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大乘华严部 #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庄严菩提心经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人俱。

菩萨万人。

其名曰智光菩萨。

法光菩萨。

月光菩萨。

日光菩萨。

无边光菩萨。

跋陀婆罗等。

十六正士。

如文殊师利本所修行。

复有六十菩萨。

如弥勒菩萨本所修行。

此贤劫中菩萨摩诃萨等。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

而为说法。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思无量义。

即从坐起整衣服。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以种种宝华而散佛上。

散佛上已合掌白佛言。

世尊。

欲有所问。

唯愿世尊。

哀愍听许。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

恣汝所问。

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修菩提心。

何者是菩提心。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

菩萨修菩提心者非于众生。

菩提心者不可得。

此心非色非见。

法亦无有得者。

何以故。

众生空故。

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

世尊。

法相如是甚深。

菩萨当云何修行。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

善男子。

菩提心者。

非有非造离于文字。

菩提即是心。

心即是众生。

若能如是解。

是名菩萨修菩提心。

菩提非过去未来现在。

如是心众生亦非过去未来现在。

能如是解名为菩萨。

然于是中实无所得。

以无所得故得。

若于一切法无所得。

是名得菩提。

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

如阿罗汉取证。

于法无所得。

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

然菩提实不可得。

若于一切法无所得。

是名得菩提。

然于是中亦无有心。

亦无造心者。

亦无有菩提。

亦无造菩提者。

亦无有众生。

亦无造众生者。

亦无有声闻。

亦无发声闻者。

亦无辟支佛。

亦无发辟支佛者。

亦无有菩萨。

亦无发菩萨者。

亦无有佛。

亦无成佛者。

亦无有为。

亦无造有为者。

亦无无为。

亦无造无为者。

是中已得今得当得皆不可得。

  佛告。

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所应说者吾今当说。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

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

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

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

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

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

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

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

现行众善法。

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

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

诸愿得满足。

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

灭除诸障碍。

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

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

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

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

亦名摩诃萨。

亦名无为众生。

亦名无障碍众生。

亦名已得度众生。

亦名不思议众生。

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复次善男子。

复有十三昧护持菩提心。

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法宝三昧所护持。

发第二心坚固三昧所护持。

发第三心不动三昧所护持。

发第四心不退三昧所护持。

发第五心宝华三昧所护持。

发第六心日光三昧所护持。

发第七心一切义三昧所护持。

发第八心智照三昧所护持。

发第九心诸佛现在前三昧所护持。

发第十心首楞严三昧所护持。

  复次善男子。

菩萨初地相。

能见三千佛刹土满中亿千那由他伏藏。

二地能见三千佛刹土坦然平整以众宝暐晔庄严。

三地能见诸力士为降伏怨敌。

四地能见四方有诸风轮来。

有种种妙华遍布其地。

五地能见众妓女以众宝璎珞其身。

上有忧钵罗华天冠。

胆匐华天冠。

婆师迦华天冠。

阿提目多伽华天冠。

而为严容。

六地见众宝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其池四边有七宝阶道底布金沙。

自见己身在此池中嬉戏娱乐。

七地见其左右有诸地狱。

而从中过无诸艰难。

八地自见两肩上有师子王。

形容端严头上有幡。

有大威力降伏众兽。

九地见转轮圣王百千大臣刹利居士而自围绕。

以正法化无量众生。

见虚空中有众宝盖垂覆其上。

十地见佛色身。

身真金色放大光明。

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善男子。

如是十种相应善分别成就十地。

以三昧力故。

  复次善男子。

初地生胜进陀罗尼。

二地生不坏陀罗尼。

三地生安隐陀罗尼。

四地生难沮坏陀罗尼。

五地生功德华种种庄严陀罗尼。

六地生智圆明陀罗尼。

七地生增益陀罗尼。

八地生无分别陀罗尼而为上首。

八万四千陀罗尼同共俱生。

九地生无边陀罗尼而为上首。

六十二亿那由他陀罗尼同共俱生。

十地生无尽陀罗尼而为上首。

亿千恒河沙陀罗尼同共俱生。

  复次善男子。

初地行檀波罗蜜。

二地行尸波罗蜜。

三地行羼提波罗蜜。

四地行毗梨耶波罗蜜。

五地行禅波罗蜜。

六地行般若波罗蜜。

七地行方便波罗蜜。

八地行智波罗蜜。

九地行成就众生满足波罗蜜。

十地行诸愿满足波罗蜜。

如是诸波罗蜜。

于诸地中皆悉成就。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有十种。

何等为十。

一曰信根。

二曰定根。

三曰大慈。

四曰大悲。

五曰我喜。

六曰彼喜。

七曰发一切愿。

八曰持一切众生。

九曰四摄。

十曰亲近诸佛法。

是名十种法成就檀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行尸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离八难。

二曰成就佛功德。

三曰离声闻地。

四曰离辟支佛地。

五曰身清。

六曰口清。

七曰意清。

八曰庄严心。

九曰断地狱缘。

十曰所祈得满足行。

此十法即成就尸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行羼提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忍力。

二曰踊跃。

三曰成就众生。

四曰于甚深法能忍。

五曰无彼我。

六曰断嗔恚。

七曰不惜身。

八曰不惜命。

九曰舍痴。

十曰观法身平等。

如是十种法成就羼提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精进根。

二曰精进力。

三曰正勤。

四曰正念。

五曰以身助众生。

六曰以心口随生。

七曰行处不退转。

八曰除懒惰。

九曰降伏恶知识。

十曰集一切智。

是名十法成就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定根。

二曰定力。

三曰等定。

四曰游戏诸禅。

五曰三昧。

六曰三昧报。

七曰不毁众善法。

八曰灭除烦恼怨。

九曰于正法舍。

十曰定阴。

如是十法成就禅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慧根。

二曰慧力。

三曰正见。

四曰正念。

五曰阴方便。

六曰分别界。

七曰圣谛。

八曰无障智。

九曰回邪见。

十曰无生法忍行。

如是十法。

得成就般若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方便波罗蜜有十法。

何等为十。

一曰同众生行。

二曰持众生。

三曰大悲。

四曰无厌。

五曰离声闻辟支佛行。

六曰入波罗蜜。

七曰如实分别器量。

八曰扶助善心。

九曰入不退转地。

十曰降伏众魔。

是名十法成就方便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波罗蜜义。

行胜进满足。

是波罗蜜义。

成就第一智。

是波罗蜜义。

不在有为不处无为。

是波罗蜜义。

生死大患善能觉知。

是波罗蜜义。

本所未觉今悉了知。

是波罗蜜义。

无尽法藏广能示现。

是波罗蜜义。

善除障碍。

是波罗蜜义。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等不望报。

是波罗蜜义。

解一切众生界。

是波罗蜜义。

满足无生法忍。

是波罗蜜义。

成不退转。

是波罗蜜义。

修净佛国。

是波罗蜜义。

成就众生。

是波罗蜜义。

处于道场觉一切智。

是波罗蜜义。

降伏众魔。

是波罗蜜义。

成就诸佛一切种智。

是波罗蜜义。

破诸异见。

是波罗蜜义。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成就满足。

是波罗蜜义。

成就十二行法轮。

是波罗蜜义。

如是善男子。

波罗蜜义甚深无量我但为汝略说之耳。

  尔时会中有天子。

名师子奋迅光。

即从坐起合掌白佛言。

善哉世尊。

如上所说。

甚深希有诸佛功德。

譬如甘露充足一切。

佛告天子。

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及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典。

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何以故。

天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宿植德本乃能得闻是经。

非是少功德人之所听闻。

若有暂闻此经读诵书写。

此人舍是身已常见诸佛。

见诸佛已能于佛所转妙法轮。

即得无尽陀罗尼印。

亦得解一切众生心行陀罗尼。

亦得日光普照陀罗尼。

亦得净无垢陀罗尼。

亦得一切诸法不动陀罗尼。

亦得金刚不坏陀罗尼。

亦得甚深义藏演说陀罗尼。

亦得善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亦得虚空无垢游戏无尽印陀罗尼。

亦得诸佛化身陀罗尼。

况复闻已如说修行。

善男子。

若有菩萨得如是法。

则能于十方世界诸佛刹土化作佛身。

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然于法相不动亦无去来。

虽成就众生。

无有众生而可得者。

常为说法而无所说。

恒现受生而无生灭。

虽现来去无来去相。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

三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思无量义菩萨。

及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人非人等。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