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人菩萨所问经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一

阴种诸人以了道慧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菩萨不可计。

一切大圣神通以达。

辩才无碍慧不可量。

诸根寂定见一切本。

应病与药靡蒙济。

为法桥梁度脱三界也。

尔时世尊。

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

时持人菩萨即从坐起正服长跪。

前问佛言。

菩萨何行建立誓愿。

无限功勋晓了诸法。

分别一切诸度无极。

识解无量方便善权。

弘要被不可喻。

戒德大铠真正道义。

为众生愿弘恩仁慈。

覆如虚空不可测度。

其心清净德行具足。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普度无极。

若有众生欲奉斯业。

殊特之原无上大道今故为斯。

如此等类启问如来。

菩萨大士咨问如来言教处所。

周游三界所行备悉。

勤修禁戒无所忘讲。

奉清净行游居成办遵无极慧。

无量方便随时开化。

为此众生有心存法。

不能自达故问如来。

何谓菩萨晓了诸法。

能以随时为人班宣。

其心坚强力念不忘。

致微妙慧解一切法。

章句谊理所生之处。

常识宿命不中忽忘。

至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也。

佛言。

善哉善哉。

持人菩萨。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

愍伤诸天及十方人。

乃为一切咨问如来如斯要义。

功勋之德不可尽极。

决一切疑犹豫罗网。

以大弘慈加于众生显示大明。

现在将来诸菩萨施行无盖哀。

为众生故普现大道。

兴举弘誓将护一切。

为开发化济众厄令得自归。

使度彼我拔济众生。

不堕三恶勤苦之狱。

乃以劝之使立大道无上正真。

欲脱众生生老病死啼哭之恼忧困之患使长安隐。

将来最后末世流布正法。

消大恐畏令无所惧。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持人菩萨与诸大众受教而听。

佛语持人。

菩萨有四事义。

观其言教晓了诸法。

能以随时为人颁宣。

何谓为四。

心念成就逮致正真。

志存道法未曾忽忘。

性行柔和庠序仁慈。

其心所兴与众殊异。

是为四。

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分别道义决诸种姓。

晓了众行义理所趣。

宣布一切诸法至要。

达诸法本随而开度。

是为四。

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解无央数所行诸法。

以行超越畅无量法。

所当应宜剖判所行。

无底功勋识别诸法因断诸习。

是为四。

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因其正行逮无上正真之道。

疾具足灭道行之法三十七品。

通达诸法自然之智无所依仰。

解权方便成一切愍。

是为四。

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心离秽垢不怀悭嫉。

以是恩仁摄众生类。

其戒清净所行解明。

常奉精进未曾懈废。

勤修清净建立成就。

晓了顺行专思道业。

是为四。

复有四业。

何谓为四。

志性清净所愿解明。

所行功勋至德清净。

忍辱仁和建立妙法。

以逮显明无所不照。

分别经义畅入道门。

是为四。

复有四业。

何谓为四。

夙夜勤修求一切智。

志存一心定意正受。

晓了脱门奉于大哀。

无极之慈喜护济厄。

逮致深慧修清净行。

畅达正义解了道行。

是为四。

复有四业。

何谓为四。

遵承智慧所行具足。

圣明清净志愿弘大。

爱乐至德无挂碍慧。

心存普救未曾舍行。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察言观义心誓坚固。

何谓为四。

其意坚强所求具足。

性行安详所思备悉。

其行究竟不断道念。

修四意止成就雅德。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察言观义志存坚固。

何谓为四。

意以得立心念佛业道品之法三十有七。

意根通利晓了往宿无央数劫所生之处。

意以平正圣慧清净。

无能毁断疾成佛道。

摄取至真佛一切智。

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察识方便慕具慧义。

晓了勤修显真谛慧。

缘是亲近得至佛道。

所行精进未尝忽忘。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志性坚固。

何谓为四。

常奉精进不远佛道。

志性安和能制其意。

普解诸法未曾放逸。

解畅众道诸根寂定。

常应经义不违佛教。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志性坚固。

何谓为四。

立清净戒所行无秽。

去五阴盖不为所蔽。

心无所著未曾懈废。

蠲除众罪所灭尘劳。

是为四。

复有四事志性坚固。

何谓为四。

心不愦乱求正真法。

方便安心顺一切法。

晓了随时不失仪节。

所生之处不贪家业志存沙门。

是为四。

复有四事志性坚固。

何谓为四。

常亲善友远恶知识。

志慕深法未曾放逸。

归命诸佛诸菩萨俱。

咨问禁戒晓了诸观。

是为四。

复有四事。

观义察言普解法句。

何谓为四。

建众方便了诸道业。

解诸法门因缘报应。

志上慧义分别佛道。

解畅诸法章句所趣。

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

观义察言晓了分别诸法章句。

何谓为四。

解畅宣布真实言教。

敷演诸法无所不达。

剖判诸法方便具足。

明知诸义本所从习。

是为四。

复有四事观义察言。

何谓为四。

奉行圣慧分别道业。

逮得势力宣布诸法。

速成佛道清净之慧。

明度无极普以备足。

是为四。

复有四事分别诸法。

何谓为四。

晓了所习精进修行。

消灭因缘靡所不了。

因其逮得应真之力。

随时勤修奉受正典。

是为四。

复有四事分别诸法。

何谓为四。

晓了万物一切无常。

分别万物本因所习。

精练诸物皆归灭尽。

解知无常便修道业八正真元。

是为四。

复有四事分别诸法。

何谓为四。

晓了众行合会诸习。

分别一切灭尽诸习。

逮得因缘无极大力。

方便断别合散之行。

是为四。

复有四事分别诸法。

何谓为四。

解畅诸义言辞所趣。

晓了众义不从他受。

敷演诸法一切众相慧印之源。

令一切法立无相慧。

是为四。

复有四事。

所生之处常识宿命心念不忘。

至成无上正真之意。

何谓为四。

诸根明利畅善恶法。

以了他人意念是非。

一切阴盖咸得休息。

所生之处常念不忘。

志在无上正真之道。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心念不忘至成正觉。

何谓为四。

常行定志晓习方便。

智慧通畅明慧为首。

明所行观无所不睹。

分别道慧光明远照。

是为四。

复有四事。

心念不忘至最正觉。

何谓为四逮得总持无所生慧。

以得超越永尽圣慧。

以消灭慧观于三界。

以无底慧睹见三世。

是为四。

复有四事。

所生之处常识宿命。

无能乱者至成正觉。

何谓为四。

以断结着莫能乱者。

口之所言未曾阙漏。

皆达一切诸有业患悉是无为。

逮得佛行无极大道。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其心念成就  志性常明了

  未曾忽忘法  由是致正觉

  晓了一切法  柔和行仁慈

  以达诸法无  解无央数行

  遵承真智慧  圣达以具足

  去心之秽垢  未曾怀嫉妒

  方便以随时  分别无上慧

  志愿甚弘大  乃至最正觉

  其意得自在  道品三十七

  心根以通达  识宿无数劫

  知苦所由生  习因本根无

  一切所有尽  解之悉本无

  以菩萨正法  开化三界厄

  使诸无明者  皆通无上道

  佛告持人。

菩萨有五事。

行清净力逮斯德句。

何谓为五。

以仁和性本净慧力。

所愿清净。

圣明慧力德本清净。

道力无量所誓清净。

则是慧力休息罪业慧力清净。

是为五。

清净慧力复有五事。

何谓为五。

其力以畅威仪礼节。

斯念成就清净慧力。

善权方便晓无秽力。

为众生故圣力解明。

以通达力勤修瑞应。

是为五。

复有五事。

清净慧力逮是一切功勋之业何谓为五。

布施清净则谓慧力。

救摄众生则清净力。

建立大慈则净慧力。

心怀大哀则净慧力。

以无极喜护净慧力。

是为五。

复有五事。

为清净力逮是功勋。

何谓为五。

其戒清净成无权慧。

以戒禁行救济慧行。

忍清净莫能怀恨。

以净慧力救济无势。

博闻清净力靡不通。

是为五。

复有五事具诸功勋。

何谓为五。

以精进行志性慧力。

以能勤修应清净慧。

一心慧力疾得定意。

了禅定慧。

以寂然净察三界空。

是为五。

复有五事逮是功勋。

何谓为五。

智慧清净博闻无厌。

以见世力得度世力。

强而有势救脱劣弱。

以圣明力晓了清净。

以净慧力畅达有无生死无为。

是为五。

复有五事。

成圣明力逮是功勋。

何谓为五。

以承智力剖判诸观。

以晓了力究竟本净。

慧明解脱以成圣力。

尽无生慧致于道力。

以一相自然净。

用智力察所有本净。

是为五。

佛告持人。

菩萨大士常当奉行如是比像清净之法。

佛于是颂曰。

  五力无能当  乃致清净慧

  五阴盖消除  神通自然成

  布施持戒忍  精进一心慧

  六度本无形  行者因有名

  道行为一切  诸有不达经

  解三界犹幻  乃致无从生

  佛告持人。

菩萨大士有三事法。

虽在盛色以法净力常勤修慧。

何谓为三。

好乐道法。

精进不惓。

行无放逸。

是为三。

复有三事。

在于色法慧力清净。

疾成佛道至一切智。

所以者何。

勤精进者无放逸本成就诸法。

以是清净逮致道力。

速成精进。

一切愍慧行不回转。

以不回转究畅道法。

成就功德已成功勋。

疾逮诸法通达慧力。

以逮是者则世众祐。

便致畅毕无碍之德。

乃行如来。

逮得圣慧观如来。

不久证明如来道慧。

佛告持人。

佛往宿世行菩萨业无央数劫。

为灯光佛所见授决。

最后究竟。

逮如是像清净慧力。

所度无极。

若有菩萨致是慧者便转法轮。

我亦如今所转法轮。

畅师子吼。

亦复若斯。

以致斯慧。

便于诸法而得自在。

已得自在便成大道。

若欲逮是无极道慧。

当学是法。

亦复不久当疾得佛无极正觉。

妙慧超王佛品第二

  佛告持人。

乃往过去久远世时。

无央数劫不可称限。

越是无量。

尔时有佛。

号妙慧超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

其佛世时诸声闻众不可计数。

其诸菩萨无央数会。

皆是其佛本学道时至愿所致。

佛国清净功勋巍巍。

其佛国土无三恶趣八难之处。

众生安隐福同快乐。

皆离贪欲除去五盖。

如是比像无世俗义。

唯以道品而相娱乐。

以四禅定而行正受。

佛言。

持人。

其妙慧超王如来。

寿八十亿垓百千劫。

其国土人寿三十亿垓。

当尔世时无有国王典制万民。

唯以妙慧超王如来至真为法王。

咸共称曰无上道王。

其妙慧超王如来至真。

诸菩萨众能为一切。

普决疑网多所欢悦颁宣菩萨无极法藏。

时诸菩萨闻佛所说如是比像清净法力。

五百菩萨一心精进夙夜殷勤。

不想念坐不想求食。

尽其形寿不念服饰。

唯念至真无极道王。

思是像法清净法力。

以是一心德本所致。

于彼寿终生于东方。

去是佛土八千亿国。

适生未久亦逮此法。

识念不忘悉见宿命。

睿哲聪明诸根通达。

无所不睹探古知今。

又其佛土。

佛号无量华王。

讲说经法。

是五百人生彼佛土。

寻时其身年如十六。

即报父母出家捐业。

行作沙门净修梵行。

在其佛所奉行精进六十亿岁。

佛语持人。

于彼世时五百菩萨。

如是比像。

值见诸佛二十亿。

普在其所夙夜精进。

妙慧超王如来至真。

使五百人于万劫中。

值二万佛而授其决。

当逮无上正真之道。

以亿万劫供养奉事二万佛讫。

是五百人皆同一劫次第成佛。

是故持人。

菩萨大士速欲逮成无上正真为最正觉。

当精进学如是比像。

清净慧力经典之要。

夙夜勤修。

勿得懈废为放逸行。

所以者何。

诸佛本学皆由精进。

无逸为本致最正觉普具道品。

佛皆识念往昔古世精进如是。

见是十二亿诸佛世尊所生之处。

当得意力探古知今无所不通。

各各识知一切宿命。

如近不远悉睹见之。

皆由精进学是法故无放逸行。

夙夜勤修未曾懈废。

  尔时世尊以无极慈。

兴大悲哀观于四方。

即如其像三昧正受。

化现诸佛周遍三千大千世界。

各为众生颁宣经道决诸狐疑。

闻各开解莫不欢悦。

复重为演菩萨之法。

尔时世尊寻现神足显其威德。

使竹园中诸会菩萨。

皆见十方诸如来。

在其世界敷演经法。

时诸菩萨各从坐起。

叉手自归为佛作礼。

各自叹曰。

至未曾有。

诸佛世尊威德圣慧不可思议。

道法超殊巍巍无量。

犹如虚空不可攀逮。

时佛即告诸菩萨曰。

是不为难。

如来至真不可限喻。

所以者何。

族姓子。

解诸法界无所不达。

所解法界如来至真。

其一毛德神足变化不可称限。

光明普照江河沙等十方世界。

其光明中各演音声颁宣经道。

其一毛孔亿百千垓。

神足变化不足为难。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神足功勋不可限量。

巍巍如是。

又族姓子。

如来至真见众生心以为说法。

少有信乐如是像法。

精进勤修志乐慕求。

是无量法亦复希有。

所以者何。

如来今兴在五浊世。

何谓五浊。

一者人多弊恶不识义理。

二者六十二疑邪见强盛不受道教。

三者人多爱欲尘劳兴隆不知去就。

四者人寿命短。

往古世时八万四千岁以为甚损。

今寿百岁或长或短。

五者小劫转尽三灾当起无不被害。

若有在此五浊恶世能信乐是。

如斯像法深妙道义。

有一人好能受如此佛正真慧。

是为甚难至未曾有。

何况信乐如来所行受持乎。

族姓子。

佛从古无央数劫。

被大德铠长夜遵习如是像法精进忍辱仁慈博爱。

若见众生在于厄难。

勤苦之患无救护者。

心生恐惧堕于恶趣。

愿生彼土导利众生。

救济众厄令入正道。

如来至真德不可量。

如空无侣勇健独步度脱十方。

是佛往昔过去世时本愿清净。

今有信乐是无量法深妙之义爱喜受持。

皆往古昔曾见被训故今信喜。

现人少有信乐。

于斯如来所显如来十力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诸佛之法空无之慧。

希有好喜入斯法者。

若有入斯皆是如来威德所致。

神足变化勇猛功勋。

佛以慧力善权方便。

长夜开化勤修不解。

皆由往宿矜矜一心不舍此法。

常行大慈修无盖哀。

大喜大护救济众生。

又族姓子。

诸菩萨学少有愍念。

于五浊世成最正觉。

为诸众生在五浊世。

开导大难亦复希有。

如吾于今所立教训。

所以者何。

往古宿命通大精进积功累德。

每生自克布施头目。

肌肉支体妻子国邑。

群从车乘无所爱吝。

不计身命无所贪慕。

三界无怙惟道可恃。

以无极力行权方便开化众生。

能成无上正真之道。

佛悉忆念往宿世时。

一日之中所施无量。

并惠身命无所爱惜。

皆由愍念众生之故。

开化盲冥令见道明。

亦识往宿无数世时。

见饥馑者无有饮食。

供养之具可用施者。

割己股肉煮之炙之。

持用授之不以作患。

心不怀恨惟行大哀。

愍伤众生奉无极慈。

以是之故当作斯观。

遵修如是通大精进开化众生。

如斯精进积累功德。

逮致无上正真之道。

是故诸仁。

诸族姓子。

勤学如是微妙精进。

以习如是无极道法。

亦当如我往昔所行菩萨之业开化众生。

如是无异颁宣经道。

亦如我今有所救脱。

是贤劫中所兴千佛皆当咨嗟。

吾本所行各当说言。

能仁如来本行精进。

不可限量不可班喻。

道慧巍巍所度无极。

于五浊世五逆乱中开化众生。

如是无穷不可计尽。

是故族姓子。

假使有人如是比像奉精进行。

爱乐勤修而无放逸疾成正觉。

又吾于是逮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

临灭度时所度无量。

若有能遵如是精进。

应如至教而不懈废。

取如芥子佛之舍利建立塔寺。

皆当得佛灭度之业。

所以者何。

佛兴愍哀为诸将来众菩萨施。

本为菩萨行佛道时曾所训诲。

由是缘故显示大道。

又复慈愍堕八难者。

故兴大哀普布舍利。

若取舍利大如芥子建立塔寺。

面见如来手自供养。

灭度自后睹其舍利。

心怀悦豫所立地处。

以是地施于舍利而兴塔寺。

随心所愿兴于大哀。

本宿命时行菩萨法。

等心众生誓愿所致舍利遍流。

佛所积功累德。

光光不可限量。

巍巍如是。

愍念众生兴于大哀。

最后末世立无极慈加于一切。

若有菩萨受是像法。

好喜慕乐勤修精进而不放逸。

用至愿故最后末世受如是像。

弘雅经典能持讲诵。

为他人说令普流布建立菩萨。

若有持诵为他人说。

以是像典劝诸菩萨。

令学讽诵转复宣布。

所以者何。

若是景摸久在天下。

则佛正道永长现矣。

如来常存以是观之。

族姓子。

佛本往世如是方便。

摄护众生建是经典。

以用将养未来俗世。

在五浊世宣布斯典。

若族姓子。

所在郡国县邑。

州域大邦。

如是像典所流布现。

受持讽诵广为人说。

如是学士。

族姓子等。

见佛现在临灭度时如来游彼。

佛则现在而不灭度。

所以者何。

族姓子。

佛不曾说乎。

佛者法身。

若见法者则睹如来。

莫以色身观于如来。

若信正典闻见受持则睹如来。

闻法奉行住如法教乃曰见佛。

闻宣正典顺法入道乃曰见佛。

佛以未曾以法生法。

以能行法敷演正典。

不怀妄想猗求诸法则睹如来。

一切诸法悉无所著。

尔乃名曰睹如来耳。

若族姓子。

不见诸法则睹如来。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不存有法非法之辞。

不当观见如来。

所以者何。

如来曾说假引譬喻。

犹如缚筏。

尚当除法况非法乎。

以除是法非法之行乃见如来。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皆除诸法。

不宣诸法而有处所也。

无所兴起亦无名号。

况复讲说诸处所乎。

所以者何。

皆除一切诸法。

若能顺斯如来观者。

则见如来也。

佛本以断一切诸法乃睹正觉。

所以然者。

一切诸法皆虚不真。

睹一切法本无本净。

观真谛者乃见如来。

又族姓子。

不得诸法则无诸法。

谓无放逸。

彼无有法亦无非法。

以无有法亦无非法乃以了斯义。

以了斯义乃见本净。

以平等观乃见如来。

见法如是则见如来。

观如来然见平等觉。

若有异观如来至真则为邪观。

已邪观者。

则为虚观。

不真谛观也。

又族姓子。

其真谛者消除一切音声言辞。

不真不虚亦无真虚。

蠲去一切诸所有业。

悉不复得一切所受乃见如来。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不睹诸法。

有所生者若令生者。

以除一切所见诸法。

乃曰自然。

以解自然。

如是观佛乃谓吾等观佛如是。

所见若斯。

佛之所说也。

如是观佛皆入一切诸法本无。

已了一切诸法本无。

便了诸一切本无兴显道法。

分别诸行一切本净。

一切诸法归于本无。

一切诸法皆如来法也。

自然入道。

一切诸法皆以普入如来境界。

一切诸法界不可议成最正觉。

故族姓子。

佛说言一切诸法皆如来界。

无有境界为如来界。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所有境界。

计彼诸法无有境界。

则如来界也。

一切诸法以为境界。

无斯诸界乃曰有界。

所有界者亦如来界。

一切众生行无境界。

而悉晓了真谛净界。

虽知是法永不解达。

如来至真解达如是无所不通。

是故名曰无有境界也。

如来界无所有界。

则如来界也。

所以者何。

佛说诸界真谛本末。

无有诸界乃如来界。

一切诸界如来界也。

无界非界分别晓了靡所不达。

是谓证明。

无所有界。

则如来界也。

唯族姓子。

解一切法是无境界。

则如来界也。

乃入道义。

观如是法。

尔乃逮致如来境界。

乐无所乐是如来界。

而无所著亦无憎爱。

所以者何。

以知无界乃曰佛界。

故言无有界则如来界。

用一切法不可得故无有处所。

于一切法无所著故。

是则名曰如来境界。

游居入慧。

一切诸法悉无所入。

故无六门亦无所入。

所以者何。

族姓子。

皆无有门亦无所入则无有见。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不得诸法。

有所入处也。

而有所见也。

有所说者也。

亦无善恶粗细微妙言辞本末。

是则名曰入一切法。

入无有相无应不应。

一切诸法。

不精进不懈怠。

无合不散。

是乃名曰一切法门。

曰无名门。

无言辞门。

无所入门。

无所著门。

无训诲门。

无生门。

永寂然门。

不以是门可用知法。

若见法者不以法门。

永寂然门。

不以是门可用知法。

若见法者不以法门能证诸法。

亦无所出入。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无有门门不可得。

一切诸法为虚伪门。

一切诸法悉本清净。

一切诸法门不可量。

一切诸法无断不断无有边际。

故曰族姓子一切诸法悉不可得皆虚无实。

一切诸法门不可量不可得限。

其本际门不可尽极无能断坏。

得本际者若坏本际。

真实之义也。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

至斯法门悉解达了。

因得普入一切法门。

皆能颁宣众生心。

时佛复告持人菩萨。

若有菩萨大士。

欲以方便解一切法。

分别诸法义之所趣。

欲得意力具足成就。

随时之宜入于诸法。

所生之处心断绝。

若以寂定心念。

成无上正真之道。

志习入斯比像法门。

若能逮得是法门光。

勤学斯法速疾归附。

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二

持施王品第三 #

  佛告持人。

乃往过去无央数劫。

加复越是不可计劫。

尔时有佛。

号意普玉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

其佛世时。

有八十亿垓沙门众。

皆阿罗汉诸漏已尽。

习学不学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亦复如是各八十亿垓。

诸菩萨八十四亿兆载集会佛所。

佛言。

持人。

彼时如来寿八万岁。

时世有王名曰持陀。

君二万国。

民人炽盛。

风雨时节五谷丰饶万姓安隐。

王所居城广长正方各四百八十里。

其城皆以琦珍四宝成之。

其墙七重。

树木深堑栏楯周匝各复七重。

网缦珠珞各复七重。

诸墙壁上及诸行树。

皆以四宝交露帐幔。

而围绕覆。

其二万国各有五百郡县属之。

又其树上皆生好衣。

自然七宝诸细被服。

一一池水各有五百浴池从之。

又其浴池皆七宝成。

生七宝莲华。

青红黄白满其池中。

其华大如车轮。

斯池中水自然八味。

其土国王。

有八万四千夫人婇女。

中宫正后有二太子。

一名无限意。

二名无限界。

其太子各十六。

时二太子适卧寐。

于梦中见如来形像。

端正姝好紫摩金色。

相好庄严威德巍巍。

不可限量光照十方。

梦中见是心中踊悦欣然无量。

其二太子。

从梦觉已心中坦然。

各以宿怀识道正真。

而叹颂曰。

  我今夜梦见  天人中最胜

  体紫摩金色  百福成其相

  以在其梦中  观一切功勋

  以得觐尊颜  怀悦豫无量

  观圣神光明  犹日演晖曜

  意中甚欢乐  超越一切众

  威光极高峻  犹如宝山王

  若目睹其形  靡不抱欣喜

  佛告持人。

其二太子见是瑞应。

往见父母具说此意。

我等兄弟今日夜梦中。

目见如来至真。

故启二亲欲往奉诣如来。

兴现在世。

教化以来久矣。

我等放逸没五所欲不觉佛兴。

而为五阴之所缚结。

诸恶罗网之所覆蔽。

在于自大无恭恪心。

以斯迷惑。

不见如来咨受道慧。

二亲然之。

时二太子启父母已。

往诣意普玉王如来所。

前稽首足。

白世尊曰。

罪盖所覆迷世荣禄。

邪位所惑不时奉觐。

咨受训诲惭愧形颜。

世尊大哀威光见照。

开发愚冥乃得奉觐。

今欲请佛菩萨圣众。

尽斯三月供以饮食衣服床卧具病瘦医药一切所安。

其彼大城园观楼阁。

父王所居严饰庄校。

悬缯幢盖浴池莲华。

启其二亲贡上如来。

诸菩萨学诸声闻等。

供佛圣众见尽三月一切所安。

父母同心亦皆哀之。

供养尽节辞其二亲。

在如来所信无慕家。

出家学净行作沙门。

时意普玉王如来至真。

见二太子舍国出家。

察其志性。

则为二人无限意无限界。

班宣于斯晓了菩萨五阴衰品。

二太子闻咸共启受。

八万四千岁未曾睡寐。

亦不思食复不寝卧。

唯坐思义经行讽诵。

八万四千岁未曾起想有他异念。

常正精思畅五盛阴了之虚无。

本末慌惚悉空不实。

存在颠倒是。

五盛阴以解如是。

不能觉者迷惑其中。

当修梵行。

思是法已解达深义。

不见盛阴之所归趣。

志存大猷无所希冀。

寿终之后生兜术天。

其时如来灭度之后。

从兜术天下还生世间阎浮利地大长者家。

至年十六。

夜卧梦中见如来像。

在于梦中复从如来闻如是法晓了菩萨斯五盛阴诸种入品。

从梦觉起心怀悲喜。

于一万岁净修梵行。

复分别了是五盛阴诸种入品终而复始。

寿终之后生忉利天。

适生寻复终没。

还生世间在梵志家。

见本宿世意普玉王。

最后末世余正法训。

留一千岁以宿本德。

信不慕家出家为道。

博学广闻智如大海。

晓了盛阴诸种衰入。

求其本末觉如真谛。

时方便劝立。

二万世间人。

二万亿天人。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以是因缘。

其二太子行菩萨业俱共和同。

见十亿垓诸佛世尊。

最后末世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更复值供亿垓兆载诸如来众。

二人俱等。

于一劫中逮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

一号无量音。

二号无量光。

是故持人。

若有菩萨疾欲得成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

当勤修学如是像典。

如来所畅诸阴入种。

分别有无诸法之无。

十八种品第四 #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晓了诸种。

若能分别十八诸种。

而顺思惟识别于观。

眼种本末则无眼界。

悉空无我我所。

入不久存。

眼种虚无则曰自然。

用眼自然故曰不真。

因迷惑思想而合成。

眼无所成不得识行为虚空形。

犹如虚空悉无所成。

悉无所有亦无处所。

眼无内外亦无中间。

欺诈之业无有真实不可护持。

从因缘生无去来今。

则为自然本净无形。

罪福所成从颠倒兴。

为现在缘之所见转故曰眼空界不可见。

计于眼者则无有界。

识游其中因曰眼界。

眼根清净其色晃耀合于意根。

因缘所缚三事合会。

眼色识集眼界空。

其眼界不成界无界。

其明智者乃觉知。

是故菩萨分别眼界解了真谛。

以了色本则无所有。

何谓以了色无有界。

不与色会亦不离矣。

无所生长。

虽说色界则无所有色无处所。

何以故云色无有界。

色无有色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立存虚无。

因其思想眼睹色光。

眼种清净以见好色。

假号曰色。

无得有处。

犹如明镜见其面像。

无垢清净反想有色。

虽现镜中有形色。

其影乃从内出不从外入。

用外形照内镜现。

眼亦如是。

以用清净虽由于色。

为之见镜睹夫面像。

以见色空色之自然。

无有境界而不可取悉无所成。

其色想者本无所生。

众生不解。

适见色已其以解色。

界无所生则无有界。

以解色界了色本末。

无去来今虚无自然。

叹咏光斯缘合所谓也。

色界如是。

以眼识故。

真谛观者知之无界。

云何观之。

无眼识种。

其眼色者则无处所。

本净所致眼色叵得悉无所有。

眼识无法假号现耳。

眼识不合无真实形。

眼识之界因颠倒杂。

从宿世成。

现在因缘之所见缚。

与因缘会号曰眼识。

用众生在颠倒。

若至圣见分别了之。

眼识无界。

所以者何。

眼无所成。

十二因缘起对合生。

托于所作假号眼识。

慕乐识行起所习行合成于识。

虽有所睹皆虚不真。

托有形相因缘现耳。

宣说眼识使众生了。

如来班宣分别众形。

诸想合成故曰识。

无所成眼。

以清净识之本相因行所趣。

故曰所见。

虽习眼识故曰无界。

所以者何。

眼不求斯我得眼识。

及与不得了之。

色识无获令自然。

所以者何。

无所成故也。

假托有言而现斯义。

为众生故救摄危厄。

眼本所行意念是地识相自然。

眼界色界识界。

三事合成诸界集会。

因缘业相宣诸法会。

故有托眼色识。

如是计惟。

是以便入众生达彼无眼。

无有色界亦无识界。

如是所教断除诸着。

若能有了如来所达觉众方便。

则能晓解一切三界则无有界。

所以者何。

计于诸界实无有界。

色不可得。

耳声识界亦复如是。

鼻香识。

舌味识。

身触识。

意法识。

计挍思惟观无所成。

意界虚无不有真实悉无所有。

又是种者则无所成。

犹如有人下种在地稍稍生牙。

水为因缘日光照之。

其种所牙无所造行。

其种不与牙共合成。

因种生牙种不离牙牙不离种。

意界如是。

从其意业显现种矣。

故有意界。

意不离念念不离意。

意界虽别因缘合成。

其意界者无内无外意无中间。

皆由宿命本行所立。

悉由意业因界合会。

现在因缘之所合生。

故假曰意。

从己所部罪福所生。

十二缘起显有所宣。

故曰意界。

方便说之欲令众生解其本末。

究竟求之实无本末不可得之。

所以者何。

心自放逸无处所故。

所有至识柔软言辞。

其意界者悉无真谛。

无有过去当来现在。

明者晓了意界无界法界无有。

何谓观察法界自然。

悉无所有而不可得。

法界无成不得形像。

唯颠倒立无有人寿。

从虚伪生兴受识矣。

故曰法界。

何谓晓了法界之无显现其界。

所以者何。

其法界者则无所有。

从因缘生。

以因缘生故曰无界。

所以其界因缘合成转成颠倒。

如来至真解众生界。

故曰法界。

托集假号。

法界无内亦无有外亦无中间。

然住合结除善不善法。

断一切诸义宣布道教。

故曰奉行。

论无所有法界虚空。

无成就形假有号耳。

法亦如是无所成像。

以断法想取现要说。

悉无境界故先叹之。

无去来今为现在缘而见系缚。

从缘合成。

众生不解。

明者晓了而证明。

法界无界不多不少。

则以方便因言法界。

其了法界。

皆除一切三界所生。

以断诸法无说法界。

因缘言相用处诸法。

故曰究竟。

明者宣曰无所生相。

所以者何。

法界之相悉无所成。

法界无处。

无处非处。

无合住处。

亦无不住。

察了法界永无所住。

法界无生。

无能者。

无合会处。

无合无散。

法无所造亦不成就。

以能如是观法界者。

则察意识而无有识。

当作何观。

无生界则曰识界。

所以者何。

计其意识无所有故。

虚伪不实合于颠倒。

从意念有故曰意识。

由因愚冥凡夫所行。

唯贤圣达见知之耳。

以二事宣意识所缘。

用众生类不能解了。

明者所别从虚无。

不真正想所生有意识。

其意识界无有殊特。

班宣究竟假托有言。

借于众生。

不解意识本末无界。

因缘所集轮转无际。

诸贤圣等不求识界。

无内无外无有中间。

明者晓了其意识者不睹意识。

皆从缘起从颠倒兴。

以二因缘而有众生。

不真思想受于虚伪。

从心行生。

随俗相有意识耳。

众生本心从是缘现。

意识无去当来现在。

意识计本亦无所著。

意识所在无去无来无所存立。

意无所住。

所以者何。

意识本净则无有二无相无二。

所在立处而不可见。

明者晓了意识如是。

其意识者无有法说。

无合会亦无离别。

无所生想无言教相。

独贤圣了。

何谓识界。

从所来者无所从来。

无有因缘。

所以者何。

其意识界从因缘生。

察其本末无有见者。

明者晓了意成如是。

本无有作。

众生自造悉无所生。

众生所出相无所生。

佛言。

持人。

若有菩萨当作是观。

晓了意识则无识着。

晓三界品第五 #

  佛告持人。

菩萨大士以晓意识。

则不着欲界色界及无色界。

当作是观。

虽存三界不见欲色无色之界。

既有是界。

悉畅无界班宣光显。

众生本末在于欲界而自示现。

在色无色而自示现。

在是诸界现无有界。

粗示要说。

晓了诸法自然无界。

三界之事无形无处。

从因缘生。

流于三界轮转无际。

智者分别三界所有境界悉无所有。

从虚无合颠倒而有。

是能觉了则解虚伪。

自然永无便舍生死。

众生以除颠倒之业便弃三界。

如来至真颁宣三界。

众生所在悉无有界。

无智习之迷惑作是。

本净自然而无有界。

不猗三界。

明者解之。

此无有界。

观是三界众生无界。

己身虚空无有若干。

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从颠倒合假有号耳。

则无所成空而无作。

自然清净等御虚空。

于一切界悉无所有。

犹如虚空悉无所有。

所以者何。

究竟永寂。

虚空本净而不可获。

一切诸界亦如是矣。

无内无外无有中间。

界无有界悉无所著皆无所生。

诸明智者不有所生亦无所得。

无住无不住不等不邪本净无获。

智者明了。

不获假托无念不能。

由是智者不以诸界为境界也。

相无所生随俗名耳。

无所分别以无生想。

若灭是已无一切界。

假有言耳。

究畅本末悉不可知。

以不可知一切亦然。

明者所睹。

佛言。

持人。

若有菩萨畅了如是。

解十八种及与三界。

众生之界及己身界。

上虚空界达之平等。

以观如是则应平等不见境界。

以无所见解一切界。

假托言矣。

一切诸界悉无有界好喜入道晓了诸界。

解脱众生其相无二。

以见无二并见诸界。

以权方便颁宣示众。

十二因起假托有言。

开化众生入究竟义。

以畅见慧一切诸界。

故曰无形。

所以者何。

持人。

如来至真不得一切诸法处所亦非无得。

无所亡失平等思惟。

逮得无上正真之道。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永无所有。

本悉自然无成就者。

诸界皆空睹实空无。

以等如空无所生相。

如来如是解一切界。

如来不云诸界自然无界无形。

所以者何。

其无所有不可强有。

以无所有则知自然。

持人。

当知如来所说。

若有晓诸法所来。

其菩萨大士便能分别一切众生境界本末。

以解本末分别粗细。

颁宣诸界合散之义。

诸界所入晓无自然。

一切诸界虚空界。

还自烧然无界无入。

假托有辞永不可得。

众生无知故有是耳。

犹如幻师工学其术。

为诸众生现若干变。

以现诸化不可计形。

若干种人不能知者。

闻信所化谓之实有。

其晓知者知幻自然。

佛言如是。

若能晓了幻化虚无众生欺惑。

若有明智。

自解己身犹如幻化。

了之假托。

是世若斯自然知幻。

若有菩萨晓了入是。

畅幻自然以解自然。

世之所居亦复如幻。

以权方便为众生类。

现说一切悉如幻化。

若有闻见解了幻法皆无所有乃至正真。

其愚冥者不能达之。

故为颁宣畅一切法。

若了诸法一切如幻欲入是义便当学者。

深要之法不求得色。

以不得色便不断除。

说其不断除一切界。

皆为假托。

演诸合散分别诸界。

宣权方便所造因缘。

根元本末剖判真谛。

现世度世有为无为。

有顺无顺诸应不应。

宣权方便究竟尽言。

有义无义所畅因缘。

而说分别处所无处。

皆当达是一切如幻。

诸入品第六 #

  佛告持人何谓菩萨晓了诸入。

于斯菩萨观十二入解其本末。

云何观之。

所可观者得不见眼之所入处。

眼无成就悉无所有。

所以者何。

眼所入者皆从缘对从颠倒兴。

色之所缚缘起所合。

有二事因。

一曰眼入二曰从对。

坐色故曰眼入。

如是眼色有二猗着。

眼色所入色是眼品。

自见色已以幻为门。

故曰诸入。

则盈生受。

眼不着色色不着眼。

色不着色目不着目。

皆从缘起。

以色为缘故号色入。

自以见缘对。

故曰有相。

以入为业。

何谓入业。

由以颠倒用以丰饶以如究竟。

不得入眼诸色之无。

其明智者不求诸入便见真谛。

从颠倒合愚冥凡夫有二相矣。

眼以入色便显入谛。

已解真谛色入于目。

无内无外无有中间。

其眼众色无去来今。

现目睹色。

现目睹色则贪受取。

愚冥凡夫所行不可。

明智达之虚无无真。

思想颠倒便成诸入。

诸入自然云何有乎。

其无入相皆从缘起。

故曰诸入。

如来曰诸入虚无。

悉从颠倒托于因缘。

无有诸作无使作者。

眼不召色色不召眼。

亦无所知各各寂然。

眼色诸入俱共淡泊。

无有作者从因缘起。

愚冥凡夫心处颠倒。

贤圣达之。

然无所生无所灭矣。

无来无去。

眼色诸入眼不断眼。

目不想目色不舍色。

便知自然。

色不想色。

所以者何。

各各空故。

各各淡泊知自然故。

眼不猗眼色不知色。

自然之故。

眼色自然无成就者。

眼不求眼亦不合散。

各各空无。

目不习目是我所眼。

色不习色色是我所。

幻自然相。

眼色虚无则曰自然。

假托言矣。

耳声鼻香舌味身更心法而不可得。

悉无所有亦无所成。

所以者何。

从因缘起。

处在颠倒。

立在二因从心法兴诸品入故。

故曰诸入。

以法因缘假托入门。

法不着心。

心不着法。

法不着法心不着心。

着从缘起以立法事。

因心见相不得入法。

明智达之。

求诸入本睹见真谛。

皆颠倒合。

愚冥凡夫见有二相。

无内外亦无中间。

心不入法法不入心。

无去来今。

皆从缘生。

愚者不了。

明智达之。

所以者何。

悉无所有处自然故。

无意入法无有真相。

不得成就假托现耳。

如是持人。

菩萨以得晓了若斯诸所众入。

便了一切十二诸入。

不着不缚便断诸入。

以造立证入诸分别使无所起。

晓了无相犹如流水在所合矣。

故曰水普无所不入。

其十二入亦复如是。

所云内外皆从因缘。

其水流至多所成就。

虽言自然不得处所以见缚着。

其诸入者向尘劳门。

愚冥凡夫不断尘劳。

故曰入门。

眼着于色。

耳鼻口身心亦复如是。

无所归趣。

菩萨大士。

晓了自然分别诸入。

已分别入悉除众结。

如是持人。

菩萨大士晓了诸入。

十二缘品第七 #

  佛告持人。

何谓晓了班宣诸入十二缘起观十二。

以何观之。

以用诸法悉无明业。

故名曰痴。

不了无处。

故曰无明。

不解诸法有生无明。

故曰为痴。

以不了是何故无明无明缘故有行。

若不达法不行是法。

故曰无明缘故便有行。

有行缘故生其识。

故曰从行致识。

有其二相致名色矣。

故从识缘而生名色。

从名色便生六入。

故曰从名色缘得致六入。

因有更痛。

故曰从六入缘便生所更。

因有痛痒。

故曰从所更缘致有痛痒。

则生恩爱。

故曰从痛痒缘便生恩爱。

从恩爱缘生所受。

故曰从恩爱缘便生所受。

从所受便生所有。

故曰从所受缘便致所有。

从所有便致生矣。

故曰从所有缘便致所生。

从所生缘便有老病死啼哭愁戚不可意法大患苦会。

故曰从生致若干苦。

以何等故合是众恼。

以无明故习诸颠倒。

从恩爱行忻乐贪欲。

其心在在乐慕不舍。

是则世俗十二品有缘起自闭。

盲冥无目无明罗网。

志存疽癞入于幽闇。

无明为首。

十二缘以观如是。

了斯无明虚伪不真。

又其本际而不可知。

何以故。

不可知。

不可知。

不逮明故。

用无明故。

其生本际而不可知。

若有明智当观察之。

晓了本际则达无际。

不起思想亦不无想。

便断众想。

以断众想不猗无明。

一切诸法不违无明。

是诸法者不去无明自大之心。

所以者何。

以舍无明。

以故曰名一切诸法皆为无明矣。

以能觉了一切诸法皆无明者。

则达明业不更致明。

以消无明则曰明业。

何谓消无明者。

解一切法悉无所有。

一切诸法皆虚不真。

处存颠倒法无所有。

假托有耳。

是则名曰以断无明。

亦断有明。

明与无明悉虚不真。

所曰无明。

用无明故有众行业。

便致十二。

愚冥凡夫所不能达自投邪冥。

悉无所有反造所有。

故曰为行。

无处无言不言不知。

明亦不冥。

诸行之业悉本空无。

所法无有反行所有。

故曰无明之缘使成诸行。

其行无常。

从是非业致众行来。

又察众行无去来今。

其无明空分别无明。

诸行本空行悉自然。

行无所著。

因其无明故生诸行。

其无明者不着诸行。

明行不断无明便消。

行不除行。

是行无明则发闇弊。

处存颠倒无明叵得。

则曰自然行不可得。

亦曰自然。

用幽冥塞。

故曰无明。

用冥无明便立行耳。

若法无无明无所有。

以虚伪法便成无明。

行识行无所著行。

不起识行。

所以者何。

行不知行行无有法所可至奏。

从行识生众颠倒。

其行与识。

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无起识者。

以行逸生其识耳。

彼若明智求识不得。

识无所生亦无所见。

不别于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痒。

受有生老病死忧戚啼哭痛不可意大苦阴会。

轮转无际生死不断。

投于五江四渎之间不能自济。

晓了无根悉无所著。

无致无极平等之业。

观十二缘亦复如是。

斯名曰明无二。

故勤精进求一切诸法。

以慕诸法无想不想。

是柔顺明入十二缘。

是为持人诸菩萨众晓了颁宣十二缘起在合会缘有所生起。

分别无会。

是曰逮得解无所生。

晓了缘起观十二缘。

不当察生不至权慧。

若能达知十二缘起无所生者。

乃曰晓了逮无生慧。

是故持人。

菩萨大士欲入无生慧建立证明。

当分别畅十二缘起而奉行之。

以余奉行于诸缘起而无所生。

以作是观。

乃谓逮得无所生慧。

以能逮得无所生慧。

造立证明。

乃曰逮得无所从生晓了道慧。

是故持人。

菩萨大士如是行者。

于所生缘而无所生。

悉断三界。

因缘证明观无所生。

若有菩萨至无生相。

便疾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辄得亲近菩萨之行。

己身所奉面缘诸佛而受道决。

当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得决不久以近受决。

又以自己如是色像奉行佛教。

是诸正士各便受决得许信乐。

分别一切世间诸法以度方俗。

晓了十二缘起之元以达缘起。

诸佛世尊现在目前。

不复恐惧诸魔波旬。

若见现在陆地水中。

一切诸物睹见生死。

已度众厄拔无明根。

如是比像永得安隐睹见正士。

佛言。

持人。

若有菩萨如是解了。

吾我所有皆因缘故。

若有闻是晓了十二缘起本末。

信乐不疑诸如来所成其根元。

不久受决。

得无所从生法忍。

以受决本如来不久诸如来便得道决。

当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三

三十七品第八 #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晓了意止。

若有菩萨分别观察。

行四意止。

何谓四意。

自观其身痛痒想法。

亦复如是。

何谓自观痛痒想法。

于斯菩萨自观身行察如真谛。

无常苦空非身之要。

身为疮病。

危厄众害以用乐习。

动摇游去荒秽不净。

以观如是。

若干瑕疵满是身中。

九品疮孔夙夜流出。

臭处不净犹如便厕。

谛观如是。

无如毛发可乐可取。

不净秽浊皮覆其肉。

筋缠裹之从罪福成。

积聚众着便有盛阴。

何谓积聚。

何谓盛阴。

皆宿世缘有是盛阴。

由本倚慕虚伪覆之。

沐浴文饰谓是我身由是积聚。

  何谓盛阴。

从因缘起而报应成。

从造行转因于四大。

计身本末非真之有。

受于四大而成色阴。

因得假托。

所以名曰身者何。

已自造作。

故曰为身。

心以依之。

故曰为身。

罪福所为。

故曰为身。

从思想生不肖可贱。

与行业合。

故曰为身。

从因缘成身适小安。

便复坏败不得久长。

不可常存寻当别离。

故曰为身。

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虽立迫恼。

身不知身。

亦不可见。

不为解明。

不得度岸无有思想。

犹如草木瓦石之类。

身不成身。

以作是观以立解达。

则不贪身。

无所慕乐。

知身为患。

身无过去当来现在。

非身是身如聚沫。

澡浴文饰。

是身如宅。

八十种虫。

是身迫恼。

无数百病。

是身无救。

三苦困厄。

所云苦者。

生死之患别离之难。

是身苦器受诸危厄。

以作是观思惟顺义。

则不贪身不慕他人无所志乐。

是身无我虽有便离。

身无所有悉无有实。

是身以空自然虚无。

至无真正虚伪立耳。

结在无益从本行成。

虽有是身则非我身。

当兴专精慕求不贪。

已能观察己身寿命。

不得合散。

不见往返住立处所。

不睹过去当来现在。

无想不想悉无所著。

不猗身命身非我有。

亦无我所则无所受。

不合不散无所从来。

令心恼热不知所趣。

计身本末无所起生住立灭尽。

菩萨观身如是无身。

已了身虚。

若身欲盛辄自消灭。

身意则止立存顺行。

如义观身便无有身。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观身痛痒。

若有菩萨察身三痛。

乐痛苦痛不乐不苦痛。

计其痛痒不知所趣。

无去无来唯从虚无。

因缘合成受罪福报。

由颠倒兴知痛本无。

因思想立。

作是观者不得痛痒。

无去来今不见处所。

其过去痛了空无我。

亦无我所。

无常坚固悉颠倒法。

过去痛空惔怕无想。

当来现在亦复俱然。

乃知痛痒不得成立。

无形可获各自分离。

其痛痒者无有起者。

亦无所灭。

亦无处所无内无外。

愚冥凡夫由从颠倒而生痛痒。

罪福报应适合便离。

故曰痛痒悉空慌惚虚诈之法。

以如是知从痛因缘得心处所。

痛会有竟必归灭尽。

不见痛痒所合聚处。

心自念言。

痛痒则空自然无形不见所生。

痛无所生亦无有灭。

无有成想。

以无有成想已无有相。

相无所生。

普观如是。

身所痛痒则无所猗。

解知痛痒真谛本无。

以断痛痒离诸入痛。

不与其合不着痛痒。

众行寂然速求方便。

逮三昧定。

菩萨察行痛痒如是。

见行以了则睹十方。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观心意行。

若有菩萨观心念行。

发意念顷察于心法。

若存异变以能观者。

心自念曰。

其心未曾有所奔逸。

无所至到。

异缘所使遣所凑相。

心所兴发亦不成就。

亦无形貌悉不可得。

心无往返立无所处。

无去来今。

以因缘现而有所念。

其心计之。

无内无外无有中间有所迫恼。

心无处所无自然矣。

不可成办。

心无所断。

若有所断。

心以名曰若干种变。

使不可计。

生相即灭。

持人。

心无住处心无存处。

所在已能觉。

是则无心念亦无所见。

所以者何。

又其心空自然无形无有众生。

又无所有不得处所。

无合心者无有散者。

心无过去无有将来不得中间。

无能见者。

心不自然心不清净。

心不知心心不断绝。

心无有心则曰本净。

处在颠倒愚冥凡夫。

以虚因缘教在诸相。

心自发念。

又其彼心空无吾我。

而计有身心存有常长久永安。

以颠倒法而自投冥。

观心如是逮得柔顺心意止也。

心无想念亦无不相晓了其心。

而于所生无所生想。

所以者何。

心无所发不得真际。

不得其相心相不起。

明者所解分别达之。

知心所习所趣归灭。

审知如有作是察心。

不有合习无灭归处以不得心。

若不得心。

况复所习所归究竟。

以是之故。

心不想灭亦非无想逮心清净。

心已清净不随尘劳不为污染。

所以者何。

知除所有心则清净。

众生心乱便染尘劳。

心净则净以能知除。

心自念言。

心有尘劳。

以是之故计众生行。

心有所著便为尘劳。

心以解明则致清净。

已作是观不得欲尘心。

不得净心。

尔乃达了心本清净。

菩萨如是观心意行便通本净。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心存在法。

观其法行。

若有菩萨观一切法。

不见内法不见外法不处中间。

有所迫恼。

法无过去当来现在。

因十二缘而生有之。

诸法颠倒法无成就。

又察其法。

无有内外亦无中间。

法无合散。

一切诸法悉无形貌。

无所有无不有。

托有音耳。

一切诸法犹如虚空。

亦若幻想。

生自然本清净明。

诸各有所猗劳。

一切诸法无所睹见。

察其真实犹如梦中所见。

觉无所睹。

一切诸法犹如照影。

本净无形无名想。

诸法无思。

一切诸法。

如呼声响。

从虚无立诸法则无。

自然之故不可得矣。

诸法野马无所有故。

以能如立观诸法者。

愚冥凡夫见若干变。

则知无法不用法无合无散。

以见诸法永无所著。

以作是观见一切法无往无返。

不见诸法之所立处。

所以者何。

无处非处。

一切诸法从因缘起。

处在颠倒轮转无际。

无言不言无有二想。

亦非一想不有小想。

明者所了而不可得亦非不得。

所以者何。

诸法不生亦无所起。

无造无作不得作者。

诸法舍形亦无身貌。

亦无自然自然成矣。

诸法无数本真谛故。

以作是观解一切法。

无有吾我无人无命。

察于空无。

心自念言。

一切诸法悉云本性空。

法以自然亦无有想。

不见众想不造法愿。

察一切法以无所生。

自心念言。

法无所起亦无所灭。

以观如是得法意止。

于一切法了无所生。

知归习尽因法相成。

自然离以则无有相。

所以者何。

无有成。

其无相者乃舍相耳。

诸明达者分别觉了。

是一切法悉为本无。

若有菩萨当作是观。

诸法法行以作是行。

不得诸法亦无所生不起诸法。

有所住止亦无所灭。

一切诸法悉灭度相。

诸根寂然相亦惔相。

菩萨如是观见诸法。

了法意止已。

无止处无所不止。

悉入诸法慧明之相。

自察心念致法意止。

则名曰颂宣经典。

于一切法而无所住。

敷演诸法摄妄以慧。

斯曰于一切法所睹真谛逮法意止。

佛言。

意以止者。

便至意断身意痛意想法意。

解三界空不见身及痛想法。

则四意断。

  佛告持人。

菩萨若有逮解五根度俗世本。

顺谛察之。

何谓为五根。

一曰信根。

二曰精进根。

三曰意根。

四曰定意根。

五曰慧根。

是为五根。

当睹是行。

云何观之。

信一切法从因缘起。

立有颠倒虚无合成。

展转不定犹如车轮。

所游无际。

亦如所梦自然退逝。

信一切法无常苦空非身。

疾病疮痍老不长存。

不得久在当复别离。

诸法不真皆无有实。

慌惚舍放等放诸根。

犹如彩画如小儿力。

思想欺戏以为真实。

不知虚诈悉无所有。

其信根者。

一切诸法无去来今。

无去无来亦无所住。

空无相愿无起无行无想不惑。

戒清定净。

慧解度知见品净。

以能奉斯信根行者。

则不回还。

笃信为首建立禁戒。

悉无所失不违道业。

以无所失便顺正法。

住于笃信无能动摇。

善德报应感来归护。

则立直业而无谀谄。

断诸邪见六十二缘。

不求外学以为师主。

如见日月不用烛火。

唯归如来识知圣众。

善具足成立净业戒忍辱仁和。

如是笃信而不动摇。

以无能动甚怀义信便具道法。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观精进根。

云何具成晓了方便。

若有菩萨笃道不违。

以精进故休息五盖。

设值得闻如是景模深妙经典勤顺奉行。

夙夜精进不悒怯弱。

心不忘远志慕博闻。

无挂碍法以断诸蔽不废精进。

若心生念恶不善法。

以大精进而蠲除之。

识法已兴建立勤修未曾懈惓。

无猗精进摄加勤修。

不以此行有所违失。

而不还返所遵力务。

晓了诸法分别如应不戴仰人。

在于世治不失精进。

以斯进根最有威德。

以义勤学得号进根。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逮得意根。

云何晓了奉行意根。

若有菩萨制止其意。

顺施戒闻具足梵行。

究竟戒品清净之业。

定意慧解度知见品。

净身口意究竟谦恪建立正意。

在一切法令无所生。

住存殊异而察至行。

苦习尽道以除断斯。

存立意止。

方便解达根力觉一心意定意三昧正受。

解畅诸法而无想愿。

得不起慧致忍辱圣。

离欲灭度以得意止。

具足佛法不行声闻缘觉地也。

奉无碍慧心不迷惑。

以能专精如是像法。

身口谨慎不失其意不依仰人。

察如是法最有威德逮得正本。

是谓晓了逮定意根。

  何谓菩萨逮定意根。

云何晓了斯定意根。

若有菩萨以行禅思一心不虚。

行贤圣业禅心无所著。

以无逸禅善摄定意。

明解正等晓了定意。

无颠倒禅观定意门。

以畅不乱入于寂志。

从三昧起不复定意亦无正受。

以能慕乐志立道业。

而以禅思因用自娱不须仰人。

禅思正受不随禅教。

以逮威德定意一心。

不贪利养行不愦闹。

以最威德逮定意根所度无极。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行智慧根。

云何晓了逮智慧根。

若有菩萨灭身所行。

为何谓也。

尽除众苦常消身行。

在在行慧普见离欲。

灭习尽道向无为门。

以行慧根皆睹三界。

一切炽然知三界苦。

其智慧者不猗三界。

察之悉空无想不愿。

心无所生无所复行。

睹者有为悉放舍之。

如救头然具足佛法。

专习诸法虽处三界。

戢灭一切悉放舍着。

而于三界悉无所慕。

断诸所乐舍诸有为。

一切染污爱欲缚结。

心无所著不慕五乐。

不着欲界色无色界。

心抱智慧圣明功勋。

不可限量犹如江海。

所行至诚而无崖底。

晓了诸法。

则以智慧分别三界悉无所著。

是最德义奉于智慧所度无极。

  佛言。

持人。

何故曰根。

所曰根者。

义无能动。

故曰为根。

以无所动无所逸驰。

故曰为根。

永不回还不依仰人。

义无伴侣顺随法教。

故曰为根。

不耻他人莫能摇者。

无所杂错。

故曰为根。

如是持人。

斯则菩萨晓了诸根。

又复持人。

菩萨分别众生诸根。

善学方等。

知众生根染不染者。

有欲无欲根。

有嗔恚无嗔恚根。

有愚痴无愚痴根。

知堕恶趣若生人间根。

知生天上十方佛前根。

心明达若柔劣及中间根。

悉见知之。

下贱粗犷根。

诸根不具。

若不损根而悉知之。

诸根应法。

有方便根。

无方便根。

悉复知之。

有罪无罪根。

猗着无著根。

危害根。

无害根。

悉当知之。

随顺根。

不随顺根。

有碍根。

无碍根。

欲行根。

色行根。

无色行根。

畅诸善根。

究竟善根。

悉能知之。

所归趣根。

仁和根。

处邪见根。

立正见根。

悭贪根。

无悭吝根。

悉能知之。

卒暴根。

无卒暴根。

迷惑根。

不迷惑根。

速疾根。

贤和根。

忍辱根。

嗔恚根。

怀嫉妒根。

无嫉妒根。

具施根。

非具施根。

信根。

无信根。

贪欲根。

离欲根。

居家根。

舍家根。

戒具根。

毁戒根。

悉能知之。

诫戒根。

无诫戒根。

清净根。

忍具根。

恚恨根。

上精进根。

懈怠根。

乱心根。

取要根。

定意根。

智慧名根。

失智慧根。

具圣明根。

愚騃根。

无所畏根。

自大根。

离自大根。

逮得道根。

从邪见根。

心安和根。

放心恣意根。

悉能知之。

散意根。

寂静根。

起生根。

无所生根。

清净根。

瑕秽根。

解明根。

显曜根。

声闻根。

缘觉根。

菩萨乘根。

佛乘根。

皆晓了知以逮得。

是则谓得力而无等侣无有放逸。

谓不回还致善方便。

名曰意根。

知诸天龙神阿须轮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非人根。

最为威尊无能胜者莫能动摇。

所行方便普度无极。

奉行勤修如是像典疾逮晓了。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旋十方界无所不济。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晓了道乎。

云何致道耶。

若有菩萨奉八圣道。

一曰正见。

二曰正念。

三曰正语。

四曰正命。

五曰正业。

六曰正方便。

七曰正意。

八曰正定。

何谓正见。

若有菩萨断除一切诸所邪见。

所以者何。

一切所见上至泥洹。

若欲见佛皆去是等诸所见业。

乃曰正见。

以无见不受见成名诸见。

悉无所猗普无所念。

以无颠倒无所无想。

是曰正见。

所见平等为何谓也。

舍世虚妄以弃邪见。

以如见除诸所睹。

住于正见悉无所著。

无想不想不见泥洹。

远诸欲见不习诸见。

何谓正见。

一切寂然无生清凉。

亦无所灭等睹无为。

本以清净于一切法无所望。

亦无不想无所不应。

是曰度世正见。

何谓正见。

不得现在亦不度世。

正见断现世法亦及度世。

不想现度除一切想。

不得等邪等诸不等断诸等行。

是名度世。

乃曰正见。

如是一切悉无所生。

故曰正见。

见所真谛正见无邪。

是曰正见。

如是持人。

菩萨大士所行正见。

何谓正念。

如真谛解一切所念。

皆是邪想及思无为佛法圣众。

所以者何。

断一切想所思平等。

是念故正念。

以无众相曰正念。

所以者何。

消一切思名察正。

则无有邪不复怀想。

乃住正念不得所思。

离邪正想故曰正念。

以除想诸等弃众念。

舍虚颠倒消想不想等一切念。

不猗诸念除诸想。

故曰正念。

  何谓正语。

一切言辞皆为虚妄处在颠倒。

悉皆惑想见于平等。

心自念言辞。

正断一切言辞所宣。

故曰正语。

言无所凑无去无来。

所见如是等无有异。

已逮正语口之所宣皆实至诚。

故曰正语。

口言清净。

所住之处断一切教言辞辩才。

心中觉了口无所宣。

悉舍邪言住于正语。

  何谓正业。

以住正业皆知一切众邪之业。

其一切业不真不谛。

本无所作。

所以者何。

一切诸业无有至竟。

业悉散故曰正业。

不于正不于邪。

不于是不于非。

无想不想皆度众业。

不造正邪等逮诸业无作非作。

故曰正业。

皆能等说邪正诸业。

如真谛解一切诸业。

亦真谛见无应不应。

是谓正业。

其以正行无有邪业等见谛行。

故曰正业。

何谓正命。

知一切命皆堕反邪。

所以者何。

其想有命想有万物而怀妄想。

无为泥洹清净之想及想见佛。

一心清净以住是中欲以净命皆堕邪业。

一切诸命若正性命不以为邪不以怀正命。

是曰正命。

言是邪命逮一切命悉成清净。

是曰正命。

解一切命无有正邪者。

住净命行无有放逸。

无正邪命无双无只无应不应。

是曰正命。

无住邪者逮得净命。

无有命想无善无言无命不命。

等行真正而见不虚。

是曰正命。

  何谓正方便。

弃众邪便。

所以者何。

一切方便皆堕反邪。

方便所在心在结着。

是曰邪便。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无真邪便。

所行方便则不真正。

其不真正名邪方便。

无方便矣。

无究竟无言辞。

断诸方便彼无所有。

弃泥洹想无佛法想。

知行方便一切方便。

悉不真正至无方便。

其以平等则无方便。

等一切法无有若干。

无有方便超越方计。

所有方义则无所计无应不应。

是正方便。

方便叵得此之谓也。

所言方便是谓定意。

断诸方便谓众真谛。

等见如是不想方便。

以无所想是正方便。

何谓正意。

一切所念皆为邪想。

意之所念皆是邪思。

所以者何。

一切堕邪。

彼若意生皆为邪。

意无所念。

所以者何。

一切所念从因缘生。

所曰因缘皆曰邪矣。

其意所念不起不灭。

是曰正念。

所以名正念。

若无意念住处发起业。

不意无意意第一净。

无邪意念皆断众思。

其以邪者悉无意念。

是住正意。

其正意者不正不邪正念邪念。

除一切意诸念思想。

所晓了者心不起乱。

常行六事曰住正意。

意未曾生有意未意相。

解一切意皆了诸意畅如真谛。

不复思念有意无意应与不应。

是住正意无意无邪。

念于等行无念不念。

无因无思无所惟念。

一切无望逮致无言。

无意不意住思平等。

无言无说弃一切辞解如真谛。

普无宣教无思无想。

是乃名曰住于平等。

  何谓正定。

见一切定皆为邪定。

所以者何。

若受三昧因缘之想。

望正着除斯皆邪定。

所谓取反此定不真。

若于诸受而无所受。

又不怀求三昧定想。

无出家教无念定意。

其无所猗无作无畅。

消断喜悦永密安乐分别定相。

于三昧定而无所住。

是乃名曰正定三昧。

所谓正定于一切定而无所著。

则无放逸明了如慧。

晓达定意不猗定行。

而无希念等消正行。

如以是者无想不想不想无想。

乃曰正定。

无正无邪一切无望。

以断诸想并灭众希。

乃曰正定。

所云定者无正邪定。

心无所生不正无邪。

无正定无邪定。

所以者何。

以能觉解方便诸定。

乃住正定无三昧想。

不积平等普曰一切。

乃曰正定。

其不驰骋不造等逸。

若等若邪普等诸法。

一切定意以存正受。

一切三界皆是有为。

所思真谛以慧睹见。

一切五趣往来所生。

佛言。

持人。

如是菩萨晓了道义。

以逮如斯剖判道趣。

若斯圣业解畅真谛。

乃曰正定。

持人菩萨所问经卷第四

世俗度世品第九

  佛告持人。

菩萨何谓菩萨得晓了知现世度世经典之要。

云何名曰现世度世。

若有菩萨常顺思惟现世度世。

云何顺思。

何谓现世法。

何谓度世法。

若有住于颠倒法行皆从想有。

由因缘生合于虚妄。

有二缘立从二想生。

一从虚妄。

二从无生。

其虚妄语欺迷惑法。

得愚冥想犹如小儿。

执若干种画于虚空。

虚妄经行愚冥凡夫。

想云有世。

计其世俗皆归坏败。

麋散悉尽以见一切世俗诸法从虚欺惑。

所因无作本无所生。

阴种诸入皆从缘对。

色声香味触。

由因缘法。

不说色缘。

犹愚凡夫心有所猗。

所以诸见因无数见。

而有猗着。

若彼种性放存穷匮。

令世间见处在颠倒。

所睹世法度世在彼为何所是。

世俗之法真谛如有。

达其本净是为度世。

明不求世了不可得。

度世亦然。

若不能得现世度世。

无现世及度世业。

宣其度世现世本净。

何谓宣布度世之业。

若世本净至于度世。

所以者何。

永不可得。

现世本净悉空。

其世亦然。

本以自然世本净寂。

以世自然世净寂然。

计世俗法无究竟成。

当作是观。

现世度世悉不可得。

不得度世不着于世不念度世。

以不念世及度世者不与世谛。

所以者何。

以觉晓了世间悉虚欺诈惑法。

以能睹见世猗虚无。

不想于世不慕度世。

所以者何。

佛言。

持人。

所云世者谓五盛阴也。

贪求合会一切世法。

明知求阴永不可得。

五阴自然而不可得。

五阴本净亦不可得。

五阴无来去无所至。

凑处不可得。

是曰度世。

不知五阴所归处所也。

以无五阴诸种本净及诸衰入之本净也。

若有菩萨观于世俗之法。

悉无所见以合度世。

不见度世不与世合。

则无有世惟睹度世。

在于度世不见世法。

而有异持也。

不转二法云是世俗。

是度世法。

所以者何。

持人。

其所在世解世本末本无所有。

度世亦然。

虽见有世悉无世法。

所作分别度世俱同。

以了无世。

假使有人。

心自念言。

世俗别异度世不同。

则于其人佛不兴世。

虽佛出世。

普世颠倒。

无发道行用真正解。

以慧察世颁宣经法。

处世颠倒贪受于世而救济之。

故曰度世也。

是故持人。

用真正解以慧察之晓了世倒。

故曰度世也。

如来出世普通诸法。

世俗度世皆无有二。

以真正慧观察造证。

故为宣布度世之法。

佛言。

持人。

不以是法游于世间。

无所至凑无所消除。

不猗世诤乃得世义。

不念度世晓了世辞。

达本所想以着想二。

不解能达如是像法。

则无济者不能解了不畅度世。

所以者何。

用二行故。

其二行者不能解了世俗度世。

菩萨如是方便晓了一切诸法。

现世度世靡所不达。

有为无为品第十

  佛告持人。

何谓菩萨晓了分别有为无为法。

云何有为无为法。

若有菩萨以真正觉。

有为无为顺理求之。

云何顺理。

云何求之。

亦不作有为法。

有所见者自然得号。

已造有为故曰有为。

又有为法以虚伪转。

云何为转。

由已合会自然归之。

以二缘立缘本际教。

用以所有自因而生。

一切诸法。

无为作者劝使作者。

自然生已。

是有为法斯自然法。

无有回还故曰有为。

其有为法。

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住存欺惑。

无合无散。

由从虚妄思想兴立。

从无明缘生愚痴业有一切法。

自然转行无教造行。

从有为事受其相业因其颠倒。

以愚凡夫猗名之故。

又明智者。

觉了有为不可得边。

不猗有为无合有法。

乃曰明智。

明智分别至实。

有所造行灭一切为。

明智剖判一切诸行虚无欺诈。

是诸法者悉无所有。

咸为自然亦无自然。

从意念成一切有为。

所以者何。

不当奉行有为因缘。

或晓无为未曾复习有为缘行。

若晓无为尔乃通耳。

云何晓之。

一切有为皆为不真而无有形。

悉无边际无至合会。

明智观之。

不以有为至生究竟。

其有为者亦无所受悉以无异。

有为无为亦复无异生。

宣断有为业。

是有为是无为。

斯有为相斯无为相。

彼何谓有为相。

知生当死合会别离。

何谓无为相。

不生不灭不会无别。

愚冥凡夫不能解了。

入斯二义不晓有为。

所由起相及灭坏相。

不住异相。

因无相生。

住于异也。

若无是相。

如来所说。

从是相生。

从是相灭。

住如是相。

佛言。

持人。

如来所云一切诸法皆无有相。

以能得成。

无所生相。

无灭坏相。

无所住相。

如来敷演无为之相。

是相非相。

其有为相不成无为导师。

所以愚冥凡夫所宣道法。

有为所起会归灭尽。

惟无为安以能无为。

不生不灭亦无所住。

故曰无为。

从其所习而令生灭。

其无所习则无究尽。

无行无究无异住处。

其以真正解其斯慧。

不致合会。

有所起生而有灭也。

无有异住。

若有菩萨当作是观。

其有为法及无为法。

无有不无常见如应。

不睹有为及无为法。

有为不见无为。

无为不见有为。

不见异无为。

而自谓念我身有矣。

真有正是见有为业。

无余有为是谛有耳。

思念妄想。

其有为无为法永无所想。

有为无为以无所想分别诸想。

皆断诸着以了无为。

除去众缘本净无缘。

其因本净所睹真正。

以能晓了悉无所作则无合会。

菩萨能逮是有为无为。

则了诸法不有不无。

亦复不猗有为无为。

乃逮正觉也。

  佛告持人。

若有菩萨分别五阴。

晓了诸种解达六入。

以能畅知十二缘。

剖判四意止。

五根八道。

能觉世俗度世之业。

明知有为无为之事。

以晓了是。

逮解一切诸法之无。

宣布诸法。

所不达得意力势。

解畅一切诸法章句。

断生老死心不能绝坏。

能自究竟无上正真道。

成最正觉。

宝光菩萨品第十一

  佛告持人。

乃往过去无央数劫不可称计悬旷无限。

尔时于世有佛。

号紫金山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

其紫金山王如来寿住五劫。

诸声闻众不可计数。

诸菩萨会亦不可限。

无能称了知其多少。

其土炽盛。

风雨时节五谷丰熟。

人民安宁强不凌弱。

各得其所心行平等。

饮食消化不以为病。

淫怒痴薄善自修身。

家居义教顺律清净。

彼时如来。

为诸菩萨一切众生。

决诸疑网令无怀恨。

颁宣菩萨道法之藏。

时有菩萨名曰宝光。

闻佛说是诸菩萨业。

解阴衰入诸种十八。

十二缘起。

诸根意止。

八正道行。

世俗度世。

有为无为。

即辄奉受。

如是精进十二亿岁。

未曾发起淫怒痴心。

不贪利养饮食衣服床蓐卧具病瘦医药。

惟心精修。

入如是像晓了思惟。

常修精进尽其形寿。

净修梵行在其佛所。

寿终之后还生本土。

在于人间适生堕地。

便复出家复受学斯。

如是像法晓了奉行。

复在于彼六十亿岁。

净修梵行心不舍远。

如是像法慕求不废。

复寿终竟还生佛国。

其紫金山王如来续存。

复在其所净修梵行。

一一劫中。

五返生没终而复始。

其紫金山王如来至真。

临欲灭度终五劫已。

因是景模博闻无量。

晓了诸法。

于五劫中所可闻受。

观已从佛咨讲解者。

逮其意力观戴如来。

便为众生一一敷演。

开发无量人。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一劫。

复五百返往来周旋。

生于人间常出家学。

奉是景模晓了正典。

化无央数不可思议众生之类皆入至行。

宝光菩萨见万亿佛。

最后有佛。

名无量光如来至真等正觉。

所见授决。

却无数劫。

汝当成无上正真之道。

过无数劫当复逮见亿百千垓兆载诸佛。

逮得正觉。

号决一切议如来至真等正觉。

诸声闻众不可称计。

难可限量。

诸菩萨众无央数人。

其国处世人寿二劫。

米谷平贱人民安隐。

是故持人。

菩萨大士。

欲逮得是如斯景模晓了正典。

当精进学受持讽诵是经典要。

  佛复告持人。

若有菩萨学是经典。

逮权方便常修四法。

何谓为四。

一曰弃家捐业行作沙门。

二曰舍于愦闹习在闲居。

三曰住清净戒行不违阙。

四曰去离懈怠精思不废。

是为四。

以行是四勤求博闻。

常立忍辱疾逮四法。

何谓为四。

一曰虽生天下常住中国。

二曰因值佛世不在边地。

三曰常奉正法终无相违。

四曰悉除罪盖无复殃衅。

是为四。

若有菩萨学如是像经典之要。

辄逮力势。

布施清净戒禁无秽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圣明无瑕。

以建是法致权方便。

又复持人。

菩萨学斯立知止足闲居功德。

怀无盖哀愍于众生。

以用大哀入于众生。

然后乃学如是像法解了要行。

又其菩萨入总持门学于勤修。

何谓得入总持门而学勤修。

志慕勤思晓了量法。

方便观察奉无限行。

又解了观诸定意门诸要法门。

入不可计因缘正行。

逮致如是比像力势。

晓一切法分别诸法。

得意力势以能晓了。

断生老病死。

志强无怯不失正法。

乃成无上正真道意逮最正觉。

  佛复告持人。

若有菩萨通总持门。

普能晓了一切诸法言辞所趣。

以用一事入百千事。

以用道力分别诸法无所不达。

又若菩萨逮定意门入音声。

便入无限定意门辞。

以得入是了若干品一切法门。

以入一切诸法道门。

颁宣诸法靡不蒙济。

又其菩萨奉行智慧。

以是慧力晓了诸想。

勤解想已以是慧力逮一切法疾通无碍。

又若菩萨晓了无量定意门行。

以住是地。

普致一切十方法。

又若菩萨晓了无量总持门行。

解不可计定意门力。

以定意门畅不可限众法之元。

以是道地普入诸法靡所不通。

又其菩萨甚能晓了观世间行。

极复分别有为无为。

奉行诸法心所不著有为无为。

行如是像一切诸法。

疾解诸法逮得明慧。

又菩萨行权方便。

勤察一切诸法本无所行。

虽作是观不为世事。

不着世法亦无所猗。

如是像法疾得晓了一切诸法。

分别诸法。

意力施财剖判章句。

断除生老死意行具足。

是故持人。

菩萨大士于是摸法而度无极。

何谓为四。

于斯法典奉如道义。

勤修正法。

于斯经典逮无挂碍。

普入道慧。

往古品第十二 #

  佛告持人。

乃往过去无央数劫。

不可称计长远无限。

尔时有佛。

号无量光超殊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世时。

声闻众不可计数。

大会无限。

诸菩萨会不可称载。

其佛在世时寿一劫。

又彼佛土皆以七宝而遍覆成。

七宝树生周匝围绕。

以用庄严一切诸树。

殊异珍琦交露帐覆。

又诸树下皆施师子床。

其诸床上细好帛氎裹树布床。

一切诸床琉璃为足。

以赤真珠而挍诸树。

自然熏香合成诸叶。

华常茂盛而围旋之。

其树前自然浴池有八味水。

其水底沙悉以水精车磲赤真珠合成。

又以三宝造成浴池。

其诸浴池自生青莲红黄白莲华。

又诸池水以七宝作挍饰栏楯。

一切栏楯地平如掌。

又其佛土清净无秽。

其佛国土宝树炽盛。

犹忉利天昼度大树。

严饰巍巍明月珠树。

诸亿千充满佛土。

其光悉照覆日月耀令不复现。

其诸宝树琦珍交露。

出好音声哀鸾众鸟。

天诸玉女歌音乐声。

如是软音普流佛土。

无三恶趣不犯诸恶。

不为众生喧杂句说。

惟以敷演如斯像法智度无极。

是菩萨藏化无央数诸人物众。

一日皆发道心。

其本发心志存大道。

便悉具足道品之法。

如是持人。

其无量光超殊王如来至真。

因其方便化不可计无央数载众生发道心。

今生下方去此佛土。

在彼佛土成菩萨行。

佛灭度后正法存立。

竟至半劫时。

佛灭度后正法便没。

有一菩萨名意无限。

从下方佛刹来生此土。

其国去斯十佛世界。

适生未久年十六岁。

便舍捐业行作沙门。

在无量光超殊王佛所咨受经典。

临法没时为诸菩萨宣布阴种一切诸入分别解义。

闻如是像精进之行。

在于斯法所度无极摄权方便。

因是德本。

彼土复决见亿数佛普蒙斯法。

所生之处常识宿命。

皆以幼童不娶妻室净修梵行。

以家有信出为沙门。

所生之处逮得意力。

常所受身成就功勋。

而最后世。

逮得无上正真之道。

为最正觉号曰无量光珠王如来至真等正觉。

若有菩萨疾欲得成佛。

逮一切智具足佛道。

在后五浊临法欲没。

当勤志成如是像法辄受宣布。

尽以爱乐常行精进。

最后末俗受是经典。

德勋无量。

讽诵奉行为他人说。

福不可喻。

颰陀和五百人品第十三

  尔时颰陀和等五百菩萨。

桥曰兜菩萨。

即从坐起长跪叉手。

前白佛言。

我等世尊最后末世。

临法灭时当受是法。

住于后世五浊之世。

拥护正典持是景摸。

讽诵奉持广为人说。

复有无数诸菩萨等。

各从坐起长跪叉手。

谛视佛面各兴至愿。

我等世尊最后末世。

被弘誓铠受是景摸。

顺斯深妙佛所宣慧。

诸菩萨等所积德本。

道品之藏并使具足。

所在游居当拥护法。

闻是经像益加喜乐受持讽诵。

宣示未达深入大猷。

时佛忻笑。

口中五色光出。

遍照三千大千佛土。

地六返震动。

贤者阿难即从坐起。

长跪叉手前白佛言。

佛何因笑。

既笑当有意。

光明普照地即大动。

佛告阿难。

汝宁见此诸菩萨众住立我前。

在后末世当护正法。

被弘誓铠以救危厄。

佛识念之往无数劫。

于诸佛所被如是像弘誓之铠。

面从诸佛受斯经法持护三品。

开导无数众生之类。

令是等来在于佛所承三品义。

受是正法今立佛前。

然后末世法临没时。

多所开化未达众生。

如令受佛三品正法。

在于贤劫诸佛兴见。

亦当从受千佛训诲三品正法。

又将来世诸佛圣所咸受亦然。

是等阿难诸族姓子。

功勋名德不可得察。

莫能称计所行经法。

是诸族姓子。

安隐众生而供养。

假使如来班宣是等。

以受正道安隐众生。

皆以不信。

若不信者长夜不安。

堕于恶趣。

又复阿难。

当为汝等现其证明。

如斯等类安隐众生。

正使三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由想行故堕地狱。

假使大众在地狱中。

有一人生告地狱人。

无得恐怖。

当为汝等一一道利。

以时方便出大地狱苦恼之患。

则以己身一一济之。

移着安处一一人故。

无数千岁忍在地狱。

未曾懈废普令致安。

阿难。

其人于众生慈愍弘哀。

宁增多不。

出大地狱立大安隐。

阿难言。

甚多甚多。

天中天。

佛言。

假使彼人显示神足如是巍巍。

令众生类立第一最有为之安。

长乐无极成大哀愍。

皆逮覆护其功德福。

非心所思非言可畅。

佛告阿难。

今故语汝。

如彼菩萨于大地狱。

出无数众立之永安。

所愍众生若合集是。

前所安隐顺和众生。

使济大难至有为安。

百倍千倍亿万倍。

巨亿万倍不如族姓子受是像经。

所以者何。

计其所兴有为之安。

有极尽矣。

不至无为不离贪欲不致灭度。

逮神通正觉之业。

不成寂志泥洹之要。

又阿难。

是诸菩萨。

建立众生无上大安一切智业。

又是菩萨以大士法志学道乘。

建立佛道度诸众生。

立诸声闻缘觉之地。

观助佛法修菩萨行住于大道。

斯诸族姓子。

劝助众生行菩萨法。

不料佛教咨启大雄。

受立弘慈成一切智故功无限。

佛言。

阿难。

由是正法。

若千劫中若无数劫。

不可计限亿百载劫。

悬邈如是。

诸佛世尊常不空间。

展转相教。

及余无数亿百千垓劫。

转复相度使成佛。

而无穷功故无限。

所以者何。

亿千百佛本住宿世。

行菩萨业建立佛道。

斯等之类在在所生。

受是经典各用劝助。

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将来之世无数菩萨。

多所开化不可计众。

以是劝助具足佛法。

成无上正真之道也。

如是阿难。

诸族姓子训立众生一切智安无上大道。

欲平等有法父母者。

正当谓之诸佛菩萨道法父母。

今是菩萨拥护自归普得自立。

是所谓安颰陀和。

桥曰兜等五百人等。

则法父母。

斯诸菩萨护是正典。

族姓子族姓女等。

不违佛教。

亦不绝一切智本。

于将来世临法欲没。

为诸众生建立大护。

住在大哀开益一切。

以是劝助在于末世。

而安护之不堕恶趣。

令无数千亿菩萨若无数佛共嗟叹。

是族姓子等功勋之德不能究竟。

所以者何。

是诸族姓名勋至德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

佛无数劫亿千兆载。

合集积累是正法宝。

其受是法族姓子等。

十方无数不可计会。

诸佛世尊游无限土。

今现在者咸共拥护。

学是法者皆令安隐。

佛言。

阿难。

天上世间。

悉为是等诸族姓子。

稽首敬礼归命咨受。

十方诸佛悉嗟叹之。

所演经法以示不逮。

阿难。

佛以豫印印是族姓决一切疑。

若后末世受如是像无上正法。

持讽诵说宣布同学。

是族姓子及族姓女。

以为疾近一切智业。

临法灭时闻是景摸深妙经法。

怀喜信者。

佛以授决行菩萨乘。

如是至真。

最后末世爱护是法。

建立己身而爱乐法。

佛以劝助。

是诸族姓子及族姓女。

而不诽谤斯深妙法。

佛预授决诸声闻乘。

见弥勒佛出现于世。

诸漏已尽无有爱欲。

用受信是深妙法故。

未曾诽谤致是功报。

佛言。

若菩萨学闻是深法信乐悦豫。

亦皆授决。

在于弥勒如来世时。

出家学寂而复誓愿。

乃有殊特。

佛谓。

是族姓子女。

德本调柔功勋无际。

临法欲没最后末世。

受斯深法奉行精进。

德不可量巍巍如是。

嘱累品第十四 #

  尔时持人菩萨前白佛言。

愿佛建吾以转法者不求名利。

最后末世闻是正典。

显发忻悦受微妙义。

以是之故疾解诸法。

逮分别慧速得意力。

剖判诸法晓了道慧。

所生之处识念不忘。

以大法光照于十方。

佛言。

持人。

若有菩萨观是法品。

大智慧业无极明本。

积大功德不可限量。

若将来世受是法品持讽诵读。

及余深经菩萨箧藏。

诸度无极勤心奉行。

魔事因缘不能得便。

不为罪盖之所覆蔽。

佛预授决见两三佛。

辄当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其得忍者亦当得是无上道品。

自解诸法而得自在。

严净佛土具足声闻。

受其道教奉菩萨行。

如是持人。

佛下印封断一切疑。

最后末世现得四义自在之业。

行菩萨大士法。

受是经典而拥护之。

被弘誓铠。

何谓为四。

一曰受己德本甚大无极。

不可限量不可计会。

二曰当为众生显发善元。

三曰咨受如来正法经要。

四曰执持法藏无央数佛所宣道化。

是为四。

复有四法。

最后末世将护深法。

何谓为四。

一曰摄取精进在弊恶世受行正法。

二曰若在厄难第一苦毒诤乱正法。

所持法品人共斗时化令和合拥护正法。

三曰行发忍辱具足仁和。

四曰在于末世心不怀恨。

往来周旋常行慈愍。

是为四。

得致深法疾逮一切智。

  尔时颰陀和桥曰兜。

五百菩萨及余菩萨。

闻佛说是道品正法。

咸住佛前心自念言。

于后末世拥护正法。

佛以右掌摩诸菩萨。

而告之曰。

诸族姓子。

佛无数劫而积习是无上正真道。

成大宝藏。

甚用勤苦忍遭困厄。

所济无限使得大安。

舍身之安而忧一切。

乃致道法成最正觉。

以累仁等。

若有学诵逮是法者。

广为四辈而敷演义。

若三品法欲毁坏时。

当建立护尔乃震扬无极大光。

佛重累族姓子等。

如来犹父。

诸贤如子。

佛犹国君。

诸仁如臣。

父慈子孝君正臣忠。

天下和平。

吾无数劫习是正法道德宝藏。

令普流布八极上下。

诸天人民一切慈孝自归命佛。

佛以大哀皆共蒙济。

尔时诸菩萨众。

从颰陀和桥曰兜等五百群众。

稽首佛足前白佛言。

承佛圣旨。

任力尽意将护末世。

佛所宣教惟愿如来建立垂恩。

最后末世。

令斯正法道宝之藏。

使普流布八方上下。

一切皆蒙。

佛加威神说是法品。

有无央数不可计会诸菩萨众。

得一生补处。

德本道慧皆以备悉。

无数亿千诸天人民。

皆发道心。

佛悉授决。

于将来世皆得佛道。

各有名号。

佛说如是。

持人菩萨及一切菩萨。

颰陀和桥曰兜等。

五百群众。

四部众会。

诸天世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