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经

持世经四卷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持世经四卷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卷第一 #

一名佛说法印品经四利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与大比丘僧俱。

尔时世尊与若干百千万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世。

为诸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庄严发心。

欲善知一切法彼岸。

欲善知发无量愿具足无量庄严。

欲通达无量诸法决定相。

欲发无量庄严愿深心所行清净。

欲善知清净具足布施。

欲善知毕定清净持戒。

欲善知具足忍辱柔软之心。

欲善知清净精进。

欲善知清净禅定。

欲善知通达般若波罗蜜彼岸。

以如是等无量功德故。

从坐而起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我欲问佛。

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及诸菩萨摩诃萨不断佛种者。

具足威仪行处不着持戒。

具足清净戒受行大法。

善知持无量行处道法。

为是诸菩萨故。

我今问佛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得念力。

亦转身成就不断之念。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告持世菩萨言。

善哉善哉。

持世。

汝能为诸菩萨摩诃萨故问如来是事。

当知汝则多所安隐众生怜愍世间。

利益安乐诸天世人。

亦为今世后世诸菩萨等作大光明。

汝之功德不可限量。

能问如来如是之事。

汝必欲断一切众生之疑。

爱护一切众生。

为作光明。

欲示众生义利。

欲令众生得度崄道。

欲为众生作归作舍作洲作救。

欲拔三恶道众生。

欲置众生于无上道。

欲脱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欲与众生无上涅槃之乐。

汝欲于后世守护正法。

于后恐怖恶世欲度众生。

持世。

汝今善听谛思念之。

吾当为汝解说此事。

唯然世尊。

佛告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见四利故。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当得具足念。

当得不断念。

当以安慧而自增长念常在心。

持世。

是为诸菩萨摩诃萨见此四利故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当善知决定诸法义。

当善知诸法义。

当善知诸法种种因缘。

当善入诸法如实门。

是为四。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当善知无量法相。

当修习善知决定无量法。

当行无量功德而自增长。

当知见诸法生灭相。

是为四。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当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疾具足助菩提法。

当不随他语善知诸法方便故。

当善知一切智慧。

持世。

是为诸菩萨摩诃萨见四利故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为利益众生故心无悭垢。

常行清净戒安住毗梨耶波罗蜜故。

发行精进不休不息。

正思惟故善行般若波罗蜜。

是为四。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成就具足深心清净之愿。

具足成就清净所行功德。

安住柔和忍辱功德。

得分别诸法实相光明。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以大欲求一切智。

善知分别禅定解脱诸三昧而生大欲。

欲得大慈悲喜舍心故方便行清净行处。

善修习决定义。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何等四。

具足慧行。

亦求清净智行处。

乐无碍智。

亦常不离一切智慧之愿。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勤修习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见四利故能求念力。

何等四。

当修集具足念根。

当行安慧。

当具足不断念。

当修集具足四念处。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能求念力。

何等四。

具足诸助菩提法故念常在心。

以利念根善修集宿命。

具足清净智慧故当疾得不断念。

当种一切智慧因缘。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能求念力。

何等四。

当修集具足思惟方便。

当修习如实智慧。

当发勤精进得诸佛法故。

当不忘忆念得不断念力故。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见四利故能求念力。

  持世。

菩萨摩诃萨有四法能得念力。

何等四。

念安慧故常勤精进不休不息。

常一其心得诸法实相故。

常不放逸正忆念诸法故。

常护诸根正思惟故。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得念力。

何等四。

安住清净持戒。

成就清净威仪行处。

除去心中五盖。

不为世法所染离业障烦恼障。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得念力。

何等四。

以不散心求善法。

勤修习一心相。

善知正入诸法门。

不乐愦闹远离在家。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名能得念力。

何等四。

亲近善知识。

常修习深法。

常乐至诸佛菩萨所。

常乐请问修习智慧。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名得念力。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见四利。

能修习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当善知一切诸法实相。

当分别一切法所因。

当知诸法决定之义。

当善知一切法言语章句。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见四法利。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当善知诸法随宜次第。

当善知一切法因缘方便。

当具足修集一切法方便。

当分别知了义未了义经。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见四法利。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当善学是道是非道慧。

当得一切法义说力。

当疾得清净智慧行处。

当具足修智波罗蜜。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见四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善知修集诸法集相。

善知诸法因灭相。

善知诸法缘相。

能入因缘方便。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善知诸法苦。

善知诸法集。

善知诸法灭。

善知诸法灭道。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善知诸法合散。

方便得先因力。

善知诸法所宜。

善知分别文字章句。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何等四。

善知不了义经。

于了义经中不随他语。

善知一切法相印。

亦善安住一切法无相智中。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别章句慧。

  持世。

菩萨摩诃萨有四法。

转身常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明了善不善法。

成就第一念安慧。

能离五盖心。

终不忘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转身常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善修集四念处。

善修集学分别慧。

于诸禅定智慧为首。

于决定智慧中得通达。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转身常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得诸陀罗尼门。

亦修集无生智。

入于尽智。

亦观于灭智。

是为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

转身常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断于爱恚。

不贪着一切有为法。

心通达无为智慧。

至如来所行处。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有四法转身常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持世。

菩萨摩诃萨有五净智力。

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深心净智力。

愿净智力。

善根净智力。

回向净智力。

障业净智力。

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皆具足能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威仪行处净智力。

念具足净智力。

方便净智力。

缘众生净智力。

缘相净智力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舍心净智力。

利益众生净智力。

生大慈净智力。

生大悲净智力。

生大喜大舍净智力。

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持戒净智力。

不着持戒净智力。

忍辱净智力。

不着忍辱净智力。

多闻净智力。

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深精进净智力。

受精进净智力。

禅定净智力。

禅定方便净智力。

止观方便净智力。

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慧净智力。

多闻决定方便净智力。

世间出世间净智力。

慧方便净智力。

有为无为净智力。

是为五。

持世。

菩萨摩诃萨复有五净智力。

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

何等五。

观方便净智力。

明解脱净智力。

无生相净智力。

一相无相净智力。

第一义世谛义净智力。

持世。

是为菩萨摩诃萨有是五净智力疾得具足如是一切功德。

持世。

以是利故。

菩萨摩诃萨于是净智力中应勤修集。

持世。

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法。

于是净智力中能勤修集。

何等三。

一者欲。

二者精进。

三者不放逸。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三法。

能于是具足一切功德净智力中能勤修集。

何以故。

持世。

欲精进不放逸。

皆是一切法根本。

菩萨摩诃萨得是净智力。

能疾得一切智。

亦名精进不退者。

亦名不退法者。

亦以此功德疾得增长。

亦于一切法中疾得净智力。

持世。

若有人如是一切法中得净智力者。

是为世间福田。

是人次我能消供养。

是人能至如来行处。

是人能观如来法。

是人不久能证如来智慧。

持世。

我本无量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时。

燃灯佛与我受记。

汝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

即时边知如是净智力。

持世。

若有人于一切法中能成就如是净智力者。

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得。

是人亦转法轮。

如我今转。

是人亦师子吼。

如我今师子吼。

是人亦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

如我今也。

持世。

汝等于此净智力中当勤精进。

不久自然具足一切智慧。

  持世。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有佛号智高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持世。

是智高王如来。

有无量声闻僧。

亦有无量诸菩萨僧。

是佛本愿因缘所致。

是智高王佛土无三恶道。

其诸众生不觉有苦。

毕竟具足安隐快乐。

离欲多者能障五盖。

是诸众生成就如是清净快乐。

如人入第四禅乐。

是智高王佛寿六百万亿那由他劫。

持世。

是时国土唯佛为王。

更无有王。

国土众生皆号佛为法王。

是智高王佛多为诸菩萨。

说是断一切众生疑喜一切众生心菩萨藏经。

尔时有五百菩萨。

闻是诸菩萨净智力。

发如是精进力。

尽形不生坐心。

尽形不生衣服想。

尽形不生我想众生想人想男女想。

尽形终不多食。

但修集如是净智力。

勤行精进。

五百菩萨以是善根因缘。

命终皆生过东方十万亿国土。

既生不久。

修集是法故。

得识宿命成就利根。

其国土佛号无量花积王。

现在说法。

其诸菩萨始年十六。

于无量花积王佛所出家。

六十亿岁行童子梵行。

亦修行如是精进。

持世。

是五百菩萨得值如是等二十亿佛。

于诸佛所勤行精进。

成就第一念安慧。

末后值无量力高王佛与其授记。

过万劫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五百人于万劫中。

得值二万亿佛具足佛道。

于一劫中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

当知菩萨摩诃萨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于是净智力中。

应生欲精进不放逸。

何以故。

持世。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以欲精进不放逸为根本。

及余助道法。

能具足佛法者。

持世。

我以如是精进得值二十亿佛。

于诸法中世世成就念力。

世世得识宿命。

修集是法不休不息。

我终不失是欲精进不放逸。

我当成就欲精进不放逸。

尔时世尊。

以大慈悲心顾视四方。

现神通力使三千大千世界诸阎浮提。

皆有化佛。

为诸众生说是断一切众生疑喜一切众生心菩萨藏经。

复以神力令竹园中在会大众皆见诸佛遍阎浮提各各说法。

大众咸悦。

从坐而起皆共礼佛作是言。

希有世尊。

诸佛如来神力不可思议。

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法。

尔时佛告大众。

诸善男子。

如来是事未足为难。

所以者何。

如来善能通达法性故。

若一毛孔出神通力。

光明普照十方恒河沙世界。

演说法音。

于一毛孔百千万亿分未尽其一。

如来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诸善男子。

如来深观众生心而为说法。

诸善男子。

今世众生少有于是法中能行欲乐。

诸善男子。

今世众生少有于是法中能行精进。

诸善男子。

今世众生少有于是法中能行不放逸。

何以故。

如来今出五浊恶世。

所谓众生浊。

见浊命浊。

烦恼浊劫浊。

诸善男子。

若有乃至一人能信受如是甚深清净法能至佛慧。

是为希有。

何况能信解如来所行。

诸善男子。

我常长夜庄严如是愿。

如是精进忍辱行。

为苦恼众生无救护者无依止者多堕恶道者。

我于尔时当成佛道。

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

诸善男子。

当知如来恩力本清净愿精进故。

能令无量阿僧祇众生信解受持如是深法。

诸善男子。

我于先世教化众生。

是诸众生能解我法。

诸善男子。

今佛以十力四无所畏。

少能令众生信解如是甚深之法。

若有众生住是法中者。

皆是如来恩力方便故。

我长夜不离如是深法。

我亦长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摄取众生。

少有如来出五浊世利益众生。

何以故。

诸善男子。

我于先世。

以大精进力大方便力教化众生。

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

我念过世。

一日之中舍千身布施利益众生。

诸善男子。

我于若干千万世。

见饥饿众生故。

自割身肉煮以与之。

我于尔时心无忧悔。

但于众生普行大悲。

诸善男子。

当知我如是以大精进大方便力教化众生。

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诸善男子。

应发如是欲精进不放逸修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行菩萨道时。

汝等亦当如我利益教化众生。

诸善男子。

是贤劫中诸佛出世。

无不赞我作如是言。

释迦牟尼佛深行精进如是。

释迦牟尼佛具足精进如是。

释迦牟尼佛具足精进波罗蜜如是。

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

教化众生如是。

出于五浊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

诸善男子。

如是行道故。

应勤生欲精进不放逸。

诸善男子。

我今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精进犹不休息。

至涅槃时犹发精进。

碎身骨如芥子解散支节。

何以故。

怜愍未来世众生故。

我先世行菩萨道时。

所化众生或行错谬堕诸难处。

欲勉济之起大悲心。

分布舍利乃至如芥子皆与神力。

我灭度后若有众生。

应以舍利度者心得清净。

得清净已。

处处地中随愿成就。

诸善男子。

我先世行道时。

于众生中成就如是悲心。

碎身舍利普使分布。

是我本愿。

我以如是无量福德因缘大悲心故。

于后恶世普覆众生。

诸善男子。

若诸菩萨于此法中能生欲精进不放逸必发是愿。

于后末世受持读诵为人广说如是等经。

我当以神力令诸菩萨受持读诵为人广说。

我亦以如是经嘱累是诸菩萨。

以其能受持读诵为人广说故。

所以者何。

诸善男子。

随是经所住。

当知其土有佛不灭。

是故如来以此经嘱累诸菩萨。

诸善男子。

当知我宿世以如是因缘摄取众生。

今世亦复摄取众生。

后世亦复摄取众生。

所谓护念如是经法。

于后五百岁普流布故。

诸善男子。

若于今世若我灭后。

若聚落城邑山林旷野。

有如是等经若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当知此中则为有佛。

何以故。

我说诸佛即是法身。

以见法故则为见佛。

佛不应以色身见。

若人信法听法。

是人则为信佛亦听佛语。

若人于此法中。

能如说修行。

是人则为见佛。

是人名为实语者法语者随法行者。

  诸善男子。

我身非法非非法。

是名随法行。

是名第一法施。

所谓不着法不着非法。

何以故。

若着法者不名见佛。

诸善男子。

不着一切法名为见佛。

若于一切法中无所见者。

是名见佛。

何以故。

如来不可以法说。

不可以非法说。

亦不可以法见。

所以者何。

诸善男子。

如经中说。

汝等比丘。

若知我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若能舍法非法。

是名见佛。

何以故。

如来名为舍一切法者。

不贪不受诸法名字。

不堕名字法中。

何况堕非法名字中。

诸善男子。

舍离一切法名字。

名为如来。

能如是见者。

名为见如来。

何以故。

舍离见一切法故。

名为见如来。

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如实知见一切法故。

名为见如来。

诸善男子。

若一切法不可得。

舍离一切法。

是中即无戏论。

无是法非法名字。

无行无示。

是名见如来。

若人能如是见法者。

是名见如来。

若能如是见如来者。

是名正见。

若异见者名为邪见。

若邪见者则为妄见。

是人不名为真见。

诸善男子。

真见者断一切语言道。

非真非妄非有非无。

离一切法不取一切法。

不得一切法。

如是见者名为见如来。

何以故。

诸善男子。

如来不以法性见。

见一切法性离者。

名为如来。

若能如是见者。

名为正见。

诸善男子。

汝等应如是见如来。

汝等且观。

如我所说观于如来。

如是观者。

当知一切法皆是如来。

当得一切法如。

当得一切法实相。

当得一切法非虚妄相。

当知一切法是如来法。

当知一切法是如来行处。

当知一切法是不可思议行处。

诸善男子。

是故我说一切法是如来行处。

如来行处是无行处。

何以故。

一切法行处。

是中无法可行。

是故说无行处是如来行处。

一切法行处即是无行处。

无行处即是如来行处。

何以故。

一切法行处无所有故。

无行处是如来行处。

一切行处入如来行处。

则非行处。

如来通达证是法故。

是名无行处是如来行处。

  诸善男子。

能知一切法无行处。

是人能入如来行处。

是人能观如来行处。

是人能求如来行处。

是人亦不着如来行处。

何以故。

是人知无行处是如来行处。

离行处是如来行处。

所谓一切法不可得。

不可分别不可贪故。

是名非行处是如来行处。

是名入智行处。

不入一切法故。

何以故。

一切法无门故。

以是门入。

诸善男子。

一切法无入无出。

一切法无形。

所以者何。

如来于法无所得。

何法若出若入若见若说。

诸善男子。

是名入一切法门。

以不入相故。

一切法无合无散无缚无解。

是一切法门以无门故。

说是门名为不可出门不可入门。

不可归门不可说门。

毕竟无生门。

以是法门。

于法无所知无所见。

以是法门。

于法无证无所入。

何以故。

诸善男子。

一切法无门。

门不可得故。

虚空是一切法门。

从本已来性清净故。

无断是一切法门。

断无所有故。

无边是一切法门。

边不可得故。

无量是一切法门。

量不可得故。

无际是一切法门。

诸际无所有故。

诸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入是法门者。

则入一切法门。

则知一切法门。

则说一切法门。

五阴品第二之一

  尔时佛告持世菩萨。

持世。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法实相。

若欲善分别一切法章句。

若欲得念力。

若欲转身具足得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疾入如是法门。

于是法门得智慧光明。

何以故。

于是法中疾得具足故。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勤修集如是法门。

入是法方便门者。

则能得分别阴方便。

界方便。

入方便。

因缘生法方便。

四念处方便。

五根方便。

八圣道分方便。

世间出世间法方便。

分别有为无为法方便。

  持世。

何谓菩萨分别五阴方便。

菩萨摩诃萨正观五取阴。

所谓无明阴是五取阴。

苦阴是五取阴。

痴阴是五取阴。

病阴痈阴。

如箭入身阴是五取阴。

菩萨分别观察。

选择色取阴。

云何为分别观察选择色取阴。

是色取阴从四大生。

假名为色取阴。

是色阴无有自性。

但以四大和合。

假名为色阴。

色阴无有作者。

无使作者。

无作无起无出。

名为色阴。

但以先业因缘四大所摄数名色阴。

非阴是色阴。

譬如虚空。

阴实无生相。

若说虚空阴。

是中无有法生。

但有名字。

故名为虚空阴。

凡夫于此无阴阴相。

以颠倒心故无实实相。

贪着我五阴我所五阴。

我色阴我所色阴。

如是贪着。

是诸凡夫贪着色已。

于色中依止我我所。

有色受色取色着色依色。

受行种种恶不善业。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我等应勤修集助菩提法。

今应正观色阴。

菩萨正观色阴时。

知同水沫聚。

云何知同水沫聚。

无聚是水沫聚。

但从众缘生。

不可执捉无有坚牢。

水沫聚中无有。

聚相无聚是水沫聚。

色阴亦如是。

色阴中无有阴相。

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

凡夫不能正观虚妄色。

不能如实知色无常。

不能如实知色相。

我等入正道。

不应贪着虚妄。

不应贪着色。

何以故。

色是不可贪着相。

色但有名字无决定相。

当观是色无决定相。

离名字故名之为色。

又说色名恼坏相。

智者通达知是无相。

我等应当善知修集色无相方便。

不贪着色相。

若人贪着色相。

即贪着色。

我等应善知入色相。

菩萨如是正观时。

如实观察选择色。

是色阴皆从凡夫忆想分别起。

若法从忆想分别起。

即是不生。

一切忆想分别皆非真实。

凡夫依止颠倒所起色。

为色所缚为色所害。

往来苦恼。

无明痴闇故。

贪色不舍。

见色有常牢固。

是凡夫人为色缚。

色所缚故。

往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

深贪色味。

不观色中有诸过恶。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应当观察选择分别修习色方便。

分别观察选择色时。

见色性如梦。

譬如梦中色。

皆从忆想分别觉观起。

曾所见闻觉知因缘起。

是梦中亦知彼我。

亦见地水火风。

亦见山河丛林。

梦中色相无有决定。

但以忆想故有。

色阴相亦如是。

从先世业因缘出。

无有决定性。

菩萨如是思惟不取色。

若我若我所。

但正观色如实无常相虚妄颠倒。

众生颠倒贪着取色。

若我色。

若我所色。

若彼色。

若彼所色。

如是正观察选择色时。

不得色。

不见色性。

亦不贪着色无常。

菩萨尔时若于色中。

爱念贪着皆悉除断。

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

善知色灭相。

善知色灭道相。

善知色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作是念。

是身色阴。

皆从业果报觉观起。

四大所摄是身色阴。

非我非彼无有所属。

无所从起。

观色阴如是。

内色不贪不受。

外色不贪不受。

过去色不贪不受。

未来色不贪不受。

现在色不贪不受。

即知一切色阴是无生相。

是菩萨尔时不灭色亦不求灭色法。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色取阴如是。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受取阴。

菩萨作是思惟。

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皆从因缘生。

属诸因缘入受相中。

此中无有受者。

但以贪着故。

贪著者即是不真。

虚妄从忆想分别起。

是菩萨如是思惟时作是念。

是凡夫为虚妄受所缚。

为三受所害。

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受。

是凡夫若受乐。

为爱结所使。

以爱结所使故。

能起恶业。

若受苦。

为恚结所使。

以恚结所使故。

起诸恶业。

若受不苦不乐受。

为无明结所使。

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

不脱忧悲苦恼。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

应正观诸法。

我等应如实观诸受。

菩萨如实观受阴作是念。

非阴是受阴。

从忆想分别起。

颠倒相应无有受者。

但从先世业因起。

今世缘故。

诸受自性空。

受中无有受相。

菩萨观达受阴。

譬如雨渧水泡。

有生有灭无有决定。

受阴亦如是。

次第因缘起。

属诸因缘无有住时。

虚妄不实从忆想颠倒相应起。

菩萨尔时作是念。

凡夫可愍为诸受所制。

以不正观受阴故。

故得乐受生着。

得苦受亦生着。

得不苦不乐受亦生着。

为诸受所缚驰走往来。

从身至身受结所缚。

轮转五道无有休息。

是凡夫着于诸受。

为受所制为受所系。

不脱受阴。

于受阴所不见出处。

不知正观受阴故。

不知如实观受阴无常。

于受阴中为欲染所缚。

不知受阴如实相。

我等今不应随凡夫学。

应如实观察选择受阴。

即时如实观受阴。

无阴是受阴。

不真阴是受阴。

颠倒阴是受阴。

不住阴是受阴。

是时见受阴如实相。

无有作者。

无有使作者。

于受阴中不见受阴相。

如是观受阴。

不见受阴在内不见受阴在外。

不着受我不着受彼。

知受阴无所从来无有所属。

无法能生受者。

但从颠倒相应先世业果报数名受阴。

见受阴虚妄因缘相续行。

尔时过去受阴。

不受不贪不着。

未来受阴。

亦不受不贪不着。

现在受阴。

亦不受不贪不着。

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

于苦受中除却恚结。

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

勤行精进。

菩萨尔时。

若受乐受心不生爱。

若受苦受心不生恚。

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

持世。

凡夫多于乐受生爱。

苦受生恚。

不苦不乐受生痴。

是诸凡夫以爱恚痴故深入闇冥。

不能如实知受阴。

亦不知爱恚痴相。

深贪着爱恚痴。

所谓是我我所。

是此彼等。

持世。

菩萨摩诃萨于此中正观受阴者。

不为爱恚痴所牵。

若生爱恚痴。

即能除断行于正道。

于乐受中断爱结使故勤精进。

于苦受中断恚结使故勤精进。

于不苦不乐受中断痴结使故勤精进如实知三受相。

尔时有所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

皆离不着。

离爱结使。

离恚结使。

离痴结使。

诸受起时皆能知见知受阴如实无常。

若能如是知已。

于受阴中欲染悉断。

入断受阴欲染道中。

不为诸受所污。

是菩萨若如是正观受阴。

如实知受阴。

知受阴集受阴灭受阴灭道。

然后如实知受阴是无生相。

以无生相。

通达受阴无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受阴。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想阴。

菩萨摩诃萨正观想阴时。

见想阴皆从颠倒起。

虚妄不坚固不真实。

从本已来不生相。

以因缘和合从先世业力起。

作是念。

非阴是想阴。

虚妄阴是想阴。

颠倒阴是想阴。

想阴中无想阴想。

譬如春后月焰。

以名字故说名为焰。

阴想阴亦如是。

以识相故说名想阴。

凡夫于此为虚妄想所系。

或识乐或识苦。

或识不苦不乐。

或识寒热。

或识男女。

或识五道生死。

或识合或识散。

或识过去。

或识未来。

或识现在。

或识好或识丑。

或识有或识无。

是凡夫想。

皆为颠倒虚妄。

属诸因缘。

但假名为想阴。

此中若内若外。

无有想者。

凡夫人虚妄想所系故。

或识贪欲。

或识嗔恚。

或识愚痴。

或识妻子。

凡夫依止是想阴贪着虚妄。

以是想阴驰走往来。

不能如实观想阴是虚妄。

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

系于想阴不能得脱。

贪着想阴。

我是想阴。

我所是想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想阴。

想阴中想阴想不可得。

如焰阴中焰。

阴相不可得。

菩萨见想阴如焰性。

过去想阴不贪不受不着。

未来想阴亦不贪不受不着。

现在想阴不住。

不分别若我若彼。

即彼灭想受阴道。

通达想阴是无生。

不见想阴若来处若去处。

但以颠倒相应先世业因所起。

现在缘所系。

无阴是想阴。

观察选择想阴。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即通达想阴无生。

亦不分别想阴灭。

但为灭一切想受阴故。

亦住如实知见故。

菩萨如实观想阴时。

远离一切想道心。

亦不住一切想道。

但住知见想阴。

亦如实想阴。

不贪着想阴。

如实观察一切想阴。

如实知想阴集灭尽。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想阴。

则离想阴欲染。

亦能行断想阴欲染道。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察选择行阴。

持世。

菩萨摩诃萨。

观行阴从颠倒起虚妄忆想分别假借。

而有菩萨尔时若身行口行意行。

皆观不净无常苦空无我。

如是观时作是念。

非阴是行阴。

苦阴是行阴。

因缘生阴是行阴。

像阴是行阴。

诸行阴无增无减无集。

若身行口行意行无有作者。

智者不贪受是行阴何以故。

是诸身行。

不在身内。

不在身外。

不在中间。

口行意行亦如是。

不在意内。

不在意外。

不在中间。

行阴中无行阴相。

何以故。

是行阴从众因缘颠倒起。

虚妄不真。

先业果报所摄。

亦令因缘所系。

能有所行诸所有行。

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

皆非真行。

是无所有行。

是虚妄行。

是颠倒行。

是故说非阴是行阴。

何以故。

智者不决定得行阴相。

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

此处彼处若内若外。

又身口意行。

尚无决定行相可得可说。

何况行阴可得可说。

是故说无阴是行阴。

凡夫起颠倒想贪着身口意行。

忆念分别是行阴。

为行阴所缚驰走往来。

是凡夫人以颠倒故。

起身口意行。

起已贪着归趣。

无法生法想。

无阴生阴想。

贪着颠倒行故。

为行阴所系往来五道。

常随身口意行。

不能如实观身口意行。

不能如实观行阴故。

以身口意而起诸行。

是诸凡夫着颠倒故。

着不真法故。

着虚妄故。

数名行阴。

持世。

菩萨于此中如是正观诸行无有根本。

羸劣无力以众缘和合。

可说行阴。

是中无有真实行阴。

无阴是行阴。

从本已来不生是行阴。

无性是行阴。

诸行前际不可得。

后际不可得。

中际不可得。

无有住时诸行念念生灭。

持世。

菩萨如是正观行阴空不可得。

不坚牢相。

乃至毫厘亦不可得。

作是念。

是诸凡夫为不坚牢法所系。

行阴所系。

贪着所缚。

起身口意行。

我是行我所是行。

起如是业为行阴所缚。

不知行阴性入无明痴冥。

于诸行中生真实想。

以颠倒故贪着受取行阴。

是人贪着受取行阴故。

或起乐行或起苦行。

或起不苦不乐行。

是人起乐行已得乐身。

起苦行已得苦身。

起不苦不乐行已。

得不苦不乐身。

是人得乐身已生爱。

得苦身已生嗔。

得不苦不乐身已生愚痴。

是人以爱嗔痴故。

不见诸行过恶。

不能清净身口意行。

是人身口意行不清净故。

堕不清净道中。

所谓地狱畜生饿鬼。

或时暂生天人中。

贪着身口意行。

深着行阴。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正观。

今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我等应清净身口意行。

不应贪着行阴。

应观行阴过恶。

应求出行阴道。

如是观者名为如实正观行阴。

亦名正观行阴无常。

即时如实观诸行。

诸行集诸行灭。

诸行灭道。

不受不贪不着诸行。

亦不贪不着行阴。

如是观时远离行相。

亦行无行阴道。

即观诸行空。

于一切诸行中。

惊怖生厌离心。

但起清净身口意行坏行相故。

离行阴相故。

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净。

何以故。

是人身业清净。

口业清净。

意业清净。

身行清净。

口行清净。

意行清净。

是人远离行阴相。

坏诸法及根本相。

如是正观时见行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不得诸行决定生相。

亦不得决定灭相。

即观诸行无生灭相。

一切诸行亦无生灭。

是人观一切诸行无生灭相。

生厌离心。

正通达诸行集灭相。

虽证诸行无生相。

而善通达诸行相。

何以故。

持世。

是行阴无决定相。

譬如芭蕉坚牢相不可得。

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行阴亦如是。

坚牢相不可得。

无坚牢相亦不可得。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思惟入于行阴。

持世经卷第二 #

五阴品第二之二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

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

颠倒阴是识阴。

虚妄阴是识阴。

何以故。

持世。

是识阴从颠倒起。

虚妄缘所系。

从先业有。

现在缘所系。

属众因缘。

虚妄无所有。

忆想分别起。

从识而生。

有所识故名之为识。

从忆想分别觉观生。

假借而有。

有所识故数名为识。

以识诸物故。

以起心业故。

以思惟故。

众缘生相故。

起种种思惟故。

数名识阴。

从有所识。

有识像出。

示心业故。

摄思惟故。

数名识阴。

或名为心。

或名为意。

或名为识。

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

识相识行识性示故。

数名识阴。

如是非阴是识阴。

不生不起不作。

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

数名识阴。

何以故。

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

次第相续生。

念念生灭。

是识缘不生阴相。

何以故。

是识阴生相不可得。

决定相亦不可得。

生相不可得故。

决定相不可得故。

根本无所有故。

自相无故。

牢坚不可得故。

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

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

强名为识阴。

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

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

是人种种分别。

贪着内识。

贪着外识。

贪着内外识。

贪着远识贪着近识。

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

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

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

如是知种种心相生。

是凡夫贪着识阴。

为识阴所缚。

心意识合故。

起种种识阴。

分别虚妄事故。

以一相故。

以决定相故。

能得是心是意是识。

能得分别爱着。

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

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

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

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

计得识阴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

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

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至彼世。

从彼世至此世。

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

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

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

若不能如是实观。

或起善识。

或起不善识。

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

不知识所生处。

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

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

我等不应随凡夫学。

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

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

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

像阴是识阴。

幻阴是识阴。

譬如幻所化人识。

不在内亦不在外。

亦不在中间。

识性亦如是。

如幻性虚妄缘生。

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

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

如是观时。

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

知识相如幻。

观识性如幻。

菩萨尔时作是念。

世间甚为狂痴。

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

与心意识合。

三界但皆是识。

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

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

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贪着识阴在内。

贪着识阴在外。

贪着识阴在内外。

贪着识阴在彼我。

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

受识阴味说识阴相。

所谓若心若意若识。

随味行故贪受识阴。

是人为识所缚。

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

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

若起上思得上身。

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识力故。

生依止诸入。

贪着识阴故。

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

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

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

知非阴是识阴。

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

知非阴是识阴。

现在识阴亦不依止。

如实知识阴无常相。

如实知识阴生灭相。

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

是名正观入识阴道。

所谓如实知识。

如实知识集。

如实知识灭。

如实知识灭道。

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

能坏识阴。

能断一切相。

知识阴集灭相。

亦通达识阴集灭相。

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

亦不灭识阴。

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

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

通达识阴无生相。

何以故。

持世。

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

是识阴生性虚妄故。

入在无生相中。

持世。

识阴终不有生成相。

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

非阴是识阴。

观察选择信解证知。

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

菩萨知识阴实故。

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

知是识阴无生者。

无作者无起者。

无受者无所受者。

但以众缘生。

众缘合故有。

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

从本已来常毕竟空。

如是观识阴时。

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

不贵不着。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

若菩萨能如是方便入五阴。

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

是名通达入五阴集灭道。

皆能断诸阴相。

真知五阴方便。

以是方便故。

于五受阴中。

不贪不着不缚不系。

如实知色无常相。

是菩萨若于色有欲染则能除断。

亦如实知受想行识。

亦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

若于受想行识中。

有欲染则能除断。

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染故。

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

如是观时。

能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能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菩萨摩诃萨观众生初入胎歌罗罗时。

先五阴灭即更有五阴生。

从是已来观五阴生灭相。

虽先识灭亦知五阴非断灭相识。

虽依止歌罗罗。

亦知五阴不至不常。

如是观初入胎一念五受阴生灭相。

从歌罗罗乃至出生。

及后增长乃至死时。

观此五受阴念念生灭相。

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微细生灭相。

持世。

是五受阴微细生灭相者。

所谓先五受阴灭。

次第无物有至胎。

识初合时五阴即有生灭。

因歌罗罗五受阴假名为人。

所以者何。

持世。

识无所依则不能住。

识所依者五受阴是。

持世。

又无色界中诸天。

五受阴细微生灭相亦应如是知。

持世。

如是细微五受阴生灭相。

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

何况声闻智慧。

惟诸佛如来善知五受阴。

从初入胎细微生灭相。

及无色天诸阴念念生灭。

所谓一切智慧。

出一切世间智慧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

至佛慧境界。

是人虽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相。

从初入胎乃至无色天。

亦不能究尽如诸佛所知。

持世。

诸佛如来无有随他智慧。

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智慧无所不达。

诸佛无碍智慧。

于一切法中得决定慧。

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

何以故。

于无量无数千万亿阿僧祇劫行于深法故。

持世。

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观五受阴。

何况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何以故。

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阴如实。

凡夫不知取。

不知受阴。

  持世。

何谓为取。

取名我取众生取。

见取戒取。

五阴取。

十八性取。

十二因缘取。

是名为取。

乃至所有法。

若内若外。

所谓欲取有取。

见闻觉识取。

我我所取。

持世。

凡夫于此虚妄取不知不见。

颠倒因缘而取诸法。

是人为取所系。

无明因缘取诸行。

诸行因缘取识。

识因缘取名色。

名色粗相众生染着归趣。

所谓色取色合色缚。

及取四无色阴。

受想行识分别为名。

持世。

若无诸佛众生。

则无所知无所见。

不能正观五受阴。

诸佛出于世间。

坏众生依止色。

坏依止受想行识。

坏和合一相故。

诸佛如来作如是分别说。

汝等所依所归。

是名为色。

是色但以四大和合。

受想行识但有名字。

名色相成就故说五受阴。

汝等众生莫贪归此不牢坚五受阴。

持世。

如来何故说五受阴。

持世。

是凡夫人。

从颠倒生入无明网。

驰走往来何所归趣。

贪受五受阴相作是念。

我依止此当以得乐。

是人以是乐想贪归五阴。

以苦想以不苦不乐想贪归五阴。

凡夫人所归所依止处。

是名五阴。

持世。

诸凡夫人从生以来盲不知五阴为是何等。

不知五阴从何所来。

不知五阴如实故。

贪受五阴。

是故说名受阴。

于此中谁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

但以颠倒贪着分别虚妄自缚无明痴闇故。

取我取我所。

取此彼。

是故说受阴是五阴。

无有取者亦无决定相。

是故智者。

知非阴是五受阴。

颠倒阴是五受阴。

无明阴是五受阴凡夫于此为所系缚。

贪归五取阴。

以贪归故不知何等是取。

何等是取阴。

但为贪着所归五阴。

往来生死。

贪着是五阴故驰走诸趣。

贪归何等。

贪归见贪归闻。

贪归觉贪归识。

贪归爱贪归无明。

是诸凡夫。

为爱缚所缚。

贪爱五受阴。

为诸盖所覆入无明闇冥。

不知不觉我等今为贪归何处。

系缚何处。

以不知故。

往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道中。

生死所缚贪归生死不放不舍。

不断五阴亦不能知五阴如实相。

不如实知故。

为种种苦恼所害。

堕虚空狱不知出处。

是人不见出道故。

于无始生死道中受诸生死。

是故不能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亦不得度无量生死险道。

亦不得脱诸大苦聚。

还复归趣于苦。

贪着于苦。

为苦所使。

何等为苦。

五受阴是。

生时但苦生。

灭时但苦灭。

持世。

我以是因缘故。

为弟子说法。

汝等比丘。

当正观色阴。

亦当如实知色无常相。

汝等若于色中有欲染者。

当疾除断。

汝等当正观受想行识。

亦当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

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者。

当疾除断。

除断欲染故心得正解脱。

持世。

若有人知我所说法义如是能如说修行。

当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人不能如说修行。

为色缚所缚。

为爱系所系。

入无明闇冥贪取五阴。

是人贪取五阴故。

不能得脱生死险道。

持世。

以是义故。

我说世间与我诤。

我不与世间诤。

何等为世间。

所谓贪着五受阴者。

为世间所摄。

是人贪归五阴。

为五阴所缚。

不知五阴性。

不知五阴空相。

而与我诤。

是人违逆佛语。

与佛共诤故堕大衰恼。

若有人于佛在世若佛灭后。

能如是观虚妄五受阴空无所有。

从颠倒无明闇冥起。

虚诳妄想但诳凡夫。

非五阴似五阴。

如是之人不与佛诤。

不逆佛语故。

得脱地狱畜生饿鬼苦恼。

持世。

诸佛不与人诤。

断一切诤讼名之为佛。

但为众生演说实法作是言。

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颠倒。

一切众生颠倒力故。

贪归五阴往来世间。

是人贪归五阴已。

起种种邪见。

贪归种种名字。

贪归种种忧悲苦恼。

是人为种种邪见烦恼种种忧悲苦恼之所残害。

无有能为作救作舍作归作趣。

唯佛能救。

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贪嗜五欲。

依止多过五阴。

是凡夫人与救者归者依者脱一切苦恼者。

而共诤讼。

持世。

我今举手其有见五阴者。

见阴相者。

贪五阴者。

我则不与是人为师。

是人亦非我弟子。

不随我出家。

不随我行。

不归依我。

是人入于邪道。

入虚妄道取不实者。

是为颠倒不知佛意。

不知佛随宜说五阴。

不知佛第一义。

是人不受佛教。

不应受供养而受。

是人我尚不听出家。

何况当得受人供养。

何以故。

如是之人是外道徒党。

所谓生五阴相者。

贪着归趣五阴者。

持世。

当来之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

于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阴相者。

决定说五阴相。

深着五阴入虚妄邪道。

于我法中而得出家。

袈裟绕咽。

常乐往来白衣居家。

当知是人与外道无异。

亦以我法多为众人恭敬供养。

持世。

我说是见五阴者。

决定说五阴者。

贪着五阴者。

不听受人一杯之水。

所以者何。

是人于我法中。

乃至无有柔顺法忍。

是人违逆我法。

背舍圣行。

持世。

是故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

应如是发大誓愿。

于我如是甚深经典当共护持。

亦断众生五阴见故而为说法。

  持世。

我是经中说破一切阴相离贪着阴相。

尔时多有在家出家闻如是等经。

起于诤讼不生实相。

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应发大誓愿。

我等于后恶世贪着五阴邪见众生作大利益。

所谓度脱贪着见五阴众生。

随宜方便以法利益。

是故持世。

菩萨摩诃萨若欲得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诸法章句。

欲得念力。

欲得转身成就不断念。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应常观是五阴无常相。

苦相。

无我相。

虚妄相。

不坚牢相。

毕竟空相。

从本已来不生相。

常正观时五受阴中。

所有欲染则能除断。

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名大意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持世。

是大意山王佛。

有八十亿那由他声闻众。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及八十亿那由他学地阿那含。

谓菩萨摩诃萨众四十亿那由他。

是大意山王佛寿八万岁。

持世。

尔时有王名为德益。

是德益王有二万大城。

具足丰乐人民充满。

其城七重纵广十二由旬。

四宝合成有七重堑。

皆有栏楯七重行树。

诸宝罗网遍覆其上。

城堑诸树及上罗网。

皆以黄金琉璃车渠马瑙四宝合成。

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园林。

皆有七宝衣树充满其中。

一一园林各有五百宝池。

八功德水皆满其中。

持世。

是德益王有八万婇女。

其大夫人有二子。

一名无量意。

二名无量力。

持世。

是二王子各年十六。

梦中见佛端正无比如阎浮檀金幢。

见大欢喜。

觉已各说偈曰。

  其一人言。 #

  我今梦见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庄严

  成就无量诸功德  见已心得大欢喜

  第二人言。 #

  我梦见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犹如须弥众山王  巍巍高显见欢喜

  持世。

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

诣父母所具说是事。

白父母言。

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

惟愿父母。

当听我等俱诣佛所。

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觉知。

没五欲泥。

为色缚所缚。

为受想行识缚所缚。

我等在家。

以放逸故。

不能见佛。

持世。

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

即诣大意山王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足。

请佛及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于大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

悬缯幡盖宝华覆地。

奉佛及僧令止其中。

其二王子三月之中。

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

供养已毕。

于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

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愿。

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方便经。

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

常不满腹食亦不倾卧。

若坐若经行。

又于四万岁中不念余事。

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

知是五受阴从颠倒起。

通达是五受阴相毕。

其年寿常修梵行。

命终即生兜率天上。

于佛灭后。

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

至年十六复梦见佛。

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

闻是法已即觉惊怖。

复于佛法。

满万岁中常修梵行。

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所行方便经。

命终生于忉利天上。

毕天之寿。

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

大意山王佛法末后千岁之中。

其二人以本因缘故。

复得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

亦善观察选择是五阴性。

入法如实通了。

于其世中教化二万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

是二菩萨从是已后。

世世同心共值十亿那由他佛。

然后乃得无生法忍。

得法忍已。

复值一亿那由他佛。

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人共劫次第作佛。

一名无量音。

二名无量光。

持世。

是故菩萨摩诃萨。

若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于是清净无染法中。

勤行修集此阴入性。

及余有为法中说实知见相。

十八性品第三 #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

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

作是念。

眼性眼性中不可得。

是眼性无我无我所。

无常无坚自性空故。

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

眼性虚妄无所有。

从忆想分别起。

眼性无有决定相。

虚空性是眼性。

譬如虚空无决定相。

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

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

何以故。

眼性中实事不可得故。

眼性无处无方。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

眼性事不可得。

众因缘生故。

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

眼性眼相不可得。

眼性但以先业果报。

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

眼性者即是无性。

眼性中眼性不可得。

识行处故数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

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

即通达无性是色性。

何以故。

色性中色性不可得。

是色性不合不散。

色无决定相故说名色性。

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

色性则是亦无根本。

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中间。

但以忆想分别。

色在可见处。

眼根清净。

以意识相应。

见现在色故。

数名色性。

譬如镜中面像。

若镜明净则生色相。

镜中色无决定相。

镜中无人而见色像。

但以外有镜内起色相。

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

在可见处。

如镜中像数名色性。

色无性相无形性。

无决定性是名色性。

诸色相无我故。

数名色性。

随众生所知故。

说名色性。

若菩萨知是色性。

即知无性是色性。

无生性是色性。

无作性是色性。

何以故。

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无所有性。

示虚妄性。

示假名性。

名为色性。

如是观察选择色性。

是菩萨正观察选择眼识性。

所谓眼识中无眼识。

无眼识性无有常性。

眼识性无有根本。

无决定法。

眼识性无所示。

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

但以先业因缘起。

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

随凡夫颠倒心故。

数名眼识性。

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

何以故。

眼识性无决定故。

从众因缘生。

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

识所行处是眼识性。

是识无决定故。

说无决定相。

无生故。

示虚妄故。

能分别色相故。

能示缘故。

说是眼识性。

随众生所知。

如来方便分别。

破坏和合一相故。

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

但眼清净能知色相。

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

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

眼识性者示眼所行处。

能识色是眼识。

性即是说无性。

何以故。

智者眼识性中。

求眼识性相不可得。

眼识性中。

亦不得眼识性根本。

所以者何。

无决定性是眼识性。

眼识性者以假名说。

所说性者即是说不取义。

能有所见处是眼识。

意业起是眼识相。

故名为眼识。

眼性色性眼识性。

以是性门。

说三事和合。

以知诸缘相故。

即是离诸性义。

所谓是眼性。

是色性。

是眼识性。

有如是数。

得令众生入于实道。

此中实无眼性色性眼识性。

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

分别说是诸性。

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

则知三性无性。

何以故。

诸性中无性相故。

诸性中相不可得故。

耳性声性耳识性。

鼻性香性鼻识性。

舌性味性舌识性。

身性触性身识性。

皆亦如是。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

菩萨作是念。

意性无决定。

根本无所有故。

意性中无意性无决定性。

是意性。

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

因于水润。

得日得风。

渐渐芽出。

芽不从种子出。

种子亦不与芽和合。

芽生则种子坏。

种子不离芽。

芽不离种子。

芽中无种子。

意性亦如是。

能起意业故。

示意识故。

如种示芽。

得名意性。

离意性则无意。

意性不能知意。

假名字故说为意性。

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

但以先业因缘故起。

识是意业故。

知所缘故。

诸性名字合故。

现在缘起故。

数名意性。

即是不决定意业相。

即是众缘和合相。

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

于第一义中无有意性。

何以故。

根本无所有故。

无生是意性。

生无所有故。

意性即是世俗语。

第一义中决定无意性。

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

智者通达无性是意性。

诸菩萨观择法性。

无性是法性。

法性无自性。

自性不可得。

无决定性是法性。

法性根本不可得故。

决定事亦不可得故。

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

有所知故。

说言法性。

欲令众生入无性故。

故说是法性。

何以故。

法性中无法性相。

是法性从众缘生。

众缘生法即无自性。

诸因缘中无有自性。

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

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

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

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

以法性说离一切法相。

知见毕竟空相故。

说毕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

无所有是法性。

法性中无决定有相。

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

法性亦如是无决定相。

破法相故说名法性。

法性即是无性。

何以故。

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

但属众缘与缘合故。

数名法性说名法性。

如众生所知故。

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

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

以示性方便故。

说法性名为性。

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

即知见无性。

是三界法性中无分别相。

众因缘和合故。

分别诸法故。

说是法性。

示无决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

法性是无生相。

何以故。

法性中无有相。

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

法性中无分别相。

无相无分别故。

说名法性。

法性中无有住处。

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

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

是法性无有生者。

何以故。

法性中无性故。

又法性不以合故有。

无合无散。

无作无决定。

名为法性。

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是。

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

不生性是意识性。

不决定性是意识性。

意识性无根本。

无有定法。

以意识性示无性相。

何以故。

意识性中。

意识性不可得。

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

颠倒相应以意为首。

识诸法故名为意识。

随凡夫所行故。

说意识性。

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

虚妄无所有是意识性。

但示因缘法故。

以意为首故。

识诸缘合故说为意识性。

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

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

从众因缘生。

忆想分别起。

无有性相。

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

世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

说是意识性。

欲令众生知无性是意识性。

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

说是意识性。

何以故。

圣人求之不可得。

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

不在意识性外。

不在中间。

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

意识不知意性。

意性不知意识。

但众因缘生。

从颠倒起。

以意为首。

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

着虚妄故从觉观起。

示众生识相故。

说名意识性。

是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

是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

从本已来不生相。

意识中无根本定法。

何以故。

是意识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

是相不以二相故有。

无所示性是意识性。

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意识性。

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

不与法若合若散。

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

是意识性无来无去无缘。

何以故。

第一义中意识性无缘。

不可得不可示故。

智者通达意识性。

是不作是意识性。

作者不可得故。

无生是意识性。

生相无所有故。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意识性。

诸菩萨作是观时。

观择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

云何为观。

所谓欲界中无欲界。

色界中无色界。

无色界中无无色界。

以界示无界法。

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

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

为取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

以界寄说无界。

如智者所知。

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智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

是三界皆无根本无有定法。

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三界。

此中无有界相。

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行。

何以故。

智者不得三界。

不说三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无所有。

无自性离诸法。

但是颠倒起。

为断众生颠倒故。

知见三界故。

如来分别说三界相。

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

说三界非以性相有。

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

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

何以故。

众生性我性虚空性无别无异。

如是诸性皆虚空出。

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

此中决定无性相。

何以故。

虚空中无一定性相。

是诸性相皆入虚空。

是无所有义。

譬如虚空无性。

是法毕竟离相无所有相。

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

诸性中无性相。

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性中无有性。

性中不摄性。

性不依止性。

一切性无所依止。

一切性不生。

智者于诸性中。

不得生性。

不得灭性。

不得住性。

一切诸性。

不生不起不住。

从本已来不可得。

智者不贪不着诸性假名。

不受不念。

是故智者。

通达知见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

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

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

世俗法故分别说诸性。

第一义中不说诸性。

智者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

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

不得性不见性。

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

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

亦知分别诸性。

以世俗故分别说诸性。

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

亦善通达无性方便。

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

亦令众生善住诸性。

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

亦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便说诸性从因缘起。

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

而示众生第一义。

虽善知分别诸性。

而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

持世如来以第一义故。

于性无所得。

亦不得诸性相。

持世。

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

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

一切性同虚空。

一切性入虚空。

一切性无生相。

如来通达一切性如是持世。

如来不说诸性相。

亦不说诸法力势。

何以故。

若法无所有。

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

持世。

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

此中实无所说性相。

持世。

是名善分别诸性。

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

能知一切诸性假名。

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

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

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

能知诸相旨趣。

能知诸相所入。

能分别诸相。

能知诸相无性。

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

亦于诸性不作差别。

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

持世。

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

令知种种幻相。

若有知识亲友。

语言是幻。

说幻实事。

是幻虚妄。

示颠倒众生。

若有智者则知是幻。

持世。

世间性如幻。

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

知世间是幻性。

世间所行如幻。

是人以方便力。

示众生世间如幻。

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

为说世间虚妄如幻。

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

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

知一切法皆诳凡夫。

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

持世。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

于如是等深经无染无得。

说一切诸性知见相。

说一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

亦说诸性方便智慧。

亦说因缘所作旨趣。

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

所谓世间出世间。

有为无为系不系。

善知方便旨趣。

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

种种因缘解说。

于是甚深经中。

应勤精进。

持世经卷第三 #

十二入品第四 #

  佛告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二入。

菩萨摩诃萨正观择十二入时作是念。

眼中眼入不可得。

眼中眼入无决定。

又眼入根本不可得。

何以故。

眼入从众缘生颠倒起。

以缘色故系在于色。

二法合故有。

因色有眼入。

因色说眼入。

二法相依故说名眼色。

所谓眼色。

色是眼入门与缘故。

眼是色入门与见故。

是故说入。

以色缘故说眼入。

以眼见故说色入。

但以世谛故说。

其实眼不依色色不依眼。

眼不依眼色不依色。

但从众缘起。

色作缘故说名眼入。

又从众因缘起。

眼所知见相故。

说名色入。

云何为说。

随世俗颠倒法故说。

第一义中眼入不可得。

色入不可得。

智者求诸入。

不见有实入。

但以凡夫颠倒相应。

以二相说是眼入是色入。

是眼入是色入。

即示虚妄入。

欲令众生如实知诸法实相故。

说是诸入皆从众因缘生颠倒相应行。

此中诸入实相不可得。

何以故。

若眼入若色入。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眼入色入。

亦非过去。

非未来非现在。

但现在因缘知色故说眼入如凡夫所行。

智者通达诸入皆是虚妄无所有。

从忆想颠倒分别起。

知见非入是入。

不说诸入性。

诸入无决定相。

但以众因缘生故说。

如来说是诸入知见相。

所谓是诸入虚妄无所有。

属诸因缘颠倒相应行。

诸入无有作者。

无使作者。

眼入不知不分别色入。

色入亦不知不分别眼入。

二俱离相。

若法离相。

此中不可分别。

说是入相皆从因缘生。

如凡夫颠倒。

如贤圣所通达。

是眼入色入。

无生无灭。

不来不去相。

眼不知眼眼不分别眼。

色不知色色不分别色。

何以故。

二俱空故二皆离故。

眼不知眼性。

色亦不知色性。

眼色皆无性无法。

此中无一决定相。

眼不自作。

眼亦不自知。

色亦不自作。

色亦不自知。

二俱无所有故。

眼不作是念我是眼。

色亦不作是念我是色。

眼色性如幻性。

以虚妄假名故。

说是眼是色。

诸菩萨摩诃萨。

观择眼入色入如是。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亦如是。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入。

菩萨摩诃萨观择意入时作是念。

意入中意入不可得。

意无决定入相。

意入无根本。

何以故。

意入即是众因缘生。

从颠倒起。

系法入缘。

二法和合能有所作。

是意入因法入起。

因法入可分别说。

是二相依。

意是法入处。

意是法入门。

法入是意入门。

是故说名法入。

缘法入门故说是意入。

示意相门故说是法入。

以世谛故说。

其实意不依法法不依意。

因缘生故以诸法为缘故说意入。

因缘生故示意相故说法入。

随世谛颠倒故说。

第一义中意入不可得。

法入亦不可得。

智者求诸入不见有实。

但凡夫颠倒相应。

以二相说是意入是法入。

是意入法入虚妄无所有。

如来如实通达故示是诸入。

如是诸入从因缘生。

颠倒相应行。

此中意入法入实不可得。

又意入法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又意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但能觉现在因缘故。

说意入法入。

随凡夫心故说。

智者通达是意入法入虚妄无所有。

从忆想颠倒分别起。

非入是入。

何以故。

诸入中无决定入相。

智者通达是诸入虚妄无所有。

意入法入自性不可得。

亦不得是意入法入所起实相。

是意入法入但因缘生。

如来说是诸入知见相。

是诸入虚妄无所有。

颠倒相应行属诸因缘。

意入法入无有作者。

无使作者。

意入不知不分别法入。

法入亦不知不分别意入。

何以故。

二俱离故。

若法离相此中无可分别。

是诸入皆从因缘生。

随凡夫颠倒心故说。

如贤圣所通达。

意入法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意入不知意不分别意。

法入不知法。

不分别法。

二俱空故二俱离故。

意不知意性。

法不知法性。

是二性无所有。

此中无一决定法。

意不能成意。

不能坏意。

法不能成法不能坏法。

二俱无所有故。

意入不作是念我是意入。

法入不作是念我是法入是二俱空皆如幻相。

但假名字故分别说。

菩萨摩诃萨观择意入法入如是。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择内六入。

外六入。

所谓是十二入皆虚妄。

从众缘生颠倒相应。

以二相故有内外用。

凡夫不闻真法。

不知十二入如实相故。

贪着眼入。

我是眼入。

我所是眼入。

贪着色入。

我是色入我所是色入。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

我是意入我所是意入。

我是法入我所是法入。

以食着故为十二入所缚。

驰走往来五道生死不知出道。

菩萨摩诃萨于此中正观十二入时。

见是十二入虚诳不牢坚。

空如幻相。

不贪着眼入若我若我所。

乃至不贪着法入若我若我所。

以不贪着故。

不忆念分别。

菩萨如是善知十二入。

持世。

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入方便。

于一切十二入中。

不系不缚亦证诸入。

而能分别诸入。

亦以众缘生法。

通达十二入。

亦以无相相。

坏十二入。

亦不堕是诸入所依道中。

亦知诸入性则是无性。

亦知诸入方便究竟到边。

持世。

譬如机关出水四面俱洒。

十二入亦如是。

内外因缘能有所作。

此中实事不可得。

是十二入先业机关所系故能有所作。

持世。

所谓入者。

是诸凡夫。

无知见者烦恼所入门。

眼是色门。

以生爱恚故。

色是眼门。

以生爱恚故。

耳鼻舌身意是法门。

以生爱恚故。

法是意门。

以生爱恚故。

如是十二入。

与爱恚共合故不知实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善知诸入性。

知是诸入实相故。

不为爱恚所制。

持世。

菩萨摩诃萨善知诸入如是。

十二因缘品第五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观择十二因缘。

菩萨摩诃萨观择十二因缘。

所谓无有故说名无明。

于无明中无法故说名无明。

不知明故说名无明。

云何不知明。

不知无明决定法不可得。

是名无明。

何以故。

说无明因缘诸行。

诸行无所有。

而凡夫起作故。

说无明因缘诸行。

从行起故有识生。

是故说诸行因缘识。

名色二相。

是故说识因缘名色从名色生六入。

是故说名色因缘六入从六入生触。

是故说六入因缘触从触生受。

是故说触因缘受从受生爱。

是故说受因缘爱从爱生取。

是故说爱因缘取从取生有。

是故说取因缘有从有生生。

是故说有因缘生从生有老死忧悲苦恼聚集。

是故说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聚集。

如是大苦恼聚。

于此中为集何法。

但知颠倒与明相违。

无明聚为后身爱。

依止喜染求处处生。

则是爱集。

持世。

世间如是为十二因缘所系缚。

盲无眼故。

入无明网堕黑闇中。

无明为首故。

具足起十二因缘。

诸菩萨如是思惟观无明实相。

知无明空故本际不可得何以故。

无明无故本际无。

智者观非际是本际。

则不分别本际。

断忆想分别故。

不贪着无明。

知一切法无所有。

是法不尔如所说。

若说一切法无所有。

即是说知见不明。

能通达一切法无所有。

是为即得明。

于此中更无余明。

但知见无明是名为明。

云何为知见无明。

所谓一切法无所有。

一切法无所得。

一切法虚妄颠倒。

一切法不尔如所说。

是名知见无明。

知见无明即为是明。

何以故。

明无所有故。

  无明因缘诸行者诸法无所有。

凡夫入无明闇冥中。

狂惑作诸行业。

是行业无形无处是无明不能生行业。

无法而起作故。

说无明因缘诸行业。

诸行业无有聚集。

若是处若彼处来诸行业。

亦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

无明无明性空。

行业行业性空。

诸行业无所依。

但依无明起诸行业。

诸行业不依无明。

无明不依行业。

无明不知无明。

行业不知行业。

如是无明诸行业。

以颠倒故从无明生。

此中不得无明。

不得诸行业。

不得无明性。

不得诸行业性。

但以闇冥数名闇冥。

以是无明闇冥故。

分别说行业。

从无所有法而起作故。

无明行业皆无所有。

  行业因缘识者。

识不依行业。

亦不离行业生识。

行业亦不生识。

何以故。

行业不知行业。

行业亦无持来者。

但颠倒众生从行业生识。

是识不在行业内。

不在行业外。

亦不在中间。

是识无有生者。

亦无使生者。

但缘行业相续不断故有识生。

智者求识相不可得。

亦不得识生。

识亦不知识。

识亦不见识。

识不依识。

识因缘名色者。

名色不依识。

亦不离识生名色。

是名色亦不从识中来但缘识故。

凡夫闇冥贪著名色。

识亦不至名色。

智者于此求名色。

不可得不可见。

是名色无形无方。

从忆想分别起。

是名色相识因缘故有。

识性尚不可得。

何况从识缘生名色。

若决定得是名色性者无有是处。

  名色因缘六入者。是六入因名色起名在身中故有出入息。利益身及心心数法。是六入皆虚诳无所有。从分别起有颠倒用。

  六入因缘触者。

是触依色而有触不触色。

何以故。

色无所知与草木瓦石无异。

但从六入起故分别说触。

何以故。

六入尚虚妄无所有。

何况从六入生触。

触空无所有。

从忆想颠倒起。

是触无方无处。

触空以无触性故。

触不知六入。

六入亦不知触。

  触因缘受者。

是受不在触内不在触外。

不在中间。

是触亦不余处持受来。

而从触起受。

是触尚虚妄无所有。

何况从触生受。

诸受无一决定相。

诸受皆无所有。

从颠倒起有颠倒用。

  受因缘爱者。

是受不于余处持爱来。

受亦不与爱合。

受亦不知爱不分别爱。

爱亦不知受不分别受。

爱不与受合。

是爱亦不依受。

亦不离受有爱。

受中尚无受相。

何况受因缘生爱。

爱不在受内不在受外不在中间。

爱亦不在爱内亦不在爱外亦不在中间。

爱中爱相不可得。

是爱但从虚妄忆想颠倒相应故名为爱。

是爱非过去未来现在。

是爱非以缚相故起。

是爱亦非缚相。

但以因缘相续不断故。

说受因缘爱。

智者知见是爱无处无方。

空无牢坚。

虚妄无所有。

爱因缘取者。

爱不于余处持取来。

爱不与取合。

爱亦不能生取。

有爱故说名取。

随因缘和合故说。

取不与爱合亦不散。

爱不与取合亦不散。

取不在爱内不在爱外亦不在中间。

爱尚无有何况爱因缘生取。

诸取决定相不可得。

智者知见是取虚妄无所有。

取中无取相。

是取非过去未来现在。

取不在取内不在取外不在中间。

是取但从颠倒起因。

本缘生。

今众缘故有取。

无有法若合若散。

是取无有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凡夫受是虚妄取。

是诸行皆虚妄故。

世间为取所系缚。

智者通达是取虚妄空无牢坚。

无有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取因缘有者。

是取不持有来。

是取不能生有。

而说取因缘有。

是有不在取内不在取外不在中间。

有不依止取。

取不与有合亦不散。

但以众缘和合故。

说取因缘有。

取不能生有。

取不分别有。

取尚虚妄无所有。

何况从取因缘生有。

有无有持来者。

有中有不可得。

有不在内有不在外有不在中间。

是有非过去未来现在。

智者通达是有虚妄。

颠倒相应无合无散。

有无所知无所分别。

是有无处无方。

是有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

是有非有故非无故。

但随顺十二因缘故说是有。

智者通达有相空无牢坚。

有因缘生者。

是有不持生来。

生亦不与有合亦不散。

是生不在有内不在有外不在中间。

有不能生生。

亦不离有有生。

但示十二因缘相续。

说有因缘生。

有与生非缘非不缘。

有尚不可得。

何况从有生生。

智者通达是生不依于有生。

生中无生相。

生中无自性。

生中无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智者通达是生无性无所有。

但示十二因缘和合相续。

故说有因缘生。

生无有法若合若散。

生不在有内不在有外亦不在中间。

是生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生前际后际中际不可得。

是生根本不可得。

智者通达从众因缘生颠倒相应虚妄无所有如幻化相。

  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者。

是生不持老死忧悲苦恼来。

生亦不能生老死忧悲苦恼。

老死忧悲苦恼。

不在生内不在生外不在中间。

老死忧悲苦恼。

亦不依生。

以生故老死忧悲苦恼可说。

但示众因缘生法故。

生不与老死忧悲。

苦恼合亦不散。

生中生尚不可得。

何况生因缘老死苦恼。

老死苦恼中老死苦恼不可得。

何以故。

老死苦恼不在老死苦恼内。

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老死苦恼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老死苦恼不与老死合亦不散。

但颠倒相应众缘和合。

具足十二因缘。

故说生因缘老死苦恼。

老死苦恼无所依止。

老死苦恼决定相不可得。

老死苦恼前际后际中际不可得。

智者通达老死苦恼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无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

如是观十二因缘法。

不见因缘法。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亦不见因缘相。

但知因缘是无缘。

无生无相无作无起无根本。

从本已来。

一切法无所有故。

通达是十二因缘。

亦见是十二因缘无有作者受者。

若法所从因生。

是因无故是法亦无。

菩萨随无明义故。

一切法不可得。

入如是观中。

无缘即是十二因缘。

此中无所生。

菩萨观十二因缘是虚妄生。

随顺无明义。

通达十二因缘。

若法无者是法亦无。

是故说随顺无明义。

通达十二因缘无明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

菩萨尔时不分别是明是无明。

无明实相即是明。

因无明故一切法无所有。

一切法无缘无忆想分别。

是故随顺无明义。

通达十二因缘。

持世。

是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

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合散。

是名菩萨善得无生智慧。

何以故。

以生灭观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

若观十二因缘集散。

是名得无生智慧。

若得无生智慧。

是名通达十二因缘。

持世。

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入通达欲证无生智慧。

应当如是勤行修集是十二因缘智慧。

则能观证十二因缘无生相。

持世。

若菩萨摩诃萨知无生即是十二因缘者。

即能得如是十二因缘方便。

是人以无生相知见三界。

疾得无生法忍。

当知是菩萨于诸现在佛得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是菩萨不久当得受记次第受记。

持世。

如是善人因与受记得安隐心。

于一切法旨趣方便中。

得智慧光明。

是人通达十二因缘是无生。

是人得近现在诸佛。

是人于诸恶魔无所怖畏。

是人度生死流得到陆地。

是人得度无明淤泥。

是人得到安隐之处。

持世。

若我今世若我灭后。

若闻若信若读诵若修习是十二因缘方便者。

我与是人授记不久当得无生法忍。

我亦记是人不久当于现在诸佛所。

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四念处品第六 #

  佛告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四念处。

菩萨摩诃萨观择四念处。

顺身观身。

顺受观受。

顺心观心。

顺法观法。

何谓为顺身观身。

顺受心法观受心法。

持世。

菩萨摩诃萨顺身观身时如实观身相。

所谓是身无常苦如病如疮。

苦恼忧衰动坏之相。

是身不净可恶恶露。

身中种种充满其内。

九疮孔中常流臭秽。

身之不净犹如行厕。

如是正观身时。

不得是身一毫清净无不可恶者。

知是身骨体筋缠。

皮肉所裹。

从本业因缘果报所起集取所缚。

何等为集。

何等为取。

从先因缘起是身。

是名为取。

今以沐浴饮食衣被床卧被辱医药。

是名为集。

如是现在因缘为集取所缚。

本业果报力故有用。

又是身四大所造无决定实。

色阴所摄数名为身。

何故说名为身。

能有所作故。

说名为身。

贪着依止处故。

说名为身。

随意有用故。

说名为身。

从忆想分别起故。

说名为身。

假合作故说名为身。

与业合故说名为身。

是身不久终归坏败。

无常无定变异之相。

是身不在身内。

不在身外。

不在中间。

是身不知身。

亦不见身。

是身无作无动无有愿求。

亦无有心。

与草木瓦石等无有异。

身中无有决定身相。

如是正观择身。

知是无有作者。

亦无使作者。

是身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

是身无一常定坚牢之相。

如水沫聚不可撮摩。

是身八万虫之所住处。

是身百种诸病之所侵恼。

以三苦故是身为苦。

无有救者。

所谓行苦坏苦苦苦。

是身众苦之器。

如是正观身时又复思惟。

是身非我非彼。

不得自在不得随意。

作是不作是。

是身无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是身性空无一决定相。

是身虚妄所起。

系于机关作法。

从本业因缘起。

不应于身中生我我所想。

我等不应惜身寿命。

菩萨如是观时。

不得身若合若散。

不见有所从来。

去有所至有所住处。

不分别是身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则不依止身命。

不贪惜身若我若我所。

常离身受。

是菩萨观身空无我无我所。

是身中我我所不可得故。

是身相不可得。

是菩萨若不得身相。

即不愿身入。

身不起作道。

云何为入。

是身无有作者无有起者。

是身不作不起相。

从众因缘生。

是因缘能和合身。

而是因缘亦虚诳无所有。

颠倒相应空无牢坚。

亦以是因缘故是身得生。

是因缘亦无生无相。

如是观身即入身无生相中。

入已观身无相。

以无相相观身。

知是身无相。

相不可得故无生。

是身过去相未来相现在相不可得。

何以故。

是身无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是身若此若彼不可得。

如是观时。

知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即入身不生不灭道。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愿身观身入如实相。

于身欲染则能除断。

疾令其念。

正住身中。

是名顺身观身。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顺受观受。

菩萨摩诃萨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见是三受。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虚妄缘合。

本业果报所持颠倒相应。

知诸受虚妄从忆想分别起。

菩萨如是观诸受。

不得过去受。

不得未来受。

不得现在受。

是菩萨见过去诸受空。

无我无我所。

无常无牢坚。

无不变异相。

如是观是过去诸受空相。

寂灭相无相相。

观未来诸受空。

无我无我所。

无常无牢无坚。

无不变异相。

观未来诸受空相。

寂灭相无相相。

是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

诸受无决定相。

无有根本无一定法。

不相似故。

新新生灭无有住时。

菩萨作是念。

是诸受无作亦无作者。

但凡夫颠倒相应心中。

起三种受属本业因。

今世缘合故有是诸受。

是诸受皆空无有牢固。

虚妄之法犹如空拳。

如是观受。

心住一处。

菩萨尔时得通达诸受集没灭相。

见诸受不合不散。

又受中不见受。

作是念诸受空性空故。

即通达诸受无生相。

此诸受无生无灭无有成相。

是诸受皆无相无成相。

如是思惟。

受诸受时皆能不着。

如实知见诸受相。

离诸所受。

于此诸受亦无所依。

于诸受中心皆放舍。

则疾得舍三昧。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顺受观受。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顺心观心。

菩萨摩诃萨观心生灭住异相。

如是观时作是念。

是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识缘相故生。

无有根本无一定法可得。

是心无来无去。

无住异可得。

是心非过去未来现在。

是心识缘故从忆念起。

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是心无一生相。

是心无性无定。

无有生者无使生者。

起杂业故说名为心。

能识杂缘故说名为心。

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故。

说名为心。

但令众生通达心缘相故。

心中无心相。

是心从本已来。

不生不起性常清净。

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

心不知心亦不见心。

何以故。

是心空性自空故。

根本无所有故。

是心无一定法。

定法不可得故。

是心无法若合若散。

是心前际不可得。

后际不可得。

中际不可得。

是心无形无能见者。

心不自见。

不知自性。

但凡夫颠倒相应。

以虚妄缘识相故起。

是心空无我无我所。

无常无牢无坚。

无不变异相。

如是思惟。

得顺心念处。

是人尔时不分别是心是非心。

但善知心无生相。

通达是心无生性。

何以故。

心无决定性。

亦无决定相。

智者通达是心无生无相。

尔时如实观心生集没灭相。

如是观时。

不得心若集相若灭相。

不复分别心灭不灭。

而能得心真清净相。

菩萨以是清净心。

客尘所不能恼。

何以故。

菩萨见知心清净相。

亦知众生心清净相。

作是念。

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

如是思惟时。

不得心垢相。

不得心净相。

但知是心常清净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顺心观心。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顺法观法。

菩萨观一切法。

不见内不见外不见中间。

亦不得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但知诸法从众缘生颠倒起。

诸法无有决定相。

所谓是诸法属是人。

诸法本体于诸法中无诸法。

诸法不在诸法内。

不在诸法外。

不在中间。

诸法不与诸法合亦不散。

一切法无根本无一定相。

诸法无所有故不动不作。

一切法如虚空无所有故。

一切法虚诳如幻。

幻相无所有故。

一切法常净相俱不污故。

一切法是不受相。

诸受无所有故。

一切法如梦。

梦性无所有故。

一切法无形。

形无所有故。

一切法如像。

性常无故。

一切法无名无相。

名相无所有故。

一切法如响。

虚妄所作无所有故。

一切法无性。

性不可得故。

一切法如焰。

知无所有故。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时。

不见诸法若一相若异相。

亦不见法与法若合若散。

亦不见法依止于法。

如是观时。

见一切法无所从来。

亦不见一切法住处。

何以故。

一切法无住无依无起。

一切法无住处。

住处无所有故。

住处不可得故。

持世。

诸法无有差别。

一切法无分别相。

从众生颠倒故有用。

是诸法无处无方。

智者得诸法。

非一相。

非二相。

非异相。

何以故。

持世。

一切法不生不作不起。

无能作者。

一切法离根本。

一切法无自性。

过诸性故。

一切法无归处。

诸归处无所有故。

如是观诸法。

善知诸法无我无人。

观择诸法性空。

是诸法皆空。

性自空故。

诸法无相不见相故。

于诸法中不起愿。

即时观择一切法无生。

作是念。

此中实无有法若生若灭。

如是观时心住一处。

尔时便得通达一切法无生。

亦知见一切法集尽灭。

亦能入一切法离相离性。

何以故。

持世。

一切法无决定性。

智者通达诸法无相离相。

持世。

菩萨摩诃萨顺法观法。

如是观者。

于法无所得无所受。

于法不为生不为住不为灭。

故行而见一切法尽灭相寂灭相。

持世。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四念处。

何故说名念处。

念处者。

即是一切法无处。

无起处无所有处。

能如是入一切法则念不乱。

名为念处。

又念处。

是一切法不住不生不取。

如实知见处。

名为念处。

五根品第七 #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诸根。

菩萨摩诃萨正观出世间五根。

何等五。

所谓信根。

精进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菩萨修习五根时。

信一切法皆从众因缘生。

颠倒所起虚妄缘合。

似如火轮又如梦性。

信一切法无常苦不净无我。

如病如疮无有坚牢。

虚伪不实败坏之相。

又信一切法虚妄无所有。

犹如空拳如虹杂色诳于小儿。

忆想分别假借而有。

无有本体无一定法。

又信一切法。

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信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信一切法空无相无作。

信一切法无生无作无起无相离诸相。

而信持戒清净。

禅定清净。

智慧清净。

解脱清净。

解脱知见清净。

菩萨如是成就信根得不退转。

以信为首故能信持戒。

是信常不退不失。

成就不退法安住不动。

信中常随业果报成就信人。

断一切邪见。

不离法。

求师但以诸佛为师。

常随诸法实相知僧行正道。

住清净戒成就忍辱。

得如是不动不坏信增上信故。

名为成就信根。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精进根。

成就精进根善知精进根。

菩萨摩诃萨行精进不休不息。

常欲除五盖故勤行精进。

乃至为听如是等深法。

名为精进。

是菩萨求法不休不息精进不退。

亦欲断诸障碍法故。

勤行精进而不怯弱。

亦为断种种恶不善衰恼法故勤行精进。

又为增长种种善法故勤行精进。

是菩萨决定成就精进。

不贪着是精进。

而入是平等精进。

成就不退精进。

是人为正方便。

通达一切法故发行精进。

于精进中不随他人。

于精进中得智慧明成不退相。

能得如是不退精进增上精进故。

得名成就精进根。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能得念根。

善修习念根。

菩萨摩诃萨常摄念一处。

布施柔和具足梵行。

持毕竟清净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

常思念净身口意业。

常思念究竟其事。

常思念一切法生灭住异相方便。

常思念知见苦集灭道谛。

常思念诸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三昧方便。

常思念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作不起不可说相。

常思念欲得无生智慧。

常思念欲得具足忍智。

常思念离智灭智。

常思念欲得具足佛法。

常思念不使声闻辟支佛法入心。

常思念无碍智慧。

常不忘不失不退是念。

入如是观中而不随他。

是人得如是坚牢增上念故。

名为成就念根。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能得定根。

能得定根方便。

菩萨摩诃萨于圣地中。

常行禅定。

不依禅定。

不贪禅定。

善取禅定相。

善得禅定方便解善生禅定。

亦能行无缘禅定。

悉知诸禅定门。

善知入禅定。

善知住禅定。

善知起禅定。

而于禅定无所依止。

善知所缘相。

善知缘真相。

亦不贪受禅味。

于诸定中自在游戏而不随他。

亦不随禅生。

于诸定中得自在力。

于诸定中不以为难不以为少。

随意所欲。

是人得如是增上禅定故。

名得定根。

得定根方便。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成就慧根。

得慧根方便。

菩萨摩诃萨能成就通达慧根。

所谓能正灭诸苦。

是人成就是通达慧。

处处所用皆得离观舍观。

成就随涅槃智慧。

成就是慧根故。

善知三界皆悉炽然。

善知三界皆是苦。

以是智慧不处三界。

是人观择三界一切皆空。

皆无相无愿。

无生无作无起。

见出一切有为法道。

为具足诸佛法故。

勤行精进如救头然。

是菩萨智慧无能沮坏。

以是通达智慧能出三界。

亦不依止三界事。

断一切有为法中喜。

一切可染可着系缚法中心不贪嗜。

于诸五欲心皆厌离。

心亦不住色无色界。

成就增上智慧。

成就无量功德犹如大海。

以是智慧于一切法方便中无有疑难。

是人以是智慧。

通达三界。

于三界中心无所系。

得是增上慧故。

说名度慧根。

得慧根方便。

持世。

何故名之为根。

增上义故说名为根。

不动义故说名为根。

无能坏故说名为根。

无能退故说名为根。

不随他故说名为根。

不退转故说名为根。

无能牵故说名为根。

随顺正法故说名为根。

不贪着故说名为根。

不杂故说名为根。

又持世。

菩萨摩诃萨善知众生诸根。

亦能善学分别诸根。

菩萨知染欲众生诸根。

知离染欲众生诸根。

知嗔恚众生诸根。

知离嗔恚众生诸根。

知愚痴众生诸根。

知离愚痴众生诸根。

知欲堕恶道众生诸根。

知欲生人中众生诸根。

知欲生天上众生诸根。

知软心众生诸根。

知上众生知中众生知下众生诸根。

知坏败不坏败众生诸根。

知勤修不勤修众生诸根。

知巧不巧众生诸根。

知有罪无罪有垢无垢。

知嗔碍不嗔碍。

知随顺不随顺。

知障碍不障碍众生诸根。

知欲界行。

知色界无色界行众生诸根。

知厚善根薄善根。

知毕定不毕定邪定众生诸根。

知悭贪离悭贪。

知戏调不戏调。

知狂惑不狂惑。

知轻躁不轻躁。

知嗔恚不忍。

知柔软能忍。

知深厚悭。

知具足施众生诸根。

知信者。

知不信者。

知恭敬者。

知不恭敬者。

知具足持戒。

知清净持戒。

知具足忍辱。

知懈怠知精进。

知散心知得定。

知无智慧知有智慧。

知闇钝知不闇钝。

知增上慢。

知不增上慢。

知行正道。

知行邪道。

知妄念。

知得念安慧。

知散根知摄根。

知坏根不坏根。

知净根不净根。

知明根。

知发小乘根。

知发辟支佛乘根。

知诸菩萨根。

知发佛乘根。

是菩萨得度如是诸根分别方便。

于如是等众生分别诸根智慧中方便。

不随他故。

说名得诸根方便。

亦名不为他所牵。

亦名不可破坏。

亦名不退转。

亦名得方便力。

亦名得人根。

亦名得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根。

亦名得最自在。

亦名得不坏不动。

亦名到彼岸者。

成就如是功德者。

于一切法中。

疾得自在力。

持世经卷第四 #

八圣道分品第八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能知道。

菩萨摩诃萨安住道中。

何等为道。

所谓八圣道分。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名为行八圣道分。

何谓名为得八圣道分方便。

菩萨摩诃萨得正见安住正见。

为断一切见故行道。

为断一切诸见故安住于道。

乃至断涅槃见佛见。

何以故。

持世。

一切诸见皆名为邪。

乃至涅槃见佛见。

破坏一切贪着诸见故。

名为正见。

又无诸见无取诸见。

不念不贪着不缘不行不分别一切诸见。

是名正见。

以是正见为见何等。

见一切世间虚妄颠倒为诸见所缚。

如是见时。

名为安住断一切见。

于是正见亦不念不见不贪着分别乃至涅槃见佛见。

为不起一切见故行。

云何名为正见。

一切法寂灭。

念相不生不灭同于涅槃。

如是亦不念不分别是一切法。

不念不分别不现在前。

不正不邪不取不舍。

是名出世间正见。

何故名为出世间正见。

是人不得世间。

不得出世间。

度世间已无所分别。

是故名为出世间正见。

正见者如知见世间。

出世间亦如是。

是人不复分别是世间是出世间。

断诸忆想分别。

名为出世间正见。

是人不见邪不见正断一切心所念。

名为正见。

又正见者。

于诸法中更无差别。

是故说名正见。

又正见者。

如实知诸邪见义。

又正见者。

观诸邪见即是平等。

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正见。

  持世。

菩萨摩诃萨住正见中。

如实知正思惟。

作是念。

一切思惟皆为是邪。

乃至涅槃思惟佛思惟。

皆是邪思惟。

何以故。

断诸分别名为正思惟。

无所分别名为正分别。

断分别是正分别。

何以故。

是人知见一切思惟相已则无有邪。

是人更不分别是此是彼。

住如是正分别中。

更不得诸分别若正若邪。

如是之人离诸分别。

过诸分别故说名正思惟。

正思惟者。

即是分别知见一切分别皆虚诳不实从颠倒起。

诸分别中无有分别。

是人安住正思惟。

更不得分别若正若邪。

离诸分别过诸分别。

断诸分别故说名正分别。

是人尔时于一切分别中无所系缚。

知见诸分别性皆平等故。

是名安住正思惟。

  持世。

菩萨摩诃萨勤集正语。

是人见一切语言虚妄不实从颠倒起。

但忆想分别从众因缘有。

作是念。

是语言相语言中不可得。

灭一切语如实知一切口业。

名为正语。

是语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能如是见者。

名为正语。

是人尔时安住实相中。

有所语言皆是正语。

是故说安住正语中。

是人得住第一清净口业。

亦知见诸口业相。

亦通达一切语言。

是人所说终不有邪。

是故说名住于正语。

  持世。

菩萨摩诃萨善知一切语业皆是邪业。

知一切诸业虚妄无所有不作不起。

何以故。

诸业中无一决定。

灭一切业名为正业。

正业者。

于业不分别若正若邪。

入诸业平等故。

不分别业若正若邪。

是故说名正业。

又正业者。

则是不系三界义。

如实知见义。

如实平等中。

更无分别是正是邪。

菩萨行如是正业。

如实知见一切业故。

如实于法无取无舍。

是故说名行正业。

正业中无有邪业。

是人如实知见故。

说名住于正业中。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一切诸命皆是邪命。

何以故。

若有命相法相取相。

乃至涅槃相佛相。

乃至清净佛法相。

住于是中作清净命皆名邪命。

正命者。

舍诸资生所著断诸贩卖。

不分别不戏论。

过一切戏论。

是名正命。

正命中更不分别是邪命是正命。

即得一切清净命。

是故说名得清净正命。

又一切诸命皆不生无有邪正。

是人名为得清净命。

安住正道无有戏论。

住是正命中。

不取正命不舍邪命。

是故说名住正命中。

是人尔时不名住正不名住邪。

得清净平等命。

离于命相无动无作。

不念命不念非命。

但名为如实知者如实见者。

是故说名住正命中。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正精进。

菩萨摩诃萨住正精进。

若菩萨为断一切精进道故。

名为住正精进。

何以故。

一切精进皆为是邪。

诸有所发有作有行皆名为邪。

何以故。

一切法皆是邪作。

有所发作皆是虚妄。

若虚妄者即亦是邪。

正精进者。

无发无作无行无愿。

一切法中断有所作。

是菩萨于一切法中断有所作。

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

是人善知一切所作皆为虚妄。

为无所作故行道。

若是正者则无所作。

一切法平等无差别。

无有所作过所作相。

是菩萨善知精进非是精进道。

不取不舍故说名住正精进。

正精进者。

即是诸精进不可得义。

即是诸法如实知见义。

所谓正精进如是见者。

不复分别是邪精进是正精进。

是故说名正精进。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正念。

菩萨摩诃萨知见一切念皆是邪念。

有所念处皆是邪念。

何以故。

一切念是邪念。

若于处所念生皆是邪念。

无忆无念是名正念。

何以故。

一切念从虚妄因缘起。

是故有生念处皆为邪念。

若于处所无生无灭是名正念。

无有处所起念业。

是名安住清净念中。

无处生邪念。

是人知见一切法皆为是邪。

是正法中无念。

是故说安住正念中。

又正念者。

于法无有分别是正念是邪念。

是人通达一切念皆无念相。

常行六舍心故说名住正念。

是人更无所贪乐。

亦不分别是无念。

以诸法平等通达一切念。

是人如实知见一切念故。

若念若非念无取无舍。

是故说安住正念中。

是人所念更不分别是等是不等。

于念非念不随不缘。

以无缘故知一切念非念。

若念若非念不复在心。

是人安住正念故。

不可说不可示。

断一切语言。

离一切语言。

如实知一切语言。

不分别此彼故。

说名安住正念。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安住正定。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定皆是邪定。

何以故。

凡诸法中。

所取缘定相。

所取知定相。

所取三昧戏论定相皆名为邪。

邪者即是贪着义。

是定不尔。

如所缘取相不取相。

无求无戏论无忆念。

名为正定。

若不贪着不分别此彼。

断贪着喜不受定味。

坏取定相心无所住。

是名正定。

又正定者。

不依止一切定中而不戏论。

如实通达法之本体。

善知定相心不贪着。

欲破彼此念道。

如是语亦不分别。

断一切分别故。

名为正定。

又正定中更不生邪正想。

破一切想断一切想。

灭一切想故。

名为正定。

正定者。

不生邪正不分别邪正。

是名正定。

何以故。

是菩萨通达诸定方便住是正定中。

不复为若定若定相所系。

过诸定相故说名正定。

正定名于法无所戏论。

诸法平等中无有戏论。

所谓是正是邪。

正定者。

即是诸法平等义。

正定者。

能出诸禅定三界一切有为法。

能如实知见一切五道生死义。

持世。

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住如是定中。

名为得正定方便。

名为善知道善知道方便。

所谓如实知见能至涅槃道。

世间出世间品第九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世间出世间法。何谓得世间出世间法方便。持世。菩萨摩诃萨正观世间出世间法。何等为世间法。

  菩萨作是念。

凡所有法忆想分别。

从颠倒起众因缘生。

系虚妄缘从二相起。

空无所有如虹杂色。

亦如火轮诳于凡夫。

破坏义故假名世间。

是名世间。

诸世间法皆非是实。

从虚妄缘起不作不起相。

但因阴界入色声香味触法故说。

因名色故说。

随凡夫人心所贪着。

又随种种贪着邪见。

如乱丝无绪。

如茅根蔓草互相连着。

随颠倒相应故说名世间法。

何等为出世间法。

如是世间法。

从本已来如实性离。

是名出世间。

何以故。

智者求世间法不可得。

求出世间法不可得。

无世间无出世间。

处是中无分别是世间是出世间。

但为世间故说出世间。

世间实相即是出世间。

何以故。

世间无定相可得。

世间相从本已来常空。

世间法不决定故。

世间从本已来是寂灭相。

是菩萨如是观世间出世间。

不可得世间。

亦不贪着出世间。

是人不念不着世间出世间故。

不与世间诤讼。

何以故。

智者通达世间是虚妄相。

见世间实相故。

更不分别是世间是出世间。

何以故。

持世。

世间者即是五受阴义。

一切世间法皆摄在中。

智者求阴不得阴。

不得阴性不得阴来处。

不得住处不得去处。

无五阴十二入十八性。

无分别无名字。

无性无相无行。

即名出世间。

  持世。

菩萨观世间出世间法时。

不见世间与出世间合。

不见出世间离世间。

是人不离世间见出世间。

亦不离出世间见世间。

是人不复缘于二行。

所谓是世间是出世间。

何以故。

持世。

世间如实相即是出世间。

世间中世间相不可得。

世间法中世间法不可得。

以无所有故。

通达是法即是出世间。

持世。

若世间与出世间异者。

诸佛不出于世。

诸佛亦不说一切世间不可得一切世间不生。

如实知见一切世间。

持世。

若不得世间不取世间。

即是出世间。

是故当知。

如实知见世间。

通达世间不可得故。

即说出世间。

是故诸佛出于世间。

一切诸法若世间若出世间。

以不二不分别证如实知见故。

即是说出世间法。

持世。

如是世间甚深难可得底。

依世间法者。

得世间法者。

悕望出世间法者。

于世俗语生第一义相者。

住在二法者。

不能得入如是法中。

何以故。

是人不知世间。

不知出世间。

是皆行二法者。

持世。

行二法者。

不能通达世间出世间。

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善知世间出世间法。

亦得世间出世间法方便。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有为无为法得有为无为法方便。

持世。

菩萨摩诃萨正观择有为无为法。

云何为正观择。

是有为法无有作者无有受者。

是有为法自生自堕数中。

是故名有为法。

是有为法以虚妄因缘和合行。

云何为行自堕数中。

以二相缘知故。

名有为法生。

是法无有作者无使作者。

是法自生无能起作者。

是故说名有为法。

是诸有为法。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不合不散。

从虚妄根本分别起。

无明因缘故皆无所有。

但以诸行力故有用。

是法无有作者无有起者。

是名有为。

有为者即是系义。

随凡夫颠倒所贪着说。

智者通达不得有为法。

不得有为所摄法。

智者所不数故名有为法。

何以故。

诸智者不得有为分别。

为凡夫世俗假名故。

分别是有为。

贤圣不随一切诸法名数。

诸贤圣离诸法名数。

是故说得无为者。

名为贤圣。

智者通达一切有为法皆是无为。

是故不复起作诸业。

智者知见一切有为法起相虚诳妄想。

是故不复起作有为。

何以故。

有为法无有定性。

一切有为法。

皆无性无起作。

何以故。

持世。

无有行有为缘而能通达无为。

通达无为者。

更不复缘有为。

云何为通达。

智者见一切有为法皆虚妄。

无有根本无所系属。

不堕数中。

如是观时不复贪著有为缘。

亦不取有为法。

何以故。

持世。

非离有为得无为。

非离无为得有为。

有为如实相。

即名无为。

何以故。

有为中无有为。

无为中无无为。

但为颠倒相应众生。

令知见有为法故。

分别说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是有为相是无为相。

于是中何等为有为相。

所谓生灭住异。

何等为无为相。

所谓无生无灭无住异。

是有为相无为相。

但为引导凡夫故说。

持世。

有为法无生相无灭相无住异相。

是故说生灭住异相无相无生。

若是有为法定有三相。

佛当决定说。

如是相是生。

如是相是灭。

如是相是住异。

持世。

如如来说一切法皆是无相。

持世。

无生若当有相。

无灭若当有相。

无住异若当有相。

佛应决定说是无为相。

持世。

若无为有相有说即非无为。

以说相故。

但凡夫以数法故。

说有为三相。

所谓生灭住异。

无为三相。

所谓无生无灭无住异。

持世。

若人通达知见有为无为法。

是人更不复有生灭住异。

是故说得无为者。

持世。

生灭者。

即是见集没义。

若法无集则无有没。

若不起集则不有退亦无住异。

持世。

是名有为如实知见。

若人如实知见有为则不堕数中。

所谓生灭住异。

菩萨如是思惟有为无为法。

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

亦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

但作是念。

有为法如实相。

即是无为。

则更不复有所分别。

若不分别有为无为法。

即是无为法。

若分别是有为是无为。

则不能通达无为。

断一切分别。

是名通达无为。

如实通达缘性断诸缘故。

不在数不在非数。

持世。

是名菩萨摩诃萨有为无为法方便。

所谓于诸法无所住无所系。

亦不贪受若有为若无为法。

本事品第十一 #

  持世。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善知五阴。

善知十八性。

善知十二入。

善知十二因缘。

善知四念处。

善知五根。

善知八圣道分。

善知世间出世间法。

善知有为无为法。

当得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辞章句。

亦得念力。

以是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

号阎浮檀金须弥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持世。

是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

寿命五劫。

有无量声闻众。

其佛国土清净严饰丰乐安隐。

其诸众生具足快乐。

少于贪欲嗔恚愚痴。

易化易度易净。

持世。

是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

为诸菩萨亦说是断众生疑菩萨藏经。

持世。

时有菩萨名曰宝光。

闻是阴界入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方便。

即时发于精进。

二十亿岁终不生恶心。

若贪欲若嗔恚若愚痴。

若利养若饮食若衣钵。

但为入如是法方便门故。

常勤精进。

持世。

是宝光菩萨。

于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所。

尽其形寿常修梵行。

命终之后还生其佛国土人中。

年少命终即复还生于其佛所。

修行梵行。

于一一劫五百生死。

最后生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欲涅槃时。

在第五劫成就如是多闻法。

亦得如是诸法实相方便。

所从佛闻诸法皆能忆念。

得如是念力故。

白佛言。

听我广演诸法。

即于其世中。

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中。

是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

入涅槃时为持法故。

护念宝光菩萨。

佛灭度后法住一劫。

是人于是一劫。

五百世中常生人间出家学道。

亦常于是诸法实相得自增长。

亦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持世。

是宝光菩萨。

如是展转得值万亿诸佛。

末后无量光佛为其授记。

过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阿僧祇劫中更值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号一切义决定庄严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有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众无量声闻僧。

佛寿二劫。

其佛国土丰乐安隐普皆庄严。

持世。

是故菩萨若欲得如是法中善知方便。

当勤行精进勤求。

读诵修集如是之法。

又复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诸法方便故。

于四法中勤行精进。

何等为四。

一者出家。

二者独行。

三者持戒清净。

四者除懈怠心。

是为四。

菩萨有是四法。

勤求多闻安住忍辱。

当疾得值遇四法。

何等四。

一者生中阎浮提。

二者得值佛。

三者随法行。

四者除罪业障。

是为四。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法中。

应勤行精进当得清净布施力。

清净持戒。

清净忍辱。

清净精进。

清净禅定。

清净智慧力。

菩萨摩诃萨住是法中疾得如是方便力。

又持世。

菩萨摩诃萨虽行头陀细法。

亦能常于众生有大悲心。

是人入大悲心。

于是法方便中勤行精进。

  持世。

复有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法。

当入诸陀罗尼门勤行精进。

何谓为入陀罗尼门故勤行精进。

所谓善观一切法无量缘。

观一切法无量方便。

亦观无量方便起。

如是观时。

以三昧门方便。

善入诸法门无量缘。

亦入无量方便。

亦入无量方便起。

于是法中得力故。

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文辞章句。

亦得念力。

亦得转身成就不断念不退法。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入诸陀罗尼门故。

通达一切诸法随宜因缘。

以一因缘能入千种因缘。

随智慧力得诸法方便。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如是法中勤精进故。

入一相门三昧。

得一相门三昧故。

入无量相门三昧。

如是入已。

以种种因缘方便故。

能入是诸法门。

如是诸菩萨入一切诸法门已。

当得一切诸法方便。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多行智慧故。

善知诸禅定相。

亦善知无缘三昧。

是三昧力故。

能善知无量缘无量禅定起。

是菩萨住此地中。

能得一切诸法实相方便。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常观世间缘方便。

常观有为法缘方便。

常观世谛缘方便。

亦常勤行坏散一切法缘方便。

亦无贪着处。

是菩萨修集如是法。

疾得诸法实相方便。

又复持世。

菩萨摩诃萨勤行精进起方便力。

而亦常观诸法实相。

不依止世乐。

亦不杂行世间之法。

成就如是法者。

疾得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辞章句。

亦得念力亦得转身成就不断念。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

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度如是诸法彼岸。

当于是法如说修行。

持世。

汝等于是法中勤行精进。

汝等不久当于此法得无碍智慧。

持世。

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

号无量光德高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无量光德高王佛寿命一劫。

其佛国土以七宝网罗覆其上。

普以七宝诸多罗树庄严世界。

是诸多罗树。

亦复以七宝网罗覆其上。

一一树下敷师子座。

诸多罗树皆出天衣。

诸座皆以琉璃宝阎浮檀金赤真珠所成。

诸多罗树四边皆有香树华树围绕庄严。

一一树下各各有池。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诸池皆以颇梨车磲赤真珠所成。

诸池水上皆有青赤白红莲华遍覆水上。

诸池皆以七宝为栏楯。

持世。

彼佛国土。

皆以如是众宝庄严世界。

四边复有宝树。

如忉利天波利耶多罗迦持毗陀罗树。

如是宝树千万亿数围绕世界。

是诸宝树光明。

障蔽一切日月光明不复现。

持世。

诸多罗树及诸宝网。

自然皆出种种妙香。

如天伎女歌颂之声。

其佛国土常出如是微妙音声。

无三恶道亦无三恶道名。

持世。

是无量光德高王佛。

为诸众生多说如是之法。

所谓般若波罗蜜。

及菩萨藏断一切众生疑喜一切众生心经。

持世。

其无量光德高王佛说法时。

一日之中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已发心者皆得具足助菩提法。

持世。

是无量光德高王佛。

以是因缘教化成就无量无边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佛国土菩萨摩诃萨其数甚多。

持世。

彼佛灭后法住半劫。

是无量光德高王佛。

灭度之后法欲尽时。

下方过十佛世界。

有菩萨名无量意。

命终来生始年十六。

出家学道。

于无量光德高王佛法欲灭时。

闻是菩萨摩诃萨解说是阴界入方便经。

是无量意菩萨。

闻此经已发大精进。

于是法中尽到其边。

成就深方便力。

是菩萨善根因缘故。

于彼命终得值二十亿佛皆得成就如是之法。

常识宿命。

童真出家。

修行梵行常得念力。

世世不离如是之法。

世世成就不断念。

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无量光庄严王佛。

持世。

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欲疾得具足一切智慧于我灭后后五百岁恶世之中。

当勤护持发大誓愿。

应生大欲大精进大不放逸。

于后世中常当护持如是等经

  尔时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菩萨等为上首。

从坐而起向佛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于佛灭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

我等当为守护如是等经。

勤行精进读诵听受。

亦当复为他人广说。

复有若干千数菩萨。

从坐而起合掌向佛。

瞻仰尊颜发是愿言。

世尊。

我等后世后五百岁。

作是誓愿。

于如是等甚深无染污诸佛所。

听能生菩萨诸善功德。

能具足诸菩萨助菩提法。

我等当共护持闻如是法。

当大清净其心欢喜。

专心勤求受持读诵。

佛便微笑。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光明遍满其中。

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阿难从坐而起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

何因缘故。

今者微笑地大震动。

佛告阿难。

汝见此等菩萨发大誓愿。

后世护持如是甚深无染污法不。

阿难。

是诸菩萨非但今世发是誓愿。

阿难。

我念是诸菩萨于无量无边诸佛所。

发如是誓愿。

三时护持诸佛之法。

亦能利益无量众生。

今者亦复三时护持我法。

于今现在及我灭后法欲灭时。

亦大利益无量众生。

持世。

如跋陀婆罗等三时护持我法。

亦复于此贤劫之中。

三时护持诸佛之法。

亦于未来诸佛所。

三时护持如是之法。

阿难。

我今赞说是人。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说不可尽。

怜愍利益安隐众生。

阿难。

若我悉说是人如是功德。

人不能信。

若人不信佛语。

是人长夜失于利益。

受诸苦恼坠堕恶趣。

阿难。

我今粗说是等菩萨利益众生。

假使如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

皆堕大地狱中。

中有一人语诸众生。

汝等莫怖。

我今一一代汝受此大地狱苦。

是人即时出地狱众生。

一一皆为多千万岁受地狱苦。

阿难。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大利益大安乐不。

阿难言。

世尊。

为大利益大安乐。

阿难。

是人出诸众生已。

现其力势。

皆使令得成就世间第一快乐。

阿难。

是人为能有恩能与众生乐不。

阿难言世尊。

是人所利益非言所说。

阿难。

我今实说是跋陀婆罗加罗诃达多菩萨等利益众生。

是人利益众生。

是二利益安乐之事。

算数譬喻不可为比。

何以故。

阿难。

是人乐具皆是有为相违之法。

不为厌足故。

不为离欲故。

不为智慧故。

不为沙门果故。

不为涅槃故。

阿难。

是诸菩萨等。

利益众生与无上乐。

一切智人乐为求佛道者。

皆作佛事。

未入正位者令得声闻辟支佛地。

以佛法化诸菩萨示教利喜。

阿难。

是诸菩萨能示教利喜诸菩萨众。

为不断佛种故。

为守护一切智种故。

住于世间。

阿难。

是人过去本行菩萨道时。

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皆使有佛不令断绝。

亦于未来无量百千万那由他劫。

皆使有佛亦不断绝。

何以故。

阿难。

是诸菩萨本行菩萨道时。

已令无量诸佛住于佛道。

是诸菩萨世世护持教化成就百千万亿诸佛。

皆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是以后亦复教化无数百千万亿众生令住佛道。

教化力故具足佛法。

亦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

是跋陀婆罗等。

为与众生佛乐一切智慧乐故勤行精进。

阿难。

若人实说。

何等是诸菩萨父母救舍依洲生。

诸菩萨当说是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等五百菩萨是。

阿难。

若人实问何等是诸菩萨种。

当言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等五百人是。

如是善男子等。

为不断佛种不断一切智慧种故。

住于世间。

是善男子等。

亦于后世后五百岁。

以是教化方便力故。

以乐因缘令诸众生不堕三恶道中。

亦令无量百千众生住菩萨乘。

阿难。

若干千佛说是善男子等功德不可得尽。

何以故。

是善男子等。

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阿难。

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所集法藏。

是善男子等能受护持。

阿难。

我今以是无量亿劫所集法宝嘱累是人。

是善男子等。

为无量阿僧祇国土中现在诸佛之所护念。

阿难。

是善男子等。

一切天人世间所应礼事。

阿难。

是人十方千佛。

讲说法时常所赞叹。

阿难我已印可。

为断一切众生疑故。

若人于后末世。

受持是经读诵通利为人广说。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近一切种智。

有人于后末世乃至得闻如是深经。

信解而发誓愿我皆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若于后世后五百岁。

生信解心勤行精进护持是经。

是善男子善女人。

我今亦以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嘱累之。

若声闻人信受如是深法。

心无违逆我与受记。

后当得值弥勒佛会。

若求佛道者。

闻如是法受持信解。

是人皆为弥勒佛所授记。

以本愿故出家学道。

阿难当知。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若于后世后五百岁时。

于是法中勤行精进。

当知是人善根猛利。

嘱累品第十二 #

  尔时持世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

惟愿利益诸菩萨摩诃萨故。

护念是经。

菩萨摩诃萨若于后世得闻是法心净喜乐。

亦为具足如是法故。

勤行精进。

尔时世尊护念是经。

即以神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香气遍满。

所未曾有。

一切众生慈心相向。

佛护念已告持世菩萨。

持世。

我今护念是法印品经断一切疑故。

持世。

若有能受持读诵是经者。

不久当得一切智慧。

惟除本愿。

我今亦与是人受记。

疾得具足一切智慧故。

持世。

菩萨摩诃萨若受持读诵是法印品经。

思惟广为人说。

是人不久当疾得五阴方便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

世间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法方便。

亦疾得诸法实相。

亦疾得分别一切法章句。

亦疾得念力亦疾得转身成就不断念。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

是经后世能与众生。

作大法明大智慧光福德因缘。

亦能与诸菩萨。

具足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持世。

若诸菩萨于后末世时。

得值是经及余深经。

菩萨藏所摄与诸波罗蜜相应。

是人不为魔事所覆。

不为业障所恼。

持世。

若是人未得无生法忍者。

我与受记。

于当来世第二第三佛。

当得无生法忍。

已得无生法忍者。

于一切法中疾得自在力。

疾得净佛国土。

疾得无量声闻众。

疾得无量菩萨众。

持世。

我今说是法印为断后世一切疑故。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见四利故。

于后末世护持如是等经而发誓愿。

何等为四。

诸菩萨作是念。

我当疾得无量无边功德。

亦令众生生大善根。

亦为诸佛护持正法。

亦作诸佛持法藏人。

亦为无量诸佛所见赞叹。

是名四。

持世菩萨摩诃萨复见四利。

于后末世护持是经而发誓愿。

何等为四。

诸菩萨作是念。

我等于后恐怖恶世守护法故。

行大精进。

于后恶世正法坏时。

能持法藏为此难事。

于后恶世中法乱众生乱时。

我等守护法故其心不乱。

尔时当得具足忍辱。

以无嗔道守护于法。

是名四。

持世。

菩萨摩诃萨见是四利故。

于后恶世。

护持如是等深经而发誓愿。

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等五百菩萨。

及余菩萨得闻是法印品经。

佛前合掌。

于后恶世发愿护持是深法者。

佛以右手皆摩其头。

作如是言。

诸善男子。

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宝藏甚为难集。

受诸无量无边忧悲苦恼。

亦舍无量无边欢喜快乐。

今以嘱累汝等。

于后末世当以是无量劫所集法藏善开与人。

广为四众分别解说此正法种令不断绝。

汝等还当然大法炬。

诸善男子。

如来今者。

请汝等佛子住佛所住。

我于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

为诸天人广宣流布。

即时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等。

即礼佛足作如是言。

我等随力所能亦承佛威神。

当于后世广宣流布是法宝藏。

说是法印品经时。

无量无边阿僧祇一生诸菩萨。

善根成就。

亦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毕定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说是经已。

持世菩萨及跋陀婆罗伽罗诃达多等。

及余菩萨并诸四众。

一切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