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慕魄经

太子慕魄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太子慕魄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太子慕魄经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

时佛语诸比丘。

我身宿命为波罗奈国王。

作太子名曰慕魄。

始生有异。

颜貌端正绝无双比。

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所更善恶罪福受报寿夭好丑。

没此生彼所从来生。

皆悉知见。

年十三岁闭口不言。

王唯有此一子耳。

举国人民皆重爱之。

当继后嗣袭续王位。

然以追识宿命亿载存亡祸福。

故质不语至十三岁。

捐弃形骸志存虚无。

漂漂不说饥寒。

恬淡质朴意如枯木。

虽有耳目不存视听。

智虑虽远如无心志。

不畏污辱亦无憎爱。

若盲若聋不说西东。

状如蒙瞆不与人同。

父王忧虑甚用患苦。

深耻邻国恐见陵嗤。

因呼国中诸婆罗门问之。

此子何故不能言语乎。

婆罗门相视言。

此子恶人也。

虽面目端正殊好。

内怀不亲观相默默。

欲害父母危国灭宗。

将至不久不可畜养。

既不能语当何益王耶。

今王了不复生子者。

皆是恶子所防固也。

是使大王不复生子耳。

王宜弃捐当生埋之。

尔乃王身可全保国安宗。

然后更得生贵子耳。

不者甚危。

王信狂愚谓为审然。

即用愁忧坐起不宁。

伎乐不御服美不甘。

则与长者大臣共议之云。

如之何。

或有臣言。

远弃深山无人之处。

或有臣言。

投沉深水。

有一臣言。

当如师语。

但作深坑傍入如室。

给与资粮侍以五仆生置其中。

从命所如空刓绝之为。

  王即随此臣所言。

即晨遣仆故出埋之。

太子心内悲感伤其愚惑。

矜愍无量。

其母怜哀。

心为伤绝言。

我无相生子薄命乃值此殃。

痛断我肠哽噎涕泣。

悲怀喐吚感恋靡逮。

事不得已俯仰放舍。

遣人载出当埋弃之。

悉取太子所有衣被璎珞珠宝。

皆用送之。

复使于外尽脱取其衣被珠宝。

持着一面因共作坑。

作坑未竟。

慕魄独于车上深自思惟心与口语。

今王以下及人民。

皆共谓我为审聋痴哑不能语也。

吾所以不语者。

正欲舍世缘安身避恼济神离苦耳。

今反当为诳诈所危。

既没身命陷堕彼人。

便默自取衣被珠宝持去。

作坑人辈不觉慕魄取物去。

  时慕魄则到水边。

净自洗浴以香涂身。

悉取衣被璎珞着之到坑。

问曰。

作坑何施。

其仆对曰。

国王有子。

名曰慕魄。

喑哑聋痴年十三岁不能言语。

王问婆罗门。

婆罗门师白言。

当生埋之。

尔乃安吉全国荣宗利后子孙。

以用是故。

我等作坑欲埋慕魄。

慕魄即曰。

我则是太子慕魄也。

人即惊悚衣毛为竖。

驰走往趣视其车上不见慕魄。

还至坑所谛熟观察。

听闻言语。

绝有异声光景如月。

世所希闻动其左右。

行者为止。

坐者为起。

飞鸟走兽皆来会聚。

伏太子前听太子语。

  慕魄又曰。

观我手足察我形容。

云何群迷诳诈所惑。

以谬为谛生相捐弃。

发意所陈言成文章。

左右惶敬已咸惶露。

上合下同靡不顺从。

其仪大惶征营悚栗。

两两相视面目并青。

咸曰。

太子甚神乃如是也。

皆前作礼叩头求哀。

愿赦我罪共还入宫到父王所。

慕魄曰。

今已见弃不宜复还也。

汝径自往白王令知。

仆即犇驰白王如是。

其母哀伤使人问状。

仆曰。

太子甚神开口一言真惊恐人。

闻者皆扰行者满道。

王则愕然且喜且悲深怪所以。

  王与夫人便共骖驾往迎太子。

国民大小莫不驰动观瞻满道。

咸曰。

太子类如欲见神形。

王未到顷。

慕魄心即自念。

当学道耳。

适发此意天帝释即为化作园观浴池。

众果树木快乐无比。

慕魄即便脱去着身好衣珠宝。

转作道人被服俨然。

  王前欲到逢见慕魄在树下坐。

慕魄见王来到。

即起迎逆王为作礼。

慕魄则曰。

大王就坐。

王闻慕魄语言音声。

威神光景震动天地绝无双比。

即大欢喜。

便晓慕魄共还入国。

居位理政吾请避退。

  慕魄曰。

不可不可。

我以畏厌地狱勤苦愁毒万端。

吾昔曾更作此国王名曰须念。

以正法治国奉行诸善。

二十五年鞭杖不行刀兵不设牢狱无系者。

惠施仁爱恩流德布。

救济穷乏无所贪惜。

虽有此行犹犯微阙。

终堕地狱六万余岁。

蒸煮剥裂痛酷难忍。

求死不得欲生不得。

当尔之时父母在处。

虽有资财亿载无数。

富而且贵快乐无极。

宁能知我在彼地狱拷治剧乎。

岂复能来分取我身苦痛不也。

我所以堕罪者何。

往昔作此大国王时。

小国王附庸诸域皆悉统属。

王性慈仁其德至淳法令不严。

诸小国王皆轻慢易。

咸共谋议。

今此大王谨善软弱威禁不摄德。

不堪任统御大国。

当共攻伐废退之耳。

即举兵众来攻大国。

时王须念逆以珍奇财宝皆赐遗之。

复以重官厚禄抚顺慰喻诱而安之。

即皆止息各还本国。

如是未久复来攻伐数数非一。

大国群僚咸共嗔恚。

上白大王。

诸小臣国愚戆无义。

不虑罪舋数为慢突。

造成悖逆触犯尊上。

令民驰扰。

警备不息。

当应诛讨以除寇害。

王曰。

为民父母当务仁化。

恕己育物危命济众。

彼犹婴孩愍其无识。

以渐诱导不忍加害也。

王怀弘慈普哀物命。

永无诛伐之心。

群臣不忍数为属城小国所见陵易。

忿不顾难。

窃私举兵讨伐诸国。

即大残杀人民。

大王闻之。

甚用悲痛为之雨泪。

皆为诸国死亡人民持服。

犹丧其子矜愍无极。

诸小国王见大国王慈心矜念人民。

乃尔即皆降伏来归附之。

其来归附者。

大王则为施设厨膳。

大官设膳皆须烹杀牛羊六畜以具众味。

烹宰之时辄当先白王。

心虽慈事不获已顉头可之。

缘是得罪勤苦如是。

每一念之心甚怀寒衣毛为竖。

身体则为虚冷汗出。

我所以不语者。

追忆过世所更吉凶安危成败恐复与会故。

结舌不语至十三岁。

冀以静默免瑕脱秽出度尘劳永辞于俗。

不与厄会。

适复念欲闭口不语。

而当为王所见生埋。

恐王后时复得是殃。

一入地狱无有出期。

我意不欲令王得罪。

故复语耳。

徒欲为道守意无为不乐为王也。

人居世间恍惚若梦。

室家欢娱须臾间耳。

计命无几忧畏延长。

乐少苦多众恼万端。

是以智者以国财宝恩爱为累。

众欲为尘。

使我为王当复憍泆贪求快意令民忧烦。

为天下之大患也。

故欲除忧弃离尘累。

反流索源拯济未度。

生世如寄无一可怙。

年衰岁移老命促疾。

不可逡蠕去道日远。

不贪富贵不重珍宝。

弃捐世荣思想大道。

高翔远逝自济于世。

  父王曰。当那可尔。汝为智者当原不及。不可便尔故弃我去。王心悲喜深悔所为。

  太子复曰。何闻父子生而相弃。恩爱已乖骨肉已离。为行己愆不可听观。屈苦相迎徒益劳烦。父闻子语。见其志固罔然失厝惭愧忸怩无辞可对。

  王曰。

如汝前世作国王时。

奉行诸善才有小失。

非所忆知。

而尚受罪勤苦乃尔。

今我治国不奉正法。

既无微善反是逐非。

憍贵自恣纯行危殆。

罪当何赀耶。

便放太子听行学道。

太子于是弃国捐王不慕人物。

一心专精念道修德。

功勋累积遂至成佛。

佛已得道。

复度十方诸天人民。

不可称计无央数劫不以为劳。

菩萨所更勤苦如是。

佛言。

尔时太子者我身是也。

父王者今现我父阅头檀是。

母者摩耶是。

尔时相师婆罗门者调达是。

时仆者阿若拘邻五人是也。

诸欲为道者皆当承顺佛教无犯经戒。

为道虽苦胜在三恶道八难处也。

违戒犯禁后堕恶道。

得脱为人当生贫苦。

或作奴婢愿不自由。

奉戒行善三尊可得。

佛说如是。

诸比丘众诸天人民。

莫不欢喜。

为佛作礼。