睹诸天心行所念所志不同。

是声闻律。

目见三千大千之佛国土根心所归。

是菩萨律。

但能察己心之所行。

是声闻律。

普见十方诸佛处所众生心念。

是菩萨律。

唯照己身志性所趣。

是声闻律。

光于一切人民之行蜎蜚蠕动心念。

思惟三界之居各有本末。

是菩萨律难将以护一切众魔是声闻律。

降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诸魔官属。

坏众魔行能受正法。

是菩萨律。

如毁破碎瓦石之器不可还合。

小志之德灭度如是不进正真。

是声闻律。

犹若金器虽为破败终不遗弃。

即可还合以为宝器。

大士现灭深慧法身。

永存不朽不增不减续现三界。

是菩萨律。

若大火烧山林树木。

莫不燔燎禽兽驰窜。

小志若兹。

畏三界难藏隐泥洹。

是声闻律。

乐于生死独步三界意无怯弱。

欣心娱乐道法之乐劝化众生。

亦如苑囿游观之园。

花实茂盛多所悦豫。

是菩萨律。

不能断除挂碍盘结之难。

而有处所。

是声闻律。

磨灭一切蔽盖之患。

永无止处。

是菩萨律。

取要言之而有限节。

自系缚身以有限德。

而见成就戒定慧解度知见事。

不能具足无极大道。

是声闻律。

所接玄邈志如虚空功勋无量。

戒定慧解度知见品不可称载。

是菩萨律。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曰。

善哉善哉。

快说解此。

诸菩萨律。

文殊听。

吾引喻重解。

令是义归广普究竟。

犹如二人。

一人叹誉牛迹之水。

一人起立咨嗟大海积水之功。

于意云何。

其人叹誉牛迹之水能久如乎。

答曰。

牛迹之水甚为少少不足称誉。

佛言文殊。

声闻之。

律所见威神亦复若兹如牛迹水不足称誉彼人起立嗟叹大海能如何乎。

答曰。

甚多甚多天中之天。

其大海者无有边际。

不可齐限深广难计。

佛言。

菩萨之律当作是观。

犹如江海不可訾量。

佛说是时。

二万二千人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异口同音皆而叹曰。

我等世尊。

当学于斯菩萨之律。

开导发起无央数人。

  寂顺律音天子复问文殊师利。

文殊。

为学何律。

为修声闻缘觉之律。

若菩萨律。

文殊答曰。

于天子意所志云何。

其大海者。

为受何水舍置何水。

答曰。

其大海者无水不受。

报曰。

如是天子。

菩萨之律。

犹如大海不逆污涂。

十方诸律靡不归之。

声闻缘觉一切众生开化行律而普游之。

天子又问。

文殊师利。

所言律者为何谓乎。

答曰。

所言律者。

开导教化恩爱尘劳。

故曰为律。

晓了贪欲。

故曰为律。

天子又问。

何谓开导恩爱尘劳。

何谓晓了于贪欲者。

答曰。

众念思想计有吾我。

处于诸见不弃颠倒。

不舍不明愚痴之本。

行于二事兴发尘劳。

分别此者。

是谓晓了贪欲也。

彼若修行无贪思想。

净导随顺不计吾我。

不住诸见捐舍颠倒弃舍无明愚痴之冥。

不为二行尘劳不兴亦无诤乱。

无诤乱已究竟永安。

是谓开化尘劳之律。

譬如天子其有术师。

明识能知毒虺种类。

便以咒术除去毒害。

学者若斯。

设能分别尘劳本末无有根源。

则能消灭尘劳恩爱。

天子又问。

何谓开化尘劳本末之律。

答曰。

于众想念本末所行。

无有想念则不兴诤。

已不兴诤则无所著。

已无所著则无所倚。

已无所倚则无所住。

已无所住则无恼热。

已无恼热究竟被教而蒙度脱。

此谓为律。

设使天子。

以贤圣慧玄妙之智。

晓了尘劳恩爱之本。

虚妄空无。

无所是在。

无有常主亦无所属。

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无有处所亦无方面。

无内无外亦不两间。

亦不积聚无色无像无有形貌。

是为晓了尘劳恩爱之本。

天子又问。

尘劳云何而蒙度脱。

为实为虚。

答曰。

犹如有人卧出梦中。

毒蛇螫之。

其人若痛不能堪任。

寻时便服除毒之药。

其毒即灭痛[病-丙+(匆/心)]休息。

于天子意所趣云何。

其人审为毒蛇所螫。

为虚事乎。

答曰。

为虚不可言实。

又问。

设使虚者。

何故被毒而蒙药除。

答曰。

如虚妄梦。

梦虚不实而被于毒。

毒除亦然亦无所除。

文殊答曰。

众圣解空。

开化一切尘劳恩爱。

亦复如是。

如天子问。

何谓开化尘劳恩爱为实为虚。

欲了此义。

如我之身计无有身。

恩爱尘劳实无恩爱亦复若斯。

设使我身是实身者。

恩爱尘劳亦当常存所以尘劳。

无尘劳者用我己身无有身故。

由是之故。

无有能得开化尘劳。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为寂寞而无生故。

诸法惔怕不可受持故。

诸法静默无归趣故。

诸法皆尽无积聚故。

诸法无尽无所生故。

诸法不生无所成故。

诸法无成用无造故。

诸法无作无所为故。

诸法无为用无我故。

诸法无我用无主故。

诸法无主如虚空故。

诸法无来无所著故。

诸法无来从无住故。

诸法无住无所受故。

诸法无受无所著故。

是故天子。

究竟蒙化。

成为法律亦无所化。

道门品第四 #

  天子又问。

一切诸法以何为门之元首也。

答曰。

无顺之念以为门首。

周旋生死顺义之念。

为泥洹矣。

不行精进为挂碍门。

精进之行为道品门。

狐疑之行为阴盖门。

勤修解脱无挂碍门。

思想诸着为尘劳门。

无所想念无有虚妄无恩爱门。

诸乱多念众妄想门。

寂然之行为恬怕门。

六十二见为憍慢门。

修于空无无自大门。

随恶亲友为恶罪门。

从善亲友为善法门。

众邪见事为[病-丙+(匆/心)]患门。

正见之义为安隐门。

悭贪之事为贫匮门。

布施之义为大富门。

毁犯戒者。

便当归趣诸恶道门。

奉修禁戒。

当归一切生善处门。

喜诤讼者违失法门。

若忍辱者得归殊特超异之门。

为懈怠者心垢秽门。

遵行精进为无垢门。

放逸之事为乱意门。

一心之事为定意门。

恶智之行痴冥之惑。

如牛羊门。

修智慧者三十七品。

为道法本师子之门。

而悉具足慈心行者。

无所害门。

悲哀行者志和雅门。

性以和柔无谀谄门。

而行喜悦乐法乐门。

修行护者无所适莫。

无增减门。

行四意止不失宿德。

诸所福门。

四意断者顺平等门。

四神足者心身轻门。

五根行者。

笃信之义为元首门。

五力行者。

不为尘劳及诸爱欲所沾污门。

七觉意者。

悉已晓了平等慧门。

八道行者。

弃捐一切众邪异径迷惑之门。

复次天子。

计于菩萨为诸佛法元首之门。

将护诸法。

法自在门故。

善权方便。

晓了处处无处之门故。

智度无极通知一切众生心念所念。

顺度彼岸门故。

六度无极摄于六欲。

令无所处为大乘门故。

观求于空。

三界如化终始如梦。

智慧明门故。

一切诸法皆为本无法无生忍。

明达自然无所不了。

其慧不依他人明故。

  天子又问。

文殊师利。

何谓法界之门乎。

答曰。

其法界者则曰普门。

又问其法界为何所界。

答曰。

一切众生之所界者。

名曰法界。

又问其法界者岂有分际。

文殊答曰。

虚空之界宁有分际乎。

报曰。

不也文殊。

答曰犹如虚空无有分际。

法界如是亦无分际。

天子又问曰。

岂可分别于法界乎。

答曰。

其法界者不可分别。

天子又问。

仁者。

何因解明诸法。

乃能晓了如斯辩才。

文殊告曰。

于天子意所趣云何。

其呼响者而有音出。

以何解法。

天子报曰。

其呼响者不解诸法。

以缘合成乃响出矣。

答曰。

如是天子。

菩萨皆因众生缘故。

而有所说。

天子又问。

仁者。

为住何所而有所说。

答曰。

如来化住有所讲。

吾之所住所演若斯。

若曰。

如来之化法无所住而有所说。

答如如来化于无所住而有所说。

吾之所宣亦复如是。

设使文殊于一切法无所住立。

而有所说。

仁何所住。

成于无上正真之道。

为最正觉乎。

答曰。

吾住五逆。

乃成无上正真之道。

又问文殊。

其五逆者为住何所。

答曰。

其五逆者。

无有根本亦无所住。

又问。

如来说言其作逆者。

无间可避不离地狱。

答曰。

如是天子。

如佛所说。

其作逆者当堕地狱。

若菩萨住于此五逆。

疾逮无上正真之道。

何谓为五。

假使菩萨殷勤至心发大道意。

去小乘心而不堕落声闻缘觉之地。

是第一逆。

发心广施一切所有无所爱惜。

不与悭贪而共合会。

是第二逆。

而发慈心一切众生吾当度之不中懈废。

是第三逆。

见一切法无所从生。

寻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不复中与六十二疑邪见俱合。

是第四逆。

所当知见。

所当断除。

所当颁宣。

所当成觉。

发意之顷悉知见觉。

靡所不达而无所住。

成一切智不着三界。

是为五逆。

文殊师利谓其天子。

菩萨已住于是五逆。

尔乃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为最正觉。

天子又问。

所说何谓逆不成逆。

顺不成顺。

答曰。

如紫磨金及如意珠。

虽堕不净为俱合乎。

答曰不合。

所以者何。

其物真故不与伪合。

文殊告曰。

人心本净。

纵处秽浊则无瑕疵。

犹如日明不与冥合。

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

譬如虚空无能污者。

欲行学法发菩萨心。

住于诸逆亦不动摇。

开化诸逆则名曰。

顺其心本净不与秽合。

所以者何。

设使合者不可复别。

水及泥土尚不俱合况于心本清净。

无形与形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